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赛夫鲁传跳槽
非常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股票市场
VIP文
黄子伦 | 散户的劣势
散户所身处的大环境,往往不利于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以前认为散户是很多优势的,但渐渐地,我认为环境对人的塑造会更为明显,这也是许多散户劣势的根源所在。 上一篇提到了美联储降息之事,市场如今也不断庆祝50个基点的狂欢派对,科技股也开始启动引擎,想要再创高峰。 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又有人出来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在股市里怎么买都赚钱。 但,很多人不知道,美联储降息是一个强大的化妆技巧,能够把许多基本面奇丑的股票给化成面容姣好的直播主。 纵使市场欢腾,我们还是有下跌股的。而有些朋友就是会买到这些赔钱的股票。当然,我要先戴上头盔,基金经理也是会买错股票。只不过,有一个差异就是,基金经理因为握有更多信息优势,而这些信息会分别巩固或者冲击基金经理原本的投资判断,所以亏损风险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这篇文章就说说一般散户和基金经理之间的一些差异吧。 首先,绝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基本面派系,而且信心优势比较大,会有分析师、股票销售经纪、公关公司,以及公司管理层不断给他们投喂资讯,然后他们会根据这些资讯行事。至于技术面分析的技能,则是各有高低。基金经理也会因为个性差异,有些非常激进,愿意不断追高,有些保守,有些则会在投机和稳健之间来回切换策略。 大部分的基金投资者,也就是散户,可以说是完全不知道基金经理这些鲜为人知的一面。他们购买基金时,很多也只是听了销售经纪的推荐而已。因此,基金经理在功底、投入时间,以及专注度,都会比散户来得高。 其次,基金经理都会长期和短期两把抓。也就是说,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会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中长期投资,另一部分为短期。要注意的是,这个长期和短期的说法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概念,A基金经理的中长期投资可能是3年,对B基金经理来说可能指的是2年以内。所以,你不能用那些财经书籍里提到的,动辄10年的投资。这些是小概率事件。而且,股票市场的本质就是商业市场,而商业本来就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基金经理不可能抱住一只股票终老的。 我以前写过,很多马股是不适合长期持有的(其实这句话套在许多股市也说得通)。结果呢,一些网友不买账,直接断章取义,纷纷丢出各个基本面大师的至理名言,然后配上一些事后诸葛的股价图表来论真他们的观点,说什么如果你持有ABC银行股票XX年后,你肯定是大赚特赚。且不说这种举证充满了幸存者偏差,就算我给你买中了一只若干年后会成长超多倍的股票,我也敢打赌能够只是持有,一个单位都不卖的股民是万中无一。 耐人寻味的是,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万中无一的那位。自信心这东西,多了就是毒药。 第三,基金经理看估值,但也懂得忽略估值。这里先解释一些概念,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分不清 “历年本益比” 和 “预估本益比” ,导致他们犯下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前者是用在一些已经上涨了许多但尚未出现 大回调的市场,使用过去的每股盈利来计算本益比;后者则是使用未来的每股盈利来计算本益比,也就是自己预测的。 如果C公司在过去5年的平均本益比为15倍,然后最新历年本益比则是30,估值来看是高估了没错。可是,你要明白为什么C股的估值会这么高。 如果公司每股盈利维持不变,那么就是公司股价上涨了,高估的说法可能是对的;但如果股价保持不变或下跌,意味着每股盈利下降得更快。这时,你就要审视公司未来是不是有转机。如果未来有转机,那么纵使历年本益比偏高,你也可能需要买入。等到公司未来的盈利记到账本上了,历年本益比也就会下来了。你等这时才入场就太迟了。 要记得,股票市场是一个看向未来的市场。所以,历年本益比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值。有时候,这个参考值是一文不值,甚至阻碍你买入能够扭转乾坤的股票。因此,你需要看未来的本益比。这个做法,不管是用本益比,还是用市账率(price-to-book ratio),都要记得,你不能只看一个数字,而是要明白背后的逻辑。 老实说,基金经理和散户各有优劣。有些散户还是能够有不错的投资成绩,也有一些基金经理做得很差劲。不过,散户所身处的大环境,往往不利于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以前认为散户是很多优势的,但渐渐地,我认为环境对人的塑造会更为明显,这也是许多散户劣势的根源所在。
3月前
VIP文
VIP文
第一天 | 茶余饭后聊公积金派息
2020-2022的这三年,公积金的规模都是停滞不前的,但是来到2023年的话,其实最坏时期已经过去,政府推动了很多政策鼓励大家多存钱进EPF,其实那个趋势已经重新回来了,接下来就会比较正常的发展了。 上周,万众瞩目的公积金派息终于出炉,传统户口派息5.5%,而伊斯兰户口则派息5.4%,算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毕竟当时还没公布时,新闻报道消息大多正面,例如公积金又赚了多少个亿,然后又赚了多少%等等,让民众有了一定期待。 虽然接近派息数周前,开始有很多专家出来灭火,预测公积金派息不会太多,只能达到什么什么数值等等。这好比新闻都宣布自家公司赚大钱,今年很大机会派3个月花红,然后公司高管在派花红前出来灭火说没那么多。当多数人都已经有了期待,所以出炉的数据比预想差时,那么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失望的感觉。 其实为何民众多数的感觉会是失望呢?首先我们简单看过去十多年的派息率,以2009年到换新政府前,平均派息率大概都有6%左右,所以民众对公积金派息率,很多人都会觉得大概在6%左右。为何天哥会这样说,因为天哥平时跟顾客聊基金投资时,有些顾客会自己使用公积金来比较,所以天哥印象中,许多顾客都有个共识,既公积金派息6%是非常普及的共识。 但,这也是曾经的事情了。自从换了政府后,派息率已经去到5字头,后续更因为疫情,直接下跌至5.2%。但是疫情时期,依然有这么高的效益,其实大多数人一般上都会满意,而2021年后出现6.1%,让人以为公积金终于回到了正轨,虽然2022因为美国升息导致全球股市大回调而派息率下跌回5.35%,但是民众也会明白,行情不好时,派息率更低。 不过来到2023年,许多新闻都大肆报道公积金2023年爆赚多少多少,所以大家都有一个希望说2023年,应该可以最少有个5.8%至6%甚至更高,所以明明5.5%也算是还不错的派息率,但是对于原本希望更高的民众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失望的数据了。 所以我们稍微再来看这张图,其实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发现截至2017年为止,其实公积金的整体派息率还是逐步向上的(参考蓝色线),但是2017后,其实整体趋势都在往下发展的,所以往后就算忽然有一次、半次突然变高,其实也只能当成一个特别的花红,不然,后续只要正常发展,也不至于会每年都稳定在之前的6至7%。 为何天哥会说,EPF比较正常回报率是介于5.5%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图。 对于比较不熟悉每一样项目的读者来说,让天哥用比较简单的说法,图内总共有4种资产,也是公积金帮我们把钱投资的四种项目。分别是证券型资(也就是股票类),固定收益型(也就是政府债,债券等),再来就是货币市场型(也就是类似定期存款等的存款),还有最后的房地产类型和基建等项目。比例分别是最大的46%左右在固定收益类和42%在股票类。 我们这样看,股票的话,是比较取决于行情好坏,所以比较难评估每年的具体回报是多少,而固定收益类,他就比较确定,平均来说,每年都有4%+,而货币市场也就是类似定存,也大概只有3.5%左右,所以变相来说,公积金的投资有一半的资产,是相等于5%或者低于5%的项目。而另一半的资产,才是有机会超越5%的项目,假设其他的稳定可以拿到8%回报的话,那么打个平均,公积金的投资每年才有6%左右而已,但是问题是,他们都要保留部分的利润,供将来行情差时继续可以派息,所以就算拿到6%,也不太可能可以派足6%了。 而且关键是,股市有风险和波动,要每年稳打稳扎的拿到8%以上,对于散户来说可能还是没太大问题,但是公积金的规模已经巨大到这个情况,所以难度会比散户来得难,以上图为例,公积金的规模其实每年都在增长中,所以在越后面,公积金的规模只有更大,那么要维持更高的派息的难度就会更高了,所以为何天哥认为,在未来的话,大概就以5-5.5%作为标准,有多就当成是bonus就很好了。 之前曾经说过的开放公积金提款,数目受到影响,其实也可以从上图看到,2020-2022的这三年,公积金的规模都是停滞不前的,但是来到2023年的话,其实最坏时期已经过去,政府推动了很多政策鼓励大家多存钱进EPF,其实那个趋势已经重新回来了,接下来就会比较正常的发展了。 其实某些政治人物常说华人很有钱,从公积金的数据来看,也确实是事实,虽然未必是事实的全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其他种族如友族同胞的人数比华人高了1倍有余,但是论到公积金的存款,更多的人数只占比了大概华人存款的一半,这意味着什么? [vip_content_start] 50人的存款比100人的存款还多了一倍左右的概念。 当然,每个种族的消费习惯都不一样,当初开放公积金提款时,友族同胞更多的就是提款出来装修家里,添置新的家具,添置这个那个的,当然,不排除有部分人真的因为没饭吃而被逼提款,但是这类型比占其实不多的,即便华人也是一样有的,不过以大比例来说,华人会更喜欢储蓄,友族则更倾向有多少花多少,思维上的分别。 所以一个人有钱与否,不是取决他们的收入,而是思维。毕竟有些人甚至会额外每个月定期定额储蓄一些钱到公积金,最少天哥身边的朋友也有这样做。 防守类资产平均每年5%+算不错 当然,对于天哥来说,天哥的投资管道会更大,所以并没有额外累积公积金的习惯,但是也没有随意提款去买屋子,毕竟天哥会把公积金的acc2作为后备金,目前天哥供着的几间屋子,如果将来有一天天哥出现什么状况,还有acc 2可以帮天哥去供一段很长的日子,让天哥度过难关,所以如果没什么急迫的事情,天哥也很少打公积金的主意,毕竟公积金如果作为防守类资产,平均每年有5%+的话,用来保值其实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项目,至于增值,天哥还是更倾向于类似股票,产托,基金或者房地产的类别了。 总的来说,其实公积金这次的派息率,大致上算是不错了,毕竟目前的投资环境来说,其实并没有特别好,所以接下来其实可以把5.5%当成一个参考,有多就是bonus,少了就看开,平常心看待就好了。 至于公积金是否值得储蓄,对于本身没有太多管道的读者来说,每个月定期定额一些钱进去,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来的,最起码强迫自己储蓄,只不过他的问题是,没有55岁不能提款,就比较绑住自己而已,如果不介意,其实也无妨。 但是如果本身有少许的投资知识,或者有涉及到一些如基金的投资,其实定期定额基金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毕竟长远来看,基金的回报也不逊色,而且重点是,如果忽然遇到急迫的情况,还可以提款救命,但是基金的波动就肯定比公积金高了,所以最好还是找有知识的顾问去协助,这样会更好。 不过如果可能,防守型的资产如公积金是需要有的,进攻性的资产如股票基金或者房地产也需要有,这样长远来看,就能很好的对抗通膨了,毕竟存钱是肯定不会错的,存到的也是为自己将来着想而已,何乐而不为。
9月前
VIP文
VIP文
第一天 | 解读人性贪婪与笑到最后的投资
这个也是天哥投资了接近二十年里,领悟到的大道理之一,所以在投资的世界里,尽可能不亏损,或者在行情差时把亏损降低,才是真正让复利启动的方法。 新年期间正好参加了某投资团体的聚会,一位我认识的年轻人和我同桌。其实这位年轻人我一路来都认识他,他给我的感觉是在投资上挺有心得,对于天哥而言,从他网络上的分享和文章来看,我认为他是一位非常靠谱的投资者,如无意外的话,未来在投资界定会成为栋梁之才。 之前,天哥跟他只局限在网络交流,既然是投资团体的聚会,那么聊天题材自然离不开投资。所以跟他聊起投资心得,也想多从这位年轻人的身上,让天哥有机会温故知新。 但是说真的,天哥这次有点掉眼镜了。因为他在网络上给我的印象跟真人的交流,居然是天渊之别。 网路与现实的反差很大 怎么说呢?网络上看他侃侃而谈,回答问题头头是道,感觉他是一个挺有计划的人。然而,这次和他聊天,却发现他的投资理念与我想象中截然不同。 虽然他已有几年的投资经验,成绩不算好但也绝不差。但从这次的交谈来看,他似乎一直在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对他来说,平均年化12%~15%的回报无法满足他,他认为年化回报至少要达到20%~30%才能匹配他的能力。 从他的谈吐中可以看出,他对投资确实有研究,也拥有一定的知识。但作为过来人,我明白,如果能赚多,谁又愿意赚少呢?说实话,年轻时我也曾希望一年赚二三十%。根据我的记录,我之前的年化复利率接近20%,这还是超过10年的平均记录,并非一两年行情好所致。然而,当我们的资本越来越大时,还想坚持这么高的回报,其实并不理智。 投资者要学会适应市场 他目前资本规模不大,要做到他所谓的回报,还是有可能的,只不过从他的交流中天哥发现,达不到他目标的回报,在他潜意识里,并不是他自己的问题,只是市场的问题而已。他认为只要市场够好,那么他要达到20-30%回报是很容易的,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市场,而不是他自己。 这个才是天哥真正掉眼镜的地方,当然他说得是有道理,市场不好,自然是导致我们投资的成绩受影响,他也没说错。只不过如果凡事不理想的,就是市场问题,就是公司问题,就是老板问题,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心态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要知道我们是市场的一份子,作为投资者,我们是迎合市场的,而不是市场去跟着我们的想法跑。 所以当市场不对时,我们要调整我们的组合更保守,而如果市场欣欣向荣时,我们就调整我们的组合去更积极,这样长期此消彼长之下,在行情差时我们只是小亏或者小赚,而行情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最大化我们的效益,那么长期下来,我们就能一步一脚印的茁壮成长了。但是根据他的想法,我们只要设定好最佳组合,然后市场必须迎合我们,这个就是天哥认为最不靠谱的地方。 相同收益率最终结果巨差 因为在投资的世界里不是取决于我们能赚多少,而是在行情差的时候我们会亏多少。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两种投资策略: 策略一: 第一年赚50%第二年亏30%第三年再赚50%第四年再亏30% 策略二: 每年稳稳赚10% 乍一看,两种策略的总回报率都是40%。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策略一的实际回报率为10.25%,而策略二的实际回报率为46.4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vip_content_start] 原因在于,投资的收益是按复利计算的。当我们出现亏损时,不仅会损失本金,还会损失未来可能获得的收益。 在策略一中,虽然我们第一年赚了50%,但第二年亏损了30%。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损失了本金的30%,还损失了未来两年可能获得的50%收益。 相比之下,策略二每年稳稳赚10%,虽然收益率不如策略一高,但由于没有出现亏损,因此能够充分利用复利的威力,最终获得更高的回报。 因此,在投资中,我们不仅要追求高收益,还要学会控制风险。尽量避免出现亏损,才能让我们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稳中求胜才是王道 总的来说,投资任何东西都好,我们要确保的是,如何最小化我们亏损的机会,然后才尽可能的赚更多,这样才能大大的增加我们的投资效益,而不是为了大赚,而冒着大亏的风险,这样的话,其实几年过去后我们可能忽然发现,我们好像就浑浑噩噩的就把时间浪费掉了,这个也是天哥投资了接近二十年里,领悟到的大道理之一,所以在投资的世界里,尽可能不亏损,或者在行情差时把亏损降低,才是真正让复利启动的方法。 不过怎样都好,投资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资金规模大小,如果是规模还不大的话,其实这位年轻人的做法还是ok的,就是追求20-30%的年回报的高风险投资,但是随着规模变大,务必要开始逐步的把风险调低,不然的话,可能三五七年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哦! 希望简单的分享,也让各位在理财人生的读者,一起有所得吧!
10月前
VIP文
VIP文
黄子伦 | 基金创新高,还能入手吗?
当我们看到一只基金的操作费用比率长期不变或者越来越低,除了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趋向稳定,也可能表明这位基金经理的策略过于被动(甚至懒惰)。下次,当你看到有人推荐某只信托基金时,不要被其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吓退,而是要询问对方两个问题。 面对已经上涨许多或创下历史新高的股票或基金,许多人会问:“还能买吗?” 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投资心理,叫做“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人们认为,事物(尤其是金融产品)有一个平均值,价格会围绕着平均值上下波动。当价格跌破平均值时,会回升;当价格突破平均值时,会回落。 例如,一只A股长期价格为1.00令吉,跌至0.70令吉时,许多人会认为它会回升到1.00令吉,于是买入。 然而,这种“均值回归”策略的前提是,平均值保持不变。 对于上市公司,平均值意味着其业绩、成长率、财务健康水平、行业前景、管理层素质等因素。只有这些因素保持不变,均值回归策略才有效。 那么,对于信托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其“平均值”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股票(接下来就以股票型基金来阐述)。 基金 ≠ 股票 许多人将信托基金与股票相提并论,认为股价到达新高后就难以突破,除非有新的利好因素。这种观点看似有技术分析依据,但将基金视为股票却是一个典型的类比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只股票型基金虽然包含多只股票,但每只股票的上涨潜力不同,有的可能只有20%,有的可能高达100%。此外,每只股票的上涨时间也不同,取决于其背后的公司所处的商业周期。 当基金经理判断某只股票的上升潜力已接近尾声时,就会寻找下一只潜力股替代它。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每只股票完成使命后就会退场,由其他股票接棒,不断循环。 因此,从理论上讲,一只基金的上升潜力是无限的。基金经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投资组合,更换表现不佳的股票。 反观一家公司,其业务不可能像基金那样频繁更换,例如今天种榴莲、明天生产手套,大后天要做数据中心,这显然不现实。 总结来说,信托基金和股票是两种不同的投资产品,不能简单类比。基金的持续增长能力取决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投资策略,而非单一股票的表现。 基金价格 ≠ 基金价值 一位同行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假设一只基金的价格创下新高,如果基金经理卖掉所有股票,持有100%现金,基金价格依然在新高点。按照“基金价格到达新高点就不应该入手”的逻辑,这只基金应该被忽视。然而,投资者却不知道这只基金拥有充足的现金,基金经理可以自由买入他认为有潜力的优质股票,等待下一轮的股票上涨。 反观,另一只基金的价格已经从新高点滑落,投资者觉得自己可以捡便宜货,但这只基金的现金比例可能只有3%左右。除非投资组合的股票会上涨,否则基金价格只会不断下跌。基金经理需要卖掉手中的股票,才有现金来买入新的股票,更别提这过程中所出现的煎熬和反复斟酌。因此,在策略的灵活度上,持有大量现金的基金经理显然更能伺机而动。 在这个假设例子里,投资者可能会错过一只更有上升潜力的信托基金,实属可惜。 因此,衡量一只信托基金是否值得买入,除了我以前专栏里说过的“基金的表现必须优于投资基准”等等,还要看基金的现金比例是否过高(代表基金经理还有发挥空间),以及基金经理是否积极地套利和平仓(以确保基金经理积极寻找上升潜力)。 信托基金的投资策略 市场上的信托基金琳琅满目,一家公司可能就有上百只基金,但基金经理却只有二十来人。平均下来,每个人要负责四、五只甚至更多的基金。这必然会分散基金经理的专注力,而那些被公司视为旗舰基金的产品则会得到更多关注,表现也更可能不断突破。这也是购买旗舰产品的好处之一。 相比之下,信托基金的上升潜力更强于上市公司股票。(请注意,我指的是上升潜力,而非上升幅度,后者仍然是股票更胜一筹。)而这种潜力取决于基金经理更换投资组合的积极程度。因此,当我们看到一只基金的操作费用比率长期不变或者越来越低,除了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趋向稳定,也可能表明这位基金经理的策略过于被动(甚至懒惰)。 下次,当你看到有人推荐某只信托基金时,不要被其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吓退,而是要询问对方以下两个问题: [vip_content_start] 如果对方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你就要谨慎考虑是否要投资这只基金了。
10月前
VIP文
VIP文
黄子伦 | 暴跌后的小型股可以买吗?
第一层认知是你要对成为职业羽球员捷径的理解,而第二层认知则是你对自己的现状有多了解。如果你知道自己无法这么努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弃当职业羽球员的想法。所以说,在投资世界里,绝大多数人都有这两种认知不足的问题。 上周谈到马来西亚股市的小型股,因为一些存股贷款(warehousing)后,疑似发生现金流困扰,被机构方挤兑和抛售。不过,就在星期一开市没多久,许多被 “特别关照”的小型股都有上涨,而且幅度不小。 那么,你会否好奇为什么这些股票跌停板后,还能反弹呢?股民该不该抓紧时机去搏一把呢?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讨论投资应不应该 “假手于人” 。 曾在一篇文章读过 “捷径” 一词的描述,我觉得值得反复思考。如果需要10年的时间办成某件事情,那么这10年所付出的心血和资源就是成就此事的捷径。就像你开车从A点到B点,最近的那条路线就是捷径。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人并不愿意去相信这条 “捷径” ,毕竟太苦了,于是相信一定有别的速成方式。到最后,往往逃不过花冤枉钱或者走歪路的下场。 当然,最糟糕的,自然就是误入歧途。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自行找 “捷径” 是一种认知不足的问题。不过,请不要误会。 此认知不足,非彼认知不足。 举例来说,你想要成为职业羽球员,那么控制饮食、训练、找教练和陪练,克服弱点、积极备赛及参赛,维持一个有纪律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则是重中之重。这些,也都是你成为职业羽毛员的捷径。只有完成这些步骤,那么奥运冠军才有可能。但是,如果你要成为职业羽球员,又想像个明星那样去参与各种娱乐活动,那么,什么奖牌就沾不上边了。 经济学的世界里,许多事情往往都没有绝佳的解决方案,有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妥协。你要鱼,就得对熊掌有所妥协,反之亦然。 故,第一层认知是你要对成为职业羽球员捷径的理解,而第二层认知则是你对自己的现状有多了解。如果你知道自己无法这么努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弃当职业羽球员的想法。 所以说,在投资世界里,绝大多数人都有这两种认知不足的问题。 因为谈到钱,大多数人都是有兴趣的,但是谈到要靠投资赚钱的功课,这群人会少个八九成。 一般散户都有一份全职的工作,白天上班后,如果想继续拼搏,加班或者周末继续精进自己是少不了的事情。哪来多余的时间研究股票?面对这些障碍未客服,散户又能找到多少好的投资机会?不要忘记,爱因斯坦是因为他的公务员工作太空闲了,他才有精力去搞学术研究。而大部分人是很难找到这种肥缺的工作。 这就产生另一个问题,因为许多人纵使忙得不可开交,也不愿意把投资事宜托付给别人。既然自己没精力研究,又不愿意给别人处理,那么大部分就会跟风炒股了。如果一只股票经历了跌停板后有些许反弹,又被自己捕抓得到,自然是天降横财。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宁可凭运气赚钱,再用实力把钱给赔光,反复几次都乐此不彼。 那么,真正应该做的方式是什么 简单,那就是假手他人 ,或者说,把工作留给专业人士处理。 所谓专业人士,除了知识和训练的根基比较强之外,最重要的是这些专业人士在你上班的时候,他们也在上班处理你的投资需求。你下班后看财报,而专业人士在你上班时就看完了,而且还有时间做各种纵横类的对比和分析。你会加班,专业人士也会加班。你投资亏钱,受影响的是钱,而专业人士投资亏钱,受影响的是他整段职业生涯。就像你不会去找医学爱好者看病一样的道理。 的确,财经知识是没有太多阅读门槛,但要看懂和读透,是完全另一回事,因为里头有大量的法律条规要消化。这一点,我此前的文章已经说过。 那么,回到一开头那些提问:为什么这些股票在跌停板后,还是能够反弹呢?而股民应该抓紧时机去股市里搏一把吗? 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vip_content_start] 这些小型股的股价在暴跌后会反弹,因为有大量散户跟风去赌一把,就当作是买彩票。 而你应该去搏一把吗? 当然不应该。因为这里头有很多人在混水摸鱼。 你的血汗钱随时在上班期间就被人顺走了。 就算给你抓到谷底的价格,但那个套利机会可能就在你上班开会时溜走了。
11月前
VIP文
VIP文
黄子伦 | 过去一周小型股变巨兽怒吼
不买股票是一种逃避,但如果决定投资,我认为要寻找基本面优质的股票。保本保命是第一要务。我知道很多人会被飞涨的股价吸引,所以要懂得止损。那些被提及的股票,短短几个月就涨了几十个百分点,有的甚至翻倍,交易量也非常大。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过去一周,马来西亚股市动荡不安,尤其是某些股票。巧合的是,大马交易所推出新的企业标志,配合转型成为更多元丰富的交易所。结果,多只股票跌停,到了周四,主要交易板和ACE板超过一半的股票都下跌了。 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戏称,交易所的新标志没有带来好彩头。 大股东存股贷款的玩法 除了与某些人士有特定关系的股票外,媒体还披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存股贷款(warehousing)。该概念并不复杂,即公司股东(通常是创始人或大股东)将其股票抵押给投资机构(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资金雄厚的个人或团体,但为了方便说明,本文将其称为机构),并支付利息,以换取大量的资金,与股票价值相当。 举例来说,A先生如果将其价值300万令吉的股票抵押给B机构,可获得一笔同样金额的资金,期限为6个月。在此期间,A先生需要向机构支付利息。合约到期后,机构将股票归还给A先生,并收回本金。这种借贷行为本质上很简单,但银行或投资银行通常会提供较低额度的贷款,例如50%,甚至更保守的银行只愿意提供30%。 与传统借贷方式相比,通过机构借贷可以省去麻烦、借得更多,但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这是因为机构在借贷时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他们的唯一保障就是股票的价值。如果在借贷期间,A先生的股票保持稳定或上涨,那么双方都会相安无事,因为A先生还款压力不大。 即使A先生的股票不涨反跌,只要按时还利息,机构也比较安心,因为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出现拖欠还款或股票价格大跌,机构就会开始恐慌,随之而来的就是抛售股票保命。 以上就是一个简单的讲解。 小型股变巨兽引恐慌 在现实中,情况往往更加复杂。例如,大股东可能拥有多只股票,并向多个机构借款。此外,机构也可能向多位大股东提供资金。如果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大股东能够借到的资金就会越来越多,杠杆效益也会越来越大。 说到杠杆效益,很多人只看到其好处,鲜少有人搞清楚 “高杠杆” 往往意味着 “低容错率” 。 理论上,如果你的资金只有 10 万令吉,而借了 10 万令吉,那么你的容错率是 50%。反之,如果你借了 1,000 万令吉,这相当于 100 倍杠杆,你的容错率就降到了 1%。因此,当整个资金链条的杠杆越高,那么只要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可能就是天崩地裂的开端。 有媒体报道,投行将部分股票列入观察名单,要求客户在投资这些股票时必须全额付款,以防杠杆交易亏损后无法偿还贷款。 那么,为什么一些小型股的暴力下滑,却能够引起整个股市恐慌?证券监督委员会不是说,那些公司的市值和交易量只占马股的一小部分吗? [vip_content_start] 确实,证券监督委员会所言甚是。不过,正如我所说,现实生活里,许多事情都会变得复杂。 避开卷入股市风暴 大股东通常会持有大量优质股票,因此一旦他们遇到偿还难题,相关借贷方就会四面八方催款、挤兑。最终,大股东们不得不抛售手中的优质股来偿还债务,或安抚借贷方,以免自己被逼到墙角。 要注意,以上的叙述始终只停留在一名大股东和一家机构的协议。在市场里,各方的关系网会更加错综复杂。最后,造就了大家所目睹的“完美风暴”。 那么,要怎么避开自己的财富被卷入这种风暴里呢? 不买股票是一种逃避,但如果决定投资,我认为要寻找基本面优质的股票。保本保命是第一要务。我知道很多人会被飞涨的股价吸引,所以要懂得止损。那些被提及的股票,短短几个月就涨了几十个百分点,有的甚至翻倍,交易量也非常大。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最后,如果你不懂投资,又没有时间投资,但又想要投资,那么请考虑找一位专业的基金经理帮忙。在过去一周,我们帮助客户管理的资产很幸运地有所增加。
11月前
VIP文
VIP文
黄子伦 | 我们的市场过热?2024须知投资主题
市场就是这样,只要大家对几个概念有所共识,那么资金就会迅速涌入。就好像疫情期间,市场疯狂买入手套股那样。那时候,手套公司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和投资者电话连线,汇报他们的最新业绩变化。 2024年也只是过去了一个星期,我们的大盘指数就已经涨了2.27%,环顾整个亚洲市场,也只有巴基斯坦和菲律宾胜过我们。 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的大盘指数总市值换算回来分别为0.22兆和0.31兆令吉,而我国大盘总市值则是1.04兆令吉。 换言之,如果以更大市值的角度出发,富时吉隆坡综合指数完全可以像冯小刚在电影《功夫》那样挑衅地大喊:还有谁?!当然,这是句玩笑话,因为冯小刚在电影里嚣张没多久就被斧头帮以一种很戏谑的手法给干掉了。 回归正题:马来西亚市场现在是不是过热? 我们先看数据,在过去四个交易日里(从星期二到星期五依次排序),主要交易板上升的股票比例分别是33%、47%、38%,和44%。而在创业板里下跌的股票比例是38%、27%、31%,以及40%。作为对比,去年12月26日,主要交易板和创业板的上升股比例分别是29%以及21%。 换言之,只要你没有太乱来买到烂股,过去几天你赚钱的概率是蛮高的。 此外,数据也显示马股的交易量非常火热。 这样的年初开场,对我这种已经对熊市有点适应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 一方面,我们是开心的,毕竟公司所推出的基金今年也涨了5%,我们可以给客户带来更多回报。但是,我们也要开始套现,兼顾投资组合里的现金比例。说到底,股市翻脸不认人是非常快速。许多散户估计现在仍然沉浸在电影《金手指》里的金牌庄家角色,觉得自己是股神附体。 市场情绪的变动提高估值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很简单,因为2024年的马来西亚和2023年最后一天的马来西亚并无二致。政府还是那个政府,企业还是那个企业,政策更是不用说。市场更是预测大盘在今年的每股盈利会下滑5%,营收预测则是上升。也就是说,分析师们都觉得今年会有许多成本压力,压低盈利表现。 因此,如果要说有什么改变,无非只是市场情绪上的变动,而提高了估值。 有什么事情影响到这些投资情绪呢?有几样,在此前文章有提过,这里简单复述。 美联储降息期待不断提高 首先就是对美联储明年的降息期待不断提高,现在市场已经认为美联储会在年中时至少降息50个基点,到年末降息至少125个基点。 其次,政府开始对信托基金的海外投资征收资本利得税,使得那些有灵活空间的信托基金不得不对海外投资的比例更加谨慎,如无必要就把钱留在本地市场。 第三则是许多人对今年几大投资主题有较高兴趣,分别是柔佛和砂拉越的发展计划。 建筑旅游水利值得被留意 市场就是这样,只要大家对几个概念有所共识,那么资金就会迅速涌入。 就好像疫情期间,市场疯狂买入手套股那样。那时候,手套公司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和投资者电话连线,汇报他们的最新业绩变化。 那么,在今年,有什么版块是真的值得留意? [vip_content_start] 目前来说,市场共识是认为建筑版块、旅游版块,以及一小部分的水利版块。 建筑版块很好理解,因为这个行业具备乘倍效应,能够带动其他行业例如建筑材料(钢铁和水泥)的需求量。而且如果那些大型基建计划,例如高铁,真的启动,那么附近的房地产价格也会水涨船高,最后提高整体的财富效应。 旅游版块则是赌在了中国游客的回归。 说到底,中国是马来西亚外国游客的主要来源国。而且令吉兑人民币不算强势(相较于泰铢兑人民币),是可以吸引中国游客到此旅游。加上油价从去年年末开始已经有所下滑,对于航空业来说也是一大喜事。如果令吉再争气些就更好了。 最后则是水利版块,这个主要是水费改革以及输送管的整体改善。说到底,马来西亚有太多的水被浪费掉了,主要是水费太低使得运营方面经常入不敷出,设施也容易年久失修而造成更多浪费或者发生水污染。 以上就是对过去一个星期的简单回顾和投资看法,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裨益。
12月前
VIP文
VIP文
黄子伦 | 2024你必须掌握4大投资挑战
作为2024年开篇文章,在此列下我认为今年有可能发生的投资挑战,供各位参考。 一、政治风险异常多 这个应该有写过,今年里有几场选举,例如台湾、印尼,以及美国,都会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投资者来说,选举之前会产生许多没有必要的政治作秀和发言,进而引发不必要的政治纠纷,如果处理不好甚至可能升级成地缘政治风险。 二、各国央行向左走向右走 美联储猛烈升息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例如全球股市大跌、美元强制崛起、硅谷银行破产,以及现在美国国内的商用地产贷款融资困境,都是有目共睹。 即便通膨率已经下来非常多了,美联储也只是换了个方式,把焦点从通膨率改去个人消费金额方面的指数,更别提该主席始终未曾说过会要降息(有的也只是他们的内部预测而已。至于有没有参考价值,点击请看回此前文章)。 美联储要降息不会太早 美国房地产因为高利率所致,使得房地产交易量减少,从2021年的612万笔交易下降到2022年的500万笔,而2023年11月差不多是382万笔(换算成一年)。虽然房价是有所下滑,不过整体的指数还是在相当高水平。换言之,社会的整体财富还是有盈余的(中国则是相反)。只要财富盈余尚在,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还是能够维持一段时间。 从这个观点来看,美联储要降息不会太早。 就目前来说,许多研究以及一些针对美联储利率期权价格的对赌都认为,美联储大概率会在下半年开始降息。其理由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成长率还是非常坚挺,成长率更有可能是缓慢,但应该不会衰退(况且,美国财政部长已经修正了 “经济衰退” 的定义,算是官方摆明死不认账)。 不过,美联储会升息是不怎么可能。要知道,不少中小型美国银行从美联储借钱来解决的融资困境,而该计划将会在2024年3月届满。根据11月的数据,银行们的总欠款是1140亿美元,为抵押品价值的76%。如果美联储又猛烈升息,这些抵押品的价值就会迅速下跌,分分钟让其中一些欠款银行难以偿还,节外生枝。 故此,美联储近期内按兵不动是板上钉钉的事。 更多资金注入美债市场 至于欧洲,则有不同考量,因为他们会要重新建立更有纪律的财政预算案(许多因为抗疫和俄乌战火牵累而搁置),奈何他们需要避免走向通货紧缩的局面,所以降息的可能性较大; 反观,日本则因为民间储蓄率和财富庞大,所以即使通膨导致许多生活成本上升,还是能够有喘息空间。这也让日本央行有更多空间去上调 “收益率曲线控制” 的目标(Yield Curve Control)。 由于央行们的步伐在2024年会有更多分歧,加上美国降息可能性较大,所以会有更多资金进入美债市场。 倘若如此,大宗商品也会从中受益。 三、中国是信心问题 关于中国国内到底有多少危机,坊间和专业机构都有不同版本的 “世界末日论” ,加上传闻当地金融界里不允许 “看淡国内经济” 的言论存在,即便是专业投资机构也不得不更加谨慎以待。 老实说,对于中国的各种 “世界末日论” ,我从十余年前入行那天就听到现在,是真的麻木。 我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执政者同时间想要克服的问题太多,却偏要同时解决全部问题,而非逐个击破。中国既想要房价高企,增加社会财富,又担心房价过高引起民怨,所以去打房。可以说,任何国家只要认真去打房,往往就是经济衰退的开端。 房地产在国家GDP有吃重角色实为常态,是所有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况且,房子往往犹如一座城市的股票。如今许多房地产公司纷纷传出有崩盘危险,中国政府则因为担心会助长道德风险而选择观望,这导致中国社会蒸发了大量财富,最后影响整体消费情绪。 因此,如果我们把形势反过来看,那么中国政府要让经济重新振作,必然要找到适合的方式让房地产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至少让那些房地产企业创办人拿出私人财产偿还部分债务等等。所以,中国市场还是有潜力,但需要一段时间让市场恢复信心。当然,也不要忘记这个月即将举行的台湾选举,很有可能徒增许多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四、马股低迷但有潜力 看回本地,我认为本地还是有不错的投资良机。 我做了个统计,本地券商们给吉隆坡综合指数给出的目标价格,2022年平均为1,640点,但只录得1,495.49点;2023年平均为1,661点,实际录得1,454.66点,比前一年更低。 随着预测不断落空,券商们也学乖了,2024年的平均预测点为1,631点,是这三年最低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的期待值是越来越低。当整体期待值低落时,就容易出现业绩惊喜。 与此同时,有两个事情会让本地的投资资金增加。 [vip_content_start] 一是安华指示官联投资机构把国外资金调回来本地市场;二则是从今年开始,信托基金需要为海外投资缴付资本利得税。虽然当中明细尚未确定,不过一旦实行开来,那些能够灵活调配市场的基金,会考虑把部分资金重新调回来本地市场。这么一来,市场就会热闹许多。 资金多了,但是大盘公司就这么多。 因此,中小型股会有更多上升潜力。我自己,包括公司团队始终认为,中小型股是许多人积累财富的重要通道。当然,这也包括基金,尤其是像我们这种体量不大的基金,绝对能够在马股的池子里畅游。 以上就是一些对2024年的感想,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2月前
VIP文
VIP文
黄子伦 | 资本、科技和人
现今社会的竞争是更加激烈,使得许多年轻人觉得大学文凭没用(网红泛滥也助长了这类看法)。但,我认为大学文凭依然有价值,只是被削弱了。其次,现在大学生这么多,搞不好硕士是未来的学士呢?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竞争成本。无奈,教育是最靠谱的增长因素之一,你真的不要努力一点吗? 2023年岁末有几位重大人物离世。 第一位是巴菲特的老友——查理•芒格。他可谓是投资领域的泰山北斗,许多和巴菲特的对话不但充满智慧,更是充满趣味,要说他们是投资界的相声二人组也不为过。 第二位是百岁老人——亨利•基辛格,曾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在美苏冷战期间以及中美建交,扮演重要的积极角色,他的理论主张成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代表。 第三位在冬至前一天逝世,他是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享年99岁。作为一名美国经济学家,他那套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可说是现代经济学重要里程碑(当然,他也是倾向认为政府应该干预市场)。这套模型是有一套公式的,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增长受到三个重要因素影响,分别是:资本、劳动、以及技术进步。也就是说,不断优化这三个因素,那么经济增长理应不会停滞。 M7能弯道超车的关键因素 对很多人来说,这很老套或常识,但那时候很多人认为关键因素是“资本积累”。 但索洛不同意,他认为资本积累纵使有效,但也得建立在劳动不发生质变的前提。劳动力和科技可以互相影响,因为提升劳动力的效率,很多是升级械设备。说到底,一名只会用扫帚的清洁工人,和另一名能使用吸尘机的清洁工人,很明显后者产能更高;而更有效率的培训效果,能让只懂用扫帚的工人也学会了如何使用吸尘机。 个人如此,国家如此,企业更不会例外。 为什么提到美国在2023年的股市表现,大家就说起M7(即Magnificent 7,意指特斯拉、谷歌、Meta、苹果、微软、英伟达,亚马逊)。要是没有这7家公司,美股整体表现根本惨不忍睹。而这七家公司都是科技公司,也身处一个充满变数的行业。他们的成绩也都是依靠科技不断颠覆原有的常态来实现增长。 如果资本是增长的力量,为什么这七家公司,没有金融股?要知道,美国是一个靠金融起家的国家。 [vip_content_start] 理由很简单,因为资本增长空间有限。不管你是高盛或摩根,你能招揽客户的数量终究有上限;你能靠操控资本,实现巨大的复利效应(例如投资回报率)也是有限。而且,就算你再厉害,也未必比得上巴菲特他们。 进一步说,你看现在这七家公司,不但是科技公司,而且都是新晋公司,并非那些旧型经济的公司。这很好说明,是科技让这些公司的创办人和CEO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当然,人们可以争论说,这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资本的力量。但我相信在这些行业赛道上竞争的公司全都有资本家护航,但不见得大家都能够取得类似的成绩。 增长模型的核心就是人 说到底,所有增长模型的核心就是人。 只有人才是任何经济模型里,难以衡量和预测的变量。这也是为什么在任何阶段,企业和国家都应该不断对教育和科技研发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且这种投入往往会花上比十年树木更长的时间。这也是我不是太喜欢那种现在流行什么,就培育什么技能人才的做法。许多时候,这些教程的根基和素质都不稳,却为了盈利而白白浪费莘莘学子的光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今社会的竞争是更加激烈,使得许多年轻人觉得大学文凭没用(网红泛滥也助长了这类看法)。但,我认为大学文凭依然有价值,只是被削弱了。其次,现在大学生这么多,搞不好硕士是未来的学士呢?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竞争成本。无奈,教育是最靠谱的增长因素之一,你真的不要努力一点吗? 当然,如果你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就当我没说过吧。 在此祝大家2024年投资顺利!
12月前
VIP文
VIP文
第一天 | 要赢人,先要赢自己
天哥在投资世界的这20年,为何能够长期获利也屹立不倒?不是因为天哥是什么金融高材生,反之天哥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社会的一个普通草根一族,而天哥比其他人强的地方,就是看清现实,明白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厉害…… “要赢人,先要赢自己”。 这句话相信在很多电影里,我们都看过听过,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太会认真省思,所以看过就忘了。 电影,或称之为戏的玩意儿,很多时候是虚拟的、是虚构的,但不难发现,我们形形色色的人生,其实如戏一样。今天就让我们用这一句电影的经典对白,去聊聊投资世界浅白易懂的道理! 股票不完全是零和游戏 很多人都觉得,要在股票市场赚钱,就必须有另一方在亏钱,其实这个想法不完全是对的。 他们以为股票是零和游戏,就像赌博一样,我赢就是你输,你赢就是我输。事实上,股票市场是可以共赢的。 因为股票的价值,非单纯只在“赌座”里产生;股票的本质是一门生意,只要生意与业绩变得越来越好,那么其价值自然而然变得更高,而且每个持有这份“筹码”的人,即使没参与赌局,手上的“筹码”也会因为该公司派发的股息越变越多,就是这样简单道理,让赌座上没有输家,大家手上的筹码越来越值钱,这个就是股市的本质。 但还是会有两种人,能在股票市场赢钱。 你是在当庄家或赌徒? 第一种就是单单靠长期公司创造出业绩来让手中筹码增值的人,另一种就是尝试用他们手中的筹码来赢其他人筹码的人,做得大做得好又有计划性去赢人家的,我们称之为庄家。 他们认为单单靠企业增值筹码会非常慢,所以他们会创造一次又一次“赌局”来诱骗人去参与,从而谋取利润。而做得没那么大的,我们称之为赌徒,他们也是不甘耐着他们的筹码慢性等待,但是他们也不能左右大局,所以他们会用很多方法,去尝试跟庄站在同一阵线,从而增加赢钱的机会。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不是如何去赢人家,而是先赢自己。 怎么说呢? 在投资的世界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否发现,其实心态是占了一席很重要的位置。 很多时候,我们买了一项投资产品,但是该产品的价格开始下跌,那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好像买错了,早知道迟少许再买。而往往一买没两下子他就升的话,心情就会很开心,这时候或许也会说,早知道买多一些。又希望他下跌可以再买入,结果真的下跌买入后,就一直期待他起,但是他反而继续跌,心情又变成后悔早知道不要加码。 就这样,几个月内被股价上下折腾得不要不要的,后来价格真的开始升了少许,就急着离场,过后就眼睁睁的看着他一直冲一直冲,就这样,冲到了一个不可能再去买的位置,眼睁睁看着本来大赚的项目,只赚了一些绳头小利,而且也饱受折磨,吃力不讨好。 买入前应知是赚或亏 作为在投资世界浸泡了20年的天哥来说,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会说到,当我们买入一个投资产品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次的投资到底是赚还是亏了。 这一句虽然听起来比较夸张,却是一个铁铮铮的道理。 [vip_content_start] 孙子兵法有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用兵者,多筹谋计划的可以取胜,筹谋计划少的人难以取胜,更何况没有筹谋计算过的人呢? 所以当我们买入它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它到底是长线还是短炒,我们能承担的风险是多少,我们希望从这里赚多少等等,然后耐心等待发展就好,毕竟投资什么都好,一定会有波动的,如果一直很在意那个价格波动而忘记初衷的话,其实很难在投资的世界获利的,毕竟这也是所谓的心态问题了。 其实说真的,天哥在投资世界的这20年,为何能够长期获利也屹立不倒?不是因为天哥是什么金融高材生,反之天哥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社会的一个普通草根一族,而天哥比其他人强的地方,就是看清现实,明白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厉害,所以来到投资时,反而不敢冒险,都是追求例如基金这类风险比较低的投资项目,并且买股票时,也是选择一些基本面好的公司,当成入股该公司成为老板之一,跟着企业一起成长。 20年投资生涯最大感触 其实这20年来,天哥最大的感触是,来到投资,不是说我们如何可以一年获得2-30%的回报,而是我们如何可以稳打稳扎的每年都能够获得稳定和合理的回报例如7-10%等,并且长期保持不亏损并复利下去,这个8-9%其实最后复利下来,效益还是非常可观的,只不过我们是否能控制我们自己的心魔,愿意按部就班的前进而已。 总的来说,投资什么都好,第一课要学习的,不是学习怎么去赢多少,而是学习如何去去谋算,降低失败的几率,如果最后真的出乎预料,也要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或者更贴切的是,如何可以避免失败。 只有这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无论我们是短线还是长线投资,我们秉持着的是必须谋算,策划,大概预测了这场战役的胜率,明确知道自己在任何时候要做什么,最重要是严格执行计划,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失败的机会减到最低。 所以只有接受失败,面对失败,超越失败,我们才可以战胜自己,到我们可以保持不败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百战百胜了。
12月前
VIP文
更多股票市场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