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柔佛长堤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新山7日讯)柔佛宫廷理事会顾问拿督卡欣博士指出,柔佛长堤(Tambak Johor)从古至今都是促使柔佛州发展进步的建筑,并且与其他州属不相上下。 “柔佛长堤不仅是一条长堤,而是现代柔佛王朝的现代化发展体系的延伸。” 卡欣也是国家档案局顾问团成员,他于今日出席由国家档案局举办的“畅谈柔佛长堤百年历史”活动,并在会上致词时如此指出。 他说,谈到柔佛长堤,就不得不说到火车轨道,当年英殖民政府建设的火车轨道,仅从槟城威省延伸至金马士,而从金马士衔接至公主湾的火车轨道,则是由柔佛州政府承建,全长121英里(约194.7公里)。 他表示,当时柔佛州政府在火车轨道建竣后,甚至提早还清欠款,而有了火车轨道,昔加末、居銮和火车轨道周边的小城镇也随之发展起来。 “建设柔佛长堤的契机,也是因为已故苏丹依布拉欣对于当时柔佛海峡(现名地不佬海峡)拥堵感到担忧,有许多渡轮往来准备出口货物。” 他说,已故苏丹依布拉欣当时也御准,从埔来山经过柔佛长堤的水管,向新加坡输送水源,而且是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进行。 “可见当时柔佛州政府与新加坡(的关系)是如此的好,但到了1962年就有水供协议,当我们向新加坡购买回处理过的净水时,必须支付昂贵(的价格)。” 卡欣指出,柔佛长堤于1924年6月28日启用后,即来到两地关系的高潮,柔佛与新加坡于1927年签署柔佛领海协议。 “这些就是与柔佛长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迹,反映了现代柔佛王朝与新加坡的关系,时至今日则是反映马新之间的关系。” 他希望这类活动能巩固人民的爱国精神,共同努力开发基础设施造福人民。 国家档案局副总监(研究与开发部)莫达鲁丁在会上致欢迎词时说,柔佛长堤不仅是有形的基础设施,也象征友谊、团结及合作,协助塑造马新两国的社会经济蓝图及双边关系。 他指出,柔佛长堤历经各阶段的变化,包括根据时代需求改进和调整。 “它(柔佛长堤)见证了贸易流量的增加、文化交流及工业发展,对柔佛州乃至整个马来西亚的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他表示,柔佛长堤的研究不仅是认可过去的成就,也是为了规划更稳固的策略和政策,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他希望,“畅谈柔佛长堤历史”活动未来能成为持续进行的项目,并希望能鼓励更多学者研究及找到新发现,以向民众分享,确保国家历史遗产能传承至下一代。 与此同时,敦胡先翁大学土木工程及建筑系讲师阿兹里在分享“从建筑学角度看柔佛长堤的建筑概念与结构”时,解释了为何柔佛长堤是石堤,而不是一座桥。 他说,尽管当时有人建议建设一座桥连接柔佛和新加坡,但这个提议遭到了专家的反对。 他表示,从技术上来说,建桥的费用会比较昂贵,而且当时的工程技术还不足以应付。 阿兹里指出,柔佛长堤是采用花岗岩筑成,花岗岩是从乌敏岛及武吉知马开采。 他说,柔佛长堤的建造动用逾2000名工人,分别来自本地及欧洲,耗时近5年完成。 “以当时的建筑标准,柔佛长堤堪称是远东最伟大的工程项目之一。” 出席者尚包括国家档案局柔州分局局长祖法迪里、展览及档案教育主任阿都嘉峇。
5月前
5月前
2024年6月29日,在庆祝柔佛长堤开幕100年之后第二天,为数约140人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读者团,在该报执行总编辑韩咏梅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到新山华人于180年前即1844年,最早落脚的陈厝港参观。 这是陈厝港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多长堤彼岸的新加坡人到来,而且选择在纪念两地陆路开通100年之际,意义更深远、非凡。 当年,约4000名华人在义兴公司领袖陈开顺响应柔佛天猛公的号召之下,从新加坡越过柔佛海峡,沿地不佬河直上,踏上这块后来被命名为陈厝港的土地拓荒垦殖,种植甘蜜与胡椒,开始新生活,对促进后来柔佛的进步与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先有陈厝港,才有1855年新山的开埠,华人就这样繁衍至今,有一句话最能形象化体现华人一路来对柔佛作出的贡献:“没有甘蜜,就没有华人,没有华人,就没有今天的柔佛。” 从新新两地历史渊源上而言,新加坡早报读者团之行,具有溯源追根之意义。 根据报道,韩咏梅形容柔佛与新加坡的关系,有如血浓于水,密不可分。她也感谢新山华社对于他们之行给予热烈招待,并吁请随团的读者们把此事告诉自己的孩子与孙子,同时希望新加坡人民认识自己和区域的历史。 这个读者团扺达时,陈厝港居民以鞭炮欢迎,离开时以冰淇淋欢送,双方领导更在灵山宫庙前共种甘蜜与胡椒,重温昔日的历史。 陈厝港灵山宫管委会主席洪德荣在致欢迎词时指出,非常高兴能与早报的读者,在具有180年历史的陈厝港进行交流。 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在致词时说,新新两地仍保有不少以甘蜜与胡椒所作的装饰与图腾,凸显了两地历史渊源的深厚。 从这一件好事,不由得令人想起24年前在陈厝港举行的“水路香火传承仪式”。 那是由新山中华公会主催的“第十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最主要的节目之一。 当天是2000年8月30日上午,众人齐集在宽中前的海岸边,祭拜仪式完成后,登上一主艇及八小船出发,沿着地不佬河直上,穿过百万镇大桥及班兰桥,直奔陈厝港。抵达后,在天尊宫前上岸,然后众人一路敲锣打鼓,到灵山宫敬上一柱香,象征香火不断。 接着进行请香仪式,各参与者持香在朗读祭文后,将手中的香献给神明,并承接八支龙香,再一次登船,回到宽中前海边。接着由50位捷兔会成员承接龙香,沿苏丹依布拉欣路、依布拉欣路,经新山中华公会会所,转入黄亚福街、直律街,送到柔佛古庙,整个仪式才宣告完结。 这是一场重新演绎180年前陈开顺等先人从新加坡进驻新山的历史,与此次新加坡早报读者团到陈厝港参观,具有异曲同工之意义。 当年领导这一活动的新山华社领袖,计有曾振强、张文强、陈联顺、赖益盛、符传曙及黄循积等。 希望今后会有更多人循上述两事例,多到陈厝港寻根探秘史,了解这段先人最早立足新山的历史。                          
6月前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