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物理奥赛国家队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两名分别来自槟城锺灵独中和北海锺灵国民型中学的毕业生──王智政和黄哲炎,不约而同获得世界闻名学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录取,将在今年9月开启美国学习之旅。 报道:本报 陈云清 摄影:受访者提供 槟城锺灵独中2022年国际班毕业生王智政(19岁),计划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物理及电脑科学系,他更远大的目标是希望把所掌握的专长与知识,奉献予大马。 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大马有许多高素质的天文物理学家,但国内却少有相关的项目计划让这些专才发挥所长、发光发热。他举例,在2017年参与拍摄黑洞照片的研究团队中有大马人,然而他们并非来自大马的高等学府,而是参与此项目的台湾研究团队成员。 也因此,他在心里默默植下这份期许,未来在MIT上课的日子里,不会一味地埋头苦读,而是探索或研究各种发展机遇,希望未来,大马也能在一众学者或专才的群策群力下,开展各种高科技或天文物理的项目计划。 王智政求学时期,无论在学术或校外活动都表现优异。他在2022年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IGCSE)的考试中考获9A的优异成绩。他第一次是用IGCSE的成绩申请MIT,不过未获录取,但他没有放弃,翌年再以A Level的4A佳绩申请,加上在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終获录取。 虽然将在MIT度过的4年深造生涯规划还在摸索中,但他已有明确想法,即深造的第一年尽量把毕业必修的科目都率先报读及完成,然后才有更多时间自由选修其他额外的科目。 他也计划在MIT求学期间,申请担任教授的研究助理,一方面可学习到新知识,一方面也能赚外快以减轻求学时期的各种经费开销。 还有另外一项他认为不能错过的,就是交换生计划或实习计划,冀盼自己有机会到不同国家拓展视野。 报考MIT受学长启发 王智政是继刘焱炜(该校2020年毕业生)之后,第二个考入MIT的锺灵独中校友。 他说,刘焱炜获得MIT录取,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看起来似乎很遥远的事(获MIT录取),但学长办到了,只要他尝试,想必也有机会,而果真他也如愿了。 “其实,求学过程,身边每个人都带给我一定的影响,包括了学长、妈妈和老师等,特别是学长,无论是当年参加电子创意学会、比赛或是活动等,都有学长带领着。 “中一那年,我第一次接触物理,看到学长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或统考而准备或讨论时,我都听得一头雾水,但学长不吝于赐教,甚至主动借我课本翻阅。” 接近中学毕业时,他才开始参加物理及天文赛,那时候,虽然学长已毕业或在大学深造,但都予以他很多的协助与指导。 代表学会出赛认识新奇科技 热爱物理与天文的王智政,在国际赛事中收获丰硕,包括在2019年马来西亚天文奥赛选拔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国际物理奥赛中获得铜奖、国际天文奥赛中获得荣誉奖;并于2023年再参加国际物理奥赛与天文奥赛时,个别荣获银奖和金奖,是大马历年来第2个有此项成绩的人。 实则在中学求学时,他很少接触物理或天文的赛事,因为在大马,这类的国内赛事并不多,反观在美国、英国或新加坡,有很多这种从最简单常识到奥林匹克级别的科学赛。 所幸,他参加学校的电子创意学会,通过学会学习到创客精神,也接触了很多新颖科技,如三维打印、激光切割等,也有机会代表学会出征赛事,认识到新奇科技,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 他曾参与一个项目,就是设计可作通信用途的头盔,里面设置无线网络,并把信号传送至电脑信息等设备。在为项目测试时,他发现无线通信无法通过水传输,意即如果有一道墙是水,那无线网络将无法穿透。他尝试上网搜寻了解为何有此现象,奈何当时年仅14岁的他,对于网络上的资料解释感觉太深奥了,始终没看懂。 直至近年为奥赛准备而复习历年考题时,他再次碰到以上无线网络现象的题目,一切如回到原点,不同的是,这次他终于搞懂以前不明白的原理。用比较浅白的说法来解释,便是水可以吸收电磁波,而无线通信也是电磁波,在水中已被吸收,因此难以实现通过水传输无线通信。 学物理就如读故事书 王智政对于物理有着浓厚兴趣,他说,学物理就如在读一本故事书,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局,都会派上用场。 他说,物理有很多不同的题目,开始会学到“力学”(牛顿的三大定律),之后也会学到“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都是连在一起的议题讨论。 谈得兴起,他分享之前准备奥赛时,参考历年题目而对极光现象有了更多了解。 “向来,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极光现象是绿色和蓝色而已,我在拆解这道往年奥赛的题目时,发现原来也有红色的极光!” “我不相信,还进一步搜索确认,结果,原来还真的是有红色极光。” 他耐心解释说,这是需要特别的条件,即空气密度够低,所看到的极光将会是红色极光,这其中又涉及了光学、量子力学等。 前辈是追求物理路上的动力 在追求物理方面的动力,前辈在物理科的表现,时时刻刻鼓励王智政,期待自己未来在这领域有所发明或发现,并贡献在社会发展上。 他在去年参加于日本举行的物理奥赛时,有幸见到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日本学者,他们分别是2014年的得主天野浩(Hiroshi Amano)以及2015年的得主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他说,天野浩与团队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使得高亮度的省电白色光源成为可能”而获奖。“红色与绿色发光二极管早被发明,但是,就是一直做不到蓝色发光二极管,以致当时的发光二极管(LED)被认为无法取代那时期的液晶显示器(LCD)。”(备注:红、绿、蓝光学3原色同时相加为白色) 就因为有了他们的发现,才有我们今日用LED作为显像器件的电视机、手机、电子屏幕等。 另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他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McDonald)因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而获奖。 任何学识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对于物理科甚有心得的王智政,也见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带给社会许多的新发明。他说,如果把现今的物理知识拿给古代的人看,他们会以为那是魔术。 “试想像,如果跟几百年前的人说,有个四方形的东西就放在口袋里,然后通过一些电波就能跟别人对话,他们一定认为是在开玩笑。”但是,就因为物理,所以它不再是玩笑,而是成了事实,人们的沟通从此不受距离所限制。 有些知识课本不会找到 王智政目前是马来西亚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校友协会(简称AMISO)的成员,此组织的宗旨是让更多人懂得有不同的奥赛项目,如科学、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语言学、哲学、电脑学等。 王智政说,此组织希望学生借着参加相关项目的奥赛,得以挖掘及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毕竟,许多额外知识无法在课本中寻获。“例如天文学,在课本里能读到的资讯有限,一些中学生甚至只对星座有兴趣,但天文学知识浩瀚无穷,要学就真正地去深入研究,而参加奥赛是其中的管道。” 王智政14岁时第一次参加奥赛,就是天文学奥赛,那时候还晋级至最后一个阶段的选拔,参加生活营,并把亲手制作的望远镜带回家。 那望远镜只是用非常简单便宜的材料制作,便可瞭望到行星、月亮,让他体会到天文世界里的神奇奥妙及伟大。 同样是锺灵毕业生的黄哲炎又是如何考获美国MIT呢?点击下面链接了解吧~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2】北海锺灵毕业生黄哲炎/从参与奥数赛到考获美国MIT ,每一步皆由热爱筑成 更多【新教育】: 化学师在学术与业界的科研创新 大马溜冰小王子方则诚 滑出一片天 想修读中文相关科系该往何处去?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