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潮州粿条

星洲日报 & Coook联办 作为雪隆人二十几年,而且就住在今年列入马来西亚美食遗产的新闻主角——肉骨茶闻名的巴生, 竟然不给大家推荐道地的肉骨茶吗? 可是啊,我偏偏难以忘怀的,是家乡那大隐隐于市的一道料理。 与居住地相隔两百余公里的南马昔加末,一位功力深厚的高手于90年代下南洋在这里扎根生活, 灵感乍现之下打造了这道不常见的平民美食,秘笈不广传,也因此唯昔市独有。当地传开后,无论餐馆或小炒摊贩,皆身怀此技,惟水准或烹饪手法各异。这神秘料理在别处找不到,光看第一眼,朋友皆讶异以为是什么炸虾,连名字也不曾听过。 饮食江湖中,知道它的只有在地人,而它传闻中的大名更是不少。有人给取了名号“潮州粿条” “潮州炒粿条”“潮州粿条汁” ,而也有人另称之为 “炸粿条”“香煎粿条” “香底粿条”。 如今一道佳肴,名堂各自表述。 看似与潮州菜系有所关联,其实只是为了和普通炒粿条做区别,而以高手的籍贯“潮州”取名。说是“炒粿条”嘛,却与随处可见的大火快炒不一样;若叫“粿条汁”,旁人当是配以特色汤头的新山粿汁或粿条仔,要不然误以为是普通的滑蛋河。如果你吃过广东炒的香底米和鸳鸯,一般上都以油煎米粉为主轴,粿条为辅;而这道“潮州粿条”,跳脱了米粉的束缚,粿条摇身一变,独舞全场,芡汁更和前者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以黑酱油、酱油等调味勾芡,而非清淡月色。 据说主流秘笈之一,是热锅下油,二话不说先干煎粿条,后倒入蛋液翻煎至金黄及勾芡即可。也有人另辟新路,粿条预先加入蛋液热身搅拌,确保每一根粿条均匀穿上蛋黄衣装,才下锅旋转跳跃这般不停歇地煎炒,一样勾芡浇汁盛盘。前者粿条蛋香松软,后者焦脆香咸,各有拥趸,我家则偏爱后者。 幽光芡汁中配料相衬,掩不住的是身披金装的粿条立于水中央。轻盈翻拌,特意挑选蜻蜓点水的粿条是个人的小心机,就要那半是酥脆半回软的口感。小时候回乡,任何能让我热气上火的油炸食物都一律少吃,唯独这道粿条是爸妈给我的折衷选择——既有油煎的爽口香脆,也有芡汁渗透后的柔和温顺。 老实说,光是名字就出了不少闹剧。 指名“炸粿条”上桌却是滑蛋河 某日回乡闲来无事,爸妈心血来潮想吃,于是相偕到附近的餐馆,点餐时特意指名要“炸粿条”,怎知眼皮一跳,转眼端上的却是滑蛋河。食物上桌不吃浪费,可心有疑虑,还是招来点餐的老板娘一问,才知晓这道主食在这里的大名为“香底粿条”。又听闻亲友曾到另一家当地知名饭店,因不知这道神秘美食的真名,差点要比手画脚,结果上桌的同样是滑蛋河,又因老板是出了名的臭脾气,两方鸡同鸭讲闹了个不愉快,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在那里用餐。 老家附近有座香火鼎盛的庙宇,旁有一排镀锌钢板棚遮顶的矮小档口,傍晚时分,我们总爱在这里叫上一盘“潮州粿条”,就是简单美味的一顿晚餐。之前也曾驱车前往市区,住家旁便是市议会食档,某间家庭经营的档口烹炒的“潮州粿条”,爽脆如其名。也许这道“潮州粿条”正如肉骨茶,每一家都有着各自的看家本领,有的喜清淡,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就要脆中带柔,也因此饕客各有所爱。 每每回乡,总要各处寻觅,看看谁家的粿条深得我心,又有哪家的未曾踏足,我来给它试上一试。就是这味,就是要趁热吃,才吃得到的香啊!   相关文章: 【2024年马来西亚美食写手赛大奖:第一名】留住妈妈的味道/陈淑婷 【2024年马来西亚美食写手赛大奖:评审推荐作品】老板,给我来个砂煲泥鳅!/陈秋蕾 【2024年马来西亚美食写手赛大奖:评审推荐作品】甲必丹们没有吃过一兰拉面/李殷乐      
3星期前
1929年,来自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的邱细想(1911-1997年)下南洋,两年后在昔加末老巴刹熟食中心(昔市廿楼的前身)开设“潮福成”食档,招牌美食是豆腐鱼、瓦煲鱼头、清蒸河虾、潮州粿条等,其中“潮州粿条”是目前昔市的特有美食。 邱细想的儿孙曾在昔市多地经营食档烹炒“潮州粿条”,惟目前皆暂停业。他的两名学徒林良才和刘清华去世后,两人的后裔目前也在昔市开档烹炒“潮州粿条”。 此外,昔市一些餐馆食档业者也在老饕要求下推出“潮州粿条”,很多昔加末的游子几乎无法在外坡找到“潮州粿条”,因此每次回乡都去品尝“潮州粿条”,一解乡愁。 传统做法热锅下油干煎粿条 潮福成邱氏家族的“潮州粿条”传统做法,是热锅下油干煎粿条、加蛋翻煎和勾芡即可,昔市一些业者则让粿条沾蛋再油煎。 相较其他煮法如干炒粿条、滑蛋河、卤粿条等,“潮州粿条”多了一道油煎程序,以致只有少部分餐馆食档业者愿意烹炒。 也被称“粿条汁” 潮州粿条在昔市也被称为“粿条汁”,惟一些餐馆食档把“粿条汁”当成滑蛋河。 目前,从昔市以北的巫罗加什、丽峰镇、北根也美和登雅新村等,直到昔市以南的亚罗拉新村、焜明园、武吉仕砵等,都可在餐馆食档品尝“潮州粿条”,每盘单座售价胥视配料和环境而定,从5至8令吉不等。 邱炳霏:曾日炒45公斤粿条 “潮福成”邱细想的六子邱炳霏(72岁)表示,潮福成食档曾创下一天炒45公斤粿条的纪录。 他表示,有一年的大年初二,他和一名兄长从早上10时至隔天凌晨2时,把45公斤的粿条烹炒为潮州粿条。 他对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说,当年顾客把上述美食称为“炒粿条”,后来可能为了与其他炒粿条区分,加上父亲是潮籍人士,就把它称为潮州粿条。 他说,父亲生前透露18岁下南洋,约两年后在昔市老巴刹开设潮福成食档,售卖学自潮州的美食。父母育有9子6女,其中他和另4名兄弟都曾在食档烹炒父亲传授的潮州粿条。 油煎最考功夫 他表示,炒潮州粿条最考功夫之处在于油煎,口感是蛋香咸味,不必勾芡淋汁也是一道美食。 在他的记忆中,潮福成当年的每盘潮州粿条1令吉20仙,父亲开店初期则更便宜。 他说,位于昔市梁容路和敏都路之间的熟食巴刹约1980年拆除后,潮福成和其他业者把食档迁至当年南光茶餐室隔邻。他和其他兄弟们联手打理食档,父亲只在老顾客要求下,才下手烹炒潮州粿条。 他表示,潮福成约于1982年暂停营业。1986年7月16日昔市廿楼建竣,其中5户食档迁入营业。 他说,他约1988年在昔市阿芝街贪吃街开档,四个月后交由四哥邱炳强打理。一两年后,其五哥邱炳村在衔接梁容路和登姑阿末路之间小巷开档,后来也曾在阿芝街贪吃街等地营业。 他表示,四哥后来在谢后炎路的“昔加末美食中心”开档,而他从2000至2005年从旁协助。2007年,他的一名侄儿在好吃美食中心租档经营烹炒潮州粿条,两个月前暂停迄今。 林光全:早期父用芋叶打包  昔市明记饭店东主林光全表示,早期其父自制粿条来炒,再用芋叶打包的潮州粿条,更有一番古早味。 他说,其父林良才当年在昔市熟食巴刹,向潮福成档主邱细想学艺,后来在该熟食巴刹接手明记饭店。 目前他和弟弟经营明记杂饭店,下午则为顾客烹炒潮州粿条等小炒。一些回到昔加末的游子,会来品尝或打包潮州粿条。 刘沛琪:慢火干煎是秘诀 Peggy小食堂东主刘沛琪表示,烹炒潮州粿条秘诀是慢火干煎,勾芡淋汁后粿条口感脆中带软,若大火多油则是香脆的香底粿条了。 她表示,祖父刘清华当年向潮福成档主邱细想学艺,后来同一巴刹开设利华食档,并于1980年暂迁至南光茶餐室隔邻。其父约1985年接手食档,隔年迁入建竣的昔市廿楼。 她说,其父约1994年把利华饭店迁至谢后炎路,2000年迁入沙林路,2019年在同路营业迄今。其父白天经营杂菜饭,而她下午5时开始烹炒潮州粿条等美食。 郑金生:凭记忆烹煮古早味 昔市彩虹花园市议会小食中心的爽爽小炒东主郑金生(61岁)表示,他当年在昔华小学求学经过昔市熟食巴刹时,总会嗅到各类熟食的香味,其中最突出的是潮福成食档的潮州粿条香味。 1998年,他在上述小食中心售卖糕点,3年后改卖小炒时,就凭着记忆烹煮古早味的潮州粿条。 他形容,潮州粿条的蛋香粿条焦味,在嘴里久久不散,让人越吃越入味,一口接一口无法停止。 陈健胜:让每条粿条有鸡蛋焦香 巫罗加什小巷煮炒档主陈健胜(49岁)表示,烹炒潮州粿条秘诀是打开层叠粿条,让每条粿条都有鸡蛋焦香味,否则粿条干煎时将会是一团团,影响口感。 他表示,其外祖父约1985年开设食档,母亲于1990年接手,目前由他打理食档。 他表示,当地食客把这道美食称为粿条汁。 黄美凤:“炒粿条”略显松软 丁能车站群芳茶餐室东主黄美凤表示,她祖母在上世纪约1965年经营食档时,其中一道是“炒粿条”,做法与昔市潮州粿条相似,都是油煎粿条加蛋再勾芡。 她表示,据一些顾客形容,她的“炒粿条”和昔市潮州粿条相比,略显松软。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