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潮语

10月前
麻坡基督长老会活水堂是英国长老会差会(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在马来半岛建立的第二间华人教堂,至今已有131年历史,曾有约11名英国宣教士在此服事。 虽是英国人建立的教会,早期布道的主要媒介语却是潮州话。本期《这些人那些事》找到活水堂最后一位与英国宣教士同工的本地牧师杨俊良,听他说那一段潮起潮涌的福音故事。 故事还要从19世纪初说起,当时英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却又需要大批劳工开埠南洋,因此从中国和印度南部以契约方式招揽劳工(俗称猪仔)来南洋当苦力。 南来华工以广东和福建人占多数,这两地正是英国长老会(Presbyterian)和美国浸信会(Baptist)的宣教基地,因此华工当中有一部分人在中国已经信主。 差派宣教士潮汕厦门学习 英差会看到这一批华工基督徒的牧养需要,因此差派宣教士到潮汕和厦门学习,再让他们来南洋宣教。 创办活水堂的英国宣教士阁约翰(John Cook)就曾在汕头学习2年。1892年,他透过宣教士纪魄礼(Benjamin Keasberry)的女婿,向柔佛苏丹阿布峇卡征求土地在麻坡建立华人教堂。由于陛下曾就读于纪魄礼设在新加坡的学府,因此除了赐下这片惹兰沙礼(Jalan Salleh)的土地,陛下还赞助了建造活水堂的费用。 阁约翰一直兼顾活水堂及建立其他华人教会,直到1925年告老回英。其后接棒的英国宣传士和中国牧师,继续以潮语或福建话牧养活水堂。 杨俊良槟城搬来麻坡成传道 杨俊良(86岁)是在1964年偕同妻子从槟城搬来麻坡,成为活水堂传道,当年活水堂开给他的3个入职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是潮州人。 活水堂当时还有两位英国宣教士,一位是以福建话布道的亨约翰(John Henderson),另一位是以潮语布道的胡德(George Hood),教友常以“红毛牧师”来称呼他们。 由于胡德牧师住在居銮,多数时候,杨俊良是与亨约翰牧师一起搭档工作,尤其活水堂在1964年至1965年进行重建,两人更是一起见证活水堂从木制危楼重建成目前的现代建筑。 亨约翰是退役二战英军,1951年他到麻坡新村开展福音工作,前后在活水堂服务12年。 1960年代的活水堂还是以潮汕信徒为主,杨俊良透露,当时华人对英国的印象不错,加上两位宣教士都能以潮州和福建话沟通,让福音更容易走入当地社群。 与亨约翰到新村传福音最难忘 杨俊良最难忘与亨约翰一起到华人新村传福音的经历。亨约翰有一辆福士伟根(Volkswagen)货车,两人常载着口风琴和幻灯片投影机进入村子,先把投影机放在车顶投影在白布上,新村孩子们以为是播映电影就纷纷跑出来围观,杨俊良便吹奏口风琴与孩子们说圣经故事。 亨约翰故居在麻河边的丹绒(Tanjong),与同为宣教士的妻子育有3个孩子。 杨俊良透露,虽然亨约翰牧师享有英差会的俸禄,夫妻日常生活却非常节俭,喜欢吃简单的炒面和咖啡,克制己身专心侍奉。 转换华语布道 现场翻译福建话 1972年,亨约翰离开麻坡到吉兰丹牧会,从此活水堂不再有外国宣教士担任牧师。1977年,杨俊良也离开活水堂到吉兰丹牧会,活水堂以潮语讲道的历史也告一段落。 在转换成华语布道的过渡期,曾有一名教友邱德山(70岁)担任口译,将牧师的华语讲道现场翻译成福建话:“当时是杨信实牧师找我,让我去他的牧师楼练习,只是稍微排练一下就让我上台当翻译。” 原本以为只是帮点小忙,没想到一帮就是两年。由于当年还没有电脑打印讲稿,因此邱德山长老也只能在事前先询问牧师大概的讲稿内容,先翻译重要的经文,再临场发挥翻译牧师的每一句话,有时候遇到福建话无法对应的中文词汇,他也就取一个近义词代替。 直到1990年代末,大家认为一句一句翻译拉长崇拜时间,新生代也听不懂福建话,才取消现场翻译。 至于为何当初不是翻译成潮州话,而是翻译成福建话,受访的潮州籍前辈都说不出所以然。大家的共识是由于落地生根已久,潮州人听得懂福建话,但是福建人未必听得懂潮州话,因此直接翻译成福建话较省事。 躲过猪瘟 黄家从此信主 潮语讲道的历史虽然告一个段落,其所播下的福音种子仍不断发芽。 教友黄赛娟(75岁)家族正是得益于活水堂的潮语福音事工。其父亲已故黄甲辰长老原是非基督教的潮州家庭孩子,某天他偶然被圣乐吸引,对教堂感到好奇,央求母亲让他去教会。 黄赛娟透露,由于黄家当初是很传统的华人家庭,牧师屡次上门拜访,祖母都不肯让孩子去教会。直到新村发生猪瘟,其祖母担心全家赖以维生的猪只死亡,恳求牧师为他们祷告,结果黄家的猪圈奇迹般躲过猪瘟,黄家也从此信主。 黄甲辰长老在活水堂担任34年执事,13年长老,直到他105岁去世时,家族在活水堂的子孙已经到第5代,他的女儿黄赛娟和黄赛凤(70岁)也尽心服事教会主日学超过40年。 而像黄家一样几代都服事教会的例子,在活水堂不在少数,当年因为潮汕华工福音需要,靠着曾在潮汕学习的宣教士建立起来的华人教会,也靠着潮语扎根华人社区,最终让福音如潮水般涌动代代不息。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