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派报人说故事
柔佛
视频 |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保住华人历史靠华文报 杨秋顺:情況再艰难也要扶持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新山派报同业公会副会长兼派报员杨秋顺说,我国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要获得保留,不是靠历史学家,而是华文报。 他说,从过去到现在,华人的历史都是靠华文报记载、报导,因此华社需要保护好华文报这个华社最大、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没有了华文报,华人的历史将不复存在。 华社四大支柱 他指我国华社4大支柱是华文媒体、华教、华团和华商,因此他呼吁华社、华团不管情况再艰难,也要扶持华文报的发展,并高度关注华文报业的发展前途。 他说:“华文报是华人发声的地方,只有华人有发声的地方才能立足,如果华人与华文报切割,华人等于失去了根。” 他建议中小学,尤其小学要订两份华文报,其中一份是星洲日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除了从报章获取更多知识,也了解局势。 他说:“很多年轻人不阅读报章,导致他们对社会事件了解不足,容易遭诈骗。” 工作危险盼为派报员投保 杨秋顺表示,派报员是相当危险的工作,身为新山派报同业公会的领导之一,常常在半夜或清晨时份接获同业发生车祸的消息,并需要到医院提供协助。 他说:“我就遇到过好几位派报员因车祸而逝世、残废。” 因此,他认为各语文报馆恢复派报员的意外保险,同时提高保额,让他们能获得保障,因为报馆过去有为派报员投保,只是后来取消了。 通过工作与友族建立深厚友谊 杨秋顺目前负责新山市区、彩虹花园、仕林园等地的派报工作,而他在这份工作中,认识了许多友族,不但获得他们教授马来文,还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他说:“我常派报到新山甘榜马来由马芝迪,与当地居民建立起深厚友谊,不但获他们传授马来文,也因此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 “他们甚至连家事都和我分享,这是我虽然已73岁,仍坚持每天派报给订户的原因之一。” “此外,派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派报员是文化尖兵,肩负重要使命,让我无法割舍。何况,如果就此退下来,很多年长订户就读不到报纸了。” 杨秋顺说,新山派报同业公会不仅维护派报员的利益,还在文化事业上积极奉献。 他表示,该会曾在柔南大水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天灾发生时,捐款帮助受灾群众,展现华人社会的团结和爱心。
4月前
柔佛
大柔佛焦点
视频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梁慧明接手祖业 代理星洲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2013年接过家族生意,负责星洲日报新山区代理工作的梁慧明认为,报纸还是会继续存在,因为网络上有很多新闻和讯息不是很负责任,也不知真假。 他表示,在现今这个时代,由可信度高的实体媒体出版的报纸,还是会有民众阅读。 59岁的梁慧明原本是一名上班族,在食品和包装领域工作,但是在2013年转换跑道,接下祖父梁奋热开创的事业,负责本报新山区的代理工作。 他目前是“梁竞东父子有限公司(Leong Khin Tong & Son Agency SDN BHD)”的东主。 他说,祖父成为星洲日报新山区的代理,然后由父亲梁竞东接手,并有舅舅丘永安协助打理,再由他接手。 他说:“当初用了一个月思考转换跑道这件事,因为父亲过世了,舅舅也年事渐高,不想母亲辛苦操办,加上这是家族生意,最终决定接手。” “两个领域的工作南辕北辙,过去我只要专注于研发工作就好,如今得全盘兼顾,尤其是帐目,但是我有员工帮助,各方面进行得还算顺利。” 敬佩派报员持之以恒的精神 梁慧明说,公司没有雇用派报员,而是与35名派报员建立伙伴关系,由这些派报员把报纸派送至新山、百万镇、马西、福林园等地区。 他说:“我很敬佩这些叔叔、伯伯,因为他们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坚持很多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危险。” “派报员在工作中受伤是很常见的,我曾试过早上和一名派报员碰面,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因为发生车祸逝世。” “我也遇到过有派报员,生病的、老去的、住老人院的、被狗咬了伤口又难复原的,很多很多问题,但是他们给我看到的是,他们在工作上非常坚持。” 他表示,他和派报员共事了这么久,已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因此一旦听闻派报员发生状况,他都会有所表示,如生病住院会去探望、家里有人过世会去慰问等。 他说:“我对他们的关心、互动都是私底下进行。这里发生什么事,大家都会知道。”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柔佛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侯信三见证星洲最美光景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星洲日报》居銮总代理侯信三与本报的情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说起。 当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开始阅读《星洲日报》了解国内外新闻,逐渐培养起阅读报章的习惯。 他说,相比起现今“人手一机”,当时报纸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是非常普遍的精神粮食。 侯信三从1991年开始代理《星洲日报》,至今已33年光景,见证了《星洲日报》在居銮的销量不断向上攀升的巅峰时期,最高销量一天逾6000份。 他坦言,自己从事过多个行业,最终选择报业,竭尽所能地服务区内订户,确保所有订户在指定时间内,收到订购的报刊。 回忆起面试时,他说当时的总经理问他:“你当代理,如果当地的代理不给你分派其他报纸,只有《星洲日报》一种报纸可以卖,你敢做吗?” 他当时坚决地回复:“我就从《星洲日报》开始做起”,就这样,他击败另外3人取得代理权。 派免费报 累计人脉 侯信三当时是一家屋业发展公司的管工,有人新居入伙,他就去派送免费报纸,鼓励对方订阅。 日积月累下,他熟悉了社区内的居民,累计了不少人脉,报份销量一份一份累计下来,为报份奠下基础。 “免费派报获得良好反应,大家逐渐注意到《星洲日报》,订户逐步增加。” 当年挨家挨户介绍星洲 他说,当时的总经理也曾带着团队,挨家挨户地向民众介绍《星洲日报》,而这样的招报方式延续至今,一有新住宅区开发,派报人都会派送免费报纸招徕订户。 他指出,早晨是派报的黄金时段,他设定了一个电脑系统,派报员早晨前来取报,不到3分钟,很快就能载着报纸开始分派。 另一方面,侯信三不时也安排时间到亚依淡、加亨、巴罗等地,与当地派报员沟通,关心他们,并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 他表示,居銮大部分派报员都是中老年人,但都很合作,大家分区派报,让报纸能更早地送到订户手中。 “虽然已到了退休年纪,但忙惯了,已经不再是为了生计派报,不能拿以前跟现在比,大家都默默地坚守着与《星洲日报》的情谊。” 他坦言,派报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大家齐心协力,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 在派报业经历了33年的风雨,侯信三不埋怨,他始终认为,这是服务性质的工作,能直接接触到不同的人,也是订户与派报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之前在南峇街开店,现在则是在中华路自置办公室,生活平平淡淡,同时也透过这个行业,把4个孩子养大。” 对他而言,这是他付出勤劳、诚信与服务后,所获得的回报。
4月前
柔佛
大柔佛焦点
视频 |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曾碧珍 全心投身報業領域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曾在会计公司工作的曾碧珍,因为协助丈夫处理报纸代理工作而辞工,投身报业领域,也从中认识了《星洲日报》。 协助丈夫打理古来报业代理有限公司的曾碧珍(64岁)说,她欣赏《星洲日报》的办报精神,总是详细报导各事件,让读者掌握最准确的讯息和多角度的观点。 她说:“尤其发生与华社有关的事件,《星洲日报》报导事件之余,也站稳立场,不亢不卑地把华社的心声传达给有关方面,让对方聆见另一种声音。” 因此,她希望《星洲日报》继续站稳立场,尤其是在涉及华社权益方面。 曾碧珍未投身报业前,已在一家会计公司工作约10年,后来丈夫陈成华转换跑道,从建筑二手承包商改当报纸代理,于是辞工协助丈夫打理生意。 她说:“公司草创时无法立即请到员工,我便跟会计公司请了3个月的假,协助丈夫处理行政事务。然而,3个月结束后还是无法脱身,最终只好辞工,全力协助丈夫。” 她表示,丈夫当初经友人介绍,接下报纸代理的工作,本来是想当作副业,没想到接手后发现一切都得亲力亲为,无法两边兼顾。 她说,丈夫从事报纸代理工作后约两个月,发现与其两边都要分神照顾,更重要是为了对报纸订户、报贩、派报员等负责,决定放弃承包商的工作,全心投身报业领域。 曾碧珍说,随丈夫投身报业时是三十多岁,家里已经有两名十多岁的孩子,尽管忙于工作,可是孩子都很懂事和独立,懂得照顾自己,从未抱怨父母工作忙碌。 她说:“发报、派报的工作就算是公共假期都不能停,而且风雨无阻,所以不能随便休假,不然读者就读不到《星洲日报》的新闻了。” “也因为实在无法放下这份责任和工作,所以两名孩子的大学毕业礼,我和丈夫都无法出席,因为实在走不开。”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视频 |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华文报是华社的根 陈成华:需要大家一起守护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马来西亚派报同业总会长陈成华说,华文报,尤其是《星洲日报》如同华社的根,需要大家一起守护。 他说:“没有了华文报可阅读,或许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华人受影响不大,可是到了第三代,慢慢就会发生类似印尼的情况,虽是华人却不会说华文、看不懂华文,最终华人失去了根,所以我们一定要守住。” “印尼不是没有华文报,而是没有代理、没有派报员。印尼有《星洲日报》,可是我在印尼走了一个地区都找不到,泰国也是类似情况,不容易找到华文报,找一份华文报要走几条街才看到一个报摊。” “因此派报员、代理、发报档是很重要的。如今,这里也出现类似情况,在新兴的住宅区,要找一份报纸都不容易。” 因此,他希望《星洲日报》能再接再厉,迈向另一个世纪。 派报员与报馆唇齿相依 陈成华(65岁)也是新山派报同业公会会长,以及古来区和士姑来区代理,他说,派报员与报馆是唇齿相依,同时互惠互利,因此他希望这样的关系能延续,共同守护华文报业,并迈向另一个高峰。 他说,报馆没有派报员派报,报纸无法送到读者手上,让他们错过重要的消息,同样的没有报馆也就没有报纸,派报员则会失业。 他表示,很多派报员上了年纪,慢慢退休,派报员越来越少,因此他希望报馆能吸引年轻人加入派报行列,同时津贴发报至新兴住宅区的代理。 陈成华于40岁时,经友人介绍转换跑道,从建筑二手承包商投身报业,当起《星洲日报》代理,同时兼派报工作。 他说:“我从凌晨3时30分便到店处理发报工作,然后派报。派完报,要向报摊、订户收报费,同时处理退报工作,一直忙到傍晚5时才能放工。” “虽然中间有休息,喝茶或用餐,可是工作时间很长。我是在七八年前才从派报工作退下来,会坚持这么久是因为责任,要把报纸派给读者。”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从零开始 陈爱云一步一脚印 建立派报社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星洲日报》柔北区总代理峇株巴辖陈氏派报社,多年来与本报一起逐步成长及共创辉煌,如今在传统媒体面对挑战的网络时代,也继续与本报风雨同路,向前迈进。 峇株巴辖陈氏派报社负责人陈爱云(48岁)受访时表示,她从事派报工作已经20多年,随着时代改变,派报社的业务也必须与时并进。 她说,其派报社可说是“从零开始”,最初在路边卖报纸,过后派送报纸及成为代理,再一步一脚印地建立派报社。 “近两年来,我儿子陈乐俊(21岁)也开始打理派报社,协助我一同负责峇株巴辖、永平、昔加末、麻坡、东甲及笨珍的派报业务。” 她认为,目前《星洲日报》代理也应该负责运输工作,从收取报费、运输派报到退报都一手包办,才能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 “虽然一些年迈的代理陆续退休,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油站及咖啡店设立新销售点,方便读者购买报纸,才能继续刺激销量。” 她也强调,报馆必须设法留住现有的派报员,他们收取每位客户的每月派报费只有区区5令吉,却一直坚守岗位,如果现在要聘请新人担任派报员并不容易。 她表示,代理们为了鼓励派报员,也会为派报员提供额外补贴,所以报馆也应该珍惜派报员所作出的贡献。 “派报工作充满了酸甜苦辣,派报员面对日晒雨淋都已习以为常,却还是能够与客户建立友谊,甚至成为老朋友。” 她说,一些客户在过年时还会送年柑及红包给派报员,平日也会送上饮料慰劳,让派报员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她表示,《星洲日报》能够屹立至今,有赖于一群忠实读者的支持,许多老订户都是《星洲日报》的坚强后盾。 “《星洲日报》与其他各语文报章的不同之处,就是拥有一群固定的订户,让它能够保持销售量,继续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及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章。”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视频 |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若每所華小都訂報” 陳明:有助學生培養閱報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从事派报工作逾40年的陈明认为,若每所华小能订购华文报,加上报馆能为订报的学生提供优惠价,有助让学生养成阅报习惯。 他说:“若从新生代、年轻人做起,让他们习惯接触报纸,慢慢就会养成阅报习惯。现在阅读报章的民众多在50岁及以上,年轻人已不看报。” “华教和华文报算是文化界的一部份,若每所学校的主任级教职员也能每人订购一份华文报更好,因为随著订户增加,派报业才会继续存在。” 他表示,教育部规定学校要订购3份马来文报章,华文报领导也应跟进教育部,让教育部同样规定学校订购华文报。 派报多年的陈明,早已与订户建立深厚友谊,彼此不再是派报员和订报者的关系,有时上门向订户收取报费时,往往可以聊上一两小时,甚至过年过节都会收到红包、礼品。 他表示,派报之余,他也兼卖马来文杂志,这些杂志是很多马来妇女的心头爱,每次他带著新出版的杂志到来时,大家都会抢购。 他说:“因为经常与她们碰面,久而久之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些马来妇女都叫我‘胖子(gemuk)’,有的叫我‘阿伯(Ah Pek)’,但是我当时才三十多岁。” “我甚至遇到老顾客的女儿,她妈妈常常跟我买杂志,当时她才读幼儿园,如今她已是两三名孩子的妈妈。” 開齋節連收一星期糕點 他说,每当开斋节前后,他总是收到很多应节糕点,才走了五六家民宅,摩托车的篮子都已装不下糕点,再有居民送来糕点,他只有答应明天再来取。 他说:“我要连收1星期才收得完,篮子每天都装满糕点。” 他表示,派完报纸后已是中午时份,他会接著卖杂志,很多居民不忍他顶著烈日,纷纷邀请他进入家里喝水,暂时休息。 陈明说,其家族自1987年起从事派报工作,当时巴西古当区正开发成工业区,兄弟看到未来的发展潜力,决定投入资本开始派报事业,初期每天派送约100份至200份报纸。 他表示,当时仍以手写记录为主,不过随著业务扩展,他开始使用电脑记录出单资讯,并在朋友的帮助下,经两三个月的学习才真正掌握系统操作。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视频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柔最資深代理 鍾賦服务63年 難忘513事件冒險送報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星洲日报柔佛州最资深代理锺赋,在513事件发生后为了让读者知道吉隆坡的最新情况,不禁冒著危险,与友人于晚上的戒严期间,开车到本报位于雪州八打灵再也的总社载报纸,以便运回北干那那派给读者。 锺赋(83岁)在1961年,成为星洲日报乌鲁槽、江加埔来和北干那那区的代理,但因人手问题,于1975年起只保留北干那那区的代理工作;他担任代理至今已63年,目前是分代理。 1969年5月13日爆发种族冲突事件后,政府宣布戒严,影响报车运送报纸的时间,使得过去凌晨5时就送到北干那那的报纸,迟至下午5时才送到。 锺赋发现读者十分关注吉隆坡的局势,决定与笨珍大众派报社的东主倪瑞芳晚上开著客货车,冒险到总社载报纸。 被帶到警局幸獲援助 他说:“我们晚上从北干那那出发到总社载报纸,却在回程经过森州芙蓉时被警方拦下,因为在戒严时间出行,我们被带到警局。” “后来获一名华裔警察协助,我们打电话向芙蓉一名淡米尔文报的代理求助。这名代理和警方的关系很好,经向警方解释,警察便连人带车放我们离开。” 他们返回北干那那后,读者见他们有报纸,于是纷纷抢购;后来局势持续改善,报车恢复以往时间把报纸送到北干那那。 他说,当时可能年轻,没有想太多,只想及时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让他们了解吉隆坡在513事件后的最新局势,所以才产生漏夜到总社载报纸的念头。 未分家前 天天到新加坡取報 另一方面,锺赋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未分家前,他每天清早开车从北干那那到新加坡罗敏申路的《星洲日报》印刷厂拿报纸,来回耗时两三个小时。 他说:“我一路上会经过三四个义山,那里环境漆黑,蛮吓人的,所以我常常吹口哨给自己壮胆,也排解寂寞。有时车灯坏了,一旦对面有来车,我会开启手电筒提醒对方。” 他也是本报北干那那区的通讯员,过去通讯科技不发达,每次采访新闻后,他会先把新闻写在稿纸上,再托德士司机送往本报位于新山的办事处,方便同事处理。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36年如一日派报 张荣和与订户成老朋友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峇株巴辖派报员张荣和“36年如一日”进行派报工作,无论是生病或遇上摩托车爆胎等事故,都会设法将报纸送到订户家中。 现年64岁的张荣和从1988年就开始派报,也曾在广告社担任招徕员。 “我当年派报时是从零开始做起,最初只有几份报纸,后来才慢慢增加报份,而且也协助报馆招徕广告。” 他说,在2009年至2013年的高峰期,他每天最多可派送多达500份报纸,他与妻子一起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派报工作。 “在雨天派报时,必须盖住报纸以免淋湿,如果遇上摩托车爆胎故障,还要淋雨推摩托车送修。” 他表示,摩托车爆胎时必须用手推著摩托车送修,如果继续骑摩托车行驶会伤害轮胎和轮圈,所以非常辛苦。 他透露,派报员的工作并不简单,生病时也没人可以顶替,因为其他人不熟悉派报路线,所以只能抱病上阵。 “我有一些老订户,跟我订阅报纸超过30年,从年轻阅报到老,现在80多岁了仍每天阅报,我也和他们成为了老朋友。” 他说,虽然目前派报的报份减少,但仍有一群不离不弃的老订户支持,所以他也会继续坚持派报的工作。 他认为,现今年轻人都只爱看手机不爱阅报,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希望为人父母者,都能鼓励孩子多阅报。 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培养阅报的习惯,让中文报章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林兴昌:经历各类突发状况 “最难忘派报时被狗咬”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峇株巴辖陈氏派报社的派报员林兴昌,曾经历被狗咬伤及发生水患时涉水派报等各类突发状况,但依然每天坚持履行职责,亲手将报纸送到读者家中。 已担任派报员长达28年的林兴昌(52岁)表示,他曾任职报馆的市场业务员,后来才从事派报工作。 “我目前每天派送大约300份报纸,跟许多读者都已成为老朋友,所以每天都会尽快将报纸送到他们家中。” 他说,每当峇株巴辖下雨淹水时,一些灾区根本无法骑摩托车涉水而过,所以只能等到积水消退后,才立刻将报纸送交读者。 “我派报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就是上门派报时,刚好客户要开车出门,所以大门已经打开,我当场被夺门而出的大狼狗咬伤腿部。” 他说,当时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他根本来不及闪避,也让他从此更加提高警惕。 “平日骑摩托车派报时,路上成群结队的野狗也很危险,所以只要看到野狗就必须放慢速度。” 完成派报是对读者的责任 他表示,从事派报工作每年只能休息6天,而且没有人可以顶替工作,所以就算家中有事,早上都会先完成派报工作,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责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婚及父母亲过世时,都是在早上先完成派报工作后,才过去完婚及处理父母的身后事。” 最烦恼报车迟到 他最烦恼的事就是报车迟到,导致派报工作延误,而不断接客户的投诉。 “有一次因为工厂机器故障,报纸在下午3时许才运抵,结果派送到一些商家店里时已经接近5时,商家都已经关店了。”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林锦泉自小耳濡目染 与报纸为伍乐此不疲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自小帮忙母亲卖报纸,林锦泉对售派报纸早已非常熟悉,长大后的他选择踏入派报的行业,继续与报为伍,乐此不疲。 41岁的林锦泉是峇株巴辖的派报员,他负责派报的范围在峇株巴辖苏雅花园、班台花园、万兰高原及安邦路一带。 每日清晨约5时,林锦泉就到陈氏派报社领取报纸,整理完毕后便骑着摩托车沿户派报,完成后便会摆摊售报,直至近午。 他说,他十多岁就开始帮母亲卖报纸,算起来真正接触这一行已有30多年,派报的日常虽然平平淡淡,但细数起来仍有许多值得回忆的时刻。 “我负责派送的订户之中,有些是订报20年的老读者了,他们订了20年,我就替他们送了20年的报纸。” 在报纸销量最高峰的时期,林锦泉曾一天派送及售卖三四百份报纸。他认为,派报员这份工作并不辛苦,只是时间上有所限制,一年只能休息6天,但这就是他们职责所在。 派报暗藏挑战 另外,林锦泉谈起他派报时遇过的种种突发经历,最常见的就是下雨天,被狗追也是平常事了。 “我几年前还曾遇过涨潮大雨导致淹水,直到下午还在派报,好在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都能获得读者的谅解。” 他也回忆起前几年疫情肆虐,他戴着口罩去派报的日子。他边笑边说:“别人不能做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做工,那时候很多人待在家,报纸反而更好卖。” 他感叹,现在阅报的年轻人变少了,多数人只从网络获取资讯,他希望阅报的风气能重新培养起来,让报业再创辉煌。 林锦泉也在访谈结束前,祝福创刊已95年的《星洲日报》未来能继续畅销,延续辉煌。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报业高峰时代 怕车坏影响工作 顾达胜备3摩托稳稳派报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他在报业高峰期时代,一个人拥有3辆用来派报的摩托车,这并不是因为他有3个员工帮忙派报,而是担心一辆摩托车出了问题后,随时有另一辆顶上。 顾达胜(57岁)是居銮其中一名派报人之一,他成为派报人已有30年,靠着每天风雨不改将《星洲日报》送到读者家中,养活了老婆和2名孩子。 在访问的过程中,顾达胜分享了许多派报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认为报业是一个稳定的行业,只要勤劳努力必定能有养家活口的能力。 于是他努力拼搏,派了夜报派早报,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居銮的大街小巷,一份一份报纸累积收入,供2名孩子念完大学。 曾连坏2辆摩托 幸有第3辆顶上 长时间使用摩托车当然也容易损坏,为了确保工作不受影响,顾达胜在高峰时期拥有3辆摩托车,轮流使用这些摩托车减少耗损率外,也能随时在摩托车出现问题时,不至于影响派报工作。 他说,毫不夸张自己曾一次过2辆摩托车损坏,幸好还有第三辆可以顶上。 入行30年“丢报纸”功力深厚 派报派了30年,顾达胜也练就一身“丢报纸”的武功。 当读者听到他的摩托车声音缓缓驶来,啪一声报纸落地,读者走向门外时早已看到他的摩托车绝尘而去。 顾达胜说,他的习惯是用右手控制油门,左手拿起报纸一折,顺势丢向车房内就可以“踩油离开”。 只要没有意外,其实读者每天收到的报纸,都会准确的丢在固定的位子。 若要和派报的后辈分享自己每天丢报纸的秘诀,顾达胜表示这只能靠对方自己观察和领悟。 “就像篮球投篮一样,教练可以和你说手势和方法,但能不能投入篮中只能靠自己苦练。” 不仅靠手力 借力和巧劲不可少 他说,将报纸丢入读者住家中靠的不只是手丢出报纸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需要借力和巧劲。 “今天你无法丢到合适的位子,那明天就再用力一点点。” 顾达胜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每天将报纸丢在固定的地方,但偶尔还是会不小心用力过猛或不足,而让报纸换了地方落下。 “报纸丢出去后会在空中旋转,有时候会掉入车底或鞋橱底下,而没有在原本的位子上,读者就会打来询问以为没收到报纸。” 顾达胜如今每天派200份报纸,这200户家庭几乎都和他有如老朋友般,每个月他前往收取报费时都会聊聊天。 派报30年,顾达胜一直恪守本分兢兢业业,为《星洲日报》读者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但他表示,报业一年365天里只有几天的报业假期,他至今亏欠妻子一次蜜月旅行。或许有一天彻底退休后,他要载着妻子全马走透透,将20多年前就该完成的蜜月旅行承诺兑现。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看到客户拿到报纸笑容 蔡钦发:一切都值得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对于蔡钦发来说,每天清晨看到客户拿到报纸时的笑容,感受到他们对报纸的依赖,一切都值得了。 蔡钦发从事派报行业已20年,当年,他最初是应父母要求,回乡帮忙打理园丘,因伯伯年纪大了,顺带也接手伯伯的报摊。 清晨5时就起床 他的报摊就设在伯伯的店外面,清晨5时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蔡钦发已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简单洗漱后,蔡钦发就会出门等候报车到来,领取当天的报纸。 他需要检查每份报纸是否完好无损,并在完成分拣和整理后,将需要派送的不同报纸整齐地装进他的配送箱。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导致读者的不满。 大约早上6时,蔡钦发就会骑上他的摩托车,开始一天的派送工作。他的妻子则留守在报摊。 他的派送路线覆盖整个加亨新村,沿途需要派送几十户人 家。每到一户,他都会小心地将报纸投递到邮箱或门口,确保报纸不会被雨淋湿或者被猫狗咬损。 在派报过程中,他经常会面对各种挑战,有时是门口的狗在叫,有时是门没锁,他还需小心翼翼地开门派送报纸。 此外,偶尔若是报纸派送晚了或破损了,他还会接到读者的投诉。 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他都会耐心地解释并尽力改进。他知道,这不仅是他的工作,也是他与客户建立信任的过程。 完成早晨的派报工作后,蔡钦发回到报摊,熟练地应对着顾客的各种需求,有时还会和老顾客聊上几句。 顾客都是他的老朋友,他也了解只有获得读者的支持,他的生意才可持续做下去。 有时候,他还会帮忙处理一些特殊需求,如有顾客要找回某一天的报纸,他都会尽力满足。 这份工作不仅让蔡钦发能够与社区的读者建立联系的纽带,还让他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 虽然工作辛苦,但他感到充实和满足。 每天清晨,当他看到客户拿到报纸时的笑容和他们对报纸的依赖,他都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份工作,并希望报纸行业能够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让像他这样的老报贩也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焦点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黄清国派报58年 鼓 学生养成阅报习惯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巴罗代理黄清国的《星洲日报》派报生涯,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他自入行起,每日便不间断地派报,从骑脚车、摩托车,至今开车派报,令他不禁感叹,一晃眼竟已为巴罗村民服务了58年。 由于初中毕业后不知从事何种行业,他便于1966年开始从父亲手中接手售卖报纸生意,每日风雨不改地摸黑起身,挨家挨户地把一份份“新鲜出炉”的《星洲日报》送到订户手中。 今年已年逾70的黄清国在受访时透露,派报至今已有58年,期间共经历4任社长,而早前一人搭火车到新加坡位于罗敏申路的报馆面试时的景象,他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新币与马币汇率一样,刚接手生意,什么都不懂,拿着一张写着地址的纸,就到新加坡见发行部经理,就这样接手报业生意到今天。” 由于早期父亲售卖报纸,黄清国逐渐培养起阅报的习惯,每每放学回家,总是先拿起《星洲日报》,查阅当天的新闻,丰富中文词量,练就一手端正的字体。 他说,早年的报纸是从新加坡用火车运送到巴罗,而他刚开始负责的地区包括梁站、占美、圣德巴罗、彼格等,销量逾80份。 刚开始的巴罗报量需求不多,只有巴罗大街及附近新村需要派报,当时的他骑着脚踏车在巴罗派报,每份报纸20仙,一个月报费6令吉。 他回忆起早年为了刺激《星洲日报》销量,在当时领导们的帮助下,透过赠送报纸,来吸引村民们的注意,而销量结果也确实令人满意,销量高峰期曾达到逾800份。 早前他曾在巴刹租个摊位售卖各源流的报章及杂志,包括《星洲日报》,《小星星》、《大星星》、《学海》等,其中销量最好的是《星洲日报》。 早上把报纸派完后,黄清国便到巴刹里的摊位驻守至傍晚6时。 此外,黄清国在巴罗华小担任查账时,积极鼓励小学生支持华社,多多阅读报章。 “华社与报业的关系不可分割,大家风雨同舟多年,大人以身作则,教育小孩,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从报纸开始。” 他鼓励小学生阅读《小星星》,偶尔也免费赠送《小星星》给小学生们,让他们投稿作文,争取把作文刊登在《小星星》的机会。 “其中一名学生投稿后被选中刊登,随后获得50令吉的奖励金,他因此登门道谢,便开始订购《小星星》。” 因此他希望小学生们从小培养起阅读的好习惯,尽量在年轻的时候,吸收更多的知识。 他坦言,自己从未受过大学教育,但是希望后代都能从小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他也察觉到,已有不少友族开始积极学中文,而作为华族,应更珍惜华文教育。 “做人不能忘本,因此鼓励孙子们到华小就读,并多多阅读报章。” 派报过程中有数次救人经验 派报过程中,黄清国也有过数次救人经验,其中包括及时把孕妇送院生产、救起晕倒的妇女、把受伤的小孩及妇女送院等,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 “这行业令我结识了不少好友知己,虽然派送报纸看似简单,实际过程中需要多用脑袋记事,不然容易遗忘派报细节。” 他坦言,曾多次跌伤,而最严重的一次为2016年,当时不省人事,随后送院接受治疗,因此现在已不在巴刹摊位售卖报章。 “我很感恩现在的生活,年纪虽大,但只要还能做就继续做。”
4月前
大柔佛焦点
柔佛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是记者也是派报员 蔡春与星洲缘分深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从《星洲日报》的忠实读者到成为报纸产业链的一环,蔡春与《星洲日报》的缘分结得很深。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是“一手派报纸,一手写新闻”,敬业乐业地把新闻带给读者。 现年74岁的蔡春,加入派报工作已有约34年,他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担任《星洲日报》驻亚依淡的通讯记者,因缘际会下再成为亚依淡区的派报人,直至今日。 蔡春在亚依淡大街有个报摊,每天早上4时开始,他都会和妻子王玉珍(74岁)一起开档,整理好送来的报纸后,他就会骑摩托车到处派报,妻子则守在报摊卖报。 要将百多份报纸送到各家各户,蔡春一般需要2小时派完,派完报纸后他再回到报摊接棒,到了大约早上10时才收摊,回家休息。 蔡春说,他一开始是在亚依淡大街开咖啡店,当时店内也有卖报,恰巧当时《星洲日报》代理要出让,他想着反正都是起早摸黑的职业,在兴趣使然下开始派报卖报。 见证报业起伏转变 蔡春见证了报业这些年来的起伏与转变,其中一件他记至今日的事,是某一年的农历新年除夕,过路返乡客很多,他一个早上派送及售卖的报纸就达到300份。 至于派报多年难忘的经历,蔡春分享,有一次印报的印刷机故障,报纸到下午1时才送到,许多把报纸视为精神粮食的读者纷纷致电询问:“为什么今天的报纸还没送到?” 派报虽是风雨无阻,但派报员最怕就是下雨天。蔡春形容,早上醒来若看到天气阴沉沉的,他的心情也会跟着下沉,担忧风雨会拖慢派报的进度。 “下雨的话,不止身体要被雨水淋湿,还要小心保护着报纸,我会拿塑料袋把它们包起来,确保它们不被弄湿,但下雨天派送总会延迟一些。” 和读者成朋友 蔡春表示,多数读者都能体谅派报员的处境,许多读者也和他成为熟悉的朋友,每到新春佳节还会送柑祝福,令他感受到《星洲日报》读者的温暖。 日复一日的派报工作,对蔡春而言已是得心应手,并不觉得辛苦。不过,他认为,派报人比较牺牲的地方,在于无法陪伴家人朋友出远门旅游,这算是他唯一的遗憾。 “这份工作不辛苦,每天报纸一来,我就希望早点去派,赶快把即时消息传递给读者,这就是我们派报员的责任。”
4月前
柔佛
柔佛
【报庆95】派报人说故事:宁不收费也要每天派报 曾绍勤冀更多人阅报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他的人生因为派发《星洲日报》而迈向更好的方向,所以他宁愿不收任何派报费,也要每天将报章派送到订户手中,希望更多人能阅报及从中受到启发。 这名对《星洲日报》有着浓厚感情的派报人,是来新邦里马的曾绍勤(63岁)。他于1987年从朋友父亲手中接过派报工作,自此踏上派报生涯。 这份工作赋予他稳定的收入,更让他得以自我提升及改变人生轨道,也拥有更多机会。 曾绍勤在中学时期因不喜欢读书而放弃华文课,步入社会后才遗憾不已,认为自己没有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也没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 成为派报员后,他因有机会接触文化人及文字工作者,耳濡目染下,有感自己也算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于是,他开始通过不断阅读报章来自我提升。 曾绍勤受访时多次称自己的中文水平不高,实则不然,而他把这一切归功于《星洲日报》。 因《星洲日报》改变 “我是因《星洲日报》而改变,我也认同华文报章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所以我坚持每天派报,希望更多人能够阅读到报章,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订户。” 不仅如此,他还以自己的方式鼓励更多人订报及作为回馈,包括不收取派报费,以高价上门向订户回收旧报纸,让订户每月有约10令吉的额外补贴。 “收旧报纸后,我需要把每份报纸整理整齐才能转卖出去,赚取微薄价差。” 他在这过程中需要耗费许多时间、精力及交通费,惟他只希望此举能鼓励更多人订报。 他认为,只要订户中有人像他一样,因阅报而受到良好启发或改变,那就已足够。 37年来仅请假一天 在过去37年里,曾绍勤只请过一天假,当时是为了出席女儿的毕业典礼,其余的日子只要有报纸,他都会负责派送。 数年前的圣诞节,因第二天无报,他就在完成工作后带着家人到吉隆坡一日游,没想到却发生交通意外,妻子及父亲骨折入院治疗,他则脚部受伤。 “我在26日处理完报案手续,27日就赶回新邦里马,生着病及带着肿胀的脚,把报纸一份份地送出去。” 回想起在接手朋友父亲的报纸派送经营权时,朋友父亲曾以“这个行业只有生命终止才有得休息”来打击他;他过后才明白,对方其实是要传承责任心及敬业精神。 他表示,虽然有人认为派报工作又苦又累,但只要转换心态,就能乐在其中。 “我想到订户每天一早除了家人以外,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我,我们互相打招呼问好,非常开心。” 至于派报生涯中最感慨的时段,曾绍勤坦言是在冠病疫情行管令期间,虽然街道上畅行无阻,却心生不安及想起父辈曾提到的戒严时代,这让他更加珍惜生活中来得不易的安宁。 他披露,报纸销量在行管令期间显著提高,显示在生命攸关时刻,人们更愿意优先选择可信度高的报章,因此,他希望华文报章在提供可靠信息之际,也要推动语言规范,维护文化的纯洁也避免出现沟通误解。
4月前
柔佛
更多派报人说故事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