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赛夫鲁传跳槽
非常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病情
星云
失恃/露凡(实兆远)
春节渐近,过年的氛围愈来愈浓厚,母亲的病情却越发危急。腊八节那天,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她最终没能等到甲辰龙年的到来。为母亲看病的张医生感到无限唏嘘,脸色显得凝重,叹了一口气:唉,还没过年呢! 母亲生前说她肖龙,生肖却和出生年份不相符合。丧礼上,有些亲友甚是好奇。我说,那有什么关系呢?母亲不是文盲,她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汉字。既然她坚持两者皆正确,也就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我对母亲以往的事情知道甚少。母亲多次提起习字之路的波折,唯有此事,我印象深刻。母亲年少时原本目不识丁,幼年时第一次央求祖母购买一支铅笔,却换来亲生父亲怒声叱骂,“啪”一声把笔折断,用力扔出屋外,下令永远不准提起读书写字这码子那个年代不属于女孩子的事。面对外公的不耐和不欢,母亲不曾放弃过学习写字的唯一念想。提起习字的心路历程,母亲的眼神发亮。说及瞒着家人学写字,她的时间回到少女时期。无畏外公的禁令,更不怕被甩一巴掌,母亲自有妙招,最终在废矿湖拥有个人的学习空间。母亲每天携带一个琉琅,与外婆一起出门,到废矿湖淘洗锡矿砂。午间休息,她挤出一点时间,提起小树枝在地上尽情挥画勾勒字词,读过几年私塾的同伴成为指点及教导她的小老师。我不相信这件事情外婆不知道,唯一的解释是她选择闭上一只眼睛。在废锡矿湖里拚搏,双脚浸泡水里,弯着腰在猛烈阳光的曝晒下洗琉琅,工作劳累又单调,狂热习字的母亲不但不觉得酸楚,反而感到欣慰。偷偷摸摸习字那段时光是母亲最难忘的记忆,她屡次喜滋滋地说,能够认字、识字和解字,一切辛苦皆值得。母亲还说,她的学习生涯并不孤单,洗锡矿砂的日子,结交了几名和她命运相仿且热爱文字,一起争相偷偷学习的女孩。 母亲不曾写字给我们看,曾问她,字写得如何?字体好看吗?母亲摇头笑笑:乱涂乱画的鬼画符,东倒西歪的字见不得人。 老天不会忘记每一个人 自从家里订购了报纸,母亲常指着报纸上的油墨字,一个字一个字慢慢朗读,有时停顿一下,问我们读音是否正确,她仿佛在脑海里编辑一本独特的字典。她掌握的字词像凌乱的砖块和瓦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摞摞的逐渐排列,堆叠得越来越多,最终构建了自己的文字小房子。日历、老夫子漫画、儿童故事书、佛教绘本故事、电子游戏及电视剧的中文字幕,皆是她识字的工具。归根于她的聪颖与好学,她也懂翻看通书及二十四节气表,同龄的老妇女与她相比绝对输得彻底。 母亲中年丧夫,独自抚养5个孩子。她深谙不能进入学堂的苦痛,求学时期母亲从不让我们失望,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我们总不缺书本和文具。外公经商,他用自己攒到的钱及妻女洗锡米的积蓄,买了很多橡胶园,家境堪称富裕。父亲去世后,外公和外婆曾经接济过我们,可是物资往往被亲戚半路拦截打劫。那时,年纪小小的我赫然知晓,原来亲情有时是不可强求的。忆及生活上那些困难的过去及三餐的匮乏感,母亲鲜少显示内心的复杂感受,她总是说:一根草一滴露,老天爷不会忘记顾及到每一个人。 十二生肖中,与别的动物有异,龙是虚构及神话了的象征。母亲自始至终说她生肖属龙,也许,潜意识里母亲希望自己像龙一样强大,能够排除万难保护儿女。庆幸的是,如她所愿,我们长大后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安稳。 获悉母亲病重,我赶回家乡。1月18日傍晚,原本有事下午要重回S城一趟。离开前,测量母亲的血压和血氧,发现两者的度数过低,而且飘浮不定。想起医生的瞩咐,心里有数,遂打消返回S城的念头。 母亲曾经两次病情紧急被送往医院,从急诊室转移到病房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治疗。两次皆输液和输血,以鼻胃管灌食。久卧病床,她背后出现一个很大的褥疮,鲜血淋漓。母亲病重,心情变得矛盾,担心她骤然离去,又不忍她住院接受抢救,继续饱受病痛的折磨。母亲曾叮咛,人生中最后一刻她要呆在家里。眼见母亲在弥留之际,我们决定遵循母亲的意愿,不拨打救护车紧急热线,不把母亲送进医院。 母亲平时拜观音菩萨,念阿弥陀佛。我打开手机,不间断地播放佛曲。我在母亲的耳边轻声说:妈妈,不要怕,不要慌张,见到佛菩萨,放下一切随着菩萨去修行。 我们心中已为最坏的状况做好准备,弟妹和我轮流守在母亲身边和她低声耳语。盛了半碗饭,吃了几口,小妹叫我过去。屏息凝神,伸手探探母亲的鼻息,摸摸她心口,心底陡地明白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顿时,眼角自润湿起来。心里明明万分不舍,却也不禁产生母亲终于脱离病痛折磨的想法。 母亲97岁高龄离世,我们按照她的遗嘱,丧事从简,遗体火化。换上寿衣的母亲躺在棺椁里,双脚朝外。那刻,恍然感觉到她既存在,又像不存在,心里一片空白。 翌日,抓起手机,打电话去S城的医院,欲更换自己的复诊日期。那头传来护士善解人意的声音,我有点心不在焉的漫应着,嘴里重复:我的母亲不在了,我的母亲不在了,我要更改日期。 新年期间,烟花璀璨,却与我们无关,过年的心情荡然无存。除夕夜,无心煮膳,随意烫了半只土鸡、弄了一个汤、切了一盘烧肉、焯烫一碟蔬菜及清蒸一尾母亲以前嗜吃如今却吃不着的河鱼。菜肴摆在餐桌上,望向母亲习惯坐的位置,心里空空洞洞,只想着:“母亲走了,再也见不到她了。”慢慢咀嚼着食物,好像平时一样,刻意吃得慢一些,仿佛仍旧陪着母亲吃饭。吃着吃着,发现年饭的滋味和往年不同了。 夜晚,仰首望着璀璨的烟花划亮夜空。心想,无论如何,新年总得有个愿望。闭目祈愿,愿望很简单,希望母亲在另一个空间无病无痛过得好。 许了愿,竟然有一种泫然欲泣的感觉。
7月前
星云
天下事
病情引揣测 传医护图取凯特病历
英国威尔士王妃凯特神隐3个月终于16日首度公开现身,被拍到与丈夫威廉王子跟孩子们外出运动,但又遭网民质疑不是凯特本人,让她的病情显得更神秘,现在还传出她就诊的伦敦医院员工甚至试图调出凯特的私人医疗记录。
9月前
天下事
星云
探病/黄建华(吉隆坡)
母亲自4月开始身体感觉不适,主要是胃口不佳,食欲不振。起初我们以为就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因高龄和三高所引起的毛病,就带她到普通的诊所就医。经医生诊断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开了一些药回家遵照服用,我们都乐观地以为,服药后就会痊愈。可是看了数次医生,也服了一段时间的药,病情依旧没有好转,且精神状态明显下滑,我们就将她送进专科医院检查并留院就医。 就这样开始了住院的治疗,四个多月内进出3家医院四次,看了7位专科医生,用了医院几乎所有有关母亲病情的治疗仪器,从抽血验尿,全身X光检查,磁共振造像MRI,超音波扫描Ultra Sound Scan,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正电子发射断层加电脑断层扫描PET-CT Scan,抽取骨髓 Bone marrow,内窥镜endoscope等等,可是结果仍然是无法检查出母亲的病因。 最后医生同意让母亲出院回家养病,同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 母亲身体虽然肥胖,喜爱甜食,又不爱运动,但一向健康,可以长时间行走都不觉疲倦,上3层楼的楼梯也不会气喘,食量也大。 正如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说,爸爸突然离世带给妈妈的打击,是打从心理所引发的健康问题。我们把这些都交给医生。医生的经验和专业更胜于众口一词。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医生也认为这纯粹是生理上的疾病。 当食欲下降到最低点时,几乎就是靠吊点滴维持着身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我们也找中医针灸,推拿,远红外线等的治疗,依然无法找出病原。所有的努力最终尽是徒劳,换个束手无策。 眼见食欲每况愈下,连行动都受到了影响,站立与行走逐渐困难,到了令人担心的地步。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醒来我都担心妈妈的病情变得更严重,更害怕她无法站立,每天都是一次心理临界的冲击。 过多关心反而是负担 期间很多亲戚朋友给了很多说法和意见,在这个时候家属本身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听从及配合医生的治疗,而切忌病急乱投医,或接受一些偏方治疗。 陪伴母亲抗病的过程也让我们理解到,除了医生和药物,家人的陪伴非常重要,让妈妈心情得到安慰,聊天和倾听更是精神良药。病情固然无法在短期间好转,但逐渐会往正面的方向发展。 回想起母亲住院期间,舅舅阿姨等亲人说要来探访,可是她一口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而且态度坚定。母亲的拒绝让我了解到,病者未必喜欢有人探访,或许是不想让人看见自己的病容,或避免对病情有过多的踹测和意见;又或是对病情改善其实没有任何帮助,徒增打扰,病者更需要安静疗养。 而我想起近期许多朋友生病需要进院留医,作为朋友,我们难免会关心一番,而且都希望亲自前往探病,以为这就是给予最好最温暖的关心。从母亲的反应来看,其实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再者,我们去探访病者,应该带着怎样的态度?又如何面对病人?尤其是重病患者。用语言安慰吗?给有关病情意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太多非专业的道听途说反而干扰治疗)嬉笑哈哈一番然后潇洒离去吗?还是纯粹只是打个照面表示我曾经来过? 其实每次去医院探访生病的朋友都是一次心理考验,总是觉得如果可以也尽量避免这么做,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因为我知道自己面对病人的时候往往不善于控制情绪。真情流露是不是会给病人或家属带来更大的情绪困扰?对病情是否有影响,或让病情恶化?对此种种我只持有保留的态度,或距离。 另外有一种令人更反感的情况,就是有些人去探病之后,就对外界大肆形容病人的病情,其实这是对病人与家人的极度不尊重,更是伤害。更可怕的是还有人上载病人的病容,以为这样叫作关心,以为这样公告天下就是功德无量。 病人其实需要保护,须多留一些空间。家属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外人过多关心反而是负担。 或许这就是年龄的领悟。
10月前
星云
家庭生活
留不住生命,把爱留给家人
“我今年34岁,是一名母亲,癌症晚期,我该给5岁的女儿留下什么?” 如果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时,你的答案是什么? 除了遗产分配、孩子日后的去向,还要记得留给她一个“完整的母亲”,可是又何谓“完整”呢? 父母早逝对于孩子而言,会造成什么影响?要如何填补孩子记忆中父母缺位的空白? 假设很不幸地接获噩耗,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临床心理治疗师李淑慧提到,在病情尚在控制范围之内时,可以开始着手准备。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即便家长没有说自己罹患重病,但他们依旧能感受到,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他们会担忧若父母不在,谁照顾他们?住在哪里?” “死亡”往往是我们忌讳的话题,不是轻描淡写,便是避而不谈,尤其是面对年幼的孩子,更是难以启齿,可是唯有坦诚以告,方有助于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及面对伤痛。 “要告诉孩子,现在妈妈得的是什么病,几个月后可能会变成什么模样,会进行怎样的治疗,治疗可能会导致掉头发等等,可以让他们有个心理预期。 “接着是告知他们,之后假设妈妈不在了,会为他们做好什么安排?这些安排要讲得非常清楚,小朋友才会比较安心。” 坦承以告最重要 除了生活费、教育费等现实的基本需求,孩子身心灵需求因年龄段的不同也有所差异,而且她发现经历过丧亲之痛的小孩,最常出现的情况是,对于父母亲的离世感到很内疚。 “因为小孩的心智尚未成熟,即使是成人亦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就算他们知道父母的去世跟他们无关,但还是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是不是自己不听话,才让妈妈生病?” 因此,身患重病的父母要向年幼的孩子强调,自己的病情、离世跟他们无关,切勿自责。 她说,有很多家庭选择隐瞒孩子,避免在他们面前谈起这些话题,还会骗他们说身体无碍;明明去化疗,却说出远门旅行等等。 “但你避免谈这个话题,小孩的想像力是很丰富,他就会自行像象。” 那么当父母真的离开了,应该坦承以告吗?抑或需要一个善意的谎言? “其实在这之前,患者应该亲口告诉他们病情,解释这个病的由来,再根据自身宗教哲理,告诉他们,当患者逝世后会去什么地方,比如基督徒会上天堂;佛教徒是去西方极乐世界等等。” 这样一来,孩子对于生死已有概念,也很清楚父母的状况,在父母离世后,便不会那么轻易被亲戚的言论影响。 “曾有研究指出,大约在孩子4岁或以上,他们已经明白父母的逝世意味着什么,加上现在市面上很多儿童读物会谈死亡,也可以借助书籍帮他们走过这段经历。” 给孩子留下未来的信 李淑慧提到,人是需要被爱、被关注、被需要以及具备能力的。无论父母健在与否,若从小没有从家庭里得到肯定,长大了仍会因此备受挣扎困扰。 “人死如灯灭”,是西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桓谭提出的,述说着人一旦死亡后,一切亦随之烟消云散,然而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码时代,可以运用许多方式与未来的孩子对话。 “父母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双亲与孩子之间‘爱的语言’向他们表达。” 她说,父母早逝的孩子一般会好奇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可以将自己的故事、喜好记录下来,以此在孩子心里构建出完整的模样。 “再来是,当别人成长的过程中会有父母给予建议,但是自己没有,遇到困难或迷茫时不知所措。” 当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无法得知孩子将来的境遇,所以父母可以留下较为通用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经验等等,让他们得以在此基础上做出抉择,通过难关。 记录方式可以是绘画、书信、影像、录音等等,通过上述媒介给年幼的孩子寄出一封封“未来信”。 “有些父母会在一个阶段留下一封信,现在数码时代,你还可以在一些网站上定时寄信。” 在这一封封“未来信”或影像信息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肯定、表达爱意,告诉他们是被需要的;遇到什么事情,可以怎么处理等等。 “最重要是在生前,制造更多回忆并且拍照、拍视频留作纪念,让他们过后还能回忆。 “你留下的东西,对小孩来说有没有用,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但是至少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找出来看。” 在死亡之前,人类的力量太渺小,只是即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许被迫缺席,但我们的爱可以永不缺席。 当然,如若家长来不及担任此角色,孩子可以在其成长过程中找到“代替”父母引导角色的人,这些人可能是老师、宗教信仰里的领袖等等。 “对于父母离世后的小朋友,旁人能做的是陪伴,并且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假装听不到。 “如果不去处理悲伤的情绪,几年后这种情绪还会再回来。” 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 英国有一位老太太自2007年开始,每日都会到Embankment地铁站坐在月台,只为了等列车进站,听亡夫生前为伦敦地铁北线录制的那一句提示音:“Mind the Gap”。 这个习惯持续了5年,直到有一日广播传出的是一把陌生声音,她去服务柜台询问,方得知原来所有的车站已经换成数码广播系统,她亡夫版本的广播不会再使用。 于是,她联系伦敦地铁道明那一句短短的“Mind the Gap”对她的意义,当局便立即找出录音带送给她,并决定在Embankment站恢复使用她亡夫的人声广播至今。 假设,她的丈夫未曾给地铁站录制广播,在他离开之后,她又该去哪里寻回关于他的记忆? 当初在听完这个故事后,我便开始有意地为至亲留下影像。也许是一次饭局,也许是一次旅行,也许是一次庆生聚会,也许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寻常的相处碎片。 这些当时看起来极为琐碎的片段,直到当中的某位长辈离开,变得极为珍贵。 李淑慧说,人类其实是很健忘的。 “有些个案告诉我,他们以为父母去世很多很多年后,依旧能够记住父母的容貌和声音,可是人类的记忆是很脆弱的,可能过几个月就会忘记跟父母一起的回忆,或者当时的感受。” 当时我们自以为的刻骨铭心,实际上在经过岁月长河一遍遍地冲刷后,最后可能变成模糊的轮廓。 迪士尼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如果一个人长长久久地“活”在生者的记忆中,他的灵魂长久不灭,每年的亡灵节能度过奈何桥与阳间的家人团聚,一直到这世间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为止。 也许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健忘对于留下来的人是另一种慈悲,因为这有助于他们走出当时的悲伤,虽然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丧礼后再处理负面情绪 “其实丧礼后一系列的仪式是一种缓和悲痛的过程,会让生者认为自己为逝者做一些什么,仪式结束了,再慢慢处理情绪。” 比如,可以在某个家人齐聚的节日,看到逝者喜欢的食物,适当地一起回忆他的喜好。 “这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他们可以持开放的态度去谈这件事;不健康的家庭则会假装无事发生,避而不谈。” 她建议,切勿对“悲伤”采取逃避的态度,要直面悲伤,否则它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突如其来,反而要用更长的时间来痊愈。 更多文章: 安抚大宝的争宠情绪 精选燕窝,洞燕好还是屋燕更佳? 选对水槽少操心 逃生包,救命就靠它! 逃生包要收放在哪里? 骆俐君打造本土有声童书 三文鱼,你选生吃或是煎烤的?
2年前
家庭生活
全国综合
揭确诊者拒隔离7天隐瞒病情 凯里狠批: “别自私了!”
卫生部长凯里揭露,一些人不愿意接获7天的居家隔离令,因此在检测后发现确诊冠病,也不上载检测结果。
3年前
全国综合
更多病情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