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祭祀

1月前
2月前
(马六甲6日讯)原订今早在三保山举行的“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活动在未开始前突降大雨,演出者及出席者唯有冒雨下山;一名男学生在雨中默默为86岁老前辈林明镜校长撑伞,陪着他拄着拐杖缓缓步行下山,这一温暖的画面深刻诠释了晚辈对长辈的敬爱。 长辈用行动教育年轻一代 长辈坚持上山出席活动的毅力,无形中亦是用行动教育年轻一代,要有不惧风雨,雨中勇敢前进的决心! 基于节目地点临时有所变动,来自培风中学廿四节令鼓队的主席萧文杰(17岁,高二生),在8时许开始带着队员们下山,遇到独自撑伞并借助拐杖前行的林明镜正缓慢下山,萧文杰立刻叮嘱队员们放慢脚步,耐心跟随,不要给长者造成压力。 萧文杰主动为长辈撑伞 在询问林校长的需求后,萧文杰主动为他撑伞,让他能安心使用三宝山的阶梯栏杆和拐杖,安全地走下山;此举不仅体现了年轻人对长辈的关怀,更是中华民族“敬老”美德的真实写照,让人倍感温暖。 86岁的林明镜是甲中华大会堂副主席,也是祭祀活动的陪祭,他说,“三山九九·重阳登高”举办了18届,他从来不曾缺席,今日从培三小学篮球场登上三宝山后,才获知主办单位临时更改地点,唯有下山离开。 萧文杰受访时表示,队员分批下山时遇到长者独自行走,便想到可以帮忙对方撑伞,既可加快下山时间亦减少淋雨时间,也更确保安全。 “即便下着大雨,前辈也坚持上山来参与活动,让我们年轻一代看到前辈的毅力和恒心,所以我们不要催促他,而是要尽量帮忙。” 年轻人不应畏惧风雨 他认为,年轻人遇上风雨不应畏惧,因为未来面对的问题可能更严峻,反而可以从中学习策划和谋略技巧,下次把措施做得更好。 他说,本身第三次参与三山九九演出,第一年遇到细雨但很快就停了,今年下起滂沱大雨,因而没有演出的机会,演出者无论是首次参与或多次参与,都觉得非常可惜。 “这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大家挤在一个帐篷避雨,却又设法配合保护鼓不被水淋坏。我们尝试利用塑料袋或保鲜膜来包裹鼓,再逐粒运下山。” 温炜歆:没法演出,觉得遗憾 副主席温炜歆表示,已多次参与这项活动,明年升上高三后就不会再参与,所以这次没法演出,觉得有些遗憾,而且淋雨后全身湿漉漉,觉得很冷。 她说,新鼓淋雨后,鼓面很大机率会损坏,而木架会损坏,铁架也会生锈,大家只能暂时用保鲜膜包裹,希望减低损坏率。 林泽宇:排练超过一星期 总务林泽宇说,第二年参与”三山九九“廿四节令鼓表演,28名队员6时30分开始扛着鼓上山,约于6时45分到达山顶,遗憾是最终没有机会演出。 他说,队员们都排练了超过一星期,昨天更特地进行一天的集训,也修改了一些动作,希望有完美的演出。        
2月前
3月前
9月前
(瓜拉吉挠31日讯)瓜拉吉挠甘榜本德拉斯原住民加哈族(Jahut)昨日举行大规模特别割礼仪式,全程遵照传统习俗进行,场面隆重盛大。 这项为期两天的割礼仪式,也被视为当地族群最大的庆典之一。在这项割礼仪式中,即将步入成年的孩子将经历各种传统仪式,包括扫墓游行、祭祀之夜、河里沐浴净身、割礼等。 参与上述仪式的重要人物包括彭古鲁、割礼主持人(Tok Mudim)、领班(Tukang Gelanggang)和男孩的监护人等,每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以确保该仪式能够顺利进行。 割礼仪式从开放大厅仪式开始,领班将在现场以念诵咒语的方式主持开场仪式,参与者则根据各自的信仰带来一只公鸡作为祭品,以祈求祝福。 参与者被装扮成王室 在祭祖仪式上,参与者将被装扮成王室,骑在监护人背肩上绕坟墓游行,祈求受割礼的孙辈早日康复。 “祭祀之夜”则是参与者和村民们最为期待的仪式,割礼主持人在会上介绍参与割礼者,随后接待客人用餐及观赏传统舞蹈。 翌日早上7时,参与割礼者将随同割礼主持人到河边参与沐浴净身仪式,割礼主持人负责祈祷仪式,祈祷割礼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流血。 参与者在河里沐浴后,将被带到大厅撒上面粉驱邪,过后才被带到一个特殊的门廊进行下一个仪式。 在完成割礼后,参与割礼的家庭将进行“Madah Barang”仪式,准备伴手礼如矛、鸡、槟榔、栳叶、灰、钩藤、丁香、椰子和香烟等水果给割礼主持人和监护人。
12月前
综合而言,十二天数是最尊贵的,也就是十二辰、十二次,即把天上分为”十二“个部分,也就是太阳与月亮一年内会合十二次,等于一周年。古代把天划分十二个部分,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农历的月份也是十二地支命名,所以,民间以为十二之数是源自”十二个月“,大体上来说并没错。 华人风俗在祭祀时,通常可见采用十二之数,如十二碗菜肴、十二碗饭、十二块糕粿、十二粒红鸡蛋、十二杯茶酒、十二双筷子与汤匙等。每一种的数量以十二个为主,祭祀神明的逢闰年则为十三个,也有采用廿四或三十六个不等,或可减半为六个、四个、三个或两个不等,均是十二的倍数。 经常有人问的问题,为何以十二的数目为准?民间的说法是:十二之数是以一年十二个月做准绳。根据《礼记・郊特性第十一》云:“祭祀那天(按:指祭天那日),天子穿着滚龙礼服,上绣日月星辰,用来象征上天,头戴王冕,冕上垂悬着以五彩丝线贯穿的十二个玉串,这是效法天的大数。古人把天空划分十二等分,即十二‘次’。天子乘用素车,这是珍视此车的质朴,有着十二条飘带的龙旂,上面画着日月,也是用来象征天的大数的。”(原文: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澡十有二旒,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所以,十二是一个“天数”,传统上喜用此数来做标准。 《周礼》云:“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古代天子有六冕之服,最尊贵的是“大裘而冕”,冕有十二旒,衣裳十二章……。(钱玄、钱兴奇、王华宝、谢秉洪注译《周礼》) 所谓“十二次”,《辞海》的诠释:“把一周天分成十二个部分的一个制度。用以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在《左传》、《国语》两书中初见若干次名,主要用于记木星位置。……从《尔雅・释天》得知,各次大约以黄、赤道带附近若干较显著的星官为标志。《汉书・律历志》中始记载了十二次的全部名称: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所列数据表明,它们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却又与二十四节气相联系……” [nonvip_content_start] 马振亚、张振兴编著《中国古代文化概说》:“十二辰。中国古代对一周天的划分方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365.1/4度等分为十二个部分,每部分约三十度,用地平方位的十二支来表示,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把三十度叫一辰,所以十二等分就叫做十二辰,与二十八宿有对应关系。当星宿南中天时,十二辰与地平方位的十二支正好一一对应。十二辰的一种应用就是岁星纪年。十二次。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行轨道,便把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十二个部分,称作十二次。次与宿为同一意义,均为止、停留之意,即日月五星停留之所。由于太阳一年之中与月会合十二次,故分为十二次。……” 综合而言,十二天数是最尊贵的,也就是十二辰、十二次,即把天上分为“十二”个部分,也就是太阳与月亮一年内会合十二次,等于一周年。古代把天划分十二个部分,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农历的月份也是十二地支命名,所以,民间以为十二之数是源自“十二个月”,大体上来说并没错。而《礼记》则指出是“天数”,但民间老百姓不懂得深奥的天数,只知道十二个月之意。因此就有了民间的十二个月之说,那不过是天数(十二辰、十二次)的简单说法,人们一听就明白。 古代祭品供品的数量极多,那是农业社会人口多之故,人们靠体力干活,必须食下很多食物补充体力,而且生活较为贫苦,除了三餐,极少其他食物,当有祭祀时,就有大量供品上桌,让人们享受美食并大快朵颐而饱腹。那时候用的祭品或廿四或卅六道不等。现今每日都有丰富的食品,造成人们都不大爱吃祭品,吃不完又浪费,就酌量删减,一些糕粿水果或只有一两个,菜肴本来有十二道,如今多数简化至六、四或三道。
1年前
灯料、灯座与天公座,均是人们供奉玉皇及三官大帝的纸供品,供焚烧给祂们,尤其是祂们的部下级别较低的神明领取里面的纸钱。一方面也是人们通过烧化这些供品,祈求神明保庇,消灾解厄,顺利平安,健康长寿,富贵兴旺。 福建人祭祀神明,有烧一种叫做“灯料”或“灯座”的纸钱,它是一套三包的组合,祭祀后焚化给神明。 卢观杰(1986年生),吉隆坡人,祖籍广东,母亲是福建人。80年代开始,每年正月初九,他们阖家伴随母亲一起拜天公,因此对于福建祭祀民俗颇有兴趣,那时候就见到母亲采用灯料来供奉天公。多年后,他遇到一位福建道长并向他请教,才了解灯料与灯座的不同。 他说,三包灯料的封套颜色传统上是红色,也有黄色或橙色。封套外观会有八仙、福禄寿等神仙图案。一套分大、中、小共三包,代表着三官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里面的“黄钱”也有分别,大包“天”黄钱打上三个洞,中包“地”黄钱打上两个小洞,小包“水”黄钱打上一个小洞,天地水即三官大帝。 除了黄钱,观杰指出灯料里面尚有其他纸品,如值符通金马、玉皇诰、太上曰文、三官纸等物。值符通金马是一张印上一个长胡神明骑着马的图案,文字写着“使者”,专用于将灯料传达上天庭兼保护作用。玉皇诰是一张写着“玉皇诰”、“生辰玉君”与“加金上和源”等许多文字,两边有多个神像及神兽图案。太上曰文有两个神明各骑马,手持的旗帜不一样,一个是方旗,一个是三角旗,另有十二个手牵手的双髻孩童像,其上文字是“太上文日方”。三官纸有两张,一为天官赐福,另一是中元地官赦罪与下元水官解厄,两张以神像图为主,具有解厄补运之效。这些纸钱,全部合称为“黄符”(也叫中原神码)。这些木板印刷的纸张,朴素古拙,有些文字是异体字抑或难于明白的生僻字,乃罕见的民俗物品。 [vip_content_start] 卢观杰指出,灯料属于玉皇大帝及三官大帝专用,其他神明一般是不烧,而当今已有许多神明也有烧了。灯料经过时间的演变,逐渐衍生出灯座,灯料无法竖立,而灯座就可竖立摆设了。里面的物品纸钱与灯料大同小异,外观封套略有不同。三包一组的灯座必须由小的套进中的,中的再套进大的里面,一个灯座就是三包的合体。 在中国福建闽南的天公桌摆设,尚可见到竖立的灯座,马来西亚较少见。闽南地区也没见到天公座,近年有见到“天公塔”,略异于天公座。针对这一点询问观杰,他说天公座就是从灯座衍生出来的新供品,这一点与本人的看法一致。天公座是在我国中马一带被人创造出来的,原形就是灯座。 卢观杰早年就读双威大学多媒体设计,对于传统艺术十分喜爱。自学纸糊纸扎,小学三年级就做了一个小型天公座,中学时自作的天公座,连八仙神像也是亲手做出,不用简陋的印刷品。数年前曾经做出灯料及灯座售卖,由于做事认真,遵从传统,获得神庙的喜爱。后来做出的天公座引起商家采购,甚至模仿。 他说,天公座的黄钱有分数量,24及36码专属私人家庭所用,72码属于神庙或私人家庭办喜事采用,108码属于神庙专用。目前他从事彩作(纸做的神像等),由于作品精美,作工细致,被台湾人大量订购了数套三十六神将,这些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制作,为了更加专注彩作而借此机缘转型不承接灯料、灯座及天公座的订单。 灯料、灯座与天公座,均是人们供奉玉皇及三官大帝的纸供品,供焚烧给祂们,尤其是祂们的部下级别较低的神明领取里面的纸钱。一方面也是人们通过烧化这些供品,祈求神明保庇,消灾解厄,顺利平安,健康长寿,富贵兴旺。
2年前
2年前
面龟是我们华族祭祀庆典必备的贡品。以往乌龟具长寿之意,常用于各式祭典仪式上,然而活乌龟取得不易,便替代以龟壳状的面制品作为祭品,“面龟”因此而得名。 许多人认为面龟不好吃,因此时常在祭祀结束后,把它们塞进冰箱。其实面龟并不难吃,而是那些说面龟不好吃的人不懂得如何把面龟变得好吃罢了。 面龟在母亲的手上就好似一本活食谱,她总可以把那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面龟变成一道又一道的美食。母亲最拿手的包括面龟夹肉干煎蛋、面龟涂抹上一层咖椰与牛油、面龟搭配烧肉和面龟煎蛋。这些搭配其实都非常简单。 面龟夹肉干煎蛋和面龟搭配烧肉这两道料理,其实就像我们在外头吃到的汉堡,只是馅料有些不同。这两道料理最不可或缺的是辣椒酱这个配角,它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添加食物的风味。 相信不少人对我提到的“面龟煎蛋”这道料理比较陌生和好奇吧。它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把蒸好的面龟切成一定的厚度,涂上一层白兰他,过后裹上一层蛋液煎香,再前后两面撒上一小搓的糖,煎至焦黄色,这道料理就完成了。这样的做法让面龟除了有蛋香,还甜中带咸,味道很有层次感。 我曾问母亲她是如何研发出面龟煎蛋这道料理的,她说,那是因为当时她从外地工作回到外婆家,发现冰箱内有一袋面龟,她不想浪费食物,又不想让面龟占着冰箱的空间,所以和外婆一起想出的料理。
2年前
好些新村隐藏不少美食,得由识途老马带路才会吃到。有的是日常的面食或小吃或糕点,看起来毫不起眼,却能在细节里体会厨人的用心。像酥炸小葱头丝一定是在要用前才下锅油炸,不用“工厂牌”的。有的则是庙宇祭祀或大食会或宴席等就会吃到的“大菜”,有的是作工繁琐的“小菜”或糕粿。 在玉射(Grisek)新村,便有一款粥品是“村食”,说的就是在大场合及大节日里才会吃到的“平安粥”。 粥里有猪肝、粉肠、三层肉、香菇、姜丝、香菜等等,口感集滑嫩,软绵带点Q弹等于一锅,咸香无比。 经“村厨”的解说,本品的做法大概是: 1.将三层肉以清水煮熟后,切薄片后下锅煎煸出油,用这油来煮粥,香气四溢。 2.猪肝先切片,用热水氽烫到八分熟,待粥煮好后才放进粥里。粉肠一定要新鲜,不能用冷冻品,不然,其含有的“粉”就不见了。 而香菇可提前用慢炖锅,加一点油和水炖煮至少5个小时,炖煮出来的香菇吃起来的口感,就会滑润软Q。 把香菇切薄片加入粥里,放盐调味,撒上葱花或芫荽即成。如果想让口感更丰富,可预先油炸豆腐丁,并在最后添入。   更多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树上蔬菜香椿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香蕉盛产时,就做点心!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菜豆叶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木薯叶热炒冷吃两相宜
2年前
2年前
当见到人们在拜天公神明、宗祠祭祖等祭祀时烧香、祼酒、奏乐、献生、献血、献熟等等,无须大惊小怪,那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 传统上的祭祀,经常会见到“献生”、敲锣打鼓、烧香祭酒之仪式。这些或许大家都有看过,不过却不知其意。 所谓献生(腥祭),即是整头的猪与羊宰杀后不煮,连同毛血及一些内脏生祭,一段时间后,再砍下其头与尾巴煮过,再一次祭祀,称为“献熟”(爓祭)。这种祭祀方式通常用于大型的祭祀活动,如大型拜天公、一些神庙的大祭典或宗祠祭祖等等。至于“祭酒”,即将酒杯里的酒倾倒在地上或茅草堆里,称为“祼guàn礼”。实际上,这些皆是古代的礼仪。 [vip_content_start] 王文锦译解《礼记·郊特牲第十一》云:“虞代人的祭祀,崇尚牲肉的腥气,用牲口的鲜血、鲜肉、焯过的肉来祭,都算做用气。殷代人的祭祀,崇尚声乐,没有杀牲、煮牲之前,就奏乐降神。音乐奏过了三节,然后才出门迎接祭牲。声音的呼号,就是殷人在天地间用以寻觅、召唤鬼神的手段。周代人的祭祀,崇尚香气,开始向神献酒用的是郁金香草配合黍米酿制的香酒,洒酒于地,让香味下达到地下渊泉。灌郁鬯用的是圭璋做柄的酒勺,兼有使用玉的清洁温润之气的意思。既灌郁鬯于地,然后才出而迎牲,这是先向幽阴的地面下求神来临受祭。迎尸堂上行正祭之后,又将请尸入屋,行馈熟礼。这时用香蒿合些黍米饭、糜子米饭焚烧起来,让香气弥漫墙屋各处,人们既为尸酌酒奠于馔席,然后在香蒿上又加上些祭牲的肠间脂肪焚烧,这是向地面上求神来临受享。凡是祭祀都要小心翼翼地想办法请求神的降临。”(原文: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祭,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器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羶芗。凡祭慎诸此。) 关于祼礼,《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进献肆解的牲体,献醴酒、荐血腥,并以郁鬯灌地来祭享先王。”(原文:以肆献祼享先王);《仪礼·士虞礼第十四》:“丧祝拿取放在铏南边的酒觯祭祀,也是向白茅上倒三次醴酒,但不能将觯倒空,然后再添满,放回原处。”(原文:祝取奠觯祭,亦如之;不尽,益,反奠之。) 上述书籍之说,指古时候的虞代,祭祀采用鲜肉、鲜血,过后再稍微煮过再祭拜;殷代祭祀,是在杀牲前奏乐;而周代则以郁金香草掺和黍米酿制的酒,用圭璋手柄的勺子舀酒洒在地上,再用香蒿混和黍米饭、糜子米饭焚烧,以及香蒿加上祭牲的脂肪燃烧。这些皆是请神(神明及祖先)降临来享祭。 所以今日见到的献生及献熟,乃虞代的风俗,就是依靠鲜肉鲜血请神降临享用祭品,并告知这些牲畜均是毛色纯正,健康无病的。当今见到祭祀时敲锣打鼓,这是殷代风俗,借着鼓乐的声音,召唤神灵降临来品尝祭品。现今常见的祼酒礼(倒酒于地或灌茅)及烧香,则为周代的风俗,通过把酒祼洒在地以其请神降临,至于如今常见的烧香(线香等),则从周代的焚烧香蒿与米饭、香蒿与牲畜脂肪而来,就是靠着这些气味来请神降临。 当见到人们在拜天公神明、宗祠祭祖等祭祀时烧香、祼酒、奏乐、献生、献血、献熟等等,无须大惊小怪,那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今日我们的民间信仰、神庙及宗祠,尚保持着这些古老的传统,从古至今悠悠两三千年之历史矣,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证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迄今不曾断层!
2年前
2年前
(新加坡31日讯)面对全鸡供应量受影响外加通胀压力,新加坡今年中元普渡用以祭祀的肉类价格涨价约10%。 每年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祭祀活动总少不了以肉类来祭拜,如烧鸡、烧鸭、烧猪。然而,今年碰上大马禁止活鸡出口,为狮城鲜鸡供应带来变数,也影响了价格。 大马在6月1日禁止所有活鸡出口,6月14日则放宽部分禁令,准许甘榜鸡、乌鸡和鸡肉工食品恢复出口。 新加坡鸡鸭出入口商联合会秘书长马琼就受访时解释,用以祭祀的鸡肉需要的是完整的鸡只,而少了大马的活鸡供应,目前唯有的选项就只有甘榜鸡。 “拜祭用的鸡是要有头有脚的,一般冷冻鸡肉没有,所以大家现在就只能用价格本来就比较贵而且货源又少很多的甘榜鸡。以往一公斤的鸡肉大概8元,但是甘榜鸡的价格1公斤要至少9元到12元。” 至于鸭肉和猪肉,马琼就表示,虽然这些肉类未受大马禁令而影响供应,但通胀与饲料价起等因素,也造成这些肉类价格起了约15%。 新加坡冷冻肉类协会主席郭志强指出,家禽的价格有约70%受饲料价格牵动。疫情与俄乌战争爆发等导致全球家禽饲料价涨,外加通胀与供求问题,全都是推高肉类价格的原因。 据他观察,近来鸡鸭价格普遍增了20%,猪肉价则增了约10%。 焱全烧腊董事经理卓政全就透露,面对鸡供应和成本上涨压力,许多人会在中元节用来祭拜“好兄弟”的“三牲”,即烧鸭、烧猪和烧鸡,今年售价从原本一组60元增至一组66元,价格起了约10%。 另一名业者叶艾慧说,大马鸡肉供应不仅影响了供应价格,且供应量也十分不稳定,因此还得事先想好替代方案,以备万一鸡肉缺货。 “鸡肉供应价格如今几乎天天都在涨,但是我们的配套价格已经定好了,不可能一直跟著改变,只能从其他材料上稍微做调整来维持售价。但是更麻烦的是下来可能会连鸡肉供应都没有,我们在营运上要先备好存货,也要先想好万一真的没鸡肉该怎么办。” 她表示,都和顾客先说了,万一真的没有鸡肉可以供应,就用老虎虾来代替,价格保持一样。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