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皇帝

编按:身为大马子民,王室离我们“很近”,社媒也能看到他们的最新消息。今天就聊一聊,时空上距离我们更遥远的东西方王室吧! 对帝王的想像很多时候是来自影视作品。 不怕透露年纪,最早印在脑中的皇帝形象是《还珠格格》中张铁林饰演的“皇阿玛”乾隆皇帝,动不动所有人都要对他喊“吾皇万岁”。而小燕子自制的“跪得容易”护膝,当年是看得哈哈大笑,现在只觉得对君王跪拜是多么封建,奴啊! 王室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国家,各州有苏丹、拉惹或严端,他们又轮流出任国家元首。以前觉得王室庄严,不能随意谈论,但拜社交媒体所赐,一般民众也能追踪王室成员的消息,甚至留言道声“生日快乐”都行。新上任的国家元首,柔佛苏丹依布拉欣一家王室成员都是社交媒体宠儿,亲民的形象掳获一大票民众欢心。 ◢书籍多聚焦“成王之路” 要搜寻帝王相关的书籍并不难,从古至今,中西方有名的帝王多的是,中国单是清朝就有开启盛世的康雍乾三帝,还有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与当时真正在位的光绪皇帝。暴君商纣王、焚书坑儒秦始皇、第一女皇帝武则天等、靖康之耻被掳走的两位北宋皇帝等…… 西方也有促成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奉行绝对王权的路易十四,以及他被送上断头台的后代路易十六,还有少不了见证大英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 很多书籍都记载了这些明星帝王的传记,我们也能从很多影视作品看到他们的身影。然而,那些作品多聚焦在一国之君的成王之路,他们的政治、治国手段,或者私底下的吃穿用度,甚至爱恨情仇。 正因如此,《王权的祭典:传统中国的帝王崇拜》单是书名就叫人耳目一新,作者从更新颖的角度——从皇帝的祭祀行为去窥探他们想要由上至下巩固帝王崇拜的目的。   ◢帝王是有名有姓的“普通人” 《王权的祭典》作者是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廖宜方,他在楔子便以引人入胜的手法,写最为人熟知的乾隆在登基半个世纪之际到历代帝王庙献祭。然而他并不用年号乾隆来写,而是用回皇帝的名字爱新觉罗.弘历。集大权为一身的王权理念,在此书显然是过去式,帝王终究也是一个有名有姓的普通人。 作者提到,弘历相信“万世之后,入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惧耶?”,未来的统治者要自我警惕,思考统治的道理。“但四年之后,世界的另一端就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民主的浪潮将在百多年后结束了满清的王朝与中国的帝制,历代帝王庙连带失去价值、地位与意义。” 廖宜方想探讨的是帝王的行为:当权的统治者向本朝之前的历代帝王献祭、致意。最早创建历代帝王庙的其实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位于南京。明朝迁都北京后,直至朱厚熜才在北京另建历代帝王庙,位于紫禁城外约3公里处。他的论点是,初始倡议建庙的人是皇帝,皇帝也是献祭的主体,祭祀的对象则是众前辈皇帝。 作者花一整本书从王莽写到爱新觉罗氏。他写,早在西元前三世纪秦汉帝国建立之前就已流传着上古圣君、贤王的传说,有些还成为信仰。然而,那是民众自发为景仰或畏惧的君主建立庙宇,祈求福祐和安宁。 历代帝王庙因此更显高度政治性:所有这一切都涉及王权。此书关注的是那些掌权的统治者为了权力而建造庙宇,这些庙宇如何成为圣地,皇帝如何在国家典礼的层次上,荣耀历代的帝王。 此书的序由中研院史语所副研究员李仁渊执笔。他写,对于身分低微或外族夺权而登大位的皇帝而言,没有办法以继承祖业来合理化自己掌握天下的事实,替代方案或许就是将自己的世系连结到历史上的统治者,“尽管不是血缘上的继承者,也是天命的继承者。” ◢以王室物件,谈英法王权 把目光转向西方,历史课本上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的要数历史悠久,爱恨情仇纠葛的英国与法国王室。《百合与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权的发展》一书以两种王室花卉串起两国王室的复杂政治关系。这又是另一本不以人物单刀直入,而是以王室物件侧面切入去理解王权发展的书籍。 《百合与玫瑰》收录6篇论文,探讨从封建王权到绝对王权、君主立宪体制建立的时代,时代跨越中古早期至17世纪。作者群从社会关系、权力网络、宗教礼仪、城市庆典、政治思想与语言等角度,重新探索并挖掘王权的丰富面向。 书名《百合与玫瑰》代表了两国王室,研究面向包括:❶英、法王室在花卉图像上彼此的借用,反映了两国绵密而复杂的政治关系;❷两国王室透过百合或玫瑰纹章,彰显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❸作为两国王室的统治符号,百合与玫瑰在图像或语言上的表现都随之政治化,其运用亦充满政治意涵。 ◢带你回到中世纪法兰西 另外一本《王权剧场:中世纪法兰西的庆典、仪式与权力》则专注在中世纪法兰西王权的特性。作者陈秀凤生于台湾高雄,是法国汉斯大学历史学硕士、法国索邦—万神殿大学(巴黎第一大学)历史学博士。她在法国罗浮宫的王权御宝首席专家带领下,亲阅巴黎罗浮宫黎希留馆(Pavillon Richelieu)御宝展览区的王权物件。 《王权剧场》透过很多面向来解读国王(统治者)与人民(被统治者)的权力形构。作者爬梳国王祝圣加冕典礼、社会精英与民众对庆典的回应、王室物件等,剖析国王、教会、权力集团和人民交缠叠合的社会关系。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杨焌恒 / 峇峇娘惹是南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读家说书】周志诚 / 跟华人不同的神秘族群 【马华出版2023年度回顾、观察与分析】一切都回来了吗?
9月前
10月前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晏殊的〈蝶恋花〉。 栏外烟雾笼罩,一边菊花郁郁含愁,另一边兰花沾露默默哭泣。秋风吹动罗幕,天气轻寒,燕子双双飞去。明月不解离别苦,将微光斜入房中,破晓依旧不离开。昨夜萧瑟西风吹凋绿树,独自登上高楼,望着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寄情书,可惜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思念的人落脚何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治学三境,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第一境。既然是治学角度,解释应当如此:努力是成功之母,途中偶遇挫折,却不轻言放弃。登高远眺,前路一览无遗。有了大局观,目标与方向明确后,更能执着前进。 以词论词,晏殊本意未必如此。王国维联想力丰富,以小见大,将句子提升至另一层次。如此点拨,让我对晏殊起了兴趣。 晏殊有识见有谋略,属将相之才,20岁不到进入权力中心,在经济上没遇过困境。他为人自律、温文尔雅,虽当过宰相,言辞不会咄咄逼人。所留《珠玉词》,咏太平词,唱太平调,被看成是富贵得意之作。 《珠玉词》历来褒贬俱存。晏殊虽然和儿子晏几道以及欧阳修在北宋词坛地位相当,但是三人之中他受后人诟病最多。他不描绘政治动乱或民间疾苦,有强烈社会意识的批评家讥他“无病呻吟”。叶嘉莹在〈大晏词的欣赏〉说晏殊词并非“穷而后工”,读者对于“穷”容易感动并寄以同情,晏殊“却不能满足一般人对诗人之穷的预期”。 毕竟是有格调也有品味之人,叶嘉莹说晏殊写富贵不鄙俗,写艳情不纤佻。与其说他的作品没有面向大众,不如说他习惯高雅的文化氛围。对他而言,所谓风格,只是精神上的深合密契。但是高雅不是炫耀,也没理由高调。沈括在《梦溪笔谈》记一事。晏殊下班后和弟弟在家苦读,不嬉游宴赏,真宗知后赞他。“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晏殊回答让真宗意外,非不好此道,实则没钱。不虚伪不做作,也让其他饮酒作乐的同僚有台阶可下。他俸禄提高后,也爱喝酒解忧,设宴邀请门生友人造访,但不铺张,他在意的是诗词唱和,管弦之乐。 晏殊心路不缺波澜 晏殊三次被贬,都和宫廷斗争有关。其中后来被改编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为人所知。刘太后不能生育,让时为侍女的李宸妃侍候真宗,后生仁宗。刘太后把仁宗据为己有。仁宗继位时13岁,刘太后垂帘听政,长达11年。刘太后去世后,仁宗知道身世,龙颜大怒。李宸妃去世时,刘太后掌权,晏殊奉命写墓志文,如果实写,朝廷必乱。晏殊只言“生女一人,早卒”交待。仁宗怪罪,晏殊委屈却不辩解。 晏殊心路不缺波澜。弟弟晏顿在晏殊20岁时过世,二人感情很好。一年后父亲离开,晏殊本应在杭州守孝,却被仁宗以“思臣心切”召回,抵京后轮到母亲病亡。他的第一任妻子和他成婚两年后去世,第二任妻子则在他40岁病逝,第三任妻子伴他终身,但生性敏感,常无故取闹。在仕途上,晏殊一生伴随党争,真宗时寇准和丁谓水火不容,仁宗时吕夷简和范仲淹不停争执,晏殊身处其间,看皇帝平衡,看皇帝脸色,如履薄冰。 叶嘉莹替晏殊说不少好话。晏殊的学识、志意及政治历练,在其内心酝酿为一种深厚意蕴。叶嘉莹说晏殊词虽然充满理性,却不失艺术含量。晏殊叙写情事,不作直言确指说明。他的感情如一面平湖,风来起涟漪,投石盘涡百转,却无法使之失去含敛静止,盈盈脉脉风度。晏殊词情中有思,理性与情感在行笔中同时涌现,因此可以引起读者极丰富之感发及联想。 叶嘉莹所提“感发及联想”,确实有意思。晏殊写词,处处见修心养性痕迹,他不逾越自己所定标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要真正实践或参透惠能偈子不易,反倒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适合凡夫俗子。欧阳修为晏殊所作〈挽辞〉说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经历浮沉人生,看惯起落人事,晏殊做了选择,处事方式却见仁见智。王国维将他的词句说成第一境,非最高境,所谓望尽天涯路,事实是望不尽的。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