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梵行寺禪林

  (馬六甲29日訊)第七屆南傳沙彌與沙彌尼短期出家剃度儀式今早在馬六甲梵行寺禪林舉行,46名來自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男女善信落髮接受戒條,學習去除煩惱、錯誤習氣、驕傲怠慢及牽掛,專心修行。 這項活動是由馬六甲梵行寺禪林和阿利雅精舍佛教中心主辦,馬來西亞南傳佛教總會協辦,於本月24日至4月6日在梵行寺禪林進行,並首次讓沙彌與沙彌尼一起參與。 經過誦經儀式後,沙彌與沙彌尼們接受長老和長老尼為本身剪下一小撮頭髮後,才正式接受剃度,進一步感受僧團的修行生活。 法護大長老:出家後皆佛陀弟子 梵行寺住持法護大長老開示時表示,出家是捨去美好的生活、美麗的衣裳、舒適的家庭,而走向更美好生活,就像佛陀捨棄了家庭和王位,成就了今日的佛教,所以大家也要一代一代地將佛教的美好傳承下去。 “無論哪個種族,出家後都是兄弟姐妹,彼此都是佛陀弟子。” 他表示,參與短期出家者將感受到僧侶依賴他人的生活,即延續著非常傳統及古老的方式,如託缽接受在家人供養,而不是自己要吃什麼就吃什麼,從中減少貪慾。 “披上袈裟後,出家人就與在家人不一樣了,將代表著佛教形象,行走、進食和講話都應該有出家人的樣子,且生活要正面和正直。” 殊滿家樂長老尼:種下結緣之樹 阿利雅精舍佛教中心住持殊滿家樂長老尼表示,這段旅程是從適應僧團生活開始,學習如何在紀律與和諧中共處,通過學習、討論與實踐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深入領悟佛陀教法如何指導人們的行為、思想與品行,且從兩年前開始舉辦中文課程,讓更多中文受眾參與。 她形容短期出家就像是一棵種子,種下大眾與佛法深入結緣之樹,而舉辦這項計劃多年來,為部分參與者鋪陳了往後的出家之路。 她說,根據家屬反饋,參與者改掉了多年的陋習,如脾氣暴躁和抽菸習慣,或變得自在,生活更健康。 “這項課程比較深入,會讓參與者對僧侶生活有深刻體驗,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我看到大家都很努力及勤勞背誦經文,年齡較大者可能比較辛苦,但我會勸告他們不要壓力,放輕鬆微笑學習,心就開了。” 她表示,希望讓更多善信瞭解佛法並非拜拜而已,它是一種修行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需要學習佛法後,將精髓真正實踐於日常。 此外,她說,馬來西亞缺乏年輕比丘尼,該精舍將為女善信進行培訓兩、三年後,若適合就居住在寺廟一年併成為沙彌尼兩年;接著,若當事人的身心都準備好後,就可以受戒成為比丘尼。 李際琳:剃度後難辨性別 眾生平等 籌委會主席李際琳表示,共有15名男性(18歲至64歲)與31名女性(30歲至71歲)參與短期出家,所有人剃度後難以辨認性別,就像佛陀平等看待眾生,當初勇敢接受女性出家的震撼性創舉。 她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四眾和合”場合,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眾“優婆塞”與“優婆夷”,彼此互相扶持,和諧相處。 “我們通過面試瞭解參與者的發心、對素食接受程度、可跪拜、學習巴利文經驗等,只要條件契合就能參加。” 周傳石:參與人數逐年增 梵行寺業務經理周傳石表示,每年短期出家的反應都很踴躍,參與人數逐年增加,而梵行寺也打造了花園式道場及平坦的走道,讓參與者尤其年長者能更快適應。 他也說,該寺法師以本地公民居多,希望培養優秀的中文僧侶導師,以中文為媒介弘揚佛法,而短期出家也以中文為媒介,使更多華裔佛教徒受惠。 他說,該寺主張發揚本土化佛教,著重華人傳統習俗,並納入南傳佛教實踐中,提高本地佛教徒的接受度。 陳韋霖:落髮一刻有種解脫感 來自新加坡的陳韋霖(27歲,社工)表示,抱著平常心來體驗出家生活,希望深入自己的心靈作出調整,當本身所有頭髮落地的那一刻,有一種放下所有不愉快的解脫感。 她說,過往的煩惱與掙扎,往往是因為貪嗔痴所致,當正式剃度便告知自己重新開始,日後做得更好,為身邊人及青少年們貢獻。 她說,平日在新加坡有參與弘法活動,也獲得家長和男友的扶持與鼓勵,因而有了第一次來大馬參與短期機緣的緣分。 善勇:幾天調適 內心平靜 善勇(32歲,超市經營者)坦言本身非佛教徒,因想要探索各種不同宗教的教義和規矩,而參與這次的短期出家,相信對未來會有所幫助。 “清楚我很在意他人眼光,以為自己會無法接受,但經過幾天調適後覺得內心平靜了許多,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很幸福。” 他說,剃度消除三千絲煩惱,果真有種放下煩惱的感覺,覺得鬆了一口氣。  
1月前
11月前
2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