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愛極樂班臺醫院

  陳理勝醫生 (愛極樂班臺醫院口腔與頜面外科醫生) 智慧牙的隱形危機:別讓它偷走你的笑容! 在馬來西亞,許多年輕人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口腔健康問題——智慧牙(第三磨牙)阻生。智慧牙通常在青少年晚期或二十多歲時開始萌出,但由於口腔空間有限,這些牙齒常常無法正常生長,導致各種不適和健康問題。今天,讓我們深入探討這顆“智慧”的牙齒,瞭解它為什麼會帶來麻煩,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瞭解阻生智慧牙 智慧牙位於口腔的最後方,因為人類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現在的頜骨往往比我們的祖先小,導致了智慧牙沒有足夠的空間生長。阻生指的是牙齒在頜骨中卡住或歪斜生長,不能完全進入口腔。這種情況在馬來西亞的年輕人中非常普遍,可能與遺傳因素或飲食習慣(如軟食為主)有關。 症狀識別 阻生智慧牙並非總是悄無聲息。它可能帶來一系列症狀,包括: 牙痛或隱痛:尤其是咀嚼或張口時,可能因牙齒壓迫鄰牙或神經引發。 牙齦腫脹或發紅:有時伴有膿液滲出,甚至導致局部感染。 下巴僵硬或腫脹:嚴重時可能影響面部輪廓。 口臭或異味:因食物殘渣積聚在阻生牙周圍。 耳痛或頭痛:由於神經受壓引起的放射性疼痛。 咀嚼困難:影響日常飲食,甚至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這些症狀可能被誤認為是普通牙痛,但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演變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或併發症。   為什麼馬來西亞人應該關注 2023年底發表的一篇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涵蓋至2023年12月的研究)提供了關於阻生智慧牙的最新全球視角1。該研究發現,全世界阻生智慧牙的流行率大約為每人36.9%,每顆牙46.4%,亞洲地區的流行率更高(43.1%)1。這表明馬來西亞作為亞洲國家,可能處於這個範圍之內,但當地的遺傳、飲食和口腔衛生習慣等因素可能會影響確切的流行率。在馬來西亞,由於飲食習慣(如偏好米飯和加工食品)和遺傳因素,阻生智慧牙的發生率較高。這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還可能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年輕的學生和職業人士尤其需要注意,因為牙痛或不適不僅影響學業或工作表現,還可能埋下長期健康隱患。   影像檢查:揭開隱藏的真相 要確診阻生智慧牙,影像學檢查至關重要: § 全景X光(Panoramic Radiograph):這是最常用的檢查方式,能顯示智慧牙的位置、傾斜角度、與鄰牙的關係及是否有骨包裹。常見的影像特徵包括牙齒呈水平、斜向或倒生,甚至部分被牙齦覆蓋。 § 錐形束電腦斷層掃描(CBCT):對於複雜病例,CBCT提供三維視圖,清晰展示智慧牙與下牙槽神經或上頜竇的距離。這種精準成像對手術規劃尤為重要,尤其當牙根靠近神經時。   未及時處理的健康風險 如果阻生智慧牙不處理,可能會導致對相鄰牙齒的損害或蛀牙、牙周感染或膿腫、形成囊腫或腫瘤(如牙源性角化囊腫)、或導致慢性感染。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口腔內的煩惱,還可能影響整體健康狀況,比如引發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護理治療選擇:從觀察到手術 阻生智慧牙的治療因人而異,以下是主要選項: § 保守管理 如果智慧牙未引起症狀且位置穩定,可選擇定期觀察。患者需保持良好口腔衛生,並每年通過X光檢查監控其變化。然而,若出現感染跡象,保守策略可能不再適用。 § 完全手術拔除 這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適用於引起疼痛、感染或鄰牙損害的智慧牙。現代技術如微創手術、超聲骨刀和局部麻醉,讓過程更安全、恢復更快。 § 牙冠切除手術(Coronectomy) 當智慧牙根部靠近下牙槽神經時,為降低神經損傷風險,可選擇僅切除牙冠,保留牙根。術後牙根通常被骨覆蓋,感染風險較低。CBCT在決定是否採用此方法時尤為關鍵。   恢復與後期護理 手術後,患者需要注意飲食和衛生,比如避免硬食、吸菸或使用吸管,以防止”幹槽症”等併發症。同時,患者也會被囑咐用消毒漱口藥水或鹽水漱口,保持傷口清潔,並按醫囑服用消炎藥或止痛藥。   預防與早期檢測 定期的牙科檢查對早期發現和管理阻生智慧牙至關重要。尤其是17-25歲的年輕人,應該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牙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選擇最佳的干預或治療時間。   迷信與真相 “每個人都要拔智慧牙”:錯。只有引起問題或潛在風險的才需拔除。 “阻生牙必須馬上處理”:不一定,需根據影像和症狀評估。   文化考慮 在馬來西亞文化中,對牙科手術的態度可能會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些人可能因為對手術的恐懼或誤解而延遲治療。因此,教育和普及科學的口腔健康知識尤為重要。   結論 智慧牙雖小,卻可能掀起健康風暴。智慧牙的問題在馬來西亞並不罕見,但通過了解和正確處理,我們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和健康,通過定期檢查和適當治療,守護健康笑容,享受無憂生活。 參考研究文獻: Pinto, A.C.; Francisco, H.; Marques, D.; Martins, J.N.R.; Caramês, J. Worldwide Prevalence 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Impacted Third Molars-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J. Clin. Med. 2024, 13, 7533. https://doi.org/10.3390/jcm13247533
6天前
(馬六甲26日訊)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關於癌症的訊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其中卻夾雜著許多未經證實的傳言與迷思,這些迷思不僅加劇了人們對癌症的恐懼,更可能延誤就醫時機,影響治療效果。   如今,癌症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越來越多年輕人罹患癌症。最常見的癌症包括乳腺癌、肺癌、腸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人們通常對癌症感到恐懼,因為他們認為癌症就是等於死刑的診斷。   許多人擔心被診斷有癌症而遲遲不尋求醫生的意見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期。很多人都認為癌症治療非常辛苦並且會加速死亡。   此外,人們對於癌症的因素、癌症病患者的飲食等也存有很多誤解。作為一名臨床腫瘤科醫生,我想釐清這些誤解。   癌症的迷思與見解!   迷思1:癌症就是絕症 答: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治癒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例。定期體檢和癌症篩查至關重要。癌症治療的進展也大大的提高存活率,即使是晚期癌症。 比如,早期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的五年生存率現在超過90%。癌症類型、診斷的早晚、治療的可及性,以及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和病史等因素都會影響治療反應。   迷思2:家族中有癌症歷史者肯定也會有癌症 答:遺傳基因突變僅佔癌症病例的一小部分(大約5-10%)。雖然癌症家族史可能會增加你的風險,但年齡、吸菸和輻射暴露等其他因素在癌症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此外,與生活方式相關的因素,如肥胖和糖尿病,也會提高患癌症的風險。一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和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迷思3:癌症是會傳染的 答:癌症是不會傳染的。與癌症患者相處並不會增加你得癌症的風險。然而,某些特定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s C)和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會增加某些類型癌症的風險,但它們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傳播,如沒有安全措施的性行為或共同使用針頭。   迷思4:癌症手術和細胞活檢會導致癌症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答: 手術或細胞活檢導致癌症擴散的風險非常低。外科醫生都會遵循嚴格的程序並採取預防措施,以防止在這些醫療干預過程中發生這種情況。   迷思5:癌症的治療傷害比治療多? 答:癌症治療的確不是像傷風感冒治療那麼簡單。無論是手術,化療或電療,每個都有風險和一定的副作用,因為這些專殺癌細胞的治療勢必會影響健康的細胞。 手術是癌症治療中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把早期的腫瘤切除,再依據癌症類別期別,病人的病歷,風險高低來評估後續所須的癌症治療如放射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 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把體內的癌細胞清除乾淨,提高治癒的機率。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藥物和補療品能有效的幫助治療期間帶來的副作用與不適,也越來越多的治療是針對癌細胞攻擊而非正常細胞,因此傳統觀念裡的傷害比治療好處多的觀念也須要改變了。 患者和癌症主治醫生的配合是非常的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把風險和副作用降到最低。   迷思6:電療是危險的,因為它是放射性的,會致死患者和影響身邊的人。 答:外部放射治療或電療不會讓患者變得具有放射性。這是因為放射線在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不會留在體內,與同事、客戶、兒童和孕婦相處是安全的。 用於內部放射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的植入物可能會使一些病人在短時間內具有放射性,具體取決於他們的植入物是臨時的還是永久的。 患者應該根據醫生的指示來採取應對的預防措施,降低放射性的機率。   迷思7:癌症患者不能吃糖、肉類或乳製品。這些食物會讓癌症細胞復發和更嚴重。 答:雖然癌細胞通常比正常細胞消耗更多的糖分,但沒有科學證據表明糖或甜食與癌症進展有關。然而,高糖飲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並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而糖尿病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 科學研究顯示常吃紅肉和過多的加工食品會提高腸癌的機率。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攝取高纖維,少油少糖的食物和多做運動來維持身體的健康。癌症病患須要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來補充體力,這樣才更能接受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   由愛極樂班臺醫院- 臨床腫瘤專科醫生黃傑怡(Dr. Eng)提供上述資料。    
1月前
(馬六甲15日訊)來自愛極樂班臺醫院的老年醫學與內科專科醫生鄭惠蔙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肌少和衰弱症已越來越普遍化,而有關綜合症涉及多種系統和器官的功能退化,因此識別和管理肌少和衰弱症及其併發症對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她說,衰弱症、肌少症,跌倒與骨質疏鬆症並不屬於自然老化的過程。 “衰弱症的6大危險訊號為胃口不好(體重減輕)、疲倦無力(提不起精神)、走路變慢(容易跌倒)、出門次數減少(活動量減少)、記憶力變差(心情變差)以及生活自理變差(需他人協助)。 缺乏營養 老人體質下降 鄭惠蔙表示,營養對於老人非常重要,如果缺乏營養,會導致老年人體質下降,易發生各種疾病感染。 “合理的營養不僅有助於延緩老化進程,也可以促進健康老齡化,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態,預防和治療多種慢性疾病並改善臨床情況及功能,降低疾病的併發症和死亡率。” 鄭惠蔙是於今日在馬六甲德教會紫昌閣將與愛極樂班臺醫院聯辦的《健康樂齡丶無價之寶》健康分享會上,如此表示。其他的聯辦單位包括Amgen、 Haleon、 Pantai Integrated Rehab和Sebamed。 她說,跌倒看來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會常常被人忽略。因此,很多年長者在發生後沒有馬上諮詢醫生而導致反覆發生,直到有一次跌倒後嚴重的骨折才就診,就容易產生許多併發症,甚至最後因此喪失活動功能後不幸死亡,不可不慎。 “通常有很多因素導致跌倒,我們需找出原因,才能預防再次跌倒。” 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疾病 她也指出,骨質疏鬆症通常被稱為“沉默的疾病”,因為它在早期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患有此病,直到發生骨折。 “中老年人應該篩查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因為如果他們患有骨質疏鬆症,他們可以接受治療並隨後預防骨折。認知這些疾病是很重要的,這才能促進最佳的治療與生活質量。” 李獻:紫昌閣將辦更多公益活動 此外,德教會紫昌閣閣長拿督威拉李獻在致詞時指出,紫昌閣不僅僅進行宗教儀式與禮儀,同時該閣也身體力行關愛社會弱勢群體,通過施醫贈藥、施贈貧老、為清寒學子提供免費早餐等公益活動,並積極關注社會貧困、醫療及教育領域等需求,確保有需要的群體能從中受惠。 “我們將在未來的日子裡策劃更多的公益與慈善活動,因此我在此邀請社會各階層人士眾志成城,繼續在財力物力上給予我們鼎力援助,大家攜手合作把愛傳出去!” 他說,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健康及保健的意識也逐漸提升,以擁有一個更幸福安康的生活。 “今早這項活動可說是非常合時宜,共獲得665人出席。我們除了能聆聽來自愛極樂班臺醫院的鄭惠蔙醫生細心分享老年醫學課題之外,同時也能獲得免費檢驗,可說是獲益良多。” 他希望藉著這項活動,讓民眾更加深入瞭解樂齡人士在步入老年所將面對的症狀,以及提升他們對預防老人病的警覺性。 會上也提供免費的骨質檢驗, 皮膚和頭皮檢驗,以及衰弱與肌少症評估, 同時也備有禮袋和茶點招待來賓。 出席者尚包括紫昌閣名譽閣長陳鎮城、署理閣長雷原順、總務周南奕、副總務鄭慧筠、愛極樂班臺醫院營銷與市場部高級執行員黃迎心、聖約翰救傷機構漢都亞再也區愛極樂聯隊隊官謝南盛等人。  
3月前
(馬六甲22日訊)馬六甲愛極樂班臺醫院心理精神專科醫生劉涵倪指出,自疫情以後,全國一共有25.1%國人經歷了嚴重的抑鬱症狀,34.1%則有輕微至中等程度的焦慮症狀。 她說,人的心理世界是流動性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從健康的心理狀態,演變為緊繃的狀態。而一旦這種緊繃狀態持續下去,是很有可能轉為心理疾病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統計每8人當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疾病,而當中焦慮與抑鬱最為普遍。 她提醒,當心理健康出現一些信號,比如失眠或嗜睡、胃口變化、脾氣暴躁、坐立不安、專注力下降、心跳加速、容易心慌等症狀,這些都是輕微病症,需要更多的自我調節或心理治療。一旦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比如難以管理情緒、睡眠障礙、整體自我功能下降包括學習、工作或生活日常,甚至萌生輕生念頭,請務必及早就診。 “病從淺中醫,心理治療能夠有效地緩解輕微病症。一旦病情加劇,就必須通過心理治療外加藥物治療。” 她是昨日在馬六甲興安會館青年團主辦,馬六甲愛極樂班臺醫院和馬來西亞國家癌症協會聯辦“健康講座”上演講時,這麼表示。 劉涵倪強調,心理疾病是由生理、心理及環境等多元因素相互影響而形成。想要擁有健康的心理,就必須在每一個環節保持良好的狀態。而當中大家自己可以多嘗試各種讓自己放鬆的減壓法。 她也向大家推薦了正念生活方式,最為簡單也最有效的自我調節方式。 安住此時此刻不糾結過去 她提道,正念,是讓你停下來,專注在此時此刻。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物,安住在此時此刻。你會發現,過去的糾結,其實好像過眼雲煙,此刻已經離你很遠。當你全身貫注,一心一意地只活在當下,你將發現擔憂,可能只是杞人憂天。想要停止這些看似無止境的糾結與擔憂,大家可以實踐正念生活方式。 “正念不是說辭上的心靈雞湯,是必須實踐於生活,才能感受其中的奧妙。劉醫生也在這次的講座中給大家淺嘗了一下正念的身體掃描方式,讓大家親身感受正念可以在短短的幾分鐘裡帶來持久的放鬆。” 賴君涵:大腸癌初患者治癒存活率高 另一名主講人賴君涵醫生說,超過70%的結直腸癌或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第3到4期。這主要是因為息肉和初期癌症很多時候都沒有症狀,當出現明顯症狀時,通常已經遲了。 他說,大腸癌其中的症狀有便血、排便習慣改變、感覺排便不順、腹痛、體重不明下降、經常感覺疲倦及貧血等。因此,她呼籲民眾需要通過篩查 (screening), 就是在沒有任何症狀時進行檢查,才可提早發現息肉和初期腸癌。 他表示,根據國家癌症2016年數據,結直腸癌或大腸癌 (colorectal cancer , CRC) 是我國男性最常見的癌症 (16.9%),女性則是第二常見癌症 (10.7%)。腸癌通常起源於結腸黏膜中的細胞塊,稱為息肉 (polyp)。男性和女性的腺瘤性息肉發生率其實是相當高的,分別約為30%和20%。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息肉會進展為大息肉,最終變成惡性成為CRC。這過程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 CRC篩查預防著重要角色 他說,因此只要在還是息肉的階段,通過內窺鏡檢測到它們並去除,腸癌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他表示,醫生會根據患者個人的風險來決定需要幾歲開始CRC篩查。普通風險者 (沒有大腸癌家族歷史的人),建議在45歲開始檢查。而增加風險者 (擁有大腸癌家族歷史的人),建議在40歲,或在一級親屬確診CRC的年紀前10年開始大腸內窺鏡檢查。 她說,大腸內窺鏡檢查 (俗稱照腸鏡-colonoscopy)是最有效的篩查方法。醫生在做內窺鏡檢測時,能把腸道內的息肉切除。這樣除了可以制止息肉繼續增長而變癌,同時當發現息肉屬於惡性腫瘤時,可以馬上進入下一步的治療。例如動手術切除腸,化療或放射治療。 “當然除了定時篩查,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避免加工食品、不抽菸喝酒、常運動以及維持良好體重,在預防CRC也起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現今的社會年代,能夠時時保持到以上種種良好飲食生活習慣的並不容易。” 早期篩查不可忽視 他透露,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年輕人結直腸癌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與十年前相比,如今55歲以下的年輕人被診斷出患有CRC的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從1995年的11%增加到2019年的20%。 因此,賴醫生再次強調公眾一定要重視早期篩查 (screening and early detection)。因為相比在出現症狀後才發現CRC,初期患者能夠更有效的被治癒,而且擁有更高的存活率。俗語說:發現得早,能更有效地根治。 楊國榮:以健康心理狀態適應時代 較早時,興安會館青年團團長楊國榮致詞時說,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較好的心理素質,能用健康的心理狀態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 他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兩個方面,只有身體和心理的全面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他說,這次活動,也屬於即將來臨的媽祖誕活動之一。該會青年團秉持媽祖精神“立德,行善,大愛”,特地邀請到2位專科醫生免費分享結直腸癌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便協助大家對自己的健康有所認識,如有發覺不正常,可以馬上就醫治療。 他希講座能夠引起我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能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所幫助。 講座當天,馬來西亞國家癌症協會也會為大眾提供iFOBT糞便潛血檢查(腸癌篩查)。現場獲得108位民眾踴躍出席,大會也提供糕點茶水招待。 出席者尚包括興安會館會長李佔德、署理會長吳添福局紳、副會長陳慶宇、青年團署理團長陳俊彥、副團長黃偉健、財政楊玉萍、愛極樂班臺醫院市場部代表黃迎心及馬來西亞國家癌症協會馬六甲分會負責人峇努。    
11月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