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武吉摩

本地锡业历史交织新客南来打拼的血汗故事,也是许多城镇开埠的启点。 由彭亨林明民众图书馆主办的《锡家.年华2024》系列人文讲座及导览活动于上周日(3月31日)南下到麻坡小镇武吉摩(Bukit Mor),邀请资深报人兼本地文史工作者郑昭贤、武吉摩仙师宫主席林颂成及会务顾问苏江河带领公众站在历史现场,回顾华人在百年锡业历史的面貌。 武吉摩距离麻坡巴冬渔村约5公里,是一个比麻坡市区更早开埠逾30年的地方。1870年代,义兴领袖林文图从马六甲引进客家籍矿工到此采矿,并雇佣爪哇人挖运河开路,借由运河将锡米送往河口。 资深报人兼本地文史工作者郑昭贤指出,当时的统治者柔佛苏丹公平善待采锡人,让华人客工得以安身,所以柔佛不像其他州属因争夺矿场而爆发战争。可惜,这段华人矿场促进柔佛繁盛的历史却没有记录在巴冬河口的历史告示牌上,这个告示就仅记录爪哇人开沟种植捕鱼的历史。 本地历史上有数场因锡矿而起的战争。1860年,芙蓉第一任甲必丹盛明利就在锡矿战争被斩首,部下甲必丹叶亚来(吉隆坡开埠功臣)将其安葬,并建立庙宇供奉恩师为“仙师爷”!。 仙师爷是本土神灵,也是早期华人矿工的精神寄托。正因如此,彭亨林明民众图书馆配合创馆70周年举办的《锡家.年华2024》,就以林明的锡矿历史牵引,串联芙蓉、麻坡及吉隆坡3座仙师爷庙,及各地文史博物馆,让早期华人锡矿工的历史更鲜活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高龄86岁的苏江河是第一次负责导览活动,活动当天,他带着20多人参观武吉摩仙师宫的大殿文物、仙师爷神像、早期客工的捐款纪念碑及后巷的指路碑等。 根据庙内保留的香炉年份推测,武吉摩仙师宫建于1872年,应该是麻坡最古老的华人庙宇。虽然历史悠久,但庙宇直至1960年代才成立理事会,因此早期的庙务记录并不详细。 苏江河透露,2006年吉隆坡兄弟庙组团来访时,他们才知道原来仙四爷庙都供奉两尊师爷神像,他将大殿神像的吊牌清洗一番,果真发现原来还有一尊神像写着“四师老爷”。 虽然担任理事多年,对庙务历史如数家珍,苏江河表示自己在导览时还是会感到紧张,不过随着公众发问,他也能自如介绍。 总策划赖俊岚(40岁)表示,主办单位希望通过串联和共学的方式,让本地人话说在地历史,也让学术界与当地人有更多交流。身为马大历史系在籍博士生,也是林明图书馆理事的他认为,本土历史记录不应该仅由学术界来做,当地人的口述历史也有它的价值,虽然考究不如学术界严谨,却也能拼凑成历史的另一个部分。 《锡家.年华2024》接下来将移师到马登博物馆(4月28日)、雪兰莪新古毛(5月5日)、吉隆坡仙四师爷庙(5月11日)、加影社区文物馆(5月12日)及最后一站槟城(5月19日),有意参与活动可联系赖俊岚(017-4803036)或林恳(010-2202380),星洲日报与Myde TRAVEL旅游杂志为此活动的媒体合作伙伴。  
8月前
12月前
巴冬武吉摩是距离麻坡市区逾10公里的一个淳朴小镇,虽然人口不多,大家相处却颇为融洽,而相信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区竟然比麻坡市还早开发逾30年。 在武吉摩,有着巴冬地区乃至麻坡县最早的华人庙宇,祭拜着与锡矿业密切相关的人物——甲必丹盛名利;这座庙宇就是“仙师宫”。 武吉摩仙师宫建于1872年之前,至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是当地逾百年发展史的见证者,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本期《这些人,那些事》就向读者介绍武吉摩仙师宫,透过该宫的历史文物与一些文史资料,窥探曾经发生在当地的一些事迹。 主殿建大石上    百多年融为一体 仙师宫位于武吉摩大街旁,路口有着大大的牌楼,往内走数十公尺就是面积约四分之三英亩的庙地。 这片庙地上还建有庙宇、大礼堂、食堂及一些美化建设,庙宇后方则是山坡树林及穆斯林墓地。 这座庙宇除了依山而建,更是“石头上的庙宇”,因为位于二楼的主殿正是建在大石头上,与石头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百多年来不曾改变。 客家籍矿工最早开埠者 根据记载,武吉摩早在19世纪后期,因有着丰富锡矿而迎来了一群客家籍矿工,这批矿工也成为当地最早的开埠者。 19世纪的采矿业中,有着一号响当当的人物——盛明利;他祖籍广东惠州,是第一任甲必丹,也是采矿业领袖。 有传他在一场战争中牺牲后流出白色的血液,而被矿工供奉为“仙师爷”。因此,客家矿工前往武吉摩采矿时,也把甲必丹盛明利的神祗带到当地。 善信乘舢板经水路膜拜 据《淙淙巴冬河一一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记载,当时矿工们把装有神祗的篮子放在地上,之后却怎么也提不起来,认为神明显灵,要留在该处让人供奉,于是就在该处兴建茅草屋子来安置。 就这样,这间茅草屋也成为了武吉摩仙师宫最早期的建筑;而在那个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善信都是乘坐舢板通过水路而来拈香膜拜,祈求平安。 初建过程没文献记载    文物见证历史 武吉摩仙师宫是我国第5间供奉甲必丹盛明利的庙宇,虽然此庙宇的初建过程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庙宇中的历史文物却是历史的证人。 该宫至今仍保存着刻有“仙师爷/同治十一年卯月”(1872年)的石香炉,证明了该庙宇在当时就已存在。 1901年,仙师宫进行了一次修筑工程,庙宇旁至今仍竖立着当年的“建宫献金征信录”石碑,志期“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孟春月日”。 这个石碑记录了100多名捐献者的名字与献金,从2元到30元都有,是先辈维护庙宇及信仰的证明,也显示了该宫当时在众人心中的地位。 此外,通往前殿正面的楼梯口两旁,也放着写有“1927丁卯岁春立”及“中华民国拾陆年”的石墩。 各籍贯华人交流聚集点 另一方面,根据官方史料,仙师宫数十年前不只是华人庙宇,也是海山公司及后来的义兴公司的活动会所,是各籍贯华人交流聚集的地点。 1910年柔佛王国土地法令生效,侨领许炳昌在1912年10月8日,向苏丹政府申请重新规划庙地,获得苏丹依布拉欣恩准,并在1918年宪报颁布该地为华人庙宇保留地。 苏江河:经历战乱却未遭破坏 武吉摩仙师宫会务顾问苏江河(84岁)指出,仙师宫最初由客家人管理,之后随着局势变迁才先后由其他籍贯负责,直到1975年注册成立理事会,而他则出任财政。 他表示,理事会成立后的同一年就展开扩建工程,在主殿前增建前殿;同时,理事会也陆续发现一些历史文物,就把文物重新摆设安置。 他披露,在一次挖沟工程时,他无意中发现一块志期1918年的路碑,写有“拜仙师公宫小路直行/苏金此答谢”,相信就是为信徒指路。 他也说,上世纪初的居民都是落户各芭园,直到紧急时期才被集中起来,形成了如今的武吉摩市镇,而仙师宫虽然经历过战乱,却从未遭到破坏。 他补充,该宫2006年进行提升及美化工程,除了获得民间及社团的支持,也获得政府拨款。 林颂成:拥3泉井各有功能 仙师宫的特征之一是“山水合一”,虽然依山而建,却也水源不缺。 仙师宫理事会主席林颂成指出,该宫共有3处泉井,常年水源不竭且清澈见底,相信是附近山泉水汇集形成。 “过去,这3个泉井有个别功能,其中供善信去晦气的泉井不开放使用、另外两个分别是让民众梳洗冲凉及煮食饮用。” 他披露,麻坡地区在60年代曾闹水荒,人们纷纷前往该宫的泉井取水,有者甚至从麻坡市远道而来,尽管当时取水人数众多,但泉水不久后又再流入,从不见干涸。 “如今,供民众梳洗的泉井已改为许愿池,另2个泉井则作用不变。” 他补充,该宫的神诞日落在农历正月十八,据闻是当时客家矿工们拿不起甲必丹盛明利神祗的日期,就以此日期为神诞日。 谈及该宫大礼堂,林颂成指早期是方便民众或其他团体举办活动或婚宴,惟之后办婚宴及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如今就成为该宫神诞庆典的场所。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