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犒军祭祀

犒军,在字面上的意思是犒赏军队,但为何早期的巴口居民需要犒赏军队?这其中的典故,其实与巴口廻龙舘供奉的神明有关,至今已有约60年的历史。 报道、摄影:锺柔洁(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信仰成了很多人的心灵支柱与精神寄托,而随信仰衍生的活动也逐渐形成地方上或族群独有的特色习俗。 一些信仰或习俗可以源远流长,一些则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 [nonvip_content_start]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带领读者来到麻坡巴口,了解曾经在当地流传数十年,如今却即将走入历史的民间习俗——犒军仪式。 犒赏二战后驻守“兵将” 犒军,在字面上的意思是犒赏军队,但为何早期的巴口居民需要犒赏军队?这其中的典故,其实与巴口廻龙舘供奉的神明有关,至今已有约60年的历史。 麻坡巴口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是杜姓华裔居民的聚集地。先辈在30年代从中国家乡请来两尊杜氏神明,即杜府大人公及杜府先祖的香火,并在50年代建立廻龙舘供奉两尊神明,这座庙从此成为居民主要的膜拜场所。 相传在二战结束后,因为依旧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巴口村民因再次面对外来威胁而惶恐不已,于是有人祈求神明庇佑,让他们度过难关,结果获得神明应允,派出天兵天将驻守在当地的主要出入口,保佑村民安居乐业。 当时,有村民声称看到“大批兵将骑着白马驻守在路口”,所以外来者始终没能进入巴口地区,村民才相安无事,并对神明的庇佑感激不已。 与此同时,据传神明要求村民每逢初一、十五进行犒军仪式,让“兵将”享用;自此之后,每逢初一、十五到了傍晚时分,当地村民就会准备数道菜肴摆放在住家门前,犒赏军队。 犒军仪式一直持续了数十年,形成当地独有的习俗;不过,随着时代进步及人口迁移,犒军的家庭逐渐减少,甚至变得寥寥无几,过去每逢初一、十五犒军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 杜顶山:每逢初一十五祭拜犒军 廻龙舘署理主席杜顶山披露,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开始犒军,他长大后也延续这项传统。 他说,过去每当初一、十五,巴口的华裔家庭都会在住家门前放置桌子或长凳,摆上准备好的食物,点香膜拜及焚烧金纸。 “当时大多数家庭人口众多,虽然仪式简单,但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犒军,显得特别热闹。” 他表示,一些家庭会准备比平日丰盛的菜肴,有的还会宰鸡、宰鸭,或在当天特别买猪肉来祭拜,并在仪式结束后一家人享用晚餐。 他感叹,如今犒军的家庭越来越少,许多年轻一代搬离后就再没犒军,老一辈也因体力所限,慢慢不再犒军。 杜丕周:后改为理事庙内祭拜 巴口廻龙舘理事会主席杜丕周表示,由于“兵将”依旧驻守在巴口各区,但已少人犒军,为免兵将挨饿,理事会遵循神明的指示,目前正在进行为期49天的清醮及收军仪式。 他说,清醮及收军仪式是请驻守在各地的兵将撤回兵营,民间就再也不用犒军,改由理事会在庙内进行;这也意味着在巴口流传数十年的习俗,将在农历十二月初一正式走入历史。 据他透露,清醮及收军仪式从10月31日开始,直到12月18日才会结束;最后3天有布袋戏演出,12月18日傍晚6时也将设自由餐,请巴口村民前往享用及祈求平安。 他指出,收兵仪式其实早在2019年就已筹备,原定2020年进行,但因疫情及行管令而被迫展延至今年。 另外,他说廻龙舘一直遵守传统,在农历四月十七的建庙纪念日及杜府大人神诞,以及八月十三的杜府先祖神诞,都会准备特定的72道菜肴拜祭。 “72道菜肴包括36种荤菜及36种素菜,理事会及头家炉主们会抽签决定各自要准备的两道菜,并在当天早上11时之前带到庙里,直到晚上约11时才结束,这个做法数十年来不曾改变。” 他也说,农历四月十七的庆典还会设宴百席款待各界,八月十三则是内部宴席。 廻龙舘历史简介 副主席陈福源表示,廻龙舘于1952年就建在现有地点,1988年重建及申请注册,1990年正式成立第一届理事会。 他说,原地主在2015年有意收回土地进行发展,理事会为避免迁庙,于是发动筹款,在一呼百应及民众大力支持下,理事会在2017年成功以300多万令吉买下现有地段。 他指出,廻龙舘虽然供奉杜氏主神,但开放让所有人膜拜,过去也一直是村民的主要膜拜场所,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庆典,包括神诞及建庙纪念日,每3年也会举办一次大游行。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