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砂隆去来

时隔40年,我终于又回到砂隆河畔! 当年一场溺水事件,夺去一名地质勘察队的友伴,我随搜寻队伍从河口的Pendam奔向上游的实文然,今日却逆向,是从当年发生事故的终点往回走。 甫到实文然,我就先往河的方向走,发现我们曾上香祈福的庙宇不在了。当年贴近河岸上的一排木板老店屋,据说也与那座庙宇一样,早因河岸土壤被冲蚀给水冲走。在那排店屋的骑楼里,我们一伙人驻脚,避着连绵大雨,也紧盯着雨雾迷离且浩淼的河面上,等着期待中的浮尸出现。那是我们地质勘察队的一员,夜间从基地乘小船出发去伊班长屋,却在抵达前一分钟翻船罹难,再也没回来。 记得那排商店的一家店门口,养着一只八哥,看着我们,一再以各种族语言脏话连篇,听来在谩骂不休,让我们哭笑不得。获悉易地仍在经营的一家杂货店,就在河边望眼可及地方,我走了前去照个面,老店主经一提及,随即给捅破记忆的封口,兀自详叙了多年来的几起溺水事件,相信是时间久了,我们结队前来的那一起,他不记得,虽然他没忘记,邻家的那只八哥真讨厌,听得他心烦!老店主说,他已经从旧址搬过来已经卅多年。知道我要找的另有其人,就是当年让我在他家里洗澡且给我干净衣服换上的那一位。他说:其他人都不在了!怕我会错意纠缠下去,加重语气:不是搬走,都死了!人老了都会死!知道吗?他显得不耐烦,侧过头去,与我的对话,也就此戛然截止! 砂隆河面上小船三三两两,除了斜面码头下准备载人回家的长船上有些动静,其余都在河中央轻晃,显得悠闲,与世无争。不知何时飘流给卡在码头边的一大片布袋莲,浅蓝色的花朵在恣意怒放,是不是也琢磨着,该不该在这里扎根,永远驻留? 实文然市容宽敞、整洁,殖民地时期的三排老店屋面朝砂隆河冂字而建,中间是公园,草坪覆盖,花木茏葱,比达友族的传统凉亭坐落其中,环境清幽怡人。 我们走进一间饮食店用餐,给导引到店后边就座。这里与店面隔着天井与厨房,摆放着三套桌椅,向着小巷的侧门外没人走过,只见正午的阳光直洒。一经坐下,久违的平静心境顿时回流,一时间兜满了生活里该有的惬意。就在这时,我收到远在苏格兰的友人发过来的短讯问候,突然明白常住爱登堡的他们一家三口,在冠病肆虐初期,毅然回到远离人群喧嚣的高原老家。笼罩在实文然氛围让人感觉轻松自在。 打道回古晋前,因原说:我们不抄原路回去了,越过横跨砂隆河的大桥,半小时后,我们就可以抵达Pendam了,就可以直接到古晋。我之前从未知其存在的大桥,尽头竟然是Buloh长屋,我们当年测量土地与勘察地质时而在这里歇脚,也是那个雨季未过的一个夜黑风高夜晚,一批年轻伙伴从Pendam码头出发,蓄意要来的地方;不幸的是,最终只有船夫与其中一名队友逃过一劫,在这里上了岸。长屋已经给改建,原始朴质的建材全给替换,外观十分亮丽,也似在招引过客驻留,尽管下着雨,砂隆河面上一片烟雨迷蒙。 不再是熟悉的码头 来到阔别34年的Pendam,因为水闸与堤坝的建成,以前在商店门前提供大家休闲或晒咸鱼椰干的晒棚与一直延伸到码头的盐木桥全都不见了,排干水的泥地上,给铺了柏油。那迄今屹立着的一排老木板店屋,经周边这一变,都全窝在一方浅坎里。我径自找张化洁大哥去,两人再见,声声感叹岁月流逝仓皇。张家当年少年的阿平后来娶了我们都当小妹妹的邻家女孩阿玉,他们的儿女都已经上大学。阿和夫妇不显老,女儿阿华远嫁他乡,也已经绿叶成荫子满枝,那时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极想再见一见曾抱着逗着玩却常尿小裙子让我措手不及的超萌女娃美丽,还有她那木讷,但永远面带羞赧微笑的叔叔木谷,但他们都早已经离开了故园,在外地讨生活去。 告别张哥与张嫂,站在经一番策划筑就的柏油路,我一时不知置身何处。码头也已经改建,钢筋水泥的,不再是我所熟悉。站在码头末端,曾一览无余、孤立在南中国海的小岛,却见似与河对面的山脉连成一体,那山脉也不似以往般遥不可及,是不是码头为了甩开淤泥堆积给改建得更长了,所有景观也因视角更易而走了样。这一厢刚建成,可以往返Pendam各地的道路却通车了,曾装卸货各大船不再依傍往来,曾经划船上下频繁的人家,也早以车代步,新码头还来不及职责与使命换接,就此直接成了当地人或过客看海与消闲的地方。想起多少个在码头上消磨的夜晚,风过处的粼粼海面,就见无数磷光闪烁流窜,与岸上红树林的萤火虫相辉成趣。眼前的那山、那水、那树,还都是原来的旧相识吗? 车窗外,砂隆河流域一路相随的全是水利灌溉局的建设。曾是交错其间的堤坝,都成了井然有序的交通要道。我因曾逾半参与,见了既欣慰又感慨。 在这冠病疫情暂见缓和的这时间段,难得因原桂风夫妇俩盛情邀约,让我与妹妹终于从自我严格封控的泡泡里迈出第一步。往还200公里,我们还走访了途中的小镇芭莱林吟、诗巫瑶与阿沙再也,精神一直就像启程时般昂奋。当他们把我们送到家门口,我始惊觉,与桂风相识已27载;从他肄学中六我初学成归国,瞬眼间,因原与我以文会友,赫然也同行了逾40年!
2年前
车子正向着风起云涌的前方飞驶,公路两旁的香蕉树,宛如迎接客人的仪仗队,优雅地挥舞着碧绿的扇子。这几天下午3点之后经常下雨,我对后座的他说道:“要下雨了,让你重温砂隆的烟雨。” 40年前他担任水利灌溉局的工程师,在砂隆再也驻足6年。那时还没有砂隆再也的名字,原名是Pendam,伊班语的意思是“坟”。他说,从“坟”的码头望去,有一个叫Pulau Burung的小岛,是一座古老的穆斯林坟场。难道是巧合吗? “坟”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死亡。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人们还是难免心存忌讳。“坟”的名字跟伊班人有关。传说有一条巨蛇,经常毁坏稻田中即将成熟的稻谷,造成村民损失惨重。村长召集村里的男丁,同心协力,终于把它杀死。他们把蛇肉煮来吃,不幸中毒身亡,只有一个身怀六甲的妇女没吃蛇肉而幸免。事后她也离开那个伤心地。那地死的人太多,被称为“坟”(Pendam)。“坟”在1985年易名“砂隆再也”(Sadong Jaya),“砂隆”是河的名字,“再也”是成功之意。 他在砂隆再也的那段岁月,工作之余,勤于笔耕,硕果累累。10年后,他获得奖学金远赴苏格兰深造。回国后,他被派去其他地方工作,一直不曾旧地重游。由于疫情严峻,这两年来国人无法出国,掀起了本地旅游的热潮,前几天我们约好到古晋海口区游览,行程的重点是到砂隆再也探访他阔别卅多年的老朋友。 经过砂隆大桥,乌云黑压压的,风很大,眼看要下雨了。这座长1.48公里的大桥于2016年10月通车,居民再也不必使用渡轮。正下桥,大雨果然倾盆而下,我们向左拐来到一座伊班长屋,Kampung Sungai Buluh。雨势太大,下不了车。这里也有一座水闸,应该是他或他的同事所监督的工程,以控制河的水位。到了河边,发现一座刚建竣的观景台。我停了车,可惜不方便下车拍照,只能在车里眺望巍峨的砂隆大桥。 情感汹涌如砂隆河水 “瞧,这就是砂隆的烟雨了!”我说。 雨,像迎接他的到访,又像在抚慰他的情绪。 这里距离砂隆再也不远,我在后视镜观察,他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掩盖不了内心的激动,沉淀多年的情感,如今汹涌如砂隆河水。 水珠不断地击打在车窗,那座跨越两岸的大桥,犹如风雨中的巨龙。我不禁怀疑,难道传说中的大蛇没死,如今已经修成正果,化身为巨龙,屈身为两岸的居民服务? 离开砂隆河畔,驾了一小段路程,我们终于来到砂隆再也,这个仅有一排陈旧店铺的小镇。雨停了,空气清新无比,令人精神一振。他匆忙下车,钻进店里寻找朋友。我默默望着他沧桑的背影,旧雨重逢,那种复杂的心情,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趁着他与老朋友叙旧,我在小贩摊位走走看看。摊位摆放一大堆芒果、西瓜、香蕉等水果,还有开斋的食品。这一带居住的是布吉斯人(Bugis),祖先来自印尼的苏拉威西,他们与马来人一样,都是穆斯林。下午三点多,正是居民出来选购开斋食品的时候,小镇人潮涌动。摊位旁边有一道桥,我在桥上看风景,小河陪伴古老的店铺,一起走过悠悠岁月。 砂隆再也的码头是必去之处,他举目四望,竟然不懂方向,神态有点焦急。一个骑着摩托的布吉斯大叔,热情地引路。说来可笑,这一趟旅途,自从谷歌地图说turn left旁边却无路,我们决定弃用,一路看路牌,不确定就停车问路人。与其跟卫星打交道,不如开口与路人交流。路人略带腼腆的笑容,声音却相当友善,比谷歌录音的声音亲切得多了。 码头距离店铺不远,笔直地向河伸延,这座40年前的木板码头,如今以钢筋水泥取代,坚固稳妥。两个年轻人在码头垂钓。风平浪静,白云如雪,海天一片祥和。他说40年前几乎每个夜晚,拿着手电筒,来到码头享受平静的气氛。 “夜晚若不下雨,我必到码头仰身躺着,看着星星月亮,也倾听海涛拍岸与风吹过红树林的交响,还常因而舒适地睡着了。”(注1) 他伫立在码头,眼眶红了,这里曾经躺着他的青春,如今千帆过尽,年轻的岁月已经随河水远去,当年浪漫的情怀也不复存在。他指着依然茂盛的红树林说道:“一到晚上,许多萤火虫在那儿栖息,像圣诞树的灯泡,闪烁不定,美极了。” “都说看到流星是不祥之兆,然而河边几棵大树上闪着的千万个萤火虫,一时更见璀璨,俨然是流星散布在其上的千万个细小碎片。”(注2) 正在垂钓的年轻人告诉我们,萤火虫早就消失了。少了萤火虫,夜晚的红树林变得寂寞,人类的生活看似影响不大,我却担心将来有一天,人们只能靠科技打造虚拟的世界以取代实物,那真是人类的悲哀。 自从路通了,快艇停航,这个码头像正值壮年的地方官,突然接获告老还乡的通知书,变得无所事事。幸亏还有人到这里吹海风、垂钓、聊天,码头还不至于完全被遗忘。 陆路取代了水路,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附近的几座桥梁建竣之后,从海口区小镇到古晋的距离已经大大缩短。当人们不再依靠船只,在河口覆舟之意外也不再发生。这一路上,我还询问他关于他所写的在砂隆河覆舟意外事件,尽管事发多年,依稀嗅到死亡的气息。 雨后的天空特别明净、清朗,他的脸上却浮现淡淡的哀愁,似有所思,不禁让我联想到小说的结尾: “面向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南中国海,那个码头,我是绝不再为捕捉飘渺虚无的所谓美感而去了。”(注3) 注: 1. 梁放的著作《腊月斜阳》第82页 2. 梁放的著作《腊月斜阳》第85-86页 3. 梁放的著作《腊月斜阳》第98页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