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飛普吉島遇“海龍捲”擋路 機長繞道乘客嚇到唸經
|
盜用他人名義捐款自肥 美前議員桑托斯判刑7年
|
華總總會長免選連任議案 |
檳華堂反對 “立即撤回召開特大”
|
獅城大選2025丨受爭議宗教師澄清:工人黨”聆聽“請求 不等同於答應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飛普吉島遇“海龍捲”擋路 機長繞道乘客嚇到唸經
|
盜用他人名義捐款自肥 美前議員桑托斯判刑7年
|
華總總會長免選連任議案 |
檳華堂反對 “立即撤回召開特大”
|
獅城大選2025丨受爭議宗教師澄清:工人黨”聆聽“請求 不等同於答應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飞普吉岛遇“海龙卷”挡路 机长绕道乘客吓到念经
|
盗用他人名义捐款自肥 美前议员桑托斯判刑7年
|
华总总会长免选连任议案 |
槟华堂反对 “立即撤回召开特大”
|
狮城大选2025丨受争议宗教师澄清:工人党”聆听“请求 不等同于答应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飞普吉岛遇“海龙卷”挡路 机长绕道乘客吓到念经
|
盗用他人名义捐款自肥 美前议员桑托斯判刑7年
|
华总总会长免选连任议案 |
槟华堂反对 “立即撤回召开特大”
|
狮城大选2025丨受争议宗教师澄清:工人党”聆听“请求 不等同于答应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飞普吉岛遇“海龙卷”挡路 机长绕道乘客吓到念经
|
盗用他人名义捐款自肥 美前议员桑托斯判刑7年
|
华总总会长免选连任议案 |
槟华堂反对 “立即撤回召开特大”
|
狮城大选2025丨受争议宗教师澄清:工人党”聆听“请求 不等同于答应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飞普吉岛遇“海龙卷”挡路 机长绕道乘客吓到念经
|
盗用他人名义捐款自肥 美前议员桑托斯判刑7年
|
华总总会长免选连任议案 |
槟华堂反对 “立即撤回召开特大”
|
狮城大选2025丨受争议宗教师澄清:工人党”聆听“请求 不等同于答应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殺叢集現象
星洲人
林潤崧 | 自殺——叫青少年太沉重
***請讀者會員謹慎閱讀,以下內容包含自殺主題。*** 這讓我細思極恐,因為這是一個強烈的自殺叢集現象(Suicide Clusters),裡面有了空間和時間兩種叢集,特別是在第一宗坤成女生的案例發生之後。 「有效能的人際關係是解決自殺課題的關鍵。」 ~ 涂爾幹 我自己在青少年時期,也曾有過企圖自殺的念頭,那時並不是我真的想自殺,只是當一個人找不到求助資源時,內心浮現的解決方法之一。我用企圖自殺來說明自己當時的念頭是因為我真的有嘗試過,然而企圖自殺並不意味著一定成功,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完成自殺,各位讀者也沒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了。 由於無法取得一個明確的數據,探悉一個人一輩子會有多少次的自殺念頭,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大約9 %的人口在一生中會經歷至少一次自殺念頭。然而,大部分有自殺念頭的人都不會付諸行動,所以,人有企圖自殺的念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因為從企圖自殺到完成自殺,其中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空間。 這讓我進一步思索,我曾研究過著名的心理文化學者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的《自殺論》,他否定了將自殺歸咎於非社會因素的觀點,而是認為自殺跟社會因素有關,即自殺與精神異常和人類學的種族特性、遺傳,及其氣候、氣溫等,也和模仿的行為有關。從他對自殺現象的研究成果揭露,自殺念頭是無法長期醞釀,但自殺與社會環境有關。所以我們能從自殺的社會環境中,找到某個人自殺的根源和背景。 涂爾幹的研究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某些社會結構下的自殺率更高,因此列舉出四類社會整合與規範的自殺類型,分別是: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脫序型自殺以及宿命型自殺。其中,利己型和宿命型引起我對近期青少年自殺事件的關注: 利己型自殺的核心在於社會性情感聯繫的缺乏,當個體感到孤立、疏離,或缺乏與社會的情感聯繫時,更容易走向自殺。青少年階段更是一個重要時期,這是他們自我認同和社會情感建立聯繫的關鍵,因此孤立感和疏離感特別容易出現。 宿命型自殺是指個體感到生活過於受控、沒有選擇或希望,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情況。青少年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家庭及社會條件下,也可能出現這類自殺傾向。 近期馬來西亞華文學校接連發生青少年自殺事件,短短一個半月,發生了三起同質性非常高的自殺案例: 日期 地點 對象 形式 壓力源 10月1日 吉隆坡坤成中學 14歲女生 八樓墜下 生活壓力 11月7日 森美蘭芙蓉中華中學 16歲男生 四樓墜下 生活壓力 11月17日 檳城恆毅中學 14歲女生 八樓墜下 學業壓力 同質因極高,指的是 社群(中學學校)、地區(城市)及短期內(一個半月)。 這讓我細思極恐,因為這是一個強烈的自殺叢集現象(Suicide Clusters) ,裡面有了空間和時間兩種叢集,特別是在第一宗坤成女生的案例發生之後。 三起青少年自殺事件的發生無不讓人感到心酸,這間中最讓我糾心的是首起自殺案例,其曝光率是其他兩起案例的數倍之量。 我提出一個問題供大家思考,特別是青少年自殺事件發生後,高度曝光率會帶給其他青少年(特別是自殺風險高群體)什麼樣的信息? 首先是遺書的曝光。在遺書中表達自己很愛父母,但不確定父母愛不愛她的信息,並對自己的行為表達愧意。這封遺書所曝光的信息,其背後(恰好滿足自殺風險高群體的心理)正是在傳遞——原來自殺是可以讓父母反省及感到後悔的。自殺風險高群體不只獲得了一個允准,並且這個允准還能滿足讓父母反躬自省的條件,這也正是他們最渴望而不可得的結果。 這正是引發自殺現象的社會情境,社媒的高曝光率極有可能引發模仿自殺效應(Copycat Suicide),也就是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這一概念來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書中主人公的自殺行為引發了一波模仿的現象。這表明,自殺行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通過媒體或社交圈的影響被模仿,並可能觸發”認同“或模仿的心理。 第二,生活在過於壓迫性的社會或體制中,或過度約束或壓制的家庭,導致生活失去自由、選擇和希望的情況下,對照顧者(父母、師長)而言,這些可是“都是為了孩子好而做的決定”,但對被照顧者(孩子、學生)而言,這些叫做“控制”,而且是不可抗拒的控制,誰要是真的反抗,常常就被冠上“不孝”、 “忤逆”的道德勒索了。 第三,社會化情感聯繫過於薄弱,個體感受孤立無助,在心靈上無法就近獲得扶持,反而是更多的排斥、羞辱、誤判等。青少年在心智發展上,無法和成年人在經歷上累積的心智程度匹比,家庭生活裡若缺乏歸屬感,在學校缺乏社會支持,生活圈和朋友圈呈現過度的個人主義和低社會整合度,發生自殺的機率自然就更高。 35年前我還是一個曾經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那也是因為自己當時無法接受家裡發生鉅變而心理產生的想法。 當然處在那個年代,媒體還是以一般傳統紙媒為主,互聯網還沒有發展起來,也沒有人手一機的現象,我能接收到自殺的信息的機會自然就很少,也沒讓我看到可以通過死來讓父母反思自己行為的新聞。 當年發生家變後,我身邊出現很多關心我的人,在不同程度上給予我心理與生理上的扶持及照顧,這大概也是我沒有從企圖自殺到完成自殺的關鍵了吧! 星洲關心你:輕生事件頻發,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5月前
星洲人
更多自殺叢集現象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