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店寻宝

信箱、水盆、面桶、勺子、铁箱、铁炉等,这些由匠人以巧手制作的铁器用具,曾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陪着人们度过悠悠岁月。 时至今日,由于塑料品大行其道,加上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工艺,打白铁这传统行业逐渐衰落,打铁老店关了一间又一间,而这些曾经熟悉的用具,也淡出许多人的家居空间,只在一般食肆中心看得到。 报道:蒙慧贤摄影:林毅钲 位于吉隆坡增江有一家经营了七八十年的白铁店,传至第三代,由杨宝福(四哥)、杨宝运(五哥)、杨宝安(六弟)三兄弟共同经营。 杨氏一家祖籍广东客家大埔人。杨宝安受访时指出,当年爸爸、公公、婆婆和姑姑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到本地,公公在黑风洞一带开店经营白铁生意,后来在英政府统下搬入集中营,即如今的增江新村,继续经营白铁生意。 [vip_content_start] 该店屋就在车来车往的大马路旁,杨宝安几兄弟自小就帮忙爸爸,每天敲敲打打,如今是店内第三代掌舵人,店铺从新村建立至今七八十年,从未迁址,为附近一带的街坊顾客制作无数的实用器具,十年一日殷实地敲铁烧焊。 抬头望去,屋顶上的“新晋兴”招牌足见岁月斑驳,虽有玻璃保护层,其背面的纸早已被腐蚀而转成乌黑色。 店里两排玻璃柜上罗列各式各样的生活器物,零零散散填满整面墙壁,例如居家使用的水煲、浇花壶、信箱、盆、罐,传统杂货铺里的米插、食肆小贩所需的面桶、汤煲等,门前搁着几座大型机械。 退出百姓家的白铁 曾几何时,人们认为白铁比木和藤更加耐用,纷纷采用白铁制造的器物,严重打击了传统木制及藤制行业,让当时候的白铁店生意非常火红。 据悉,早期的白铁店主要采用白铁和铜,用来制成茶壶、罐子等各种器物。不过白铁材质较薄,容易生锈,不耐用,而铜器虽然不会生锈,但铜制器物用久了会有一股铜臭味。 后期有了白锌、铝、白钢,使用白铁和铜制器具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相比之下,白钢和铝不会生锈,更耐更实用,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杨宝安指出,该店50多年前都是采用白铁制成各种器具,后来40多年前改用白锌,大约30多年前开始采用铝和白钢。如今店里主要采用白锌、白钢和铝,制成各种器具。来到现在,虽然很多人仍会以“白铁店”来称呼这些老店铺,但该店已有几十年没有制作白铁器具。 只要稍稍留意,可发现不同年代的锌片,其花纹都有些许不同。他说道:“早期的白锌有两种,叫做老虎牌和狮子牌,狮子牌是新加坡的,老虎牌是本地。”锌片上的花纹相当独特,别有一种年代感。没看过的年轻人往往以为是久置污渍,反倒是很多老顾客出于怀旧之情,都想找回有这种花纹的白锌。“现在很少了,现在新出的都没有花纹了。” 如今店铺以定制生意为主,毕竟顾客要求制作的物品尺寸、款式都不一样,往往需要定制完成。杨宝安说:“一般能够买到现成物品的,我们都比较少做。” 店内墙上就挂着很多一片片铁片样板,方便给顾客当作尺寸参考,同时让制作更省时,只要用铁笔按造样板画线记录就可以裁剪。 千锤百炼始成器的功臣 展店内角落的架子上,摆满了剪刀、槌子、尺、钳子等工具,件件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满是斑驳的痕印。 其中一个盒子里装满了具有四五十年历史的、专门用来剪铁片的剪刀,是师傅们每天都得使用的“找吃工具”。 据悉,早期的剪刀用生铁制成,非常耐用,但也容易生锈,若不常用或搽油,很快就生锈。他指出,后期剪刀的手柄位没有把手,用了会滑手,于是自制加工给剪刀添上“耳朵”。 用来敲打铁器的锤子有着不同的锤头形状,有圆的方的,大小不一,各有不同的功能,在给铁片塑形过程中各司其职。把锤子拿在手上,还能猜出哪个新、哪个旧一些,杨宝安说:“旧的都会重一点,我们叫“钢水”多一点,更耐用。” 制作工序从构思物品的样本草图,决定尺寸大小,然后裁切平面的钢片铝片,敲打衔接,将各个部分组装起来,讲究工匠们的技巧和手艺,工多艺熟,才能让每次的敲打都符合预期效果,不会走位或打至不松不紧的样子。 杨宝安说,较为复杂多工的是“黑油角”,罗里司机一般用它来倒黑油,分为1公升、5公升、10公升不等。黑油角看起来小巧,需要衔接的部分特别多,“最快也要花上半天才能制作一个。”而店里最畅销为“水槽”,因为坚固耐用,至今仍保持一定的需求量,未被淘汰。 工匠手艺无人传承 自小和白铁白钢打交道的杨宝安,一语道出“材质”的重要性,向我们侃侃分享如何分辨铁和钢质器具,各种材质的优劣、不锈钢的种类等知识,对器具质地极为讲究。 由于塑料器具的普及化,加上进口物品的激烈竞争,虽然知道塑料不比手作的钢铝器具更耐用,但大部分人都倾向选择较为低廉的塑料材质,认为物品坏了,只要丢弃再买便是,忽视了器具本身的材质和耐用程度,以及维修旧物的节俭习惯。 如今店里由三兄弟掌舵。面对目前无人继承手艺的处境,也只能无奈叹息。 “一来没有人学,二来现在很多东西机器化、电脑化。” 他说道:“单单要把剪刀用得纯熟,都要3个月时间。 ”说罢他摊开双手说:“看到吗,这些起泡都是剪刀弄到的。没有3个月很难剪得漂亮的。”工作既辛苦又枯燥的,年轻人大多对此不感兴趣。 “几年前我去一些器具展,一张铁塞进去,大概十分钟,咚咚咚,一个东西就出来了。尽管这东西在目前很贵,但是以后普及了也会越加便宜,而手工制白钢品也会慢慢被淘汰的。” 问会担心没有人接手吗?他笑了笑,说:“到我们老了的时候都咚咚呛咯,有什么好担心。” 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工匠师傅和手工艺是传承的重要一部分。随着近年不少餐厅店铺流行怀旧风,人们开始找寻这些昔日工艺,传统白铁店在未来是否有其转型发展的空间,另创一番作为?
3年前
你日常会用到哪些秤磅呢? 秤的由来已久,自从前的物物交换,到如今的网络资讯年代,秤磅在买卖交易和个人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来到今天,秤的种类繁多,常见的秤就有杆秤、台秤、桌秤、盘秤、电子秤、电子吊钩、体重秤等等。不同的行业领域和称重用途,都会使用不同款式的秤。 位于吉隆坡车水马龙的敦陈修信路,有一家名叫“荣利衡量有限公司”的秤店,门面乍看不太起眼,却是一家走过一百二十年历史的老店,老店虽然店面狭小而杂乱,却是五脏俱全,拥有林林总总的大小秤磅,非一般店铺能找得到,若把所有新旧秤磅整齐排列一番,几乎能厘出一则秤磅的进化演变史。 报道:蒙慧贤摄影:何正圣 “我不是老板,我是伙计来的,不过我在这里做了很久是真的。”伙计?杨腾胜笑说:“哈哈,我爸叫我伙计的。” 开门迎接我们的杨腾胜是老店的第三代老板,该店铺由他爷爷起家,在此扎根已超过百年,杨腾胜自小就在店里帮头帮尾,每日与各种磅秤打交道,见我们来,侃侃给我们介绍店里别具特色的磅秤,包括杆秤、“印度天秤”、“英国秤”等,这些秤磅的年代久远,甚至比在场的记者和摄影师年龄还大。 [vip_content_start] “没五十年都有四十年了,现在这种秤很少人用的了。” 杆秤秤星讲究准字 首先是杆秤。杆秤由秤杆、秤砣、秤盘、提绳等几个部分组成,日常所看见的杆秤一般出现在药材店,时至今日很多中医师仍会用来秤量中药材。 杨腾胜拿起的一支小杆秤,其特别之处在于秤杆由鱼骨制成,由香港工匠制作进口,非常珍贵,一般有药材店业者买来称药材、鱼鳔等。 说罢他拿起另一支大杆秤,杆的长度几乎比人还高,可用来称重达250斤的重物,虽已存放好几十年,秤杆仍结实无损,“这些木不怎会坏的,买一个就用过世的咯。” 他指出,在爷爷和爸爸的年代,店里除了卖秤也制秤,从称药材、海参的小秤,到称猪羊、米袋箩筐的大秤,都有制作,眼前的大秤就出自于爷爷的手工。 仔细看,大秤杆上所刻的点点秤星均称有致,秤杆手工之美,让他都不舍得把大秤给卖出去,只售卖小秤。他腼腆笑说,自己功夫不到家,虽然懂得如何制作,却远不及爸爸和爷爷的手工精细。 杆秤的制作工艺历史非常悠久。手工制作的杆秤耗时多工,首先做“秤杆”,将木材刨成圆形长杆,接着拉线,将铜线钻在秤杆上,做成“秤星”,每一寸位置都得依照标准样本来做,之后校验、抛光、加秤钩、装秤盘和秤砣等。做秤讲究“准”字,要求制成匠人保持严谨的态度,道道工序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否则就会影响秤的精确度。做好了得交上政府部门检验,符合标准才可以上市售卖。 杆秤在称物品时,一手拿着秤的绳子,一手移动秤锤,秤杆平衡后,从秤星上就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了。 漂洋过海的外国秤 摆在前台靠近玻璃镜的是具有60年历史的“印度天秤”,该秤由立横梁和两个秤盘组成,“这个呢,是印度人带过来的,然后我们翻抄,自己制作,那就不必再从印度进口。”他指出,早期华人都一般使用杆秤,而印度人则用这样的天平。 “一边放东西,一边放码子(法码)。”直到天平达至平衡。说时杨腾胜拿出不同款式重量的砝码,有一两、二两、五两、十两不等。 在旁同样是年代久远、以生铁制作的暗绿色“英国秤”。他指出,该秤是当年爷爷向英国工厂定制和进口本地的,考虑到本地人未必都看得懂“公斤”,因此在特别交代厂商在制作时必须加入“斤”的重量单位,因此秤上具有“公斤”和“斤”两个衡量单位。 “以前的人没用什么电子磅的,全部都是用这样的秤。”80年代以后,电子秤越加普及,加上政府全面将度量衡单位公制化,人们纷纷转用电子秤,秤商减少手工杆秤的制作数量,转向外国大型工厂进口电子秤来售卖,如今大多数客人来买的都是电子秤、弹簧秤等,由于电子秤会有电板或其他问题出现,秤商也开始为顾客提供维修服务。 每年需经检测 确保精准度合格 秤磅涉及商贸交易的公平,为了做到公平交易和提防商业欺诈,商贩每年都必须将磅秤送去工商部检测和申请执照,确保秤磅准确无误,但凡符合标准的秤都会被打上印记或贴上标签纸,否则有可能接到执行人员开出的罚单。 用来校准秤的砝码同样需要执照。杨腾胜说:“你看,这些码子(法码)是全新的,全都有执照,当顾客拿秤来维修时,我们就会用这些码子来检查那秤准不准。” 守住老店不搬迁 从前卖秤的店不多,提供制造、批发、门市销售等服务的荣利,市场不限于吉隆坡,更涵盖东马和泰国边境。在80年代,本地橡胶和油棕业蓬勃发展,荣利供应了许多称重器具,走过一段光辉岁月。随着市场需求变迁,今天的荣利不再制作杆秤,全面售卖秤磅器具,以及提供维修秤磅服务,坚守原位。 虽然店铺陈旧,附近街道变化极大,但杨腾胜并没搬迁打算。在他看来,荣利开门做生意上百年,早已累积一群熟客,包括小贩、中小型企业者、连锁餐饮业和超市业者等,搬迁新地就意味着有可能与多年相熟的旧顾客断了联系,一切重新开始。“有的客人10年见一次,有的客人2个月见一次,搬了以后大家都不知道,会少了很多顾客。” 由于杨腾胜不熟悉电脑操作,荣利暂时没有开拓线上营销,目前与叔侄一同打理店内事务,虽然难返昔日高峰,同时间面对年轻人不愿学习维修秤磅的状况,但他坚持开门做生意,希望能守护这份祖传事业,不会在自己手中结束,因为老店保留和传承下去的,不仅是这些附带历史价值的秤磅,还有秤磅的制作工艺和修理知识,以及祖辈的心血。
3年前
时代变迁,历尽兴衰的传统老店铺就像个不起眼的、低调的平民博物馆,店里独有的摆设格局、日常用到的平价好物、具有收藏价值的绝版好货、老板匠人的经验之谈和工艺手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人情味,都是值得记录和保存下去的“老店宝藏”。 在激烈竞争和数码冲击下,传统老店原本就面对无人接手、转型困难的窘境,尤其在经历长达两年的疫情困扰,许多老店纷纷结业,连带老店的货品、文物和记忆,一并走入历史,令人惋惜。 老店老,但情怀不衰。 在超市和连锁便利店还没雄霸零售市场时,但凡缺货,每家每户不是上巴刹就是到临近的杂货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醋酱茶,全在杂货店解决,犹如社区里的日常用品和食品补给站,彷佛人间烟火味都聚集于此。 传统杂货店虽然都是售卖生活用品,但侧重售卖的物品都有些许不同,有的销售锅碗瓢盆和山货为主,有的销售大量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有的主要卖食品,由店老板依据市场需求和而定。 时下大型超市或连锁杂货店所提供的货品种类繁多,标价一目了然,无疑给顾客提供一站式的便利, 却不及一些传统杂货店那般“有个性”,可以有商有量,而且,老店的摆设、旧物和一些罕见好货,往往令人有意外收获呢。 报道:蒙慧贤摄影:黄志汉 坐落于吉隆坡怡保路的源裕隆酒庄是一家经营了66年的传统杂货店,店外陈列着的一桶桶饼桶和扭蛋机,上方挂着气球、泳圈、扫帚等,店里货架上整齐摆放儿童玩具、包装食品、饮料、梳洗用具、杯碟、盆桶、装饰品等等,学老板娘话斋:够杂。 踏入店内抬头一望,可看见一个牛奶罐制成的吊拉式钱桶悬挂在半空中,方便杂货店业者快速找零钱给顾客,采用滑轮原理,手一拉,牛奶罐向下滑动,系着的铃铛随即发出铃铛声,有防盗作用,大抵只有在传统杂货店才能看得见。 [vip_content_start] 到访时老板娘黄利玉正坐在柜台处,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用红包折纸花,制成喜气灯笼,若熟客喜欢就送给对方,她笑说,去年就弄了几十个灯笼给顾客。 老板许鸿发祖籍潮州,是该店第三代东主。当年他公公和父亲从中国来到本地,在吉隆坡落地生根,其时很多潮州人在本地开杂货店做生意,他公公也不例外,在怡保路开了这家杂货店,转眼已经营了一甲子。 许鸿发中三毕业后就开始帮忙爸爸在店内做生意,他指出,以往店家前面是主要道路,去甲洞、增江等地都会经过这里,店前面和对面街设有巴士站,人流多,杂货店是一片门庭若市的光景,店内有四五位员工,全天候为顾客写货送货,好不热闹。 【账本上神秘的苏州码】 得知记者来访,黄利玉在翻查旧物时就找出一本1952年的点货簿,簿内计有幼米粉、糖心粉、红烛仔、太平碳、大黑刷、太丰苏打饼、太丰中玛丽饼等,多少单位多少钱,逐一记下。杂货之多,点一次货,用了大半本记账簿。 许鸿发爸爸因为经营杂货店,经常用毛笔来计货记账,久而久之写出一手好书法,让黄利玉在翻看时忍不住连声赞道:“真的好靓。” 到了许鸿发和黄利玉掌柜的时代,账簿已改用钢笔记录,不过两人自小就在杂货店出入,认识“苏州码”有如家常便饭之事。 什么是苏州码呢?苏州码,也叫花码、草码等,是民间使用的商业数字,以往很多杂货店、药材店、洋货店业者都会以花码点货记账,随着时代变迁,店铺业者纷纷转用罗马数字,如今看得懂苏州码的人并不多,而这种注有苏州码的手写账簿,弥足珍贵。 眼见90后记者对账簿上的“天文数字”无从下手,黄利玉就在白纸上写下一到十的苏州码: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迅速教记者怎么写怎么认。 【藏在老店的绝版好货】 数十年来,“源裕隆酒庄”卖杂货也卖酒饮,收集了很多早期的酒商赠品,包括Johnnie Walker、Hennessy品牌的大酒瓶、时钟、装饰品、海报等,具有四五十年历史,是市面上很难找到的“古董”。直至最近便利店被禁止售卖烈酒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许鸿发干脆把架上的酒全收到仓库去。 随着杂货店经营数十年,店内久置的商品也渐渐散发浓厚的年代感,例如:旧包装的Jacobs饼干铁罐、印有三语的可口可乐玻璃杯子、过年时买烟附送的烟仔盒、刀标油铁罐造型的小扑满等,是许多收藏客的心头好。 【卖什么货品?以前 VS 现在】 传统杂货店并非十年如一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杂货店的经营方式、售卖物品种类也不同于以往。 黄利玉说,该店以前曾售卖米粮、油、葱、面粉、马铃薯、金纸、碗碟、鸡饲料、火水等。早期杂货店也提供赊账服务, 用555簿子记录顾客欠款资料,也没收利息,待顾客出粮或宽松时还清欠款,大家有商有量,经营生意的基础建立在彼此的信任。 那个年代的塑料制品不多,许鸿发说,以往的杂货铺会有大桶大桶的油,客人带着罐子来到店内,由杂货店员工帮忙用抽油管把桶里的油给抽起来。许鸿发说:“以前的油没有出一支支的,都是这样抽起来的。”包括米粮也是,与时下提倡无包装的零垃圾店舖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至今日,很多杂货店都没再提供赊账服务,源裕隆也不再售卖葱蒜等干货,只有散装鸡蛋和其他包装食品。黄利玉说:“都不销得,全部给超级市场打死咯。” 曾经用来记录欠款的555簿子,以及使用率极高的米斗(称量米粮的量器 )、米插(舀米工具)、抽油管、算盘等,如今统统收进仓库内。 “以前碗碟特别好卖,过年时每年家家户户都要添碗加筷,有添碗添丁的意头,摆到外面满满的,晚上收档收到你歪(粤语发音)。”她继续说道:“还有水桶吊满整个店面,罐头沙丁鱼都是10箱10箱地来,多好卖,现在没这支歌唱了。 大概在十年前,源裕隆开始卖起了各种玩具,例如Donkey、美术象棋、亿万富翁、魔方块等。黄利玉指出,相比以前那个年代,现代人更舍得买玩具,“什么能卖的就卖。”观察市场需求,改变售货物品选择,才能免被淘汰。 若要说店里从前至今一直都很畅销的,当属摆在门前一桶桶的古早饼干,包括苏打饼、耳朵饼、芝麻饼、花生饼等等,无论大人小孩各个族群都喜爱,在去年行管期更是一扫而空。 【寻觅新商机,保持竞争力】 许鸿发指出,杂货店走过兴衰,最辉煌时莫过于他父亲的年代,小小一间杂货店需要聘请5位员工来帮忙。随着90年代超级市场增多,连锁便利店和网络商铺抢滩,传统杂货店生意已不如以往。“以前这里街场有12间杂货店,现在只剩下两三间。” 随着近两年疫情暴发,加上近期政府下令吉隆坡市区内的杂货店禁售列酒的指令,无疑令杂货店的生意愈来愈难做。 今年65岁的许鸿发和63岁的黄利玉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平日跟两个儿子一同帮忙打理店内事务,没有额外聘请员工,至于老店该如何转型创新和保持核心竞争力,就由儿子逐步探索线上销售的新管道,为老店寻找新商机。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