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热情

10月第一天,在槟城威省看了全国诗歌朗诵比赛国赛,不算出席,只是匆忙的看完比赛,然后赶回吉隆坡,隔天还要上班。比赛很精彩,已经是全国赛了,每州只能派出一支最好的队伍参加,是州内精英中的精英,无法挑剔,但我总是觉得,有些东西不对劲。 主办方安排得很好,嘉年华很成功,地点也很好,除了音响没有那么出色以外,流程走得很顺畅,比赛甚至还提早结束,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 这场比赛是全国赛,我发现少了一些人,所以少了一些热情。我感觉到,这场嘉年华正慢慢走向一个“标准的活动”,就像学生应付考试答题那样,安安稳稳的做,根据前人留下的流程,根据部门的标准,做好就对了。的确,做好就对了,也没有必要多加什么东西,反正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但,这是全国赛,多少学生在州赛拼个你死我活想要抢的一张入门票,但在国赛,我感觉不到对新诗和朗诵的热情。 有时候很难定义你喜欢一件事情。评审、指导老师、学生,几乎都是根据标准行事,我印象中的诗歌朗诵全国赛,是诗人评审和指导老师大斗法(何贵强幸立雄等,说的就是你们)的场地,每一年转变演绎方式挑战评审,朗诵的新点子层出不穷,不在乎胜负,只在乎对于现代诗的一份执著。我想这东西叫做热情,一种无法用语音语调和技巧取代的东西。 听说全国赛诗人和专业语音语调老师不再会被邀,希望这只是传言,不是事实。上个月我和一位马来诗人谈起,我们有一个中文的全国诗歌朗诵比赛,他说好酷,他也想来看看。马来诗人懂中文,还能写中文诗,我觉得酷的是他。 让表演者和观众喜欢上诗歌 诗人缺席的诗歌朗诵比赛是不是有点像吃肉骨茶不要肉?差点忘了,诗人在马来西亚一点社会地位和职位也没有,都是业余的。语音语调老师起码可以靠声音吃饭,诗人养不饱自己,诗显然不能换来三餐,这是事实。 没有热情也得办下去,反正都已经成为课外活动的一部分了,每年继续办就是。无论如何,今年还有一些事物让我感到热情的存在:我看到最热情的是小学生的父母,似乎每一个州初小入围学生的父母都到现场支持,可惜主办当局安排了一个小礼堂,把大礼堂给了缺少观众的高中组。我在想,热情不是一个人能推上去的,它需要很多人,包括参与者和观众一起努力才能完成。 10月中旬,到新山寻花踪。这次特设了童诗比赛,所以也在表演节目里安排了童诗演绎。苏维胜老师找我的时候,我就预设了一个想法:打破传统童诗的格局,从文本到表演回归本质的表现。结果他和王进云老师呈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舞台设计和道具给了大家视觉上足够的色彩,这正是童诗本质之一。另外,学生们朗诵时放弃传统朗诵的方式,以一种“玩”的态度来处理声音及动作,这也是童诗本质的第二个元素。我个人觉得,朗诵不一定只是规规矩矩在舞台上表演,它可以有多元化的形态和方式。基于不同的舞台和场景,朗诵必须变得很自由,迁就现场的情绪,顺着朗诵者和观众的互动来安排节奏,这样或许会更精彩。 10月的两场朗诵,给了我两种不同的观赏心态:全国赛水准很高但热情不足,花踪童诗演绎朗诵水平不高但热情满满。以诗人的身分来说,我更加乐于看见,诗歌朗诵或演绎时,学生们都是充满活力和快乐的,不需要在压力下去完成一个表演。能够让表演者和观众喜欢上诗歌,或许才是诗人创作和朗诵者上台演绎的最大目的,反之,这样的活动就会沦为一场标准的活动,大家也会慢慢对它失去热诚和兴趣。
2星期前
老师好, 我发现自己在进入新学年之后,常因功课的压力与学习的挑战,结果经常陷入厌倦及退缩当中。特别是每一回的努力,最后却是好像没结果的沮丧时,这种挫折让我开始对学习产生怀疑。请问是否有任何方式让我重回之前那股学习的热情? 在漫长的学习之路难免会遇上高潮及低潮时期。当然,在高潮之际,我们会感觉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然而在面对低潮时,那股失落的确让人不寒而栗。其实要重拾起初那股学习的热情可以从几个简单的方向着手。 首先,寻求学习的乐趣是当务之急。在今天数码发达的时代,可以透过视频、互动课程或小组讨论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更加投入在相关的学习中。 其次是寻求学习上的支持。绝对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因为路在嘴边。只要不耻下问,大家都有愿意伸出援手的时候。特别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和谈得来的老师、同学、或家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压力。有时,别人的鼓励和建议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此外,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也是激起学习热忱的不二法门。如果某种学习方法对你不起作用,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学习是一个与现实生活接轨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不仅获取知识,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当然,每个人都会遇到学习上的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不仅丰富生活的知识,还促进个人的成熟度。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另外,更要明白,学习也是具备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现代社会变化迅速,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则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变化。希望,假以时日这个学习热忱能帮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生活达人。 相关报道: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读大学与就职的机会成本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克服“精致穷”有妙方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利用“减法管理”克服“沉没成本谬误”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机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从“注意力碎片”到“集中注意力”
3月前
4月前
你说忒修斯之船被更换了所有零件和甲板不再是它,可是它照样可以从渺小的海岸重新出发,翻越层层海浪。——题记 找到抽屉里那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筹备搬家,即将离开这个令我窒息的地方。 信纸对折夹在牛皮纸信封里,摩挲在指腹上的触感是粗糙的。封住信封的胶水已经没有任何黏性,丝毫不费力就能打开它。信纸泛着淡黄,捏在手里好似随时都会被撕碎,所以我拿得很轻,指尖都不敢用力。 “致:高三文科(3)班的……” 我笑了一下。这是一个被用烂了的私函开头,秀娟飘逸的行楷却把这几个普通的汉字笔画勾勒得很漂亮。虽然内容被灰尘模糊了一些字,但并不难辨认,仿佛是个崭新的东西引诱着我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去打开并认真阅读它。 “印象里,你是个还算优秀的学生,也喜欢上中文课。成绩虽不达顶尖也足够应付很多考试了。你是个很害羞的孩子,我教了三年是这么看到的,你的同学也是这么说的,不要觉得这是个缺点,安静的小孩子也很讨喜。” 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 记忆里,属于角落的课桌前总是坐着一个人,有时挺着背脊,有时伏案,捧着读物,或埋头书写,就是不肯主动对别人说一个字。 那时候好像什么都读不够,写不完,生活也可以只有这样简单。 白驹过隙不过十年匆匆,那个游刃有余、世故圆滑地应付社会的人好像也是她,但又有哪里不太一样了。 “人啊,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缺少了一点勇气。十八岁是一生最敢冲动的时候,这话在很多所谓的大人听来很愚蠢,因为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总是不怕虎的。同时又是最令人羡慕的,我也年逾知命之年了,再没有和你们年轻人一样去拼的那份胆量,知道了这件事千万不要嘲笑我。” “小小金子,在未来是会发光的。” “不需要很亮,不需要为别人指路,只要自己能看得清前面就够了。” “落款:辜兰芳。” 内容很短。我收起信纸的时候,分针刚走不超过五分钟。 一个每天要上五、六堂课,一生面对成千上万名学生的人,对一个高中时候比鹌鹑还要不显眼的人而言,却是值得去刻在心里的。 弹指之间,十年的天晴又落雨足够改变一个人。就像忒修斯之船,兜兜转转只剩下一个名字不变的空壳,躯体和内核的本质是否还共同与共通——这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命题。 或许在刚毕业那阵子的我,读信的时候还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边哭鼻子一边抹眼泪,久久都不能平复心里泛起的阵阵涟漪。在现实里,已经三十岁的我神色不变地收起那封信,重新用胶带将封口粘好,随手夹在手边的一本书里,扔进还没封起来的杂物箱。 月亮披着层层的薄纱,像是飘渺在人间居无定所的神明。我的视线在它身上停留了几秒,就匆匆别过头,侧躺在床上,和它一起平静地度过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夜晚。 后来的时间过得很混沌。 我毅然辞掉了报社的工作,搬回离家更近的地方,仅用两个月休整期就挥霍了这几年苦苦上班积累的存款,租了新房子,换了新工作。 校门口前站着的,是一个全新的我,目光里流转的是记忆犹新的校名。 再次踏入校园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息已经很难再带动起一个成年人被历练得沉静麻木的情绪,我绕过了既熟悉也陌生的篮球场,来到凉快的办公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旧的人走走停停,所剩无几。身边都是陌生面孔。 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家都保持着成年人的边界感,偶尔适当给予热情。同组的同事们轮流向我打招呼,自我介绍。 我挑了一个看上去亲和些的女生,佯装不经意地提起:“辜老师还教书吗?” 女生镜片后的眼睛眨了眨。她眼睛很圆,瞪大的时候看上去是很无辜的模样。她推了推镜框答道:“退休了呀!前几年就不教了,你是她以前的学生吗?” 我点点头。 “这个位置正是她的,在你之前还没人来过呢。”女生的手在我的工位桌面上轻拍两下示意道。 心里有些破洞的地方被冷风吹得透凉。 我环视着已经完全装修翻新过的办公室格局,和记忆里的不太对得上,低头看着被收拾出来的桌面,索性放弃去寻找那些没有明确目标的糟糕念头,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认真备课。 往母校投放简历的那一刻,心里好像是浑浑噩噩的,又好像比明镜还要清晰,而我对一切后知后觉,也不去认真地思考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没有再去探究那股油然而生的怪异与违和感。 忽然忘记了,以前别人问起“你为什么那么喜欢中文?”时,我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也许不管是在报社工作,还是回到启蒙的起点,当初的宏大理想都早已不复存在,这时候没有必要再去钻牛角尖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第一天的第一个课堂是初中班级的。 少年们用不完的精力大概最能体现在换课的间隙,走廊另一端就能听到一声声不间断的吵闹。我的青春没有他们那么闹腾,只会在课堂结束的第一时间趁机趴在桌上补觉。 “我是你们班新来的华文老师。” 我用粉笔将名字一笔一划勾勒在板上,白色的字,黑色的底色,看上去简洁明了,又不失鲜明突出。 讲台下,掌声如雷,惹得我有些不好意思。 “老师,你以前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毕业了那么久才来学校上班!” 嘴角轻轻挑起。我弯着眼回答:“之前在报社上班,我是没当过老师,但语文还不错,应该绰绰有余。”语罢,大家又继续打闹起来了。 入职的第一天,基本不怎么上课,都在忙着和学生交流。不太一样的……大概是巡视一排排课桌的时候,总能看见角落里穿着旧式校服,扎着高马尾,浅浅笑着的身影,长得像我,在闹哄哄的环境里特立独行。 路过窗边,一阵幽幽暗香。 以前上课走神的时候就发现了,学校种得最多的就是兰花。 三月份的初春,花期已至。 湛蓝的天空下,开出天荒地老的春兰。 黑板上,被粉笔勾画出来的汉字铿锵有力。 和那封信不一样,辜老师写字柔和惯了不爱用力,但我总下意识在每一个笔画的末端发力,仿佛是刻意要在纸上留些无法抹掉的痕迹,这是我从念书过渡到工作逐渐养成的肌肉习惯。 但那又如何呢? 至少,从前爱不释手的书册、堆叠成山的试卷、浓缩成一张白纸的简历、陈旧漆黑的黑板、那封迟到的信纸上。 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 【作家点评/若涛】 这篇小说技艺纯熟,甚具风范: ●叙事具层次感,节奏极佳。从信函引发回忆,从回忆反观当下,借此把时间感打开。同时,还连带为师生之间的人生际遇作出对照。场景切换、镜头运转都不着痕迹。例如:“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简单一句,便起到衔接作用,完成从外景到内心的移转。又如,它一开始就埋下一个“搬家”的线索,让中段搬家回校的转折变得理所当然,不显突兀。 ●善用隐喻,引发联想。例如,通过字迹来描绘人物性格。老师的“柔和”笔迹和叙事者的“铿锵有力”,形成鲜明对比。“书册、试卷、简历、黑板、信纸”一连串意象,浓缩了叙事者的一生经历。另外,“春兰”也是一个象征,代表高洁的品格以及生命力。 ●语调平缓,写得波澜不惊,让隐含的情绪更显张力。其实它通篇不含任何情绪性的字眼,除了“热泪盈眶”,但那是否定性的写法,意在表示如今的我已不会如此。新人常有过度用力,过度渲染情绪的毛病,这篇恰可成为参考。 ●主题拿捏有度。碰到“文化传承”之类的主题,新人通常写得宏大、悲壮。这篇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反而从小处去写,以个人际遇去切入。作者不直写,仅通过文字的氛围,去暗示叙事者的人生并不如意。当遇到挫折时,给予她力量的,让她还有一片退守之地的,是对中文的热爱。 但“传承”这题旨或许只是次要。它更动人的是师生之情。即使如此,作者的笔触还是轻的、淡的,只以一纸信函作为情感的承载。这时,老师的精神感召显得更为重要。它在关键时刻接住了叙事者的情绪,稳住了她的人生步伐。 点题的“忒修斯之船”,把小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叙事者成长了,按理,今日的我已非昔日的我。但她说“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似乎名称维系了人格本质。如果连接到“中文”,你可以思考语言文字与身份之间的关系。 ●唯一让人稍微出戏的是“三月的初春”。但如果不预设故事背景为马来西亚,似乎也没问题。 相关文章: 回眸·光湧人 新的旅程 追尋遠方之足跡
4月前
以前听詹宏志讲“热情”Passion,字面都懂了,其实没有真正听得明白。最近看见那份热情,是在写食文字时。 一个人吃饭,常常要记得营养师的叮嘱,兼顾方方面面。简单点个包菜肉蛋汤,不喜蛋花,要求主厨帮我把蛋煎熟再下汤,他也肯费这个工;咕噜肉和星洲米粉,都是其他主厨推荐的,作法不走捷径,没有加咖哩粉;那天走进厨房和他聊天,看他在忙着制作烧肉,不禁皱起眉头,连火爆烧肉、豆角烧肉的原食材,都要自己来,也太辛苦了吧?!因此,虽然脾气臭,我还是死心塌地捧他的场。 还有就是在采访红豆Cendol时,我从Auntie Peggy’s Classic的女掌舵人眼里,看见那份光!只是小小一碗红豆冰,但见她和弟弟忙进忙出,一边要制作ABC和Cendol、一边要和熟客闲话家常、一边眼观八方另外递了一份红豆过来“你试试看其实垫在冰下滋味又不一样”……营业了数十年,依然充满干劲和热情。难怪那么多死忠顾客。 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再来,就是今天的主角“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据我观察,荣记有3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云吞面云吞皮,都是坚持传统手工自制;第二个坚持,每次只煮一粒面,所以要吃,就得等候;第三个坚持,是严以律己,每晚坚持7点就睡觉,第二天一早才有体力备料。 她们家的食材,全部自制自备,云吞面、云吞皮、叉烧、烧肉、客家炸肉、卤鸡脚、咖哩鸡…… 几次来访,女老板的眼神都是越谈越闪闪发光,充满热情干劲! “荣记”来自彭亨文积(Manchis)小城。这里曾盛产火柴木,文积,就是从马来语Manchis直译。 潘老师傅在家乡文积经营“荣阳餐室”,自制传统手工云吞面云吞皮。 师傅的传统木棍子压面手法,自婆婆传下,到他已是第三代,这一投入,就是32年。他唯一改动食谱的,是改用高筋面粉。 木棍子压面,可以让面的密度变大、结实,增加韧性、爽口。制作完成的云吞面,应具有韧性、滑身、弹性这些特点。 潘师傅从压面的回弹力,就可以测出那团面起筋够不够。好的面条,要有弹性,吸水极少,不会吸走面汤,如果吸水过多,面条就会软烂,就不好吃。而云吞皮,当然是越薄越好,可是,薄就容易破,但凡手工压制的云吞皮,就可以做到薄而不易破损。 当女儿回家和他说,她想制面,传承家里的手工制面手艺。潘师傅说,他下巴差点掉下来,不敢相信。毕竟,经营饮食辛苦,还要自己手工制面更辛苦! 有女儿可以传承手艺,老师傅当然高兴,全力支持,还时不时跑来吉隆坡“看”女儿女婿的面档。文积小镇口味偏甜,吉隆坡偏咸,他们就调整;但有些事情就不妥协了,比如煮面,火力一定要足,所以家乡的“荣阳”,吉隆坡的“荣记”,都是坚持一粒一粒面煮,没有偷呷步。因为煮一粒面、和同时煮3粒面,口感会不同。 知道“荣记”,其实是位云吞面师傅带我来,他特别推荐说:“她们家的面,一入口就知道和吉隆坡口感不一样”。 哪里找“荣记”?谷歌键入“Wai Kwan Restaurant 相有海鲜茶餐室”,找到茶室,就找得到“荣记传统手工自制云吞面”了。
5月前
6月前
思及小城,总是诗情画意。小地方的人们,似乎永远热情松弛、生活步调轻松,让靖节先生甘愿放弃功名投身其中。说来或许是幸运,我生于小城、长于小城。踩着居銮的土,任岁月流逝,见证小城的坚韧存活,看它不被磨砺的淳朴。 小城的店面,门前路窄,鲜有摩天大厦,只有饱经风霜的成排老店。许久未到这街,老字号退了台,新铺冉冉升起。多年前家里开二手车行,就租在这。店里面积不大,仅能停3辆车子,实在不够客户使用,便将隔壁店铺一并租下。每日早晨将车辆开至路旁泊车位展示,挂着黄牌写待售;傍晚将车辆移回店里,无人问津已属常态,拉下铁闸明日再战。生意实在萧条,于是减为只租一店。车子仅余几辆,待有客人询问车款再为其寻找,终是难以支撑,未待我升中学便收了店。 店铺离家远,下班的堵车时段需开车半小时才归家,这对小城而言已是极为耗时且漫长的路程。早晨8时抵达店面,内里漆黑,仅几缕阳光照进。地面是耐脏的水泥,黑灰相杂,车油滴落也便于清洗。唯办公室亮着,依稀能透过黑色玻璃窥得几分里头温暖。母亲坐于办公桌前,挂老花眼镜处理会计账单,虽有电脑协助,但仍惯于手写,面前大簿层层叠放。账目不仅包含自家店面的,还有许多他厂的单,一并接来补持家计。 粉色婴儿床置于室内,我虽已念小学,床却仍在。于是总钻入其中午睡,梦醒继续赖在被里,想像外头正有猛禽咆哮,这床正是末日的避险宝地。时而打开笨重的桌上型电脑,其系统老旧,无法连接网络,便玩玩里头绘图软件,用鼠标歪歪斜斜地点着。某次绘了全家福,虽是稚童手笔歪歪斜斜,但属一下午的结晶。欲存下画作,但父母忙着接待客人无人助我,研究着最后还是把画丢了。心有不甘重新执笔,却似乎无论如何都不及方才的漂亮。红了眼眶。 某年来了只母犬,常年流浪,皮肤冒着红点,毛发稀疏,挺着大肚在附近讨食。店里员工属巫裔,见狗却毫无忌讳,常带家中剩骨投喂。后来母犬产子,幼崽或黑或白,眯着眼吸乳。未待狗崽学会站立,便不见了母犬,无人知晓其下落。一窝崽子被放进纸箱,勉强成为庇护之所,由附近人们喂食。巫裔员工去得很勤,蹲在纸箱旁换水注视,然风霜残酷,几只狗崽仍不敌艰苦,尚小就去了。余下的狗儿体质健壮,陆续被人领养,仅最后一只眼周带斑,遇不见有缘人。那日傍晚巫裔员工将其抱回家中,自此纸箱内再无生命,狗崽们的余生将寻获新的温暖,拥有它们的家。 营店不易,吵架常有,母亲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出口暴躁,父亲也非愿意哄着的性子,两人常不欢而散。母亲用力敲击键盘;父亲“碰”地关上门,归家冷静。归途车程长在此刻成了好事,父亲在路上念叨着,到家气也便散了。虽知只是双方偶有暴躁发泄,并无大碍,然每回夫妻对吵,我还是缩到婴儿床无助生怨,不知如何缓解剑拔弩张。 关闭店铺 及时止损 店里收据囤积多年后无用,便收集起来,作为家家酒纸钞,分袋装好,成为每只玩偶的零钱。一人多角度过时光,持着计算机加加减减,父母收店便将钞袋放入婴儿床,次日再续。 然非每回都有次日。 店租上涨,深思后决定关闭店铺,及时止损。办公桌卖予家具商,橱柜桌椅零零碎碎换了几百令吉。能卖的出售,其余的便扔。婴儿床床板已不严实,棉布边角化成布屑,原想替它找个归宿,最终还是弃了。当年狗崽余下的纸箱还在角落放着,店面人去楼空,回归宁静。巫裔员工跨上摩托,挥手道别,如同每日的下班,笑容不变。后来店面被租去售卖汉堡,装潢时髦,不似快餐企业般昂贵,积累出回头客,生意维持至今。 夕阳之中坐于汽车隔路观望。橘黄牌子摘下,昔日车行的影子也尽数消失。旧店的味道,消散在岁月的洗涤里,模糊于记忆长河中。小城的过往,淡漠而轻盈。
7月前
林强是我的中学同学,这段友谊建于我们拥有共同的喜好——阅读与创作。结束国中求学生涯后,我们在无声中分道扬镳,各自奔向各自的生活。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我迫不及待地投入社会工作,断断续续地在写作。多年后,我点开网络视频,熟悉的脸孔正朝向镜头介绍最近添购的电子器材,视频下方仅有个位数的赞,零评论。我悄悄按下赞。几日后,我才有勇气留言,就这样我和林强重新联系。 这天,我受邀到林强称之为工作室的居家单位。尚未来得及跟林妈妈打招呼寒暄,林强已经拉着我往房间走,“刚想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我觉得可以成为下一个项目的方向……” 怎会是不认真呢? 我坐在床沿聆听林强解说,口沫横飞,如此积极热情的林强与昔日影像重叠。眼角瞧见各种直播设备,影片剪接的时间轴停止。我忍不住询问林强获利不多,他是否还有动力制作视频?林强说他并没有想太多,专注把脑海中的画面实现化。我钦佩他拥有络绎不绝的灵感,以及看似没变质的灵魂。 我静静地聆听林强的计划,适时给予回应,大部分时间都在偷偷思考自己未来是否需要学习制作视频的技能,好让自己增加挣钱的机会。自问这些年都做了什么?至少林强留下许多视频在各平台流传,但,那是他一人在不同平台创建的账号上传影片。 我和林强每次见面都会花上数小时,不知不觉又错过午餐时间,有时候林妈妈客气留我用晚膳,却是不留颜面地批评林强是个懒惰的孩子,因为从不认真工作,只懂躲在房间玩电脑和按手机。如林强所说的,林妈妈未认真看待林强的想法,林爸爸嘴里总是敷衍要孩子自由发展,其实也有数次自嘲自己有个没出息的孩子,所以他才要努力工作养家。 “他们还真以为坐下5分钟就可以拍好视频,再多5分钟就可以完成剪辑。”林强苦笑。 谁不想名成利就?谁不想让父母脸上有光?可现实就是有一堆即使努力却未必成功的事情。林爸爸和林妈妈肯定不曾见林强耗时30分钟只为测试两分钟的过场效果,还花几天时间构思视频内容和准备道具。这样的林强怎会是不认真的孩子呢? 或许在讲究高效率的社会里,有成果才是成功。回想自己亦曾经花两天时间制作的蛋糕最后塑造造型失败,落得一个称号——又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败家女,此后我办事容易缺乏信心,尚未开始就先担忧失败。 或许林妈妈不知道,林强早前到亲戚经营的公司工作的那段日子,工作时数8小时变12小时,大量消耗精神与业余创作的时间,所以他毅然辞职专注筑梦。这样的林强怎会是不认真的孩子呢? 我们只是需要更多失败的经验,然后有人跟我们说一句:再接再厉! 【六日情01.过家家 】李婶家有茶喝/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2.过家家】林强家谈梦想/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3.过家家】美琳家的问题/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4.过家家】小智家建信任/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5.过家家】惠珊家有麻烦/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6.过家家】仍喜欢过家家/缘希(吉隆坡)
7月前
7月前
(新加坡5日讯)首次受邀到印尼雅加达出席品牌活动,最令黄思恬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的热情,连雨水都灭不了。 黄思恬近日受邀到雅加达,出席美国品牌Coach全球首间餐厅的开幕礼。 她在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表示:“每次去新的地方都会很期待,这次也不例外,加上我们是全世界首批受邀品尝Coach餐厅的食物,是个全新体验。而我本来就是个吃货,所以非常兴奋。” 黄思恬在活动上,也遇到了韩国顶级摇滚乐团CNBLUE的鼓手姜敏赫及其他海外艺人,她表示都和这些艺人见过面,所以这次也算是叙旧,大家拍照留念。 谈到这次活动最难忘的经验,她直指是当地的粉丝!“我觉得他们太热情了,虽然不太认识我,但还是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让我感到非常温暖,我真的很喜欢他们。” 爱上印尼参峇辣椒  第一次到雅加达,黄思恬表示:“之前听说雅加达有着全世界最繁忙的交通,这次真的体会到了,非常大开眼界。我也很喜欢雅加达的食物,因为我很喜欢辣,他们的参峇辣椒真的很棒,也喜欢他们雨水都灭不了的热情。” 这回的活动来去匆匆,逗留的时间不长,加上每天都需要工作,黄思恬没有多余时间观光,活动结束隔天就赶往新加坡看泰莱史薇芙(Taylor Swift)的演唱会。 庆幸粉丝都很理智  除了忙拍戏,经常受邀出席各大品牌活动的黄思恬,每次在出席活动时,都会有一大批粉丝前来支持,就不知道她有没有遇过疯狂的粉丝? “没有耶,我觉得大家都是‘理智粉’。有时我太累不想拍照时,粉丝也会很体谅,非常感谢他们。” 演艺工作方面,黄思恬目前还在拍摄电视剧《爱不虚拟》,暂定3月尾收工,接下来已有一些作品在洽谈中。
9月前
1年前
文友联合出版文集,主编在群组询问大家适合的书名,一般上都选自其中一篇作品的标题。无巧不成书,其中就有与水与火相关的诗题作为选项。 当然,大部分的文友还是诗情浪漫的,都投给了水。水柔,能克刚,包容万物,且通行无阻。人家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娇滴滴的可以挤出水分,可我却不是。 现实生活中,我还真的是一把火,做事风风火火,讲话劈里啪啦火辣辣,快言快语不拖沓。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性格会熏得旁人不愉快,也会烧焦自己,让我吃了不少亏。订机票看到适合时间马上果断转账付款,待到激情不再重新审阅,才发现居然还有更便宜的票价;网购脑子一热,打勾付款后才觉得还真没有必要买;回到家看到一地鸡毛的事马上劈头盖脸骂孩子,最后不欢而散。 为什么当时就不能多加考虑呢?为何不能平心静气讲话呢?总要等到火势减弱了才来懊悔,假如刚才能够缓一缓,如果再来一次就不会再如此火大。可是现实中没有重来的机会,情绪管理不当还真的像野火燎原。 好几次骂完孩子后冷静下来才知道一把火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弄僵局面。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及时引爆的,越心急越坏事,水果成熟需要时间,花开需要季节,一期一会才能细水长流。 火的属性刚烈、缺乏冷静,但同时也感情易动,热情好客,说是缺点吧,也是优点。平日处理工作,我容不得一点拖延,总要马上处理;做家务,手脚利落,三两下子就要干完,这样才可以腾出时间做更多的事。待人方面,我也自认诚恳,有时是热心过头,遇到冷清的场面总想着要点燃起一些热气氛。 但愿能改一改急性子 这火的性格还真怕遇到水性的人。于是,我不能容忍路上前面的车子慢得像乌龟,同事悠哉闲哉办公时间打屁闲聊,女儿睡到迟迟不起身,我总想:时间很急,要快点,赶紧。 就连假期里追剧也是如此。非得要在一两天里熬夜打铁趁热把四五十集的连续剧追看完毕,也许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租看卡带连续剧时一天只能看两集的不过瘾,我享受那种马上就能揭晓大结局的满足感。 我明白水火不相容,也知道柔能克刚。《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有时候,的确是需要慢下来,缓一缓才说话,沉淀一会儿才处理事情。悠闲自由与世无争才能心境明亮,我但愿能改一改急性子,从焦躁不安的火炕跳入一泓平静湖水的生活。 后来,少数服从多数,火不敌水,尽管那首与火相关的诗是我写的。
2年前
2年前
过去几年,我都在犹疑着要不要继续升学。赶在30岁之前,完成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当时好像读书的历程可以到此为止;未来的重心应该放在事业和其他事情上。摆脱校园、进入社会、正式开始工作之后,由于跨进了一个全新文化和语言混杂的环境,最初几年都在适应职场和寻找妥当的生存之道。 在我成长的年代,所接受的训练往往是:要有一纸文凭,再有一技傍身,找一份稳定工作,就能自自然然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近年流行的文化词汇:“斜杠”,在许多年前早就有过雷同的用词:“十八般武艺”。能力越高,机会越多,这是我们曾经对工作的想像。 时代终究是善变的,等到我挂上晶片磁卡,日日背着笔电准时进入办公室,过往的价值和标准多少也开始显得老旧。我们对办公室的要求也体现了新世代的价值观:办公室有没有附设育婴室、能不能维持工作与生活平衡、如何有效贯彻传统式由上至下的直向领导和民主式的横向赋权领导……许多人会将现代办公室描述成千奇百怪的场所,但我觉得这个以一种宏大的理想名义汇聚了一大群人类的地方,就是一个“道场”。善管理者,人人都可以成长与晋升,利益均分;不善管理者,则难敌内忧外患,迟早必须解散收摊。 如此,我就这样当了10年的上班族。在工作看似顺遂的时候,我对自己和环境的质疑也出现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会让你感到不安,你会开始问自己: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吗? 那所专为工作人士开始设在职专班的大学位于办公室附近。初期看着它装修、翻新,过后经常看到架设在建筑物顶层的招牌;入夜之后,几个圆润的大字鲜明耀眼地亮着。疫情期间,陪同友人走进里头咨询课程,友人顺利地入学,开始了她的两年征途。从初期的不确定,到慢慢地投入其中,然后就进入了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的阶段。去年岁末,陪同友人去交作业时,我忽然天启一般地闪念:“呃,好像也可以来这里上课呢!”于是,随手就抽了商学系和人文社科系的传单回家参考。 对自己有个交代就好 为了确定自己不是一时短暂的热情,安抚自己先冷静下来,隔天再来想想。透过大学官网了解开设的课程(一项项勾选感兴趣的科目),衡量自己的财务负担和状况(不必太刻苦还能应付得过去),心底大致已做好决定。开年才过几天,就去了学校,跟招生主任了解细节种种。约莫一顿饭的时间,提交文件、办理好登记手续,我就又有了学生的正式身分。 前几天去参加新生说明会。相信是因为疫情的关系,学生事务已大量转为依赖网络进行。系所有特设的网站,师生间的学习、作业、课堂讨论都可以在上面进行。之后课堂的品质会怎样暂且不论,但可以感觉“工作人士时间宝贵”这一点受到了尊重。总的来说,决定了来这里上课,一切都得靠自律。 选择的科系与过去所学不太相关,倒是与过去10年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想要提升工作技能,还是希望未来几年可以转往另一个领域发展,这个决定算是一个新的路向。我无须再向任何人交代或背负谁的期望,我只要专心地对自己有个交代就好。
2年前
2年前
我的家乡没有四季,我曾经认为那是不完美的遗憾,尤其是少了雪白浪漫的冬季。 很小的时候,卡通世界里漫天撒下的雪花还有雪地上憨憨的胖雪人是我对白雪惊艳的初始。成年后终于有能力把自己送到国外当游人,我总挑12月在中国、韩国等四季分明的异国流连,盼望能亲睹雪花从天空飘落的梦幻瞬间,只是那么多年始终无圆心愿。 我曾飞往西安寻访静守千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冷飕飕的空气中边对双手呵暖气边看那解说员一开一合冒着白烟的嘴巴;也曾在透骨寒风里哆嗦着听那木无表情的导游解说北京故宫厚重的历史。后来回国对那个导游的背书以及西安那个大叔对兵马俑的解说一个字也记不起来,只徒留冷风呼啸中他们丢失了生活热情的脸面。有一年在杭州,白雪依旧没有飘落的冬季里只有寒风使劲儿地呼着,风寒邪侵入体,我头疼欲裂,还呕了一袋子酸腐苦水。那天西湖游后的晚餐因着胃的强烈抗拒一口都吃不了,还错过了油光发亮的东坡肉。 喜欢常年无休的暖光 前几年的6月去了澳洲墨尔本,某天在路边迎着寒风等巴士,冬天夜幕拉得早,眼看天黑了还没有巴士的踪影,我们决定步行回住处。微暗的街头只有我们几个包得密实不透风的东方面孔低着头急匆匆赶路,偶尔擦身而过的当地人也不看我们,敢情也是被寒风吹熄了热情的一群。冬季漫步街头的浪漫只是电影情节,现实中那迎面袭来的寒风不是裹上层层羽绒、身上贴多少个暖暖包可以抵御的刺骨,我们可是咬紧牙关竭力迈开僵硬颤抖的双腿前行,只求能在抬头时惊喜发现旅馆已在眼前。 每一次到异地当游人,冷得无法呼吸的第二天开始我就会想念家乡,想念太阳抚摸皮肤带来的微微灼热。那种刚刚好的温热轻轻渗入皮肤层,把旅途中侵占身体的寒气一一逼退,接着再激活身体所有的细胞,重新给生命体注满热情与活力。出走多年,游走在寒风与冰冷空气中,我愈发喜欢这种灼热感。结束旅程步下飞机回到熟悉的国度,挨冻受冷后的心踏实了,心情忽然就随着晌午热情的太阳亮了起来,好像冰封的灵魂解冻后又重新有了生命力。机场海关人员的马来语和友善亲切的笑容让人舒适自在,那亦是赤道另一种令人怀念的阳光。 不停地出走,不断地想拥抱白皑皑的冬季,我恒常忘却常年驻守身旁的赤道暖阳。我以为怕冷的细胞会渐习惯甚至爱上异地萧萧寒风,但从没有。我的灵魂还是喜欢赤道常年无休的暖与光,喜欢温润的空气,喜欢一下起来就激情澎湃的雨滴,还喜欢熟悉又亲切的笑容与热情。短暂的分离,才知道自己对脚下的土地有多深的眷恋,原来最好的一直是脚下的这块土地。 我的家乡砂拉越没有冬季,但我知道这才是思念安放之处。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