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派报人说故事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新山派报同业公会副会长兼派报员杨秋顺说,我国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要获得保留,不是靠历史学家,而是华文报。 他说,从过去到现在,华人的历史都是靠华文报记载、报导,因此华社需要保护好华文报这个华社最大、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没有了华文报,华人的历史将不复存在。 华社四大支柱 他指我国华社4大支柱是华文媒体、华教、华团和华商,因此他呼吁华社、华团不管情况再艰难,也要扶持华文报的发展,并高度关注华文报业的发展前途。 他说:“华文报是华人发声的地方,只有华人有发声的地方才能立足,如果华人与华文报切割,华人等于失去了根。” 他建议中小学,尤其小学要订两份华文报,其中一份是星洲日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除了从报章获取更多知识,也了解局势。 他说:“很多年轻人不阅读报章,导致他们对社会事件了解不足,容易遭诈骗。” 工作危险盼为派报员投保 杨秋顺表示,派报员是相当危险的工作,身为新山派报同业公会的领导之一,常常在半夜或清晨时份接获同业发生车祸的消息,并需要到医院提供协助。 他说:“我就遇到过好几位派报员因车祸而逝世、残废。” 因此,他认为各语文报馆恢复派报员的意外保险,同时提高保额,让他们能获得保障,因为报馆过去有为派报员投保,只是后来取消了。 通过工作与友族建立深厚友谊 杨秋顺目前负责新山市区、彩虹花园、仕林园等地的派报工作,而他在这份工作中,认识了许多友族,不但获得他们教授马来文,还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他说:“我常派报到新山甘榜马来由马芝迪,与当地居民建立起深厚友谊,不但获他们传授马来文,也因此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 “他们甚至连家事都和我分享,这是我虽然已73岁,仍坚持每天派报给订户的原因之一。” “此外,派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派报员是文化尖兵,肩负重要使命,让我无法割舍。何况,如果就此退下来,很多年长订户就读不到报纸了。” 杨秋顺说,新山派报同业公会不仅维护派报员的利益,还在文化事业上积极奉献。 他表示,该会曾在柔南大水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天灾发生时,捐款帮助受灾群众,展现华人社会的团结和爱心。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2013年接过家族生意,负责星洲日报新山区代理工作的梁慧明认为,报纸还是会继续存在,因为网络上有很多新闻和讯息不是很负责任,也不知真假。 他表示,在现今这个时代,由可信度高的实体媒体出版的报纸,还是会有民众阅读。 59岁的梁慧明原本是一名上班族,在食品和包装领域工作,但是在2013年转换跑道,接下祖父梁奋热开创的事业,负责本报新山区的代理工作。 他目前是“梁竞东父子有限公司(Leong Khin Tong & Son Agency SDN BHD)”的东主。 他说,祖父成为星洲日报新山区的代理,然后由父亲梁竞东接手,并有舅舅丘永安协助打理,再由他接手。 他说:“当初用了一个月思考转换跑道这件事,因为父亲过世了,舅舅也年事渐高,不想母亲辛苦操办,加上这是家族生意,最终决定接手。” “两个领域的工作南辕北辙,过去我只要专注于研发工作就好,如今得全盘兼顾,尤其是帐目,但是我有员工帮助,各方面进行得还算顺利。” 敬佩派报员持之以恒的精神 梁慧明说,公司没有雇用派报员,而是与35名派报员建立伙伴关系,由这些派报员把报纸派送至新山、百万镇、马西、福林园等地区。 他说:“我很敬佩这些叔叔、伯伯,因为他们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坚持很多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危险。” “派报员在工作中受伤是很常见的,我曾试过早上和一名派报员碰面,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因为发生车祸逝世。” “我也遇到过有派报员,生病的、老去的、住老人院的、被狗咬了伤口又难复原的,很多很多问题,但是他们给我看到的是,他们在工作上非常坚持。” 他表示,他和派报员共事了这么久,已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因此一旦听闻派报员发生状况,他都会有所表示,如生病住院会去探望、家里有人过世会去慰问等。 他说:“我对他们的关心、互动都是私底下进行。这里发生什么事,大家都会知道。”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星洲日报》居銮总代理侯信三与本报的情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说起。 当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开始阅读《星洲日报》了解国内外新闻,逐渐培养起阅读报章的习惯。 他说,相比起现今“人手一机”,当时报纸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是非常普遍的精神粮食。 侯信三从1991年开始代理《星洲日报》,至今已33年光景,见证了《星洲日报》在居銮的销量不断向上攀升的巅峰时期,最高销量一天逾6000份。 他坦言,自己从事过多个行业,最终选择报业,竭尽所能地服务区内订户,确保所有订户在指定时间内,收到订购的报刊。 回忆起面试时,他说当时的总经理问他:“你当代理,如果当地的代理不给你分派其他报纸,只有《星洲日报》一种报纸可以卖,你敢做吗?” 他当时坚决地回复:“我就从《星洲日报》开始做起”,就这样,他击败另外3人取得代理权。 派免费报 累计人脉 侯信三当时是一家屋业发展公司的管工,有人新居入伙,他就去派送免费报纸,鼓励对方订阅。 日积月累下,他熟悉了社区内的居民,累计了不少人脉,报份销量一份一份累计下来,为报份奠下基础。 “免费派报获得良好反应,大家逐渐注意到《星洲日报》,订户逐步增加。” 当年挨家挨户介绍星洲 他说,当时的总经理也曾带着团队,挨家挨户地向民众介绍《星洲日报》,而这样的招报方式延续至今,一有新住宅区开发,派报人都会派送免费报纸招徕订户。 他指出,早晨是派报的黄金时段,他设定了一个电脑系统,派报员早晨前来取报,不到3分钟,很快就能载着报纸开始分派。 另一方面,侯信三不时也安排时间到亚依淡、加亨、巴罗等地,与当地派报员沟通,关心他们,并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 他表示,居銮大部分派报员都是中老年人,但都很合作,大家分区派报,让报纸能更早地送到订户手中。 “虽然已到了退休年纪,但忙惯了,已经不再是为了生计派报,不能拿以前跟现在比,大家都默默地坚守着与《星洲日报》的情谊。” 他坦言,派报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大家齐心协力,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 在派报业经历了33年的风雨,侯信三不埋怨,他始终认为,这是服务性质的工作,能直接接触到不同的人,也是订户与派报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之前在南峇街开店,现在则是在中华路自置办公室,生活平平淡淡,同时也透过这个行业,把4个孩子养大。” 对他而言,这是他付出勤劳、诚信与服务后,所获得的回报。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曾在会计公司工作的曾碧珍,因为协助丈夫处理报纸代理工作而辞工,投身报业领域,也从中认识了《星洲日报》。 协助丈夫打理古来报业代理有限公司的曾碧珍(64岁)说,她欣赏《星洲日报》的办报精神,总是详细报导各事件,让读者掌握最准确的讯息和多角度的观点。 她说:“尤其发生与华社有关的事件,《星洲日报》报导事件之余,也站稳立场,不亢不卑地把华社的心声传达给有关方面,让对方聆见另一种声音。” 因此,她希望《星洲日报》继续站稳立场,尤其是在涉及华社权益方面。 曾碧珍未投身报业前,已在一家会计公司工作约10年,后来丈夫陈成华转换跑道,从建筑二手承包商改当报纸代理,于是辞工协助丈夫打理生意。 她说:“公司草创时无法立即请到员工,我便跟会计公司请了3个月的假,协助丈夫处理行政事务。然而,3个月结束后还是无法脱身,最终只好辞工,全力协助丈夫。” 她表示,丈夫当初经友人介绍,接下报纸代理的工作,本来是想当作副业,没想到接手后发现一切都得亲力亲为,无法两边兼顾。 她说,丈夫从事报纸代理工作后约两个月,发现与其两边都要分神照顾,更重要是为了对报纸订户、报贩、派报员等负责,决定放弃承包商的工作,全心投身报业领域。 曾碧珍说,随丈夫投身报业时是三十多岁,家里已经有两名十多岁的孩子,尽管忙于工作,可是孩子都很懂事和独立,懂得照顾自己,从未抱怨父母工作忙碌。 她说:“发报、派报的工作就算是公共假期都不能停,而且风雨无阻,所以不能随便休假,不然读者就读不到《星洲日报》的新闻了。” “也因为实在无法放下这份责任和工作,所以两名孩子的大学毕业礼,我和丈夫都无法出席,因为实在走不开。”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马来西亚派报同业总会长陈成华说,华文报,尤其是《星洲日报》如同华社的根,需要大家一起守护。 他说:“没有了华文报可阅读,或许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华人受影响不大,可是到了第三代,慢慢就会发生类似印尼的情况,虽是华人却不会说华文、看不懂华文,最终华人失去了根,所以我们一定要守住。” “印尼不是没有华文报,而是没有代理、没有派报员。印尼有《星洲日报》,可是我在印尼走了一个地区都找不到,泰国也是类似情况,不容易找到华文报,找一份华文报要走几条街才看到一个报摊。” “因此派报员、代理、发报档是很重要的。如今,这里也出现类似情况,在新兴的住宅区,要找一份报纸都不容易。” 因此,他希望《星洲日报》能再接再厉,迈向另一个世纪。 派报员与报馆唇齿相依 陈成华(65岁)也是新山派报同业公会会长,以及古来区和士姑来区代理,他说,派报员与报馆是唇齿相依,同时互惠互利,因此他希望这样的关系能延续,共同守护华文报业,并迈向另一个高峰。 他说,报馆没有派报员派报,报纸无法送到读者手上,让他们错过重要的消息,同样的没有报馆也就没有报纸,派报员则会失业。 他表示,很多派报员上了年纪,慢慢退休,派报员越来越少,因此他希望报馆能吸引年轻人加入派报行列,同时津贴发报至新兴住宅区的代理。 陈成华于40岁时,经友人介绍转换跑道,从建筑二手承包商投身报业,当起《星洲日报》代理,同时兼派报工作。 他说:“我从凌晨3时30分便到店处理发报工作,然后派报。派完报,要向报摊、订户收报费,同时处理退报工作,一直忙到傍晚5时才能放工。” “虽然中间有休息,喝茶或用餐,可是工作时间很长。我是在七八年前才从派报工作退下来,会坚持这么久是因为责任,要把报纸派给读者。”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星洲日报》柔北区总代理峇株巴辖陈氏派报社,多年来与本报一起逐步成长及共创辉煌,如今在传统媒体面对挑战的网络时代,也继续与本报风雨同路,向前迈进。 峇株巴辖陈氏派报社负责人陈爱云(48岁)受访时表示,她从事派报工作已经20多年,随着时代改变,派报社的业务也必须与时并进。 她说,其派报社可说是“从零开始”,最初在路边卖报纸,过后派送报纸及成为代理,再一步一脚印地建立派报社。 “近两年来,我儿子陈乐俊(21岁)也开始打理派报社,协助我一同负责峇株巴辖、永平、昔加末、麻坡、东甲及笨珍的派报业务。” 她认为,目前《星洲日报》代理也应该负责运输工作,从收取报费、运输派报到退报都一手包办,才能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 “虽然一些年迈的代理陆续退休,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油站及咖啡店设立新销售点,方便读者购买报纸,才能继续刺激销量。” 她也强调,报馆必须设法留住现有的派报员,他们收取每位客户的每月派报费只有区区5令吉,却一直坚守岗位,如果现在要聘请新人担任派报员并不容易。 她表示,代理们为了鼓励派报员,也会为派报员提供额外补贴,所以报馆也应该珍惜派报员所作出的贡献。 “派报工作充满了酸甜苦辣,派报员面对日晒雨淋都已习以为常,却还是能够与客户建立友谊,甚至成为老朋友。” 她说,一些客户在过年时还会送年柑及红包给派报员,平日也会送上饮料慰劳,让派报员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她表示,《星洲日报》能够屹立至今,有赖于一群忠实读者的支持,许多老订户都是《星洲日报》的坚强后盾。 “《星洲日报》与其他各语文报章的不同之处,就是拥有一群固定的订户,让它能够保持销售量,继续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及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章。”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从事派报工作逾40年的陈明认为,若每所华小能订购华文报,加上报馆能为订报的学生提供优惠价,有助让学生养成阅报习惯。 他说:“若从新生代、年轻人做起,让他们习惯接触报纸,慢慢就会养成阅报习惯。现在阅读报章的民众多在50岁及以上,年轻人已不看报。” “华教和华文报算是文化界的一部份,若每所学校的主任级教职员也能每人订购一份华文报更好,因为随著订户增加,派报业才会继续存在。” 他表示,教育部规定学校要订购3份马来文报章,华文报领导也应跟进教育部,让教育部同样规定学校订购华文报。 派报多年的陈明,早已与订户建立深厚友谊,彼此不再是派报员和订报者的关系,有时上门向订户收取报费时,往往可以聊上一两小时,甚至过年过节都会收到红包、礼品。 他表示,派报之余,他也兼卖马来文杂志,这些杂志是很多马来妇女的心头爱,每次他带著新出版的杂志到来时,大家都会抢购。 他说:“因为经常与她们碰面,久而久之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些马来妇女都叫我‘胖子(gemuk)’,有的叫我‘阿伯(Ah Pek)’,但是我当时才三十多岁。” “我甚至遇到老顾客的女儿,她妈妈常常跟我买杂志,当时她才读幼儿园,如今她已是两三名孩子的妈妈。” 開齋節連收一星期糕點 他说,每当开斋节前后,他总是收到很多应节糕点,才走了五六家民宅,摩托车的篮子都已装不下糕点,再有居民送来糕点,他只有答应明天再来取。 他说:“我要连收1星期才收得完,篮子每天都装满糕点。” 他表示,派完报纸后已是中午时份,他会接著卖杂志,很多居民不忍他顶著烈日,纷纷邀请他进入家里喝水,暂时休息。 陈明说,其家族自1987年起从事派报工作,当时巴西古当区正开发成工业区,兄弟看到未来的发展潜力,决定投入资本开始派报事业,初期每天派送约100份至200份报纸。 他表示,当时仍以手写记录为主,不过随著业务扩展,他开始使用电脑记录出单资讯,并在朋友的帮助下,经两三个月的学习才真正掌握系统操作。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星洲日报柔佛州最资深代理锺赋,在513事件发生后为了让读者知道吉隆坡的最新情况,不禁冒著危险,与友人于晚上的戒严期间,开车到本报位于雪州八打灵再也的总社载报纸,以便运回北干那那派给读者。 锺赋(83岁)在1961年,成为星洲日报乌鲁槽、江加埔来和北干那那区的代理,但因人手问题,于1975年起只保留北干那那区的代理工作;他担任代理至今已63年,目前是分代理。 1969年5月13日爆发种族冲突事件后,政府宣布戒严,影响报车运送报纸的时间,使得过去凌晨5时就送到北干那那的报纸,迟至下午5时才送到。 锺赋发现读者十分关注吉隆坡的局势,决定与笨珍大众派报社的东主倪瑞芳晚上开著客货车,冒险到总社载报纸。 被帶到警局幸獲援助 他说:“我们晚上从北干那那出发到总社载报纸,却在回程经过森州芙蓉时被警方拦下,因为在戒严时间出行,我们被带到警局。” “后来获一名华裔警察协助,我们打电话向芙蓉一名淡米尔文报的代理求助。这名代理和警方的关系很好,经向警方解释,警察便连人带车放我们离开。” 他们返回北干那那后,读者见他们有报纸,于是纷纷抢购;后来局势持续改善,报车恢复以往时间把报纸送到北干那那。 他说,当时可能年轻,没有想太多,只想及时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让他们了解吉隆坡在513事件后的最新局势,所以才产生漏夜到总社载报纸的念头。 未分家前 天天到新加坡取報 另一方面,锺赋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未分家前,他每天清早开车从北干那那到新加坡罗敏申路的《星洲日报》印刷厂拿报纸,来回耗时两三个小时。 他说:“我一路上会经过三四个义山,那里环境漆黑,蛮吓人的,所以我常常吹口哨给自己壮胆,也排解寂寞。有时车灯坏了,一旦对面有来车,我会开启手电筒提醒对方。” 他也是本报北干那那区的通讯员,过去通讯科技不发达,每次采访新闻后,他会先把新闻写在稿纸上,再托德士司机送往本报位于新山的办事处,方便同事处理。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峇株巴辖派报员张荣和“36年如一日”进行派报工作,无论是生病或遇上摩托车爆胎等事故,都会设法将报纸送到订户家中。 现年64岁的张荣和从1988年就开始派报,也曾在广告社担任招徕员。 “我当年派报时是从零开始做起,最初只有几份报纸,后来才慢慢增加报份,而且也协助报馆招徕广告。” 他说,在2009年至2013年的高峰期,他每天最多可派送多达500份报纸,他与妻子一起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派报工作。 “在雨天派报时,必须盖住报纸以免淋湿,如果遇上摩托车爆胎故障,还要淋雨推摩托车送修。” 他表示,摩托车爆胎时必须用手推著摩托车送修,如果继续骑摩托车行驶会伤害轮胎和轮圈,所以非常辛苦。 他透露,派报员的工作并不简单,生病时也没人可以顶替,因为其他人不熟悉派报路线,所以只能抱病上阵。 “我有一些老订户,跟我订阅报纸超过30年,从年轻阅报到老,现在80多岁了仍每天阅报,我也和他们成为了老朋友。” 他说,虽然目前派报的报份减少,但仍有一群不离不弃的老订户支持,所以他也会继续坚持派报的工作。 他认为,现今年轻人都只爱看手机不爱阅报,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希望为人父母者,都能鼓励孩子多阅报。 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培养阅报的习惯,让中文报章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峇株巴辖陈氏派报社的派报员林兴昌,曾经历被狗咬伤及发生水患时涉水派报等各类突发状况,但依然每天坚持履行职责,亲手将报纸送到读者家中。 已担任派报员长达28年的林兴昌(52岁)表示,他曾任职报馆的市场业务员,后来才从事派报工作。 “我目前每天派送大约300份报纸,跟许多读者都已成为老朋友,所以每天都会尽快将报纸送到他们家中。” 他说,每当峇株巴辖下雨淹水时,一些灾区根本无法骑摩托车涉水而过,所以只能等到积水消退后,才立刻将报纸送交读者。 “我派报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就是上门派报时,刚好客户要开车出门,所以大门已经打开,我当场被夺门而出的大狼狗咬伤腿部。” 他说,当时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他根本来不及闪避,也让他从此更加提高警惕。 “平日骑摩托车派报时,路上成群结队的野狗也很危险,所以只要看到野狗就必须放慢速度。” 完成派报是对读者的责任 他表示,从事派报工作每年只能休息6天,而且没有人可以顶替工作,所以就算家中有事,早上都会先完成派报工作,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责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婚及父母亲过世时,都是在早上先完成派报工作后,才过去完婚及处理父母的身后事。” 最烦恼报车迟到 他最烦恼的事就是报车迟到,导致派报工作延误,而不断接客户的投诉。 “有一次因为工厂机器故障,报纸在下午3时许才运抵,结果派送到一些商家店里时已经接近5时,商家都已经关店了。”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自小帮忙母亲卖报纸,林锦泉对售派报纸早已非常熟悉,长大后的他选择踏入派报的行业,继续与报为伍,乐此不疲。 41岁的林锦泉是峇株巴辖的派报员,他负责派报的范围在峇株巴辖苏雅花园、班台花园、万兰高原及安邦路一带。 每日清晨约5时,林锦泉就到陈氏派报社领取报纸,整理完毕后便骑着摩托车沿户派报,完成后便会摆摊售报,直至近午。 他说,他十多岁就开始帮母亲卖报纸,算起来真正接触这一行已有30多年,派报的日常虽然平平淡淡,但细数起来仍有许多值得回忆的时刻。 “我负责派送的订户之中,有些是订报20年的老读者了,他们订了20年,我就替他们送了20年的报纸。” 在报纸销量最高峰的时期,林锦泉曾一天派送及售卖三四百份报纸。他认为,派报员这份工作并不辛苦,只是时间上有所限制,一年只能休息6天,但这就是他们职责所在。 派报暗藏挑战 另外,林锦泉谈起他派报时遇过的种种突发经历,最常见的就是下雨天,被狗追也是平常事了。 “我几年前还曾遇过涨潮大雨导致淹水,直到下午还在派报,好在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都能获得读者的谅解。” 他也回忆起前几年疫情肆虐,他戴着口罩去派报的日子。他边笑边说:“别人不能做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做工,那时候很多人待在家,报纸反而更好卖。” 他感叹,现在阅报的年轻人变少了,多数人只从网络获取资讯,他希望阅报的风气能重新培养起来,让报业再创辉煌。 林锦泉也在访谈结束前,祝福创刊已95年的《星洲日报》未来能继续畅销,延续辉煌。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他在报业高峰期时代,一个人拥有3辆用来派报的摩托车,这并不是因为他有3个员工帮忙派报,而是担心一辆摩托车出了问题后,随时有另一辆顶上。 顾达胜(57岁)是居銮其中一名派报人之一,他成为派报人已有30年,靠着每天风雨不改将《星洲日报》送到读者家中,养活了老婆和2名孩子。 在访问的过程中,顾达胜分享了许多派报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认为报业是一个稳定的行业,只要勤劳努力必定能有养家活口的能力。 于是他努力拼搏,派了夜报派早报,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居銮的大街小巷,一份一份报纸累积收入,供2名孩子念完大学。 曾连坏2辆摩托 幸有第3辆顶上 长时间使用摩托车当然也容易损坏,为了确保工作不受影响,顾达胜在高峰时期拥有3辆摩托车,轮流使用这些摩托车减少耗损率外,也能随时在摩托车出现问题时,不至于影响派报工作。 他说,毫不夸张自己曾一次过2辆摩托车损坏,幸好还有第三辆可以顶上。 入行30年“丢报纸”功力深厚 派报派了30年,顾达胜也练就一身“丢报纸”的武功。 当读者听到他的摩托车声音缓缓驶来,啪一声报纸落地,读者走向门外时早已看到他的摩托车绝尘而去。 顾达胜说,他的习惯是用右手控制油门,左手拿起报纸一折,顺势丢向车房内就可以“踩油离开”。 只要没有意外,其实读者每天收到的报纸,都会准确的丢在固定的位子。 若要和派报的后辈分享自己每天丢报纸的秘诀,顾达胜表示这只能靠对方自己观察和领悟。 “就像篮球投篮一样,教练可以和你说手势和方法,但能不能投入篮中只能靠自己苦练。” 不仅靠手力 借力和巧劲不可少 他说,将报纸丢入读者住家中靠的不只是手丢出报纸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需要借力和巧劲。 “今天你无法丢到合适的位子,那明天就再用力一点点。” 顾达胜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每天将报纸丢在固定的地方,但偶尔还是会不小心用力过猛或不足,而让报纸换了地方落下。 “报纸丢出去后会在空中旋转,有时候会掉入车底或鞋橱底下,而没有在原本的位子上,读者就会打来询问以为没收到报纸。” 顾达胜如今每天派200份报纸,这200户家庭几乎都和他有如老朋友般,每个月他前往收取报费时都会聊聊天。 派报30年,顾达胜一直恪守本分兢兢业业,为《星洲日报》读者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但他表示,报业一年365天里只有几天的报业假期,他至今亏欠妻子一次蜜月旅行。或许有一天彻底退休后,他要载着妻子全马走透透,将20多年前就该完成的蜜月旅行承诺兑现。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对于蔡钦发来说,每天清晨看到客户拿到报纸时的笑容,感受到他们对报纸的依赖,一切都值得了。 蔡钦发从事派报行业已20年,当年,他最初是应父母要求,回乡帮忙打理园丘,因伯伯年纪大了,顺带也接手伯伯的报摊。 清晨5时就起床 他的报摊就设在伯伯的店外面,清晨5时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蔡钦发已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简单洗漱后,蔡钦发就会出门等候报车到来,领取当天的报纸。 他需要检查每份报纸是否完好无损,并在完成分拣和整理后,将需要派送的不同报纸整齐地装进他的配送箱。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导致读者的不满。 大约早上6时,蔡钦发就会骑上他的摩托车,开始一天的派送工作。他的妻子则留守在报摊。 他的派送路线覆盖整个加亨新村,沿途需要派送几十户人 家。每到一户,他都会小心地将报纸投递到邮箱或门口,确保报纸不会被雨淋湿或者被猫狗咬损。 在派报过程中,他经常会面对各种挑战,有时是门口的狗在叫,有时是门没锁,他还需小心翼翼地开门派送报纸。 此外,偶尔若是报纸派送晚了或破损了,他还会接到读者的投诉。 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他都会耐心地解释并尽力改进。他知道,这不仅是他的工作,也是他与客户建立信任的过程。 完成早晨的派报工作后,蔡钦发回到报摊,熟练地应对着顾客的各种需求,有时还会和老顾客聊上几句。 顾客都是他的老朋友,他也了解只有获得读者的支持,他的生意才可持续做下去。 有时候,他还会帮忙处理一些特殊需求,如有顾客要找回某一天的报纸,他都会尽力满足。 这份工作不仅让蔡钦发能够与社区的读者建立联系的纽带,还让他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 虽然工作辛苦,但他感到充实和满足。 每天清晨,当他看到客户拿到报纸时的笑容和他们对报纸的依赖,他都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份工作,并希望报纸行业能够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让像他这样的老报贩也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巴罗代理黄清国的《星洲日报》派报生涯,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他自入行起,每日便不间断地派报,从骑脚车、摩托车,至今开车派报,令他不禁感叹,一晃眼竟已为巴罗村民服务了58年。 由于初中毕业后不知从事何种行业,他便于1966年开始从父亲手中接手售卖报纸生意,每日风雨不改地摸黑起身,挨家挨户地把一份份“新鲜出炉”的《星洲日报》送到订户手中。 今年已年逾70的黄清国在受访时透露,派报至今已有58年,期间共经历4任社长,而早前一人搭火车到新加坡位于罗敏申路的报馆面试时的景象,他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新币与马币汇率一样,刚接手生意,什么都不懂,拿着一张写着地址的纸,就到新加坡见发行部经理,就这样接手报业生意到今天。” 由于早期父亲售卖报纸,黄清国逐渐培养起阅报的习惯,每每放学回家,总是先拿起《星洲日报》,查阅当天的新闻,丰富中文词量,练就一手端正的字体。 他说,早年的报纸是从新加坡用火车运送到巴罗,而他刚开始负责的地区包括梁站、占美、圣德巴罗、彼格等,销量逾80份。 刚开始的巴罗报量需求不多,只有巴罗大街及附近新村需要派报,当时的他骑着脚踏车在巴罗派报,每份报纸20仙,一个月报费6令吉。 他回忆起早年为了刺激《星洲日报》销量,在当时领导们的帮助下,透过赠送报纸,来吸引村民们的注意,而销量结果也确实令人满意,销量高峰期曾达到逾800份。 早前他曾在巴刹租个摊位售卖各源流的报章及杂志,包括《星洲日报》,《小星星》、《大星星》、《学海》等,其中销量最好的是《星洲日报》。 早上把报纸派完后,黄清国便到巴刹里的摊位驻守至傍晚6时。 此外,黄清国在巴罗华小担任查账时,积极鼓励小学生支持华社,多多阅读报章。 “华社与报业的关系不可分割,大家风雨同舟多年,大人以身作则,教育小孩,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从报纸开始。” 他鼓励小学生阅读《小星星》,偶尔也免费赠送《小星星》给小学生们,让他们投稿作文,争取把作文刊登在《小星星》的机会。 “其中一名学生投稿后被选中刊登,随后获得50令吉的奖励金,他因此登门道谢,便开始订购《小星星》。” 因此他希望小学生们从小培养起阅读的好习惯,尽量在年轻的时候,吸收更多的知识。 他坦言,自己从未受过大学教育,但是希望后代都能从小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他也察觉到,已有不少友族开始积极学中文,而作为华族,应更珍惜华文教育。 “做人不能忘本,因此鼓励孙子们到华小就读,并多多阅读报章。” 派报过程中有数次救人经验 派报过程中,黄清国也有过数次救人经验,其中包括及时把孕妇送院生产、救起晕倒的妇女、把受伤的小孩及妇女送院等,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 “这行业令我结识了不少好友知己,虽然派送报纸看似简单,实际过程中需要多用脑袋记事,不然容易遗忘派报细节。” 他坦言,曾多次跌伤,而最严重的一次为2016年,当时不省人事,随后送院接受治疗,因此现在已不在巴刹摊位售卖报章。 “我很感恩现在的生活,年纪虽大,但只要还能做就继续做。”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从《星洲日报》的忠实读者到成为报纸产业链的一环,蔡春与《星洲日报》的缘分结得很深。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是“一手派报纸,一手写新闻”,敬业乐业地把新闻带给读者。 现年74岁的蔡春,加入派报工作已有约34年,他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担任《星洲日报》驻亚依淡的通讯记者,因缘际会下再成为亚依淡区的派报人,直至今日。 蔡春在亚依淡大街有个报摊,每天早上4时开始,他都会和妻子王玉珍(74岁)一起开档,整理好送来的报纸后,他就会骑摩托车到处派报,妻子则守在报摊卖报。 要将百多份报纸送到各家各户,蔡春一般需要2小时派完,派完报纸后他再回到报摊接棒,到了大约早上10时才收摊,回家休息。 蔡春说,他一开始是在亚依淡大街开咖啡店,当时店内也有卖报,恰巧当时《星洲日报》代理要出让,他想着反正都是起早摸黑的职业,在兴趣使然下开始派报卖报。 见证报业起伏转变 蔡春见证了报业这些年来的起伏与转变,其中一件他记至今日的事,是某一年的农历新年除夕,过路返乡客很多,他一个早上派送及售卖的报纸就达到300份。 至于派报多年难忘的经历,蔡春分享,有一次印报的印刷机故障,报纸到下午1时才送到,许多把报纸视为精神粮食的读者纷纷致电询问:“为什么今天的报纸还没送到?” 派报虽是风雨无阻,但派报员最怕就是下雨天。蔡春形容,早上醒来若看到天气阴沉沉的,他的心情也会跟着下沉,担忧风雨会拖慢派报的进度。 “下雨的话,不止身体要被雨水淋湿,还要小心保护着报纸,我会拿塑料袋把它们包起来,确保它们不被弄湿,但下雨天派送总会延迟一些。” 和读者成朋友 蔡春表示,多数读者都能体谅派报员的处境,许多读者也和他成为熟悉的朋友,每到新春佳节还会送柑祝福,令他感受到《星洲日报》读者的温暖。 日复一日的派报工作,对蔡春而言已是得心应手,并不觉得辛苦。不过,他认为,派报人比较牺牲的地方,在于无法陪伴家人朋友出远门旅游,这算是他唯一的遗憾。 “这份工作不辛苦,每天报纸一来,我就希望早点去派,赶快把即时消息传递给读者,这就是我们派报员的责任。”
4月前
《星洲日报》创刊至今95年,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我们经历过停刊的低谷,也迎接了复刊的重生。一路走来,我们也感谢派报业同仁的风雨同舟。 迎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访问了许多代理和派报员,让读者聆听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故事,以及述说彼此间仍在延续的缘分。 他的人生因为派发《星洲日报》而迈向更好的方向,所以他宁愿不收任何派报费,也要每天将报章派送到订户手中,希望更多人能阅报及从中受到启发。 这名对《星洲日报》有着浓厚感情的派报人,是来新邦里马的曾绍勤(63岁)。他于1987年从朋友父亲手中接过派报工作,自此踏上派报生涯。 这份工作赋予他稳定的收入,更让他得以自我提升及改变人生轨道,也拥有更多机会。 曾绍勤在中学时期因不喜欢读书而放弃华文课,步入社会后才遗憾不已,认为自己没有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也没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 成为派报员后,他因有机会接触文化人及文字工作者,耳濡目染下,有感自己也算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于是,他开始通过不断阅读报章来自我提升。 曾绍勤受访时多次称自己的中文水平不高,实则不然,而他把这一切归功于《星洲日报》。 因《星洲日报》改变 “我是因《星洲日报》而改变,我也认同华文报章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所以我坚持每天派报,希望更多人能够阅读到报章,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订户。” 不仅如此,他还以自己的方式鼓励更多人订报及作为回馈,包括不收取派报费,以高价上门向订户回收旧报纸,让订户每月有约10令吉的额外补贴。 “收旧报纸后,我需要把每份报纸整理整齐才能转卖出去,赚取微薄价差。” 他在这过程中需要耗费许多时间、精力及交通费,惟他只希望此举能鼓励更多人订报。 他认为,只要订户中有人像他一样,因阅报而受到良好启发或改变,那就已足够。 37年来仅请假一天 在过去37年里,曾绍勤只请过一天假,当时是为了出席女儿的毕业典礼,其余的日子只要有报纸,他都会负责派送。 数年前的圣诞节,因第二天无报,他就在完成工作后带着家人到吉隆坡一日游,没想到却发生交通意外,妻子及父亲骨折入院治疗,他则脚部受伤。 “我在26日处理完报案手续,27日就赶回新邦里马,生着病及带着肿胀的脚,把报纸一份份地送出去。” 回想起在接手朋友父亲的报纸派送经营权时,朋友父亲曾以“这个行业只有生命终止才有得休息”来打击他;他过后才明白,对方其实是要传承责任心及敬业精神。 他表示,虽然有人认为派报工作又苦又累,但只要转换心态,就能乐在其中。 “我想到订户每天一早除了家人以外,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我,我们互相打招呼问好,非常开心。” 至于派报生涯中最感慨的时段,曾绍勤坦言是在冠病疫情行管令期间,虽然街道上畅行无阻,却心生不安及想起父辈曾提到的戒严时代,这让他更加珍惜生活中来得不易的安宁。 他披露,报纸销量在行管令期间显著提高,显示在生命攸关时刻,人们更愿意优先选择可信度高的报章,因此,他希望华文报章在提供可靠信息之际,也要推动语言规范,维护文化的纯洁也避免出现沟通误解。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