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胡作非文

我们生活在当今现实的资本社会里,很多事情都免不了权衡利弊,但若慕然回首,便会发现生命中很多宝贵和有价值的时刻,往往是意义远胜于回报的。正是这些意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赋予我们情感的深度与无可替代的回忆,与平凡的物质、平不平等的可量化回报无关。否则,当初我不会投身新闻行业,也难以在电视新闻播报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最近,有幸主持由大将出版社所主办的《孩在继续》儿童安宁疗护医生手记新书分享会。作者是李颉医生——大马首位儿童安宁疗护专科医生。李医生作为开拓者,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万事起头难可想而知,然而经过数年的默默耕耘,他在全国各地组织了无数的儿童安宁疗护医疗团队,也逐步培育壮大义工队伍,大家各施其职,照护、支援和陪伴重症病童与家属面对生命的挑战,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协助短暂而来不及绽放的生命在爱与关怀中安然离去。 让生命的价值升华 在分享会的访谈中,也是大马儿童安宁疗护协会创办人兼会长的李医生分享了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但他对过程的艰辛与多年来的付出只字未提,虽然句句不言爱,但每一句都浸透着对病童最深情的告白。李医生所做的一切,源于对生命的深切理解和对苦难的共情,他的信念深深触动了我,正是这份无私的奉献精神,真实地诠释“意义超越了回报”;正是源于心底的爱与善意铸造了无数动人的瞬间,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 如此宝贵的生命智慧,若能广泛传播,必将惠及更多人,然而“安宁疗护”这四个字在普罗大众的既定印象里总和死亡画上等号,令人避而远之,遑论主动探索生死的意义。或许因为这样,分享会的出席人数未如预期,但出版社的伙伴仍积极投入,精心打造舒适且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希望将这份深邃的智慧带给更多需要的人。 出席者们难得敞开心扉,面对众人倾诉自己经历的哀伤与内心的创痛。我深信在这次的活动中,他们找到了曾经迷茫无助时无法触及的答案。那些曾经飘摇的思绪与不安的情感,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与慰藉,找到暖心的避风港。这份心灵的告慰和收获将为他们注入支持的力量,成为继续前行的指引。最令我感动的是活动结束后,大家依依惜别的场景。参与者与志工们在不沉重且温馨的氛围中交换彼此的生命故事,也回应着彼此相近的心灵。 早已和书本销量无关 离开会场时,我与大将出版社社长林春莲并肩而行,言语间我们相视而笑,异口同声地感叹:“这场活动真是非常有意义!”她眼中闪烁着明灿的火光,瞬间我们都意识到,心中始终烫贴着那份热切的初衷,诚挚而温暖,而这一切早已和现场的书本销量毫无关系! 此时我不禁思考,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断权衡利弊,以数字和数量来定义成功与成就,那么这些愿意投入心血,舍身做充满意义的事情的人们,就更显得弥足珍贵。由衷感激那些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无私奉献的人,正是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与坚持,让这个世界更具温情与希望。 坐在车里,我眺望着夜空,梳理一天下来的复杂情绪。尽管夜空中看不见星星,但感觉眼前星光灿烂,甚是浪漫又温暖。被唤醒的初衷与热血的新梦似乎又开始悄然酝酿,涌动着无限的可能。
3星期前
日前到泰国曼谷旅游时,无论在街上、商场或捷运上都不难发现,大部分年轻人的背包都挂着至少一个约手机大小的玩偶,放眼望去,最常见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只拥有锯齿,咧着嘴巴坏笑的小怪兽。经过一番探究后才晓得,这萌中带点邪恶的小东西叫Labubu,似乎是当今泰国年轻人盲盒潮玩圈的“顶流”。 有趣的是,它多年前已在香港推出,然而真正爆红则要归功于韩国女团Blackpink泰籍成员Lisa近日多次在社交媒体发布相关贴文与扫货视频,掀起一波波抢购与追捧热潮,如今这小怪兽已华丽转身,在亚洲各地一盒难求。 若不是认识这小家伙,盲盒这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潮流新玩意,完全和我沾不上边。起初我也不太理解其中乐趣,认为这不过是“花钱买摆设品”的概念,然而问题在于,盲盒并非你愿意花钱,就一定能买到心头好,尤其限量的隐藏版。 首次出手就收获疗愈力量 有一次无意间看到设计师讲解一个情绪系列的创作理念而被其吸引,决定亲身体验不确定的乐趣,再当一回“年轻人”,于是我买了第一个盲盒。我抱着新奇的“玩具”和微小的惊喜回家,满心期待地拆箱。虽然来到我手上的并非最属意的那一个,但毕竟是新手,无论抽到哪个都是新鲜的第一个,还是小有开心。不得不说,该系列的“摆设品”每个如同一首诗,身分卡上的小标语——“躲进影子里,画自己的一扇窗”与我当时的心境莫名契合,顿时感觉“被共情”,意外带来疗愈的力量。 盲盒概念并不新鲜,近年来不断创新发展,蔓延到了各个消费领域如衣服、零食、文具、旅游、门票等,主要透过制造不确定感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销售商品。中国河南博物馆数年前推出文创考古盲盒,消费者把土一块块铲开后,可能会看到青铜器、玉器、元宝、铜佛、刀币等仿制文物,过一把考古体验。如今,主导市场的中国潮玩上市公司泡泡玛特旗下的盲盒系列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收藏潮流。根据《新华网》报道,该公司去年净赚7亿令吉,市值突破300亿令吉,今年首季整体营收同比增长40%~45%,大陆以外的营收同比增长245%~250%,可见盲盒经济不仅推动新兴消费文化,也是市场上不容忽视的消费活力。 每个世代都有各自独特的收藏印记,如集邮、闪卡、旧钞、黑胶唱片、积木、模型等,盲盒收藏品也非无用之物。潮流玩具作为艺术品和商业的结合,让艺术家的创意很快变成具有艺术属性的实物,不仅扩展设计师们发挥创意与跨界合作的平台,也降低收藏家购买“艺术品”的门槛。 有人为了图新鲜、惊喜感或纯属好奇而购买盲盒,有人为了紧追潮流、炒作赚快钱,当然有人单纯的喜欢。盲盒模式没有好坏,只要不是盲猜盲买,沉迷于求而不得的遗憾中,陷入盲目烧钱的无底洞,那么偶尔给自己孩童般的奖励又何妨?我很喜欢在网上看到一句对盲盒的美丽注解:“盲盒,是给忙碌的惊喜盒子,让我们在暂时不忙的时候,做会儿孩子”。 如果说生活就像开盲盒,每天都充满未知的惊喜和挑战,那么潮玩界的盲盒,就像是成人生活的一颗糖。人生漫漫,岂能事事尽如人意?这小玩意能为平凡的生活带来惊喜,但更重要的是也提醒收藏家们勇于接受不如预期。盲盒虽是玩具,但“懂得玩”就是生活态度的体现,在未知的世界里保持好奇与热情,勇于接受每一个意外和惊喜。 我想再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盲盒,以行动支持与参与设计师的艺术之旅,在精致且具内涵的作品中,感受每处细节所想传达的故事和情感。或许,做这件事也可以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就只是心里觉得高兴。
3月前
人家说,会做饭的男人更具魅力。这是真的吗?我不知道。自小看着父亲在厨房里煲汤做饭,这是我家司空见惯的日常。母亲也不是不会下厨,煎鱼、炒菜、煲汤难不倒她,还有几道拿手好菜如“豆油肉”和葱油豆干等。然而长大后我才晓得,在我小学时相继离世的外公外婆原来是峇峇娘惹,外婆擅长烹煮多种美食佳肴,可惜母亲并未继承外婆的手艺,惟独大姨接过外婆的精湛厨艺,煮得一手好菜。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市面上已少之又少的娘惹椰香叻沙,还有鱼肚咖哩、福建面、咖哩面等。遗憾的是,过去总想向大姨学几招,却因一拖再拖,如今她已不在人世,那些心心念念的味道只能深藏在味蕾的记忆里。 对于母亲烹煮家常便饭的画面,我早已记忆模糊,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在火炭炉前熬煎中药,不时用扇子扇动炉火的背影。那口传统老式的砂锅,手柄和壶嘴几乎等长,锅体浅褐黄色,下半部和底部已然烧黑,斑驳的痕迹仿佛散发一种沉静典雅的养生气息。每当中药从壶嘴倒出来,一股浓烈的甘苦气味弥漫着空气,尚未送进嘴里就感受到了“健康”的错觉。 这些留在我记忆中的吉光片羽,皆是母亲专为我准备的“补品”。除了中药,她偶尔还会煮一小碗猪肝,虽年少时不确定猪肝是否真能起到补血作用,但还是二话不说地吃了。印象中,猪肝和“汤”并不腥,即便不喜欢内脏,久久一次也可以入口。 母亲离世多年来,我再也没有吃过“猪肝汤”了。奇怪的是,平日连猪肉都没怎么吃的我,若在面食中看到一两片猪肝,竟对它有种难以言喻的情意结,蘸上小辣椒生抽就往嘴里送。这味道自是有别于母亲煮的猪肝,心心念念了好几年后,终于鼓起勇气试着复刻母亲的“猪肝汤”。我是真的需要一点勇气,鲜少碰肉的我需要克服生肉的腥味。走了两个菜市场,询问了四家肉贩,好不容易买到猪肝。一些摊贩将完整的猪肝预留给小贩,我这个只要一小片的难免吃闭门羹。从未买过猪肝的我这才发现,原来2令吉就能买到约三四百克的猪肝,对我来说实在太多。 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只能一如既往地打电话向父亲求教。我一直以为,母亲是“炖”猪肝,结果经父亲一说才得知,猪肝煮得越久就会越硬,变得又干又柴,原来母亲只是将猪肝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拿捏好时间就取出,根本不用炖也不用焖。 听起来挺简单的工序,来到我这儿变得难度很高。首先,要将猪肝切薄片。那血淋淋的猪肝从我手上滑落至砧板,我一手按着它一手切出一小块以方便切片,手上沾满血水,阵阵血腥味扑鼻而来,最后充其量只是切片并未切薄。看着眼前剩余的一大块猪肝,有种食之“可怕”弃之可惜,不知如何是好的无奈。 飘散的气味唤起记忆 先不管剩余的猪肝,我在锅中放入一些水,待水沸腾后,按父亲的“教程”撒入些许盐,并将寥寥可数的切好的猪肝丢进锅里,等它完全变成灰褐色才取出。小碗里那一口就能喝完的“汤”比我想像中清澈,我加入一点生抽,让汤汁的颜色更接近母亲的版本。趁热吃一口,那熟悉的气味在空中飘散,多少记忆,多少故往,缭绕着一碗猪肝,但就是不如母亲当年烹制的味道。 抱歉的是,我没有吃完那屈指可数的猪肝片,甚至觉得以后我都不会再煮了,因为实在无法忍受那股血腥味。想到这一点,突然一阵心疼,想起当年母亲为我准备这道“滋补佳肴”时,是否也经历我所经历的?忍受我所无法忍受的? 那是一碗饱含着沉默的关爱。那些复刻不了的滋味,也只能让它沉淀于记忆深处,或许这也是一种心灵的告慰,足以抵御时间、空间的变化,成为回忆里依附于昔日过往的独有的味道。
4月前
不知从何开始,即使我再感动、再高兴,我也不再轻易说我会“永远记得”某时某刻,尤其发生的点点滴滴,因为要记住一生中的一切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比起只有7秒记忆的小金鱼,我的记性是略胜一筹,但要长久记得一件事,小脑袋只会直呼“臣妾做不到啊!”我也想什么事都过目不忘,甚至希望海马体将其送到大脑皮层,让经历的都成为“难忘”的永久记忆,可是这已超出我能控制的范围,只能默默期许小脑袋多多珍藏一些过往曾经。 于我而言,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轻而易举地就流逝在时间里,一些会慢慢淡去,一些仿佛不曾发生过一样。那些曾经坚信的、执着的、无论是痛苦的、美好的,认为不可或缺,自以为会记住一辈子的,也都经不起岁月的考验,有朝一日慕然回首,发现刻骨的只剩那么几个回眸,只留下身体直觉、强烈的部分感受。这样也好,至少还留住点什么,否则我会担心步入迟暮之年时,会不会成为一个完全没有过去、没有故事的人。 最近和友人已届耄耋之年的婆婆话家常,婆婆提起了50年前的小故事,巨细靡遗地跟我说一遍,连当年常来做客的后门小猫都记得,和我这个“年轻人”形成强烈对比。我现在都想不起童年事迹了,更何况80岁? 有时友人会提起一些趣事或陈年往事,我压根想不起,甚至连当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毫无印象。我不是无心装载,我也很无奈,当全世界都记得,画面清晰得如高清电影,唯独自己什么都不记得,即使在记忆库里反复翻找也无迹可寻时,整个世界一下子就变得荒凉萧瑟,此刻的我和失忆有什么分别?有时朋友会突然感谢我在某某年跟他说过的某一句话,她说那句话“拯救”了当时陷入低谷的他。很抱歉啊,我不记得自己说过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我一定是诚挚的同理共情,才会说出那番话。 有一句话说:“我们的生活到处是回忆,而回忆又是我们所有的生活”,我常和身边的新知旧雨说,那些我记不起来,无法与你分享的过去的故事,或许你可以在我的丧礼上找答案。在人生不同阶段认识我的朋友们,只要你们彼此分享我们的回忆,拼凑起来大概就是我的一生了。 你一定很好奇,记性不好怎么播报新闻?播报新闻的那30分钟绝对是个魔幻时刻,即使伤风感冒、头痛腹痛经痛,什么状况都好,在那半小时都会烟消云散,30分钟后打回原形。在如此高压需要高度专注力的时候,对于自己播报的新闻,无论排序、内容都要一清二楚,还要兼顾耳机里导播的指示,制作人临时插播、抽起或更新修改某一则新闻等等,除了集中精神,没有余力在乎其他事情。放心,直播室有读稿机呢!除非读稿机故障,就被迫在以秒数计算的时间里,记得多少是多少,只希望不要在镜头前出丑,记性好坏已经不是重点! 把握当下今天更重要 专家说,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提升,比如每天锻炼身体,促进全身血液流动、偶尔让大脑关机、专注与觉察每个当下、透过图像、文字加深记忆、把想记住的内容说出来,多与人分享、多看多听多写等等等,这些我都做了,但充其量只形成短期记忆。或许因为这样,画面、气味、感官对我很重要。我喜欢仪式感,喜欢在日常生活创造记忆点,希望那些别于以往的独特,未来至少成为回忆里的吉光片羽,即使只留下一两帧零碎的画面也好。如果记忆是一首歌,忘了词也能哼出点旋律吧。 记忆,也是和重要的人相见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那些已经离开的人。无奈的是,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年代,手机储存量少之又少,更别说画质有多好。当年拍下的画面,放在如今的手机里,根本是模糊不清! 我们的今天在明天的记忆里,明天或将来能够记住多少,不管是超高清还是朦胧不清,我都要把握当下,把每个当下最好的给予和我在一起的人,我想那也是现在可以做的事了。回忆多姿多彩,但今天更重要。 哦对,虽然过去的,记得的不多,但起码我不会在每次下车后,怀疑自己有没有锁车门;也不会在出门时,忘记手机、钥匙、钱包在哪里!
5月前
生日,一定要生日蛋糕吗? 嗯,因为我想许愿。 年少时想要一个圆圆的、完整的蛋糕,可以对着漂亮且闪烁着温暖火光的蛋糕“隆重其事”的许愿。得知此事的朋友们总会贴心地为我准备500克乃至1公斤的生日蛋糕,以致于好几年生日都要一个人吃完好几个大蛋糕。我本来就不是热衷甜食的人,加上年龄渐长,开始“斤斤计较”,换算着要跑多少公里,要做多久的运动才能消耗掉每一口送进嘴里的奶油后,不得不把要求降低至只要有蛋糕就行,哪怕是3吋的小蛋糕或是一小片、一小块也没问题,只要能点燃蜡烛,并对着朋友们的心意,在专属于我的这一天好好的默默的许愿即可。 这是我对生日许愿的“执念”。 或许生活上有太多的力不从心与无可奈何,对未来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才会把许愿看得如此“神圣”。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也会把对将来的种种期许,交托给虚无缥缈的“许愿”。有人一看见流星划过立马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快速在心里默念一串愿望;有人在红色彩带上写满心愿并诚心地往“许愿树”上抛,甚至因为彩带一抛就稳稳挂在树上而满心欢喜,觉得心之所想皆会如愿;有人相信,放飞的天灯升至高远的夜空,心愿得以“上达天听”;有人看到喷泉、水井皆不放过,把握机会投币许愿;走访宗教场所更不用说,立马祈愿祈福。 许愿,是无成本“投资”,即使所许的未能成真也没什么损失,不是吗?这样想没错,但若愿望可以不实现,哪又何必许愿?这些年来,我许的愿越来越简单,有时候简单到只剩下“平安健康”。这四个字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切的期盼。人生无常的例子太多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昭示人生的脆弱与无奈。即使坚持运动,健康饮食,长期养生,似乎也无法完全抵御未知的风险,唯有心怀敬畏地把人生的“终极愿望”交托给宇宙万物。 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愿望 至于那些只要凭借努力和改变就能达成的愿望,已不再列于许愿清单,只需踏实前行,一步一脚印,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毕竟愿望不是许一许就可以轻易实现的呀。谁不想双手合十就能环游世界?谁不梦想闭眼默念100万就有100万?光许愿是不够的,前提是你能够为许下的愿望付出多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完成10公里的马拉松,起码也要踏出第一步!想要100万,也要先有第一个一万!若没有一丝计划,也没有付诸任何行动,那么愿望终究只是愿和望。 许愿,不过是人生马拉松一个阶段的起点,也是一种希望,一种信念,然而希望感并非乌托邦式的梦想,而是让我们找到生活的热情与值得奔赴的方向,相信未来会比现在好,同时更坚定努力的前进,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去实现这一点。 所以,自己许的愿,自己来实现吧!星星、天灯、许愿树、喷泉、水井、天使、神明……每天都被迫接收成千上万的许愿,也太累太辛苦啦!如果非得要许愿,何不助祂们一臂之力,先自行付出实际行动,再向宇宙传达心意,相信在吸引力法则的加持下,你的愿望得以在长长的清单中“优先被处理”,早日梦想成真!哪怕不能圆满兑现,至少不会离得太远!
6月前
今年的清明节,第一次“瞒着”父亲去拜祭母亲。 周末的骨灰阁人潮汹涌,放眼望去对面的一大片墓园,也一样人山人海。在这干燥和酷热的天气下,坟头杂草干枯,山坡一片光秃秃。扫墓人撑伞遮阳,祭奠先人,五颜六色的伞点缀山头,冥纸随风飘散,相继传来阵阵鞭炮声,烘托出场面颇为盛大,甚是热闹的场景。以“热闹”来形容或许略嫌不当,但眼前所见确实与雨纷纷、欲断魂的气氛大相径庭,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就当这节日以另一种姿态告慰逝者,抚慰生者,弥补那无法挽回的遗憾与惋惜。 我深吸一口气,踏入约5年不曾到访的骨灰阁。对于这个地方既熟悉又陌生,母亲离世后,每个按照传统必须祭拜的日子,我都不曾错过,所以有一段日子频繁造访这座“住户”很多,但平日仿若无人之境的“塔楼”。然而冠病疫情来袭时,骨灰阁不开放拜祭,就改为在家祭祀,“请”先人到家“用餐”,自此未曾踏足骨灰阁,再也没有端详过在骨灰位里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仿佛春日里温暖阳光般的遗照。 我与母亲“打招呼”后,立马穿越人群寻找还未被占用的可移动共用祭桌。狭隘的走道人来人往,不少人穿梭于“楼与楼”之间,祭拜追思不止一位亲人。在这寄托着哀思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在擦肩那一刻轻轻弹起,又悄悄滑开。好不容易找到一张祭桌,准备摆上祭品。啊!祭桌上都是香灰,我没带可擦拭的布!没事,还有纸巾。擦完后,把今早从清粥档口买的素食菜肴一盒盒打开,发现每一道菜的汤汁早已从饭盒中洒出来!没事,就地取材,将报纸铺在祭桌上,避免祭桌油腻腻。 心愈合后 开出花朵 白饭呢?没有!因为周日早上找不着素食店,所幸还有刚开档的清粥,然而档主先煮粥,再煮饭,我等不及生米煮成熟饭,唯有灵机一动,买炒饭代替。但是!炒饭包在塑料袋里,我没有带盘子!没办法,把袋口往下卷,“摊开饭”直接摆上。轮到咖啡了,还是不免在心里“啊”了一声!我忘了向外带咖啡的档口要一个纸杯……继续就地取材,找到一个切割一半的1.5公升的汽水塑料瓶,摘掉绑绳把整包咖啡“摆进去”。 点了蜡烛焚香后,我望着母亲的灵位,跟她说:“妈,我落东落西的,你应该会摇头叹气笑我吧!”我觉得自己是来“娱乐”母亲的,明明向来办事稳妥的一个人,怎么来到祭祀流程就乱了套?明明祭品可让父亲帮忙准备,但这一次我决定自己来,不想在他平静的思绪里挑起涟漪,让他触景伤情。我知道我妈不会怪我的,毕竟没有经验嘛,临时抱佛脚也有疏漏的时候。 在母亲离开前,我没有扫墓的经验,不是因为工作无法从都门回乡,就是父母让我们待在被窝中当个幸福的孩子,每年都是父亲开着摩托车载着母亲,在天亮以前上山扫墓。两人打点好一切,从不需要我们帮忙。相对上山扫墓,在骨灰塔的祭桌摆上祭品简直轻松简单多了,忍不住给落东落西的自己翻了个白眼。 等到燃香过半,是时候掷筊,请示看看先人是否吃饱喝足。啊!我没有硬币!借来两枚硬币后,双手合十下跪,就像等待成绩放榜的孩子,希望得到“满意”的结果。还未多想,两枚硬币已同时被我抛向空中,落地时干脆利落,一正一反,一次就喜获圣筊!我不禁窃喜,就知道我那全世界最温柔婉约的母亲一定会满意,不会怪我的啦!望着两枚躺在地上的硬币,仿佛一正一反之间流淌着母亲自始至终无私无条件的爱意。抬头仰视母亲的笑脸,泪水早已在眼中打转。 时光残忍,但也温柔,时间会抚平伤口?我不确定,但岁月确实见证了笃定的永恒的怀念,是从未消逝的爱浇灌心瓣,才得以让破碎的心慢慢愈合,开出坚强的花朵。 离开前,回头望了这座仿佛时刻都在默哀伤逝,曾经积攒我无数公升眼泪的地方,这一刻看起来好像不再那么森冷悲戚。
7月前
生活中,每个人都做过“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将就”、“妥协”、“牺牲”对一些人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但对好些人而言却形成内心的挣扎,沉重的负担。我们往往会因为顾及他人感受,维护和谐关系、追求平和生活,避免冲突,忍辱负重而选择委曲求全,没有直面问题。当然也基于现实、阶级、经济等层面的考量,不得不隐忍退让。然而,这样的将就、妥协与牺牲,往往会演变成对现状的不满,对生活的抱怨。 中国文学家巴金曾说道:“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谓的“直面问题”并非让你争权夺利或以暴力等手段争取应对,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况下,勇于表达自己,即使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将就”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对得起原则与立场坚定的自己,没准这一次的“反击”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将就”呢? 在我的认知里,将就、妥协与牺牲,有层次上的分别,将就是这件事情对我影响不大,可以勉强凑合;妥协是事情会对我造成影响,但基于一些原因我“愿意”退让;牺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舍弃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认做不到。是完全无法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吗?非也,一切取决于思维与定义。一些事情或许看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牺牲,但只要转变意念、反转思路或抱持开放态度看待事情,过程中若没有感觉半点委屈,那何来牺牲?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没有将就这回事”。最近无独有偶的,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好几类人格测评系统,包括历久不衰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结合人格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等,精选五种动物精准比对不同人格特质属性的普罗加斯系统,以及强调深层意图驱使行为的神经语言九型人格。这些心理测评系统教会我最宝贵的一件事,不是我属于什么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 近期,我的直属上司离职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其他部门的临时主管,两人的行事作风截然不同,前者雷厉风行,不拘小节快狠准;后者慢条斯理,打破砂锅问到底,起初我无所适从,然而认识这些人格测评系统后,我对他人的人格与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原来新主管的决策需要大量资讯与细节的支持,还需要时间消化与分析,属于稳中求进的类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应对”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无需将就,双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将就根本不现实 旅游,也不是将就的事,选对旅伴对旅行至关重要。每个人对旅游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无法理解彼此对旅程的计划与想法,那后果可不堪设想,轻则影响旅游的兴致与体验感,重则或许连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个人出走,旅途难免需要相互将就,至于程度如何,因人而异。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若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否则争取弹性空间,暂时脱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曾与错的旅伴出游的我,如今会慎选对的人,至少在讲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将就”。 于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状态不是“不将就”,而是没有需要迁就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总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不将就根本不现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得已,其实是自己设定的框架。当我们拥有足够的了解和自信,并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角度观点,找到合适舒服的应对方式时,“将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将就,不一定是软弱,也是一种能耐;不将就,也并非固执,而是一种态度;当你能够在“将就”与“不将就”之间游刃有余,活得轻松自在、洒脱愉快,那就是一种智慧。
8月前
最近有个久违的朋友突然找我,她说需要找人聊一下,尤其是我这个“过来人”。她知道过去的我和现在的她,经历着同样的悲恸。她想知道“妈妈离开后怎么疗伤”。 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历新年本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如今变成“家里少一个人”的沉重,我能明白数个月前痛失母亲的她,内心深处的痛不知如何安放,此刻经历着煎熬身心的痛有多深。残酷的现实在短暂的时间,将曾经的欢乐与圆满,撕裂成叫人措手不及,甚至招架不住的痛苦与哀伤,即使心里清楚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皆是人世常态,是人生的不得已与无奈,然而心中尽是忧伤之时,一阵清风吹来,眼见花儿凋零飘散,亦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面对至亲的离去,以泪洗脸又如何?这是人之常情。“不要压抑,请允许自己难过”,是我给她的回答。 当我们哀伤时,要度过来临的每一天都非常难熬,现实一点的形容,是每一分钟都开心不起来。新年的欢愉氛围与悲伤的情绪形成强烈对比,更容易睹物思人,触景伤情。我也经历过这样的农历新年,纵使那已经是母亲离开后的第9个月。当团圆饭的餐桌上,真真切切的少了一个人;当我知道自此以后少了一封来自母亲的红包;当我打开社交媒体看到别人家齐齐整整的全家福;当我接受天伦从此缺失一角…… 我记得小时候在佛堂听过一个故事,记忆犹深。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名母亲因失去了儿子而悲痛欲绝,于是就去请求释迦牟尼佛让儿子活过来。佛陀跟她说:“要救你的儿子,有一个办法。你要挨家挨户去问看看他们家有没有办过丧事,如果没有,那他家里所长的‘吉祥草’就可以救活你的儿子。”这名母亲按照佛陀的意思到处去问,可是哪个家庭从未办过丧事?谁没失去过亲人呢?这名母亲最终没找到“吉祥草”,但她顿悟了,了知生死是世间最平常平等、自然普遍的事,她并非这世上唯一痛失至亲的人。 冲淡一切的不是时间,而是明白。我的“疗伤”之路,有这个故事相伴,但也走了好多年,如今12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骤然离世的母亲,还是会难过伤感,尤其在某些重要的时刻或是特别低潮的时候,难免会想“如果你还在就好”。然而我并没有把哀伤视为一种负能量,反而看见了自己陪伴自己的力量。从接受到疗愈自己、帮助他人,曾借助宗教找出口;与朋友深聊感受;看了不少书;上了无数的心灵辅导课程等等,多年以后我终于与自己和解,原谅了那个时候曾经愧疚自责的自己。 接受缺 即是圆 这个过程中,我也理解到每个人哀伤的步调与接受现实的时间不一样,不强迫自己振作起来,也不急着要家人走出来,默默的陪伴,让对方知道“你还有我”便已足够。母亲离开的那个时候,正值我不断试镜以为正式播报新闻做准备之时,我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待在家乡陪伴丧偶的父亲。身为儿女,我无法完全理解父亲的伤痛,而他也没多说什么,但我知道默默地陪伴与发挥同理的沟通奏效了。待在家人身边,是我当时做得最正确的事。 丧亲的农历新年,也不一定只有“哀伤的模式”。想哭想笑,随心而行,只要自己觉得舒服自在就好,无须与他们比较,更无须在意他人眼光,毕竟“疗伤”还是得靠自己,对自己也要温柔和慈悲。 面对生死离别,是艰难的人生必修课。接受缺,即是圆,我只是个凡夫俗子,既然不能全然放下,就把爱放在心里,善待哀伤,善待回忆。即使真的放下也不代表遗忘,且让过去的美好成为继续生活的动力,在每一次的学习与经历的悲痛中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更重要的是,趁还有机会的时候,多和你爱的人在一起,且行且珍惜!
9月前
踏上旅途时,你会做什么?这一趟赴华之旅,我竟然想在西湖边写专栏。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被誉为“人间天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不同时节更有不同景致。置身于冬季的西湖,太阳高照,蓝天白云,远望山峦层层叠叠,山雾迷朦,形成一山浓,一山淡的景象。湖光山色全倒映在如琉璃般光滑澄澈的湖面上,近观鸳鸯戏水,扯起一道道绸缎似的波纹,轻盈而柔美,构成一幅天然立体的山水画。 这不是我第一次踏足西湖,却依旧为之惊艳,只是这一次多了一份无需任何言语赘述却倍感踏实的幸福感。因为他就在身边。 8年前因工作缘由随团到上海采访后展延回程,决定搭高铁到杭州一日游,一睹西湖的风采。上海至杭州约180公里,开车约3小时,搭乘高铁最快只需45分钟。记得当时只身走在湖边,率先为沿岸的垂柳吸引而驻足停留。一阵轻风掠来,树叶发出轻轻柔柔沙沙的声音,组成一曲盈满诗意,舞动的柳条在碧水间倒映着几分人文韵味,几分怡然自得,整颗心都安定了下来。这是我对西湖的初印象,也奠定了“以后我会再来”的想法。 没想到因缘具足需要8年,而这一次我终于“带上”了他——我的另一半。他不谙中文,虽然能以还算流利的中文沟通,但在扫码点餐、付款、打车所需的手机软体与小程序皆以中文为主的国度里,对他而言还是颇有难度与挑战。 我们在冬日摄氏2度的低温下,迎着阵阵冷风走在西湖畔。当我被美景震撼惊叹连连时,有人回应;当他发现一些独特的细节时,有人应和;当我们安安静静不言不语时,也倍感舒心。必要时我当导游,为他解说景点的缘由,偶然发现绝佳的景象时,他当我专属的摄影师。我的眼底藏着一片绮丽的美景,而他的镜头捕捉的是我悠然的风情。 云在头上,风在身边,我们慢慢品味与倾听湖光山色的诗篇。经过小巧的露天咖啡馆时停下脚步,他沐浴在咖啡的香气中,我享受热情洋溢的蜂蜜柠檬。他在热咖啡升腾的轻烟中,眺望迷人的湖景;我坐在他身边,轻敲着手机键盘,开始写这篇文章。 通往幸福的人生路 我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拍照留影,云淡而风清,冷的时候在岸边找张长椅坐下,掏出口袋里的小瓶装桂花酒暖暖身。开瓶后香醇的桂花味弥漫开来,他浅尝一口,脸色不太对劲,随即让我也尝一尝。我甘心奉陪,接过酒瓶后,瓶底朝天假装豪迈地喝下一口店家推荐的45度烈酒!哇,口味凶烈,劲大冲鼻!我的五官大概已经扭曲成一块,而身边的他早已笑出声来!这瓶小东西我们真的“高攀不起”,最后随同寄舱行李一并送回了家里,如今还矗立在岛台的一角,仿如时光机,映照一起闹一起笑那平凡又美好的瞬间。 那一天,我们在夕阳勾勒的黄昏里,吹一缕向晚的冬风,也环绕西湖走了一圈,走了5个小时多,穿越了15公里,一天下来踏出了3万多步。不得不说,他是我的最佳旅伴,我们的旅程大多没有既定的计划、没有按表操课的行程,没有非去不可的网红景点。惊喜的小店往往不在旅游指南上,感人的故事也不在小红书中,两个人随心自在地携手游走于大街小巷,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乐趣,去感受这片土地带来的感动,哪怕有些许遗憾,这样的旅程依旧很美,毕竟,是一场错过亦是一场收获,谁又能说得准呢? 那一段漫长的15公里脚程,必然也有擦肩而过的风景,但有什么比得上那个能够为我过滤哀愁,愿意在寒风中与我并肩同行的人呢?我们这一圈走的不仅仅是西湖,而是通往幸福的人生路。
10月前
忙忙碌碌,反反复复,2023年转眼已近尾声,不想老调重弹,谈论年初定下的愿望与目标清单,我想扪心自问,也关心细读这篇文章的你,回首快过去的一年,你过得开心吗? 人生,过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你现在过的大小日子,是否如当初所想所愿?不是也没关系,在每个平淡的岁月里,总有人能把日子过成诗,简单而精致,但更多的人把生活过得特别写实。时光清浅,岁月嫣然,365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走过的每一段路,都是一种成长和领悟;即使风雨兼程,荆棘满布,多少也会收获一些坚毅与底气。 走过2023年,你是不是也积攒了一些什么?学会了什么?今年最大的收获和感悟又是什么呢?是在职场上取得的成就,还是在人际关系中的进步与成长?是对内心深处与自我的探索,还是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量?这些变化是如巨石般激起的涟漪,大到足以改变人生轨迹,还是如蝴蝶轻盈舞动般微妙细致,只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悄然发生,但却有那么一刻深深地触动心弦? 对我而言,其中一个很小却很大的改变,就是我“学会”了安心地睡午觉!午睡,本是很多人周末的日常,是无所事事的“消遣”,也是补眠充电的妙方,然而过去那么多年,我并没有这样的习惯,即使再疲惫,我也不会“安心午睡”。人生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于睡眠了,白天干嘛还要浪费时间睡觉?这是我宁可找事做也不睡午觉的“执念”,因为有时醒来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允许自己“安心”入睡,睡醒后不但觉得更累,甚至还会觉得“有罪”。终于,在这一年我开始懂得“放过自己”,善待自己,显而易见的改变就是周末犒赏自己一段安心午睡的时光! 和友人聊起这个话题时,对方说:“午睡的爽在于有午睡的时间!”一语道破,以前在电视台工作时,大部分的周末都得上班,好不容易盼到周末休假,难得可应朋友之约或做平时没时间做的事,又怎会舍得“浪费时间”睡午觉?后来离开电视台转战网络媒体,就算周末不用上班也还是会把其他的人与事排在优先位置,把时间填满。现在回想,其实午睡也只需45分钟至一小时,以前的我到底是怎么想的?虽然现在才懂得享受周末安心午睡的美好,但也不迟吧,尤其酣畅淋漓的运动后小憩片刻,根本是人生一大享受! 午睡,只是个比喻,其实它是“停歇”与“自我照顾”的代名词,真正学会的是允许自己放下、抽离,安心地停下,把“自己”放在优先列表,只有自己的健康、情绪、精神、状态皆好,才能充满能量的轻松前行,才有能力照顾需要我的人,也才能把想做的事情一一做好。 灵感会在放松时蹦出来 我的2023年过得相当充实且踏实,接触全新行业的这一年,事无巨细都很新鲜,换言之很多事都要重新适应和学习。每当工作或生活面临巨大压力或重重挑战时,我都提醒自己“停一下”,觉察当下的想法、情绪和身体的感受,并敞开心扉接受眼前的一切,再冷静从容地寻求解决方案。当我心安理得地“放过自己”时,那些新奇的解决方案、创意的点子、灵感等,经常会在身心放松时不经意地蹦出来! 生活是取舍的艺术,偶尔“停歇抽离,自我照顾”如同周末短暂的午睡,闲而不怠,何尝不是快速充电,积蓄能量,厚积薄发的选择?不用对每一件事都有反应,更不用急着对每一个人事事回应,进退有度,方可游刃有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感谢这一年来努力发光的自己,无论是大是小,每一个收获都值得珍惜。新的一年愿日子清透,世事温柔,你我来事不慌,遇事能扛,事过则放,随遇而安,内心充盈而柔软,无畏而心安。
11月前
12月前
1年前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撰写这篇文章的正好一个月前,我身处中国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陶醉于心驰神往的一场演唱会中。那是我的电吉他女神于文文巡演首站,我与友人不惜飞行千里,只为感受现场的艺术,亲睹这个创作才女弹指之间挥洒自如的飒爽英姿。 虽然一个月过去了,但那个梦幻之夜心海奔涌的愉悦之情,至今依然深刻而强烈,每当回想起那一天仍旧心花怒放,不禁暗自欣喜“啊!圆梦的感觉真好!”这并非有钱就能圆的梦,过程不易,然而我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终于成就难得的美梦。这场音乐视听盛宴带来的纯粹而美好的感动与喜悦,足以化作生活的能量,陪伴我很久很久。 为一场演唱会规划一趟旅程,为一个人奔赴一座城,我不否认这是几近疯狂的决定,但趁热爱时不全力以赴,更待何时呢? 你有没有试过,买了一本很喜欢的书后并没有即时阅读,最后随着“喜欢”的感觉烟消云散,那本书就永无天日地躺在书架或某个角落里尘封。或者,你买了一件非常喜欢的衣服,但短期内没有合适的场合穿上,最后那件一度非买不可的衣服,就沦为衣柜里其中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罢了。 趁热爱时全力以赴吧!人类的情感很薄弱,也不一定可靠。那些喜欢的、热爱的,自以为能够紧抓不放的,不一定在你的掌控之中,也不一定如你所愿,或许很快就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喜欢的,某个瞬间也会悄悄从指缝中溜走;热爱的,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无以为继;曾经深爱的人,突然就不爱了;自认坚不可摧的友谊小船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说翻就翻……这不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吗?谁能保证世间万物恒久不变,尤其虚无缥缈无法量化的感觉感受? 我也不是那么悲观的人,我也希望“我喜欢的”一直都会是我喜欢的,我也为自己有喜欢的人、有喜欢做的事并保持热爱感到无比幸福,所以更想把握当下,在情感最为浓烈时完成一件件想做的事,并在愿望清单上一一勾画出满足感与成就感。 年华似水,时光易逝,至少我不负韶华,曾在不计代价逐梦时,上过电视报过新闻;在我天不怕地不怕时,踏上好几趟一个人的旅程;在我向往自由时,背上单眼相机跟着感觉走;在我还有闲情待在路边等一个“对的瞬间”按下快门时,摄过一张张满意又有诗意的照片;在相信爱情的时候谈过几场恋爱;在相信人性本善时见过志同道合的网友;在身体状况允许时跑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在膝盖、脚踝、肌肉还未退化前,爬过东南亚海拔最高的神山京那巴鲁山;在骨骼还柔韧有弹性不怕跌倒受伤时,滑过雪也玩过儿时渴望学会的直排轮;在不怕失败时做过生意当过老板;在还有人想看的时候掏心掏肺多写一些文章。 我会疯狂到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热爱未必可抵岁月漫长,尤其人生无常,趁着早晨的阳光还明媚,怀揣梦想热情充实地度过每一天;趁着夜空的明月星辰还耀眼,别忘了暗处被遗忘的小心愿。趁还有牙齿的时候多笑;趁还没有老花时多看几本书;还未中年发福前多尝美食;还有精力体力时多走动;还有人陪你的时候尽情玩乐;还有梦的时候就奋力去追;还有想见的人时排除万难多见面! 世事难以预料,我当然也有“佛系”的时候,只是一般建立在全力以赴之上,如果努力过了事与愿违,则无需强求,如果真能如愿,即是锦上添花,过程再艰苦也甘之如饴。 很多人总在花落时,感慨来不及好好欣赏,在岁月逝去后,感慨离伤。人的一生不长,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会辜负“那些没有在选项里”的日子。趁热爱时圆梦,享受酣畅淋漓的快乐吧!当有些梦圆得太迟,来得太晚,时过境迁之后快乐也不够痛快! 不是有一句话说“再不疯狂就老了吗?”不!我会疯狂到老,继续“痛快并乐着”地为热爱全力以赴!
1年前
下过雨的周日午后,应朋友之约来到她公寓的游戏室打台球。开球的第一杆,瞄准小白球发力,“哒”一声清响,多年前的画面闪过脑海,我想起教会我打台球的那个朋友。 2015年的圣诞节,报完新闻后与同事兼朋友们一同晚餐但舍不得回家,正好附近有个台球室,就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圣诞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台球,也因朋友认真教学,我学会了打台球,然而我并没有机会与他再玩一次,他就人间蒸发了,自此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得彻底。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真的会“不见”,不是因为交恶,不是因为争执误解而远离那种,而是所有联系方式都找不到人,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叫人束手无策。 世界上那么多人,人与人之间到底要历经多少个轮回,积攒多深的缘分与运气,才能相遇相知,相伴相惜。自懂事以来我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路走来遇见的良朋知己,我格外珍惜。 曾经以为真挚的友情是属于青春的,长大后步入职场或在不同领域所遇见的人很难如年少时交心纯粹,但我错了。有些人初次见面,因一句话,一个浅笑,一个眼神,就能自然地感应到彼此意气相投的默契,愿意敞开心房交换纯挚的情谊,所以我有识于儿时的三十多年老朋友;陪伴彼此经历人生起落分享喜怒哀乐的知己;一起追寻梦想筑起革命情感的战友;突然闯进我的生活一见如故的新朋友;还有几天前因志同道合而刚结识的新朋友。这些新知旧雨,都在我的大小日子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如生活大师莫洛亚所言,几乎所有人都因相识而改进,他们的出现让我一直不断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朋友为我做的“浪漫事” 无论是朋友为我做的还是我为他们做的“浪漫的事”,都是我生活很重要的养分,闪光的记忆。如果你问我,朋友为我做过最浪漫的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为我母亲守夜”。11年前母亲骤然离世,当时我与家人奔波忙碌早已筋疲力竭,与弟弟说好深夜轮班守灵,岂料两人醒来时已是清晨时分,直奔灵堂看见好几名朋友彻夜不眠聚在那里替我守护着母亲,昔日画面至今历历在目。我想他们都忘了,但我一直铭记于心。 值得感恩的是,这些朋友如今还在身边,但人生就像一辆疾驰的列车,有人会在某个交叉路口相遇驻足、停留,有人会擦肩而过,同行一程,而时间与经历带来“最残酷的成长”莫过于曾经腻在一起的人儿不知何故渐行渐远,如落下的帷幕般隔绝了两个世界的人生。 渐行渐远,是关系里默不作声的疏离,或许大家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或许走的方向与人生的追寻早已不同;或许是彼此都给不了对方恰当的回应;或许两个人本来就只适合当“阶段性的朋友”。面对突如其来的单方面离场,我也曾经无所适从,殊不知后来的我也成了“中途退场”的人。 友情有时像极了爱情,年纪越大越向往相处间的宁静感,尤其舒心,在光辉中得以柔软,在沉默中得以心安。如果一段情谊让人伤痕累累,满心疲惫,请原谅我不够体面地全身而退,当一回别人的过客。如此的友谊固然遗憾可惜,但人人皆完美有瑕,我们终究会适应,只是慕然回首或突然听见对方的消息,难免感慨万千。 据说,我们的一生会遇见8,263,563人,当中只会与275人亲近。未来,我们还会经历多少次的友情迭代?没人说得准。于我而言,最好的友情,是茫茫人海中有幸相遇,恰好合拍且行且珍惜;如果走远了也没关系,在各自安好的世界里,如果你回头,我也还在。 那个教会我打台球的朋友,多年后依然杳无音信,偶尔还是会想起他,也还是会默默期许他终有一天平安归来。
1年前
那是一周里不靠前也不靠后的星期三午后,我如同平日坐在书房里,整个空间剩下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发出的清脆声响。突然一阵振动打破了原有的声音规律,来电显示是“父亲”。父亲鲜少来电,更何况是这个时间点,心里难免咯噔一下,赶紧接电话! 没有任何无关紧要的开场白,“我来政府诊所看医生,医生说要召救护车把我送去医院”,父亲的语速一般,语气一贯,如同他平常跟我说事的语调一样,我听不出惊慌或紧张,只是言语背后听出一些不知所措与不明所以。反倒是我,心里万马奔腾,即便努力克制也还是发出一声始料未及的“啊?” 我立即放下手边工作,奔赴他所在之处。“有这么紧急吗?”“为什么需要救护车?”“爸爸说他没怎样啊”,一路上千头万绪。踏足诊所,眼睛立刻启动搜索雷达,寻找父亲的身影,诊所里病人不多,一下就发现肤色黝黑,年纪越大越消瘦的父亲。他安静地坐在那里,我健步如飞,仿佛走得慢一点,父亲就会被救护车带走。而事实是,救护车还没到。 医生解释说,基于父亲有点喘,初步检查疑是心血管堵塞,为了安全考量,还是让他随救护车到医院去,万一路途上出状况,还有救护人员得以急救。 救护车比我更快抵达医院,父亲就这样被送入急诊室,我只能在外等待,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临近傍晚父亲来电说他饿了。托一杯热饮一个面包的福,我终于见到了父亲,心也随之安定下来。医生为他进行各种检测,但过程就是无可避免的等,一等又是好几个小时,等到弟弟下班前来加入等待的行列。 一直到深夜11时终于等到了结果,医生反复检查后证实,父亲的心血管没事,倒是肺部功能欠佳。我们仨坐在混混暗暗,人数屈指可数的药剂部等候领药,时而说笑时而静谧,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都觉得好温馨。 过去十多年来的游子生活,与家人聚少离多,就算回乡频率近乎每月一次,也还是觉得时间有限,家里的大小事也不一定有我参与的空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数年前我们家因被迫迁不得不在限期内搬家,家人的速度疾如雷电,待我安排到假期准备回乡帮忙时,他们已经迁至新居,如此重大的事情我全程如个局外人,来不及参与。 感激父亲给我打电话 昨宵今日,生活如同一列快速车,过去流失的时间早已追不回,但我很庆幸还有现在,哪怕事小到家人一通来电,交代我买个什么、为他们买早餐、到超市添购日常用品、接到小侄儿的电话,让我随叫随到地陪玩、尝到美食给他们带回一份,或与他们到外用餐探索美食,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小事,我都觉得特别踏实高兴。有时候看着父亲心满意足地享用一碗面、一顿饭,眼眉里都是笑,我都觉得我的碗盘随之泛香,曾经的那些雄心壮志,仿佛就在那个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老人家大多多虑又体贴,担心给孩子打电话会造成打扰。我很感激父亲在诊所给我打的那通电话,感谢他没有选择独自应对,而是给予我陪伴与照顾的机会。我自然不希望类似的事件再度发生,终身安吉是我对家人最大的祝愿。 这些年来,一次次从吉隆坡返乡,一次次地洗尽我满心的尘劳,也给了我很多重新出发的勇气,如今真正的回家了,我不再需要筹集足够的勇气也能笃定前进,累了也有放缓脚步的底气,因为我知道前方路会有珍视的人与我同行。 这是个安静的周末午后,我依旧在书房里对着电脑键盘敲着文字,一阵振动声“惊醒”了昏昏欲睡的我,电话显示“我的家”。电话的另一端传来小侄儿的小奶音,“姑姑,我在阿公家,快点回来陪我玩!” 一句句奶声奶气的“请求”,早已融化我的心,“Okay!等我!”
1年前
一场疫情让很多人认清了职场的残酷现实,也让不少职场人陷入随时被辞退、被替代的惶恐与焦虑不安中,纷纷想着另谋出路、开拓副业兼职,打造主动与被动多元收入渠道,以获得财务保障与自由,当然还有内心的安全感。 即使排除疫情因素,久经职场的打工族难免只剩倦怠和疲惫,时刻想着逃离现况;一些长期受气忍气吞声的工薪族也想潇洒丢下辞职信,留下帅气的背影,无奈裸辞的底气终究败给了存款,满腔激情任性瞬间沦为心灰意冷。 在这百物腾贵的时代,薪金增幅缓慢,收入追不上通胀,人人都想兼职赚取多一份收入,然而很多梦想停留在梦与想之间,毕竟主业已经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要保住基本盘已经不容易,更别谈什么副业、兼职、斜杠了。另一些职场人不是苦无门路,就是瞻前顾后,不知如何着手,毕竟提及热门的副业兼职如传统的家教、保险代理、房地产中介、财务规划师、直销,或是新兴的电商、微商、直播网卖、网红拍片等,无不需要充分的知识与思想准备,单是想到要付出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提升与经营,很多人因为“不想改变”早已先打退堂鼓。 如今我们身处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各种网络资源工具的便捷与加持下,从事副业、兼职的渠道更多更广更灵活,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能借助不同的平台发挥所长,赚取额外收入。如果你的兴趣是绘画,只需透过手机或打开电脑搜索“如何拓展绘画副业”,各种方法、参考攻略尽现眼前,其他相关资料还会相继推送给你呢!简单的方法不失为最好的开始,前提是愿意踏出第一步,或许万事起头难,但没有想像那么难。 网络不缺赚取美金的机会 这个年代不缺赚钱的机会,尤其知识至上的时代,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有价值的内容买单,也因此有越来越多人凭靠知识实现财富增长。若擅长撰稿、翻译、设计、制作视频、动画、编程等等,也可透过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自由职业在线平台提供服务,赚取美金!即使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打字服务,包括语音转录、数据输入也是抢手的工作,若能满足市场需求便能带来可观收入。那些数一数二的全球自由职业平台皆是上市公司,雇佣者不乏来自世界五百强公司,是许多人开启职业之路或与国际企业接轨的管道之一。 有一句话说:“正职糊口兼职追梦”,很多人在兴趣与稳定收入之间,不得不选择现实,业余的强项与爱好在工作上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全被抛诸脑后。如果这些兴趣与爱好是难得的天赋专长,何不借此确立自我价值,凭靠擅长感兴趣的事赚取第二份收入? 无论兼职或副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兼职是善用下班时间去做另一份实际的工作,而副业则是创造自身得以掌控的品牌或服务,如果发展得好,还可能取代主业呢!若相较占用8小时的正职,兼职或副业的收入起初或许是九牛一毛,但不要小觑这一点钱,所谓聚沙成塔,我在过去两年半来不定时接活,凭借热爱的文字工作兼职,不小心就累积了一小笔财富。 不管出于兴趣爱好,还是发现了难得的机会,又或许只是出于探索另一种可能性的好奇心,如果你一直心心念念想发展副业或是兼职,那就投入一些时间并深入专研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吧! 倘若无法确定正职是稳定的铁饭碗,兼职或副业正好可以带来额外收入,并实现枯燥工作难以带来的个人价值,也是培养技能、自我提升的好机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收入的方法就藏在咫尺且踏实的脚底下,如今你和“第二份收入”的距离,就只差一个行动!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