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白居易
星云
【如意安详】弃骓兮别虞兮/何国忠
樊素是最后一位离开的歌姬。白居易写〈不能忘情吟〉虽然矛盾纠结,不过一年以后还是将樊素许配人家,另谱前程。
2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我有一瓢酒/何国忠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这是韦应物的〈简卢陟〉。名曲未遇知音人,可怜可叹。军旅生涯,生失意流落之感,乃常人心态。山涧朝雨暮春鸟鸣,低迷情绪,只能借酒自慰平生。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提自小写诗的人,诗句和生命是融合一起的,出口成章为其特性。成年后始写诗,诗句是思索出来的,韦应物在此列。读其诗,要“透过一种思索”才能体会优点。 出身名门不爱读书,韦应物不是孤立个案。韦氏为望族,《旧唐书》说“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宫廷内外,皆有其踪。早年嚣张跋扈,倚仗皇室,肆意妄为。他提过自己“无赖恃私恩”、“司隶不敢捕”的荒唐岁月。安史之乱后,失职落难,有所觉悟,发奋图强,报名太学,重读诗文。天资聪颖,有悟性,强大的专注力让他很快摆脱昨我。 763年,27岁的韦应物任洛阳丞,开启文官生涯。浪子回头,当官为天职,不为名利,韦应物将责任和人生意义结合。他心态恳切,宠辱不惊。他在不同地方担任过县令和刺史,家族背景和佛家熏陶让他的从容有更多的凭藉,该怎样就怎样。他的第一份官职因惩办不法军士而被讼,他不怨天尤人。得官丢官,都以平常心看待,不当官可看成和佛结缘。当他失官河南兵曹,住同德寺,后来请辞栎阳县令,住善福精舍,最后罢官苏州刺史,住永定寺。用一杯茶,将入世和出世之间的界限化成无形,笔中流出的诗句则是清淡的人间味。 白居易在〈题浔阳楼〉将韦应物和陶渊明并列:“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二人年代一远一近,都是他追慕的对象。他在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中说韦应物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韦应物在江州担任过刺史,故有“韦江州”之称,但因为他也担任过苏州刺史,二州地位悬殊,称他为“韦苏州”的人更多。 只求心安,不求回报的文人 赖瑞和在《唐代高层文官》讨论刺史时有不少有趣内容。他说杜牧在849年写信给宰相希望被派到杭州担任刺史,请求没有成功。杜牧降低要求,第二年瞄准排名稍微逊色的湖州,他连写三信给宰相,这一回成功了。赖瑞和说杜牧为了“养家糊口”,耗尽心思,因为“外任某些上州刺史的俸钱,比京官高”,足以让他“一家骨肉,四处皆泰”。外放一年,果然积存不少俸钱,回到京城,烦恼减少,且有能力在长安城南知名的风景区樊川盖起房子。 刺史是州官之首,唐朝有三百多州,一千五百多县,唐代高层文官中,刺史人数最多。州有大有小,有富有穷。州府定位决定刺史地位,以经济状况决定其上中下等。杜牧曾在黄州、池州和睦州担任刺史,但是户数和税收远不如湖州。 我读赖瑞和谈刺史的三章文字,韦应物在心头挥之不去。韦应物去世后12年杜牧出世,官场游戏规则大体相同。韦应物先后在滁州、江州、苏州担任刺史。赖瑞和谈刺史时没有提韦应物,却有引白居易在〈苏州刺史谢上表〉中的话:“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最多”。苏州不只是上州,地位也“冠江南”。白居易少年时避难苏州,听人谈起韦应物,羡慕不已。“尤觉其才调高而郡守尊”,有朝一日和韦应物并驾齐驱,人生无憾。 白居易敬佩韦应物肯定错不了。再往下看韦应物经历却出现意想不到结果。韦应物在苏州大约两年,届满之后,无川资回京等待新任命,寄居苏州永定寺后一病不起。韦应物的墓志铭说他丧事简陋,“茅宇竹亭,用设灵几”,又说他“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俭德如此,岂不谓贵而能贫者矣?” 这是一位只求心安,不求回报的文人。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地位非凡,正如白居易感叹:“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他不标榜自己,不经营生平记载,新、旧《唐书》没有为他立传,《旧唐书》无一字提他。 几年前北京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为题,问错别字,诗句迅速走入民间。“可以慰风尘”,初读只往人生无奈处联想,悲意绵绵。读完赖瑞和的刺史分析,因韦应物境界起积极解释。“慰风尘”,应该是不负风尘,不负此生。
2年前
星云
星云
灵隐/露凡(实兆远)
在杭州,没有人能抗拒文化底蕴深厚的灵隐。古寺离开西湖不远,坐落西湖西部飞来峰旁,隐藏在山峦环抱的山谷中。游了西湖,第二天早上,火速追上一辆公交车,直达灵隐。下了车,走一段弯弯曲曲的山路,两旁挺立错落茂密的参天老树。沿着溪水信步而上,山路逶迤,却不难走,蜿蜿蜒蜒直达千年古刹的正门。 踏入青瓦黄墙的寺院,有人递上三炷香,可是,我却没有为自己求佛。延续了千多年,袅袅萦绕的烟火是否和遥远的魏晋或五代或唐宋的香火相似呢?人们祈求的是什么?渴望被指引的又是什么?钟鼓齐鸣,祥和的声音,能否唤醒迷茫的众生? 灵隐的长远历史,让人震撼和感动。它隐藏了许多艺术价值连城的珍品及古物:明代的水陆画、明董其昌手抄《金刚经》册页、敦煌石室藏唐人书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古人熟练精美的书法字迹及他们染制的坚韧纸张,至今仍然完好无损,未被岁月蚕食成碎片。凡人如我,又岂能手捧细细观摩,亲炙大师的技艺。 诗人们来了又去 清帝康熙一时失误,后来将错就错,书写的匾额“云林禅寺”,高高挂在天王殿门前。后人哪管这么多,继续采用印度高僧慧理建寺时取的名字“灵隐”。好一个“隐”字,没错,藏在山林中的灵隐寺就只能以“隐”来形容。当然,希望自己也能乘机离开尘嚣,在深山中隐一隐,感受山林里的静谧深沉和灵气。 经过禅房,飘出清脆的笃笃木鱼声,僧人禅坐蒲团上,翕动着嘴唇默默诵经。一波一波空远的声音,宛如置身西域古道。 向更高处走去,进入邻近的树林,空气中有一种淡薄的味道,无关泥土,亦非植物腐烂时发出,也不是野花青草的芬芳。淡淡传来,若有若无,似茶香。莫非苏轼约了历代诗人,在不远处的冷泉亭边品茗边赋诗? 冷泉亭是诗人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处所。众多诗人,在灵隐即景题咏,创作出历久不衰的佳作。南宋辛弃疾的〈满江红·题冷泉亭〉,苏轼的〈送唐林夫〉,白居易的〈宿灵隐寺〉……诗作辞赋道尽古寺的魅力。苏轼饱尝宦海沉浮之苦,数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在逆境中,笔下的诗词歌赋让他找到慰藉。白居易被贬职,灵隐亦是他喜爱的地方。前者有诗句“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后者写下“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他们坚定的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行走。岁月如云烟,毫无痕迹过去了,那些篇章,永存天地。 忽而,听见一片蝉声。众多的蝉,在地底下潜伏苦修多年,终有所感破土而出。它们黏附树木,慢慢的从裂开的外壳露脸探看这花花世界,甩开污泥,换一身光滑洁净,知了知了知了,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鸣声,一把一把连珠炮泼洒林木。知了,知了,不停灌入耳膜,纯粹噪音,或是另有深意,不得其解。 总要有一段机缘,才能走着遥远的路,爬上一座遥远的山,来到寺院。离开前,回头望望禅坐的古刹,游人熙熙攘攘,分辨不出,谁来祈求平安,谁来探幽问禅,谁又是来目睹古刹的庄严。那又如何,根本不重要,我啊,只想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
2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静听洗尘心/何国忠
“愚人除境不忘心,圣人忘心不除境。”这是《五灯会元》里头一句话。“忘心”即去除分别之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越强,烦恼越多。强求世界围绕自己转动的思维损己不利人,有智慧的人选择改变内心,不一定要隐居深山或远离人群,改变思维比改变环境重要。 白居易不少作风让人看到忘心不除境的实践,苏轼失意时从他身上得到启发。白居易在忠州所居之地名为东坡,留下诗作〈步东坡〉:“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爱其被贬官后的轻松和潇洒。苏轼在黄州自称东坡居士,洪迈《容斋随笔》说“其意盖专慕乐天而然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另一位宋朝人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也有注解:“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白居易将生活形态升华成作品风格,喜怒哀乐尽在诗中。他经历多、体验多,诗作都是生命轨迹。他反复强调的乐天知命、止足不辱等概念和本名“居易”及字号“乐天 ”紧密结合。白居易对极端或过激事物都自觉地保持距离。遇喜事不膨胀得意,遇悲事不慌张失措。 在不少人眼中,白居易比同时代文人幸福。“乐天知命”说易行难,若经历不了考验,“圆融”可能变成“狡猾”,“练达”成了“乡愿”,“风雅”成了“媚俗”。白居易的诗作,见证对人生的摸索和肯定。他有强韧的意志力,能够摆脱名利诱惑,取舍有道,在中唐党争的社会背景中,可以独善其身,又能不丧失人格。 上天不会特别眷顾人,平稳或潇洒,更多时候是相对的,正确的心态才是苏轼愿意成为其粉丝的因素。 白居易70岁辞太子少傅,决定不当官。他之前有4次因病辞官,家人没有反对,大概知道他有复出的机会。第五次辞官垂垂老矣,复出机会微乎其微。亲朋戚友不理解为何白居易主动放弃铁饭碗,况且太子少傅是闲官,游山玩水,吟诗喝酒,供他挥霍的时间不少。 有病无所谓,没病更好 只是白居易意志坚定,依照唐朝法律,退休可享半薪。白居易却迟迟没有收到退休诏令,家人越来越着急,坐吃山空不是办法。白居易的女婿同一时候病逝太原,女儿带着孩子回来投靠白居易,经济压力更大了。 白居易决定卖地卖房维持开销。是的,船到桥头自然直,他的诗作看不出担忧,只说亲故比他更急,又风趣地说卖地得钱,一半为家庭开销,另一半为买酒用。843年春天,朝廷批准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致仕,即退休,意思是把官职退还给皇帝,白居易终于可以停止家人唠叨。 白居易年轻时写过〈秦中吟〉共10首的组诗,第五首为〈不致仕〉,嘲讽年老不肯退休者贪荣恋栈的心态。“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70岁本该退休,80岁却还在朝堂,可能是为名,也可能是为利,也可能是担忧子孙不再受到庇护,林林总总,白居易说“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思维退化,牙齿脱落,“伛偻入君门”的人还真不少。对比小白居易6岁的柳公权,就能看到白居易致仕的道德勇气。唐朝当官者退休年龄有弹性。形象极好,品行端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80岁依然留职,最后出丑,在庆典中将宣宗尊号念错,御史不放过他,《旧唐书》说他老而受辱,被“夺一季俸”。 “泉石磷磷声似琴,闲眠静听洗尘心。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万金。”这首诗写于841年白居易退休时,因朋友“以石相赠助成水声”而作。泉石磷磷,发出琴般的旋律,一边静听天籁,一边洗清被世俗尘埃污染的心,不知不觉入眠。不要轻视青苔石的作用,昼夜潺湲的流水声响,是至高无上的贵重之物。一首诗传达取舍的拿捏。我们内心有一方泉水,可惜因为痴愚顽固,让污浊或不需之物将泉水弄脏,潺湲有碍。 白居易虽然长寿,却和病有缘,40岁后眼疾和他形影不离,60岁后听力出现障碍,68岁因中风导致下半身不利落。写此诗时幽默地说心净者可以享受大自然旋律之奥妙。任心自运,来去无碍,快乐源自本心,有病无所谓,没病更好,到了这个年龄,自然更加珍惜闲眠乐趣。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一醉一陶然/何国忠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凡及富贵处,皆说得津津地涎出。”朱熹对学生说。他不认为白居易清高,在他眼中,白居易是俗人一名。喜爱官职,谈起富贵生活,口水都流下来了。 白居易一辈子在官场,职务包括校书郎、盩庢县尉、刑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说不在意升等,恐与事实不符。官高官低,薪水若干,白居易不厌其烦,都录诗中。他以刑部尚书官职退休,有半薪可拿,点点滴滴,一目了然。 “能够用诗的语言将他的历年收入进账,或津津有味,或斤斤计较,或有零有整,或多寡不均,吟哦出来,这真是开中国诗人先河之创举。”李国文写〈白居易说工资〉。“谈钱,不见得俗。”他说。 八百多年前的朱熹不这么看,谈官职俗,谈钱更俗。作为宋代理学家代表,朱熹对做人有要求,舒适乖离生活本质。“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在朱熹眼中,读书人不该沉溺享受。 像朱熹这样严厉的人如今少见。李国文的文章未提朱熹观点,他称赞白居易为人“不假清高”,和朱熹显然不是同路人。莫砺锋在百家讲坛则直接说,朱熹误读白居易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 莫砺锋说白居易早年当官,有话直说,不畏权贵,官阶连降几级都不在乎。白居易晚年写诗送给当过宰相的李程,“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自比渔翁,向往隐士境界,说明积极度不够。6人同时当翰林学士,其他5人都当过宰相。 白居易提俸禄,体现的是知足状况。当官初期,收入不高,不投诉钱不够用,只在意基本饱暖,且爱和贫穷民众对比,将爱心散发。“食饱惭伯夷,酒足愧渊明”,那是儒家典型的反省意识。他的〈观刈麦〉、〈村民苦寒〉、〈纳粟〉等都有观望苍生的大我情怀。 随着阅历增加,官场蹭蹬,“兼济独善难得并”,被贬江州后,他转向追求个人逍遥。“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61岁时他用诗句解释心情。都到了耳顺年纪,眼中无天下不应是罪过,他从当县尉的年俸万六到太子少傅的月收入“百千”或十万,不断增加,财务规划尚可,有不少积蓄。晚年在洛阳,经常请客聚会,歌妓相伴,作诗吟月,嘻哈人生。 在庄子思想找到出路 洪迈的《容斋随笔》说唐代工资整体不高,且官职高的人比比皆是,白居易收入不值一提。白居易的富裕,是相对的。洛阳消费,比长安低多。与其说奢侈,不如说懂得闲适意义,在条件许可下安排生活。莫砺锋说白居易是好官,不贪污,他举一例,白居易离开杭州时,“把多余的薪俸还捐出来了。” 〈逍遥论〉和〈齐物论〉给白居易不少启发,鲍鹏山在《白居易与庄子》讲白居易思想转变的原因。在官场中白居易百经忧患,虽有政绩,尽心尽力的结果却让自己苦不堪言,甚至经常觉得自己无能、无力和无补于事,庄子思想让他找到出路。知足才是快乐之本,身在福中知福,世事非我事,天下不相干。他转而歌颂多姿多彩的世界,注意自然之美、艺术之美、饮食之美、美女之美,组成独有的生活之美。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这是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年轻时不担忧生计,老来更不会吝惜酒钱了。如今痛饮,举杯共欢,两相对看,距70大寿只差3年。醉中行酒令引经史,诗歌清唱远胜管弦伴奏。下回见面应是秋后菊黄,那时家酒酿成,举杯再醉,享受陶然之乐。 白居易和刘禹锡有诗唱和。二人同年,当时都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虚岁67,年近古稀,豪爽沽酒,回想从前,都是匡时救世的好官。宦海浮沉,面对世事有许多相对而笑的默契。“更待”将深情引向未来,二人爱酒,白发苍苍逢知己,聚一次珍惜一次,最后“一醉一陶然”。 喜悦舒畅即陶然。不少人喜欢陶渊明,但只是喜欢陶渊明的境界却惧怕陶渊明的生活。宁是白居易,不做陶渊明,苏轼羡慕白居易惬意晚年。富而可求,无须清高,若不可求,见得思益。明朝袁宗道说除了苏轼,他最喜欢白居易,以“白苏”为斋。他说“居官,省交游,简酬应,萧然栽花种竹,扫地焚香而已。”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人间自在天/何国忠
“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 一边在轿中安稳地又坐又躺,一边拄杖披衫到处游走。晨间空着肚子喝了3杯酒,弯着胳膊,醉里安眠。不忙不苦,有闲有乐,天天感受自在人间。白居易的〈闲乐〉写于842会昌二年,那年他71岁。 其中曲肱出自《论语·述而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调整心情,一样可以发现乐趣。 孔子心目中的乐趣都有前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接下来句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求道是生命主轴。物质生活虽然重要,但是不应超越精神需求。通过不当行为取得钱财,更是违背天理。对于儒者而言,富贵如浮云,属于虚物,不会给人生带来意义。 白居易早年是儒家信徒,以天下为己任。因为说真话而在政治上吃过大亏,不想当斗士,他在佛道思想中另寻出路。他已经努力过了,不想承担不堪负荷的理想,不想追求卓越。孔子的“曲肱而枕”有安贫乐道的内涵,白居易的“曲肱一觉”则展示诗酒自娱的潇洒。44岁被贬江州司马以后,他调整思维,不再认死理,不冒进不多管闲事,宁愿在平庸的人生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 白居易聪明绝顶,道家和佛家给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理论和道德的支撑。829大和三年,白居易57岁,用诗分析隐居类型。他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小隐在宁静山林,大隐在热闹朝市,白居易取中间。 “不辱”生活让苏轼羡慕 隐居是文人处世的重要类型,在先秦就有巢父和许由的传说。政治昏暗,士人无力解困救危,抽身而退,远离社会无疑是选项。中国文人认为走向山林对人格理想,心理建构都有正面意义,这是小隐。隐居的目的是让心性自由,没有挂碍,不少人以此作为凭借阐述新说,强调不一定要奔向山林,人多之处更可考验修行。更高层次的闲逸潇洒,也可在朝廷之中实现。在喧嚣中提高心境,被称为大隐。 大隐或小隐的生活只能向往,白居易实践不来。小隐虽能洁身自好,但是日子困窘寂寞,吃饭看书,都是问题。大隐烦恼更多,在君之侧,有名禄之实,纷争必多。大智若愚可以减少冲突,但是说易行难,历史中可以借鉴的例子少之又少。白居易认为自己笨拙,想要幸福安逸,中隐最好。白居易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当官可以,但是不做京官。不求名不求利,官位不大不小,节奏不紧不慢,有时间游山玩水,有时间喝酒吟诗,不喜不忧才是美好人生。 白居易一直都是老百姓喜欢的好官,只不过比同僚更早看破功名利禄。白居易得年74,和同辈相比是长寿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将他和杨虞卿、元稹、牛僧孺、李文饶等人相比,说白居易最大特色是“不汲汲于进,而志在于退”,由于只求中等官阶,面对激烈斗争的牛李二党,周旋其中互不得罪。他是少数主动自请外放的官员,58岁时以太子宾客分司洛阳,就是不想淌长安浑水。陈寅恪说白居易奥妙之处在于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 “不辱”生活,让一生颠沛流离的苏轼羡慕不已。白居易的晚年非常惬意,他爱酒爱诗爱琴,这是他的北窗三友。官闲俸厚的洛阳留守生涯,使他有能力享受丰裕物质的生活。白居易拥有不少歌妓,所住之地面积不小,“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重点不在房地产和财富,而是颐养天年的素质,快乐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是白居易写家中女婢诗句,白居易招待朋友都让樊素和小蛮表演助兴。樊素善歌,小蛮善舞。这两位女婢在《旧唐书》中都留有名字。苏轼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苏轼晚年没有逍遥的条件。 白居易为樊素和小蛮留下不少诗,后人写白居易的情感生涯时,更是加油添酱,让故事增添伤感。白居易68岁半身不遂时,虽然依依不舍,却让樊素和小蛮趁年轻时嫁人。在得和舍之间,作了很人性化的决定。“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在谈到两位女婢和白居易的知足生涯时,好朋友刘禹锡为他留下这么一笔。
3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花非花/何国忠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像花不是花,像雾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像春梦一样短暂,离开时像朝云散尽,找不到行踪。朱金城在1988年出版的《白居易集笺校》说〈花非花〉作于823年以前,也就是白居易大约50岁时。中年回想少年,心也悠悠,情也悠悠。1935年黄自谱曲,不同年代的歌手唱了几十年,欢乐的时光短暂,磨难的时光漫长,款款深情,听者理解。 白居易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评诗者众口一词,说他喜用民间语言,老妪能解是标签。白诗流传广泛,在世时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见其作品。《莫砺锋评说白居易》加了一句,说他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诗人”,声名远播到新罗和日本,受欢迎程度超越李白、杜甫、王维,原因包括诗作最易理解,最能借鉴模仿。当然量多也增加传播广度。白居易现存近3000首诗,李白九百多,杜甫一千四百多,王维四百多,差别显而易见。莫砺锋说白居易生前为自己编好文集,抄成5份放在不同地方。此事意义非凡,虽然经历变故,无法全部保存,却亡佚最少,是诗人之中“为自己安排后事做得最成功的”。 聪明又有远见的人写诗考虑周详。〈花非花〉中都是常用字,几乎不必翻译成白话。从前读这首诗,为其朦胧意境吸引,诗中所咏之物,是花是雾?或是花在雾中?可以自由想像。重点是美好事物短暂易逝,捉摸不透,一切在迷蒙和真实之间。诗开始以“花”和“雾”比喻设问,“春梦”来了,还是沿用比喻,最后“朝云”出现,依旧是比喻。美好的、伤感的,珍惜或不珍惜,梦醒时都不会再出现。 白居易青梅竹马女友湘灵,是不少学者分析此诗时着手对象。白居易精通音乐,湘灵活泼可爱,嗓音悦耳,听她说听她唱,犹如天使之音,引人痴迷,烦恼烟消云散。可惜白母门第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二人结合无理,白居易出身官宦之家,不是来自平民家庭的湘灵所能高攀的。几番折磨,终究不能成眷属,相知相遇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执着的人不舍曾经拥有过的情爱,梦中相遇,一样没有好结果。兜兜转转,仰慕白居易的同僚杨汝士自荐其妹做媒,最终水到渠成,37岁时白居易正式成家。 白居易婚前为湘灵写诗多首,〈花非花〉虽未提名字,对号入座极为正常。50岁的白居易写诗更加含蓄。淡淡哀愁,一切点到为止。既然同意遵循父母之命,就不应怨天尤人。他为自己取字乐天。“乐天知命故不忧”,这是《周易·系辞上》的文字,调整内在郁闷的方法就是顺应天命。 白居易写过不少讽喻诗,体现年轻儒者对社会及政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话多惹事,被贬江州以后,他转向“独善其身”,虽仍关怀百姓,却只求心安,言论或行动缺乏激情,被人批评消极或倒退也在情理之中,也有人替他说话,苏轼是其中一位:“出处依稀是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同样因言论吃亏的苏轼,理解白居易的人生轨迹。 一心一意做弥勒信徒 要看穿政治,要看开感情。写〈花非花〉时,处事更加练达。白居易性格温和,写诗论政,只是讽喻,从不金刚怒目。诗歌有疗愈作用,遇到打击,“江州司马清衫湿”,不必大哭,几滴泪珠,轻微稀释。当然,他还有佛教可以依托,出世的宁静,帮他解决不少烦恼。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要彻底禅悟谈何容易。白居易虽不能完全看破红尘,却爱寻僧访庙,接触禅宗各派人物。他对佛教的濡染既多且杂,晚年一心一意做弥勒信徒。“眼暗头旋耳重听,唯余心口尚醒醒。今朝欢喜因何事,礼彻佛名百部经。”谢思炜在《禅宗与中国文学》中讨论白居易禅学造诣。谢思炜说中国传统所谓文学“真实”问题,都与“史实”问题相混。白居易诗用“空花”、“梦中说梦”,说明虚构事物,也可以是真实生活的反映。 虚构事物和〈花非花〉中的比喻,如出一辙。谢思炜说妄与真在佛教思想中是一物之两面,可以相互转换,“因而本身是虚妄的人生在文学描写中却可以获得感妄悟真的意义,帮助人‘返乎真 ’,而文学的真实性恰恰也是包含在它的虚构性中。”谢思炜没有提〈花非花〉,读他对白居易禅学思想的分析,却让我找到“花”、“雾”、“春梦”及“朝云”的有力注解。
3年前
星云
星云
蜗牛角上争何事/小泥(马六甲)
幼时在台湾某报副刊读过一篇长文,前清大校长沈君山,记叙和旅日围棋国手吴清源某次会面的点滴。吴清源表示喜欢白居易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沈君山却说,那就不好下棋了。不如改为“石火光中已寄此生,蜗牛角上且争一着”。吴清源听了只是笑笑,你还年轻。 棋类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胜利。吴清源的弟子林海峰曾说,倘若有一天不在乎胜负,那就是林该退休之际,可见在棋盘上争胜是棋手的先决条件,乍看沈君山改的诗句照理更符合棋手心情。但或许吴清源只将争胜置于棋盘,未与人对弈的日常生活谦和有礼,以致不赞同沈君山的意见。 吴清源一生只关注下棋,起居全然仰赖日籍夫人,实为缺乏生活能力的笨拙之人。据说某次迷路,吴清源毫不慌张,就在原地等候,吴知道夫人会回头找他,夫人也果然找到吴清源。夫人长年对吴清源全心全意的照顾,除了鹣鲽情深,也是爱才吧。若是普通人发生类似的状况,恐怕会被识者引为笑柄,但发生在吴清源身上,却成为天才的另一种佳话。世人即便对各式天才多一分优待,却不妨给彼此多一点点宽容,弱弱相残实在有点残忍。 〈对酒〉曰:“蜗牛角上争何事,石光火中寄此生。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对酒〉共有5首,“蜗牛角上争何事”是最有名的一首。5首诗内容差不多,一杯在手,助兴解愁,人生没烦恼。我几乎不喝酒,难以体会美酒的魅力,但酒是穆斯林世界以外的国际畅销商品,显然爱好者不少。 年少之际,不大喜欢这首诗。看淡一切,是不是意味着事事屈从于现实?倘若人人都不争,社会如何进步?眼见不公不义,岂能视为“蜗牛角上争何事”,这诗是不是有点乡愿?这是我曾经的疑惑。 迈入中年,多历世事,明知现实太过复杂,无法一概而论,我早已不轻易论断是非。不可讳言,很多的不公不义,需要有志的众人长期努力,或能稍稍扭转。而改变过程的种种艰辛,在不关心的外人看来,确实是“蜗牛角上争何事”。“且争一着”、“争何事”都是各自的选择,各自心安即可,无需期待别人认可。 偶尔读读诗吧 至于自身,或许不妨确认值得争取、必须争取的事务,其他倒是无需太过计教。有所追求,生活才会充满热情,否则繁琐的柴米油盐,轻易便能消磨志气,一旦变得麻木,那就不好了。倘若老是关注细琐之事,由于人的精力有限,遇上比较重要的事,反而不得不草草处理,重要的事无力郑重料理,或许会留下遗憾。分辨生活的轻重缓急,实为人生智慧。 相同的〈对酒〉,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诗没变,改变的是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眼光。走过单纯稚嫩的年少,如今一再提醒自己,别成为乡愿世故的大人。每个生命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难题。偶尔读读诗吧,或能从中有所启发。
3年前
星云
更多白居易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