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热爱华文

(新山6日讯)在芸芸众生中,他不是站在最前线的人,但却在这份没有薪水的中医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5年,不仅为人把脉诊病,也身体力行弘扬德教文化! 现年68岁的林惠明来自新山实达热带花园,退休前是柔佛再也花园一家中药店驻诊医师,但他其实早自1989年,就义务在新山德教会紫书阁驻诊,35年来共经历紫书阁7届领导班子,绝对算得上是阁中元老级人物。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善心美事》的主角,就是这位与紫书阁风雨同路数十载的老中医。 林惠明受访时指出,他出生于峇株巴辖,早年毕业自新加坡同济医药研究院,后经柔佛州中医公会转介,前来新山德教会驻诊,从此与鸾音紫门结下不解之缘。 “我早年在新加坡工作,经由柔州中医公会会长介绍,得知新山德教会紫书阁需要一名义诊的中医师,那时我还是单身,因此也没有多想,就接下了任务。” “当时这里由我和另一名医师,流轮提供每周6天的中医服务,我负责星期二、四、六,下午2时至3时的义诊,当然,紫书阁有象征式给予车马费补贴。” 据他指出,最初他纯粹是来做义诊,与阁中其他人士没有太多接触。身为驻诊医师,他接待的病人大部分是来自周边组屋区的居民,最高峰时期一天得应付30多名病患。 近年新山急速发展,柔新捷运工程开跑,改变了整个市区的面貌,以致上门求诊的人数日益减少。 “以往我们的病人主要来自15楼和17楼组屋区,后来这两个组屋被拆迁、老街坊都搬走了,求诊人数从早年高峰期每天30多人,下降到七八人,甚至有时一整天都没有人。” 此外,阁所四周也被捷运工程重重包围,交通不便,浇熄了公众上门求诊的意愿。 “而且,现今人们的经济能力普遍上已提高,对义诊的需求也不如以往殷切了。”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他表示,紫书阁董事会日前议决,从今年8月份开始,缩短义诊时间,仅在周末开放。 尽管如此,老医师也并没有因此闲下来,除了星期一、三、五得在家照顾孙子,其余的日子他还是习惯在阁内打转。 尤其是在2015年加入董事会之后,紫书阁已俨然成了他第二个家。性格耿直忠厚的他,在阁内没有特定的职位,但各种事务他都一一帮着做,比如扶鸾、法会、祭祀、庆典,甚至是一些琐碎的活儿。 问起他身居何职时,他自我调侃地说:“弼马温!哈哈!” 那到底是怎样的一股驱动力,令他义无反顾地付出?他说:“一份工作做久了自然就有感情。” 林惠明表示,他虽是英校生,但自小热爱华文,醉心于学习中华文化,加上常年沉浸在这个民间宗教组织,亲身见证紫书阁领导在推广慈善和道德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无形中也唤起了他的使命感。 近年来,他也积极从事德教会史料的搜集工作,翔实记录德教会,尤其是紫书阁过去岁月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还原历史场景,让阁所的事迹不致淹没在发展洪流中。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他说:“与其说我为紫书阁付出,我倒觉得自己在这里学习了很多,包括上网的知识、道教的历史、祭祖的过程,很多都是外面学不到的。” 紫书阁阁长拿督黄政棕说,紫书阁成立67年,而林医师则服务了35年,他不仅是见证了紫书阁的成长,也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紫书阁。 为此,他深感敬佩与感激,他说:“多数人愿意捐钱行善,但未必肯花时间和劳力去为他人服务,像林医师这样,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默默付出的人,现在已不多见。”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