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美術館

這是曼谷現代美術館的作品,這一層的展覽館,展示的作品都是佛教相關的展覽品。這幅作品是佛像,卻用著類似反光的材料,我看不清楚展品,卻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佛祖的塑像。我不知道創作者所要表達的畫面,因為也沒有說明。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美術館,第一次接觸美術館,覺得現代藝術家的作品都各有特色,每一個作品,都可以展現藝術家自己的個人風格。 當然還有其他的展覽品,也吸引了我去好好地看,好好地欣賞,然後拍了好多的照片。當我在寫作,我採用的照片,可以詮釋我的文字。我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明白,可是我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朋友告訴我,我的文字只有我自己明白,然而她也懂,是因為她瞭解我。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瞭解他人,那就是創作者必須詮釋其作品的原因。 當我在教導小孩,我已經不在乎他們的對錯,而是告知我的觀點、社會意識,然後選擇接受他們,接受他們就是個體,接受他們的不同點。小孩的世界,就是這麼的多姿多彩。我選擇接受他們,是因為我也是其中一位。 當我在告訴他人的我的意見、我的立場,我也不期待他們會接受。因為每一個人的看法不一樣,甚至是對立。當然,離開了一個立場對立的圈子,會覺得比較輕鬆,不是因為沒有人會認同我的看法,而是我無需在乎。 當我看著眼前的這幅作品,我可以告訴自己,就算站在前面,卻看不到自己。可能有一點點吧,但那也是非常模糊的模樣了,隱隱約約地,我只看到身體的某一個部位。 不要太期望別人的認同 我認為,我們連自己都無法看得清楚,又何況是別人呢?所以,也別期望看清別人。 我來到泰國旅行,這是一個充滿著佛教色彩的國家,一個自由度極高的地方,一個可以做自己的地方。他們可以為了生活而忙碌,當然也有的選擇悠閒過日子。當我來到寺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膚色不同的人,甚至來自不同的國家,甚至沒有太多的枷鎖,那就是自由。 我看著這幅畫便想,它是不是也在告訴我們,別把眼前所看的,看得太清楚,而是要多一層思考,思考到底是要傳達什麼信息。當然我沒有很認真地去看,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會再來,再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再以不同的年齡段去詮釋。 記得以前很喜歡看書,閱讀了許多外國作者的書籍,看著他們在書中所表達的內容,甚至如何去應對的方法。在很茫然的時候,我確實是得益不少,學習瞭如何去過日子,如何去面對問題,甚至是面對了人生。或許從書中看到的就是作者自己,或許那正是他們所面對的事情。 閱讀也讓我度過了許多的難關,教導我如何去生活,教導我如何接受自己,甚至是別人。可是,我還是我自己,別人是無法取代的,甚至也無法理解我的內心世界。我不再困在書中,走到外面,看到的是真實的人,看到的是立體的畫面,感受到具有動感的環境,而不再是在文字中打滾。我發覺,那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當我在編寫自己的書籍,我在講述自己的世界,分析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念,可是那是我自己。所以也別期望別人會接受,甚至是認同。所以我在閱讀別人的書籍時,我也是這麼認為。 我去外國旅行,會嘗試參觀當地的當代美術館,看看創作者的作品。這並不代表我是一個藝術家,而是我想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思考,這更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我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作品所要傳達的信息,但是,我想要明白,想要思考!
3星期前
2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年前
在步伐漸快的社會,我們似乎都忘了停下腳步來看看周邊風景。有時候,為了看見“美”,我們會出國旅行或到美術館、博物院去欣賞文物等。其實,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可以成為“美”的風景,取決於我們是否慢下來用心觀察。我們可以從早晨儀式開始,沖泡咖啡、焚香、聽音樂來開始一天的工作。 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大自然之美總是讓我們的心容易沉澱下來。插花者引“花”入室,不僅能夠昇華它的美,同時也讓更多人得以欣賞它。通過插花可以提升幸福感,使個人身心和諧、與他人和諧、與大自然和諧。和諧,源自於一顆感恩的心和用心對待生活的態度。從花、葉子和枝幹的形態,我們可以與它們對話和連接,配合線條、色彩與空間,插出一盆充滿生命力的作品。 四季流轉 愛上日本花道,源自於發現其中蘊含的智慧。道,寓意古人開創的一條道路,讓後人也可以跟隨同樣的路線圖,朝向更圓滿的目標。花道呈現生命的流轉,從生到死的循環。透過一個作品,我們可以在這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覺察 “諸行無常”。看見一朵花從奼紫嫣紅到枯萎凋零,我們為它感到遺憾傷悲嗎?其實,它只是形式上的轉換,從盛開的花朵化為春泥。 日本人對四季的轉換有著與眾不同的情懷。在換季時,溫度、風景、生活、衣著、飲食習慣也有所調整。因此,他們特別感慨也非常珍惜每一個短暫的季節。在日本京都旅行,我們刻意去一家居家小餐廳吃午飯,體驗當地的家鄉味道。當時候看見了主廚老奶奶把椅子拉靠牆,隨後脫了鞋子站上去。當我們過去詢問是否需要幫忙的時候,才發現老奶奶正要掛上秋季的風景圖。我當下對她的用心讚歎不已。她會隨著不同季節的來臨而更換餐廳裡的掛畫。花道也一樣,日本人會在季節更替時利用當季的花材來創作,象徵迎接該季節的到來。 不完美既是完美 很多人可能認為一個完美的作品在於我們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但事實上“美”並不是指作品的完美,而是用心完成。當一個作品插好以後,花的故事才要真正開始。對於“美”的定義,我們經常會以世人一般的眼光去定義美或醜。因為有“醜“,才有“美”,但這兩者是由誰來鑑定?我們是否可以超越兩者而達到一個非凡的境界?如果我們用一顆善心,一切人、事、物,都會呈現出“美”,那我們就無需在對比中掙扎。我們可以藉由插花來觀心和反思,觀自己對完美的堅持、反思對永恆的執著,世間無一物是可以獨立和永遠存在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完美是人生常態,因為不完美我們才能夠往更美好的方向前進。日式插花也是如此,會留下一些空白之處,提醒我們更珍惜當下所擁有的。 小原流花道 中國隋朝時期正是插花非常興盛之時,並多用於佛前供花。當時日本飛鳥時代的聖德太子篤信佛教,所以派遣了小野妹子以遣隋使的身分向隋朝學習,並把中國佛教帶回日本,其中就有包含了佛前供花這一文化。 聖德太子在因緣巧合之下於京都創建了頂法寺,也稱六角堂。這地方也就是後來日本花道的發祥地。遣隋使小野妹子後期於頂法寺出家,併成為初代住持,持續把鮮花供養於如意輪觀音像前。而因為寺院的坊舍就在聖德太子沐浴的水池旁,所以頂法寺的僧侶也因此被稱為“池坊”。 自江戶時代開始,日本花道以家元制度開枝散葉,經由一代一代傳承至今。小原流花道 (Ohara-ryu)是日本三大流派之一(其中包括池坊及草月流),19世紀末由小原雲心創建,現由第五世小原宏貴繼承家元之位。小原流的特色是 “先認識自然,再表現自然”, 此流派最具代表性的造型以盛花樣式(Moribana)為主。 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小原流花道教室與檳城小原流插花協會。不需要遠赴日本,也可以在檳城學習花道。感恩林寶美老師,是她把小原流花道引進檳城,把那麼美好的藝術從日本帶回檳城,並訓練出一班花道老師,讓更多人可以從中受益及感受花道之美。步入花道這條路,學習與大自然融合,我心懷感恩。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博物館”是人類遺產的保護者,讓我們通過一件件珍貴的藏品,跨越時空與古人、乃至幾億年前的生命產生連接,同時肩負著文化傳承、科學普及、歷史敘述、藝術展示的重任,是一個個文明誕生又消亡再重生的記錄者,是神奇又厚重的存在。 博物館規模越大意味著藏品越多,博物館“小白”又該從何下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逛完一家博物館? 逛博物館有正確的方式嗎? 實不相瞞,在本專題開始籌備前,我們曾經有過以下爭論: “逛博物館之前,最好先做功課,否則畫僅僅是一幅畫,杯子僅僅是一件器皿。” “一個好的博物館,即便在遊客沒做功課的情況下,也能讓遊客看懂藏品。” 到底去博物館前該不該先做功課?抱著這一疑問,我踏足久違的國家博物館。 距離上一次走進國家博物館已經極為久遠,印象中的它殘舊不已,空氣裡總是瀰漫著木頭那種歷經歲月滄桑的獨特氣味,展示的人偶由於陳舊更增添些許靈異氣息,總覺得閉館後會上演恐怖版的“博物館奇妙夜”,這亦是我自此卻步的原因。 出乎意料的是,眼前的模樣卻與幼時記憶無法重合,從裝潢、展示品到展示方式不再老舊陰森,已經與國外現代化的博物館逐漸靠攏,雖然人偶依然陳舊,但因為燈光以及陳列環境改變,不再鬼氣森森。 國家博物館分為ABCD 4個展區,分別為史前館、馬來王朝館、殖民時期館及今日大馬館,時間線清晰明瞭,能讓遊客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迅速瞭解馬來西亞。 做足功課,能少走冤枉路 對於規模不算大,藏品不算多的博物館而言,“做功課”與否顯然毫不影響體驗。 可是,當我來到意大利佛羅倫薩,步入館藏多不勝數,舉世聞名的烏菲茲美術館頓時眼花繚亂,不知該從何看起,只得隨著人流毫無目的瀏覽一件件展品。 看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我意識到彷彿錯過了心心念唸的〈維納斯的誕生〉,在諮詢工作人員後才恍然大悟:它就在入口處附近的展廳,我在不知不覺中與之擦肩。 於是只得折返,穿過洶湧人群回到起點,幾經尋覓方如願沉浸在維納斯的美麗之中。 不期而遇雖然美好,但失之交臂不免扼腕痛惜。我想,假設事先做好功課,不但確保避免錯過的遺憾,還能少走冤枉路。 館藏豐盛的博物館,應該要怎麼逛呢? 不要太貪心,先挑選作品 “你必須要挑好你要看的(展品),”導覽經驗豐富的美學與博物館工作者許鬥達聽完我的經歷說,“我帶學生去博物館只看10至15件展品。” 他形容自己如同策展人,博物館猶如展品的倉庫,根據他決定的主題“展出”。 比如他選定的主題是“文藝復興的藝術”,進入博物館後,他就帶著學生直奔文藝復興初期到後期的展品。 “比如烏菲茲美術館主要是看文藝復興的作品,假設你對文藝復興全無所聞,你去了等於白看。” 再者,當我們事先已具備展品相關知識,抵達現場後僅需要做的是全身心投入“感受”作品,無須再分神認識展品及瞭解背後的故事。 “所以出發前,我先給學生上課理解作品。大馬人無法像外國人般熟悉這些故事,他們一進博物館就是直接去感受作品。” “對於不常逛美術館的人,你怎能要求他們不斷地在‘理解’和‘感受’之間切換呢?” 就好像我們對羅馬鬥獸場早有所聽聞,親眼所見之際,只需專心去感受那種歷史書上的平面建築忽然躍然而出的震撼和感動即可。 他的事前“功課”不但包括文字,還到訪作品相關的地點。比如,今年藝術界舉世矚目的盛事──荷蘭國立博物館舉辦的維米爾特展。 維米爾現存且散落世界各地的作品共三十餘件,該博物館除了將自身藏有的4件,還向世界各大博物館以及美術館借來24件,共28件作品集結在此,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維米爾展覽。 他歷盡艱辛搶到了8張票,用了10堂課的時間,給學生講解10件作品,在遠赴荷蘭後,為了讓他們看懂作品,他特意帶著他們到其中一幅作品《小街》的原型──代爾夫特遊覽4小時。 “到了那幅畫面前,他們赫然發現他畫的就是居住多年的代爾夫特。” 當腦海裡的知識和眼前景象合二為一時,有助於深化理解和學習,其效果之顯著不言而喻。 不過,他也笑說,若每次逛美術館之前要做功課未免太無聊。 在他看來,逛博物館無需給自己設定條條框框。既可以帶有目的性地逛,也可以隨意地去看,哪怕只想找個地方約會,又或者天氣暑熱,僅想找個地方吹吹免費空調亦無不可。 “就像你去餐廳吃飯,你可以帶著‘填飽肚子’的目的去吃,也能帶著‘審視’的心態去吃。” 逛博物館需要多長時間? 許多人會基於金錢預算、時間成本等“划算”心態,儘量將行程排得滿滿當當,盡己所能看完展品,最終疲累不堪。 許鬥達分享,每當他安排行程時會將各個博物館錯開,以保證張弛有度。 “我會安排一天逛博物館,一天休息,要不然很快審美疲勞。”他打個比方說,“像你離開烏菲茲,到了羅馬後,你就開始走馬看花,完全無法集中精神,看過就算了。” 這就是典型的審美疲勞跡象,有過慘痛經歷的我深以為然。 然後,每一次博物館之行儘可能控制在2小時以內,最長不超過2小時。 “你坐在課堂上聽課2小時已不容易,還要走2小時看展,這不是要他的命嗎?除非像臺灣人從小養成逛博物館的習慣,可以逛3小時以上,否則2小時是極限。” 帶小孩去博物館,父母要先踩點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知識文化水平上升,博物館也成為許多父母帶孩子出遊的目的地。 但是,如果父母自己也不清楚想看什麼東西,帶著幼兒到博物館無疑是一場“災難”,許鬥達就曾經目睹過如此慘況。 “你出門前告訴孩子說帶他們出去玩,結果到了博物館,又要他們安靜,又不讓他們碰展品,這還能叫‘玩’嗎?” 畢竟7歲以下的兒童是以觸碰方式認識世界,太艱深的知識對他們而言如聽天書,那博物館還有什麼意義呢? “父母要先去踩點,看看哪些作品適合小朋友。” 他建議,7歲以下的幼童可能聽不懂歷史故事,可是他們能記住顏色、造型或自然風景,能將他們曾看過的物體與展品連接起來。 比如博物館裡陳列的一座老鍾,家長可告訴孩子:“這其實就是我們家裡的電子鐘,以前的鐘是這樣的。”諸如此類。 “只是這種教育日常就要在家進行,到了博物館他才能連接,才能記住。到了7歲左右,便能開始講歷史故事。” 他笑說,其實生活裡處處是“博物館”,大自然、老街小鎮也可以是博物館,能和幼兒的生活產生連接,不一定非要到裝滿藏品的建築裡。 許鬥達逛博物館小撇步: 01|保證自己睡眠充足,如果是在歐洲等地,飛機落地當天先休息,第二天再出行; 02|由於保存文物的溫度、溼度各有不同要求,有的展區會較冷,因此畏寒者出門前記得帶一件披肩; 03|穿上寬鬆的衣服和舒服的球鞋; 04|長者帶一張便攜式椅子; 05|逛博物館的時長控制在2小時以內; 06|若想去歐洲的博物館,又想避開人潮,可以選擇冬天出遊; 07|對該館藏品一無所知卻又不想錯過鎮館之寶的“小白”,入館前記得拿張地圖,跟著上述指示就能順利完成打卡。 相關報道: 【逛博物館/02】藉助科技互動,博物館也能很好玩 【逛博物館/03】博物館空間,如何化身說故事高手? 延伸閱讀: 【近打穀探洞/01】近打穀石灰岩洞,大自然的歷史博物館 【近打穀探洞/02】古生物化石,發現史前的生命軌跡 【近打穀探洞/03】刻在巖壁上的畫,解讀古人的生命密碼  
2年前
前陣子獲得朋友贈送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Van Gogh Alive)入門票,於是和友人相約去看展。排隊等待檢票時,友人瞄見前面的女生在手機上刷著“梵谷展打卡指南”。他給了我一個眼神提示,我瞄了瞄,瞬間明白他想說什麼。原來大家都是有備而來啊,竟然還有這樣的指南。 進入展廳前,要先越過一片橙黃色的向日葵園——實則是插滿塑料假花的花叢及玻璃鏡背景牆,以環繞的鏡面折射營造一種彷彿置身大片向日葵園的效果。狹小的走廊因打卡拍照的三兩人群阻擋,使我們一開始參觀就有些寸步難行。塑料材質的花瓣和枝葉在鏡面的反射下有些過於刺眼,我開始意識到,這藝術展是以“參觀者的打卡勝地”這樣的出發點來設計的。比起傳統美術館和博物館,這類購物中心裡的展覽所構建出的場景展,其實更受年輕人歡迎,且不需要費力宣傳,它的“打卡點”其實就是最好的宣傳工具。對大多數人來說,其參觀價值不在於藝術品本身,而在於是否能夠拍到好照片,為自己的社交賬號增加流量。 匆匆走過來到主要展廳,牆上和柱子上分別是梵谷的生平及一些作品介紹,以馬來文和英文文字搭配一幅畫來呈現。掃描旁邊的QR碼還能閱讀華文翻譯以及聆聽三語的語音介紹,也算是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要。 另一邊,展廳嘗試還原了梵谷的畫作《在阿爾勒的臥室》,讓梵谷曾居住過的房間實景重現。參觀者輪流上前坐在椅子上、床上,甚至地板上擺拍。不知梵谷是不是好客的人,這一天得多少人進入他的房間啊。我們正準備轉身去往下一個展區時,一群穿著白色衣服的男男女女越過我們湧了進去,一同擺出各種姿勢拍攝。友人見了忍不住說了句:好像在拍專輯噢!我被他犀利的言辭逗樂,邊轉頭憋笑邊提醒他控制聲量,免得被當事人聽見。 梵谷的畫作不過是點綴 展區的另一角還設立了小畫室,四方大屏幕前站立了兩排畫板,工作人員分發畫紙和鉛筆,讓參觀者跟著錄像的教學臨摹《星空》及《在阿爾勒的臥室》。我對此頗感興趣,便也領來畫紙和鉛筆塗塗畫畫。間中突然出現一位“好心人”近身替我錄影,友人小聲地告訴我:你被錄進去了呢!原來所謂的體驗式互動展覽,觀看者也是被觀看的一部分。 我於是歸還鉛筆離開畫室,一邊行走看畫,一邊用身體閃躲拍照的人群,似乎要把體積縮到最小,才不會入了別人的鏡。偶爾無意間與擺拍的人對上眼,我都會產生一瞬的尷尬。那種尷尬來自於對方肢體表現的不自然,符合網絡審美而刻意擺弄出來的姿勢,定格幾秒鐘,好為當晚的帖子積累些素材。 我們現實中的軀體和意志,彷彿被繫上了木偶線,而在另一端牽引著我們的,是網絡世界裡的另一個自己。 此次展覽的亮點是一個長達40分鐘的沉浸式體驗,即運用虛擬現實,360度將梵谷繪畫生涯中的作品投射到屏幕、地板及天花板上,讓觀影者在音樂、旁白及動畫的伴隨下感受梵谷短暫的一生。展廳內影影綽綽,有人盤坐在地上,有人站著,有人走動著。更有人站在大屏幕前用高科技鏡頭截取光影,畢竟絢麗多彩且不斷變換的斑駁油畫是照片最好的濾鏡。我甚至有種錯覺,梵谷的故事與畫作不過是點綴,主角另有其人。我和友人縮在一角,透過不斷移動的人群縫隙,努力捕捉色彩之下的激情、沉淪或陰鬱。事後有人問起此次的體驗,我想了想答道:你有試過在電影院看電影時,屏幕上一直有影子在走來走去嗎? 閉展時間到了後,工作人員催促我們離開。臨走前,友人隨口問了一句要拍照嗎,我笑笑,看了看購物中心走廊上的巨大廣告牆。我們挑了一處燈光不太好,沒有文字、圖畫,僅有油畫色塊的背景,簡單合照後就離開了。只因為那是梵谷式的油畫筆觸,我曾仔細尋找它,在星夜裡,在向日葵裡,在夜間咖啡露臺裡,在烏鴉與麥田裡。淡黃、橘褐、墨綠、靛藍,一筆一畫疊加出梵谷的一生。
2年前
2年前
展開雙翼的4位女神雕像,從正門玄關一道透著亮光的玻璃板門上清晰浮現出來,彷彿在迎接我這個慕名而來的旅客,準備引領我展開一場旅行。這是法國知名玻璃藝術家RenéLalique採用精緻的浮雕手法特別製作的作品。 雖說是來看一場名為“旅途的想像與創造”的展覽,但我更感興趣的其實是建築本身。 這裡是東京都國立庭園美術館。這棟建築物在1933年作為朝香宮宅邸而建,凝聚了長期旅居法國的朝香宮夫婦的藝術素養,其富麗堂皇的建築本身就宛如一件藝術品,素有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公館的美譽。 這個展覽共分為16個展區,遍佈於美術館各個空間。沿著策展方規劃的路線走,一邊觀看展示的展品,一邊欣賞建築內每個房間各有千秋的設計。 比如位於大客廳的展區,展示了朝香宮夫婦從日本遠赴歐洲的航行路線,以及他們如何接觸當時風靡歐洲大陸的裝飾藝術風格,並在返回日本後邀請法國設計師及日本宮內工匠操刀設計宅邸。 但我的視線離不開這個華麗空間內的裝飾藝術精粹。圍繞在牆面上方的壁畫出自法國藝術家Henri Rapin之手,再往上看是同樣由RenéLalique製作的枝形吊燈,門上有另一位設計大師Max Ingrand的蒸鍍銀磨砂刻花玻璃作品,還有那個大理石壁爐。另一端的小客廳,那個壯觀的白瓷香水塔、黑漆柱子、半球形白灰泥天花板、馬賽克地板,以及從玻璃窗望出去的綠意,共同交織成一首精彩的奏鳴曲。 其他展區延續了“旅途”的主題。二樓東北角採光良好的開放式空間展示了日本已故時尚設計師高田賢三的服裝作品。高田賢三將他環遊世界的旅途所見化為創作靈感,設計了他經典的民族風系列。在新館的展區內,藝術家慄田宏一將他旅遊日本各地後收集的土壤樣本整齊排列,像一面攤開的地圖。他說他著迷於人類與土壤之間的關係,“像考古的土壤層,每下降一點點就代表一個年代,你可以在土壤中看到人們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 這趟名建築旅行的終點,是美術館外的滿園秀色。美術館地處繁華都市中心,但卻擁有綠樹成蔭的庭園。我走入草坪另一側的庭園,楓葉豔紅,流泉淙淙,一間取名“光華”的小茶室隱沒在綠蔭之中。被那些獨特設計及豪華材質撼動感官的視覺衝擊,如同這趟東京之旅的種種收穫,在恬靜中時光中會慢慢沉澱成簡練的意象,可以讓我細細咀嚼回味良久。 我想起展覽中藝術家宮永愛子的作品。透明樹脂製成的行李箱內,由萘製成的鑰匙被封閉在行李箱內。萘在常溫中容易氣化,時間久了鑰匙就會以“不存在”的形式出現。時間流淌而過,但有些珍貴的東西留下了痕跡。即使換了載體,變了模樣,仍可以經由無盡的想像與創造,一直存在下去。   更多文章: 彭健偉/咖啡吧檯的另一端 彭健偉/愛上蕎麥麵 彭健偉/旅行,是到處留點遺憾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