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紅新月會

4星期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大大小小的突發意外,尤其如心臟驟停或溺水這樣的緊急案例,若無法及時搶救,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因此,急救可以說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本期〈善心美事〉的主角——來自峇株巴轄的何月祥(33歲),是一名擁有急救資格的紅新月會成員,常常在這個賽道上爭分奪秒,守護生命。 何月祥的正職是一名華小老師,他也是馬來西亞紅新月會峇株巴轄區會及峇株巴轄紅新月會志願援助隊140分隊的教官,擁有豐富的救護經驗。 何月祥小學就加入紅新月會,中學被分配進入聖約翰急救隊,大學到砂拉越美里就讀師訓學院,正好當時的講師是紅新月會美里區會秘書,看他有興趣,就邀請他加入。 他趁著課餘時間到區會接受訓練考取文憑,當時除了積極參與區會活動,也會到各個地點如機場及油田演習,並曾跟著志願隊到亞齊海嘯災區支援。 “當時到災區支援,對我來說是很震撼的,去的時候心裡難免忐忑,到了現場可以說撿到的(屍體)比救的還多,意志必須要很堅定。” 不過,何月祥並未因此卻步,他認為在救援的路上,懂得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經驗積累同樣關鍵,才能在緊急時刻鎮定及冷靜地應對各種情況。 他分享大學期間一次救人的經歷,更堅定了他要助人救人的信念,而當時周邊民眾不分彼此伸援的愛心與暖心,也讓他留下人間處處有溫情的美好記憶。 他說,當時他正在美里機場等待飛回柔佛的航班,一名孕婦突然羊水破裂,臨盆在即,他見時間還充裕,立刻上前幫忙。 “我們當時把她扶到機場的醫療中心等待救護車到來,不過情況緊急,我只好利用所學替她原地接生,就這樣在大家齊心合力下,順利接生了一個活生生的小寶寶。” 對於救援工作充滿熱忱的何月祥,即使日常生活忙碌,只要知道哪裡需要救援,就會義無反顧前往支援,如峇株巴轄去年發生嚴重水災,在外坡的他提早結束行程,到疏散中心幫忙。 此外,他的車上總放著雙份的急救用品,為的就是能在遇到緊急狀況時,第一時間拎包下車救人,而他確實常常這麼做。 他舉例,若行駛途中遇到車禍,只要當下不趕時間,他都會停下來了解遇禍者是否需要協助,包括協助他們致電醫院、檢查傷者的傷勢及安撫他們的情緒等。 不僅如此,他還自費購置了一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以備不時之需,他對此笑言:“希望別用上。” 談起急救的經歷,何月祥分享,一名急救人員除了要隨時待命,也必須學會一心多用,在急救時穩定自己及傷者的情緒,甚至要準備好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傷者或家屬情緒牴觸是常見的事,比如有次我在路上看到一起車禍下車施援,傷者友人誤以為我是肇事者,揪著我的衣領不放,我只好一邊救人一邊向他解釋,最後他才意識到認錯人了。” 除了常常化身“急救俠”穿梭在各個場景救人,何月祥如今也積極推廣急救知識,他希望能借由本身的分享,讓人人都能掌握基本急救知識,在危急時刻有能力自救及救人。 雖然已有豐富的急救知識與經驗,但他仍抱著開放心態學習與更新知識,希望能將急救工作做得更精確到位,因為救護工作被他視為一輩子的興趣和使命。 何月祥說,峇株巴轄紅新月會志願援助隊140分隊成立以來積極推廣急救知識,就是希望能儘快達到“一個家庭,一個急救員”(FAIEH)的目標,讓人人都能在必要時自救及救人。 他說,學會急救是非常重要的,他了解許多人想學,但卻苦於沒有機會或不知道哪裡有這樣的課程,因此該志願援助隊不定時在會所舉辦課程,歡迎大眾前來學習。 “我本身也非常樂意與社區各單位合作舉辦急救課程,大家若有舉辦活動或需要急救分享,歡迎邀約。” 他表示,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急救知識普及化,希望透過人人學急救,減少傷者死亡的機率,因此並不計較回報。 “每次收到主辦單位給予的車馬費或津貼,其實我都會存起來,再投入購買醫療用品救人的用途。” 何月祥指出,若僅使用傳統的心肺復甦術(CPR)為患者搶救,救活率只有三至四成,但若結合使用AED設備,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至七成以上。 他說,峇株巴轄紅新月會志願援助隊140分隊為此在峇株社區積極推廣“我的社區AED”計劃及領養AED計劃等,希望被譽為“救命神器”的AED設備能在峇株巴轄遍地開花。 “急救是爭分奪秒的,比如心臟病發,再拖一分鐘就能要人命,因此急救人員必須在意外發生後把握黃金時間,迅速確定情況及採取相應措施,AED是很好的輔助設備。” 不過,何月祥強調,急救員必須清楚本身的職責範圍,並且遵循準則行事,才是對傷者負責任的表現,比如不能擅自開藥、動小型手術或打針等,深層診斷仍須交給專業醫生進行。 縱使已有了豐富的急救經驗,也明白急救這回事只有盡力而為,但每每想起一名親如父兄的前輩在自己面前倒下,最終卻無法將他救回的經歷,何月祥至今還是無法完全釋懷。 他說,突然倒下離世的,是曾與他共事的前輩,兩人的感情要好,他當時見到對方突然倒下,立刻上前施救。 “我一直為他做人工呼吸,直到把他送到政府診療所為止,我那時心裡很緊張,最後體力都耗盡了,累癱在椅子上,身體都在發抖。” 他形容,這名前輩生前把他視為孩子看待,他在急救時更覺得自己揹負著千百倍的責任,一定要將他救回,但最終送醫搶救十多分鐘後,等來的卻是噩耗。 “雖然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但看著他的生命就這樣消逝,還是覺得無力,事發後的半年,我的心情都是複雜交錯的,現在這個經歷仍時不時會在我腦海浮現。”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編按:你聽過紅十字會又或者紅新月會嗎?除了在事故現場提供救援外,它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這期【新教育】的主人公王寶盛自求學時期開始加入紅新月會至今。為何經濟回報不高他卻依然選擇這份工作? 翻開這期的【新教育】,一起來找答案吧~ 報道:本刊特約 楊林宜 攝影:本報 賴國華、部分圖由IFRC提供 每年8月的世界青年日和世界人道主義日提醒我們關注青年賦權和人道主義事業,因為年輕人在推動人道行動和應對全球挑戰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特別重視青年的參與,視他們為全球志願者網絡的中堅力量,對未來的生命拯救和生活改善發揮著關鍵作用。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聯合會(IFRC)在吉隆坡的區域志願服務協調員王寶盛(Jaryll Ong,29歲)致力於支持亞太地區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的志願服務。他是紅新月會志願者,也是大馬紅新月會全國青年理事會副主席兼IFRC“青年作為行為改變推動者”(YABC)和紅新月會的培訓師。他在多個國家推廣非暴力和和平文化,並培訓了數百人掌握基本救生技能。 2014年,王寶盛參與了紅新月會在巴生河流域的救護服務,處理通過緊急熱線發出的各種醫療求助,如道路交通事故和產婦緊急情況等。他還組織了多種活動,幫助年輕人提升能力和影響力。這些活動包括心理健康、災害風險減少、學校安全等,形式涵蓋線上和線下。 此外,他對醫療緊急情況的長期參與促使他攻讀了生物醫學學士學位,並獲得了院前領域的相關資格,包括馬來西亞創傷生命支持、院前生命支持和基本生命支持。 堅持動力來自紅十字會創始人 來自馬六甲的王寶盛,自幼受到父母熱衷社會服務的薰陶,尤其是母親常參與教會志工活動,如為病患提供關懷和向有需要的人分發食物。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他在求學期間積極參與校內事務,擔任巡察員,並加入紅新月會,從中瞭解人道主義精神與回饋社會的意義,而支撐他堅持志願服務的動力,來自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的故事。 1859年,亨利·杜南在索爾費裡諾戰役後目睹了成千上萬名傷員未能得到及時救治的慘況。他因此倡導交戰雙方的士兵應得到平等待遇,並提出在和平時期組建救助團體,而援助軍隊醫務部門的志願者,應受到國際協議的保護。同時,他發出了“每個人都能為世界做出一些貢獻”的核心理念,鼓勵人們在能力範圍內推動人道援助。 1863年,杜南與四名瑞士人共同創立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翌年《日內瓦公約》基於杜南的人道思想,規定傷員無論所屬哪方都應得到照顧,並引入了統一的醫療服務標誌。1901年,杜南獲得了首屆諾貝爾和平獎。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是全球性人道工作網絡,其組成部分包括: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全球191個國家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以及IFRC。這3個組織各自獨立但密切相關,相互支援。 生理與心理援助同等重要 急救工作讓王寶盛見證了人性中最光輝與最艱難的時刻。醫療緊急的呼叫意味著有人正處於生死邊緣,而他和團隊必須迅速提供有效的援助。但這種援助不僅限於生理,也包括心理上的支持。 “當我們進行心肺復甦(CPR)但未能挽救生命時,向家屬傳達這一消息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我們必須誠實地告訴他們,我們已經竭盡全力。這讓我們意識到急救服務不僅是應對當下的危機與災難,還需要為經歷苦難的人們提供心理援助。” 王寶盛印象最深的一次急救服務發生在某個清晨,當時他和團隊正準備去餐館吃早餐,卻突然接到緊急呼叫,要求他們前往處理一起高樓墜落事故。他們迅速趕到現場,但傷者已無生命跡象。後得知死者是一名大學生,而事故發生時正值該校的畢業典禮。年輕生命的逝去讓王寶盛倍感遺憾,使他更堅信心理援助的重要性,幫助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們重新找到希望和力量。 冠病疫情暴發後,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隔離措施讓許多人感到孤獨,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王寶盛和團隊必須不斷調整以應對醫療需求的變化。志願者不僅需要處理應急情況,還要面對病毒暴露的風險,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包括為外籍勞工接種疫苗。 在金馬侖協助政府推進疫苗接種工作時,外勞大多集中在工廠。由於擔心執法人員,許多人試圖躲避或隱瞞行蹤,導致疫苗接種進度受阻。王寶盛指出,志願者的身分比政府人員更容易被外勞接受,因為外勞基於各種複雜原因擔心被取締,不願主動接種疫苗。因此,志願組織必須與當地政府協調,確保疫苗接種期間周圍沒有執法行動。這不僅是為了外勞的健康,也是為了整個社區免於病毒威脅。 IFRC助社區推動非暴力與和平文化 IFRC長期推動的“青年作為行為改變推動者”項目,旨在通過教育和培養,幫助年輕人及其社區推動非暴力與和平文化。不過,該項目與傳統課堂不同,培訓師採用自我反省和情感技能培訓,讓參與者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可視化練習、說故事等來重新認識自我。 王寶盛說,參與者會在安全環境中探索和解決社會問題,以加深他們對歧視、排斥、性別和暴力等社會問題的理解,併產生同理心,擁有判斷能力和溝通技巧。 “我記得有一次在培訓的最後一天,參與者被通知將和貴賓(如秘書長或組織主席)面談。在製造了一些懸念後,我們把每個人叫到一個房間裡。” “我們讓他們閉上眼睛,回顧過去幾天的經歷。當他們睜開眼睛時,眼前所見的竟是一面鏡子。我們告訴他們,今天的貴賓便是鏡中的自己。我們隨後要求他們說出自己3個優點。” “自我欣賞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有些人或許表現得很自信,但他們其實並沒有花太多時間來觀察自己,挖掘自身的價值。有些人會認為自己胖、醜,不吸引人,但我們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特質。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它可能會引發參與者情感上的崩潰,我們需要提供他們所需的心理支持。但參與者後來的反饋是正向的,他們的心理狀態獲得很好的調整,自我接納也自我肯定,從而建立自信和韌性。 經濟回報不高常遭質疑 許多家庭,尤其是傳統的亞洲家庭難以理解社會服務或非營利工作的意義,常常會質疑志願者為何不選擇經濟回報更高的職業。但對王寶盛而言,他的經歷都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他的收穫遠遠超過物質上的回報。 “當我看到別人因我們的幫助而露出微笑,以及通過培訓所帶來的積極變化,都讓我充滿成就感。” 但他也坦言,社會服務的道路充滿挑戰,尤其是在堅持信念方面。克服這些挑戰的關鍵在於瞭解真實的自我,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這種自我認識幫助志願者在面對困難和不確定性時保持方向感。正如電影《頭腦特工隊》中所展示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內在動機至關重要。同時,建立一個可靠的支持網絡,無論是朋友還是家人,長期的鼓勵有助於我們克服困難。” 王寶盛常向年輕人分享他的經歷,通過有意義的對話鼓舞他們參與志願活動或其他有意義的工作。 為了強化自己的專業,王寶盛選擇攻讀生物醫學科學。他說,疫情之後,生物醫學科學顯得尤為重要。他自小就對科學充滿興趣,希望從事醫療保健工作,但傳統醫學或護理對他而言有些過於常規。 “我想尋找一種更獨特的方式來參與醫療領域,所以生物醫學科學能讓我在醫院和實驗室中分析疾病和感染,並有機會參與醫療研究,開發新疫苗或研究新的治療方法。我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急救服務,尤其在疫情期間,使我能更好地理解疾病和醫療狀況。面對社媒上虛假信息氾濫時,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向大眾普及疫苗的作用,增強了人們對疫苗的信任。我也對傳染病如骨痛熱症和立百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幫助人們實踐日常衛生和健康生活。” 投入志願服務 走訪逾10個國家 工作關係,王寶盛已走訪了逾10個國家。其中,在阿富汗的工作經歷令他難忘。 “我們在阿富汗的任務是支持當地發展志願服務體系。雖然我只在那待了一週,但這段時間讓我重新認識了阿富汗。” “阿富汗經歷了一些政治變革,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方向。儘管阿富汗在新聞中常常被報道為一個充滿衝突和困難的地方,但實際上,它的自然風光令人驚歎。尤其在喀布爾,你可以看到周圍壯麗的山脈,這種美景是我們在新聞圖片中很難感受到的。” “研究阿富汗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個國家曾經是歷史文明的交融之地,亞歷山大大帝等重要歷史人物曾在這裡留下足跡。因此,在阿富汗,你可以看到當地人展現出各種不同的文化特徵,既有東方的面孔,也有藍色或綠色眼睛的居民。這種文化多樣性和歷史的深度,讓阿富汗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 “與當地人接觸時,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堅韌。儘管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他們依然盡力過上正常的生活,這讓我十分欽佩。”他坦言,到一些被列為高風險國家工作時,自由是最大的挑戰。“軍事檢查點和區域之間移動的限制讓人倍感壓抑,我只能在住所和辦公室之間移動,連去商店買點東西都變得困難。雖然這種情況讓我非常不適應,但它也讓我更加珍惜我們平時生活中的自由和便利。” 王寶盛最近剛從巴基斯坦回來。他在巴基斯坦待了大約10天,為當地志願組織提供培訓。“巴基斯坦有許多挑戰,但它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充滿潛力,也讓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和挑戰下的組織運營方式。在印度,許多女性面臨社會困境,即便如此,我們依然需要持續支持和關懷她們。類似的情況在巴基斯坦也很常見,那裡的人們需要各種形式的支持,包括經濟上的幫助和社會服務。” “這次到巴基斯坦的任務主要是評估當地志願組織的能力,重點包括法律基礎、憲法、程序以及社區需求評估。同時,我們還檢查了基礎設施、物流和財務系統,確保當地的組織能夠迅速且有效地為社區提供人道援助。” 王寶盛強調,志願服務是IFRC的核心,志願者的參與對人道援助工作至關重要。沒有這些志願者,組織的工作將受到極大限制。因此,志願組織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需求和挑戰,及時調整和改進應對策略,還需要關注軟技能的培養,重視志願者之間的溝通,以在面對各種挑戰時,能互相支持和鼓勵。 更多【新教育】: 導演廖克發/當紀錄片導演之前,你必須先是思想者 海洋生物學家本·菲茨帕特里克 /守護全球獨特海灣 維持座頭鯨生態系統 馬大植物園 一座隱秘的知識叢林
7月前
9月前
9月前
2024年5月26日,颶風雷馬爾襲擊孟加拉國,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111公里,並伴有暴風潮和極強降雨,導致沿海地區洪水氾濫5至8英尺,造成大面積破壞,19個地區的460萬人受到影響。 一個多月以來,仍有數十萬人需要緊急援助。許多人失去了房屋和所有財物。 當孟加拉國錫爾赫特(Sylhet)地區因暴雨引發的洪水成為新聞頭條時,孟加拉國南部的最嚴重熱帶氣旋襲擊後的一個月,其受害者和他們令人心碎的故事卻基本上不被世界其他地區關注。 35歲的塔尼婭和丈夫以及四個孩子在孟加拉國紅新月會(BDRCS)志願者的幫助下撤離,當時颶風雷馬爾的暴雨水已經淹沒過她的脖子。他們在疏散中心呆了一個星期,一個月後,現在他們住在塔尼婭公婆的屋子,因為他們住了二十多年的家和裡面的一切都在洪水中被徹底摧毀。 “我女兒大部分時間都在哭。食物、水和衣服是主要問題,但我們現在也沒有任何收入,因為我丈夫通常每天為社區裡的其他人工作,而所有的收入來源都被洪水沖走了,” 塔尼婭說。 這場災難是由熱帶氣旋“雷馬爾”於5月26日在孟加拉國西南部登陸而引發的。破壞性旋風和洪水席捲了孟加拉國19個地區,持續了36個小時,是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氣旋之一。相比之下,2009年襲擊孟加拉國的氣旋“艾拉”持續了大約34個小時。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駐孟加拉國代表處主任Alberto Bocanegra表示,“需要更多的支持,儘管志願者在疏散過程中的工作已做得很好,孟加拉國紅十字會和聯合國等其他組織也持續響應,但數十萬遭受颶風破壞的家庭的處境仍然十分危急,需求巨大。” 目前,二十多萬人需要住房援助。在合作伙伴和IFRC的支持下,孟加拉國紅新月會計劃幫助該國受災最嚴重的8個地區(即庫爾納、薩特基拉、巴蓋爾哈特、帕圖阿卡利、巴爾古納、皮羅傑普爾、賈洛卡蒂和博拉)的65萬人,幫助他們度過最困難的時期。 重要數據:  颶風影響了19個地區的460萬人 在7萬8000名志願者的幫助下,超過80萬人被疏散到9424個疏散中心 16人死亡,另有多人受傷 超過17萬所房屋遭到嚴重損壞 5萬個漁場、超過2萬個供水點和超過13萬4000個廁所受損 超過8萬公頃可耕地被淹沒   作者背景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通訊協調員卡米拉·布魯恩·西蒙森 (Camilla Bruun Simonsen),為IFRC和孟加拉國紅新月會增援小組的一員前往現場,為受災社區提供支持。 卡米拉過去四年一直擔任丹麥紅十字會的傳播顧問。自2024年1月以來,她加入了該組織歐洲和亞洲地區辦事處,目前專注於孟加拉國雷馬爾颶風的影響和應對工作。卡米拉之前曾擔任IFRC於肯雅內羅畢非洲地區辦事處的傳播代表。她擁有丹麥羅斯基勒大學國際發展研究和新聞學碩士學位。 更多【新教育】 民眾不熟社會企業 馬來西亞DiD眾籌之路步步艱辛 內陸小學教師肖恩史丹利/用創意教學方式,讓孩子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傅慧月/首批疫情學生的畢業故事
10月前
12月前
(新山11日訊)士都蘭區州議員曾笳恩認為,紅新月會應該增加區會數量以及會員人數,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全球性的挑戰。 他說,紅新月會除了面對馬來西亞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挑戰,也面對全球性包括氣候變化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暴發流行性疾病等緊急情況,所以需增加現有的區會數量,以及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的會員人數,才能更好地為面對這些挑戰做好準備。 他今日出席馬來西亞紅新月會新山區會舉辦的慶祝國際紅十字及紅新月日暨頒發馬來西亞紅新月會勳章儀式,在致辭時這麼表示。 他強調,除了招收新會員,有領導能力的領袖在團體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領導才能需從小培養,團體需著重培養年輕領袖,讓他們熟悉團體的運作,以及培養他們籌辦活動的能力。   “除了領導才能,一個好的領袖也需具備影響力以及才幹,才能更好地帶領團隊。” 他也向紅新月會新山區會建議增設領導能力以及增員獎項,以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社區工作,以及更積極招收新會員來壯大組織。 馬來西亞紅新月會新山區會主席張亞伍表示,紅十字運動象徵著國際間的團結與協作,無論是在自然災害、人道主義危機還是衛生危機中,紅十字、紅新月的志願者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為受困的人們提供援助和支持。 他說,現今的世界被衝突、災難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所淹沒,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的標誌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保護人道工作者的盾牌,幫助他們在最具挑戰性和偏遠的環境中為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 “今年的主題是人道精神,生生不息,體現了即使是在全球最黑暗的角落,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志願者依然表現出中立、同情心和對人類尊嚴的尊重。” 他表示,隨著武裝衝突升級和自然災害加劇,對處於脆弱局勢中的人們給予援助也變得越來越危險,所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標誌的神聖性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志願者進入最急需援助的偏遠和高危社區。 同時,他也表示,這將是他最後一次主持國際紅十字及紅新月會日儀式,希望區會會員能在兩個月後的改選,選出自己心目中的領導。他也對全體會員與理事過去29年來給予他的支持與協助表示感謝。 在今天的儀式上,共有22名區會成員獲頒感謝狀及勳章,大會也邀請在國際紅十字及紅新月日出生的民眾前來同歡。  
1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