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耿耿
星云
衣不如故/耿耿(安邦)
人到中年,存款、智慧和实力不一定会随着年岁增长,但衣物肯定越积越多。我年轻时上班服装有限,不到两个星期就得重复穿,现在却可以两三个月不重样。不,并不是我发财了,或者舍得花钱置装了,而是这些年来累积了很多旧衣。我的原则是穿到不能再穿——像破洞、起球、缩水……才跟它告别。如果是因为自己变胖而导致衣物变小,那么原则上我并不能舍弃它。居家服更不必说了,越旧越舒服,可以一直穿到海枯石烂(或发霉,以先发生者为准)。因此这些年来我的衣柜越加壮大,简直可展示个人与社会的历史变迁。 初入职场的我没什么钱,衣服只挑最便宜的买,结果很快就脱色走样。那段时期留下来的衣服不多,有时看照片才记起曾经有过这一件,算是生命中的过客吧;有的却非常耐穿,同期买的只剩它陪在身边。渐渐我也摸索出一点心得:太廉价的衣服没多久就变成抹布似的,价格适中又耐穿的性价比反而更高。当然,款式不能太紧跟潮流,否则一下子就过时了,也不宜太合身,免得稍微增重就穿不下。我的好运面试装、开会饮宴皆宜装、吸汗防晒的长途跋涉装、舒适可入眠的机场航班装等,都是在这套理论下添置的,伴我十年八载甚至更久,可说是已被请进生命里。 每一件衣服,只要还留在衣柜里,我都会尽量公平对待,确保它们不被湮没:刚收回衣柜的挂在最左边,然后从最右边拿今天要穿的。如此周流,既不必烦恼今天穿什么,又保障了每一件衣服的出勤率。什么“裙子越短,经济越好”的理论难以在我身上印证,因为我可以天天把不同的年代穿在身上,或新、或旧、或新旧混搭——或许无法展示经济萧条到繁荣期的变化,却能看出本人在不同年纪的品味和经济能力。上了年纪手臂有拜拜肉不适合穿旧时的短袖上衣?披上外套遮挡即可。不过我属于梨型身材,下半身容易发胖,早年的下装很多都变小变窄了。我抱着一丝希望留着它们,幻想有一天瘦了可以穿回去。这也是我维持体重的动力——一旦发胖不但浪费了旧衣服,还得花钱买过新的。除了自身原因,衣物的命运有时也受外界影响,比如这家工作机构规定裙子必须过膝盖,于是曾经跟着我打拼的及膝裙现在只能一直待在衣柜左边了。 物物交换有惊喜 “断舍离”的概念流行以后,很多人把不再穿的衣服拿到网上买,或交换、或捐出。网卖我嫌麻烦——又要拍照,又要应付询问,又要寄出,还是交换比较省事。我和几名朋友之间不时“物物交换”,她们的闲置衣物大部分都很新颖,而我的……基于上述原则,通常已破旧得像抹布、也都被剪成真正的抹布了。只有一些大小不合适而从未穿过的衣物,在没有感情基础下才舍得拿去与会。慷慨的朋友总是让我以少换多,而且常有意外惊喜:一些不曾尝试的款式和颜色出乎意料地合适。自己买的来来去去都是差不多同款,一眼否定舒适区以外的选择。这有点像以前的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有机会看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节目,现在大数据按照个人喜好推送反而限制了接触层面。 言归正传,我认为每一件衣服都值得被穿和被珍惜。当初也是聚精会神经过一番挑选才买下的,买了不穿,或只穿过一两次就转手,无异于负心——辜负了钱包、衣服和那一刻的心动。不过相较于直接丢弃,为它们寻找新归宿还算有良心。除了交换,也可以捐赠或卖给二手衣店。我很喜欢逛二手衣店,尤其是货源来自日本的,例如Jalan-jalan Japan。和服、古着、全新的过季衣裳……穿梭在一排排不同年代的故衣之间,像走过时光的隧道;本地货也有,我还在慈济的二手店5R Eco淘到布料和式样都非常传统的马来套装呢!每次看到年轻人穿着无领扣、有束腰及荷叶花边的新式马来套装,我都会觉得自己在捍卫传统服装艺术。 再这样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会变成我的中学校长——忘了名字,大家私底下叫他猫王——梳猫王头留鬓角,每天穿着70年代的喇叭裤和印花宽领深袖口衬衫,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如果把时尚比作河流,旧衣服就像一个巨大的水上泡泡球,把校长和周遭隔绝开来。当年我看校长,好奇他有否觉察时光在流逝?看不看得见别人眼中与众不同的自己?现在的年轻人看我,想必也有同样的疑问。 在环保与惜物的名堂下,我心安理得地身处泡泡球里缓慢前进,每次看见“时尚是场轮回”、“潮流必将循环”、“曾经流行的会再流行一次”……等语我就感觉良好。但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狡猾的商家总在似曾相识的复古潮流中加入新的元素,细节里的魔鬼让消费者无法以旧代新。无论如何,只要不在意旁人的目光,就能像我一样超脱于潮流之外。管他复古还是改良式复古,管他什么时尚轮回,我只在乎衣柜里由左至右的轮回不息。
4月前
星云
星云
17岁的生日礼物/耿耿(安邦)
17岁生日时母亲送了一本《红楼梦》给我。之前我只读过少儿版的,并不觉得故事特别吸引,因此不太满意这份礼物,只随便看一看前面的人物简介——咦,巧姐是谁?什么……王熙凤有女儿?看来少儿版删了很多人物情节,难怪读起来不甚连贯——遂翻开第一页,两个星期内一气呵成追完120回,从此以红迷自居。 能在年少时初读红楼,何其幸运也何其不幸。幸运的是你得以体验阅读的至高享受——优美的文字,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对白,合理又真实的情节转折……令人欲罢不能如身历其境;不幸的是从此别的小说都读不下去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连《水浒传》《金瓶梅》都只读一遍算数。 犹记得当年一开篇就被吸引住,跟随大荒山青梗峰下那块石头历劫红尘。看到演唱红楼梦曲子那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这里!”——少儿版删了整段太虚幻境。首次踏入薄命司的我激动不已,摇头晃脑吟咏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结果如痴如醉的模样引起妈妈的好奇,也要抢读一番。送礼人开口要求未免不便拒绝,我只好规定每人轮流读一回合。当然我没那么老实,通常多读了两三回合才把书交出去。妈妈把书放在米缸上,趁炒菜的空档转身一页一页地翻阅。更惊喜地发现新大陆:“咦!这不是〈红豆词〉吗?老师没告诉我们这首歌出自《红楼梦》!”接着她兴奋地哼唱起来。虽然“挂不明的更漏”有点走调,“呀!恰便似遮不住的……”怎么也转不到青山隐隐,但在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的旋律中妈妈回到了童年的课堂上。 不明白“玉粒金莼”的意思也不妨碍妈妈大声欢唱,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遗传给了她的女儿。我看见生僻字:“妈,繁体的梦字下面换成死字是什么意思?”字典就在边上,但:“不知道,和死有关吧。” 一些字很容易猜,比如“撵”,一说撵出去丫环们就哭求留下,肯定是赶出去的意思;一些较有挑战性,比如“彀”,字形无迹可寻,幸好出现的次数“够”多,我们才猜得到它的意思;“蠲”也常常出现,我有边读边心里管它叫“触”免,大概猜到是免除的意思;“ 纔”最难,笔划那么复杂,又有丝又有兔,结合语境猜了好久终于猜到是“才”的异体字。诗词就不客气直接跳过,什么警幻仙子赋、会芳园赞、芙蓉女儿诔……统统无视;〈葬花词〉名气太大,不得不勉强看一遍。说来好笑,有个词语注释找不到,放在一起好像断句——“周瑞家的在内忙迎出来”,看得摸不着头脑,这个突兀的“家的”到底是什么?看久了才知道那个年代的平民妇女没有姓名,老公叫什么你就是什么“家的”: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 是我一生的良伴 我和妈妈就这样一面猜谜,一面你追我赶,每看完一个章节便热烈地讨论。我们最佩服宝钗的冷香丸——费那么多功夫收集四季花朵和雨水制成,只为了应付一个发作时“也不怎么样,不过喘嗽些。”的小毛病,真是啼笑皆非;为了省亲建造大观园,连小道士小尼姑及唱戏的女伶都特地从江南采买回来,结果元妃过来半天就走了?如此浪费人力物力真是匪夷所思 。也有我们不敢讨论的情节:贾琏偷娶尤二姐,琏二爷若无其事说出“杂会汤”三个字,17岁的我大惊失色,妈妈也静静翻过这段——很多年后我们才笑说古人真开放。 那两个星期我们书不离手,精神上仿佛搬进了大观园,和石头一起见识各色人等,与他们同吃同睡同喜同悲,见证他们的悲欢离合。文字的魔力透过纸张牵引着我们的情绪,也有笑的,也有恨的,也有骂的。抄家那段妈妈看得心酸落泪。我则掩卷叹息——过一阵子就捧起书来从第一回开始读至第80回止。此后我年年重读,但再没碰过后40回。 现在这本书已残旧发黄了,用玻璃纸包起来也挽救不了皮肉分离的书脊与书页。这是我一生收过最好的礼物,送礼与收礼双方都获益良多。我们常常聊书中人物的是非八卦,像:“贾宝玉过年去袭人的家,好像废人一样任由她摆布!”仿佛真的认识他们一样;向来奉行“君子远庖厨”的我主动钻研红楼食谱,在妈妈的指导下成功炖了一碗鸡蛋。我们也曾到北京大观园一游,和胡同里的脚底按摩师大谈最欣赏的红楼女子。总之此书带给我们的乐趣超越了阅读层面而进入日常生活。 曾经沧海难为水,从此别的小说都不好看了。除了妈妈,身边没有其他同好。于是我广交俞平伯冯其庸周汝昌等红学家,买了好多他们的著作。红学流派众多,有考证派评论派,还有想像力丰富得令人发指的索隐派。不熟悉文本便急欲窥探名家理论很容易消化不良头昏脑涨。我读了原著几次之后终于看得进去张爱玲的《红楼梦靥》。绕了一圈之后最终回归文本,最多只参考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内容。曾经大段跳过诗词曲赋,现在逐字逐句看蔡义江的评注;不了解那个年代的习俗器具就翻出邓云乡的《红楼梦风俗名物谭》。 影视作品则完全看不下去,无论是人物或场景都和心目中相差太远。倒是孙温画笔下的大观园很符合我的想像,也收集刘旦宅、戴敦邦和王叔晖的画册。机缘巧合之下我还低价购得一本脂批影印本,视如珍宝。1948年胡适离开北平,舍3万册藏书而取了一本《甲戌本石头记》渡过台海。我也曾认真想过假如发生火灾该如何第一时间携带石头逃出火海。 明斋主人的评石头记:见浅见深,随人所近。我差不多年年重读,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俗人如我觉得《红楼梦》十分贴近生活,职场上同事之间的相处常常让我联想到书中场面,甚至曾亲耳听见这句话呢:“还不如我们散了,单让她在这里呢。”情景和语气同书里一模一样。幸好我不是小红,否则恐怕吞不下这口气。 里头有两句关于理财的名言被我奉为圭臬:一是乌庄头送年货,贾珍说:“正是呢。我这边倒可已,没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我受用些就费些,我受些委曲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也就完了。”多么能屈能伸,有钱就享受些,没钱就省俭些,请客送礼就把脸皮厚些,何必为了虚荣打肿脸皮充胖子?二是凤姐的:“我比谁不会花钱? 咱们以后就坐着花,到多早晚就是多早晚。”好一句我比谁不会花钱!会花钱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本领,不必引以为荣。 随着人生的发展和变化,相信《红楼梦》会带我看见更多不同的东西。因为别的作者只是说故事,《红楼梦》的作者则带读者进入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并自行体会所发生的一切。这个神奇的功效只能通过原作者的文字发挥——翻译版、少儿版、影视版……甚至传统戏曲改编作品等都不足以转化原文的精彩。我非常幸运出生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之后,也十分庆幸父母让我接受中文教育,才得以与它结缘。它不单止是一本小说,更是我一生的良伴。
3年前
星云
更多耿耿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