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标题

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平时懒得出门的人,我竟然会为了搜集资料,甘愿驱车来回奔波一百二十多公里。细细一算,自今年4月以来,我已经这样做了6次。 最初在采集家乡范围的资料,面临困难时,一位朋友建议可以到国家档案局(Arkib Negara Malaysia)尝试看看,我一听,一方面抱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对这个地方毫无概念,不知道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资料?无奈情势所迫,无论多麻烦,无论多焦虑,我还是登录了官方网站了解情况,再拨电询问了解程序后安排好假期,“拖”着一个朋友一起出发。 犹然记得,首次抵达位于端姑哈林路的国家档案局时,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学府之中。这种氛围让我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宁静,跟踏入职场后的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停车场到位于2楼的考察大厅(Dewan Penyelidikan)只需步行一小段距离。考察大厅比公共图书馆的规矩要严格得多,进入考察大厅的第一步骤是必须先在官方网站注册一个账号。若是访客未注册,那么可先使用服务柜台旁的电脑注册账号,再回到服务柜台。此时,当职的官员会了解访客的代表单位以及考察目的。完成后,访客会获得一张考察证,正式成为考察员。此后的每次拜访,从通行大门外的保安亭到考察大厅的入口,乃至所有与资料相关的事务,均凭此证处理。这张考察证,开启了我之后堪称疯狂的采集旅程。 为了保护国家档案,考察员只能携带考察证、笔记本、铅笔、簿子和小钱包进入考察大厅,其余的物品包括手机和水瓶一律必须存放在储物柜内。若要饮水或者查看手机信息,只能来回出入。 大厅内宽敞明亮,每个座位都备有插座,唯一不便的就是室温低,因此我必备披巾才有办法御寒。几次探访下来,我观察到这里的访客大多是大学生和学者,他们为学术论文而来,而我这个“自讨苦吃”的考察员,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们有点不一样。 为了节省时间,我几乎每次拜访国家档案局前,都会在家透过官网预定5份材料,方便抵步后即可翻查。考察大厅的电脑,则是供考察员在现场搜索档案,现场申请借阅用的。透过系统预订后,柜台会在一小时之内准备材料,直到你听到官员呼唤名字就可前往柜台索取。 旧档案繁多且复杂,因此搜索时输入合适的关键词显得尤为重要。寻找早期的中文资料时,我需要预想标题是以各种方言拼音转译而成的英语,而早期的文件不知道是打字机还是人为疏忽,总有不一致的拼音,稍微一个字对不上,就无法与系统的档案标题匹配,加剧了我和同伴的搜集工作的难度。 找对档案资料却不完整 其实在搜索档案标题时,我们是无法得知档案内的所有内容的。因此每次翻开档案就犹如一次探奇。当我们找到想要的资料,那种兴奋感不亚于见证古物出土时刻。 找到对的档案是一回事,资料是否完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一次同伴找到一份资料,我们需要的那一行字正好在对折处,旧时代的印墨品质不佳,字迹已有些模糊,再加上纸张历时已久有点“弱不禁撕”,当下令人哭笑不得的挫败感油然而生。 若遇到特别厚的档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只能用金睛火眼扫描,凭借直觉和对资料的触觉,将认为可能需要的部分列为复印名单,待取得复印本后才在家慢慢研究参考。 除了旧档案,国家档案局也提供旧报章借阅。为了保护成叠的旧报纸,有关当局会把一个月份的报章整理成叠并安装钉架。当考察员借阅时,就会附配一台设计牢固的阅读架。而我们所借阅的中文报是大幅格式,因此装钉好一个月份的报纸分量,显得尤为壮观。阅读时,需要把一整叠报纸摆放在阅读架上,站着阅读,然后开启考眼力大赛,在茫茫字海中找寻所需的新闻。而好气又好笑的事情也发生在翻阅旧报纸上,同伴想阅读某个日期的报纸,结果就那么地巧,那块报章板损坏了,需要等待修复才能借阅。 又有一次,我找到的档案属于个人档案,由于缺乏经验,尽管我在官网预订了,但是抵达后才被告知此类档案需要出示当事人的身分证,或者证明自己是该档案主人的直系亲属才能借阅,若当事人已经去世则需出示死亡证。吃了这么一遭闭门羹,难免心有戚戚,毕竟那个档案是解答疑惑的关键。 每一次的搜索可谓分秒必争,无论是一个人或携伴,我都会牺牲午餐时间,毕竟要去一趟不易,所以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最大量的有用资料。在没有佩戴手表,也禁止携带手机,身处不见阳光环境的情况下,只能依赖电脑上的时钟知晓时间。那电脑上的数码时钟,于我而言就像是催命倒时器,即时我一直抬头关注,尽量管理时间,但每次总是用到最后一分钟! 考察大厅在下午4点30分关闭,所以每每到了下午4点钟,柜台的官员便会开始按桌铃提醒,从倒数30分钟到倒数10分钟,每一次按铃都加剧我的焦虑。这30分钟内,我都忙着将所要复印的资料整理好,再一一填入表格,分秒不敢浪费!复印好的材料无法即时得到,需要3个工作天以后才能领取,这也是我和同伴感到心累的原因,但规矩如此,亦无可奈何! 每次走出考察大厅,拖着辘辘饥肠,我都感觉自己快虚脱了。同伴也感慨:怎么找资料,找到好像在打仗? 这段日子以来,我常感慨地对知道我所进行的项目的朋友说:这些文件,原本就在我们家乡生成的,却经过10年、20年、30年,甚至100年的时光旅行后,储存在国家档案局。如今,我大老远赶来,却只能摸一摸它们,又无法带走,而且只准带复印本回去!” 听着我这煽情的论述,朋友们都哈哈大笑。
1月前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发达,生活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传播新闻就只是“一根手指”的事,从而让我们更快、更容易得到世界各地的新闻讯息。 原本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然而正因为如此地方便,反而出现了很多“毒瘤”。 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各大主流媒体为了“抢”得读者的点阅率,学会了“与时并进”! 长期以来,不少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点阅量、吸引用户的眼球,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肆意篡改标题。 这些标题或歪曲事实,或以偏概全,或虚假夸大,与新闻原标题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模糊了大众的价值认知,带来负面导向,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题文不符的新闻已大众化,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体会,举个例子,明明标题写的“震惊原来1+1不等于”,然后当你看了内容却发现各种解释1+1=1。 最可笑的是,80%的读者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然后到处传播,以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暴就这么开始了,新闻里的主角明明是受害者却变成施害者的情况,也变得比比皆是。 杜绝“标题党”,也是一种网络文明新风。 我们要坚持用高品格、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占领网络阵地,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大力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氛围,培育和谐文明的网络新风。 文明宣传要杜绝“标题党”,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长治久安的制度规范,开展整治“标题党”的专项行动;其次要提升新闻媒体的行业自律意识,让新闻传播者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最后,我们也要懂得理性分析,不要再以“现代新闻”的标题一面之词而去评论或传播,还要唤起民众参与治理的监督热情,建立相应的举报监督机制,使互联网成为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1年前
在如今重度依赖手机的今天,人们都习惯地通过手机吸取各类资讯,尤其是新闻,往往能在事件发生的1小时内,甚至当下就已经得知。 接着,可能风波伊始,又有新的事件发生,铺天盖地的资讯迎面而来,速度与数量让我们的大脑几近难以负荷,然后迅速又遗忘,新资讯又填补上,周而复始。 仿佛吃到嘴里的食物,还来不及品出什么滋味,便囫囵吞枣,更谈不上消化、品味。 因此每当提交体量巨大的专题稿后的第二天,一般是可以忙里偷闲喘气的日子,也只有这种时刻,我方有闲情逸致地仔细翻阅报纸,一点一滴地消化海量的信息。 其实,比起在网络看新闻,我会更倾向于看报纸,虽然一些资讯早就在前一天的星洲脸书专页上看过了,但是有很多新闻或课题并非网民青睐的“流量密码”,所以往往在脸书或社交平台上不见踪影。 比如在废除强制死刑法案呈国会二读的同一天,阿莎丽娜还提呈2023年性侵儿童罪案修正案一读,对涉及性爱直播有关的罪行可被判处监禁不超过20年和罚款最高5万令吉,以及一系列完善保护儿童的提议。 我不是废死派,可是在翻阅报纸时,从文中的例子明白了废除强制死刑,不等于废除死刑,而是给予法官酌量权。像长期遭遇家暴,甚至入院的妇女,有一日不堪受虐,趁着丈夫酒醉,将其杀死。面对这样可悲可怜的“杀人凶手”,在废除强制死刑的情况下,法官可以判处死刑或运用酌情裁量权判处替代刑罚。 这意味着废除强制死刑,是在反废死和废死之间取得平衡,作为一名非废死派,感情上还是能接受的。 然而,前者却在网上引发舆论浪潮,人声鼎沸;后者甚至都未曾出现在我的社交媒体首页。 前者新闻页面下愤怒的评论,当中有许多更像是只看了标题,连内文详情都未点进去看过。 还有一次,是在新闻页面上一则关于A党隔空回击B党的新闻,评论的读者质疑:“为什么你们不发B党的内容?!”。 但其实当天在报章上,AB两党隔空交火的新闻就刊登在同一页,而在网上却没法如此呈现,以至于许多网民以为只报道A党的消息。 这就是为什么说网络的资讯碎片化。 在网络上不仅信息碎片化还很“嘈杂”。明明无声的文字,随着评论者的情绪变得吵闹。 因此,在没有评论空间,单纯只呈现新闻的报纸上,反而可以静下心思考,在不被任何声音左右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还有更多看起来不大不小,但与政策相关的新闻,也只有在报章里看到,偶尔还会是我们的灵感来源和助力。 有时候编辑别具匠心的排版,也是我喜欢看报纸的原因。 一针见血的题目,配色出彩的版面,充满意境的选图,巧思跃然在纸上,极为赏心悦目。 可惜,这无法照搬到网络上。再精美的版面,到网上只能是千篇一律,毫无惊喜的页面。 对我来说,看报纸不仅仅是吸收资讯而已,也是欣赏编辑极具创意的美。 P.S.借此向我副刊的编辑同事表达爱意和感激,你们的创意和用心为我的专题增色不少,爱你们哟!么么哒!   更多文章: 梁慧颖/不平静的第一天 黄琬焮/砂拉越 水牛之外的打卡地标 白慧琪/做功课 陈愐壮/声音坏了,就是坏了 李依芳/时尚,看了没有懂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