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信

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商界巨头因一次失言引发公众强烈反弹,最终不得不黯然辞职。看到这一幕,我不禁联想到电影中的反派角色。他们往往拥有绝对的优势,却总在关键时刻因为话说得太多,暴露致命的弱点。 现实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已经站在高处的人,也常常犯下类似的错误。反派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们能力不足,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才智过人、手握资源。正因为他们过于自信,甚至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错觉,他们忍不住要多说几句,结果把自己推进失败的深渊。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类似的局面。某次公司会议上,一位同事本已占据优势,凭借扎实的工作成果赢得了大家的认同。随着他不断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原本清晰的逻辑开始变得复杂,甚至有些自相矛盾。渐渐地会议氛围发生了变化,原本支持他的人开始露出质疑的神色,而他自己却全然不觉。看着那一幕,我忽然意识到言多未必是力量,有时反而是走向失败的起点。 为什么说“多言”往往导致失败?我想这背后是一种过度的掌控欲。人们往往以为表达得更多,就能更好地控制局势。言语如双刃剑,说得越多,漏洞也越多,焦点也越容易被模糊。反派在电影中一次次因话多而败,其实揭示一种普遍的心理:他们不安于现状,渴望通过言语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却反而因此暴露自己的弱点。 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声 面对竞争或质疑时,我们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解释、辩解来证明自己。可是在急于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丧失原本的优势。有时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让别人找到反驳的机会。 我记得曾有一位老同事,他在会议中总是话少,但每次发言都言简意赅。他懂得何时发声、何时沉默,往往在关键时刻一句话就能扭转局面。与他相比,那些滔滔不绝的人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言辞的力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确和适度。这种分寸感恰恰是掌控局面的关键。 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言语的力量似乎被无限放大。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可以发声,表达的冲动似乎无处不在。我们似乎相信只要说得足够多,声音足够大,就能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事实恰恰相反,太多的声音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太多的解释往往暴露内心的焦虑。 反派的失败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沉默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真正的强者,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保持克制,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声,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掌握分寸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局势,而不是因一时的多言而陷入被动。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少说一点,留些余地,往往比滔滔不绝更有力量。懂得适时止步,才是保持长久优势的智慧。反派们的结局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是靠言辞的堆砌,而是靠对局势的清醒判断和对言语的克制。话少而精,方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4星期前
前段时间,某独中筹款事件引起网络热烈的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我,身为该校高中生,也不禁思考起了这个问题:“筹款,是独中生一定要参与的事吗?” 一开始,学校公布学生需要帮忙筹款建楼时,我心里有一万分不愿意。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不善于与陌生人沟通,害怕被拒绝;再加上想到我即将毕业,就算筹够了钱我也没机会用到新的教学楼。就这样,我对学校筹款这件事保持着不管不顾的态度。 许多学生或也与我保持着一样的想法,因此学校各班的筹款“业绩”都不怎么理想,连着几个周会,校长都在提及此事,并公布各班筹款数额以此激励我们积极参与。可即便如此,这些话依然没能说服我内心的抗拒。 直到某一天,老师的一句话真正触动了我。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谚语在当今社会中逐渐被解读为贬义,仿佛是在要求无偿付出。但细细想来,作为后人享受前人努力成果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有责任种下属于自己的“树”,为后来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条件呢?这或许才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代代相传,付出与收获相辅相成。 终于,我改变了态度,决定与班上的同学们一起踏上筹款之路。 假期里,老师带我们前往云顶半山Gohtong Jaya筹款。坐了大约一小时半的车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分好组后,我们开始分头行动,走在街上或进入餐馆里筹款。虽然老师提前教过我们如何开口,但面对陌生人,我们仍然紧张到站在路边不敢轻易开口,心里满是忐忑。 幸运的是,一群旅游的年轻人主动走向我们,询问是否是来筹款的。我们连忙点头,并鼓起勇气向他们讲解了学校筹资建楼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对方不仅每人捐了20令吉,还鼓励我们要勇敢与别人沟通,不要害怕被拒绝。这笔意外的“收获”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决定进一步走进附近的餐馆继续筹款。 变得更自信和勇敢 在得到餐馆老板的同意后,我们进入第一家餐馆时。我们既紧张又期待。走了一圈后,虽然有顾客礼貌地拒绝了我们,但也有许多人慷慨解囊。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于是,我们按照同样的方式,逐一走进其他餐馆,继续向人们讲解我们的筹款目的。四个小时后,我们手中的饼干桶变得越来越满,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筹款的过程中,许多年长的长辈都会对我们说:“要好好读书啊!”这些简单的祝福让我感受到老一辈人对我们年轻一代最朴素的期望和关怀。此外,我们还遇到了不少曾经也是独中生的社会人士,他们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当年筹款的经历,让我们倍感亲切。 而最令我们意外的是,外国旅客竟然也会热心捐赠给我们!当我们向一位中年男子筹款时,他却告诉我们自己来自韩国,听不懂华文。我们带有歉意非常不好意思地用英文与他重新讲解,尽管如此,他仍热心捐助,这种跨越文化的温暖让我们感动不已。 出外筹款的一天结束后,我收获满满。不仅帮助学校筹到了资金,也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人情世故。虽然一开始怀有恐惧和担忧,但通过这次筹款,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回到开头的问题:“筹款,是独中生一定要参与的事吗?”或许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筹款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对于我来说,亲身经历后,我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与支持。通过筹款这此筹款的经历,我也从排斥筹款到因筹款而对社会大众心存感激。 或许,筹款并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资金需求,它更是一种成长的过程,让我们这些独中生学会面对拒绝、学会感恩、学会勇敢踏出舒适圈,也学会如何去关心和回馈社会。
4星期前
小时候,家里孩子众多,母亲忙于家务,一律不许我和妹妹们蓄留长发。对母亲而言,长发需要用心打理,她不喜欢看见大汗淋漓的我们披着一头散乱的头发,难于梳理。所以,她除了把自己头发剪短外,孩子们也被禁止留长发。 我还很记得,每到剪发时,我都会要求母亲让我继续把头发留长。我好羡慕朋友们拥有长发,能编织成小马尾或辫子,还绑着色彩斑斓的蝴蝶结,有时则是毛茸茸的发球,煞是好看!但是我没有那样的机会,母亲总是推搪地说:“你们小孩不会梳理头发,每次都是乱七八糟的,我没空闲帮你们绑头发,一堆家务等着我做。“逐渐地,我从开始的吵吵嚷嚷到后来的顺依,不知不觉也就习惯了短发。 印象深刻的是每每到了理发厅,母亲总是对着理发阿姨千吩万嘱,务必把我们头发剪短些,不要让头发长得那么快,免得不一会儿又要来修剪。我只有干着眼睛从镜子中看着阿姨无情地挥动剪刀,把我的短发剪得更短。偶尔,母亲还加上一句:“再短一点。” 我不敢反驳,坐在理发椅上,唯有任人摆布。理发阿姨也不敢怠慢,顾不得我同意还是不同意,紧跟着又再挥剪几下。好了,这下,我们的短发从更短变得彻底的短,没有回头路,哭也无补于事,只有抿着嘴唇,心不甘情不愿从理发椅爬下,坐到一旁的藤制沙发,默默等待。轮到妹妹,又是一轮景象,刚才的画面重新上演一轮,在母亲的法眼下,谁也逃不过短发的命运。 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手起剪刀落的快剪手阿姨,动作干净利落,有了母亲的吩咐,她开始肆无忌惮,大开剪刀戒,咔嚓咔嚓,几刀下来,直接把我的头发剪成极短,变身小男生短发,我顿时被吓懵了,还来不及反应,阿姨一声“好了”,我透过镜子望向坐在身后烫发的母亲,两眼接触,母亲脸上带着尴尬的微笑,想必她也不曾预料阿姨把我的头发剪得如此不堪。母亲紧接着就跟理发阿姨说:另一个剪平装就好了,却不忘补上一句:“剪短一点”,妹妹才逃过一劫。 我当时满是委屈,回家的路上,我默不作声,母亲试图安慰道:“还好啦,也适合你。”我就知道这是善良的谎言,我的大脸庞哪会适合这么短的男生发型,心里难过死了。那段时期,我非常自卑,不敢抬头望别人也不敢和别人正视,生怕别人提起我的头发,害怕别人看着我的头发在心里窃笑。不久后,总算等到了头发回复了平时的短平装,心里才比较踏实,逐渐恢复了信心。 发型变迁 见证成长 上到中学后,开始会打理自己,母亲对待我们头发,不再像是小时候那般的强硬态度,她慢慢放松让我们留长发,虽然偶尔还是会嘀咕几句:“天气那么热,还是把头发剪短一些吧。”但却不作太多干涉。 后来,我就一直与长发共存,时有及肩及腰的长度,多数都以清汤挂面式留着,同时,也频频为长发添置各式各样的发饰,以弥补小时候不曾拥有长发的遗憾。 出社会工作,当时开始流行染发,让人看起来时尚又潮流,我也羡慕各个女生头上顶着好看时髦的发色。但我没有跟上这股潮流,主要是敏感头皮受不起化学颜料的刺激,唯有保留自然黑发,殊不知,却不经意地成为同事羡慕的黑色长发。他们曾经以为我年少白发,要以黑色染发遮掩,毕竟染发是当时的时尚,哪个女生不染发。知道真相后,大家惊呼我可以留有一头黑发,简直羡慕不已。印象中,发型师总是告诉我黑头发很沉闷和死板,没有神采。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拥有黑发也会被人羡慕。我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羡慕我。 年龄渐长,到了不惑之年,身边同龄朋友头发开始有些泛白,纷纷染发遮盖。而我的白发也不能避免地开始几根几根隐藏式地长着。与朋友见面或上发廊时不止一次被问及要不染个发,却被我婉拒了。我告诉朋友或美丽的发型师小姐姐,虽然有白发,但难得头上还有机会顶着黑色为多的头发,这是我的幸运,这时的我还能假装拥有青春,就让我的头发自然生长直到全变白时才打算吧! 近几年,为了遮掩逐渐稀疏的发量,我把多年来留着的长发剪短,并在发型师的鼓励下,尝试烫了卷发。卷发后头发蓬松,貌似发量多了几分,仿佛被岁月眷恋,添加几分自信。虽是自欺欺人,却也自得其乐。 如今中年短发,却也意外发现短发更适合现在的自己,我不再是那个万般抗拒短发的小孩,无论是长发还是短发抑或直发卷发,我都坦然接受,因为每一个发型,都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改变。
1月前
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大惊小怪了,毕竟我没什么追星的经验,或许你可以告诉我更多?近日我对Akira黑泽良平这位日本男艺人心生好感,总忍不住留意他的相关新闻。 黑泽良平是谁?你可能不知道,但若我说,他是林志玲的丈夫——嗯,你就懂了。 事缘于那天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访谈影音,黑泽良平说了那么一段话:“像我现在这样能在中国有所发展,也一定是归功于我的妻子,她真的非常优秀,才让大家对我有兴趣,也因此得到一些工作机会。” 当下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人真的对自己很有自信。 有自信这个评价,在中文语境里不一定是个正面词汇,常常含着一种“他觉得自己是个咖”的寓意,这在强调谦虚的儒家文化圈里并不讨喜;可对我来说,自信必定得先要自知,而黑泽良平很有自知之明。 是的,林志玲无论在中国或是台湾市场,也算是半隐退状态了。而黑泽良平以夫婿的身分,一种大好开端的姿态,正式进军两地娱乐圈。我真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他当然已经在日本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可若说中文娱乐圈?抱歉,我确实是在林志玲宣布结婚的时候,才第一次听说黑泽良平这个名字。 他真的很有自信,才会愿意坦然承认自己受到了妻子的帮助,或者说,提携。怎么理解?曾经和林志玲共事的中台演艺圈同仁,必然会对她的夫婿多加关照,让他的演艺之路走得比较平坦。而以林志玲在中国演艺圈的地位和好人缘,黑泽良平什么也不用做,自然而然就收获了他人的关注、好奇心甚至是喜爱,人们会这样想:既然他是志玲姐姐选中的人,那么他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这种期待,可能是压力的来源,但确实也是机会的大门。而黑泽良平必须有自信有底气,才能够一边承认妻子的功劳,但又不会因为这种落差而失落,而心虚,而怨愤,于是非得要想办法贬损这份功劳,又或是百般强调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我这样说,当然是因为有太多反面案例。见过许多人,往往只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才得到某些机会和资源,倾向于否认、淡化自己曾受惠于他人不在明面上的扶持。 甚至还有一些人,比如某个中国二线男演员吧,他的太太是中国顶级女艺人,他和太太结婚后才较有机会进入公众的视野;而每当他在各种访谈里聊起太太,总会用一种口气说,哎,我是演艺术电影的,她是演商业电影的嘛,我常跟她说不要接那么多商业片,会折损了演员的灵气,片酬没有那么重要,呀呀呀,叭叭叭,啦啦啦——诸如此类的暗贬。 把功劳和光环分出去 人们往往害怕把光环分出去,因为得来的肯定和赞誉会减半,这对得失心重的人来说,颇伤。许多人仅仅是取得一点阶段性的成就之后,就迫不及待宣称是因为自己有多努力,仿佛这一条路上靠的都只是自己,既然自己那么有天赋和才华,则他人的赏识和帮助是理所应当的。 比如,某某导演或歌手拿奖会致辞感谢团队,例常操作,毕竟团队每个人都拿钱办了事,光环最后戴在谁身上也没要紧。但你可曾见到有谁,是把自己事业成就的开端归功于某个特定的人,说是谁在什么关键时刻拉扶了他一把,又或是谁在他们沉潜和低潮的时候关照他们,或是出于不带目的的善意和盲目信任而向他人举荐或给予机会? 想来想去,暂时只想到李安和林怀民,啊我知道当然一定还有其他类似的人存在,是我记性不好,也是我看过的名人轶事还不够多。不过,仔细想想,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有大事业大成就,但却在日常生活里常常感念他人的帮助,也总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谢意。 一个人,愿意把功劳和光环分出去,从“做事”的角度来看人的出力,而不是把所有关注度都放在自己身上——他们有自知,也有自信,即使把关注的焦点转移,他们本身的才华和功绩也不会因此减损半分。 这样的人格是成熟而让人钦佩的,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或者说,当镁光灯打下来的时候,有些人就突然做不到这样的事了。
1月前
2月前
主持人: 我是一名29岁的女性,目前失业在家。 我感到很茫然,大家都认为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应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最好还能结婚生子,走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我来自一个单亲家庭,自有记忆以来,一直是和母亲相依为命。妈妈没有学历,一个人打了好几份零工,才把我抚养长大,甚至还供我读完大学。 身材肥胖 常被同事开玩笑 大学毕业之后,我断断续续做了几份工作,都是与行销有关的,但是都不长久。因为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身材肥胖,经常被同事拿来开玩笑。 上个月,我因为失去了与客户合作的机会,在所有同事的面前被老板臭骂了一顿。虽然我很难受,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在这家公司已经6个月了,每个月都达不到业绩,我只好再次选择辞职。 已经年过60岁的妈妈,原本以为供我读完书,就可以享清福,结果现在还是要继续打工来资助家庭开销。 我对自己非常失望,可是我又很害怕面对他人的目光和对我的嘲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下一份工作。 像我这样的人,如何才能拥有一般人幸福美满的生活?我要怎么做才能有一份长久稳定的工作? 失业的人 困难造就成长机会  勿因他人评价而否定自己 失业的人: 你好,非常感谢你的来信。对于理想生活与现实情况的落差,感觉迷茫与无助,来信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是求进步和成长的积极行动。 你来自单亲家庭,靠着母亲辛苦赚钱,得以完成大学课程,在艰难中的坚持和努力着实不易啊! 由于母亲忙于工作,自己则需要面对及解决各种难题,让成长的路变得更加不容易。 当遭遇他人的批判而感到沮丧和无助时,选择默默忍受,还担心会让母亲失望,我们看到你会以自己的方式孝顺母亲以及处理自己的事情。 思考工作做不长久的原因 从适应到逐渐稳定,投入一份新工作通常需要3到6个月。因此在短时间就断定无法胜任而离开,或许有些仓促,我们不妨多探讨是否有需要调整之处,并可以利用待业期间充实和提升自己。 在开始下一份工作之前,不妨给自己时间深入思考,之前几份工作都做不长久的真正原因,重新检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之处,以开放、坦诚和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 内向的人也有优点 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寻找工作之前,不妨找专业机构做职业评估,了解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不管一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自己定义的。我们不知道之前你是依据什么选择一份工作,由于之前任职的几份工作都与行销有关,不妨思考为何自己偏向相关性质的工作。 如果有职业目标,从事了几份与行销有关的工作肯定让我们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职业竞争力也提高了,所以,我们勿轻易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内向的人也有很多优点,比如专注、自律和善于思考。在职场,智慧与善良同样是强而有力的魅力。 提升自信心 在面对他人的目光和开玩笑时容易感到不舒服,是否自己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评价,或对自己有些状况感到不满造成自信心不足。 除了试着接受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身材,并学习提升自信心,首先我们需具备正面思维,如果觉得这些是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思考有什么解决方案,凡事往好处想。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行为反应,但我们可以尝试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的人生。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加强对自己的心理照顾,提升自信心,比如为自己设立目标,将大目标切换为小目标,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肯定和鼓励自己。 累积越来越多的小目标之后,大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我们有不舒服的情绪时,可以让自己先抽离情绪中,这包括做几次深呼吸,喝些温水,离开现场等。关照自己的情绪,觉察其中的原因。 此外,也可约上朋友一起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有助于抒发情绪和提升个人自信。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是最重要的。 提升沟通能力 不管是面对同事或者客户,可以先做准备,例如构思句子,对着镜子练习要与客户沟通的对话内容。也可以请一两位知己好友扮演客户和你做沟通练习,提升应对能力。 此外,我们可考虑参加一些社区或健康的成长团体活动,融入人群,展开话题,提升沟通技巧。我们还可以进修,或参加课程以提升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 其实,幸福美满的人生,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幸福一直都在,我们能平安地活着本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幸福是一种心态,它不是别人给予的。我们不妨根据自己的优点,然后设立目标,专心致志。衣食住行是基本,身心健康也很重要,该过怎样的人生,我们自己决定。 任何工作都有它的难处和要面对的人际关系问题。 困难的出现,也是造就我们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用正向积极的心理面对困难,给自己一些时间,逐步克服,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等着你去发掘! 祝福你。 主持人上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新山佛光咨商室(佛光山新山禅净中心) 地址:48, Jalan Sutera Merah 2, Taman Sutera, 81200 Johor Bahru. 心灵专线: 1)017-289 0635 2)017-289 2134 3)017-289 3250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六 7.00pm──9.00pm 星期日 9.30am──11.30am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怡保讯)通过假发、角色配件、五彩缤纷的服装还有身体语言,角色扮演(cosplay)让动漫人物从虚拟世界闯进现实世界,也让青少年们看着自己喜爱的角色“活”过来而倍感欢乐,吸引了大批爱好者投入其中。 青少年扮演的角色,一般都是来自自己喜爱的动漫角色或游戏角色,如来自中国的《原神》、《崩坏:星穹铁道》、近年炒上热搜的中二热血动漫《咒术回战》等等。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例如家人的反对、沟通困难、容貌焦虑等,但许多角色扮演者们都没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反而咬牙坚持。 【角色扮演者访问】 潘咏恩:学习新技能提升信心 潘咏恩(18岁,学生)第一次扮演的是《原神》中活力满满的胡桃,最近则扮演《崩坏:星穹铁道》中仙气飘飘的停云,从第一次扮演角色至现在已将近两年。她表示,小时候她很喜欢二次元的东西,如动漫和游戏人物,再加上也对扮演角色感兴趣,最重要的是父母也很支持。 她说,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她学到了许多,包括与人沟通、合作、拍摄姿势与化妆技术,也“开箱”了新技能,学会如何为假发造型、制作角色道具,并提升信心。 她认为,角色扮演并不意味着“浪费钱”,只要好好善用机会,也可以学到东西。若服装太昂贵,可以购买材料自行制作,未必需要买贵重的服装,希望大家不要让角色扮演成为负担,控制在自己的消费能力范围内即可。 她也想给角色扮演初学者一些小小建议:第一,先定下一个想扮演的角色;第二,研究该角色的妆容、假发造型以及服装。 “希望大家不要有容貌焦虑,一定要有自信,敢敢去尝试自己所喜爱的角色吧!每个角色扮演者是最美最帅最优秀的,大家一起加油!” 吴靖玟:角色扮演取悦自己 吴靖玟(Jirui,18岁,学生)表示,她在2018年迷上了中国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动漫《魔道祖师》,之后也在短视频上刷到各种魔道祖师的角色扮演,因此让她蠢蠢欲动。“角色扮演竟然那么酷、那么的好看,扮演者好像从二次元跑出来的一般,让我感到震惊又惊喜。” 2019年,她第一次尝试扮演《魔道祖师》男主角夷陵老祖魏无羡,因为当时刚接触角色扮演,只买了服装,也没化妆,她打趣称,这是她的一段“黑历史”。自打那次之后,她慢慢地喜欢上角色扮演,并认为角色扮演带给她非常多的快乐。“也是因为角色扮演,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是可以在舞台上闪闪发亮,甚至被大家喜欢着的。” 她坦言,漫展就像一场短暂的梦,可以让她放下三次元的担子;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名,可以自由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也没有人会对她产生议论,说她是奇装异服,反而会听到人说“你出我推”、“你好可爱啊”。 她推荐角色扮演初学者,可以在网上找教程慢慢学习,毕竟假发和妆容都挺重要的。若有“钞”能力,也可以直接找毛娘(打点假发)或妆娘(打点妆容)。 “角色扮演是为了自己开心,而不是为他人开心。你是角色扮演者,并不是演员,请坚持自己想做的事,继续热爱下去。爱好是用来取悦自己的!” 雷娜郡:认识新朋友快乐回忆 雷娜郡(ReiJen雷,16岁,学生)表示,她是从网上接触到角色扮演文化,看着一个个角色扮演者穿着酷酷的,因此产生了兴趣,加上自己勇于尝试新事物,于是在2021年,她决定“放手一搏”,购买了她人生中第一件角色扮演服——来自《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女主角四宫辉夜的服装。 在扮演角色的三年里,她成功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认识到许多朋友,也和他们一起创造了不少快乐又愉快的回忆。“另一方面,角色扮演也可以让我放下生活上的压力。” 她建议初学者从较简单便宜的角色服装开始,也提醒各位角色扮演者不忘初衷,记得最初选择角色扮演的原因,好好对待彼此,不要传播仇恨,在外注意安全,友爱互助,共同关怀。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随着“躺平”、“摆烂”等词语在网络上的爆火,00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再披星戴月地追求诗和远方,反而更在乎眼前的苟且。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想像中,本该以青春为本钱,与梦想为粮食,勇往直前地探索前方未知的人生,为什么反而崇尚起了这种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 00后目前正好处于15岁到24岁,也就是一般人的初三到社会新鲜人的阶段。先从情况最简单,也就是还在中学求学的00后谈起,他们面临的烦恼一般都比较简单,最主要的无非是课业压力。学习成绩在现今社会当中,已然成为了衡量学生、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成绩的好坏更是与学生的努力直接画上等号。但是实际的案例往往告诉我们,不是努力就有成果,普通学生平常勤勤恳恳地刷题、复习,到头来考出来的成绩可能连临时抱佛脚的“学霸”的车尾灯都看不到,更不用提那些压根连复习都不用的“学神”了。 更有甚者,他们就算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在学习成绩的提升上也非常有限。面对这种靠努力无法填平的鸿沟,“摆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努力与收获已经不成正比了。有趣的是,你常常可以从这些“摆烂”学生口中听到:“我只是不想,要不然我也可以……”尝试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想不想,并非能不能。追根究底,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这条路,现有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使得有些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特长,只能在不适合他们的道路上死磕,没有成果的付出让他们难以维持学习动力,最终走向了“躺平”。 对于准备升至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人生的重要岔路,开始要做出大学与科系的选择,可以说他们第一次被赋予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从以前十多年按部就班的人生,到可以自己决定人生重大方向的剧烈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人都是难以短时间适应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以后的人生造成影响,偏偏又还没有承担责任的心理素质,如果没有人从旁引导,他们就容易下意识地选择一条看似最轻松的道路——“躺平”。他们会开始随波逐流,选择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最合理”的选择,而不去遵循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就算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们也可以自我安慰地找各种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选择。过往制式化的教育让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失败,而唯一可以不失败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所以与其做一个挑战鱼跃龙门的鲤鱼,他们宁愿做一个没有梦想的咸鱼。 选择无声的抗争手段 在我看来,这种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就迎合世俗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摆烂”? 顺利升上大学后,他们正经历着一个未成年到成年的转换,仿佛从名为中学的鸟笼放出来的小鸟,开始适应自由的新生活。不同于中学时期大部分时间都被规划好,大学生涯相对较短的上课时间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时间自由。如果是到外地的大学求学,更是连私人时间也能脱离父母的控制。但是伴随自由而来的,是各种诱惑。突如其来的自由使得大学生像一夜暴富的“暴发户”,肆意挥霍着自己的时间,造成学术与社交活动的荒废。 面对外界的诱惑,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稍不注意,很容易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常见的就是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是社交媒体。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年短视频的风潮席卷全球,虽然单个视频只有十几秒,但一刷就让人停不下来,等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浪费了一整个下午。有些人则是因为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这也不许,那也不让的,反而让他们在获得自由后产生了逆反心理,尽情地享受着以前所感受不到的快乐。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所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些娱乐活动,他们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枯燥的学习上“摆烂”,毕竟在他们的观念中及时行乐才是人生主轴。但其实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也很清楚个中危害,只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所以只能在每次蹉跎时间后,短暂地产生了负罪感,然后下次继续重蹈覆辙。 职场新鲜人“摆烂”的最大原因,无疑就是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不得不说现今社会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实在是不太友好,他们辛辛苦苦地熬完了大学生涯,本以为自己的美好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发现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设想了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职场中一展长才,却在毕业后,碍于各种原因,连找到心仪的工作都成为了天方夜谭。这时,也许是迫于财务的压力,也许是来自父母的施压,他们只能选择一些薪资待遇较差或者干脆投入到自己不喜欢的行业。身为职场菜鸟的他们,要经验没经验,要人脉没人脉,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这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拿着低廉的薪水,做着看不到尽头的工作,运气不好的还会遇到勾心斗角的同事,美其名曰让年轻人累积经验,其实骨子里就是被包装好的剥削。从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到每天朝九晚五的“社畜”,极致的反差感让这群年轻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无声的抗争手段——“摆烂”,企图用这种消极的态度,宣泄着世道对他们的不公。他们就像行尸走肉的僵尸,机械式地完成着自己每天的工作,早已忘了自己初心。就算周末有闲暇时间,他们也已经放弃了提升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深陷泥潭,多做无用的挣扎只会越陷越深。 “摆烂”在各阶段的00后身上均有体现,上面所述的原因也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值得我们从中反思了。现存的教育体系是否太过于注重学业,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升学期间,家长是否有正确地从旁引导?对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家长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辅导与关心,而非突然之间就给予过多的自由?社会对于职场新鲜人的过度剥削是否合理,还是只是在消磨他们的热情? 说了那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社会乱象呢?其实我觉得还得从00后本身入手,首当其冲的便是自信。只要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出对自己绝对的自信,其实“摆烂”情况也就迎刃而解了。毕竟“摆烂”说白了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投下了不信任票,所以会出此下策。躺平只是休息,而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但在这之前,也请各位00后们不要忘记了原本的目的地,永远保持着随时出发的勇气。
7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小学时我很肥胖,但我并没有觉得什么,从没在乎过别人的眼光,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了,我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一个男生在我身后说我胖过后?还是有一位老师用好像看到怪物似的眼神看我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虽然到中学时,长高了,不那么胖了,但,我还是会在意别人的眼光,没有自信。而且,我从小就皮肤敏感,脸色不好,每次都很苍白,每次都被妈妈说,“额,你脸色很差勒”,甚至即使我没生病,老师都会问我,“你还好吗?不舒服要说哦。”渐渐地,我也觉得自己气色不好,样子很难看,每次都不想照镜子。 因为外形、样貌,都不如别人,我变得没有自信。再加上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所以一直处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一直需要别人的称赞才可以有一点自信,就变成处处需要别人的肯定,好像没了别人的认可我就什么都不是似的。 我每次都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每件事,这也导致我不敢尝试新的事情,不敢踏出我的舒适圈,不管做什么都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没自信,我也一直不敢做我想做的事。 你知道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虽然我很内向,但我一直想站在众人的面前,自信地演说,跟别人分享知识,教导他人从而帮助到他们,就好像那些励志演讲者,用演说鼓励他人,甚至改变他人的生活。 看到别人那么自信地在台上演讲,我都很羡慕,会在那里想,“有朝一日,我也想像他们那样。”值得庆幸的是,我并没有一直沉浸在没自信的漩涡中无法抽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接触到许多身心灵的知识,渐渐地,找回了我的自信,找回了我那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 对齐思想、情绪和行动 我以前不喜欢照镜子,因为我觉得镜中的我惨不忍睹。那我是如何克服的呢?那就是,通过改变思想、情绪和行动。首先,我开始鼓起勇气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对她说:“你是最棒的,你很美哦,要相信自己,你是可以的,加油,加油,加油!”我用自我鼓励来改变以前我对自己的负面思想。虽然那些负面思想仍不时浮现,但因为我一直刻意地不断对着镜中的自己重复鼓励,那些负面思想也大幅减少了。 最主要的是我们关注的地方。我发现,如果我一直关注我那苍白的脸色,那深深的黑圆圈,我也很难对着镜中的我说,“你很美”。所以,我把注意力放在我真心觉得自己美的地方,那就是我的眼睛。我会看着镜中那美丽的双眼说出自我鼓励的话。而且,我会用自信及开心的情绪说出那些话。时间久了,看着镜中的自己时,我是真的有点吓到。虽然样子没变,但我真心觉得自己好美,尤其是那一双看似看透一切的眼睛。不信的话你亲自试试,就知道那是个怎样的奇妙感觉了。 当然,要自信起来不可能只靠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情绪,我们也需要行动。那我采取了什么行动呢?最基本的是走路姿势。 走路时,我一直提醒自己要抬头挺胸,像个模特儿。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傻,但这方法对我很有效哦。甚至有朋友说,我走路自带风似的。虽然样子不可能一夜之间因自信而变美,但气质确实提升了。之前偶然遇到校友,她说,“你样子还是和之前一样,但感觉你的气质不一样了。” 除了练走路姿势,我也做运动。虽然我可爱的肚腩到现在还赖在身上,但我一点都不会不自信。因为我知道,我有在努力运动,就算它太爱我不愿离去,我开始运动后的体型,别人很容易看到出我是运动型的。以前我没运动,看到那肚腩,我可不会觉得它可爱。但开始运动后,每次看着那可爱的肚腩,我都会对自己说,“哎呀,随便吧,反正我有运动,身体健康就行。”这是因为当我们改变行为,我们对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行动是互相影响的。只要我们对齐那3个因素,就可以显化任何事情,而我的自信是这样显化出来的。 我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是通过改变思想、情绪和行动而开始慢慢养成的。以前的我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敢尝试新的事情。但现在不一样了。你在读着的这篇文章就是证据。虽然我上学时期文笔普通,没拿过什么奖,但我想通过我写的文章鼓励现在看着这篇文章的你,所以才下决心投稿。虽然我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我不想因为我的不自信而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抱着“我一定可以”的思想,和想像如果我的文章真的被采用的兴奋情绪去写这一遍文章。虽然写文章只是我的兴趣,但我也不想因没自信而淹没了那可能还没被发掘的才能。 人生短短几十年,而我们已经过了多少个10年呢?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因为没自信而放弃做真的想做的事情吗?我可不要呢,我要自信地活出自己独有的一片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呢?决定要自信地活出你自己了吗?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