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氣味

6天前
(新山4日訊)新山4個地區發生空氣汙染事件,其中位於福林園的商家指出,早在一星期前已聞到刺鼻味的臭味,並且在數日後身體出現眼紅、咳嗽的情況。 在福林園伯丹23路(Jalan Bertam 23)經營咖啡店的黃文華(67歲)受訪時指出,他在一星期前,已聞到不時飄來的陣陣刺鼻味道,有時候持續一兩秒,有時候持續數分鐘不等,當時還以為是天氣熱導致溝渠傳出的氣味。 他表示,數天後,他的孫子詢問他為什麼眼睛泛紅,而他也出現咳嗽的情況。 他說,原想向當地州議員投訴,但奈何無法證實氣味的來源,一直到昨日看到新聞,才知道汙染源頭。 “如果昨日沒有出現更嚴重的空氣汙染情況,我原本打算過兩天情況仍持續的話,向州議員進行投訴。” 新山4個地區茂奧斯丁花園、福林園、南光園及甘榜馬來尤班蘭於昨日傳出化學氣體汙染事件,靠近甘榜馬來尤班蘭區的一所幼兒園及一所宗教學校已暫時關閉。 福林園伯丹23路距離甘榜馬來尤班蘭約8公里,距離地不佬河約3公里。 為了瞭解福林園一帶的空氣汙染情況是否持續,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記者今日在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進行採訪。剛下車時,便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但僅在一兩秒後便消散。 在訪問黃文華時,他既詢問在記者抵達的時候,是否有聞到一股刺鼻味。 “你來的時候,剛好飄來一陣刺鼻味,但是一兩秒就‘過了’。” 他形容,這股刺鼻味,好像某種氣體,下雨的時候味道更濃,有時持續數秒,有時持續好幾分鐘。 “比如昨天下雨的時候,那股味道一度持續大約五分鐘。” 他表示,昨早的情況更為嚴重,他於昨日清晨5時30分開門做生意的時候,一拉開鐵門,就聞到一陣很濃的難聞刺鼻味,而且味道一直不消散,持續大約有半小時。 他指出,儘管有陣陣刺鼻味來襲,但是沒有顧客投訴,所以也就照常營業。 針對黃文華的說法,柔州環境局副局長拉斯丹建議黃文華通過電子投報途徑,向環境局進行投訴,以便讓當局派員進行調查。 視頻: 記者蔡慧春
8月前
人家說,會做飯的男人更具魅力。這是真的嗎?我不知道。自小看著父親在廚房裡煲湯做飯,這是我家司空見慣的日常。母親也不是不會下廚,煎魚、炒菜、煲湯難不倒她,還有幾道拿手好菜如“豆油肉”和蔥油豆乾等。然而長大後我才曉得,在我小學時相繼離世的外公外婆原來是峇峇孃惹,外婆擅長烹煮多種美食佳餚,可惜母親並未繼承外婆的手藝,惟獨大姨接過外婆的精湛廚藝,煮得一手好菜。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市面上已少之又少的娘惹椰香叻沙,還有魚肚咖哩、福建面、咖哩面等。遺憾的是,過去總想向大姨學幾招,卻因一拖再拖,如今她已不在人世,那些心心念唸的味道只能深藏在味蕾的記憶裡。 對於母親烹煮家常便飯的畫面,我早已記憶模糊,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在火炭爐前熬煎中藥,不時用扇子扇動爐火的背影。那口傳統老式的砂鍋,手柄和壺嘴幾乎等長,鍋體淺褐黃色,下半部和底部已然燒黑,斑駁的痕跡彷彿散發一種沉靜典雅的養生氣息。每當中藥從壺嘴倒出來,一股濃烈的甘苦氣味瀰漫著空氣,尚未送進嘴裡就感受到了“健康”的錯覺。 這些留在我記憶中的吉光片羽,皆是母親專為我準備的“補品”。除了中藥,她偶爾還會煮一小碗豬肝,雖年少時不確定豬肝是否真能起到補血作用,但還是二話不說地吃了。印象中,豬肝和“湯”並不腥,即便不喜歡內臟,久久一次也可以入口。 母親離世多年來,我再也沒有吃過“豬肝湯”了。奇怪的是,平日連豬肉都沒怎麼吃的我,若在麵食中看到一兩片豬肝,竟對它有種難以言喻的情意結,蘸上小辣椒生抽就往嘴裡送。這味道自是有別於母親煮的豬肝,心心念唸了好幾年後,終於鼓起勇氣試著復刻母親的“豬肝湯”。我是真的需要一點勇氣,鮮少碰肉的我需要克服生肉的腥味。走了兩個菜市場,詢問了四家肉販,好不容易買到豬肝。一些攤販將完整的豬肝預留給小販,我這個只要一小片的難免吃閉門羹。從未買過豬肝的我這才發現,原來2令吉就能買到約三四百克的豬肝,對我來說實在太多。 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只能一如既往地打電話向父親求教。我一直以為,母親是“燉”豬肝,結果經父親一說才得知,豬肝煮得越久就會越硬,變得又幹又柴,原來母親只是將豬肝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拿捏好時間就取出,根本不用燉也不用燜。 聽起來挺簡單的工序,來到我這兒變得難度很高。首先,要將豬肝切薄片。那血淋淋的豬肝從我手上滑落至砧板,我一手按著它一手切出一小塊以方便切片,手上沾滿血水,陣陣血腥味撲鼻而來,最後充其量只是切片並未切薄。看著眼前剩餘的一大塊豬肝,有種食之“可怕”棄之可惜,不知如何是好的無奈。 飄散的氣味喚起記憶 先不管剩餘的豬肝,我在鍋中放入一些水,待水沸騰後,按父親的“教程”撒入些許鹽,並將寥寥可數的切好的豬肝丟進鍋裡,等它完全變成灰褐色才取出。小碗裡那一口就能喝完的“湯”比我想像中清澈,我加入一點生抽,讓湯汁的顏色更接近母親的版本。趁熱吃一口,那熟悉的氣味在空中飄散,多少記憶,多少故往,繚繞著一碗豬肝,但就是不如母親當年烹製的味道。 抱歉的是,我沒有吃完那屈指可數的豬肝片,甚至覺得以後我都不會再煮了,因為實在無法忍受那股血腥味。想到這一點,突然一陣心疼,想起當年母親為我準備這道“滋補佳餚”時,是否也經歷我所經歷的?忍受我所無法忍受的? 那是一碗飽含著沉默的關愛。那些復刻不了的滋味,也只能讓它沉澱於記憶深處,或許這也是一種心靈的告慰,足以抵禦時間、空間的變化,成為回憶裡依附於昔日過往的獨有的味道。
9月前
芫荽,也稱香菜,氣味特殊,品種較多。而眾多芫荽種類裡,我最喜愛的品種是刺芫荽。據瞭解,刺芫荽與香菜雖屬同科,但不同屬,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百姓,愛的只是它們的獨特風味,在意的只是它們在菜色裡的功能,關於刺芫荽與香菜是否為遠房親戚,一概不理會。刺芫荽是一種葉緣帶刺的香料植物,沒有根莖,若滋養它的土壤中寄生了其他不具名字的植物,它的本體就會與其他植物的葉片融合為一,總是一不小心就尋覓不到刺芫荽的身影。另,刺芫荽適應熱帶氣候,普遍生長於東南亞與中南美洲,且生命力強,我總是才剛將舊一輪的葉片都摘下,隔一星期經過盆栽前再看,新的苗頭又重新長出來了。 之所以愛刺芫荽,就只是因為它的香味。它香氣濃郁,無論搭配任何美食一起下嚥,它都能夠在我的舌尖上自由跳躍,喚醒我的味蕾。對它情感,忘了準確是從何時開始的,只知道在種植著刺芫荽的盆栽來到我們家後,這小小的植物就寄生在我心裡了。決定赴臺唸書後,我和母親說,真想把刺芫荽裝進真空袋裡,再讓它們整整齊齊地躺在我的行李箱內,至少在陌生又孤寂的大臺北裡,還有另一個與我來自同個家的生命,陪我在這裡載浮載沉。母親說我有毛病,我只是莞爾,沒說的是,自那時開始,我就知道刺芫荽在我心底的分量,只是不懂,這份重量裡全然都是單純對它的痴迷,還是參雜了其他愛的因子。 民間裡最常見烹飪刺芫荽的方式就是將它丟入湯底熬煮,但我們家對於刺芫荽,有自己的食法。母親會把刺芫荽對摺而後剪下,縱向剪片、橫向切斷,都隨個人喜好,無論你把它搞得多麼分崩離析,它始終散發著同樣的香味,隨後,母親會把已備好的紅辣椒、蒜頭、醬青與刺芫荽一同拌入小碟子,一盤自制醬料就此誕生。這盤魔法醬料,宜搭配清蒸魚肉,將魚肉蘸著醬料吃;宜搭配糖醋里脊,將糖醋里脊蘸著醬料吃;宜搭配健康青菜,將青菜蘸著醬料吃。無論原先的菜餚本身是否已經色香味俱全,再讓它們搭配母親的這盤魔法醬料,香味將會再度昇華。 母親的手藝並不好,但也因而讓我們食了好多年健康無過多添加劑的三餐,因為母親口味清淡,因此那盤放著刺芫荽的醬料,在我們家已經快要成為餐桌上的主菜了。而來了臺北之後覺得這裡的食物口味相對重,但我喜歡,只是心底依然知道,世界上哪個角落都不及自己國家好,也只有母親手藝下的食物,才讓我的味蕾有份歸屬。 掛念家中那盆刺芫荽 因為臺北沒有家鄉的刺芫荽,沒有母親特製的魔法醬料、沒有母親的身影,因此我總是認為自己在這裡沒有歸屬,偌大無情的臺北聽不見一聲家的迴響,讓我就此變得懦弱又迷茫,忘了應該如何往前。但這是決定離開家時就已經知曉的:未來不再是想回家就能夠回家了。但同時也知道,海外求學的遊子用陪伴家人朋友的時光,來換取自由與成長。決定赴臺唸書前,就已經做好萬全的心理準備,但當真的經歷這一切時,心底依然控制不住地浮現想回家的念頭,心底依然掛念著家中庭院那盆長滿刺芫荽的盆栽,是否生生不息地趨近於陽光。 前陣子欲買回家的機票,卻沒辦法順利付款,而後再回看,機票竟然漲價了。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我的心情如洗過三溫暖似,從期待到失落,再到難受。當下僅僅是想,在臺無論遇到多少的疑難雜症,我都可以獨當一面,一一解決,同刺芫荽頑強的生命力一樣,堅毅不放棄,但如今我只是想要回個家,理由直率且單純,為何卻在緊要關頭為難我呢?彼時才真的直視自己內心對於家的念想。來了臺北之後表面上似乎很少想念家和母親,但只要願意回想,總是默默就紅了眼眶。我們之間相隔一整個南中國海,2973公里的距離,只好把自己剪碎成紙片丟入太平洋裡,往南中國海的方向一直漂,不計距離,有一天始終會在家鄉登陸的。 赤道來的小孩,在北方的大城市裡,受盡無數委屈,也知道應該學習任何草本植物,紮實又沉默地佇立在另一個維度,倒是一些刻在刺芫荽身上的斑駁情感,仍待時光替我稀釋,帶我往前。
11月前
1年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區突然出現了自來貓。有時候從後籬笆跳進我們家,再從前門出去,一聲“喵”當作是一聲問候。再不然就從前頭進來,兜一圈後還是“喵”一聲後,施施然的再從前面的籬笆門離開。 某天,屋外菜圃傳來內人一聲驚呼!這驚叫聲直接打破了我們與貓和平共處的日子…… 今天一坨,明天兩坨,後天休假;今天在菜圃,明天在香草葉旁,後天的明天在草地上;今天黃色,明天深綠色,後天的明天帶黑色;今天條狀,明天粒狀,後天的明天帶液體狀。 內子從一開始的親切和藹,到態度一轉成了足球少林裡的包租婆。開始對它們不客氣了。只要貓蹤、貓聲、貓影一出現就啟動戰鬥模式!一見貓進入籬笆範圍,立馬驅逐它們。這突如其來的轉變,把貓搞得一頭霧水,不知所措。唯有沒命的逃! 經過一次、兩次、三次的驅逐行動,我家的菜圃、香草葉旁、以致草地仍然糞便朵朵開。貓似乎適應了內子的戰鬥模式,變得從容了。當內子追它,它就逃;內子放慢速度,它也放慢速度。偶爾還會回頭向內子“喵”一聲,再不然就痴痴的望著內子,然後踽踽而行。內子也只能悻悻然的望著它離去。 面對它的“喵”聲及無辜回眸的眼神,讓內子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善意,而是對她的挑釁,畢竟糞影依舊處處。逼於無奈,內子採取了升級版的戰鬥模式,她決定用棍子來對付它。對於突如其來的武器讓它一臉懵逼的亂竄。上演了“湯姆與傑利”的一場大追逐,當然最終與動畫片的結局一樣,它總是順利的逃脫。 頻密的追逐太累人了,而且成效也不大。唯有改弦易轍上網求驅貓秘方。網友推薦到D字母日本商店購買驅貓塊。根據網民的說法這驅貓塊會發出令貓討厭的氣味,這種氣味逼使貓不敢靠近,進而達到驅貓的效果。 置放驅貓塊後,一天過去了貓糞不再出現。兩天也過去了,仍然未見糞影。心裡不免暗自竊喜。豈知事不過三,第三天下班,一聲尖叫即打破了氣味驅貓的幻想。只見它解手後從容的從驅貓塊旁走過。看著它的背影,完全不是龍應臺的那回事,更不是朱自清的感覺。而是岳飛接到十二道金牌令的無奈。那兩天沒來應該不是怕了驅貓塊的氣味,而是去度假了吧!我對內子說。 唉,貓還是贏了 俗話說辦法總比問題多。追趕行不通,驅貓塊也無效。那就試一試驅貓墊。這是在逛D字母日本商店時,經同樣面對貓糞困擾的友族同胞介紹的。這驅貓墊是由大約一吋長的塑料支組成,只要踏上塑料支就會刺痛貓的腳板,以逼使它止步。為了雙重保險,內子除了把這些墊鋪在籬笆門前避免貓再進來,也鋪在它們慣性大便的地方,外加竹籤和一次性塑料叉。這個方式雖然麻煩,但是似乎很有效。貓沒有再進來大便,相反的乾脆大在我家門口的馬路上。兩天一坨,有時候還順便撒泡尿好襯托那陀糞吧!唉,貓還是贏了,我們也無可奈何,畢竟那是公共場所。唯有聯繫市議會投訴處理。 原以為已經成功把這些貓堵在門外。然而現實卻是那麼骨感,我們忽略了它們的堅持。堅持真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它們就成功突破了驅貓墊的阻礙,重新回到我家的菜圃、草地和香草葉旁拉粑粑。到底它是如何突破驅貓墊和在密集的竹籤與塑料叉之間大便的呢?這是我和內子一直無法參透的事情,但又必須接受的事實。除了佩服它們的堅持與不懈外,也對貓的智商有了全新的認識。 “不能!絕不能放棄!”這回輪到內子的堅持。驅趕、驅貓塊和驅貓墊都用上了,還是趕不走堅持來大便的貓。還有什麼方法呢?“放籠子捉!”內子篤定的回答。收到指示,立刻到附近的五金店購買籠子和飼料。 籠子買回來後,立刻把飼料用碗盛著放在籠子開始捕貓計劃。隔天往籠子一看。賠了夫人啊!飼料被貓吃完了,卻因為貓輕輕的來,輕輕的走,機關沒有被觸動,閘門依舊大開。 馬上調整了置放飼料的位置,改為掛在與閘門連接的掛鉤上。心想只要貓一碰飼料就會觸動掛鉤,閘門就會自動的關上。誰知隔天再往籠子一看,除了些許飼料掉在地上,碗裡飼料再次被吃光,而貓仍然逍遙在外。好一個菜鳥捕貓手…… 從兩次的經驗來看,飼料不適合當餌,唯有改用鮮魚。果然,鮮魚一出,連捕兩貓。任務超額完成!從今以後可以告別拾貓糞的日子了吧!哈哈哈! 今天和內子晨跑經過鄰居的屋後時,看見3只貓分別一躺、一伏、一蹲在路邊斜視著我們,不確定有無奸笑……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