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武吉甘蜜

(武吉甘蜜17日讯)一场倾盆大雨,武吉甘蜜慕丽雅花园二路的多间住家遭雨水入侵,居民措手不及之际,也揭露当地排水系统不足之处。 武吉甘蜜地区在周六傍晚6时许下起滂沱大雨,约半小时后,大量雨水从地势较高处涌入慕丽雅花园二路,灌入约8间住家的五角基或客厅。 尽管积水仅数寸高,却让居民猝不及防,赶忙抬高家具或将水扫出屋外。约1小时候后雨势减弱,水位也快速退去,居民随即展开清理工作。 据了解,当地在多年前因附近地区发展屋业后,每逢大雨,大量雨水就会流入慕丽雅花园,导致二路的道路变成“水路”。 当地居民刘顺源(65岁)披露,“道路变水路”的情况在大雨时常会上演,惟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水流入其住家客厅近年来已发生5、6次,单在去年就有3次。 “由于我家地面较低,五脚基也常进水,所以我们早有准备,及时抬高家具,避免损失。” 他认为,当地排水系统欠佳,包括多年未见提升的窄浅沟渠,已无法负荷如今的排水量,加上沟渠出水通道不足,是导致沟渠倒灌和雨水无法即刻排走的原因。 他希望当局能正视排水问题及尽早解决,让居民在大雨天也无需感到紧张。 居民赖铭则(37岁)透露,他昨日在住家楼上听到女佣高喊“淹水”时,还以为只是五脚基 遭殃,下楼一看才惊觉客厅也被水淹入。 他指出,其住家客厅是第一次被水淹入,他与家人及女佣赶忙尝试将水扫出屋外,但每当有车子经过,激起的浪花又将水推回屋内。 居民张金练(41岁)指出,周六的雨势非常大,约半小时后雨水突然涌入住家客厅,1小时左右才退去。 他透露,其住家五脚基多次被淹,客厅进水则是第一次,所以家人来不及反应,而无法抬高的木制家具下方也被泡坏。 他表示,随着附近地区的发展,当地陈旧及窄浅的沟渠已无法负荷排水量,因此希望当局能提升排水沟。 东甲县议员谢佳昇及武吉甘蜜新村村长林金耀在获悉慕丽雅花园二路的情况后,前往当地向居民了解情况,并视察该处的排水沟。 谢佳昇指出,二路排水沟面积小,且一侧转角呈尖角,可能影响水流。他计划向县议会反映,建议将转角处的水沟与道路另一边的沟渠连接,以加速排水。 由于居民指大量雨水从地势较高处流下,所以他也将建议县议会在二路的一端增建路墩,除了可让途经该处的车子放慢车速,在下大雨时也能减少水流入二路。
5天前
(麻坡30日讯)蛇年家中有蛇来“拜年”?不怕不怕,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随时待命请“蛇君”离开,为你守护家园平安。 一直以来,家中除了有亲朋好友到访,偶尔也会迎来不速之客,相信许多人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尤其是蛇出没时,一般都会感到害怕。 捉蛇占去年总出勤69% 成立近40年的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在2年前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后,正式将捉蛇列入任务中,更在去年协助居民处理27宗蛇入屋的事件。 志愿消防队的活跃队员有约10人。每当接到居民的求助,他们就会至少2人一组迅速出动,带着专业工具赶赴现场,协助居民解除危机。 他们捕捉的蛇类以蟒蛇居多,也包括黑蛇、草蛇,甚至还有误闯民宅的四脚蛇,而他们的积极回应和助民解困的精神,赢得居民的信赖和感激。 不说不知,该志愿消防队的任务还包括灭火、赈灾、拯救受困小动物、灭蜂巢及协助清理工作等,其中,捉蛇就占了该队去年总出勤任务的69.2%。 林金耀:欢迎年轻代加入 该志愿消防队主席林金耀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披露,该队队员其实早在多年前,偶尔有协助居民捉蛇,惟并没有纳入常规任务。   “直到2年前,我们了解到武吉甘蜜地因被树林环绕,常发生蛇入屋的事件,而本地华裔居民在联系消拯局时,又常遇到沟通问题,所以我们决定把任务范围扩大到捉蛇。” 如今,该队每出一次出任务,包括捉蛇后,都会将照片或视频放上社交平台,让更多人知道该队的服务,以便在必要时能联系他们。 林金耀坦言,由于该队活跃队员的平均年龄是40多岁,最年轻也已37岁,所以希望借此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该队,一起服务社会。 “我们每次完成任务后,看到居民安心,我们就感到满足,而居民的道谢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与认可。我们守护这个社区,为居民解困,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到消拯局学习捉蛇 为了更好地展开捉蛇任务,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特地到消拯局学习,了解捉蛇时要注意的事项、所需配备,如何辨识毒蛇及如何善后等。 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大队长杨闻隆表示,捉蛇的配备包括蛇钳、用于捕捉体型较大的蛇的绳索套杆、防护手套、护目镜及装蛇用的袋子等。 保护自身安全为优先 他解释,如果是无毒的蛇,例如蟒蛇,捕捉过程就较为简单,只需2人分别捉着蛇头与蛇尾,再放入袋子里即可。   “但如果是毒蛇,我们必须更加小心,防止被蛇咬或毒液溅入眼睛。保护自身安全非常重要,否则原本是要去帮人,却变成要别人来救我们。” 因此,当接到求助电话,该队都会先了解蛇的特征,以初步掌握蛇的种类,然后嘱咐求助者与蛇保持安全距离,并留意蛇的动向,该队队员将尽快赶到现场。 林金耀分享道,曾有居民发现睡房有蛇后,紧张地跑出睡房及关上房门,再联络该队求助。 “我们到达后找不到蛇,只好把房内的东西逐一移到房外,却还是不见蛇影,我们只好再把物品移回房里,才发现蛇藏在一个袋子里。” 无毒蛇放归大自然 另一次经历是,队员在求助者睡房翻遍每个角落都找不到蛇,最终才发现一条体型较小的草蛇躲在床架边沿,居民也连声道谢,指若蛇没被捉到,他就无法睡觉。 “这两次捉蛇都耗时超过半小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居民留意蛇的去向,方便我们迅速捉到蛇。” 至于蛇被捕后,会如何处置?林金耀坦言,根据作业标准,无毒的蛇将被带到远离住宅区的树林放归自然。 周扬阳:战胜恐惧 为民服务不退缩 无论蛇出现在住家范围内的任何地方,如屋檐、天花板、庭院、树上或屋内任何角落,都难不倒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 然而,这些英勇的志愿消防队员,在开始时并非人人都这么勇敢,一些队员甚至对蛇感到恐惧,直到数次任务后才慢慢克服心理障碍;该队副文书周扬阳就是其中一人。   自小怕蛇的他从来不会主动接近蛇,更没想过捉蛇;而多年前在上厕所时,头顶上出现大蟒蛇的经验,更加剧了他对蛇的害怕。 因此,当捉蛇成为志愿消防队的任务之一,他唯有观察及学习队长如何捉蛇,增加与蛇相关知识,经过4、5次的从旁协助与学习,他在做好心理准备后,才敢捉蛇。 “我知道每当我穿起制服及拿起工具,我就不能后退,因为求助者比我们更加害怕。” 他同时强调:“我们不是专业的捉蛇高手,只是多了一份勇气,帮助居民解决当下的问题。” 无论如何,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希望在蛇年,居民都能平平安安,也希望蛇不再出没在住家或其他建筑单位。      
3星期前
(东甲26日讯)甘蜜州议员沙利翰披露,他正极力争取在武吉甘蜜兴建新的政府诊所,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他表示,现有的政府诊所面积不大,停车位也不足,无法让民众在安全及舒适的环境下求诊,为此他已致函有关当局及与官员会面,提出上述要求。 他披露,新诊所需要5亩的土地面积兴建,虽然当局称面对土地问题,但这并非人民的问题,州政府必须设法解决土地问题。 他今午在武吉甘蜜出席与居民共喝下午茶活动时,强调兴建新诊所及解决武吉甘蜜水供问题,是他目前首要关注的两项课题。 沙利翰表示,随着武吉甘蜜发展迅速,人口日益增加,当地常出现水供不足情况,今年的水供问题就从农历新年持续至开斋节。 他表示,当局已计划在巴力卡山及甘榜汉都亚兴建水槽,预料今年完成招标及动工,2年后就能解决当地的水供问题;两项工程的费用约2000万令吉。 另外,谈及武吉甘蜜主要大路中央增设防撞栏,禁止车辆越过反方向车道出入各路口的课题时,沙利翰强调当局是以安全为主要考量才做出此决定,以免继续发生意外事件。 无论如何,他指防撞栏仍处于测试阶段,他将会再收集民众看法向当局反映。 上述与民共喝下午茶活动获得武吉甘蜜多个社团组织与地方领袖的参与,出席者包括东甲县议员谢佳昇、李采玲和王纹欣、武吉甘蜜村长林金耀及马华武吉甘蜜支会主席江初仪等。 出席者在活动中提出数项课题,包括拨款及道路安全问题等,沙利翰都一一回应,并在活动结束后,立刻到其中一处投诉地点了解情况。 他表示,他常出席华社活动,惟今午是首次以喝下午茶的方式与华裔代表会面,他也将继续到多个地点举办类似活动,以了解华裔的心声。
8月前
(麻坡9日讯)武吉甘蜜主要大路从明日起,将在路中央安装临时的红白色防撞杆,禁止交通工具越过反方向车道出入各个路口,以提升道路安全及避免意外持续发生。 防撞杆将从JKR路小贩中心前方一直安装到武吉甘蜜消拯局交通灯处,全长超过500公尺;意味着各类交通工具再也无法在此路段越过马路前往目的地。 这项工程由东甲公共工程局负责,从明日(星期一)起一连3天进行安装工作,6月13日至7月13日则展开为期1个月的测试,以研究可行性及敲定最终方案。 东甲县议员谢佳昇对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指出,上述道路规划是以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为主要考量,虽然会带来不便,惟当局认为必须要安全至上。 他说,该路段两旁有多个可通往各住宅区的路口,时常发生碰撞事件,特别是在慕丽雅花园的路口,甚至在1个月内发生2、3宗事故,也曾导致车辆在意外中翻覆。 他披露,东甲县议会曾与交警、东甲县公共工程局、承包商及甘蜜州议员沙利翰等相关单位,到现场勘察交通状况。 “经过讨论,所有单位都赞同上述临时方案,同时也会收集各方意见。” 他表示,他了解在道路中央安装防撞杆将对一些民众带来不便,也相信会有人因必须绕远路而反对,惟他希望大家以安全为考量,给予配合及踊跃向县议会提出反馈。 他也呼吁民众提升公路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为自己及家人的安全着想。 他补充,当局曾重新规划武吉甘蜜主要大路旁部分出入口的交通流向,如今再度进行规划,出发点都是为了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另一方面,武吉甘蜜村长林金耀表示,在道路中央安装防撞栏相信能改善险象环生的交通状况,惟他建议当局在路面较宽敞的地点开辟U转处,便于车辆前往目的地。 他认为,倘若车辆只能在联昌银行(CIMB)前方交通灯或消拯局交通灯处改变方向,或将导致两处交通灯出现长长车笼,设立U转处则可舒缓交通灯处的拥挤情况。  
9月前
(麻坡28日讯)近年来,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事件频频发生。而你知道吗,一旦发生心脏骤停,除了立即施予心肺复苏,若能在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A.E.D)的帮助下,将能大大提高病患的生存率。 为了打造更健康的武吉甘蜜,当地多个组织携手推广安全与健康醒觉运动,并在2个地点置放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免费开放让有需要者使用,为抢救生命尽一份力。 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是一种轻巧的便携式设备,可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在在病患心脏骤停时,通过电击胸部向心脏传递电流,让心律恢复正常,挽救生命。 两台“救命仪器”分别位于武吉甘蜜市中心甘蜜7路(巴刹旁)的私人诊所外,以及美乐园(Taman Melor)美乐路的私人诊所外墙;两所诊所的医生都认可仪器的放置及其功效,并乐于配合。 倘若民众面对心脏骤停紧急事故,可即刻前往两间诊所外,击破玻璃取出钥匙后,开启箱子就可直接把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带走使用。 两台仪器是由武吉甘蜜当地的热心商民组织报效,并在武吉甘蜜乡村发展与治安管理委员会、志愿消防队及建国华小董家协的配合下,在社区内大力推广与宣传。 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秘书林熠埍对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表示,民众无需理会击玻璃破后所发出的警铃声,只需直接取走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抢救生命即可。 “每台仪器附有追踪器,可显示出所在位置,所以我们不担心仪器遗失,最重要的是能抢救生命。” 她坦言,并非人人都懂得使用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因此,有需要者可向2诊所的医生求助,或联络参与推广的单位;若医生遇到紧急病例,也能直接使用。 “我们不久前有举办CPR(心肺复苏)及AED课程,吸引约百民众与学生参与。我们也计划在未来举办更多基础急救课程,特别是AED相关课程,让更多民众掌握相关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她表示,武吉甘蜜离东甲医院或麻坡医院都段距离,让安全意识与掌握基本急救知识更显重要。 她补充,全柔目前只有武吉甘蜜及峇株巴辖的一个住宅区,设有免费开放使用的AED设备。 武吉甘蜜新村村长兼志愿消防队队长林金耀披露,为了提高民众的醒觉,乡委会将在武吉甘蜜多处人潮较多的公共地方,如体育馆和食肆,张贴“急救小贴士”的海报。 他表示,海报上印有紧急求助号码,让民众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可及时求救,同时也有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置放地点及两所诊所的联系号码。 东甲县议员谢佳昇披露,突发性猝死相关案例越来越多,短短数分钟就可夺走宝贵生命,仅少数人能侥幸死里逃生。 他说,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绝大部分猝死案都与心脏骤停有关,所以基本急救措施就成为重要的知识。 “我过去与多个武吉甘蜜社团组织配合,举办课程来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并传授基本的急救方式。如今随着2台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开放使用,对急救有着重大助益。” 私人诊所医生刘祈嵚指出,心脏骤停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若在4分钟内施予患者心肺复苏,其存活率约50%,若使用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则能提升到80%。 他说,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用途,在准确判断患者的情况后,若情况需要,还能对患者胸部进行电击,大大提高患者存活率。 他表示,武吉甘蜜距离医院有约半小时的路程,一旦发生心脏骤停事故,在等待救伤车到来时,就只能一直进行心肺复苏,而有了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则可让急救事半功倍。 “我的病人以中老年为主,当中不少患有三高,所以,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能让这里的居民更有保障。”
1年前
2年前
(东甲13日讯)武吉甘蜜建国学校学生与家长发挥爱校精神,主动在“星洲情义嘉年华”中负责多达55个义卖摊位,为学校出一份力。 “星洲情义嘉年华”是由《星洲日报》及武吉甘蜜建国华小联办,万能企业赞助,定于5月27日上午8时至下午3时,在建国学校隆重引爆。 这场嘉年华将在校园内设置100个义卖摊位。截至目前为止,有90个档口已敲定,其中55个由该校学生与家长自主参与,包括售卖各类餐饮、手工品、日常用品及游戏摊位等。 许丽菊:让学生从中学习与成长 建国学校校长许丽菊指出,参与的学生多来自四、五、六年级,许多学生与家长过去都参与过学校义卖会,所以驾轻就熟,与学校的配合度也不断提高,无形中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 她说,各摊位以学生为主,家长为辅,学生也必须负责绘制档口海报,学会经营档口及计算盈利等,让学生能从中学习与成长。 她表示,学生爱护学校,自动自发参与嘉年华,家长出钱出力,一起成就嘉年华会,她对此表示感谢。 星洲嘉年华的目的是提升建国学校课室的一体机设备,让学生能跟上数码时代的列车,也让教学更顺畅。 杨汉俊:义卖会固本开始发售 另外,建国学校董事长兼大会主席杨汉俊表示,嘉年华的义卖会固本已经开始发售,希望校友、家长、社会大众及热爱华教人士能踊跃支持。 他说,民众除了可在义卖会上购买各种美食、饮料、日用品、蔬菜水果、园艺植物及干粮等,还能够观赏精彩的表演,如廿四节令鼓及华乐演奏。 他呼吁有意购买固本的民众联络总务陈建才(012-282 8412),义卖会当天也设有柜台售卖固本。
2年前
(麻坡1日讯)女小贩熬过行管令带来的巨大冲击后,却被病魔缠身,让一家人生活陷入更深的深渊,如今她失去工作,家庭重担全落在收入微薄的丈夫与儿子身上,一家人苦不堪言。 这名小贩是来自东甲县武吉甘蜜新村的潘洁华(Hong Chek Hua,50岁),她面对视网膜脱落导致视觉模糊,又有心脏肿胀及肾病等的困扰,不只无法如常照顾孩子家人,还成为了被照顾者。 小儿子脊椎侧弯 潘洁华多年来靠着炒粿条,与从事芭场工作且收入微薄的丈夫江泰福(57岁)共同承担家庭开销,抚育4名孩子,虽然13岁的小儿子自小脊椎侧弯,须时常奔波于各个医院,但一家人生活尚可。 然而,冠病疫情导致的行管令,令她生意一落千丈,只能靠着积蓄应对,不料,她在去年5月份视觉模糊,被诊断出视网膜脱落后,心脏与肾脏也在今年陆续出现毛病,一家人积蓄彻底耗尽,只能依靠亲友、公众及慈善团体的资助勉强过活。 星洲日报基金会获悉潘洁华的困境,对其情况进行审核后,决定为她筹款4万8000令吉的医疗与生活援助金,款项筹足后将每月发放2000令吉,为期2年。 患眼疾 心脏肿 需洗肾 潘洁华是在去年5月视觉开始模糊,经检查后发现左眼视网膜脱落,不久后右眼又爆血管,为了节省医疗费,她改到政府医院求诊,并在8月份停止工作。 就在等待今年7月动眼部手术之际,潘洁华因胸口发闷被诊断出心脏肿胀积水,之后其脚部水肿,被告知肾脏出问题。 患有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她开始时靠药物维持病情,直到水肿情况越来越严重,脸部肿胀,走路气喘,才被安排入院及开始洗肾。 由于其情况较特殊,医生先后在其右大腿内侧插管供洗肾用途,之后改在左颈,却因细菌感染而再改在右颈插管,同时也安排在左手植入“手线”方便洗肾。 由于心脏肿胀积水,令她暂时无法进行眼部手术。她目前已搬到妹妹家与妹妹同住,方便妹妹照料,孩子则交给丈夫。 她披露,其大儿子(18岁)及二儿子(17岁)已经辍学及工作,每月会给200至300令吉的帮补,丈夫因为每周须载她到医院洗肾3次,每次耗时4小时,收入也大受影响。 “我的小儿子于2020年动脊椎矫正手术时,向亲友借了逾2万令吉,至今仍无力偿还,而且小儿子还需要定期复诊。” 成为家人负担的她对家人感到愧疚不已,只想尽快康复及做工,好减轻家庭重担,她希望社会大众能伸出援手,协助一家人渡过难关。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东甲31日讯)你知道半个世纪前的碳烤蛋卷是什么滋味吗?将蛋卷称之为最具“古早味”的必吃年饼,是绝不为过的。 东甲县武吉甘蜜新村就有着“家婆传给媳妇,媳妇再传给媳妇”的传统碳烤蛋卷,相信这滋味也曾经是许多人家的传统年味。 据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了解,“家婆碳烤蛋卷”的制作方式与配料,是于上个世纪中旬,由一名娘惹先制作,传承至今已进入第三代;而所使用配料及方式,数十年来都几乎没有变化,只是糖份已减少。 这名娘惹之后把手艺传给媳妇刘美真,再由刘美真传给两个媳妇,即阮碎安及黄春莲。 如今,这两妯娌也学着长辈的做法,用着传下来的模具,在农历新年前约3个月,就在住家前放置烤炉,开始制作蛋卷。 现年81岁的刘美真,当年在结婚后,就开始帮着娘惹家婆制作蛋卷。后来,她自己成了家婆,其两名媳妇38岁的阮碎安及46岁的黄春莲,也是跟着她的脚步,婚后就从旁协助制作蛋卷。 直到两年前,刘美真感到体力不支,两妯娌才正式接手制作蛋卷,所以两人分别有超过10年及20年的经验;至于刘美真,则已制作约60年的蛋卷。 刘美真表示,她在21岁结婚时,每逢临近农历新年,家婆就会在家门前设立烤炉制作蛋卷。 她说,由于一直在烤炉旁工作,所以印象最深刻的是“热”。因此,若碰上订单多,大伙儿就会工作一整天,订单较少则半天就休息,避开下午炎热的天气。 话不多的刘美真在两年前“交棒”予两名媳妇,惟有空时,还是会在旁观看两人制作,而她也觉得两个媳妇都已经非常熟练。 每天早上约6时,阮碎安就会起床磨椰子、调面浆、设烤炉;7时许黄春莲抵达后,两人就开始一人烘烤,一人卷蛋卷,半天下来可制作约千条蛋卷。 阮碎安主要负责将面浆倒入圆形磨具,再将两面烘烤,接着以小刀子将边边角角的面浆刮去,然后才撕下交由黄春莲卷起。 别看烤蛋卷看似不难,其实要能忍受烤炉的高温以面皮的热度,烫伤更是常有的事。 她们表示,必须在面皮定型前,抓紧时间卷起,蛋卷才会成型。开始时,两人都觉得非常烫手,黄春莲的手掌甚至因长时间接触高温而麻痹及失去感觉,如今也已经习惯了。 她们指出,戴手套不方便也更加热,而使用电风扇则会令炭灰四处飞扬,所以只能忍受着高温及热度。 她们表示,许多人改用电炉制作蛋卷,速度虽快,但少了蛋卷香味,所以她们坚持碳烤,以留住古早味,也留住顾客的心。 黄春莲披露,多年前的鼎盛时期,屋前的车房放置十个烤炉,每个炉由两人负责,除了自己人,还要另外聘请十多人帮忙。 “当时非常忙碌,一些厂家也会跟我们拿货,所以尽管开10个炉,却还是忙不过来。” 她表示,当时帮忙的大部分是学生或主妇,每年大家都会自动前去,乡亲味浓厚,之后或许是人们的生活改善了,对生活有更高要求,渐渐的就没有人愿意再做蛋卷。 就如她的孩子们过去也会帮忙,长大后就不愿意再帮,目前就只剩下阮碎安就读中学的女儿偶尔还会帮忙把蛋卷排入罐中。 如今因疫情关系,加上各种年饼的面市,影响了传统蛋卷的销量,所以两个人制作也足够应付。 她们表示,从家婆的家婆传下来的传统烘烤蛋卷,或许无法传到第四代,毕竟大家各有各的目标与事业,加上制作蛋卷一年也只做几个月,所以她们也不勉强下一代接手。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