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研究生

公馆大学每学期都会拨一笔经费给所有教授作为导生费,通常学期末教授都会用来宴请自己的论文导生和工作助理吃饭,作为关怀学生和慰劳助理的一种表现。于是导生宴有时也成为研究室内,茶余饭后用来炫耀攀比的资本,这也是决定要拜入哪位教授门下的附加指标。每当在研究室听别人聊起某某教授这学期又带学生去吃什么大餐,总会投去羡慕的眼光——唐捐都不带学生去吃饭呀!以至于与同门师兄妹恰巧同处在一块时,会共谋不如我们向系主任反应,一起去举报指导教授吧。但这些计划都不曾被实践,因为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发现自己的指导教授被升格成系主任了。 好在每学期主要固定在帮两位教授工作,吃不到指导教授的导生宴,还能吃到另一位馥名老师的聚餐。这些年被她带去吃过名牌店的火锅烤肉、中国东北菜、上海菜、川菜等,从公馆地区一路吃到复兴南路,常常都在餐桌上激起下学期还要继续跟着老师工作的热忱。 7月中旬,赶往文学院的路上下起了绵绵细雨,在系主任办公室与新拐来的学妹交接研究助理的工作后,指导教授突然询问什么时候要回马来西亚,不然我们下周去吃导生宴吧。此刻窗外顿时拨云见日,捧着他的口谕在同门师兄妹间奔走相告,对话群里执手相看泪眼,凝噎哭诉:想不到还能在毕业前第一次吃到唐捐的导生宴。是啊,我上次吃到他的导生宴已是快3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导生宴,想不到这一等快3年。正好赶上了一个全新周期轮回的开端,比我迟进来的同门通通没吃过导生宴。后来,向帮指导教授工作10年的大学姐打听这是否常态,从她细数后的口中得知原来也才不过吃过5次。 导生宴地点依旧选在台北的南京复兴路,一所营业四十多年的兄弟大饭店吃自助餐。“这是老派文青的浪漫。”大学姐如此解释。 电梯抵达13楼,与较早抵达的同门相互寒暄,尽是些不常见面但彼此熟悉的面孔。此次的阵容与上次稍有变动,这些年来来去去走了几位,又新进来几位。但一样的老派餐厅,不变的装潢与菜色,在饭桌上听指导教授依然讲述早已听过多次的文坛八卦,像是某大学姐与德国前男友的恋情始末,恍如时间回到3年前,将记忆又再重复地排练一遍。部分人没赶上3年前的那个晚上,或许仍会对这些文坛秘史感到新奇,就像3年前在饭桌上论资排辈最年轻的自己。如今时间一片片从墙上剥落,我只关心自助吧台被吃完的西瓜补了没,我要去多拿几片。 唐捐的门下气质相似,凝聚不少文艺写作者,当中许多是获奖无数并出版过书籍的文坛新秀们,听闻他的盛名为此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年的文青也都成为当今文坛和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偶尔会在某些研讨会后意外发现,许多稍有名气的学者和作家其实都是他的导生,一届又一届的论文导生谱系,能够组成非常庞大的师承关系网。 “明明你近两年都有在开课,但也就只拐到一个新生,怎么都没人签你做论文指导教授啊?”我边吃着西瓜问他说。 “可能我都没怎么举办导生宴吧。”他思索片刻后答道。 我想也是。应该是有人到处造谣说,签唐捐做指导教授没导生宴可以吃,致使唐门也就慢慢凋零了吧。 相关文章: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虚化的写作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驯化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投稿须知
5月前
7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在这个随便丢一颗石头就能砸中大学生的年代,越来越多人考虑报读研究所,希望提高自己的学历,比普通大学生多一分竞争力。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攻读硕博士学位,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念研究所。这当中有很多因素必须考虑,包括客观环境的因素以及本身有没有那个能力与意愿。 每当有人表示自己想要读研究所,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化工系教授符传艺首先会问他们一道问题——“你为什么想要读硕士/博士?”而他得到的答案通常不外乎以下几个理由: 1.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就业 2.我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 3.我想要当大学讲师,因为大学讲师的工作好像挺悠哉的 4.导师有研究经费,问我想不想深造 对于这些理由,符传艺通常会这么回应: 1.本地不少大专的水准还是不错的,如果你念完本科都还没有准备好去工作的话,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去读研究所,因为即使你从研究所毕业,怕是依然没准备好去工作。 2.如果你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也许你应该考虑的是换公司工作,未必要读研究所。 3.很多人以为大学讲师的工作很轻松,每周只需要教几小时的课,但其实大学讲师除了教书还要做研究、开会和到世界各地出席学术研讨会,而且薪资并没有很高,不是外人所以为的优差。 4.研究所应该是自己真正想读才去读,勿纯粹因为有导师给你机会而去读。事实上,有很多不愉快的案例是学生入学后才发现情况不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那时候想要后悔都已经来不及了。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遇到一位爱理不理的导师,研究生就只能自求多福。 那么,什么样的理由才算是报读研究所的充分理由呢? 他说,如果真心想要在大学教书,那么的确至少需要有一张硕士文凭甚至是博士文凭。另外,有些机构特别是国际组织,也会规定职员的最低学历必须是硕博士,因此那些想要进入这些机构工作的人确实有读研究所的需要。但这些理由多是出于现实的需求,最重要还是自己有兴趣,基于想要深入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才去深造。“如果没有什么理由,干脆去找一份优差,朝九晚五,干嘛要辛苦多去念几年的书?”   在本地读研究所应该注意的事项 1. 导师太忙或非专攻领域,学生只能靠自己甚至退学 符传艺经常会接到一些求助和诉苦的讯息,内容关于本地研究生在读研路上遇到的疑难杂症。他曾经在本报言路版撰文,叙述在本地读研究所可能会遇到的难题,以下是4个真实发生的案例: ·学生A进入公立大学念博士,当初申请时已经讲明白自己想要研究的领域,报到后才发现博士导师虽然是教授兼系主任,可是对他想要修的专业没有头绪。那么导师当初为什么收他呢?理由因为他是自费生,系主任收到申请表格便赶紧收他为门生。但系主任本来已经有许多研究生,加上行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好好指导学生A,学生A只好靠自己。 ·学生B是优秀生,就读本科时期发表过几篇国际论文,后来在公立大学读博士,师承一位接近退休年龄的资深教授。跟学生A情况一样,学生B入读后才发现导师对他想要专攻的领域没有头绪,只得自行摸索。为什么导师当初又收他呢?因为导师有个科研项目,希望招一个博士生来解决他不会的难题。但是两年过去了,博士生只觉得一直空转没有进度,本打算退学算了,所幸在关键时刻得到一位擅长这个领域的外国教授指点迷津,最后虽然延毕,但总好过退学。 ·学生C本科毕业后跟一位备受爱戴的副教授做硕士研究,副教授也很大方资助他生活费,并拨出一笔钱给他去定制科研仪器。然而,仪器从设计、制造到测试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期学生C只能一边阅读论文一边痴痴地等,后来自知剩余的时间来不及完成硕士的研究实验,只好忍痛退学。 ·学生D在首都工作,报读家乡北马一所大学的半工读硕士课程,心想每次返乡时可以顺便去见见导师。然而,入学后他才发现要联络导师不容易,打电话去办公室不但无人接听,发出的电邮也得不到回应。等到学生D后来向校方查询才知道导师原来放长假去了,但时间不等人,学生D的研究没有实际进展,最后决定忍痛退学。 2. 在本地读研究所应该注意的事项 这些例子并非偶然发生的情况,事实上这种个案不时都在本地大学上演。因此,符传艺提醒有意读研究所特别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锁定自己有兴趣的研究范围 每个学科的范围都很广泛,最重要是想清楚自己对什么题目最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大驱动力,如果能够从事真正感兴趣的研究,相信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去克服。 了解学位和课程的类型 学位分很多种类型或类别,比如工程学领域,“MEng”在马来西亚属于研究型学位,但是在英国则属于授课型学位。研究型课程和授课型课程各有长处,比如那些转换科系的学生,授课型课程也许会比较适合他们,有利于接轨新的领域。总之,报读研究所之前,必须考量课程特点和自身条件。 找一位好导师 导师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能够左右研究项目的深度与广度,所以找一位好导师很重要,好的导师能够让你顺利毕业,不好的导师会让你自生自灭。 全日制vs.在职进修 是否报读研究所不仅仅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还需要考虑其他现实因素,例如能不能够兼顾家庭和学业?有没有车贷房贷的压力?在职人士如果想要一边工作一边进修,他们可以考虑半工读课程。如果决定放弃工作专心进修,那么就要有收入锐减的心理准备,因为虽然能够申请奖学金,或成为导师的科研项目助理(research assistant)领月薪,但收入通常不多。 3. 要怎样找好的导师? 报读研究所确实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可是有些事情真正去做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要怎样找好的导师呢? 按照一般程序,如果想要报读研究所,必须把申请表格和研究计划书交到大学的研究学院(Graduate School)办事处,然后研究学院会将表格转交给适合的院校,再由院校指派导师。然而符传艺说,大学的院系组织非常庞大,每位讲师又各有专长,校方未必能够马上确定哪位讲师是最适合的人选,因此建议学生事前先去跟有意追随的讲师沟通,若一拍即合便能够在提交申请时注明自己想跟随哪位讲师做研究。 “怎样配对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这个是最头痛的问题。”他通常会建议学生先去了解讲师的学术背景,看看哪位讲师的专长领域跟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契合,先拜过码头再说。无论如何,“学生当然也可以直接交表格,由大学任意给他指派指导老师。” 也需考量研究经费 另外,有个因素他觉得应该考虑,那就是导师会不会提供研究经费。要知道做任何研究都需要有研究经费,尤其那些涉及高科技的科研项目更是耗资巨大,因此如果导师拥有宽裕的研究经费,学生就不用担心没钱做实验,而且可能还有多余的钱供学生出国开会、发表论文和见识世面。 目前身为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主任的他,平均每个月会收到一两封电邮,询问他收不收研究生。但他自认非常挑剔,对研究生要求很高,所以通常同一时间不会有超过一位博士生,且基本上不会收硕士生。他的做法跟许多本地教授不一样,许多本地公立大学教授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压力,只要有学生来申请就不太会拒绝。可是他表示:“要知道马来西亚这10年来有越来越多大学在做研究,要找到好的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延伸阅读: 读研需有的2大能力: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下)   更多文章: 马来青年漂向北京求学记 修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未必从政,更宏观视角解析世界 气象局总监——风起云涌的见证人 黛安娜奖得主周宇康——慰藉留学生的心灵捕手
3年前
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化工系教授符传艺所述的情况是工科方面的情形,其他学科的情形未必相同,而且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情况又会不太一样。 曾获高教部颁发国家学术奖的博特拉大学音乐系高级讲师洪美枫,目前指导的研究生总共有12位,这人数还不包括她作为副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近年博大音乐系录取许多国际学生,比如她所指导的12位研究生当中,就有9人是国际学生。 对于想要攻读硕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她提醒有一个观念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不能坐等老师来教导。另外,学生不应该纯粹觉得大学本科没学够而去报读研究所,因为如果想要自我精进,在业界努力也可以变得更好,未必要读研究所。“但一旦你读研究所,就应该对知识主体有所贡献,这是为什么独立自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读研偶有撞墙期很正常 在音乐这个领域,她认为攻读硕博士学位的人,未必会比直接进入业界的人更优秀。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往学术界发展,例如到大学任教,在今时今日就确实需要有硕博士学位。 音乐系的研究不局限于表演而已,往往会跟其他领域交叉融合,例如音乐治疗结合音乐与医学;音乐教育结合音乐与教育学,还有音乐工艺主要研究工艺在音乐艺术上的应用。她本身从事的其中一项研究,是探讨如何用唱歌的方法帮助帕金森病人复原他们的声音。 硕博士生更应独立自主 作为论文指导老师,最害怕研究生问她的问题是:“老师,你觉得我可以做什么?”她说,读研究所的学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而是应该有所准备,告诉老师自己想要做什么,还有老师可以怎样协助他。即使是大学部的本科生,她都会训练他们独立自主,所以更何况是硕博士生,来到研究所了就不能再像白纸一样空白。 她本身也是过来人,明白读研究所的压力很大,学生可能会遇到撞墙期而迟迟没有任何进展,这一点她可以理解。然而,要是学生整个学期都停滞不前,她会为学生感到着急,但不会强求学生必须在限期内准时毕业,因为她明白对许多研究生来说,要兼顾学业、家庭和事业确实很不容易。 不妨先工作再进修 这一两年受冠病疫情影响,对导师和研究生来说都很不容易,她无法像过去那样跟学生见面,只能在网上给予指导。虽然疫情造成教学上的不便,但是以她观察,博大音乐系的研究生人数反而有增无减,不过这可能跟疫情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其实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出现有越来越多国际学生到博大进修的趋势。 最近这几年,她三不五时会收到陌生人的电邮,问她还收不收研究生。对于这种询问,她往往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因为如果不认识对方也不了解对方想要做什么研究,她该如何决定收不收对方呢? 对于硕博士生,她自认要求很严格,因为觉得知识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扭曲就会反而变成一股很大的杀伤力。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年轻人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不会鼓励他们贸然去报读研究所,而是建议他们先去业界工作,等到有了一定的历练后才来进修,那么到时候做的研究才会更有深度。 符传艺说,报读研究所应该要有充分和恰当的理由,不应该纯粹为了逃避工作而去读研究所。(照片来源:本报资料中心) 读研,真的有必要吗? 比起二三十年前,虽然我国硕博士人数好像多了许多,可是整体上大学毕业生攻读研究所的比率还不是很高,根据高等教育部统计,我国2020年只有4.9%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 符传艺说,读研究所的现象在中国和台湾非常普遍,许多人从本科毕业后会去研究所进修,因为本科学历对他们来说已经不足够。可是在马来西亚,至少在他的学生群里面,会去读研究所的比率估计不超过5%,因为第一,这里的企业不太看重科研;第二,我国本科课程的内容还算充实,即使不读研究所也都够用,大部分企业会觉得念了研究所又怎样?能够帮公司赚更多钱吗? 无论如何,国家如果要进步,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有钻研学问的人才。因此,他鼓励真正想要做学问的人去报读研究所,而且他觉得越年轻去读越好,因为做研究需要有创新思维,但是当一个人在社会浸淫太久,可能会对很多事情有了成见,老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渐渐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经验压抑。但不管怎样,有些课程因为性质不同,所以是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讲求经验交流,如果有了两三年工作经验才去读会比较好。 总之,要不要读研究所真的需要三思,如果没有坚定的理由和意志力,也许就像他所说的何不干脆找一份工作,“干嘛要辛苦多去念几年的书?”   延伸阅读: 读研,是人云亦云还是真的适合自己?(上)   更多文章: 马来青年漂向北京求学记 修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未必从政,更宏观视角解析世界 气象局总监——风起云涌的见证人 黛安娜奖得主周宇康——慰藉留学生的心灵捕手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