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殡葬

(新加坡12日讯)殡葬业者将处理遗体照片放上网,遭炮轰不专业,更也不尊重往生者。 《新明日报》报道,一名相信是防腐师的男子在防腐室为遗体进行防腐过程时,竟将处理一名男性和女性遗体时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Instagram的即时动态,结果遭人截图举报,放上网后更是引发巨大争议。 相关寿板店负责人李魁明受访时说,做法非常不妥当,也不尊重往生者,只会加深大众对殡葬业者的误解。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非常不尊重往生者,非常影响他人的观感,甚至会让大众误解防腐过程。”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殡葬业者受访时则说,本来就不该在处理遗体时拍照,无论对往生者甚至是生者来说都非常不尊重。 “我也质疑这名防腐师的做法是否已经触法。这是借死人哗众取宠?到底有何目的?这对家属来说是一种伤害,他们完全被蒙在鼓里,如果(家属)知道的话,肯定暴跳如雷。” 有业者也痛批,认为如此的做法已经逾越底线。另外,也有人质疑,是否有未注册的防腐师出现在防腐室,毕竟这或许已触犯条例。  负责人:涉事防腐师已离职 据悉,防腐师受雇于当地一家殡葬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对贴文毫无头绪,但指照片中的沈姓防腐师确实曾受雇于公司,但已在今年9月离职。 “他今年6月7日加入,但9月21日已经离职,工作不超过四个月。” 据了解,该防腐师是在兀兰永念堂处理遗体时拍下照片。对此,兀兰永念堂总裁傅文杰受访时说,公司已经知悉这起事件,并正在调查中。 傅文杰说,该防腐师并非他们的员工,不清楚为何会有这样的贴文出现。 “我们有自己的防腐师,而兀兰永念堂确实有提供防腐室让其他殡葬业者租用,为遗体进行防腐工作。”
1星期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6月前
外婆出殡后,殡葬单位负责人召集母亲、舅舅、阿姨及表哥,9人围成一个小圈,跪坐在摆放棺木的位置。负责人从压煞的水桶里取出8副碗筷,郑重对他们说:“这副碗箸是妈妈,阿嫲乎恁起家用的,现在她没了,恁就袂好好,毋通分家。”他一边将碗筷平分给7名儿女及长孙,一边用闽南语叮咛子孙齐心协力。这番言辞犹如闽南剧惯用的对白,而今戏剧性地在外婆的丧礼中上演,传入我的耳里,我这才听明白,原来分碗筷的丧俗承载了往生者对后代的寄寓。 身为外孙女的我站在母亲身后“窃听”殡葬单位负责人冗长的闽南语发言,从而发现他的发音特色。他将“筷子”念为“箸”[ti],不禁让我想起幼年时期到惠安阿嫲家用餐的趣事。小时候不知道“箸”在闽南方言可以念为[tu]和[ti],读音上的区别让8岁的我误以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当时阿嫲叫我到厨房拿筷子,但我听不懂[ti]是什么,妈妈帮我翻译成之后,我才明白阿嫲所谓的“箸”[ti]即是外婆所谓“箸”[tu]——即“筷子”。 《说文解字》记载:“箸,饭欹也,从竹者声”,“箸”(汉语拼音为zhù)字以竹字头为部首,表露了箸的制作材料是竹;“饭欹(yī)也”则说明了箸的功能为餐具。长大后修读语言学相关课程,适才知晓“箸”字在闽南方言区的发音因地域而异,汉语一般以“筷子”统称日常生活里人们吃饭夹菜时所使用的两根棍子,“箸”字则保留于方言 “箸”与“筷”有俚俗之别,在正规场合,筷子被称为“箸”,而民间一般称其为“筷”。 根据《菽园杂记》,“箸”与“住”同音,当时的人民认为“箸”字对行船者而言为坏兆头,故而以“筷”代“箸”,祈愿远航的艘船早日归来。清代市井小说对“筷”字的使用频率普遍提升了,“筷子”一说日愈普及化,从而取代了“箸”字的正统地位。又一说法是明代西方学者利玛窦没有将“箸”的概念引入西方学界,导致洋泾浜英语将筷子译为“chopstick”,即“很快的棍子”,所以“筷子”是现当代人士对“箸”的惯用称呼。 理解“箸”的本义之后,我转身到厨房“算筷子”,一个、两个、3个……妈妈听见我用“个”数数,立刻纠正我筷子的量词是“双”,“一双”指两根筷子,趁机考我数学,问我6个人一共需要多少“根”筷子,这道应用题把我考倒了。由于当年的我还没学会背乘法表,妈妈教我把筷子两两排开,重复5次,6双筷子一字排列,这便是我对量词“双”的最初理解。 成双成对的筷子对应了传统文化里阴阳二合为一的概念。“箸”的两根棍子发挥主动与被动功能,分别对应传统文化里的“阳”和“阴”,握筷子的时候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上,代表天、地、人的结合。古时汉人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因此筷子的造型多为圆头长身。筷子的长度讲究“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如今筷子造型多变,除了传统的竹筷,按材质一般还可以分为木筷、不锈钢筷、陶瓷筷及儿童筷等。 握筷子尾端的女孩会远嫁 阿嫲家的“箸”属于木筷。由于父母皆是左撇子,我看不懂他们握筷子的方式,导致我握筷子的姿势较为怪异,不仅手指错位,甚至呈现了交叉状态。阿嫲年事偏高,看不清我的握筷方式。妈妈稍微调整了我的手指部位后,我使用正确的姿势夹了两块肉,随即便恢复错误的姿势。妈妈失去耐心,放弃纠正,对她来说,难改的除了女儿的本性,还有她握笔及握筷子的姿势。 某日干爹发现我握筷子的方式不标准,向母亲了解情况之后,手把手教我握筷子。当时的我已经念小学五年级,他矫正了我的手指部位,要我坐在他的正对面吃一碗面,确保我学会握筷子的正确握法。这是我吃过最压力的一碗面,我全程不敢松懈,生怕自己放松用错姿势,干爹会让我把桌上的配菜吃完。 经过干爹的调整,我迅速学会了握筷子的正确方式,从而喜欢握筷子的感觉。每当家庭聚餐,他依然会暗中观察我握筷子的方式,所幸我都能顺利过关。然而,干爹总会提醒我把手指放低一点,他说,握筷子尾端的女孩长大后会远嫁。我不想离开家,乖乖地把手指放在两根棍子之间的正中央,心想,这样离家不近又不远。 家庭聚餐多达两桌,我们把桌子分为长辈桌和晚辈桌,而干爹是全场唯一使用筷子吃饭的人。筷子是安静的餐具,不论用以扒饭、挑菜、夹面食、肉类、豆腐、鸡蛋等滑溜之物,都不会发出失礼的摩擦声。我间接受干爹影响,至今习惯了用碗筷吃饭。 有人将筷子的禁忌统称为“十二忌讳”,但对家中长辈而言,他们觉得将筷子插入饭菜中央最不吉利。祭祖时,我们在祖先供桌摆放12碗饭,而后在碗的右侧各别摆放一双祭祖专用的不锈钢筷子及一个陶瓷汤匙。妈妈千叮万嘱,筷子的头部切记朝外,将祖先视为活人,然后在桌边摆放4张塑料椅子,仿佛那一刹那,历代祖先会被饭菜香吸引回家。我经常幻想祖先动筷吃饭的场景,他们的样子是怎样的呢?他们吃得惯妈妈煮的菜吗?烧鸡和糕点好吃不?能的话,我还想凑近观察他们握筷子的姿势。 小学老师经常以“折不断的10双筷子”向学生宣导“团结就是力量”,然而在传统文化观念里,一双箸足以撑起一个大家族。想念外婆的时候,我想用殡葬单位负责人分发的“起家”碗筷吃饭,妈妈却不准我使用,说这是外婆留给后代的珍贵之物,必须好好珍藏,于是让我把这副碗筷收到厨房储物柜最高处。 每当打开厨房储物柜,只见“起家”碗筷高高立在储物柜最高层,倍显孤独,又颇具威严。如此的视角,宛如外婆正在天上俯视我们一样。此刻,她将化为一个碗、一双箸,守护她的子子孙孙。
10月前
1年前
马大第33届无语良师在11月中旬的一趟家访中拉开序幕。那是一趟到麻坡的旅途,目的是访问我们的其中一位无语良师——颜老师一家人。还记得我们10位医学生逐一自我介绍后,在家访要开始之际,颜太太不断哽咽对我们说,真的很开心看到我们,真的很感动,因为颜老师之前的心愿就是让我们在他身上好好学习。 那一刻,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存在、出现,对他们来说如此意义非凡。因为他们都希望我们能完成颜老师的遗愿,善用他的身体,好好学习。访谈中,我也了解到颜老师终其一生都过得充实且精彩,晚期虽与癌症搏斗,却心心念念地想成为无语良师。在人生的尽头他为自己谱下了完美的终章——把自己奉献给医学教育。起初,我以为我们的到来会是打扰,但最后我感觉到更多的是一份慰藉,一个让他们好好怀念颜老师的机会。 回程下了一场大雨,天气转凉,我的心却是暖暖的,被颜老师一家人注入了一股暖流,直到今天,我仍旧感受到余温。 近日的工作坊和感恩会,也让我感触颇深,更是由衷地感谢每一位无语老师舍身捐躯的义举,仅仅凭着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相信我们以后会成为一名良医。 工作坊开始前,我们得把老师们从冷冻库拿出来解冻。第一次目睹一具具冷冻僵硬的身躯,那一刻我打从心底钦佩老师们的伟大。那天,下了滂沱大雨,我们要把老师们运到解剖室,途经的一段路是没有屋檐的,我们合力撑起雨伞,小心翼翼地把老师运到目的地,竭尽所能不让雨水打落在老师身上。我想这是我们能为老师尽的绵力,相比他们那么伟大的贡献,这真的称不上什么。 数日解冻后,我们为老师们清理遗体、整理仪容,便迎来大体启用仪式。家属纷纷前来,在简短的诵经仪式后,他们在这一天最后一次地瞻仰老师们的仪容。这最后一面,让家属们都哭得肝肠寸断,大家都非常不舍地和老师们告别。 之后便是工作坊,教授们手把手在人体身上教我们如何插管、划刀、缝合等等。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因为我们能在面对活生生的病人之前,毫无畏惧地在老师们身上下刀、缝针,不用害怕任何失误会祸及一条人命。一开始还略显生疏,到渐渐能够熟练地操针线,为老师们缝合伤口。我们每一位医学生在老师身上都获益良多。这是唯一一堂无声的课,却胜过这5年来我们所上的任何一堂课。 工作坊的最后一天,我们有着紧凑的行程。早上为老师制作感恩卡,把对老师的寄语一字一句写出来。下午,我们为表演做最后一次的彩排,致力在隔天全力以赴。傍晚,我们为老师做最后一次的清理,把伤口都缝合起来,为封棺仪式做准备。殡葬服务中心的入殓师前来,悉心地为老师们整理仪容着装,我们则在旁协助。他们也把家属之前转交于我们的陪葬物品一一排列在棺材里头。整理完毕,我们一起把老师杠到棺材里,为老师盖上棉布,然后封棺。 体会到何谓无私的奉献 看着螺丝被钻入棺木的那一刻,刺耳的螺丝转动吵杂声划破了解剖室的宁静,心里再次感到些许惆怅。回忆起我的家人离去时,在封棺之际,我们能够做最后的告别,虽然得回避仪式却仍全程参与,陪伴在离去的亲人身旁。然而,此刻,陪伴在老师们左右的不是他们的至亲,而是我们。我想,这对家属来说或许会是一种遗憾。那一晚,我更加觉得责任重大。因为,我们由始至终扮演着家人的角色,陪伴在老师身旁。 终于来到最后一天的感恩会,一大早,我们身穿白袍站成一排,恭候家属的莅临。8点正,仪式正式开始。分享了老师们的生平简介和我们的感谢词后,家属也各派代表上台致词。他们给予我们的祝福、信任,再一次让我觉得我何德何能去承接这份厚礼。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家属说,他母亲的生命已走到尽头,但是我们的行医之路才正要开始,因此他希望能把他的失去化为一份礼物,祝福我们,希望我们日后能够善待每一位病人,成为一名良医。 之后,一条涵盖这几天工作坊照片的影片在会上播放,让家属们了解这几天的工作坊,他们至亲的大体如何有意义地成为灌溉我们成长的养分。我们医学生在颁发了纪念品和奖状予家属之后,也一同表演了一首〈最特别的老师〉献给家属,作为结尾。感恩会的最后是送殡仪式,棺木被置入灵车,家属跟在其后,成群的医学生则跟在家属后面,一行车队和人群缓缓地从医学院出发,为敬爱的无语良师们送行。虽然前几天都有着雷雨,那一天天气却出奇地明媚,阳光普照,大队不急不缓地送别老师们。 这场感恩会非常重要,它让家属的情绪有个出口。由始至末大会都不断响着抽泣的声音,大家泪洒医学院的每一个角落,泪别伟大的老师们。落泪的不仅是家属,当中也不乏医学生,经过这几天的洗礼,我们都深有感触。那一刻,老师们就犹如我们的家人,对于他们的离去,我们也感同身受。所以,这亦是一个为大家心灵深处画上完美的句点,做个总结的告别会。当然,也是各位无语良师们的毕业礼,他们光荣地走完了这不平凡的一生,用尽余晖照亮我们。 经历了几天的工作坊,除了知识收获,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斩获。我深深体会到何谓无私的奉献,被寄予的祝福,被无条件的信任,所有的点滴都会深深地烙印在心灵深处,永世难忘,时时刻刻警惕着我日后要当一位良医。 无语良师们,谢谢您以身教学、无私的奉献,对素未谋面的我们给予深厚的信任,让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也衷心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家属,谢谢你们的成全、支持,成就了我们毕生难忘的学习机会。往后,倘若在这条行医之路感到倦态,想要放弃之时,我相信你们的叮咛会在耳边回荡,给予我继续往前走的力量。 最后,感谢主办方、所有参与的志工及医生教授们,谢谢他们的付出让我们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谢谢你们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成就了这一届无语良师的成功。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