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答案

在补习中心里,二年级的孩子小畅来问我,“老师,我不会这个。” 我接过作业,题目写着“印裔同胞都会用‘古拉姆’(Kolam Art)来欢迎到来探访的朋友,说说看,你怎么欢迎来拜访的朋友。” 老实说,这并不是个很难的题目。即便他只有二年级。 我于是说,“小畅,假如你来我家拜访,我看也不看一眼,就用力把门关上,那么你觉得,我欢迎你吗?” 小畅摇头。 “那么,你来我家,我很开心地请你进家门,然后端出美味的蛋糕,还有汽水招待你,你觉得,我欢迎你吗?”我再说。 小畅点头。 “所以,你认为,我是怎么欢迎你的?”答案其实呼之欲出。 小畅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说,“老师,我还是不知道。” 经过了几番解释,小畅还是依旧一片空白地看着我。我只好说,“我用美味的蛋糕来欢迎你,对吗?你也可以写,我用微笑来欢迎你,明白吗?” 小畅听了,就赶快把答案写下。 给孩子机会思考 稍微提一提小畅的背景,小畅在学校里,是全级前10名的学生。如今小学的课程,囊括了一些思考题。我个人其实是觉得很好的事情。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孩子学习,也不应该只注重对和错的答案。思考题,可以让孩子们学习,也可以激发创意,甚至是学习解决问题。 那天一年级的女生给我检查家课。其中一题说到,“回想一下,妈妈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形容妈妈开心的样子。” 女生的答案写着,“我得到第一名的时候,妈妈很开心,笑得见牙不见眼。” 看了,我说,“哦,你得第一名哦,真棒!” 女生说,“没有啊,老师,我没有得到第一名啊!这里写的都是老师教我写的。”我愣了一下。微笑着把作业簿交回给学生。 的确,课程,没有错。有偏差的是教学方法,或者是观念的问题。教导思考,的确是教育的一部分。鼓励孩子思考,并且给予孩子机会来思考,才是学习的方法。若事事都帮孩子决定,帮孩子们解决,那么,孩子不仅是无法学习,也没有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不愿意思考,继而不会思考了。 教导思考这件事,学校有责任;家庭教育,也责无旁贷。
5月前
8月前
01/ 闲暇时,妈妈喜欢看电视播的销售平台,尤其对介绍厨具的,更是喜爱有加。 厨具买了一套又一套,都完好无缺地收在橱柜里。 我问妈妈:“为什么买那么多呢?反正都用不了那么多。” 妈妈回答说:“改天你们买了房子,每人送一套。” 我不理解妈妈的这个举动,总觉得市面上的厨具,一直不断的推陈出新,怎么看也没有收藏的价值,更何况东西久放不用,也可能会坏掉。 直到有一天,我坐在妈妈的身边,陪着她看电视播的销售平台,老调重弹地问:“为什么需要买那么多的锅煲呢?” 这一次,妈妈这样跟我说:“以前我寄人篱下,想要煮一顿饭,都需要跟别人借锅煲,有的时候,还借不到呢!现在我有钱,就想为你们一人买一套,改天你们想在自己家煮饭时,有齐全的厨具就容易多了。” 所有的不理解,在这一刻有了答案。 原来妈妈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弥补她以前缺失的东西。 02/ 家乡的屋旁有块空地,留给妈妈在闲暇时种菜。 番薯叶、苦麦菜、辣椒、茄子、羊角豆、四棱豆都是妈妈爱种的菜。 自家里养了好几年的狗被毒蛇咬死之后,哥哥又养了4只小狗。从那个时候起,屋旁的空地就很少看到绿油油的菜了。然后慢慢的,长满了杂草。 反之,隔壁舅舅家的后院,却逐渐长满了以前妈妈爱种在自家屋旁空地的菜。绿油油的菜从自家“长”到了隔壁家。 不理解原由的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家屋旁的空地种菜,而种在隔壁舅舅家的后院呢?” 妈妈耐心地跟我解释说:“不是不要种在自家屋旁,是种不到。因为那4只小狗,常常跑到菜地打滚,把我刚撒下的菜籽都弄没了,也把刚长出来的菜苗弄死了。” 所有的不理解,在这一刻有了答案。 原来妈妈在想方设法,即便借用舅舅家的空地,也想让家人能够吃到自家种的菜。 03/ 家乡的榴梿芭养了几只狗,煲一大锅粥当狗食,成了妈妈每天早上的日常之一。 通常白粥里都需要加点骨头或肉类。因此,妈妈每天早上都蹲在厨房的角落里,费力地把骨头或肉类切成小块,然后放进粥里一起煮。 不理解原由的我,问妈妈:“为什么不能直接将骨头或肉类放进粥里面煮?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地把它们切成小块呢?” 妈妈说:“不把它们切成小块,那些比较大或凶的狗,抢吃了大块的骨头或肉类之后,那些弱小的狗就吃不到了。如果切成小块,每一只狗或多或少,都有机会吃得到。” 所有的不理解,在这一刻有了答案。 原来妈妈在任何时候,都想尽心尽力,没有偏差地,对待所有的人事物。
9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最近读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叫《辛波丝卡谈写作——仍在路上的创作者们》,极想向大家推荐。辛波丝卡是波兰诗人,曾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作甚丰。这本小书是她担任波兰杂志《文学生活》编辑期间,回复投稿者来函的记录,它们有时是作品点评,有时是写作提点,特色是言简意赅,刻薄又幽默。 我很喜欢这本小书,不全因为我很喜欢辛波丝卡,还因为这书很能引起编辑共鸣,且不时会心一笑:对对,就是这样;啊啊,原来可以这样作答。真是受教了。 每日看稿审稿,有时也会收到作者的留言询问,希望编辑附上读后感有之,要求修改建议者有之,探问退稿原因的更有之,也有的只想与你说说话,但碍于事忙与时间,常常都只能已读不回,大都略过。不是不觉得可惜与愧疚的,可我也实在不想强迫自己来询必覆。现在好啦,有了辛波丝卡的这本书,许多作者好奇的问题,或许都可以从里头找到答案。真的真的,欢迎对号入座。 我当然不敢自诩为辛波丝卡这样的编辑,也没底气那样说话,但这本书不只在编辑工作上提醒了我,切换到写作者的身分,它一样给了我许多启发。 多说无益,还是直接摘录一些书中内容,让大家自行领会辛波丝卡的尖锐吧—— ● 致Z.H 您喜欢“普通人”这个概念,寄来作品中的人物也正是如此:平淡无奇又缺乏个性。我们有些忧心,文学里容不下这一类人物,从远处看,所有人都一样,然而作家却必须近距离观察,“必须”一词用得不是很恰当,因为没有人发令,这纯粹是作家本能的问题…… ● 致葛拉任娜 您理解中的诗是崇高、绝对、永恒、叹息和悲吟,如此密集的情绪是我们从世纪初以来,在少女记事本中看不到的,夸大程度也令今日的读者望尘莫及。其实,就连最亲近、最让人信任的人听到这话,也只能惊恐地望着对话者,然后莫名想起市里还有要紧事要办。所以,让我们解下翅膀,尝试徒步进行创作吧? ● 致艾娃 ……试图展现诗意是新进诗人最常见的弱点,他们害怕使用寻常的简单句子,烦躁不安,妨碍了他人和自己。这些人之中有十分之一可摆脱此习性,成为好诗人:5人将完全停止写作:一人改写散文(但愿能有更好成绩!):4人则还会持续写作,然而也愈来愈讶异其作品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算一算,原来的10人竟变成11人,显然在我们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又有人加入了。 ● 致M.A.K. 这里只有故事草图,正如您所说:“我尽可能以谨慎和克制的态度叙述事件,如同外部观察者所能看到的那样,你们还想怎么样?”也许我们希望您是更能追根究底的观察者,将心理冲突的主角设定为盲人是不够的,因为盲并非性格。他的女友呢?我们对其知之甚少,以致无法记住这是特定角色。往后写故事时应留意:作者应该像个侦探般探索笔下的虚构人物,在门外窃听,在他们独处时偷看,打开其信件,并猜想他们缄默不语的原因。 ● 致B.D. 新进作家的原罪在于相信题材的全能,似乎认为只要想出主题,作品的核心就完成了,其余的微小细节,也就是叙述本身,只不过是不重要的小事。再说,以爱作为主题,本身就具吸引力……。不过,事实情况完全不同,主题来得最容易,它本身却不具任何文学价值。……您的故事过于随意和简略,某个小城中的某个女孩、某个男人,女人怀抱着“各种相互矛盾的情感”,而男子“以吻封住她双唇……”可以这么写,但不一定非得这么写啊!
1年前
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 我的心为事情所动,因而泛起了无数的波澜,她不像平常一样平静了,而我知道我害怕,因为我习惯了平常的平静。波澜让我明白我的心并不可能保持永恒的平静。我以为我淡定从容,那是因为我没有亲身或用心的体验事件。 从前的我,心里有一道我没有察觉到的屏蔽墙。那道墙会挡下对我内心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然后事件会在墙外累计,直到超过墙的高度后,事件就会越墙直击我心里。那时,我的难过受伤就会被触发而无法抵挡。回想从前,我从不直视那些我知道会伤害到自己的问题,然后与其面对,我学会了逃跑。 我不明白从前的我,怎么不允许自己难过,拼命想保护自己脆弱的心导致我误会了我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我以为我很坚强,但我只是掩盖内心不适的想法,我不接纳自己脆弱和不完美的那一面。我想,或许是因为害怕被大家孤立,害怕没有人和我玩,害怕大家不喜欢真实的我,所以我大多时候只展现了亲和的那一面。 书上的理论就只是理论 小时候,曾经有个朋友说过我总是忽冷忽热。现在看来,忽冷忽热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除了亲和的那一面,我也有很冷酷的一面。我以为我冷酷的那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实,我觉察到了,她还在。而冷酷可以帮助我自己一个人安静下来思考,排除外界的声音,专心听自己的声音。冷酷有时候是自我保护的机制。其实,不管冷或热,都是真实的我,这让我不那么的绝对。 让我觉察到这道墙,逃避,还有自己的其他面貌的缘由,都是因为外界的事物让我的心有所动,我也选择了不逃避而去面对,然后心中泛起更大的波澜。波澜给我机会去觉知,去聆听心里的我。这只是开端。有趣的是,我以为我很了解自己,却原来我不完全是我想像的那样子,我也才开始慢慢的认识自己。 我想找出造成波澜的原因,向内寻找。但答案从来都不是瞬间就知晓的。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答案。我之前对于修心有个错误的迷思,就是要修炼到心灵上不受任何事情的影响,而不起任何波澜。我试图强迫自己的心不为任何所动。可我又不是石头。心就像水一样,除非处在虚空,不然怎么可能不泛起一丝的涟漪? 书看得再多,理论真的就只是理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悟到那些理论真正的含义。其实只要诚实的面对自己,那复杂就可以变得简单。波澜只是一个契机。
1年前
闹钟响起,将手伸向一旁,一阵摸索后找到手机,贴到眼前,眯着眼寻找关闭闹钟的字眼。耳朵舒坦后接着闭上眼睛,赖在床上,半晌后才缓缓起身,将脸贴近床头柜,详细地寻找。终于找到了! 戴上我最亲密的伙伴,世界模糊的面貌变得清晰,这就是我每天起床的打开方式。我是其他人口中的书呆子,自小学一年级开始,我的脸上就挂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由于高度近视,我的目光变得十分呆滞,看着就是呆呆的,这是他人对我的统一评价。 我是一名中三的学生,今年我的近视度数达到了1070度,镜片的厚度更是厚得出乎我的意料。也许是视力模糊不清的关系,我从小特别怕生,尤其是父母离异后,我一度被怀疑是自闭症,甚至被安排与儿童心理医生预约。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有趣,毕竟年幼的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知道一直有许多模糊的脸孔在逗我,当下的我感到十分恐惧,因此更加抗拒,越是抗拒,大人们越不理解我的行为。 发现我近视是在6岁的时候,粗线条的母亲仍旧带着我四处奔波,希望遇上一个可以让我开口说话的贵人。6岁那年,妈妈的贵人没有出现,我的贵人却出现了。我在外地工作的舅舅回家过年,由于舅舅对此颇有研究,考虑到家中大部分成员都患有近视,他当即建议妈妈带我去检测。 当验光师一遍遍的询问:“1还是2比较清楚?”我紧张得不行,但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检测结果出来时,妈妈吃了一惊:“哇,度数怎么那么高!”6岁的孩子患有790度的高度近视,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们要用怜悯的眼神望着我,只知道眼镜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很多时候大家总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解析别人,甚至是将自己的看法强行套在其他人的身上。一如母亲认为我患有自闭,更如大家对我表露出的怜悯。我生性害羞,搭配上厚厚的黑框眼镜让小学的老师对我格外注意,害怕我被其他小学生排挤。而事实上的确如此,但原因却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毕竟小学生的心思总是难以捉摸,而人的本性亦是叛逆的。 答案就在我们的心中 开学不久,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特意安排我坐在课室最前面位置,老师的桌子旁边。碍于我当时遗传了家族的优良基因,小学时已是全班最高的学生,老师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大家认为老师偏爱我,精英班里的孩子就是这么的敏感。现在回想,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善意,带给我更大的不幸——六年的小学生涯中被其他学生孤立。这也许听来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小学教师常常会不小心伤害了学生,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啊! 说来,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会有好心办了坏事的时候,毕竟人的一生如此漫长而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时初次学习这名句精华,我不禁动容,这何尝不是我们的写照?我不免佩服起古人的智慧竟然能将人生看得如此透彻。回想这度过的岁日,我不免泪止不住的滴落,这曾经我又伤害过了多少人啊? 幼儿时期,妈妈不断循循善诱,希望我可以参与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做游戏,作为回报,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不肯离开母亲,一直持续到小学,这期间母亲为我操碎了心。哥哥姐姐与我去附近巴刹的小卖部买零食,小小的我在小小的广场乱窜,哥哥和姐姐着急地找我。傍晚时分,他们战战兢兢地回家想着如何告诉妈妈我失踪了,回家后却发现,邻居的马来姐姐见我迷了路,将我带回了家。我没敢告诉妈妈,这是因为我自己乱跑导致的迷路,妈妈责罚哥哥姐姐,不许他们吃晚饭,我心虚得不敢抬头看他们。 多年后,一次偶然提起,我发现他们早已忘记,而这沉重的回忆压在我的心底,使得我几近无法呼吸。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的行为,竟会让我背负如此的心理负担,彼时道歉已不受用了,我情愿被当事人责骂也不想换来一句轻轻的“算了吧,我已经忘了。” 多年后想起,也罢,人的一生注定会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亦是这些错误造就更好的自己。但是每一个犯下的,无心的,有意的,都应该被原谅吗?透过厚厚的镜片,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心,彼时,我轻叩我心门,聆听着心底的答复。也许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答案就在我们的心中,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倾听心里的话语,闭上双眼,你会知道答案的。只是我想这个答案,我怕得用一生的时间去探讨了。
2年前
“你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吗?” 在距离毕业还有一年的今天,班主任把这道问题抛给了在场的35位同学。 没错,这个问题对于即将踏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我们来说,是个多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现在是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让所有人好好思考并写成一篇作文,在课堂结束之前交上。即便有人不满,抱怨声越来越大,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大家能做的就只有默默从已经收拾好准备随时放学回家的书包掏出纸和笔。不过幸运的是,在还有很多同学陷入苦恼的时候,我想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要学习更多不同的语言,朝着翻译员这个目标前进。 好久以前,我曾经问过爸爸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是不同的?从肤色到语言,为什么上帝要让原本就生存不易的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年幼的我实在想不通,只能勉为其难地决定歪着半熟不生的小脑袋瓜向爸爸问道。我苦恼了许久的问题,爸爸三两下就轻松地回答了我:“这样世界才更有趣不是吗?正因为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没办法代替谁。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那可就太无聊了。” 听完那番话,因为很喜欢也觉得很有意思,我就一直没忘记过。或许是深受影响,一颗梦想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在我的内心发芽——我想要看见更多不一样的世界、想要接触更多不一样的文化、理解并包容。 可是,语言却成为了我们了解彼此最大的障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桥梁,要是语言不通,可能会将原本就因为文化不一样而心生误解的我们推向更远的距离。因此,学好语言成了我的目标,翻译员更成了我的梦想。能够帮助更多人传递最真切的信念,成为一名翻译员,是我梦寐以求的。 在困境中学会成长 也许我以海作为比喻,能够更真确地表达我未来生活的展望与挑战。 海的另一边,会有什么?是另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原,还是寸草不生的旱地? 当然,我希望是个四处开满五彩缤纷鲜花的地方。我想躺在花田之中被蝴蝶和蜜蜂等等不同的朋友包围,让它们都听我说故事;偶尔,也想听听它们的故事。我想请教它们如何飞翔,同时,我也想告诉它们如何奔跑。我还想把他们告诉我的一切,也分享给不知道这些奇闻趣事的朋友。 不过,海的另一边,真的如我所想吗? 在前往我梦想世界的路上,要经历的艰苦一定少不了。海的另一边究竟是否如我预想的那样,这份忧虑就已成为这道路上的第一项挑战。我需要随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才能突破重围到目的地。 我对未来,一直有个很明确的期待,我希望我可以身处绚丽多彩的世界,并且与不同的朋友畅通无阻地聊天说地。哪怕母语不同,也不会成为问题,我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此。我希望他们能够听我分享我的人生,偶尔,也希望听听他们的故事。我想请他们传授长处,让我学习,也想把我知道的独特才艺都告诉他们。我还想把他们告诉我的一切,也分享给不知这些奇闻趣事的朋友知道,就像翻译员把外语翻译成中文一样。 所有人都拥有自身独特的色彩,各自闪闪发着光,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只有自己知道,真的太可惜了。 我并不畏惧挑战,因为我知道只有难题才会让我在困境中学会成长。与其把挑战当成敌人,我会更倾向于与挑战做朋友。语言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边界,即便是拿到了语言能力考试的最高成绩,语言学习这件事也不会达到终点,即便是自己的母语。因此学习语言又或是成为翻译员绝非容易之事,需要有决心以及强大的毅力才有可能达成。对于经常3分钟热度的我,这件事简直难上加难,但是如果一直都不改变,那么我也只会在原地踏步。 洪亮的放学钟声瞬间打断了我的思绪,同学们的哀嚎也将我拉回现实。还有好多人都没写完,包括我自己,甚至还没开始动笔的也大有人在。不过庆幸的是,就在所有人担心因为没写完不能回家的时候,班主任给我们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作文可以写好之后再交上。虽然大部分人都松了一口气,但不免还是听到不满的声音,在拼命赶完之后才知道不用急着交上,同为学生的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些人的不高兴。只不过,一定有好多人都是托班主任的福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些事情,我认为班主任这样做或许就是想达到这个目吧。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用马上交,一定会有人拖到最后也不愿意开始思考。即便像我一样已经大致有个方向的人,能重新思考检视并且更坚信自己的选择,全都是因为班主任给了我们这节课的思考时间。 未知让人害怕,也让人期待。我会努力朝着我所期望的未来前进,不惧畏所有迎面而来的挑战。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原本只有时间流逝的声音,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的凌晨时分,突然多了一阵刺耳的吵架声。睡梦中我迷迷糊糊睁开双眼,发现天还暗着,是谁这个时间了还敢这么大声?被吵醒的自己气在心头才想去找大人投诉,却发现事件的主人公竟是他们。 “为什么要吵架?” “小孩子不会懂的,长大后你就知道了。” 一句话15个字,听懂了却没读懂。我歪着小脑袋瓜,用双闪烁有神的眼睛直勾勾盯着眼前的大人。我没有追问,不是第一次问这个问题,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回复,正是因为知道打破砂锅问到底也不会得到我想知道的答案才停止。那年我10岁,回到房间看着镜子中仍然矮小的自己,是不是只要长到160公分才算是长大了?想知道答案,那要赶快去跳绳才行。 13岁那年,身高长到160公分了,发现这件事的我迫不及待回家告诉大人,我长大了,已经160公分了,现在也该算是个大人了吧!?看来跳绳3年并没有白费啊。我眼里依旧满是星星,期待得到大人们的称赞,更期待我能听到大人才能听的答案。只是回到家,迎接我的依旧是没日没夜的争吵。我选择闭上嘴巴,不是第一次失望,也不是第一次感到沮丧,正是因为知道无论我表现了什么也不会得到我想知道的答案才停止。还是160公分并不是长大的标准,是我搞错了呢? 又再过了好多年,我16岁,大人们终于选择了分居。一方面很高兴终于不用生活在吵架声底下,但比起高兴更多更多的是悲伤。我没有哭,没有流下任何眼泪,是我终于长大了吗?第一次觉得没有眼泪的悲伤比有眼泪的难过还来得更心痛,这是成为大人的必经之路,还是大人的日常经历?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稍微有了些大人的样子,可我还不知道答案。 这一切都会让我成长 我帮忙爸爸把一些相簿和我儿时大家一起拍的照片整理好之后,装进黄色的大箱子,再盖上盖子。那一刹似乎体悟到了些什么,如释负重般明白了些什么,像是把部分的稚气一起装进了箱子一样。 大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否要经历很多很多的痛苦才能长大?如果是这样,停留在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的儿时不是更好吗?要踏入大人世界的入门票太昂贵,也不是那么急嘛。虽然现在手上已经有部分的零钱,但仍不足以购买门票加入这个未知的世界。 生日在即,前几天才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玩我最爱的游乐园,很意外的两人都一起答应了。这是时隔好久的家庭旅游,能这样出游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总之我非常珍惜那一天一起度过的时光。不是第一次,也希望不会是最后一次。那天我只做16岁的自己,对刺激的过山车兴致勃勃,对无聊的旋转木马嗤之以鼻;觉得烫嘴的麻辣锅山珍海味,觉得清淡的白米饭索然无味。 6岁的我是10年前的事,26岁的我是10年后的事,16岁的我是现在的事。像大人一样装酷,内心却还是个孩子,仍在大人与小孩之间徘徊的16岁,这么一看也很美好呢。 不再想急着长大,也不再想永远停留在儿时,我相信时间到了,时机成熟了,就会了解大人世界,身处大人世界,像风一样顺其自然。大人当时没回答我的问题,我一样选择去相信这么做的背后都是有理由的,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对我好,我不清楚,但至少出发点是为我好吧。尽管很多时候的为我好都只是自以为是,我也一样选择去相信这一切都会让我成长。 答案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编辑台/靖芬 又近岁末,思绪或增。尤其这难以言喻的一年。 这一年似乎有些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内卷,莫名其妙的静止,莫名其妙的消亡与承担,似乎有点……令人费解? 然而费解,也许是书写最宝贵的状态之一。 大多人写文章,多写自己了解的事,或为记下厘清了逻辑的事。但实情哪有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不解”也很迷人,“有所疑惑”更可能是一部作品之始。 是以今年,【星云】将以“我所不了解的……”为岁末特辑的主题。我们邀请了不同年龄段的作者来分享他们此刻的疑惑。或许,年轻的作者能从他人的经验与智慧中,发现有些问题能被解答;长者也可能在梳理疑惑时,得到别的领会。即使有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那也没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与这些不解共处。 今天,且让我们先阅读2000年后出生的“00后”心声。  
3年前
8年前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