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粿条仔

谈起新山的粿条仔,一定忘不了林发盛号与林秋贞。 粿条仔现已是新山美食界的品牌,一道新山独有,并享誉全马各地及长堤彼岸的美食,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总是会坐下来品尝一番。 这道为新山争光争气的美食与林发盛号与林秋贞息息相关。没有前者及后者的相互配合与远大的生意眼光,或没有今天人人都爱上的粿条仔。 林发盛号,一家百年老店,厂址原位于义兴路三巷,现已停业多时的金海湾广场与其遥遥相对。该号的原址已不复存在,多座现代组屋公寓正拔地而立,这一带的风光正迅速在改变中。 原义兴路一二三巷,早年新山华人聚居之地,以制作粿条与面为主要业务的林发盛号,立足以此,占尽地利与人和。 日前与林秋贞的孙男林展鸿访谈时,得知不少林发盛号的故事。 这是他曾祖父于1923年南来定居新山后,即创建出来的美食业。由于历史悠久,林发盛号一路来是新山知名的粿条生产商,尤其是后来出产的粿条仔更受欢迎。 他说,从一开始,林发盛号厰址即在原义兴路,直到1996年迁出,先到淡杯工业区,最后落户在烈光镇。淡杯工业区的工厂目前仍在运作,为应付迅速发展的需要,烈光镇一座现代化的工厂,不日即可启用。 这是他们历经曾祖父、祖父、父亲及他们这辈,好几代人努力才有的成果,而其对新山美食业最大的贡献,是对粿条仔最早与大量的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林展鸿说,林发盛号早年的生产都是靠人工,1973年买下了第一架切粿条条机。这台机器有3个不同的洞孔,能同时生产3种大中小的粿条,由于小粿条比传统的大粿条更受欢迎,因此便转而大量生产,以应市场需求。他说,现今新山许多知名的粿条仔,都采用这个品牌出产的这类小粿条。 笔者很早即与林发盛号有往来,在上世纪80年代,它已懂得在农历新年时,登报向各界拜年。同时,据孙女林敏倩透露,祖父林秋贞一次受马来西亚电台新山分台的访问,闹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而常为后人传诵。从上电台一事就可知,林发盛号当年在新山的声誉。 林秋贞,祖籍广东省潮安县意溪乡十八寨内人。 他除了把自己的林发盛号生意搞好,同时也热心乡团活动。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位在苏丹依布拉欣路的自置会所,于1971年动土,1972年竣工。 林秋贞当年是该会馆的正交际,身负新会馆设计小组主任。在征信录里,记录了他捐出1000令吉。 该会于1971年2月29日,别开生面地第一次在夜间举行新会所奠基礼,共有8人出席,大多是该会领导,林秋贞是其中一人,由此可见,当年他在会馆内地位重要。 同时,他也积极参加新山潮籍几个华团的活动,如柔佛同奉善堂及柔佛德教会紫书阁等。  
9月前
10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粿汁是道地的潮州美食,在新山近乎消失了,新生代与中生代等一辈人,大多没吃过或看过。据说现今新山,只剩一家仍有售卖。 提起粿汁,令人想起新山风行一时的粿条仔。在新山,先有粿汁,粿条仔是后来异军突起。粿汁与粿条仔,样式略为不同,配料却大同小异。 两者命运不同,如今粿条仔受人追捧,与肉骨茶成为新山闻名各地的美食;反之,粿汁却少人问津。 在祖籍乡潮汕等地区,通街都是在卖粿汁,对当地人来说,粿条仔或许是前所未闻的事。在马新一带,情况又不同。在新加坡,迄今看不到有人在卖粿条仔,然在食阁或小贩中心,可以吃到粿汁。在大马半岛,在峇株巴辖或北马的槟城与大山脚等潮人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粿汁,粿条仔不容易找到。 如果现在你想在新山尝一尝道地粿汁的风味,行家说大概只能在世纪花园满地好食阁,可得偿所愿。 档主是一名认识了多年的高龄81岁长者,人称“纪太”。之前,她开过餐馆,在现址从事这一行约有二十多年。为应人们的需要,她卖粿汁也卖粿条仔。 据考证,粿汁不同于粿条,其口感更具弹性。凡闽南、潮汕或台湾地区,对凡是用米粉、面粉或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所以潮州人说粿,实际上是糕。 纪太说,她的生意不错,营业时间每天从早上至下2时。她的粿汁配料,包括了猪肚、猪肠、肚肉、豆腐、鸡蛋、大肠、大肠头、猪头皮及猪舌等,非常传统。 据她反映,她是在1992年步入这一行业时,她犹记得当时在新山老城区,有人在翁姑本街万泰百货的后巷卖起粿汁,后来情况如何就不得而知。 据新山餐饮界知名人士,前哈胜餐馆东主洪克成的追忆,新山第一个卖粿汁的是在翁固本熟食巴刹内,不过,名字忘了,只记得这个摊位后来被木清肉骨茶取代。 今年已79岁的洪克成,出生在翁固本街,对街上及巴刹内的一人一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他能说出当年在熟食巴刹内大多数档主的名字及其外号,惟独一直想不起的,就是这位新山第一位推介粿汁的开拓者。 他说,新山之所以难找到粿汁,与粿条仔之大受欢迎,息息相关。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