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珍貴

與家人一同旅行,對你而言,是一種奢望,還是一呼百應、輕而易舉的事呢?對我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說得接地氣一點,就像購買萬字積寶,雖懷抱希望,但不敢強求期待。 我最後一次與父親出國旅行,已是10年前的事了。那時的旅行,幾乎是半哄半騙,借他嚮往已久的著名寺廟為由,與司機安排特殊行程,父親半推半就,這才成就一家七口前往鄰國合艾的三天兩夜短暫之旅。那趟旅程留下美好回憶,家裡的長輩也嘗試不少的“第一次”,算是一次皆大歡喜的旅程。 從那以後,無論我如何以各地寺廟為“吸引點”,父親還是拒絕我的旅遊邀約。即使使出渾身解數,軟硬兼施,他始終把我拒之門外。不管我們說什麼,他都有不一樣的理由拒絕,最終我們也只能尊重他的決定,免得他出門後板著一張臉,讓誰都難受不自在。 直到最近,我又忍不住蠢蠢欲動,再度開口邀請父親與姑姑一同出國旅行。父親依舊毫不猶豫地送我閉門羹。數天後,我換不同的理由試圖說服他,結果依然如預期般被各種理由拒絕:“會認床睡不好”、“那裡太熱”、“那裡太冷”、“食物不合胃口”、“下午要午睡”、“體力不支”……這些理由層出不窮,意圖把我逼退。父親的顧慮,我自然明白。於是,我退而求其次,提出折中方案——不出國,就近旅行,由我開車,行程隨性,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想休息就休息,然而這個提議仍未能打動他。就算我使出最後的殺手鐧,對他說“人的一生不過三萬多天,三天都不能給我嗎?”父親依然固執己見,絲毫沒有動搖。 原本期待的,我、父親、三姑與小姑的金馬侖高原之旅,最終變成我與小姑的二人行。三姑因行動不便不想遠行,我唯有默默尊重她的選擇。出發前夕,年逾古稀的小姑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覺得讓我獨自開車數小時帶她出行,既會讓我疲憊又不符合各種效益,說“不如等下次,等多些人再去吧”。 “下次”變得越來越遠 明天會發生什麼事,誰又知道呢?還等下次?我打趣地回她:“你是要等我爸再拒絕我10年?而且時間一直往前走,三姑的年紀只會越來越大,行動也不會比現在更方便。10年一眨眼就到了,到時候我也50歲了,誰知道還能不能帶你出門呢?”小姑想了一會兒說:“10年後我都80歲了,估計也不能遠行了吧?” 那麼,還等什麼呢?我就這樣從檳城開車帶著小姑踏足她暌違十多年的金馬侖高原,享受涼爽的天氣、吃一頓不會流汗的火鍋、親眼看見羊駝、欣賞一大片色彩斑斕且充滿生命力的花花草草、把可愛的小植物帶回家、吃新鮮的草莓和甜點、在冷冷的天氣下品嚐淺紫色的薰衣草冰淇淋、購買甜而不膩的玉蜀黍和看著就忍不住想多買的新鮮蔬菜等等,兩人度過了舒適愉快且自在的旅程。 歲月如歌,匆匆流轉,人生的每個當下,都是不容錯過的珍貴瞬間。生活的匆忙與瑣事,常讓我們忘記“現在”的重要性,總是以為“下次”才是最完美的時機,但實際上,時光不會等人,歲月也從不偏袒,“下次”則變得越來越遠。 也許,這一趟“不算完美”的旅程,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我無法強求所有人同行,但至少及時抓住當下,帶著長時間待在家的長輩出去看看美麗的世界,哪怕只是短短几天。 旅行與陪伴,無需過多的預設,也不必追求無懈可擊的安排,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那些簡單、隨性的瞬間裡。既然時光無常,不如放下猶豫和一遍遍的等待,把握當前時刻,與重要的人在一起,簡單而真實地度過每個當下,才是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風景。
1月前
外婆出殯後,殯葬單位負責人召集母親、舅舅、阿姨及表哥,9人圍成一個小圈,跪坐在擺放棺木的位置。負責人從壓煞的水桶裡取出8副碗筷,鄭重對他們說:“這副碗箸是媽媽,阿嫲乎恁起家用的,現在她沒了,恁就袂好好,毋通分家。”他一邊將碗筷平分給7名兒女及長孫,一邊用閩南語叮嚀子孫齊心協力。這番言辭猶如閩南劇慣用的對白,而今戲劇性地在外婆的喪禮中上演,傳入我的耳裡,我這才聽明白,原來分碗筷的喪俗承載了往生者對後代的寄寓。 身為外孫女的我站在母親身後“竊聽”殯葬單位負責人冗長的閩南語發言,從而發現他的發音特色。他將“筷子”念為“箸”[ti],不禁讓我想起幼年時期到惠安阿嫲家用餐的趣事。小時候不知道“箸”在閩南方言可以念為[tu]和[ti],讀音上的區別讓8歲的我誤以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字。當時阿嫲叫我到廚房拿筷子,但我聽不懂[ti]是什麼,媽媽幫我翻譯成之後,我才明白阿嫲所謂的“箸”[ti]即是外婆所謂“箸”[tu]——即“筷子”。 《說文解字》記載:“箸,飯欹也,從竹者聲”,“箸”(漢語拼音為zhù)字以竹字頭為部首,表露了箸的製作材料是竹;“飯欹(yī)也”則說明了箸的功能為餐具。長大後修讀語言學相關課程,適才知曉“箸”字在閩南方言區的發音因地域而異,漢語一般以“筷子”統稱日常生活里人們吃飯夾菜時所使用的兩根棍子,“箸”字則保留於方言 “箸”與“筷”有俚俗之別,在正規場合,筷子被稱為“箸”,而民間一般稱其為“筷”。 根據《菽園雜記》,“箸”與“住”同音,當時的人民認為“箸”字對行船者而言為壞兆頭,故而以“筷”代“箸”,祈願遠航的艘船早日歸來。清代市井小說對“筷”字的使用頻率普遍提升了,“筷子”一說日愈普及化,從而取代了“箸”字的正統地位。又一說法是明代西方學者利瑪竇沒有將“箸”的概念引入西方學界,導致洋涇浜英語將筷子譯為“chopstick”,即“很快的棍子”,所以“筷子”是現當代人士對“箸”的慣用稱呼。 理解“箸”的本義之後,我轉身到廚房“算筷子”,一個、兩個、3個……媽媽聽見我用“個”數數,立刻糾正我筷子的量詞是“雙”,“一雙”指兩根筷子,趁機考我數學,問我6個人一共需要多少“根”筷子,這道應用題把我考倒了。由於當年的我還沒學會背乘法表,媽媽教我把筷子兩兩排開,重複5次,6雙筷子一字排列,這便是我對量詞“雙”的最初理解。 成雙成對的筷子對應了傳統文化裡陰陽二合為一的概念。“箸”的兩根棍子發揮主動與被動功能,分別對應傳統文化裡的“陽”和“陰”,握筷子的時候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上,代表天、地、人的結合。古時漢人有“天圓地方”的概念,因此筷子的造型多為圓頭長身。筷子的長度講究“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慾。如今筷子造型多變,除了傳統的竹筷,按材質一般還可以分為木筷、不鏽鋼筷、陶瓷筷及兒童筷等。 握筷子尾端的女孩會遠嫁 阿嫲家的“箸”屬於木筷。由於父母皆是左撇子,我看不懂他們握筷子的方式,導致我握筷子的姿勢較為怪異,不僅手指錯位,甚至呈現了交叉狀態。阿嫲年事偏高,看不清我的握筷方式。媽媽稍微調整了我的手指部位後,我使用正確的姿勢夾了兩塊肉,隨即便恢復錯誤的姿勢。媽媽失去耐心,放棄糾正,對她來說,難改的除了女兒的本性,還有她握筆及握筷子的姿勢。 某日干爹發現我握筷子的方式不標準,向母親瞭解情況之後,手把手教我握筷子。當時的我已經念小學五年級,他矯正了我的手指部位,要我坐在他的正對面吃一碗麵,確保我學會握筷子的正確握法。這是我吃過最壓力的一碗麵,我全程不敢鬆懈,生怕自己放鬆用錯姿勢,乾爹會讓我把桌上的配菜吃完。 經過乾爹的調整,我迅速學會了握筷子的正確方式,從而喜歡握筷子的感覺。每當家庭聚餐,他依然會暗中觀察我握筷子的方式,所幸我都能順利過關。然而,乾爹總會提醒我把手指放低一點,他說,握筷子尾端的女孩長大後會遠嫁。我不想離開家,乖乖地把手指放在兩根棍子之間的正中央,心想,這樣離家不近又不遠。 家庭聚餐多達兩桌,我們把桌子分為長輩桌和晚輩桌,而乾爹是全場唯一使用筷子吃飯的人。筷子是安靜的餐具,不論用以扒飯、挑菜、夾麵食、肉類、豆腐、雞蛋等滑溜之物,都不會發出失禮的摩擦聲。我間接受乾爹影響,至今習慣了用碗筷吃飯。 有人將筷子的禁忌統稱為“十二忌諱”,但對家中長輩而言,他們覺得將筷子插入飯菜中央最不吉利。祭祖時,我們在祖先供桌擺放12碗飯,而後在碗的右側各別擺放一雙祭祖專用的不鏽鋼筷子及一個陶瓷湯匙。媽媽千叮萬囑,筷子的頭部切記朝外,將祖先視為活人,然後在桌邊擺放4張塑料椅子,彷彿那一剎那,歷代祖先會被飯菜香吸引回家。我經常幻想祖先動筷吃飯的場景,他們的樣子是怎樣的呢?他們吃得慣媽媽煮的菜嗎?燒雞和糕點好吃不?能的話,我還想湊近觀察他們握筷子的姿勢。 小學老師經常以“折不斷的10雙筷子”向學生宣導“團結就是力量”,然而在傳統文化觀念裡,一雙箸足以撐起一個大家族。想念外婆的時候,我想用殯葬單位負責人分發的“起家”碗筷吃飯,媽媽卻不准我使用,說這是外婆留給後代的珍貴之物,必須好好珍藏,於是讓我把這副碗筷收到廚房儲物櫃最高處。 每當打開廚房儲物櫃,只見“起家”碗筷高高立在儲物櫃最高層,倍顯孤獨,又頗具威嚴。如此的視角,宛如外婆正在天上俯視我們一樣。此刻,她將化為一個碗、一雙箸,守護她的子子孫孫。
1年前
3年前
終於回家了。 不過,踏進家門的那一刻,新買的沙發、不知何時添置的書桌、沒見過的客廳擺設、廁所裡新換的黃燈還有廚房裡擁擠的貨架,並沒有讓我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我回家了”。打開手機想連接家裡的網絡,卻顯示“請輸入密碼”。心裡萬般無奈,不過一年半載沒回家,怎麼感覺自己成了這個家裡的客人? 回到房間,自己那張睡得快塌的老床鋪早就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床鋪,和妹妹的娃娃,枕頭和被子。若不是書架上還擺放著我的照片和獎盃,我大概在這房間裡找不到我曾住了十多年的痕跡。似有不甘,我把行李散落在整個地上、床上,想重新宣誓房間的所有權。毫無意外,這場我自以為會成功的無聲抗議最終換來的是母親大人的一頓臭罵和妹妹的嘲笑。 在家的時間過得特別快,大概是因為家裡真的有魔法。不誇張地說,我總覺得只要回家了,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次回家,我私心地帶了些有破洞的、不合身的、線已脫落的衣服回去。毫不意外地,在我收拾行李的那天,每一件有瑕疵的衣服已經被母親一針一線給縫補好了,沒有一聲埋怨或邀功,一針一線裡藏著的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而弟弟妹妹也在很久沒見後成長了不少。總被家人笑一毛不拔的弟弟竟然主動給我買了涼茶,只因前一晚他聽到我打噴嚏以為我感冒了。說不感動是假的,不過一段時間沒回家,以前總惦記著我給他買玩具或食物的弟弟似乎也長大了。 假期結束得很快,母親送我去機場的那一天還在擔心我吃不飽,東西沒帶夠。我匆匆說了聲再見,頭也不回地走進機場。再慢個幾秒、再猶豫個幾秒,我想我會忍不住落淚哭著說不要回去了。 24歲年紀也不算小了,但是離開家裡、離開家人,終究是會捨不得。以前上學的時候離家近,一年還可以回家好幾趟。而今在外面工作久了,每一次回家的機會都格外珍貴。這次回家就當給自己充個電,然後開始期盼著下一次回家的日子到來。 回家,真好。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