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舍

我们都知道,教科书的任务是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观。那时,许地山的〈落花生〉为马新许多华校生注入正能量。“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短短一篇记叙文,从一个家庭聚会,父亲巧妙地借机教育:“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以后的作文课,又总是以“长大以后,我要做个有用的人”收尾,很大可能源于许地山的教诲。 许地山比起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可以说更早到来东南亚。他于1894年出生在台湾台南,随着父亲许南英在甲午战争后颠沛流离至东南亚,最终返回福建漳州。年仅3岁的许地山曾随着父亲居住暹罗、新加坡,但不幸的是,父亲客死南洋。许地山在漳州完成了小学和中学教育,之后前往缅甸仰光的华侨学校任教。1917年,也是父亲因病在棉兰离世的同一年,许地山进入燕京大学攻读本科。1921年,五四运动过后两年,27岁的的许地山与叶圣陶、郑振铎在北京发起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 跟徐志摩一样,许地山的生命不算长,却发光。1935年,他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此后的时光一直留在香港,1941年心脏病发作,猝死家中,不及五十天命。 我和我上一代人对于许地山这位现代作家并不陌生。新纪元的方修文库和李业霖书库都分别找到前辈珍藏的《许地山选集》和《国粹与国学》。我想,方修和李业霖做学问,多少领悟了许地山这一代学人的治学之道。许地山出版了《中国道教史》、《中国服装史》、《近三百年来的中国女装》,还有一篇书写猫经的〈猫乘〉读来何等有趣,足以看出他对挖掘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枕。 比许地山小六年的老舍是他的挚友。老舍的〈敬悼许地山先生〉读起来也不沉重,反而重现了许地山生前的幽默和愉悦。许地山每遇到朋友,就忘了自己,朋友叫他去哪里,他都应诺,“他似乎永远没有忧郁,永远不会说‘不’”。老舍说他在各领域、各话题都可闲扯一番,也并非卖弄学问,而是他读的书实在多,实在透。“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馆,必是到图书馆,进去,他就忘了出来”,固然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和老舍于1924年前后飞抵英国,许地山到英国牛津大学读硕士,研究宗教史学;老舍则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汉语。这时的老舍初尝写作小说,拿去给许地山指正,硬要朗诵几段给他听,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于是在1926年的《小说月报》上刊登出来了。 许地山对于老舍来说,既是朋友又是恩师。他以东南亚和印度为背景的小说,如〈命命鸟〉和〈缀网劳珠〉最早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老舍也早已拜读过。也许是源自他飘荡困顿的南洋经历,还有他笃信基督的力量,他笔下几位坚韧的女性角色特别突出,但似乎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一再受到忽视。〈缀网劳珠〉的尚洁、〈商人妇〉的惜官、〈命命鸟〉的敏明等,可以说是最早一批流落到东南亚的华人妇女,她们凭借着坚毅忍耐,散发出女性光辉,正是宽恕与善良让她们能够在南洋域外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 1929年夏季,老舍从英国返国途径新加坡逗留了半年之久,很有可能一心想去一睹许地山笔下的南国风情,最后也创作出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英国回来以后,二人各有际遇,已经不常联系。1935年,许地山经胡适推荐举家搬迁至香港就任港大文学院主任。此时,老舍也随着完成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显然,老舍的小说成就在今天看来远远超越许地山,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启蒙良师,老舍始终谦卑以待。 许地山前往香港那一年,老舍发表了同名散文〈落花生〉,俨然是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深深致敬。文章开头写道:“我是个谦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版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同样表达出自己嗜爱落花生,并享受其中。尽管平凡微小如花生,但我们都可以挺拔地做个有用的人。 相关文章: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徐志摩的才情与星洲情欲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王安忆有个南洋父亲王啸平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老舍与南洋的颜色也正是艳丽无匹的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和老友闲聊。啊!这个星期的【牛杂】有题材写了。这就是所谓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吧! 有个文艺青年访老友,带了一些他画的作品给老友欣赏。我只知道文艺青年爱写诗,原来他多才多艺也绘画写书法。忍不住好奇问:画什么的呀?老友说了一大轮,还是没弄清楚文艺青年的画是哪一门类。老友见我迟钝泄气说,等文艺青年有日开画展去看就知道了。没想到老友会折腾人,出了一个命题叫文艺青年创作一幅画。老友学问好,出题当然与文学有关。命题是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里的一句:不思量,自难忘。我第一反应会不会有点难度。不能小看人,可能文艺青年觉得是轻而易举之事。 老友出命题给文艺青年创作画之事,不由自主想起中国水墨画坛文坛一件人人津津乐道之佳话。 老舍先生很喜欢齐白石的作品。1933年,34岁的他已通过友人向齐白石求画。后来和齐白石见面后,互相欣赏,成了忘年之交。1951年,老舍向91岁白石老人求画时,出了一个命题让老人家创作,就是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当时的流传说法是,老人家得到命题后冥思苦想三天三夜,才完成这一幅妙的绝品。2011年,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背景有了新的一段史料。北京文史研究馆的《北京文史》杂志改版时,登了老舍当年求画的原信,原来老舍出题求画时,曾主动提供了绘画的构思给老先生。信里写到:“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一个出题出构思,一个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完成这幅同心协力结晶杰作。 齐白石一生画了数不尽世界赞不绝口的精品画作,说《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最著名的一幅,应该没什么人站出来反对。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白石老人非常罕见的构图,他用重墨画出两壁山涧,中间用线条画出急流泉水,使用老舍提示,画6只小蝌蚪往下游曳,以蝌蚪从画面传出蛙声,表现出了诗中的山泉和蛙声,最后在上方用石青画了两个小小远山,这一妙笔把十里意象也画出来了,整幅画把“蛙声十里出山泉”一字不漏诠释出来,完美的示范“书画合一”的绝配。 《蛙声十里出山泉》属于老舍家62年后,经过4个子女一致同意,现在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 建议出命题的老友,赶紧也给文艺青年提供构思,让他也用上三天三夜去完成“不思量,自难忘”,为我国也留下一段文坛画坛佳话也。   更多文章: 牛忠/假期 牛忠/警察局 牛忠/出国前 牛忠/买画  
2年前
老舍《小坡的生日》正好是一本在炎炎夏日可赏读的小说,无它,只因为小说里绚丽缤纷的色彩太诱人了。老舍在战前两次到来星洲。第一次是1924年夏天,当时只是从上海前往伦敦,途经新加坡玩了一天。第二次则是1929年秋天,这时他执教合同期满先到欧洲游玩,后来因经济问题“钱只够到新加坡”,便乘坐三等舱前往,停留5个月之久,期间还在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 第二次南来的老舍不过30岁出头。此前,他已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华语学系的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也已于1926年在上海出版。老舍这趟南行之旅,某程度是受到英国小说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影响,显然为了“找写小说的材料”而来看一看南洋的。 《小坡的生日》是地地道道的南洋儿童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小坡的新加坡小男孩和他的哥哥大坡、妹妹仙坡与同龄玩伴的生活趣事。老舍读了康拉德小说后,认为这老外把南洋写成“白人的毒物”,而东方人在西方小说里“只在那儿点缀,以便增多一些颜色”,老舍正准备反其道而行之,他一心要来写中国人的南洋。 可爱的小坡带来了一帮小孩:两个马来小姑娘;三个印度小孩,二男一女;两个福建小孩,一男一女;一个广东胖小子,就这样拼拼凑凑地在花园里玩起坐火车来,大家由小坡领着头,上路到吉隆坡去。火车玩累了,大伙说着笑话,吹起喇叭,唱起自家语言的歌儿来,玩笑着,胡闹着,打成一片。 老舍决意把小坡——新加坡第二代华人放到台面上来,以天真烂漫童趣的对话,呈现出孩群之间的互动。小坡即活泼又调皮,但他内心正直善良。小坡对“生日”很好奇,他跟妈妈之间的对话,读着就觉得逗趣: “生日就是生下来的那一天,比如仙坡是五月一号生的吧,每到五月一号我们就给她庆贺生日,明白不明白?” “妹妹不是白胡子老仙送来的吗?” “是呀,五月一号送来的,所以就算是她的生日。” “呕!我可得记住:比如明天桌椅铺给咱们送张桌子来,到明年的明天,便是桌子的生日,是这么说不是?妈!” 妈妈笑着说:“对了!” 终于到了小坡生日这一天。一家人就出门去植物园,看猴儿,看电影。电影里头出现的大脑袋把妹妹仙坡吓坏了,爸爸安慰说:“不用害怕,那是鬼子脑袋!” 后半部写小坡的梦境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小坡的朋友张秃子在校在家都不快乐,干脆把自己变成了猴王,与狼群开战起来,打得激烈,小坡也参与其中,最后为了要打救电影角色中的嗗拉巴唧,小坡带领着各族小伙伴,展开了人、狼、猴、猫和虎的大战斗。 老舍在小说中写道:“谁能拦住你作梦?先生可以告诉你不要这么着,不要那些着,可是他能说,睡觉的时候不要作梦?父亲可以告诉你,吃饭要慢慢的,喝茶不要唏溜唏溜的响,可是他能告诉你要一定怎样作梦吗?只有在梦里,人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老舍为小坡争取独立和自由,小坡在梦里是个真正可以发挥的人了。小坡是个“领导者”、“保护者”,他正气,也有义气,他可以团结友伴,创造社会和谐。 即将百年过去,老舍这部6万字的儿童小说,并不过时。今日少年若能把它捧在手上,仍然可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历史现场。那年的南洋儿童,他们的成长故事,地方上的人文风情,在老舍明确的写作动机下,都得到了验证。 老舍在《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说过:“无论怎样吧,我想写南洋,写中国人的伟大;即使仅能写成个罗曼司,南洋的颜色也正是艳丽无匹的。”又在散文〈还想着它〉谈起那段居留星洲的想法:“我要表扬中国人开发南洋的功绩:树是我们栽的,田是我们垦的,房是我们盖的,路是我们修的,矿是我们开的。都是我们作的。毒蛇猛兽,荒林恶瘴,我们都不怕。我们赤手空拳打出一座南洋来。……到现在想起来,我还很爱南洋——它在我心中是一片颜色,这片颜色在梦中构成各样动心的图画。”站在中国本位和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老舍自然认为东方人不应该是配角,也正是如此,他把东方小孩描绘为小说里最闪亮的主角。 2006年,老舍的儿子舒乙来到马来西亚,不确定是否循着父亲的足迹而来。舒乙也是知名中国作家,首部作品写的就是《老舍的童年》,他曾参与筹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2021年在北京逝世。今天在新纪元中文系办公室入口处,直竖挂着“中文系”三个大字,即来自舒乙当年抵马时留下的字迹。
2年前
1966年9月14日,听说教育部有人贴了他的大字报,叶圣陶吩咐孙子叶三午抄下内容。大字报4000字左右,标题为〈坚决打倒文教界祖师爷叶圣陶〉。72岁的叶圣陶读后忍不住大哭,叶三午慌了,本想找叶圣陶好朋友王伯祥相劝。王伯祥却泥菩萨过江,家里有6人被标签为右派,早已忧心如焚,“现在只好是个人头上一爿天了。”他对叶三午说。 那是一个荒谬的年代。报刊上的批判文章,自〈论海瑞罢官〉起,叶圣陶一篇都没放过。都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叫局外人没法怀疑,也不敢怀疑。叶圣陶感觉自己真老了,语感迟钝。大字报揭露的问题尖锐又现实,他却看不出来。灾难降临,所批内容, “都是自己嘴上常说的,笔上常写的,赖是赖不掉的。 ”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记叶圣陶哀叹。 叶圣陶以毛泽东思想为圭臬,努力跟上形势。从1966年开始,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时间都花在阅读毛泽东著作或党报党刊。1966年8月2日叶圣陶不当副部长后,不只将毛泽东著作逐字逐句精读,民间流传的有关毛泽东讲话、诗词和批注,他也没有放过,并且抄在宣纸上,每天少则3000字,多则5000字,文字最后被装订成册。其中所抄《毛主席语录》后来由叶至善捐献给全国政协,被视为“珍贵的文物”。 难能可贵的温情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批判运动不停,直至无一人幸免,叶圣陶开了眼界,就随遇而安了。被指责的“祖师爷”帽子,相对其他朋友,煎熬算是温和。老舍的下场比叶圣陶不幸。老舍原本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和他沾不上边,最后发现自己天真。1966年2月23日北京戏曲学校的学生执行中央指示,对付思想有问题的“牛鬼蛇神”,文联同事都被拉出去,作为主席的老舍最后一个被点名。学生将所搜罗的线装书、戏装、道具焚烧,老舍和其他“牛鬼蛇神”被强按着跪倒在火堆前。老舍心痛文物被烧,以理相劝,结果换来一顿暴打。 叶圣陶和老舍交情深厚。1966年2月24日,他找老舍聊天解闷,正待出门传来噩耗,老舍早一天已经投太平湖自尽了。 上一个世纪的文人故事经常牵动我心。叶圣陶的日记、书信留下不少珍贵记录。排山倒海的运动将人性扭曲,无数人被席卷,独立思想荡然无存。在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度时,叶圣陶不断散发难能可贵的温情,读叶圣陶传记最大收获莫过于此。 张中行在《负暄续话》中说叶圣陶是 “完人 ”,他惊讶批判叶圣陶的大字报可以贴满长墙。又说在自我批评和批评他人时候,叶圣陶只做前半部。当面指责他人短处,叶圣陶是做不出来的。“这是儒家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张中行说。 笑脸变成横眉竖眼,好友变为路人,在乌烟瘴气的时代树立光辉的榜样确实不易,商金林在《叶圣陶全传》中举了很多例子。俞平伯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红楼梦研究被点名批判后,叶圣陶仍然年年约他共赏海棠,一起赋诗论文。1957年丁玲被大肆批判时,虽然被点名参与,叶圣陶却拒绝说丁玲的不是。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病逝,不只追悼会被禁止,“同志”的称号也不允许采用,叶圣陶不舍冯雪峰遗憾离世,坚持在骨灰盒题写“中共党员冯雪峰”。萧乾在1957年被批为反动分子,周围的人对他张牙舞爪,睁眼撒谎时,叶圣陶见面或写信始终称他“乾兄”,没有和他划清界限。  “江山满目开新卷,大放酒肠须盏干,莫欺九尺须眉白,百围已试雪霜寒。”叶圣陶80岁时,佛教领袖兼书法家赵朴初集陈后山句为他祝寿。前人诗句一经转化,竟贴切捕捉到叶圣陶神韵。前面两句说眼前的江山开启新篇章,是时候放开心情,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后面两句表达叶圣陶眉毛和唇髭皆白的面貌特征。“九尺”指身材,纯是艺术夸张,不是叶圣陶的实际身高。“莫欺”指别瞧不起,虽然白透须眉,却像需百人合抱的大树一般,早就有和寒冷霜雪较量经验。 1986年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年,叶圣陶感叹说为俞平伯平反的工作应该来得更早。他始终耿耿于怀朋友遭受的折磨,一些记忆于他清晰如昨。1984年北京文艺界举办老舍85岁诞辰纪念大会,眼睛几乎全瞎的叶圣陶坚持赴会,在会上不断流泪。我读叶圣陶传记,确实为这些枝枝节节感动不已。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