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校碑

今年9月初,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驾崩,享耆寿96岁。划着手机,不经意瞧见边佳兰友人孙老师在面子书上发布照片,所拍对象是嵌在四湾岛育本学校旧礼堂拱门上的英女王加冕日纪念碑,遂想起我还欠边佳兰的朋友一个解答,顺势便来谈一谈这碑铭里究竟说了什么。 育本学校拱门上一共嵌有两块大理石材质的碑刻,上有中英文碑铭,左右二碑的铭文不同,以中文为准,分别为“庆祝英女皇加冕/此碑敦请边佳兰马华会长/刘振标为本校奠基志念/一九五三年六月二日立”,以及“此碑为庆祝英女皇伊丽沙白二世/加冕盛典并志念移殖官拜昔氏对/本校有功由主席游雨生奠礼/时在一九五三年六月二日”。 [vip_content_start] 首先,伊丽莎白二世确实在1953年6月2日举行加冕大典,符合此二碑所志明的日期;与此同时,细读碑文也可得知,本碑并非仅仅是为了纪念英女王加冕而立,还包括了纪念育本学校奠基及移殖官贡献这两个目的。但老实说,边佳兰作为大英殖民版图里毫不起眼的小角落,女王加冕远在天边,远不如另两件事项贴近村民。 四湾岛育本学校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37年创办的四湾岛公立华侨学校,乃由张迪元倡办,并获张海晏、沈大梓及王诗焕响应,分别捐出校地、建筑材料和工资。1938年,新加坡《南洋商报》刊载了该校聘请校长及教员的广告,应聘条件为“初中或高级师范科毕业有文凭为证者”、“须具有两年以上教学经验”、“国语发音准确兼通闽南及客语等方言”以及“擅长国文英文算术并其他各科”,可见当时学校已是以新式教育为办学方针,在教授华语的同时,也兼顾四湾当地华人不同籍贯方言的客观条件。二战爆发、星马沦陷期间,四湾岛公立华侨学校亦停办。和平光复后,四湾岛先后出现了一所免费的“平民学校”及一所收费的“大众学校”,直到1948年,此二校才合并,与战前一样亦命名为“公立华侨学校”。 1952年,处于紧急状态之下,政府在四湾岛积极征地,将周遭村落居民迁入,重新规划街区,大大改变了当地村景面貌及人口数目。四湾岛华侨学校也在这一年面对搬迁与扩建的挑战。1953年3月,政府向四湾岛华侨学校出示了新校舍图纸及拨款承诺,学校董事会于是成立了建校筹委会,3月底开始发出建筑招标广告。而华侨学校董事会也是在这个阶段,遵照教育局指令,将校名改为“育本学校”。时至5月,来自新山的建筑商得标,于是才会有6月2日建校工程奠基礼的举行。 至于四湾岛移殖官拜昔氏(F. L. Visick)及马华会长刘振标的大名为何会出现在碑铭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基于1953年6月2日的四湾岛英女王加冕纪念大会,是由拜昔氏本人在育本校舍前主持,礼成后则由时任边佳兰马华公会会长刘振标主持校舍奠基仪式,简言之,这两人都是当天的主宾。除此之外,说拜昔氏“对本校有功”,具体为何有待考证,但当时的移殖官(Resettlement Officer)在新村建立过程中的权力很大,学校得以在短短3个月时间敲定搬迁并动工,至少可以相信拜昔氏应该并无多加刁难;至于为何是由刘振标主持奠基的问题,答案可能更直接:在校舍建筑经费上,校方向马华公会申请了2万元补助。 我曾在四湾岛听闻过一则“乡野传说”,话说英女王在登基前曾巡游列国,期间更曾到访过四湾岛。按理说,大英公主若真有来过边佳兰,肯定是则大新闻,然而在我遍寻资料的过程中,却从未见过相关记载。凑巧的是,我反而在旧报章中查到邓普勒将军曾在1953年6月下旬到访四湾岛,其夫人曾在育本学校巡视女童军并训话。至于这个画面,是否就是老村民记忆中的英女王到访?斯人已逝,愿传说不老。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