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翁固本街興都廟

(新山11日訊)大寶森節慶典鼓聲宣天,為坐落在新山市翁固本街的興都廟吸引了大批信眾和人潮聚集。因臨近馬新關卡,正巧趕上的遊客們也紛紛在廟外張望或尾隨遊行隊伍,用鏡頭攝下這色彩濃厚的宗教盛事。 警方將翁固本街周邊路段進行封路,方便不同廟宇的信眾遊行,他們有的肩扛牛奶壺,有的揹負卡瓦第神輦(Kavadi),有的披掛花卉,還有人以銀針刺穿口腔或背部,以向神明進行獻祭與還願儀式。 在傳統印度鼓隊的敲擊樂中,一隊一隊的遊行隊伍魚貫進入廟內。慶典不僅吸引眾多信徒參與,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熱門拍攝題材,許多遊客沿途跟隨隊伍,記錄這一文化盛事。 旁觀者還可以近距離端詳信徒肩負的卡瓦第,最重可達40公斤,高度可達4公尺,負戴者需要掮著卡瓦第,從一個神廟遊行至另一個神廟,以示虔敬。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科技也融入了傳統廟宇,廟方在大門處特設了2臺自助式電子支付櫃檯,方便信徒付款以供奉神明。 由於天氣炎熱,為了照顧廣大信眾,廟方免費派送1萬份傳統印度飯盒及印度式酸奶飲料,是在優格中加入綠辣椒、洋蔥、香菜等香料給到場民眾,為大家提供清涼解暑的享受。 來自吉隆坡的安南拉賈(30歲,廚師)和妻子科斯雅(33歲,畫家)剛遷到新山2年,帶著家人一同來參與慶典,他們是首次到訪翁固本街興都廟。 科斯雅指出,吉隆坡的大寶森節慶典規模更盛,信徒多數會在大寶森節到廟宇朝拜,也有還願、接福的意涵。 “去年我們一家去了新山另一處的神廟,覺得不是太熱鬧,今年就選擇來到翁姑本街興都廟看看。” 目前在我國居住的中國公民陳岱晗(42歲)和崔暘(49歲)一早到鄰近的一家老字號茶餐室用餐,正巧遇上大寶森節慶典,特地前來觀禮。 陳岱晗表示,以前曾在尼泊爾見過類似的場景,因為興都教理念和習慣非常類似,但此次比較近距離感受,是新奇的體驗。 “在中國也有少數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或傳統習俗活動,但不會在公開場合舉行,不像馬來西亞這樣,成為全民可參與宗教文化傳統盛會。” 在新山居住8年的崔暘曾多次參觀興都廟,但稱是第一次參與大寶森節慶典,熱鬧程度超過他的想象。 “我們是坐在華人餐廳,吃著中式早餐,再看著完全不同文化的節日慶典,這種多元文化交融的衝擊感特別強烈,因此就決定進來廟裡面深入瞭解一番。” 攝影師李開燕一早就開車,從哥打丁宜來到翁固本街興都廟取景。 “我幾乎每年都去不同的地方,今年選了很久,覺得這裡的場景和熱鬧程度比較經典,氛圍感強烈,所以就來這裡。” 她表示,此次雖然一樣來拍攝慶典儀式,但對其宗教上的意義其實難以深入理解,只知道是祈福相關。 “馬來西亞文化多元,華人有遊神活動,但與大寶森節的形式和努力不同。希望通過照片記錄並在社交媒體分享,讓大家瞭解印度文化。” 來自英國的溫蒂因為工作來馬,前後已有6次。此次預計待上一星期的時間,正好碰上大寶森節遊行慶典。 她說,活動現場的聲音吸引正在附近逛老街的她,但因為忙著欣賞慶典的細節,鼓聲雖然大,不方便交談也無所謂。 “我從來沒有親眼看過興都教的文化或宗教活動,能在現場親眼見證,感到特別好,豐富有特色。”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