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生物学
城人小说
王樾·终极杀招
“灵异火锅店?在那里见面?”淑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2星期前
城人小说
星云
城里化石狩猎/林泽昇(芙蓉)
身为科学野外考察研究团的一员,是有机会在内蒙古戈壁滩上找到恐龙化石,在青藏高原觅得远古时期淡水鲨鱼化石,或在马来西亚半岛热带雨林石灰岩洞穴内找到大象化石的。对古生物研究工作者而言,这都不足为奇。古生物学研究之所以要组织户外考察,目的就是要科学、系统化地采集化石,并观察其产地的地质以了解化石的产因和这些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 这些难得的科研探险经验虽然给参与者带来很大的乐趣,并给科学家提供了有学术价值的原始材料,却不是普罗大众常常可以遇见的机会。在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即专业科学工作人员与公众共同从事科研的互惠互利研究方法,譬如与志愿者到野外进行科学普查和记录、采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等科研活动)还不够普及的地方,这种机会更是凤毛麟角。 在公众科学还未普及之前,难道一般对远古生命感兴趣的大众和在籍学生,就只能透过虚拟网络和纪录片及书本来认识化石吗?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没有自然历史博物馆或同类科学展览的情况下,大众的求知管道是非常有限的。 可是,万事皆有例外。 “化石”为远古时代生物业已石化的遗骸,或其生命活动(如觅食筑巢行为)遗留在岩层内的遗迹。这些遗迹和遗骸最常发现于一种地质学上称为“沉积岩”的岩石层中。这些不同种类的沉积岩(例如石灰岩)从古至今都常被人们开采和加工,以做为建筑和手工业的材料。开采时,工地人员常会在岩层内发现动植物化石。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在德国索尔恩霍芬(Solnhofen)的石灰岩矿区。这里盛产的石灰岩很早就被开采成建材及印刷的原料了。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鸟类化石——距今约1亿5000万年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就是在这里于1860年代发现的。 再者,如北京郊外房山地区的周口店,发现距今约80万至68万年的“北京直立原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化石的石灰岩洞穴,从明清时代起就是帝都建材的来源地。现今的世界各地,这些品质佳且外观优雅精美的沉积岩仍然是很多经典大型建筑物的首选建材。若细心留意这些建筑的表层,能在大都市内发现化石就不再是天方夜谭的难遇之事。 就先说说在留欧求学期间,我的一些惊喜发现吧! Grand Arcade是英国剑桥为数不多的大型购物商场。它位于大学城镇内的主要教学区,平日里来光顾的多是观光客。商场一楼大厅和主要商店前的走道地面上,铺有多套浅桃黄色以及米色的大理石。在好些地砖上都可以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化石,包括箭石(Belemnite)和菊石(Ammonite,见图一),这一类与现生乌贼和鹦鹉螺同属于头足纲(Cephalopods)大家族的软体动物。所不同的是,箭石和菊石已完全灭绝,其最后的成员都在约6500万年前,随着恐龙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在地球上。这些带有化石的地砖其实是从德国引入的建材,在行内俗称为“侏罗大理石”(Jura limestone)。形成的地质时代(亦即古生物生存的时代)大约为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亿6000万到1亿4000万年)。 在宏伟壮观的巴塞罗纳主教座堂 (Catedral de Santa Eulalia de Barcelona),正门广场的休闲长凳上也可发现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包裹化石的围岩呈暗淡的灰色,夹带小区域零散的深褐色杂质,化石本身为泛白色,所以特别显眼易找。发现的化石种类包括各式大小不一的贝壳碎块,海胆盘型的本体部位和散落的棘刺。有些海胆本体化石表面还保留部分非常特别的放射状心形纹(见图二)。每一张长凳石料上的化石保存状态都不一样,有些贝壳化石仅呈其内部表面,有些则为外表面,少数较为完整的则呈现出双瓣外开的状态。 回马后,我依然延续这一在城里狩猎化石的(傻)习惯。你也别说,天公不时都会疼惜憨人,在本地令人心旷神怡的发现也不少。 离巴生火车站不远处,有一在地人称为“白宫”的皇家博物馆——苏丹阿都阿兹皇家展览馆(Sultan Abdul Aziz Royal Gallery)。主体建筑建成于1909年,为英殖民时期著名建筑师亚瑟·贝尼省·哈贝克(Arthur Benison Hubback)所设计。英殖时期,它是土地与行政办公楼,日治时期曾作为日军指挥部署战事的总部。独立初期,又成为巴生地方民政事务办公楼,1980年代再更新为纪念博物馆。皇家博物馆则是在2007年左右迁入,随后即免费开放予公众游览。 竟可以在KLCC发现化石 这栋建筑主要的阳台回廊以及连接底楼和二楼的梯级处,地面皆平铺有西洋棋盘般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砖,其中黑亮的地砖上就见有化石遗迹(见图三)。其纹理有如在巴塞罗纳含有化石的黑底色岩石,分布其上的白色化石同样特别易辨。唯在这里不见有海胆类化石的踪迹,却处处见有贝壳化石碎块和珊瑚化石,不均匀地分散在岩面。心中唯一难解的是,这些地砖是原本建筑的一部分,还是后来维修改造后添加的新元素呢? 吉隆坡最火红购物商场之一的KLCC阳光广场,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爱书之人必定也对商场顶楼之纪伊国屋书店(Kinokuniya)留有难以忘怀的印象。远古化石就在书店外不起眼的空旷行走区域,工作人员不时清理、抛光、打蜡的米色和淡粉红色地砖上。 这些上古海洋生物化石从不埋怨每天有多少双脚在匆忙无意之间踢踏而过。空闲之余在好几处地砖上都发现少量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如螺壳(见图四,左)和横板珊瑚 (tabulate corals)的外骨架结构(见图四,右)。这些化石都比较细小,不屈身折腰断难察觉。目前已知的横板珊瑚大约有三百多种,是一类早于2亿4000万年前左右就灭绝的浅海区域珊瑚。大部分的种类营群居性生活,还是远古时代造礁动物之一。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无脊椎动物化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主要领域。所以在城里发现这些化石后,都虚心地和大学里专门研究这类化石的同事交流请教。大家都幸喜乐见在本地一些著名且对外开放的建筑物里竟可以发现这类化石。这些隐藏在地砖的化石,估计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呀!这些展览馆和阳光广场的主要管理单位若知道这些小小的发现,想必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吧。 这些平铺在眼前的真实化石虽然大部分不是原地生产的种类,且在完整性上也无法媲美博物馆内的精致标本;不过,发现者至少可以在近距离内慢慢地观察和细赏,且能亲手触摸这些在几百万甚至上亿年前,生活在这地球上的远古海洋生命。近在指尖,却横跨浩瀚时空——这难道还不算是世间事物相隔最近,却又同时相隔最遥远的距离吗? 在大城市里繁(烦)忙(盲)的你,如愿意或不介意路人的异样眼光,你其实也可以(像我一样)做一个化石猎人。
9月前
星云
读家
徳纯 / 不爱运动,不是人类的错?
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不喜欢运动,不只是因为你“懒惰”?或者换句话说,你之所以懒得运动,是有科学根据的? 2017年,美国史丹福大学做了一项《全球人口平均每日步行数》的研究,指出马来西亚人民的步行步数在全球排名倒数第三,平均每天只步行3963步,远远少于全球人类平均数的4961步。此外,根据我国最近的全国健康及病发率调查报告(NHMS),马来西亚目前是东南亚国家中“最肥胖”的国家。报告更预测大马的肥胖症将会在2023年达到惊人的23至24%,即每4人中会有一名肥胖患者。肥胖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困难预计将为我国原本不堪负重的医疗体系带来更大的负担。 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肥胖似乎是现代都市生活无可避免的后遗症。每个人都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及运动的好处,可是对于每天早上摸黑出门,晚上摸黑回家,每周平均工作60个小时以上的上班族而言,周末只想在家躺平确实是无可厚非的选择。无论在什么国家,只要是都市人,都会面临同一个通病,那就是虽然知道运动的益处,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不好,可是就是想躺平看剧、无法坚持运动计划、甚至是千方百计逃避运动。 ◢原始人都爱运动吗? 《天生不爱动》的作者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身为人类演化学教授,就想要通过人类演化学的角度破解现代人关于健康和运动的迷思。本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关注人类身体活动和缺乏活动的演化历程。每个部分又细分为不同的章节,负责解答一个关于运动和健康的迷思。最后作者也探讨了如何使用演化的方法来协助我们活得更好。 本书最大的看点是破解了东西方社会关于“人类天生就是爱运动的生物”这一巨大迷思。在影视作品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东西方文化,通常都有一种关于“运动野蛮人”的迷思。该迷思对古代社会有难以言喻的浪漫幻想,似乎在现代化和西方饮食文化未入侵以前,人类天生就是自带六块腹肌的超级运动员,力气远超于现代人。这也是为何如今许多减肥和健身教练都主打古代自然饮食法或者什么“斯巴达式”健身。仿佛只要学习了古代人的健身和饮食方式,就能打造完美身材。 作者说,其实以上看法都是错误的迷思。原始社会甚至是古代社会的人根本没有运动这一概念。他们并不需要刻意的训练或饮食方式,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了无可避免的体力劳动来消耗身体上的能量。根据作者的研究显示,古代的狩猎和采集者一天只工作6到7个小时,而剧烈活动通常只有区区的一小时,运动量其实与在健身房运动一小时的现代人大致相同。这项研究通过演化证明了我们祖先每日的活动量其实与现代人相差无几,他们与我们一样,除了工作,并不会把额外的时间花费在运动上。 ◢人类演化出新的代谢模式 既然现代人的作息时间及活动量都与古代人不相上下,那为何现代人肥胖率及因肥胖而引发的并发症比古代人更高呢?这其实与人类的演化有关。 早期的采集者比现代人工作的时长更短,他们只会花不到半天的时间寻觅食物,剩余的时间都花在休息和其他工作上。可是由于古代食物品种匮乏以及缺乏垂手可得的现代便利,采集者的身体在演化下已经发展出了高效率的代谢模式,不仅演化出最有效率的消耗能量模式,甚至是高效率的能力储存模式。在食物匮乏的古代环境下,任何吃进肚子的食物都会优先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以便能在紧急时刻运用。同时,人类的基因也时刻提醒采集者必须减少非必要的活动,以避免能量消耗过大而死亡。这些在经过了几万年的演化以后,当时让人类能够继续生存的机制,如今却成了导致现代人肥胖的元凶。 ◢人类基因有减少活动的习惯 无论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采集狩猎者或是古代社会的农夫、铁匠等人,每日的作息时间虽然与现代人相似,可是这些人从事的是现代社会所淘汰的体力活。此外,他们还面临饮食和烹调方式匮乏的困境。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他们虽然不刻意运动,却拥有高效率的代谢活动,并演化出对高能量食品的偏好以储存多余的能量。 由于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刻意运动的习惯,经过几万年的演化以后,现代社会人类基因里仍然保持着减少活动的习惯。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食物价格变得无比低廉且烹调方式层出不穷,我们仍然偏好高能量食品,却没有相对的活动模式消耗这些高能量。简单点来说,在与古代人相差无几的作息时间之中,我们人体消耗的能量大大低于古代人,可是我们的基因里仍然保持着数千万年来对饮食和能量的机制,这就是导致我们肥胖的主要原因。 作者通过本书告诉了读者:其实不爱运动,喜欢躺平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问题,而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的生活模式。作者更指出了无论是有氧运动或阻力训练,对于减重的效果其实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人体通过了长时间的演化,已经进化出了十分有效率的代谢机制,如果一个人剧烈运动以后,人体就会自动减少其他非必要活动来减少能量的消耗。这也是为何许多人在做完有氧运动,或者去健身房回家后只想躺在床上睡觉。 ◢不是叫你放弃运动! 当然作者提出这些论点并不是鼓励人们放弃运动,因为各种研究显示,运动对于降低各种隐性疾病的风险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期望通过运动来减低体重就有点痴人说梦了。在作者看来,最简单的减重和减脂方法,就是降低能量的摄取,创造热量缺口。当每天摄入的能量少于所需的能量时,我们演化了千万年的身体,就会进入燃脂模式来维持我们的生命。当然,作者也指出这种方式必须在专人和医生的指导下有规律的进行,而不是一味的少吃。 通过本书,其实不难总结出肥胖导致的所谓“文明病”,其实就是人类在过去高速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副产品。人体在经历了数千万年才慢慢演化成今天这种机制,可是在短短数十年之间,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过去几千万年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仍然使用着几千万年的演化机制来面对现代社会作息和饮食习惯,难免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而导致的后果。 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只能够反抗我们演化的天性,从饮食结构和活动模式入手,以便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
2年前
读家
更多生物学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