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温暖

家族成员之间总有某种不可见的力量正在牵引,联系。 这种纽带,眼不能见、语不能尽,但是存在。 阿公,我们是潮州人,所以我叫祖父为阿公。我出生之后,当然只能看到阿公暮年的面貌,60岁的他,可以单手拿煤气桶,那个煤气桶在他手上看起来一点重量都没有,他手臂留下的肌肉线条是对家庭负责的证据,也是一种坚毅人格的外显。他很有自信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有人要介绍家里的女儿给我,是要排队拿号码的,你的阿嫲很幸运。”我每次听了就觉得阿公“浩恋”(方言,意思是炫耀,自吹自擂)。直到我打开旧相册看见他年轻的照片,才发现他没有开玩笑——五官深邃立体,浓眉大眼,这样的颜值放在现代,要介绍女儿给他,估计也要排队拿号码。 守时,阿公是很守时的人。这或许和他的工作有关系,他是一位货车司机,往返北干那那与南益黄梨厂载送黄梨。每次9点出门,他一定8点20分准备好。每有聚会,他一定提前30分钟到现场。他不太能够忍受迟到,经常提起自己的座右铭:“我们姓锺的,要学会守时,宁愿等人,也不要给人家等。”就正面而言,这样的工作个性当然受老板认可。与此同时,随性率意的人就很难和他相处。我对于南益黄梨厂,以及他这样的工人,是有某种联想的,好的企业,好的工人,随着时代的推进,一起落幕。 阿公的学历并不高,只能写很简单的繁体字,不太看得懂艰涩的中文词句,所以电视连续剧是他在文化、教育方面接受精神养料最好的渠道。我读大学中文系的时候,上中国古典小说,从中读到通俗、白话小说、冯梦龙的时候,特别能够理解这些所谓通俗的作品,在学历不高的群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阿公最爱看的连续剧是《包青天》,有时候我也和他一起看。从小,我就熟听包青天、展昭、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五鼠闹东京、铡美案、三口铡刀、尚方宝剑、打龙袍、狸猫换太子,他在车上分享得滔滔不绝。小时候看《包青天》就是一部大快人心的电视连续剧,长大后才发现,包青天是阿公内心深处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的具象。 阿公是一个很温暖的人。他对老人家很有耐心。每一年清明扫墓,他一定把自己父母亲的坟墓打理得清洁、干净。他年轻的时候对老人家非常有孝心,年老的时候作为老人家,他也一样关心我们这些子孙后辈,用食物、用金钱、用时间、用行动表达对我们的爱。 原来阿公是不完美的人 他乐于分享,爱讲冷笑话,特别是一些没什么科学根据的偏方。他退休后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没少听他说些奇怪偏方,比如说:肠胃不通畅的时候要怎么办?要多吃点油,因为油脂可以让“里面的东西”滑出来。手没有力气要吃螃蟹,因为螃蟹的钳子能够很有力气地夹东西,头痛的时候要吃羊肉,因为羊用头打架,可是头不会痛。脚痛的时候要吃水牛肉,因为水牛的脚长时间泡在水里都不会风湿。这些偏方,我们当作笑话来听,也不会真的手软吃蟹、头痛吃羊、脚痛吃牛。这是他主动弯下身躯,来亲近我们这些晚辈所发出的爱的语言。 我和阿公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他接我和我弟弟上下学,有时候放学之后,偷偷带我们去吃煎蕊、吃沙爹,吃完了,鬼鬼祟祟地告诉我们不要让妈妈知道。食物是他表达爱的其中一种方式,或许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吃饭对他们来说是最简单却又最奢侈的幸福。 根据我父亲的追叙,他的童年对阿公没有很深的印象,因为阿公的工作需常年在外,不太有机会见到儿女。每个礼拜,他们最享受的事情,就是礼拜天阿公到巴刹去买印度煎饼、豆爽、油条回来和家人一起享用。或许因为这样,我的家族成员都是味觉敏感的吃货,鉴赏美食非常专业。个个体态丰腴,人高马大,随之而来的是三高不断,为了阻止这场幸福之后的灾难,我们必须想办法节制饮食,让自己健康起来。 除了食物,阿公住在我家的时候,我们曾经一起下中国象棋。我每次都选黑棋,他每次都选红棋,一个老人家和一个年轻人在楚河汉界之间的博弈,还真的颇有当年项羽刘邦楚汉相争的气势。事实证明,项羽兵败如山倒,刘邦老谋深算,屡战屡胜。我唯一的胜利是晚上下棋,他看不清楚棋局,就是那么一次不小心,项羽突围垓下,还是在刘邦老花眼看不清楚棋盘的时候。下棋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看棋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前面,一定要看后面三步。”后来,我长大了,生活不顺遂时想起他的这句话,才发现那不仅仅是下棋的原则,也是为人处世的建议。 阿公是因为肝癌去世的,享年83岁。我错过了与他相见的最后一面,再见他的时候,他已经静静地躺在棺木中。阿公不是怕痛的人,但是晚年癌症吞噬他时,他居然痛得连连哀嚎,这是我们所惊讶的。他原来是一个有弱点、不完美的人。很多时候,过高的自尊心让他显得不好相处,难以亲近,但他又确实是一个顾家、爱家、有责任感的好男人。 每年扫墓,我看着他的墓碑。 眼角的泪,逐年减少。 与此同时,却又扬起了幸福的嘴角。
5天前
我是个无辣不欢的人,尤其钟爱香辣的椰浆饭。旅居国外时,总是为难以找到辣椒酱而烦恼。每次逛唐人街,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能让我满意的辣椒粉或辣椒酱,但这个小小的心愿总是落空。每当看到椰浆饭的图片,我都会想起父亲亲手制作的鲜红参巴辣椒酱。因此,回国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辛辣的美食。 我对椰浆饭上那一勺红色酱料的要求很高,尝遍许多家的椰浆饭,真正合我胃口的却寥寥无几,因为我总觉得厨师的手艺不如我父亲。父亲费时费力制作的参巴辣椒酱,加入很多虾米和辣椒,香气扑鼻。小时候,父亲常坐在厨房的地上,用石杵臼捣碎虾米、辣椒、小葱头和峇拉煎等食材。而我就在旁边当小帮手,把食材一一递给他。父亲一边和我闲聊,一边握着沉重的石杵,反复捣击石臼中的食材,直到它们变得细腻。约20分钟后,杵臼的碰击声停了,父亲将捣烂的食材放进铁锅,然后加入少许油、糖和盐,不停翻炒,直到水分蒸发。酱料色泽鲜艳、香辣浓郁。那香味扑鼻而来,瞬间俘获了我的味蕾,这种美味简直能勾住人的魂魄。父亲做的参巴辣椒酱分量不多,从不留隔夜。无论是配饭、炒面、炒米粉还是鱼肉,我总是要舀上一大勺。 父亲在房子旁栽种了不少香料:小米椒、香茅、沙姜和刺芫荽等。有一次,我问父亲,做辣椒酱时能不能加一点他种的香料,这样说不定味道会更好。父亲说,沙姜和刺芫荽搭配鸡肉或鱼肉是绝妙的组合,但它们不适合用于辣椒酱,而小米辣椒和香茅才是制作辣椒酱不可或缺的材料。 有一回,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趁父亲不注意时,我偷偷把藏在手里的沙姜丢进了杵臼,结果马上被眼尖的父亲掏了出来。我不死心,接着投入一朵夜香花,父亲又说不可以。我再拿起一片刺芫荽,父亲连忙又说不不不。我忍不住嘀咕:“算了,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干脆什么都不放了。” 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灵机一动,悄悄把父亲从工地带回来的含笑花撕下一片花瓣,投入杵臼里。至今我也不知道父亲是否发现了,也许他看我有些执著,为了让我满意,才默许了我的小动作。幸好含笑花是无毒的,这一点父亲应该是清楚的吧。其实,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赢的总会是我。我知道,父亲并不是真的输给我了,他只是想让我这个女儿开心吧了。 捣得越细参巴辣椒酱越香 每次想起父亲,父女俩在厨房里制作辣椒酱的画面总会在脑海中闪过,因为那是我童年中一段欢乐的时光。想起父亲烹制的参巴辣椒酱,我便急切地想买一套石杵臼,自己动手制作辣椒酱,重温儿时的味道。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后,我终于在一家不起眼的老店里,找到了那熟悉的厨具——一套沉甸甸的花岗岩杵臼。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昔日的厨房,父亲忙碌的身影和杵臼在我脑海中重叠,心里顿时涌现一股温暖的感觉。石杵臼造型简朴,暗灰绿色的基色和粗糙的表面充满质朴的原始气息,店主笑着告诉我,这是他收藏多年的“宝物”,现在市场上很难再找到这种品质的杵臼。看着圆柱状的石杵和凹陷的石臼,我不禁心生雀跃。石臼两侧设计巧妙且对称的“耳朵”,既方便提拿,又不失雅观,甚合我意。回到家后,我将布满灰尘的杵臼清洗干净,拍了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仿佛它们真的是无价的宝物。 朋友来我家,看到这套用坚硬石头凿制的杵臼,笑嘻嘻打趣:“你真老派,食物料理机清洗方便,操作简单,处理食物快捷,早就取代了这种笨重的传统工具。杵臼不是厨房的好帮手,除非有特别的原因,哪里还用得着它呢?” 确实,我之所以渴望拥有一套石杵臼,是因为心中珍藏着一个特殊的原因。对我来说,杵臼不仅是捣碎食物的工具,更承载着我和父亲在简陋厨房里共同度过的那些愉悦时光与珍贵记忆。朋友的话也有道理,在这个讲求快捷的高科技时代,许多传统厨房工具确实被逐渐淘汰,可她可能难以理解我对这套杵臼的深厚感情。我不仅喜欢父亲做的参巴辣椒酱,也喜欢杵臼相撞发出的声音。父亲每隔几天就会做一次参巴辣椒酱,也许只是因为我爱吃辣吧。如今有了这套杵臼,我也可以亲手制作参巴辣椒酱,让它经常出现在餐桌上,为家人带来家的味道。 父亲制作参巴辣椒酱的每一个步骤我都熟记在心。我像父亲一样,将院子里采摘的红辣椒、小米椒和香茅,以及从超市买来的其他食材逐一洗净,放入石臼,用石杵慢慢捶打。杵臼发出“砰砰砰”的沉重碰击声,回荡在四周。此刻,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以前每一次敲击杵臼时的用心。如今,每当我捣打杵臼时,仿佛还能听见父亲在耳边叮咛: “慢慢来,别急,食材捣得越细,参巴辣椒酱越香。小火慢炒,要有耐心,直到炒出红油。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别急,慢慢做,用心做,才能做得好。” 看着自己亲手做的红彤彤、油亮亮的辣椒酱,我真想告诉已经离世的父亲:“爸,我买了一套石杵臼,终于做出了好吃的参巴辣椒酱。”遗憾的是,父亲却再也尝不到了。然而,父亲“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做”这句话,以及他烹制的辣椒酱一定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6天前
这是一场充满回味与温馨的餐叙。 日前与女儿结伴到杭州,一是重游旧地,二是准备与老友相聚。 刚从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职位退休的方卫平教授,因太太赵霞博士受聘于杭州一所高校,也随之移居杭州。那天不巧下了老半天的雨,不过,大家还是准时应约到方教授夫妇安排的一家杭州老字号餐馆相聚,感谢他的贴心,还代我约了刚从英国归来的前《中学生天地》主编,袁中庆老师(90年代曾经在她主编的刊物写过专栏)、以及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的王宜清(我的儿童小说《香喷喷的童年》是她任职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还有方教授最后的关门弟子,黄晨屿也来了,说来也真巧,原来她们都是浙师大的校友,新知旧雨,话题可多了,席间气氛十分融洽。 聊着聊着,方教授突然转换话题,面向女儿说:“诗敏,你想不想听听你妈到我校访学的故事?1992年的9月,你妈前来我们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报到访学,她还是我们大学接待的第一个外国学生呢!那时候,我刚从讲师升任教授不久,三十出头,当上了你妈的老师,当时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可是你妈反而心胸豁达且开朗地说:‘年龄不分先后,达者为师。’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还有这么强的学习欲望,实在让我又感动、又敬佩!” “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冬天随之而来。金华的冬天又湿又冷,对我们本地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可你妈是来自亚热带,没经历过这样的天气,加上那时她寄宿的虽号称‘专家楼’,却没暖气设备。看她经常冻得瑟瑟发抖,我和教导幼儿文学的已故黄云生教授,都不知道怎么帮她才好。 “有一天,我在家里熬了点小米粥,备了几样家常小菜,请你妈到家里来。她也不推辞,开开心心地应约,一点也不嫌弃我们家简陋的环境。看她捧着热气腾腾的粥,喝得津津有味,那一脸的满足神色画面,直到现在还在我脑海里。你妈性格随和开朗,整个冬天,我和黄教授在教务不太忙的时候,就分别熬了热粥,请她到家里来做客。” “哗,方叔叔,原来我妈还有这样的求学经历,我从来就没听她说过呢。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可以用‘雪中送碳’来形容呢!”此话一出,大家都笑开了。 白头宫女说前朝感慨又感伤 “故事还没完呢!”方教授笑着继续说:“你妈为了学习上的需要,当时买了不少书,几乎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要往家里寄两个5公斤重的包裹(邮局限定每个包裹只能5公斤)。初来乍到,为了方便她川行校园,我还给她找了一辆旧自行车,每次她就用自行车将包裹载到小邮局寄发,连邮局的工作人员都跟她混熟了!” 方教授讲得兴致勃勃,女儿听得津津有味。这时,袁中庆老师也插嘴说: “有两次爱薇老师到杭州来时,一次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我陪她到西湖溜达一阵后,就直奔满觉陇。诗敏,你听过满觉陇这个名字吗?那是杭州欣赏桂花的著名胜地。我还记得那天我们选了一棵桂花树下的座位,点了桂花茶和桂花糕。每当微风吹过,花香扑鼻而来,还有一些被风抖落的桂花,顺势飘落到茶杯里,碗中,你妈开心得直说:‘袁老师,你看,这场景多浪漫啊!可惜我不是诗人,否则我一定作一首诗送给你!” “还有一次,那是冬天赏梅的季节。我带爱薇老师到浙大附近的灵峰赏梅,那年的梅花开得特别好。尤其是那些古梅树,枝头花团锦簇。你妈拿着相机拍呀拍个不停,兴奋得跑来跑去,猎取镜头。那个美丽的画面,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可是我总觉得好像是昨天的事。” 听着老友们数说二三十年前的往事,有一种白头宫女说前朝的感觉,感慨又感伤。 人生苦短,许多记忆或许可以淡忘,不必追朔;有些却如陈年老酒,抿了一口,齿颊留香、挥之不去。维系多年的友情,却不因岁月的流失而失色。生命过程中,总会遇见许许多多人,有些可能只是匆匆一瞥,船过水无痕;有些则会在某个时空、某个节点,不期而遇、相聚。这,或许就是所谓“缘”吧?也许正如作家、收藏家马未都说的:人情这个东西很怪,有它,再穷的日子过得都很舒心;没有它,再富的日子都让人胆战心惊。 当然,心里明白得很,人生,是一场没有人能够陪伴你到底的旅行,聚散两依依,明日又天涯。杜甫的两句诗:“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正是我此时心境最好的写照。
6天前
3星期前
前段时间,某独中筹款事件引起网络热烈的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我,身为该校高中生,也不禁思考起了这个问题:“筹款,是独中生一定要参与的事吗?” 一开始,学校公布学生需要帮忙筹款建楼时,我心里有一万分不愿意。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不善于与陌生人沟通,害怕被拒绝;再加上想到我即将毕业,就算筹够了钱我也没机会用到新的教学楼。就这样,我对学校筹款这件事保持着不管不顾的态度。 许多学生或也与我保持着一样的想法,因此学校各班的筹款“业绩”都不怎么理想,连着几个周会,校长都在提及此事,并公布各班筹款数额以此激励我们积极参与。可即便如此,这些话依然没能说服我内心的抗拒。 直到某一天,老师的一句话真正触动了我。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谚语在当今社会中逐渐被解读为贬义,仿佛是在要求无偿付出。但细细想来,作为后人享受前人努力成果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有责任种下属于自己的“树”,为后来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条件呢?这或许才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代代相传,付出与收获相辅相成。 终于,我改变了态度,决定与班上的同学们一起踏上筹款之路。 假期里,老师带我们前往云顶半山Gohtong Jaya筹款。坐了大约一小时半的车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分好组后,我们开始分头行动,走在街上或进入餐馆里筹款。虽然老师提前教过我们如何开口,但面对陌生人,我们仍然紧张到站在路边不敢轻易开口,心里满是忐忑。 幸运的是,一群旅游的年轻人主动走向我们,询问是否是来筹款的。我们连忙点头,并鼓起勇气向他们讲解了学校筹资建楼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对方不仅每人捐了20令吉,还鼓励我们要勇敢与别人沟通,不要害怕被拒绝。这笔意外的“收获”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决定进一步走进附近的餐馆继续筹款。 变得更自信和勇敢 在得到餐馆老板的同意后,我们进入第一家餐馆时。我们既紧张又期待。走了一圈后,虽然有顾客礼貌地拒绝了我们,但也有许多人慷慨解囊。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于是,我们按照同样的方式,逐一走进其他餐馆,继续向人们讲解我们的筹款目的。四个小时后,我们手中的饼干桶变得越来越满,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筹款的过程中,许多年长的长辈都会对我们说:“要好好读书啊!”这些简单的祝福让我感受到老一辈人对我们年轻一代最朴素的期望和关怀。此外,我们还遇到了不少曾经也是独中生的社会人士,他们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当年筹款的经历,让我们倍感亲切。 而最令我们意外的是,外国旅客竟然也会热心捐赠给我们!当我们向一位中年男子筹款时,他却告诉我们自己来自韩国,听不懂华文。我们带有歉意非常不好意思地用英文与他重新讲解,尽管如此,他仍热心捐助,这种跨越文化的温暖让我们感动不已。 出外筹款的一天结束后,我收获满满。不仅帮助学校筹到了资金,也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人情世故。虽然一开始怀有恐惧和担忧,但通过这次筹款,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回到开头的问题:“筹款,是独中生一定要参与的事吗?”或许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筹款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对于我来说,亲身经历后,我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与支持。通过筹款这此筹款的经历,我也从排斥筹款到因筹款而对社会大众心存感激。 或许,筹款并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资金需求,它更是一种成长的过程,让我们这些独中生学会面对拒绝、学会感恩、学会勇敢踏出舒适圈,也学会如何去关心和回馈社会。
4星期前
对于近年来盛行的扫码点餐,相信很多人对之又爱又恨。反对的声音,大部分表示扫码点餐不人性化,失去温度。例如点餐时无法很好地向餐厅表达自己的诉求,如菜品的辣度、有什么配料是不想加的;或是部分店家的网络情况不佳导致难以顺利点餐。再者就是觉得扫码点餐对一些不熟悉在手机上操作的老年人来说是个累赘。 赞成的声音,则包括觉得扫码点餐更有效率。对于那些特别繁忙的店家,不需要苦等或依赖服务员就能自行下单。自己要吃的菜自己点,也不会因为与服务员的沟通不良而下错单。 我家中也有老人,去到扫码点单的餐厅还是需要依靠我们去帮他们下单。我也曾经去过有些餐馆由于网络不好,扫码点餐不太顺利。所以那些反对的声音我能理解。然而作为一个“I人”,我对扫码点餐有一定的偏爱。 流行过一段时间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里的“I人”与“E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I人”(Introvert)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社交场合可能感到不自在。“E人”(Extrovert)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也依赖于外界的反馈。 不需要多余的温度 对大部分时候都挺“I”的我来说,可以在家吃就不会在外头吃,能够点外卖的就尽量不会去堂食。但有时候我还是希望在假日独自去外面逛逛,偶尔换个环境换个心境;有时也觉得有些食物打包回家吃少了些滋味。然而有些餐厅,是需要排队点餐再入坐的。有些餐厅是入座看了菜单后,才招呼服务人员点餐。如果中间还需要加点甜品还是饮料,就需要再传呼服务人员加点。 我每次一进到餐厅都选那些离入口及人潮最远,最靠边及最不轻易被发现的角落坐下。想要点餐时也不会去催喊服务人员,都是先等到跟哪位对上眼后才默默举起手。如果那间餐厅有服务铃,对我来说就是个幸运。如果能够扫码点餐,更是对我的救赎。我常常处于这种需要外食却又容易感到各种尴尬与不安的境地。扫码点餐的确能解除我这样的困境。 我不需要人情味,不需要多余的温度,扫码点餐几乎能满足我所有点餐的需求,我最多只需要在饭后去扫码结账。点餐,等菜上桌,加上中途可能的加单,整套下来我只需要跟送餐上桌的服务人员说谢谢。店内如果用的是那种送餐机器人,在我心目中这家店就是个王炸!我会毫不吝啬地在各种点评网给出五星好评。 我常去的一间“吃到饱”无限量供应的火锅店,位于台湾基隆港旁的好食城。除了刚开始点汤底需要跟服务人员对话,中间要加点肉品都是直接扫码点餐,主食、酱料及饮料,得在公共自助区领取。而把肉品饮料送上来的,就是送餐机器人。每次机器人把餐点送到我桌子,冷冰冰的机器人带给我的感受却是无尽的温暖。我不会担心那两颗闪烁着霓虹的电子眼是不是对我一个人吃火锅产生疑问,也不会担心它朝我翻白眼,觉得我点的太多还是吃的太多。 我在日本每次光顾的一间连锁旋转寿司店,一开始是机器取号,然后由工作人员领位入坐。过后就是自行在旋转带上取用那些已备好的寿司及菜品,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点餐,并由旋转带送来。我就会因为这种都是自助式的点菜送菜方式,下次选择餐厅时优先考虑这些商店。 还有一次,我在麻坡一间知名咖啡厅的柜台点了杯百香果茶芝士奶盖,最后却送上了一杯抹茶拿铁芝士奶盖。我问服务人员是不是上错了,那位接我单子的服务员就走过来告知,刚才我点的就是抹茶拿铁芝士奶盖,他还再次跟我确认过了。我不讨厌抹茶,所以照单全收了。但是我知道自己平常很少喝咖啡,如不是我口误,就是服务人员听错了。那个时候我想,如果是个自助扫码点餐就好了,就算是服务人员看错单上错饮料,至少我下的单是对的,还有迹可循,还我个清白。 当然,我还是尊重每间店自己的经营模式。但我对于愿意为现代化、自动化点餐付出努力的店家更报以善意的支持,毕竟这是对“I人”的救赎。同时也希望店家保留传统的纸质菜单,以提供更灵活的点餐方式,以防哪天系统崩溃,设备没电;或是遇到无法自助点餐的客人。
4星期前
4星期前
2024年8月24日至25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公关实务组主办的《眚》视觉障碍议题展,在八打灵再也百乐花园的The Box Event Space举行,期望为视障群体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打破社会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消除偏见与误解。 细致且有深层意义的布景,爱盲人宣教事工团队为开幕带来的音乐表演,让场面增添更多温暖与共鸣。 《眚》展览通过艺术创作和互动环节,向公众传递有关视力障碍及其相关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的知识,增强社会对这些健康问题的关注。参观者不仅能够深入体验视障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挑战,还能通过切身感受,衍生更多的理解与关怀。这次展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不仅展示了视障者的艺术天赋,还让公众对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从而促进社会对视障者的支持与接纳。 刻板印象的成因:视障不等于全盲 《眚》团队统筹江盈萱回忆起展览筹备初期,团队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大多源于电影或是社交媒体,而这些媒介往往将盲人刻画为“盲人按摩师”的形象。然而,当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视障者不仅限于按摩行业,他们也可以胜任文书类的工作、担任大学教授,甚至像普通人一样正常上班。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团队接触到黄开修博士撰写的《习惯黑暗》一书。黄开修博士是一名“失明的博士”。这本书描绘了黄博士在失明后,不放弃学业继续升学,最终成为大学讲师的励志经历。此外,团队在十五碑考察的时候发现了由前残奥会国手李成就于1983年创办的马来西亚首家PB传统盲人按摩中心,进一步展示了视障者的多元才华。 大部分公众往往误以为视障者都是全盲,无法从事许多工作,这导致了视障群体的就业机会严重受限。然而事实上,视障者有不同程度的视觉损害。国际视力伤残程度将视力伤残大致分为B1(全失明)、B2(严重弱视)和B3(轻微弱视)三个等级。测量标准为是否有感受光的能力、远近的视力以及左右的视野范围。B1指的是全盲或极度的光感丧失,B2则代表了严重的视力受损,但仍能感知一些光线和形状,而B3是中度的视力损伤。 由于社会对视觉障碍的了解有限,这一群体常常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沦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眚》团队副统筹方紫薇表示,透过此次展览的宣导,希望有更多企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给视障者,让他们自力更生,并能在社会立足。 视障者的生活场景 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的十五碑(Brickfields)不仅是本地著名的印度社区,也是马来西亚各地视障者的聚集地。在十五碑的街道上,时常可以见到以拐杖探路的视障者,熟练地在城市中穿梭。 方紫薇表示:“有一次我们去十五碑考察的时候,目睹了一起交通事件。十五碑的交通灯是有提示音的,视障者就依靠声音来判断可以前行。一名视障者依靠交通灯的提示音过马路时,遇到一辆闯红灯的车辆,对方不仅没有避让,还按喇叭吓到了正在过马路的视障者。明明驾车闯红灯的人在犯错,可是他却对着视障者按喇叭,好像是视障者做错了什么事情那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做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不要闯红灯,就可以对视障者释放更多的同理。” 江盈萱补充说:“很多盲人或视障群体都会迁居到十五碑,他们原本不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那是因为十五碑的视障社区的设施相对完善,所以在他们后期视力退化后,会被建议迁居到十五碑生活。” 呼吁社会更多理解和关怀 现今城市中,许多盲道被占用、阻挡或长期失修,严重影响了视障者的日常出行。盲道的合理设计和维护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如果盲道不能畅通无阻,那么视障者的安全和自主行动都会受到威胁。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忽视,反映了公众对视障者权益的关注仍显不足。 方紫薇希望大众对视障者多一分尊重,不要因为他们是盲人而投以异样的眼光,把他们当平常人一样去看待,也不要去破坏无障碍设施。江盈萱进一步表示,大众对视障者可以多一份理解,也可以多一点了解盲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迷路的视障者,我们可以主动提供帮助。虽然看不见,但是小小的善举,可以让视障者知道有人可以帮助到他,他并不孤单。 后记: 《眚》团队在黄开修博士的家采访时,亲眼目睹了视障者生活的一幕。黄博士凭借声音解锁大门,当时团队看到门很贴近黄博士,可是黄博士还是不小心撞了一下。 视障者常常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些生活上的不便。可当团队亲眼目睹这一瞬间,内心依然深深地被触动。希望大众可以对视障者更多的同理和尊重,不要破坏并占用无障碍设施。尽己所能,为视障者创造更友善的生活环境。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方志聪教练:跆拳道展现人生态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2月前
4月前
想做好人好事,不必大费周章。只要拥有同理心就可以温暖、理解和友善填充我们生活的每个片段,因为共情之力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有温度。 有位妈妈在上了同理心分享的课题后带着疑惑询问,她觉得自己上课学习后与孩子交谈会使用同理心,可是,孩子并没有想要与她更亲近,甚至会露出拒绝的表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请妈妈举一个例子。 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参加校外活动回到家,情绪不佳也不多说话,于是便关心地问:“怎么啦?” 孩子没回答。妈妈进一步问:“是不是在活动中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心情不好?” 孩子点点头,沮丧地说:“对呀!我们组输了,其他人就在背后说,是我行动慢才造成的。” 妈妈回应到:“听起来真的好难受!” 妈妈接着问:“那你当下怎么样呢?” 孩子回答:“我当下很难受就吼回去,他们也有出状况,比赛才会输的啊!” 妈妈接着说:“哎呀你们这么难得有机会一起活动,这么开心的聚集却因为输了导致吵架,可惜啊。其实呢,你很多时侯就是太敏感,别人也许无意说你,但你就是太介意,以为他们针对你。你要学习放轻松,别人说什么不要去听,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很明显,这样的对白让孩子已经不想继续与妈妈分享了。 前半段的对话中,妈妈确实有同理到孩子,可后面孩子越来越听不进去,大概是因为感觉妈妈在批判,甚至还说教、给建议。孩子处在情绪的当下,他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连结,而妈妈的急于说教反让孩子产生不被理解,甚至觉得自己很差之感。 上述的对话如果换成: [vip_content_start] “你会吼回去,可见你当时心里有多难受和委屈”。了解孩子真正的感受后,再正确描述出你所理解的,当孩子感受到你同理心的回应,眉头一松,沟通交流就可以展开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润滑剂,也可以为“关系”创造一种共情的连接。它能让我们更理解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与立场去共同感受他们所经历的情绪和挑战,再以肢体语言(如拍拍对方肩膀、拥抱对方、眼神中理解的注视、表情共情等)或文字去表达对方的感受。 “我要3/4米粉其余1/4的面条,另外我不要…,辣椒给我…” 印度大兄视若无人站在摊子前淘淘不绝,指示面摊老板他的要求,却不见摊主黑着脸手不停歇的煮着别人的食物。印度大兄身后还站着几位客人等着点餐,人人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除了亲密关系之外,同理心在人际关系、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印度大兄如果有足够同理心,他就会说重点,再快速把位子让给后面排队的人点餐。这行为对摊主而言就是对他的同理心(理解到他的忙碌),而对于后面排队的客人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理解到还有很多人正在排队)。这过程也许没有一字半语,但这样的行为、态度都表达了满满的同理心。因为它在态度上而言,是我们对另一个人拥有感同身受与充分理解的意愿,并且带着真心诚意的态度,而非冷淡或漠不关心。否则,用任何再精致的同理心辞语作回应,都起不了温暖人心的作用。 想做好人好事,不必大费周章。只要拥有同理心就可以温暖、理解和友善填充我们生活的每个片段,因为共情之力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有温度。
4月前
我曾在便利店前和一位老奶奶买过一瓶乌龙茶,我问老奶奶这瓶乌龙茶的名字是什么? 她笑了笑,说这瓶乌龙茶叫做“贩卖四季”。 我喝了一口,夏日一般的炎热充斥全身,隐隐约约的蝉鸣声在耳边响起,仿佛回到了高中时期在夏天的路上咬着冰淇淋跑回家的那时候。 我又喝了一口,这一次的味道并不复杂,并不像上一口那么有味觉冲击,而是一种能甜到我的心里头,又能转瞬间转为一片苦涩的感觉,但在苦涩中又渗着一丝甘甜。 我问老奶奶,茶从哪买来的。她摇了摇头,只说了一个名字,叫“乌龙镇”。 几天后,我再一次去找她,她却不见了。 我好失望,日日思念乌龙茶带给我的感觉。所幸我是个旅者,于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四处打听乌龙镇的下落,却没有一个人听过。 难道,乌龙茶只存于我的梦中吗? 那之后,每看到乌龙茶,我都会买来喝,却不是记忆中“贩卖四季”的那股味道。 老奶奶到底跑去哪里了?我努力回想她的样貌,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只记得她的那双眼睛,似乎有很多故事。 没错,她肯定有一大堆话想要告诉我,但只卖给了我一瓶乌龙茶。 为什么不告诉我啊?我看起来很不值得信任吗?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有一点生气她了。 想到这里,我走在夜深的街上,就这样走着走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走到了哪里。我看到了一个人,她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看起来心事重重。 我装作若无其事的走过,但是心里明明很想被她注意到。 “喂,年轻人。” “要不要买一瓶乌龙茶?” “不要了,我怕喝了夜里睡不着。”说完这些后,我停下脚步,好像被什么东西抓住了一般。 许多年前,我似乎也曾遇到这样一个人。 “你是不是来自乌龙镇?” 被云朵遮挡的月亮再次高挂在夜空中,月亮打在老奶奶的脸庞下。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怎么不见了? 我气得有点想骂她,她却不紧不慢的从包里拿出一瓶乌龙茶,拧开瓶盖,示意让我喝。 我喝了一口,但这一次所感受到的并不是许多年前那股炙热盛夏的冲击,也不是凄凉秋天的苦涩,而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在我心中吹吹拂着。 我就这样被乌龙茶的味道迷住了,忘记骂她了。 老奶奶笑了笑,笑容和许多年前的她一模一样。然后,她开启了一大段的独白。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卖乌龙茶,可是看到我的人却很少,就算看到了也只是无视。你是少数和我买乌龙茶的人。是的,我来自乌龙镇,那里的人都会制作乌龙茶。他们的一生都在制作乌龙茶。他们会把自己四季里的欢乐都放入乌龙茶里,在死之前卖给路过的旅人。所以你刚才喝的乌龙茶,可能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所做的,它所带给你的味道,是那个人一生四季里所感受的欢乐。” 我听到这里,感动涌上了心头,难怪这瓶乌龙茶味道如此特别,如此迷人心脾,因为它可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欢乐啊! “那为什么我这么多年都找不到乌龙镇啊?” “乌龙镇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的,如果你真的想去乌龙镇,那么我问你,你一生最欢乐的时光是什么时候呢?” 我被她问住了,在原地思考了很久,却没有注意到,眼前的老奶奶背着包袱缓缓离开。她的身影从深到浅,最后什么都看不见了。 我有些失落,但看向长椅,发现椅上有一瓶还未开瓶的乌龙茶。 我拿起乌龙茶,亲自拧开了瓶盖,喝了一口。那一股熟悉的茶香再一次钻入我的心里,我依稀感觉到心里有一朵花在绽放。 【作家点评/若涛】 我喜欢这篇一开始的悬念,喜欢“把四季的欢乐注入乌龙茶”的设定,也喜欢结尾的余韵,但中间的情节太过空乏,缺乏铺垫。这篇小说有良好的根基,却没有足够的支柱去把故事的外形支撑起来。 具体而言,主角的旅行被几笔带过,太过草率。他至少需要经过一些历练或命运的转折,才有充分的理由去产生那最后的体悟,结尾的冲击才更大。他也不一定非得是旅人,可以是庸碌的上班族,一个失败的生意人,或一个成功但不开心的人。这个主角必须要更立体,有更多细节,切切实实“活过”,才能彰显那“已死之人所制作的乌龙茶”的意义。 相关文章: 春蘭 詩展 追尋遠方之足跡 新的旅程 回眸·光湧人  
5月前
  晨曦的微光透过薄薄的窗帘,轻柔地唤醒了沉睡的城市。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望着桌上的行李,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今天,我要出发,去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 火车缓缓启动,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不断变换。高楼大厦渐渐被郁郁葱葱的田野所取代,喧嚣的城市也被静谧的乡村所代替。心中的烦忧似乎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消散。列车的轰鸣声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摇篮曲,轻轻抚慰着我疲惫的心灵。 到达小镇时,阳光正好。金色的阳光洒在静谧的小镇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我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放松与自在。小镇的街道古朴而宁静,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每一个转角,都是一幅画,每一声鸟鸣,都是一首诗。 我和家人住进了一家小小的旅馆,老板是一位和蔼的老奶奶。她用温暖的笑容迎接了我,仿佛我不是一个匆匆而过的旅人,而是她久别重逢的朋友。房间简单而舒适,窗外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夜晚,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心中那股沉重的压力似乎被这自然的声音慢慢抚平。 隔天清晨,我漫步在田野间,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耳边是风的低语。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热情的村民,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生活的美好,并不在于追求多少名利和成就,而在于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小镇的湖面平静如镜,波光粼粼,似乎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我坐在湖边的石头上,闭上眼睛,聆听着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心中的喧嚣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远处的山峦如同守护者般静静屹立,将湖水紧紧环绕,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纯净的天地。 傍晚,我登上了小镇旁的一座小山丘,夕阳的余晖洒在我的身上,整个世界都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小镇,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广与自由。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净化,所有的压力与烦恼都化作一缕轻烟,随风而逝。 旅行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给了我无尽的力量与勇气。当我再次踏上归途,回到那座喧嚣的城市时,我的心境已然不同。我明白,生活的压力无法完全消除,但只要心中有一片宁静的田野,有一个可以放松的角落,我便能够以更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 出发,不仅是为了远方的风景,更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记住那个宁静的小镇,那一段心灵的旅程。它们将成为我心中的灯塔,在未来的日子里,指引我走向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作家点评/若涛】 旅途中每一幕风景,都带来相应的心境变化。从深夜虫鸣,到村居风景,到最后山丘俯瞰,心情也从平静而至舒坦,写得环环相扣。缺点则是,景物描写流于平面,许多只用形容词堆砌带过,缺乏细节。 “细节”能造就一篇文章的独特性。例如,写村民时如果能聚焦一两人,细写他们的外观、神态、动作、话语,跟城市人有何差异,会让文字变得更立体、可感。 相关文章: 回眸·光湧人 新的旅程
5月前
  “很璀璨动人对吧?可是它的生命最长只有3秒钟。” “它们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即是瞬间的灿烂。我们何尝不是它们,就像人生短暂灿烂,活出最精彩的故事,要及时。” 余晖。 轻轻踩在柔软的沙滩上,一步一步,沿着海岸线一遍遍地走着。海风吹拂过润红的脸庞,一阵一阵,吹得双眼时不时眯起来迎着风;海风里带着一丝丝咸味;一丝丝海水的味道;一丝丝潇洒。 仰首凝望,一座灯塔矗立在远方那座海湾旁的高山,静静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旁,伴着落日悄悄投入夜晚的怀抱,涌动的微波把照耀在海面上的阳光揉碎,洒进跃动的鱼群间;散在海鸥踩着风清点海面的节奏里。太阳缓缓下沉,慢慢褪色,将碧落染成了橘色,璀璨动人。然后才静静离去,让晚霞弥漫在整个星空;吹拂穿梭在海风里,带走一整天的忧愁。 夜空下的海,不是平凡的海洋,更不是平凡的海水。每每到夜间,海湾就会出现蓝色的希氏弯喉海萤,泛着蓝色的光,似乎是照耀大海;照耀人间短暂而璀璨的眼泪——蓝眼泪。 双脚站立在黯淡的沙滩上,浪轻轻地、温柔地冲到岸上;到岸上的双脚。触碰到固体和温度的蓝眼泪一瞬间泛出微亮的碧蓝,来来回回,将整个海岸线都点亮了;黑暗的夜空里眼帘中的曙光被点燃;触手可及的距离中,指缝间筛漏出光,在月光微微照耀、繁星闪烁中格外夺目,让人心扉散发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平静;夜晚中的一股温暖。 一波又一波的浪,一次又一次冲到岸上,蓝眼泪为山川大海落下那份泪,为死寂沉沉、万籁俱寂的夜空和海洋发出敬佩的光,哪怕它的生命只有3秒;哪怕最后只剩下苍白无力、黯淡无光,依旧要在那一瞬间奋力地灿烂一番,给海留下永恒的足迹,给看海的人刻下绚烂的记忆,短暂又璀璨。 花开凋谢,月圆月缺,四时流转,这世间的每一事每一物都有各自来去的方向、波涛的节奏。人生的光影亦是如此,忽明忽暗,而这一生的交响曲的长短取决于我们怎么活出自己。 也许,人生需要换个角度看待,宛如蓝眼泪,人生无常,无论哪个选择、哪个路途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冒险。往前看,期许每个日出日落,很多预想不到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创造;精彩的每一幕等着我们去编写,哪怕人生几十年说起来短暂,不妨张开双臂,尽情拥抱每一幕激情的泪水、每一幕欢笑的幸福;尽情绽放自己的光芒,让生活抹上绚丽光彩,甚至传递给他人仰首阔步的光彩。 海洋里有星空。也有浩瀚星空的泪水。 蓝眼泪,为大海落的泪;为人间落泪,落下不同故事,不同的眼泪。 黄油饼是甜的,混着了眼泪变得稍带咸味,交杂着各种美好感人的味道。倾听繁杂社会的交响曲,感受时光飞逝。有人在江湖拔刀为国而战,有人在战场上挥剑奋勇而上,最后躺在血泊中依然紧握剑柄;有人为了文明而日夜改改涂涂了多少条文,有人穿着白袍不休不眠只为了持续多少颗的心跳,有人不断地呼吁保护母星最后却成为无力的呐喊,有人在深渊边缘被黑暗笼罩正期盼着一丝光辉的映照。 3秒钟的眼泪,为此落下,纵然那么的渺小看似无力,却都用尽力量努力去映在每一段故事里、每一个心扉里,靠着海水飘泊,四处发光就像海里的星河,努力递给世间每个灵魂都有继续往前走的勇气。往前看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努力的过程本就是孤岛,无畏去航海,最后抵达的一定是充满生机的彼岸,永远不要去为不值得的人、事、物而浪费了看漫漫路途景色的机会。少年与热血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了怒马鲜衣。 会动的蓝海洋,留下会动的青春。 人间烟火,不仅仅局限于柴米油盐的熏染,在被岁月淹没的老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万千的绝伦。生活的冷暖,一半南来,一半北往,那就一半让给暮色,一半还于人间灯火。让灯火阑珊去温暖每一颗心房,给在悬崖边的人打开一扇窗。 回眸,唯独光涌入眼帘。 相遇、重逢背后都有意义,能够遇见或是告别,都是一种缘,不完美又何妨,它是独特的,万物皆有裂痕,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可是它只有3秒钟的生命。” “正因为3秒钟,在短暂的绚丽里让我学会如何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灿烂的烙印。” 海与浪,温与柔,幸与不幸,最后都会有遇见温暖的时候。尽头就是无尽的到站、下站、上站,踏上旅程。 【作家点评/若涛】 开篇很精彩。“3秒钟的生命”成功勾住读者的好奇心,随即笔锋一转,描绘海边风景。这几段写景很见功力,场景调度具层次感,由远而近,时收时放,静中寓动,不疾不徐把镜头聚焦于主题——蓝眼泪。对蓝眼泪的描写也具诗意,像“眼帘中的曙光被点燃”、“为山川大海落下的泪”都可圈可点。 可惜的是,之后好几大段的“人生感悟”,都太老套,跟主意象“蓝眼泪”的关联也不强。把这些段落删去,这会是一篇极优美的写景文。若要跟人世情愁相联结,蓝眼泪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隐喻,稍加延伸就行了。 相关报道: 新的旅程 追尋遠方之足跡
5月前
6月前
我尽量将脚步踩得很轻很轻,没想到还是惊动它的睡眠,它扑棱棱地飞进了暮色里边儿,不知所终。我在它的巢下发愣,心里泛着一丝内疚。离巢一呎以外暗处静观,不消一些时光,它便扑棱棱地返巢,站在窝边机灵上下左右打探张望,卸下担忧,窝进巢中与天地同享安息。蹲下身子,鸭行至巢下,坐在椅子上近观守候。轻轻站上椅子往窝里瞧,它把整个头埋进身子里,已经熟睡。暗光里近距离见它绒毛贲长,心脏起伏有致的身姿,煞是动人好看! 点亮手机灯光想把它看得更清楚,它何等警惕机灵,一个斜眼,几声扑棱,再次飞向门前暗墨园地里去了,我守候半个时辰,依然不见它折返,心里暗骂自己的多事搅扰。再守候,夜色进一步沉去。凌晨忽然觉醒想到它掀被而起,时间指着子时,开门到它的巢下,卵巢空空如也,依旧不见其身影。心想两番干涉,它怕是不再回来了,走进客厅跌进懒椅,心亦空空如也! 一早醒来,疾身下楼,开门见它巢中坐着尾巴微翘孵卵,心里响起一阵欣慰。它舞着头上下将我打量,站在远处,人鸟对望,世界一片祥和,它不再展翅而去。 大地回春首日,便见有客来访。门前墙角之处,一根大约六呎长的采果器静静地斜靠着,它在网口大兴土木,衔草根飞上飞下,加班加点,看其工程进度,想必已经忙乎几天。观其外貌特征,不像门前常见之客,是稀客,故而欲探其名。它忙于施工,我绕着它转悠。它虽对人不怎么畏惧,可要近距离拍它也不太容易,只要稍微靠近,它便飞将而去。后来想到一个办法,藏进车里静等它飞近摄其倩影。上网搜寻,初时以为是黑头翁或白头翁,后来想想黑白二翁怎么可能流落此境,仔细观察之,端不像二翁。 一天晚上,趁其坐巢入寝之际,贼溜溜地踅近其巢,没想一番小心翼翼依然功亏一篑,两番干预其晚休,只害得它那天夜里,几番逃往黑天里,无法安枕,实在过意不去。后来一个白天见它立于篱笆铁门向着园地努力沉思,终于逮到一个机会,马上从后偷拍,谷歌一下,原来是只白眉黄臀鹎。庞克头的造型,头挂一副伪装型眼罩,颇赶时尚潮流。 不久它便在巢中下了两枚蛋,暗血色,其状椭圆甚是可爱。它回家更频密了,把原本属于枝头的时间都抓到窝巢里,一番心思都在那窝巢。有时它坐掉早晨上半段的时光,才见它离家外出;有时夕阳褪尽还早,它已坐在巢中打盹儿;有时只飞上菩提哔哩哔哩几声就折返。这段期间,晚间走进它的巢,它只把头稍微提高斜眼儿瞪一会儿,也不见飞去之势 。每天早晨晚睡,开门闭门第一眼,就是往墙角转悠,只要看见它还在,心就好像很踏实。 太太笑我,你每天一番心思都在鸟了。 元宵刚走的一个午后,天气热得让人难受,难受得喉咙开始微痛。于是想到园地里的香椰子,轻声到其巢下找把力钳摘几个椰子解热,没想这一下惊吓了它,刷啦刷啦地离巢而去。这一回摆明是赌气抗议了,待摘完椰子回来,还不见它回来坐巢,心里又泛起一丝歉疚。傍晚喝着椰水,一边躲在黑玻璃之后窥探它的踪影。哈哈,好家伙,先从菩提枝头冲下立于篱笆上,打探一会儿又往巢中飞去。它时刻挂念的依旧巢中两枚彩蛋。有客自云中来,不亦说乎?我身为主家多番亏待,似乎有欠待客之礼。 我该尽主家之谊不想再行干扰。偶尔趁着晚间它埋首熟睡之际,悄悄地站在椅子上窥探它的近况。有时晚间突然暴雨狂风来访,想到它正安然寝于墙角,心头就有一股温暖和心安。 一日早晨,发现巢中已静悄悄地破出一只幼雏,赤裸着通红的身子呼吸有致。傍晚见它站在网口一阵咕哝不止,鸣声里透露焦躁,我趋近看个究竟,赫然发现甫破壳的幼雏已不知去向。一夜难过。早上临出门,习惯到巢下探望它们,失踪几日的幼雏原来是掉进里采果器网中,暂且忽视身后两只白眉的紧张啁啾,将幼雏捡回巢中,一家齐团员,心中无限赞美主。 见证生命的奇妙和伟大 此前一只来历不明的花猫几天前就行事鬼祟,还道是小生命落入此物之口矣!怜哉白眉!幼雏几日里在网底挨冻受寒,母鸟在巢口爱莫能助! 第二日再有生命破壳,我在不会骚动它的距离内为其守城。这一回它们也甚为机警,二鸟成日里总是轮班接任,一只坐巢,一只必是篱笆铁门上的哨兵,辛勤来往几番,咕嘟咕嘟的似在相互提醒。 这些时日,晨光还未煮熟,开门听闻两只幼雏紧闭双眼张嘴轻声鸣叫,两只亲鸟已经衔食飞上飞下,有时接力,有时双飞,有时风雨疾走,它们也疲于奔命,直到一日将尽,才见它们甘于偃翅息膀,落下一天的安息。每一天晨昏与它们相亲,已经成为生活常态,生活疲倦俗事劳心的时候,我喜欢坐在摩托车上,隔着短短社交距离看它用心孵窝,它也两道白眉对我巴望,动之于内心烦气躁烟消云散。 两只幼雏在短时间里便长成一身羽毛,亲鸟有时回来,两只幼雏同时伸长脖子啾啾不已,嘴里的食物犹豫未决,塞进其一,又即刻向外飞去。一日放学回家, 看见巢边已探出两个鸟头,殷殷朝见巢外的天空。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感谢白眉这些日子的不嫌造访作客,招待不周,它却让我近距离见证生命的奇妙和伟大。幼雏也不知什么时候趁我俗事缠身疏于关照之际,展翅而去了。它们走了,留下一个空空如也的窝巢,让我的心也空落了一阵子。 墙角的采果器,依旧安静地盛着一窝的沉思……
7月前
和同样生活在日本的马来西亚朋友或外国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小心开始说起日本人有多难相处。 大家都一致认同,日本人普遍上很冷漠。尤其冬天时,所谓冷漠显而易见。比方说在路上掉个围巾、手套、或冷帽等不太值钱的东西时,大家路过都会当作没有看到。三天甚至一周后回去,东西还会完好无缺地在原地等你捡。 朋友说,这有什么出奇的,日本人冷漠的最高境界,是邻居倒毙在家中,直到腐臭味蔓延开来,才发现隔壁家出事了。 搬来现在住的地方也有两年了,但截至目前都不知道隔壁住了谁,长什么样。搬进来不久的一个晚上,在家组装宜家的书柜,记得当时也还没到晚上10点,门铃突然响起,透过没有视频的对讲机,一把女声,告诉我现在已经很晚,请我明天再继续组装。那是我第一次和邻居打交道,也是截至目前仅有的一次。 有几次刚好走廊上遇到,我准备打招呼,但邻居也都是眼神回避,快步走回自己的屋。又因为疫情大家都戴着口罩,所以要是某位邻居其实是我的同事,我也可能没认出来。 然而,最近一次经历,却让我对日本人的冷漠有些许改观。3月底,下了好多天的雨。趁着春假,连日在家写研究报告几乎被憋坏的我,趁着某个大晴天,决定带着平板电脑和午餐,到公园里的樱花树下“户外办公”一天。 当时樱花还没满开,赏花的人不是太多,距离我垫子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母亲和女儿,还有外婆的三人组合。 换个地方写作灵感果然源源不绝。但写没多久,就有个背着一台单眼相机的男人在我附近对准樱花拍着拍着,然后越来越靠近我的铺垫,随之一蹲,就用日语说了句:“请问你可以和我做朋友吗?” 我先是一愣,心想:“这是在搭讪吗?”来到这把年纪,我根本已经忘记上一次被搭讪是什么时候了。一时没想到怎么用日语拒绝,对方看我搭不上话,竟然开始飙英语,问我是哪国人。我暗忖:“现在的日本人英语都那么溜吗?” 心里有点害怕,下意识把包包、外套、电脑都往身边挪,或许因为这一举动,隔壁席的妈妈见状,带上一片小蛋糕,走过来递给我,边和我搭话,问我是否一个人,还跟我使眼色,问我是否认识那位前来搭讪的男士。我回说:“我不认识他啊!”这位妈妈于是直接坐下来,跟我聊起天,陌生男人见我们不搭理他,最后便离开了。 我急忙向这位妈妈道谢,真的很感谢她既聪明又不失礼地适时帮我解了围。看着她善良的面孔,突然想起了几年前在日本搭便车的经历。 不期而遇的温暖 那时,先生刚来日本和我一起生活不久,我们去了栃木县的半月山。逛完要下山时,发现看错了时间表,错过了下山的巴士。下一班巴士要大约1小时半后才来,而且山上既没有洗手间,也没有任何食摊。想搭计程车手机还没有讯号。于是,先生提议要伸出拇指搭便车,这是一项我们俩在纽西兰打工度假时学会的“生存技能”。自从来日本,领教到日本人从不给别人添麻烦后,那拇指还真是没勇气举起来。但因为下山的路也没有设置人行道实在太危险,先生最后还是把拇指举起来了,这一举,就立马有车停了下来。 那是一部七人轿车,车上坐着一家四口,女主人把坐在中排的两个小孩挪动了一下,让我们坐到后排去。途中,女主人还透过小朋友给我们递来了两份包装精美的小饼干…… 好心善良的人总是如此雷同,她和樱花树下帮我解围的女子,都一样温暖。 凡事没有绝对。虽说日本人冷漠,但有难的时候,还是有温暖的人,愿意伸出援手的。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