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海洋汙染

別急著將你吃完餅乾的塑料包裝扔掉!你是否有想過把這些垃圾變成一個手袋或拼圖,甚至是利用塑料包裝鉤針編織成一頂帽子? 這個過程稱為升級再造(Upcycling),意即把垃圾或廢棄材料經過加工改造成有用的物品, 賦予它們新的價值。就像回收或再利用一樣,升級再造的目的是減少垃圾的生產和人類的資源消耗對環境造成的負荷。 這概念看似新鮮,但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升級再造的例子,比如:塗飾成花瓶的舊玻璃瓶,打造成水瓢的椰殼,或縫製成托特包的碎布…… 根據環境報導平臺“對話地球”的歷史數據,全球塑料垃圾多達63億噸,但只有9%被回收利用,12%被焚燒,其餘的79%被送往垃圾填埋場及成為環境汙染物。然而,在崇尚方便與快捷的現代消費主義文化中,我們習慣了即用即丟、購物成癮的生活模式,很少人會花時間去實踐環保、重複使用及升級再造等等的環境友好行為。 減少塑料汙染必然人人有責,但是很多人還抱持著環境友好行為是麻煩、費時的刻板印象。其實,它也可以是個讓我們發揮創造力和藝術才能的平臺,也能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素質。 藝術與創意的融合 拉曼理工大學(TARUMT)的畢業班廣告學學生與茱蒂絲餅乾(Julie’s Biscuits)聯手合作,於2024年吉隆坡藝術與文學博覽會(KL Literature & Art Fair 2024)在文創社區商場GMBB舉行了一場名為“為更美好的世界而再生”(Upcycling for a Better World)的藝術展覽。 傳播與創意產業課程主任兼講師傅慧月(Cindy Poh Huay Yuet)解釋藝術展覽的初步計劃,“我一直都很想與Julie’s合作,因為我覺得他們的產品很有創意。Julie’s也非常願意合作,而升級再造的概念是雙方集思廣益的成果。” 傅慧月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公眾瞭解升級再造的概念。她說,“升級再造的概念在馬來西亞社會里並不主流,但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只需動手動腦,就可以把汙染環境的垃圾變成有用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做到這一點,為環境保護出一份力。” 藝術展覽以三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為主題的空間構成,分別是負責任消費和生產(目標12)、氣候行動(目標13)和水下生物(目標14)。每個空間除了設有一個大型藝術裝置,也擺放著學生們創意與構思的結晶:以茱蒂絲餅乾的塑料包裝升級再造成的日常用品,包括桌燈、帽子、收納盒等等。 垃圾也能如此美麗 洪凱楹同學發揮創意與設計理念縫製出一款色彩鮮豔且防水的手提包(Julie’s Ecocarry)。手提包使用了四種材料,分別是縫紉線、紙皮、防水塑料和茱蒂絲餅乾的塑料包裝。 她向筆者解釋製作過程:“我使用硬紙板作為包包的基本結構,若只用塑料包裝會使包包軟塌。過後,我把餅乾包裝剪成我要的形狀縫在包包上,最後也在外面加了一層塑料使其防水。” 她開心地展示自己用兩天的時間完成的作品說,“我選擇以縫紉來製作,是因為看起來比較用心,參差不齊的針線也顯得格外有感覺。” 熱愛手工創作的鄭琬霏同學用了兩個茱蒂絲餅乾盒子和數層紙皮升級再造成拼圖小遊戲(Eco-Love Puzzle)。她的創作靈感取自於生活中的啟蒙,“我很喜歡玩拼圖,因為完成拼圖過程中面對的挑戰,就好比人生的路程一樣所經歷的挑戰。” 除了手工,她也善用個人的創造能力去減少垃圾,“我平時也喜歡動手修東西,有些東西壞了就不想急著要丟,而是嘗試延長它的壽命。” 升級再造的好處不僅僅限於它的實用性,它也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隨著公眾逐漸意識全球塑料垃圾汙染的嚴重性,很多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逐漸提升,這概念也逐漸在商業界成為一股趨勢,尤其在時尚與服裝品牌中。 茱蒂絲餅乾的營銷團隊當天也前往藝術展覽評估學生們的作品。營銷經理高紫倩說,“起初,我們認為大多數的成品會是配飾或服裝單品。但是,其中一名參賽者設計的蔬菜濾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來只需在餅乾容器下面簡單地鑽幾個孔,就可以把20令吉的物品升級再造成了價值約50令吉的蔬菜濾網!” 從魚的視角看海洋垃圾 海洋汙染的主因不限於一次性塑料垃圾,還包括快時尚和全球貿易的普及。這些活動消耗大量的自w然資源與排放大量的碳和黑油,導致海底生物死亡和生態環境被破壞。 陳慧銘同學與團隊籌劃名為“Under The Sea”的大型藝術裝置,以帶出海洋汙染的主題。空間中間是個由藍色塑料袋製成的大鯨魚,牆上也貼滿了象徵海洋的藍色塑料以及各式各樣以塑料升級再造的海底生物。 她解釋製作過程時說道,“我們就把這些塑料剪成不規則的形狀,再把他們貼到牆壁上。我們要讓觀眾彷彿踏入海洋世界,體驗魚類生物面對的海洋垃圾。” 她與團隊善用特別的材料,讓展覽品更生動顯眼,其中幾個是扭蛋殼與燒成捲曲的寶特瓶。她解釋,“我們用扭蛋玩具殼做成海洋泡泡和海龜貝殼,讓牆壁沒有那麼平淡和空虛。懸掛著的水母是把我們把寶特瓶的底部剪成幾條絲狀,再用打火機燒一段時間直到捲曲似爪。” 努力普及環境友好行為 除了通過升級再造藝術品來表達塑料汙染的嚴重性,學生們也希望公眾和商業機構能盡力實踐環境友好行為以帶動改變。 鄭同學說,“相比韓國臺灣等地,馬來西亞人很少做垃圾分類,希望我國日後能改進。我也希望更多商家可以提倡利用可循環包裝。如果大家能夠積極地做些小行動,相信也可以帶動大改變。” 這個獨特的展覽交匯了教育、創造能力與可持續性的價值觀,展示了下一代廣告專業人士不僅可以掌握專業技能,也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7月前
10月前
從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島核電站開始向大海排放核汙水到現在,已經過去整整兩週了,日本週邊海域呈現出了令人心疼的兩個顏色,儘管中國極力反對,韓國民眾和日本漁民紛紛遊行反對,也未能阻止核汙水的排放。西方輿論基本沒看到什麼大幅報道,各國政府態度大家也看得明白,無需我贅述。 全世界近20年來一直在講環保,碳排放、溫室效應、全球變暖,講愛護海洋環境,可到2023年8月24日,環保的規則突然不起作用了,大家在電視、網上看日本排核汙水的直播,眼睜睜看著這些難以處理的核汙水流向我們世代依存的海洋,甚至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件事的發生。雖然我不是核物理專家,但即便連我都有常識,核廢料核汙水的處理何等艱難,很多國家都面臨這一問題,但目前大部分選擇的都是更為安全和可靠的方法——深埋地下。而日本,是全世界第一個,選擇向海洋排放的國家。 這個決定是超越國界、超越世代的!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可估量!海洋不單獨屬於哪一個國家而是全人類共同的財產。核汙水的安全性爭議那麼大,日本卻不讓其他國家對水質進行獨立檢測,目前公開的核汙染數據只由他們單方面提供,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如果核汙水的排放真的那麼安全,日方公開的數據真實透明,那為什麼不能讓國際環境團體、專家組成第三方參與整個排放的檢測工作呢?如果有第三方參與監督,既能提高可信度,民眾也不會那麼擔心,更能證明核汙水排放的安全,這不是一舉三得,又何故一直阻止第三方參與呢?畢竟,這可不是一次兩次的偶然排放,而將會持續30年!東京電力公司在明年3月之前會完成31200噸核汙水的排放,而這31200噸僅僅是要排放核汙水總量的2.3%!30年排放134萬噸核汙水,這數字讓人觸目驚心! 海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在新聞發佈會上,聯合國發言人法爾汗·哈克被記者逼問,如果東京電力公司核汙水排海的過程出現意外,聯合國秘書長是否認為國際原子能機構要為此負全責?法爾汗·哈克先生答非所問,接著記者逼問,如果一旦發生意外會怎麼辦?法爾汗·哈克先生說:到時候他們會根據問題再做研究。聽到這個答案,我只覺得更擔心了。前段時間東京電力公司的新聞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東京電力是否考慮過除了排海以外的其它核汙水處理方式,答案是:沒有。 沒有!完全沒有考慮過其它方式?就這麼簡單任性的決定傾倒入海嗎?其實,核汙水還有另外4種方式,注入底層、蒸汽排放、電解釋放、固化填埋,當然,排放入海是最便宜的方式。 可能你會說,我不是核專家憑什麼質疑核汙水的安全性?憑什麼寫文章來評論?是,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普通民眾,但我有權利為我,為下一代孩子們的未來擔心!海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真心希望日本政府能停止核汙水排海,採取其它更安全的方式,來保護人類珍貴的海洋資源。當然我的希望也許毫無用處,但也想借此文章表達內心的悲哀。2023年8月24日,是一個載入人類歷史的日子,也許再過10年或者20年,我們會彼此指責沒有用最大的能力來阻止核汙水排海的發生,沒有用最強烈的方式來保護我們的海洋資源。 福島核電站的核汙水,到底安不安全?真相,需要時間來證明,希望到時候我們還能愉悅的享受海鮮,所謂核汙染變異生物只是一個笑話,人類也並沒有因核汙水排放而患上各種疾病和癌症,希望我們的世界那時候,依然好好的。
1年前
日本福島核汙水首階段排海己經結束,不過東京電力公司最早9月下旬又要開始第二次的排放,由於這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核汙水排放,引發食品安全、海洋汙染、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影響的爭議。 專案小組綜合報導 日本福島核汙水首階段排海己經結束,不過東京電力公司最早9月下旬又要開始第二次的排放,由於這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核汙水排放,引發食品安全、海洋汙染、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影響的爭議。 日本核汙水排海第一週,很多人覺得“不會那麼快流到大馬”,所以魚生照吃,不少人抱著“要吃就趕快吃”的心態,由於很難鑑定食材的來源,對當局的監督缺乏信心,大家只能用“不吃就沒有事”的心態來保護自己。 業者比消費者更擔憂 本地日本料理餐館在核汙水排海進入第二週開始感受到生意下跌10%,但整體上還可以維持,但日料餐業者坦言,可能資訊混亂,食客還沒有太大反應,反而是業者比消費者更加擔憂,畢竟核汙水對日本餐館的經營有長遠影響,擔心還可以撐多久。 不止是日式料理餐館,捕漁業、日本食品進口商,也為這課題在糾結。 漁民最擔心的是此事件影響消費者的信心和打擊漁業。自從日本核汙水排海後,漁商漁民都很擔心海域受到汙染後,消費者不再吃海鮮,打破了他們的飯碗。關丹拖網公會主動與研究海洋的大學教授配合,在彭亨一帶海域對海水及魚類樣本進行化驗。 張文源:只能靜觀其變 關丹拖網公會總務張文源指出,“核汙水排海之後將流向全世界,我們不確定什麼時候會流到馬來西亞,也不知道核汙染對海鮮等食物的影響有多嚴重。” 張文源和許多漁民一樣,只能靜觀其變,等待政府宣佈採取的行動。 他坦承,核汙水排海是史無前例的,才引起人心惶惶,許多人包括他本身都會暫停吃日本海鮮和進口食品。 公會將晤學者瞭解詳情 “與其擔擾,不如我們主動尋找大學教授和博士索取資料,公會近期也會與相關大學教授交流,希望取得更多訊息。” 大學教授索取海水樣本進行化驗,他們也提供各種魚類作為樣本,目前為止化驗結果顯示我國海洋未有核汙水。 大馬面對核汙水會有多大影響,多數海洋專家一般上不擔心,他們認為核汙水流到大馬海域需要一段長時間,抵達時再經海水稀釋,對大馬海域的影響微小。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核汙水排海的影響不會立竿見影,需要一段時間後採樣化驗,才能確定海產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質或受到影響。 梁櫻慧:嚴重性難評估 影響深遠 國家毒物中心高級講師梁櫻慧博士認為,日本排核汙水關係到全球海洋環境和公共衛生,而且排放後無法逆轉,其嚴重性至今難以評估,但估計影響深遠。 她認為此事會加劇各國的糧食危機、增加海鹽食用的潛在風險,以及國際合作監測和解決汙水處理方案將面對挑戰。 她指出,按照日本政府的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排汙預計至少30年,每天又不斷產生新的汙染水,核汙水曾經接觸核反應堆的放射性物質,即使經過處理,也含有超過至少60種核素。 “淨化過程並不能完全清除水中所含的銫137、鍶90、碘129等其他放射性元素。 她說,核汙水進入海洋後,透過洋流擴散到不同大洋,進入海洋生態系統和食物鏈。 她說,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和分佈將受到干擾,還可能導致滅絕、海洋資源減少。 “除了海產品,放射性同位素(Isotope)是揮發性物質,不止汙染海洋,還可以存在於土壤及空氣中,對農產品或日用品可能有一定影響。 日大使保證“超出輻射水平必停排海”  報道:郭秋香 攝影:林毅鉦 日本排放處理過的核汙水到海洋引起世界關注,也有不少大馬民眾感到擔憂,日本駐馬大使高橋克彥表示,一旦在排放核汙水的過程中,檢測出較高水平的輻射,日本將停止或暫停排放,以採取必要措施符合國際標準。 “我們可以向大家做出這個保證。” 他接受《星洲日報星期天頭條》專訪時,對我國人民的擔憂做出回應。 有原子能機構監控 他說,一旦日本發現有輻射超過安全水平的違規行為,已經設置的系統會停止或暫停排海,直到問題解決。該部分將由負責此類情況的國際機構–原子能機構(IAEA)監控。 “我們可以向大家保證,如果我們在排放核汙水的過程中檢測到較高水平的輻射,我們將停止排放或暫時暫停排放,以便我們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來符合國際標準。這是一個國際原子能機構承諾遵循的過程。這真的是我們要做的方式,透明的方式進行。” 他透露,他們已經準備好計劃,當問題出現時會做出應對。 “我們希望它不會發生,但我們已經做好準備。” 基於日展示科學證據多國靜觀其變 大使表示,他本身也是來自福島縣北部,也是日本東部大地震導致發生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受影響人士。 不少國家對日本排放核汙水到海洋強烈反對和擔心,但高橋克彥表示,根據他理解,實際上,大多數國家是基於日本展示了以科學為基礎的證據,冷靜地觀察日本的排放情況。 “當然,我也聽到了人民擔憂的聲音,但其中一些說法是被政治化的,沒有科學證據。我們擔心這會造成不合理的破壞。” 採取措施確保核汙水安全 無論如何他強調,日本將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排入海里的水是安全的,即使是啟動後也是如此。 “我們不會排放任何可能對健康或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物質。” 他說,日本將繼續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適時監測水槽的水及海域。 “這也是我們的承諾,國際組織將作為一箇中立機構參與監測。” “福島核電事故前所未見”Greenpeace堅決反排汙入海 報道:張丘豔 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極力反對福島核汙水排海,因為沒有任何先例能與福島第一核電站三個反應堆熔化事件的規模相比,也是核電史上前所未見的。 該組織在東南亞區域的馬來西亞辦公室回應專案小組時表示,“所有核設施都會向環境釋放輻射,這也是綠色和平反對核能的原因之一。“ 為了阻止福島核汙水排海,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東京辦公室8月17日向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呈3萬6334人聯署,促請政府撤回該決定;也將1萬4215封反對使用核電作為氣候政策的信函及4427封呼籲“從日本開始建立無核化世界”的信函提呈給內閣府辦公室。 該組織對本報指出,在正常情況下,高放射性燃料是在核反應堆中,並不直接暴露在環境中,但由於主要安全殼損壞,使放射性燃料熔化鋼製反應堆壓力容器進入環境,各類的放射性如鍶90、碘129、鈈同位素和銫,都與滲入反應堆設施的地下水混合一起。 汙染水平遠高於一般核汙水 “這不是普通核電廠碰到的典型問題,因為其汙染水平遠遠高於一般核反應堆排放到水中的汙染水平。 “因此,福島核電站儲槽水的放射性容量及濃度,遠高於核反應堆所在地一般上所釋放的水平。 “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未能減少高達72%的儲水,這意味著我們不知道(日本)政府計劃排放的最終放射性含量。” 不存在“安全排放”說法 詢及核汙水排海後可能對環境帶來的長期及短期影響,綠色和平指出,排放125萬噸核汙水必然會造成海洋環境受汙染,因此不存在“安全排放”的說法。 “最初,此汙染主要影響日本太平洋沿岸,尤其是福島縣水域,接著放射性物質會隨著洋流的擴散。 “每種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s)在環境中的反應各異,氚、鍶及銫在洋流的擴散速度較快,放射性核素如較重的鈈的擴散速度比較緩慢。 “暴露的水平取決於多個變數,包括海水濃度及其濃縮、分散和稀釋的速度,這還取決於所存在的生命形式,如浮游生物、植物、甲殼動物和魚類及其行為特徵,如濾食動物及底棲物種等。” 該組織說,所釋放的放射性核素的類型及在環境中如何擴散及濃縮的方式,也發揮至關重要的角色。 “最終,放射物的濃度與可能食用它們的人有著直接的關係,包括海洋物種和人類。” 相關文章: 日本核汙水(中)| 若食客心理恐懼未退 日餐館或轉型 尋出路 日本核汙水(下)| 專家:需長時間流到大馬 核廢水已稀釋 影響微小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