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职场文化

不知道大家对于日本的职场文化,是否还停留在长时间加班、下班后和老板喝酒应酬至深夜之上? 据我观察,新一代日本人好像不流行加班了。近几年,电车最拥挤的时段已从晚上八九点提前至傍晚六七点。可能是疫情改变了日本人的工作模式,也有可能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已大不如前…… 在东京工作的两个朋友,一位是电脑软体工程师、一位是出版社职员,两人都是一周只需要进公司两天,其他天都在家办公。我在大学里工作,课堂以外的时间也是挺自由的,同事之间很少有饭局或是应酬。 所以,现在的日本工作环境,可以说是工作生活两平衡。 但日本的求职过程,可说是人生一大难关。在日本,求职过程称为“就活”,“就职活动”的简称。从参与实习、职业展、公司个别说明会、到填写申请表、发出履历、参与笔试(知识和性格测试问题)以及至少3轮的面试,再到获得“内定”(录取通知),繁琐冗长的过程一般耗时一年。为了毕业后顺利就职,一般在大学第3年就开始就活(日本大学为4年制)。如果你准备应征超过一家公司,这个过程就得重复好几次,而每家公司又有自己的履历格式、申请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一份履历多投,而是要对每家公司都有深入了解,才有办法回答申请表上的问题。试想想,从一开始的求职过程都很顺利,但在最终的面试失败了,然后一切又得重新开始,这打击可有多大? 每年4月1日,几乎每家公司都会举办新职员入社仪式,路上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穿着清一色黑白套装,手提黑色公事包的“新人”。在这个集体主义社会,上班第一天就跟上学第一天一样,大家都在同一天开始。 近几年,日本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叫做“5月病”。日本5月初迎来黄金周连假,对于4月刚开始新生活及适应新环境的人们,正是紧绷情绪得以稍作缓解的时候。但随着连假的结束,加上天气逐渐转热,人们必须回到各自岗位上时,就开始提不起劲,且意志消沉,“5月病”由此爆发。而今年的“5月病”,也一度延烧至6月。6月中连续好几天,市内地铁及跨市电车发生多起“人身事故”事件,当中不乏蓄意卧轨或跳轨的个案,导致电车停驶,许多上班、上学,还有赶着去面试的人都迟到了,整座城市气氛好抑郁。 手帐不离手 日本人工作态度认真是众所周知的。工作时不吃东西、不和同事闲聊、不滑手机是基本,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公司,早上还会要求职员一起做早操,接着是打扫办公桌,还有一些奇怪要求,像是坐姿要挺直,不能托腮之类的,身边也有朋友经历过。 另外,日本人是极度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的民族,事情都要再三确认后才会执行,由此衍生出开不完的会,但因为往往没有人可以确切地说出“这件事我来负责”的话,所以会议一般都没有结果。开会人手一本笔记本也是必然,书局卖得最好的,应该就是手帐了。日本人的包里,似乎随时都能掏出一本精致手帐,全日本恐怕只有我的手帐是把用过的纸订制而成的。 就算工作再累,或对同事有所不满,结束一天工作,日本人会挤出一句:“辛苦啦。”虽然也只是形式上说说而已,但觉得日本人不撕破脸的这一套挺好的,至少不用接收同事爆发的负面情绪。 同事之间少有深交,所以离职后,一般也不会再联络。日语有两种说再见的说法,一个是“mata ne”,用于短暂的再见,譬如放学或下班但第二天又会再见面时说的。而大家比较熟悉的“sayonara”,则用于长时间的告别,譬如离职时说的“sayonara”,很多时候就真的是再也不见了。
3月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他把车停在医院的停车场,就是坐在车里一直哭,不想上班。” 这是好多年前,刚出社会的我们聚在一起时,和彼此分享踏入江湖的点滴时听到的。这里的“他”,在学生时期的闪闪发光大家有目共睹,在做实习医生时的跌宕大家也看在眼里。 前几天朋友A在IG“限动”(限时动态,Story)上转发了一名实习医生坠楼的新闻,在一连串的限动里,他写下也曾是实习医生的自己遇到的坎坷;现在想来,其实也是整个实习医生群体须面对的日常。 但这所谓的“常态”,真的正常吗? 在职场上被骂、被羞辱,提出异议时,前辈总说“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好似我们撑不下去,就是不一样,就是草莓族,就是心理素质有问题。搭配着今早在报章上看到的标题“建议医科学生进行测试,确保具好医生心理素质”,内心有疑问,所谓“好医生”,该是学习和经验的总和,不该在18岁入学时,就把标签贴上,决定他们的一生。 你看,箭靶始终是对着接收谩骂、被霸凌和选择跳下的一方。 事情发生了,我们的目光是落在坠落的对方身上:你的韧性不够吗?你不够坚强吗?你的内心不够强大吗? 若我们抬起头,把目光看向前方,是否会看到那巨大的,有着人为和环境因素构成的阴影,在高楼之上? 职场霸凌和过劳文化,无所不在。这样的职场文化,不只在医界发生。 在任何行业,随手抓个社会新鲜人,他的故事,都有雷同之处。主管嘶吼,前辈的辱骂,也发生在茶水间、会议室,在所有的四面墙之间和之外。 还有一个常态是,工时要长,你才是好员工。我曾在职场上,看着同事在吃午餐时,互相比较昨天谁做得最晚,对比之下最早放工的那位,面对的是“你很爽哦?不忙哦?”的窘境。还有在会议上或绩效评估过程中,工时长的,会归类在培养、高年终奖金的位置上。 而工时长的、过劳的,在返家路上遇到车祸,也是企业内常遇见的事。但大家仍旧不以为然,仍歌颂着超时工作,喜滋滋的把“我昨晚10点才下班”当成勋章挂在身上。 抽丝剥茧这些所谓的“常态”,你会看到前人留下的足迹,最常听到都是“我以前的执行长说能熬的才是好员工”、“要经得起骂和攻击才是心理素质强的人”、“我们以前都是这样那样”等。于是一辈再一辈,一代再一代,我们从前辈身上学习,然后内化,再到输出,我们最终都成为了当初自己惧怕的那个人。 不是说前辈的方式不对,在他们的年代,或许是要拼了命,或许是要树立权威,或许是要以骂的方式,才能把工作做好。不同年代要面对的课题,始终不同。这一代不是草莓族,也不是弱不禁风。只是把事情完成的方式不一样了,我们想要的是,是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在朝九晚五的工作里,多一些的尊重,多一些的包容,多一些的同理。 我们始终,是在不同年代赋予的环境下,长大成人。 那这个历史弥久的问题,有解方吗? 在职场里,让我们开始注入“心理安全感”。 构筑安全的职场文化 一些企业这几年已开始积极倡导“多元共融”(Diversity & Inclusion)的实践。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造就了职场上的多元团队。但不同于你我的人多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几个月前麦当劳在对待身心障碍群体一事里,就已展现出“多元共融”的重要。若我们也能把此概念,在每一个领域和行业,由内而外的落实,我们的职场,可以不一样。 而“多元共融”影响的,不只是职场的塑造,还有团队和企业的工作表现。谷歌发起的“亚里士多德项目”结果揭露,有着“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团队工作表现高效,因为他们勇于分享不同的意见,遇到难题敢举手指出问题所在。有着“心理安全感”的团队,没有不安,没有恐惧,没有指责。有的只是,大家齐心协力,往共同的目标迈进。所以在过程中,大家提出的异议,或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想法,会被认为是善意的而不遭到无谓的攻击。 若一家企业有着让人心里感到安全的职场文化,员工在面对霸凌、不良善的工作环境时,会勇于站出来提出意见做出改变。而非被迫唯唯诺诺,隐忍所有,当最后一根稻草往身上扔,最终从高楼上,一跃而下。 所谓解方,是时间、努力和方法的总和。这一次实习医生坠楼事件,还有好多没上社会新闻但我们都知道的员工崩溃描述,是体制和职场文化的产物。 去解构整个职场文化,再构筑一个我们的理想职场模样,需要时间,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再看到,更多坠落的生命。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