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耿耿

人到中年,存款、智慧和实力不一定会随着年岁增长,但衣物肯定越积越多。我年轻时上班服装有限,不到两个星期就得重复穿,现在却可以两三个月不重样。不,并不是我发财了,或者舍得花钱置装了,而是这些年来累积了很多旧衣。我的原则是穿到不能再穿——像破洞、起球、缩水……才跟它告别。如果是因为自己变胖而导致衣物变小,那么原则上我并不能舍弃它。居家服更不必说了,越旧越舒服,可以一直穿到海枯石烂(或发霉,以先发生者为准)。因此这些年来我的衣柜越加壮大,简直可展示个人与社会的历史变迁。 初入职场的我没什么钱,衣服只挑最便宜的买,结果很快就脱色走样。那段时期留下来的衣服不多,有时看照片才记起曾经有过这一件,算是生命中的过客吧;有的却非常耐穿,同期买的只剩它陪在身边。渐渐我也摸索出一点心得:太廉价的衣服没多久就变成抹布似的,价格适中又耐穿的性价比反而更高。当然,款式不能太紧跟潮流,否则一下子就过时了,也不宜太合身,免得稍微增重就穿不下。我的好运面试装、开会饮宴皆宜装、吸汗防晒的长途跋涉装、舒适可入眠的机场航班装等,都是在这套理论下添置的,伴我十年八载甚至更久,可说是已被请进生命里。 每一件衣服,只要还留在衣柜里,我都会尽量公平对待,确保它们不被湮没:刚收回衣柜的挂在最左边,然后从最右边拿今天要穿的。如此周流,既不必烦恼今天穿什么,又保障了每一件衣服的出勤率。什么“裙子越短,经济越好”的理论难以在我身上印证,因为我可以天天把不同的年代穿在身上,或新、或旧、或新旧混搭——或许无法展示经济萧条到繁荣期的变化,却能看出本人在不同年纪的品味和经济能力。上了年纪手臂有拜拜肉不适合穿旧时的短袖上衣?披上外套遮挡即可。不过我属于梨型身材,下半身容易发胖,早年的下装很多都变小变窄了。我抱着一丝希望留着它们,幻想有一天瘦了可以穿回去。这也是我维持体重的动力——一旦发胖不但浪费了旧衣服,还得花钱买过新的。除了自身原因,衣物的命运有时也受外界影响,比如这家工作机构规定裙子必须过膝盖,于是曾经跟着我打拼的及膝裙现在只能一直待在衣柜左边了。 物物交换有惊喜 “断舍离”的概念流行以后,很多人把不再穿的衣服拿到网上买,或交换、或捐出。网卖我嫌麻烦——又要拍照,又要应付询问,又要寄出,还是交换比较省事。我和几名朋友之间不时“物物交换”,她们的闲置衣物大部分都很新颖,而我的……基于上述原则,通常已破旧得像抹布、也都被剪成真正的抹布了。只有一些大小不合适而从未穿过的衣物,在没有感情基础下才舍得拿去与会。慷慨的朋友总是让我以少换多,而且常有意外惊喜:一些不曾尝试的款式和颜色出乎意料地合适。自己买的来来去去都是差不多同款,一眼否定舒适区以外的选择。这有点像以前的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有机会看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节目,现在大数据按照个人喜好推送反而限制了接触层面。 言归正传,我认为每一件衣服都值得被穿和被珍惜。当初也是聚精会神经过一番挑选才买下的,买了不穿,或只穿过一两次就转手,无异于负心——辜负了钱包、衣服和那一刻的心动。不过相较于直接丢弃,为它们寻找新归宿还算有良心。除了交换,也可以捐赠或卖给二手衣店。我很喜欢逛二手衣店,尤其是货源来自日本的,例如Jalan-jalan Japan。和服、古着、全新的过季衣裳……穿梭在一排排不同年代的故衣之间,像走过时光的隧道;本地货也有,我还在慈济的二手店5R Eco淘到布料和式样都非常传统的马来套装呢!每次看到年轻人穿着无领扣、有束腰及荷叶花边的新式马来套装,我都会觉得自己在捍卫传统服装艺术。 再这样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会变成我的中学校长——忘了名字,大家私底下叫他猫王——梳猫王头留鬓角,每天穿着70年代的喇叭裤和印花宽领深袖口衬衫,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如果把时尚比作河流,旧衣服就像一个巨大的水上泡泡球,把校长和周遭隔绝开来。当年我看校长,好奇他有否觉察时光在流逝?看不看得见别人眼中与众不同的自己?现在的年轻人看我,想必也有同样的疑问。 在环保与惜物的名堂下,我心安理得地身处泡泡球里缓慢前进,每次看见“时尚是场轮回”、“潮流必将循环”、“曾经流行的会再流行一次”……等语我就感觉良好。但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狡猾的商家总在似曾相识的复古潮流中加入新的元素,细节里的魔鬼让消费者无法以旧代新。无论如何,只要不在意旁人的目光,就能像我一样超脱于潮流之外。管他复古还是改良式复古,管他什么时尚轮回,我只在乎衣柜里由左至右的轮回不息。
5月前
17岁生日时母亲送了一本《红楼梦》给我。之前我只读过少儿版的,并不觉得故事特别吸引,因此不太满意这份礼物,只随便看一看前面的人物简介——咦,巧姐是谁?什么……王熙凤有女儿?看来少儿版删了很多人物情节,难怪读起来不甚连贯——遂翻开第一页,两个星期内一气呵成追完120回,从此以红迷自居。 能在年少时初读红楼,何其幸运也何其不幸。幸运的是你得以体验阅读的至高享受——优美的文字,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对白,合理又真实的情节转折……令人欲罢不能如身历其境;不幸的是从此别的小说都读不下去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连《水浒传》《金瓶梅》都只读一遍算数。 犹记得当年一开篇就被吸引住,跟随大荒山青梗峰下那块石头历劫红尘。看到演唱红楼梦曲子那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这里!”——少儿版删了整段太虚幻境。首次踏入薄命司的我激动不已,摇头晃脑吟咏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结果如痴如醉的模样引起妈妈的好奇,也要抢读一番。送礼人开口要求未免不便拒绝,我只好规定每人轮流读一回合。当然我没那么老实,通常多读了两三回合才把书交出去。妈妈把书放在米缸上,趁炒菜的空档转身一页一页地翻阅。更惊喜地发现新大陆:“咦!这不是〈红豆词〉吗?老师没告诉我们这首歌出自《红楼梦》!”接着她兴奋地哼唱起来。虽然“挂不明的更漏”有点走调,“呀!恰便似遮不住的……”怎么也转不到青山隐隐,但在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的旋律中妈妈回到了童年的课堂上。 不明白“玉粒金莼”的意思也不妨碍妈妈大声欢唱,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遗传给了她的女儿。我看见生僻字:“妈,繁体的梦字下面换成死字是什么意思?”字典就在边上,但:“不知道,和死有关吧。” 一些字很容易猜,比如“撵”,一说撵出去丫环们就哭求留下,肯定是赶出去的意思;一些较有挑战性,比如“彀”,字形无迹可寻,幸好出现的次数“够”多,我们才猜得到它的意思;“蠲”也常常出现,我有边读边心里管它叫“触”免,大概猜到是免除的意思;“ 纔”最难,笔划那么复杂,又有丝又有兔,结合语境猜了好久终于猜到是“才”的异体字。诗词就不客气直接跳过,什么警幻仙子赋、会芳园赞、芙蓉女儿诔……统统无视;〈葬花词〉名气太大,不得不勉强看一遍。说来好笑,有个词语注释找不到,放在一起好像断句——“周瑞家的在内忙迎出来”,看得摸不着头脑,这个突兀的“家的”到底是什么?看久了才知道那个年代的平民妇女没有姓名,老公叫什么你就是什么“家的”: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 是我一生的良伴 我和妈妈就这样一面猜谜,一面你追我赶,每看完一个章节便热烈地讨论。我们最佩服宝钗的冷香丸——费那么多功夫收集四季花朵和雨水制成,只为了应付一个发作时“也不怎么样,不过喘嗽些。”的小毛病,真是啼笑皆非;为了省亲建造大观园,连小道士小尼姑及唱戏的女伶都特地从江南采买回来,结果元妃过来半天就走了?如此浪费人力物力真是匪夷所思 。也有我们不敢讨论的情节:贾琏偷娶尤二姐,琏二爷若无其事说出“杂会汤”三个字,17岁的我大惊失色,妈妈也静静翻过这段——很多年后我们才笑说古人真开放。 那两个星期我们书不离手,精神上仿佛搬进了大观园,和石头一起见识各色人等,与他们同吃同睡同喜同悲,见证他们的悲欢离合。文字的魔力透过纸张牵引着我们的情绪,也有笑的,也有恨的,也有骂的。抄家那段妈妈看得心酸落泪。我则掩卷叹息——过一阵子就捧起书来从第一回开始读至第80回止。此后我年年重读,但再没碰过后40回。 现在这本书已残旧发黄了,用玻璃纸包起来也挽救不了皮肉分离的书脊与书页。这是我一生收过最好的礼物,送礼与收礼双方都获益良多。我们常常聊书中人物的是非八卦,像:“贾宝玉过年去袭人的家,好像废人一样任由她摆布!”仿佛真的认识他们一样;向来奉行“君子远庖厨”的我主动钻研红楼食谱,在妈妈的指导下成功炖了一碗鸡蛋。我们也曾到北京大观园一游,和胡同里的脚底按摩师大谈最欣赏的红楼女子。总之此书带给我们的乐趣超越了阅读层面而进入日常生活。 曾经沧海难为水,从此别的小说都不好看了。除了妈妈,身边没有其他同好。于是我广交俞平伯冯其庸周汝昌等红学家,买了好多他们的著作。红学流派众多,有考证派评论派,还有想像力丰富得令人发指的索隐派。不熟悉文本便急欲窥探名家理论很容易消化不良头昏脑涨。我读了原著几次之后终于看得进去张爱玲的《红楼梦靥》。绕了一圈之后最终回归文本,最多只参考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内容。曾经大段跳过诗词曲赋,现在逐字逐句看蔡义江的评注;不了解那个年代的习俗器具就翻出邓云乡的《红楼梦风俗名物谭》。 影视作品则完全看不下去,无论是人物或场景都和心目中相差太远。倒是孙温画笔下的大观园很符合我的想像,也收集刘旦宅、戴敦邦和王叔晖的画册。机缘巧合之下我还低价购得一本脂批影印本,视如珍宝。1948年胡适离开北平,舍3万册藏书而取了一本《甲戌本石头记》渡过台海。我也曾认真想过假如发生火灾该如何第一时间携带石头逃出火海。 明斋主人的评石头记:见浅见深,随人所近。我差不多年年重读,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俗人如我觉得《红楼梦》十分贴近生活,职场上同事之间的相处常常让我联想到书中场面,甚至曾亲耳听见这句话呢:“还不如我们散了,单让她在这里呢。”情景和语气同书里一模一样。幸好我不是小红,否则恐怕吞不下这口气。 里头有两句关于理财的名言被我奉为圭臬:一是乌庄头送年货,贾珍说:“正是呢。我这边倒可已,没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我受用些就费些,我受些委曲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也就完了。”多么能屈能伸,有钱就享受些,没钱就省俭些,请客送礼就把脸皮厚些,何必为了虚荣打肿脸皮充胖子?二是凤姐的:“我比谁不会花钱? 咱们以后就坐着花,到多早晚就是多早晚。”好一句我比谁不会花钱!会花钱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本领,不必引以为荣。 随着人生的发展和变化,相信《红楼梦》会带我看见更多不同的东西。因为别的作者只是说故事,《红楼梦》的作者则带读者进入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并自行体会所发生的一切。这个神奇的功效只能通过原作者的文字发挥——翻译版、少儿版、影视版……甚至传统戏曲改编作品等都不足以转化原文的精彩。我非常幸运出生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之后,也十分庆幸父母让我接受中文教育,才得以与它结缘。它不单止是一本小说,更是我一生的良伴。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