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牧蜂

你听过“牧蜂人”这个职业吗?牧蜂人常年与蜜蜂打交道,他们将已上封的蜂巢割下,提取蜂巢里流淌的金黄色纯蜜,让人们能享受蜜蜂劳动的甜蜜成果。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今日面谱>,访问从事牧蜂行业已有7年的胡艾薇(28岁),来自峇株巴辖的她是本地难得一见的女性牧蜂人,也创立了自己的蜂蜜品牌。 市售的蜂蜜林林总总,有些来自野生蜂、有些则来自喂养蜂,也有加工蜂蜜或混合蜂蜜等,胡艾薇采收的蜂蜜,都是来自于放养而非喂养的野生蜜蜂。 由于蜜蜂无法在有农药的地方生存,因此她和团队特地寻找无置放农药的芭林,并放置特制的蜂箱,在保护蜜蜂的情况下从事牧蜂。 先检查蜂箱了解割蜂巢 作为一名牧蜂人,胡艾薇经常需要长途跋涉几小时进入偏远的芭林,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手套,以纯手割的方式采收野生蜂蜜。 她说,到了采蜜地点,牧蜂人会先检查蜂箱,了解可以采割的蜂巢,如果蜜蜂在蜂巢里产卵了,或是蜂蜜还不成熟,一般就不会采割。 她接着说,检查蜂箱完毕后,他们就会用喷烟器转移蜜蜂的注意力,这个过程只有十几秒的时间,牧蜂人必须在这当儿迅速割下蜂巢。 “我们一般会隔2个星期到一个月去采收蜂蜜,一次只会割30至50%的蜂蜜,要看情况而定,不能过度采蜜,这样才能确保蜜蜂的食物充足。” “看天吃饭”非每次顺利 胡艾薇感叹,牧蜂行业是一门“看天吃饭”的行业,并非每次都能顺利采得蜂蜜,比如遇到下雨天,牧蜂人就不能采蜜了。 她说,她也曾去到采蜜地点,打开蜂箱才发现蜂群已离开了,或是蜂巢还不适合采割,空手而归是常有的事。 “采蜜是有风险的,除了可能会被蜜蜂蜇伤,进入芭林也可能会遇上各种野生动物和昆虫,而且里面没有通讯与交通,这也增添了采蜜的难度。” 她也解释,牧蜂人割蜜时必须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除了是避免遭蜜蜂蛰咬,也是为了保护蜜蜂,因为蜜蜂一旦蛰人,自己也会死。 谈到女牧蜂人的身分,胡艾薇坦言,牧蜂这个行业很辛苦,女生在体力方面确实不占优势,长途跋涉也比较不方便,周围也有很多人质疑她一个女生,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不过,她认为,但牧蜂行业更讲究的是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这2点她正在积极学习。 环境污染不利蜜蜂生存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存活4年”,这段话显示了小小的蜜蜂,对地球生态环境实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胡艾薇成为牧蜂人后,慢慢学习到各种蜜蜂的知识,平时也喜欢观察辛勤的蜜蜂,她感叹如今的环境污染越加严重,不利于蜜蜂生存,这2年蜜蜂明显减少了。 除了感叹于蜜蜂对自然生态的感知能力,她从事这个行业后更加认识到蜜蜂对地球的重要性,因此她除了采蜜以外,一直积极推广蜜蜂保育,希望能尽己之力为蜜蜂发声。 胡艾薇在行管令前曾与有机农场配合讲课及带团,同时到校园走透透,教育大众蜜蜂对环境的重要性,她近期也透过直播及影片,向民众分享蜂蜜知识。 “大自然的东西是学不完的,比如遇上新的蜜蜂品种,就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而且蜜蜂总有神奇之处,比如它们筑巢都是单数的,到现在我还找不到答案。” 打破各种蜂蜜迷思 市售的蜂蜜品质参差不齐,甚至不乏人造的“黑心蜂蜜”,她因此决心教育大众认识蜂蜜,打破各种有关蜂蜜的迷思。 对于蜂蜜的品质,胡艾薇拥有自己的坚持,她说:“蜜蜂给我什么,我给你什么”,不会胡乱参杂或加工蜂蜜,要让大众吃到新鲜纯正的好蜜。 说起蜂蜜的迷思,她举例,比如常见的“蚂蚁不吃纯蜂蜜”一说其实是谣言,因为蜂蜜里含有果糖和葡萄糖,蚂蚁当然会吃。 “还有很多人说吃蜂蜜不能用铁勺,这个就是真的,因为它放了一段时间会氧化,所以我们一般建议是用木、玻璃或塑料汤匙。” 女儿家做体力活被质疑 从对蜜蜂一无所知,到现在天天与蜂为伍,胡艾薇踏入这一行是无心插柳,一次入芭品尝蜂蜜的体验,就此开启她与蜜蜂的缘分。 她说,她当初修读的是会计系的文凭课程,毕业后便踏入职场,没想到第一次工作就遇上不愉快的经历,令当时21岁的她下定决心创业。 “那时刚好一名朋友带我进芭,认识了一名经验资深的牧蜂人,他正想要找接班人,我当时也觉得这行可以走很远,就开始跟他学习。” 她坦言,她没想过会从事这么辛苦的工作,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看好她,质疑她一个女儿家何必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体力活。 “这个行业真的很辛苦,我当时只问自己一句话,就是我创业要的是什么?我自认并不是为了要赚很多钱,而是要让大家能快一点看到我。” 她也透露一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辛酸史,比如她曾到早夜市摆摊售卖自己采割的蜂蜜,但却乏人问津,还有一次割蜜时被蜜蜂蜇伤眼睛,令她害怕又沮丧。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