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維多利亞鐵橋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9月前
        (江沙24日訊)銜接著名旅遊景點維多利亞鐵橋的寧羅橋工程目前進度為41%,比原定計劃的47%落後了6%,估計尚需9個月時間才能落成,遊客受促稍安毋躁,並根據公共工程局的指示安全抵達目的地。   寧羅橋於去年5月3日遭洪水衝崩,鎮上及附近甘榜約5000人出入受到影響。該橋至今已發生過3次崩塌,上2次於2003年及2015年發生,所幸皆沒有人命傷亡。是次工程吸取了上2次崩塌的經驗,工程監督更加嚴謹,公共工程局派出人員定點駐守施工現場。   受影響的居民主要集中在寧羅鎮、甘榜寧羅、甘榜柏亮及甘榜嘉旺,橋樑坍塌後,重型車都得使用5公里外的甘榜羅替代公路,原本從和豐聯邦公路路口到鎮上的2公里路程,現在需走10公里路。遊客目前只能走甘榜小路或距離較遠的甘榜羅替代公路遊覽鐵橋。   霹靂州公共工程局主任拿督韓旦對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說,目前為止寧羅橋的工程進度達到41%,比預定進展的47%慢了6%。 他說,寧羅橋耗資約1100萬令吉,工程於去年7月18日展開,預算2025年1月18日竣工,意味還有9個月才能落成開放。       和豐新村發展官徐保萍表示,新橋工程如火如荼展開,現階段寧羅村民及遊客只能耐心等待,她明白村民盼望新橋落成的迫切心情,但一切都以安全為重。   至於公共巴士為何不走替代路線進來寧羅大街載客時,她說,巴士業者透露如果要改路線,必須先向有關當局申請,現只能等待新橋開通,才恢復原先的路線。   “我之前有向公共工程局要求加寬江沙方向進入寧羅街上的替代路線,有關路段現已經加寬,一些地方甚至同時可讓兩輛車行駛,希望公路使用者能展現禮讓精神,一些狹窄的地方先讓對面車子通過,確保自身及他人安全。”   對於維多利亞鐵橋缺乏商業元素無法帶動外國遊客來玩,她表示,之前已在市議會會議上提出要在鐵橋旁增加更多固定的餐車攤位,但至今尚無下文。   “維多利亞鐵橋晚間的照明設施也不足,當局有必要在橋上及附近馬路安裝更多路燈,讓晚間遊覽鐵橋的遊客感到安全。”     寧羅村長劉寶健表示,他有觀察新橋的建築過程,發現河床兩岸打樁的鋼板都打得很深,而且鋼板的數量比以往更多,一直建到河口,相信新橋會更為堅固。   “雖然目前有甘榜路可走,但整體來說還是非常不方便,除了重型車輛無法通行,普通車也得小心翼翼,甘榜路狹窄,尤其遇上公共假期,車子增多了更加難走。”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江沙21日訊)江沙市議會主席祖卡奈表示,市議會已向聯邦政府爭取數十萬令吉額外撥款維修維多利亞鐵橋,尤其是軌道枕木之間的空隙必須填補,遊客安全至上。   他說,撥款的用途包括購買材料將軌道枕木之間的空隙填補,確保遊客可安全的在軌道上行走。大部分的撥款將用在遊客安全的考量上,一些壞掉的鋼片則“以舊修舊”重新裝上。 祖卡奈向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透露,這次爭取的撥款主要用來維修已經損壞的設施,之前評估只需要用到約25萬令吉,惟不包括鐵橋上的照明設施。如果橋上的燈光已經損壞也需要一併更換,所需要的預算肯定更高。 他強調,這次的撥款主要是鐵橋修繕之用,至於鐵橋的人文藝術等方面的推廣需要非政府組織及私人企業的協助。欣慰的是,鐵橋對岸的甘榜斯波浪加賴村民非常積極,他們甚至成立居民協會發起美化鐵橋及在岸邊打造各種景觀吸引遊客。   他希望居民協會能繼續給予當局配合共同維護鐵橋遺蹟,市議會之前曾在鐵橋入口處安裝增強實景掃描點供遊客掃描,可是不久後卻遭人破壞。 “遊客使用手機掃描這個增強實景後,手機視頻會出現一列緩緩而行的老爺火車,遊客可將其攝入視頻或照片跟親友分享。”   市議會多年前曾獲得旅遊及文化部撥款提升維多利亞鐵橋,當時除了填補枕木之間的空隙外,也在鐵橋上安裝照明燈光。當時因為撥款有限,市議會只填補了50公尺的長度(從寧羅方向算起),而維多利亞鐵橋全長382公尺。   首相署與旅遊及文化部曾於2020年分別撥款50萬及25萬令吉美化鐵橋及四周環境,同時增加更多打卡地點讓遊客拍照留念。維多利亞鐵橋儼然已成為江沙的地標,如果根據鐵橋的長度(382公尺)及建築規模,甚至比桂河橋更壯觀。   維多利亞鐵橋所在地的寧羅將會被列入“特殊地區”發展計劃(RKK),當局要將其發展成怡保舊街場的模式,老街翻新後的店鋪可作為精品酒店、手工藝品商店及餐館。   根據江沙發展大藍圖,市議會鼓勵老街業主依據指南修復及維護好老店面貌,並塗上明亮的油漆。其他計劃包括重新規劃老街的街道景觀及裝上五彩繽紛的路燈。   寧羅現有的休閒旅遊景點除了維多利亞鐵橋,也有直達英丹蘇利亞(貞德洛水壩)的休閒腳車道。                            
2年前
        (江沙27日訊)新的一年新氣象,維多利亞鐵橋不久後又增多其他旅遊基建設施,除了休閒廣場已如火如荼動工外,一座以馬來傳統建築為主軸的“甘榜文化遺產村”旅舍也趕工中,開齋節後5月份開業催谷鐵橋旅遊人氣。   祖卡奈:業者租憑空地擴大旅舍 江沙市議會主席祖卡奈對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表示,一名已在維多利亞鐵橋經營旅舍的業者為了擴大旅遊住宿業務,成功向大馬鐵道資產機構(RAC)租憑鐵橋旁的空地繼續建築新旅舍,旅舍稱為甘榜文化遺產村。   他說,新旅舍將建有9座風格不同的建築,每個建築都會根據我國9個州屬的建築特點打造,霹靂州有自己的風格,其他州比如雪蘭莪、馬六甲及登嘉樓等也有自己的特點,這9座建築將代表9個不同的州屬。 “文化遺產村3月將能落成,開齋節後5月份預計可以投入營業。旅舍將會對外開放,參觀時間定為上午10時到傍晚6時。旅舍除了有11間家庭套房外,大門口的的展覽廳也將出租供各種活動用途。”   徐保萍籲市會移走橋下大垃圾桶 江沙市議員徐保萍指出,市議會早前已經完成了維多利亞鐵橋的AR擴增實境的掃描軟件,當局沒有安裝的理由是擔心遭缺德者破壞,其實當局可以在掃描點不遠處安裝中央閉路電視監控,任何破壞行為皆無所遁形。   她談到,她也是市議會旅遊小組的成員,她會建議當局移走鐵橋下的大垃圾桶,以免損及鐵橋的旅遊形象。垃圾桶的垃圾散發著異味,當局應該加以正視。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我是遲至出國留學的年齡,才知悉江沙郊區寧羅有座英殖民時期遺留下的鐵路建設——維多利亞鐵橋。身為遊學子弟,苦思家鄉值得一提的歷史建築,偏偏詞窮於江沙市以外的一切,令人尷尬。問及父母,他們淡淡回顧數年前曾和老同學到過那裡拍照留念,只不過一座廢置了的鐵路,年久失修,沒啥新意。 2014年隨父母一遊後,有次外籍友人來訪,我竟膽粗粗把人帶到寧羅鄉鎮,一睹具百年曆史的鐵路橋。開在通往和豐的路上,我指著路牌碎念,常搞不清地名叫加賴還是寧羅。父親補充:寧羅(Enggor)為舊稱,之後改名加賴(Karai),意指加賴園丘。拐進小路,一直向內駛,前方是霹靂河,一座歷經百餘年風雨的鐵橋在7個巨大的紅磚石墩支撐下,顯出一副雄赳赳的樣子。 鐵橋頂端架著一面醒目的牌匾,寫著“Victoria Bridge”,黃底黑字,象徵霹靂皇城的輝煌氣息。其實它也是土生土長者口中的加賴橋、寧羅橋,儘管由英國人所建,卻和當地人文緊密相連。鐵軌使用至2002年才正式停用,鐵橋側邊通道則供摩托車與行人橫渡兩岸,是名副其實的“鐵橋”。但它對居民出入雖起便利作用,在古蹟維護方面卻略顯遜色,這裡既沒有歷史說明,也沒有欄杆等安全措施,甚感遺憾。 兩年後重遊維多利亞橋,請愛好拍攝的弟弟給我拍照。我穿著粗跟靴子步上未完工的階梯,相信不久後會有改善。舉目觀望,江邊新建的店面即將竣工,母親說此處擬修建觀光碼頭。從鐵橋枕木與鐵架縫隙往下看,滔滔江水流竄一方,接連著江沙河畔,若當局規劃得宜,歷史鐵橋可為旅遊前景。 小鎮正在沒落 又3年,我攜伴前往觀光,發現新店屋中豎起一棟酒店,鐵橋河段也鋪上漂亮的地磚,還給行動不便者建了友善走道。維多利亞鐵橋是全馬第一條鐵路的一部分,可達國內最古老的火車站——砵威(Port Weld,現已改稱十八丁),從那裡逐步開通了北海連至新山的鐵路,這座離河面40呎高的鐵橋,不失為國家鐵道建設的一項壯舉。為了更好地介紹家鄉景緻,我上課時會補充講述鐵道歷經炸燬,爾後修復,從運煤到載客的轉變,以求一步一步地鞏固家鄉地方誌的記錄。 如今再訪,疫情籠罩下的世界一片靜滯,駛入鐵橋地段時已不像以往般感覺新鮮,反而是留心起當地的環境,也直面小鎮正在沒落的事實。我倚著鐵橋邊上的通道走,在地人回憶舊時鐵路旁也有這樣的木板小道。可他們的印象中沒有站點,沒有月臺,更沒有圍籬,加賴居民過去多會覺得忐忑。我的腦海跟著浮現一輛燃煤火車轟隆而至,足下木板的震波,隨著火車逼近震到了自己的腳底,強烈的時代印記晃動了好幾代人的聚散與去留。 鐵橋上的許多枕木已被白蟻侵噬,佈滿繡花的鐵軌及不上與之並排的鋼筋水泥鐵道,一如時間吞噬了昨日風光。我不曾經歷過燃煤火車駛過身邊的刺激,只能覺察鐵橋隔壁的電動火車一下掠過的驚喜。每個影像都是記錄,但至少現在已不再聽聞有人被火車撞死的噩耗。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