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求助

最近,我瞭解了一個新穎的詞彙——“知識詛咒”。它的意思是,當你學會了某個新知識後,很難再想像自己不知道它時的狀態。這種心理往往讓人無法站在初學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對別人的困惑感到不耐煩。 前段時間,我收藏了一位博主“小新疆”的視頻。他們分享了很多實用技能,比如登機指南、宿舍收納和教程,堪稱我的“網絡室友”。其中教大家如何坐高鐵、飛機的視頻單篇點贊常達幾萬到十幾萬。有人不解:怎麼還有人不會坐高鐵?但視頻爆火正說明,很多你習以為常的事情,對別人未必如此。 讓我想到自己第一次去吉隆坡旅行時,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為了避免迷路,我提前查閱了大量公共交通攻略,研究了地圖上不同顏色的輕快鐵線路。畢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出行大多依賴私家車,很少接觸地鐵或者輕軌。當我真正走進輕快鐵站時,才發現面對陌生的東西,我仍然感到手足無措。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對於“初學者”來說並不容易。 然而,“知識詛咒”的影響不僅僅存在於交通攻略上。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知識的優越感。有一次,我妹妹發信息問我如何製作PPT、如何轉換文件格式。我第一反應竟然是感到焦躁,甚至下意識地覺得,明明這些技能在學校的電腦課上都教過,怎麼可能不會?但冷靜下來後,我才意識到,她只是沒實際接觸過。 世界並不需要更多的鄙視鏈 生活中的知識是分領域的,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自然掌握的內容也不同。也許我在辦公軟件方面比她熟悉,但她在其他領域可能同樣是我的老師。就像當年我不熟悉吉隆坡輕快鐵的規則一樣,每個人都有求助別人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知識詛咒”並不僅僅影響對他人的態度,還會阻礙我們與人溝通。因為無法換位思考,我們的語氣可能會變得傲慢,甚至無意中傷害了別人的自尊。一個簡單的疑問,換來的卻是“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的冷嘲熱諷,這不僅不會幫助別人進步,反而會讓人更害怕提問。 其實,知識從來不是用來標榜優越感的工具,而是促進彼此理解與合作的橋樑。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與其帶著居高臨下的態度,不如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想想看,當我們自己變成求助者時,是否也希望被友善對待?世界並不需要更多的知識鄙視鏈,而是需要更多的理解與尊重。畢竟,懂得是一種能力,而教會別人懂得,才是真正的智慧。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雅加達19日綜合電)印尼一名前縣議員拍視頻向總統普拉博沃求助,稱他與3名印尼人在緬甸遭犯罪團伙囚禁。 《雅加達環球報》報道,社交媒體上週六(18日)流傳一段視頻,印尼西爪哇省因德拉瑪尤縣的前議員羅賓與另外3名身份不明的印尼人出現在視頻中,他們聲稱在緬甸遭到詐騙團伙囚禁,被迫參與電話詐騙活動。 羅賓在視頻中向普拉博沃求助說:“請幫助我們,我們在緬甸受到囚禁和折磨。” 因德拉瑪尤縣長妮娜·阿古斯蒂娜已聯繫印尼安全當局、外交部和移民工人保護局,要求迅速採取行動,確保釋放人質。 妮娜說:“我們決心把羅賓帶回家,並將盡一切努力實現這個目標。” 眾議院國防和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阿米莉亞·安格拉尼也敦促政府調查此事,並立即採取行動釋放綁架者。“如果綁架屬實,政府必須啟動撤離程序。我們將與外交部和印尼駐仰光大使館協調。” 她也建議成立一個專門的工作組來處理這類案件。 她說:“這個工作組至關重要,因為這不是孤立事件。如果我們駐仰光大使館人手不足,我們可以派遣駐泰國和馬來西亞大使館人員來支持救援工作。” 在軍政府統治下,緬甸已成為犯罪團伙的中心。近期,31歲的中國男演員王星日前被誘騙到泰國拍戲,失聯60個小時後在泰緬邊界獲救。後來,又有好幾名中國演藝圈人士包括幕後工作人員,同樣被誘騙到泰國拍戲後失聯。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新加坡7日訊)8歲時被女傭非禮,加上父母頻頻吵架,讓年幼的巢瀚升飽受折磨,直到獲得中學老師的開導,他才開始尋求幫助;如今病情已好轉的他,藉著分享自己的故事來激勵他人,希望社會能善待有心裡健康問題的人士。 《8視界新聞網》報道,來自新加坡的巢瀚升(32歲)曾先後被診斷患上憂鬱症和焦慮症,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 他接受《8視界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小時候的他經常得忍受父母吵架以及女傭的毆打和非禮。當時的他年紀太小,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該如何訴苦,因此經常在課堂上睡覺,藉此逃離傷痛。 中學老師抽時間進行開導 “當時老師以為我在偷懶,直到我上了中學,我在一首詩裡面提到我不想再活下去。一名老師開始關注我,刻意在課堂以外的時間抽出時間開導我,將我轉介給輔導員。” 多年後,巢瀚升的父母離異,他和父親也搬出去住,但他發現自己仍會不時回憶起小時候的遭遇,陷入失眠和無法控制的憤怒。 逐漸成熟的他開始明白他必須尋求治療;他在18歲時被診斷患上憂鬱症和焦慮症,隨後在26歲被診斷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僱主和朋友的理解讓他的病情好轉 如今,巢瀚升事業有成,是一名財務合規官。他坦言,他雖然可能永遠無法完全康復,也會有不由自主地陷入驚恐發作和憂鬱的時候,但他已經學會如何觀察自己的症狀。當他注意到自己即將復發時,比較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 巢瀚升表示,他在找工作時,會擔心和招聘公司透露自己有心理健康問題,擔心自己如果驚恐發作或失眠,早上會無法起床或者會影響工作表現。但目前的僱主和身邊的朋友都非常瞭解和支持,也讓他更有信心面對生活。 “對於現在的僱主,我也是等了四個月才決定向他們透露我的情況。慶幸的是,他們非常瞭解我的處境,如果我的症狀發作,我會盡早通知他們,他們會准許我遲一點開工,或者減輕我的工作量。這其實是一個循環。當我瞭解到我有了很好的支持,我就不再那麼擔心我復發時該怎麼辦,也大大地減少了我復發的幾率。” 小小的善舉能掀起大大的漣漪 身為新加坡今年“跨越成見,退去標籤”(Beyond The Label) 運動大使的巢瀚升,希望每個人能善待自己,也希望社會能善待和傾聽身邊人的心聲。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太苛刻,好像我以前陷入憂鬱時會自責,為什麼自己無法爬起床、不想出門。我們應該慶祝每一個進步、每一個勝利,雖然偶爾會失足,但必須振作起來繼續前進。” 他說:“對於社會大眾,我想說的是,您可能不知道,您小小的善舉可以有多大的幫助。每個人的遭遇有所不同,你只要不給予批判仔細傾聽身邊人的心聲。這讓我回想起我14歲時,願意花時間傾聽我的老師。如果不是她,我也不會意識到我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