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然

在泗里街的朋友家做客,一下车就嗅到花香,原来她家门前种了一棵七里香。原本种在花盆,后来花盆裂了,它根扎在泥土,越长越茂盛,叶子几乎触及屋檐。白色的小花,越开越多,香气越来越浓。大清早,朋友大门一开,花香涌入客厅,她尽情地闻花香,心情就像洒下的阳光那么亮丽。 作家梁放送我两棵七里香,种在花盆里,已经好几年,长高了不少,花却开得不多。我天天浇水,偶尔也施肥,并细心观察它们的叶子,是否有害虫滋生。由于后院太小,不敢种在泥土中,不然它们肯定长得异常茂盛。后来梁放知道我喜欢茉莉花,便送一盆给我。这盆花虽小,但已经开花了,香气清新幽雅,难怪古诗云:一卉能熏一室香。每天早晨,一起身我就到后院赏花。沾着露水的花瓣,晶莹剔透,清新脱俗。有的花朵已经凋零,捡起来闻,香气仍旧浓郁。 最近妻子打算品尝某网红所介绍的叻沙,该咖啡店位于三哩老巴刹。那儿的泊车位有限,我侥幸在中药店后面的泊车场找到了位子。一下车,一股清香扑鼻,抬头一望,发现靠近围墙有好几棵七里香,花开得密密麻麻。香气缠绵,时光停滞,浑然忘我,若非妻子催促,我还舍不得走开。在生活节奏快速的城市,突然嗅到花香,行人缓下脚步,驻足闻香,这是一种享受,也是心情的解放。无论是斯斯文文地闻着,或贪婪地猛吸几口,相信此举能讨花儿的欢心,激励它们开得更殷勤。当然,也不忘记感谢花主的慷慨,让花香与行人搭讪,让花香与行人谈心。 我家的一棵桔子树,是父亲多年前买给我的,种在后院墙角。它一直长不大,我怀疑是因为光线不足。后来移到花盆,搬到阳光普照之处,它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叶子变得翠绿。由于疏于施肥,它不常开花,也不结果。今年8月下了蚯蚓粪肥料,一夜之间,疯狂地冒出许多花蕾。隔了几天,小白花开得满树,啊,我终于迎来了桔子树的花季。小白花吐露芬芳,沁人心脾。父亲已经走了4年,他的桔子花才盛开,只怪自己平时慵懒,没有细心照顾,辜负老人家的一番心意。 桔子树结果了,细小的模样,叫人怜惜。几个星期过去了,居然还长不大,我有点气馁。农业界的朋友说花盆太小,应该移植到比较大的花盆。果子还太小,我不敢贸然行动,担心折断其根,更担心果子全都掉落。再等一段时间吧,才把它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家。 做好自己 有尊严地活着 在泗里街小住的那几天,我参观了妻舅阿冬的果园。他起初以种植可可为主,后来陆续种了各种果树,单单桔子就有三十多棵。站在桔子树前面,香气围绕,闻着一阵又一阵的清香,突然想起我院子里的那棵桔子树,形单影只,孤军作战,哪像阿冬的桔子园,宛如一个大家族,人多势众,众志成城,开得放肆,开得痛快。 桔子花,颜值虽然没玫瑰妩媚,姿态也不像百合高雅,可说是其貌不扬,然而,它却拥有一群积极、勇敢且真诚的伙伴,时机一到,大伙儿尽情地绽放。桔子花传递的信息——平凡朴实的生命,即使毫不起眼,却具有个别的价值,又何必羡慕他人的才貌、财富和地位?做好自己,有尊严地活着,人生才有意义。 阿冬的兄姐们离开学校后,一个个往外发展,他却心甘情愿留在家乡,专心务农。在他眼里,翠绿的叶子,纯白的花朵,都是美好的盼望。盼望果实能够顺利成长,盼望桔子丰收,盼望卖个好价。至于花开得美不美,香不香,那倒是其次。 水果成熟季节,经常有松鼠或鸟类偷吃水果,若不及时驱逐,损失惨重。阿冬的果园靠近小河,雨季来了,河水泛滥,淹没果园;旱季则缺水,影响植物的成长,也是另一项挑战。 究竟多少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至少阿冬不是。花开固然浪漫,花落令人伤感,若付出努力却无收获,岂不坐吃山空?人总要面对现实。阿冬告诉我,达雅节桔子的市场最好,需求量增加,市价从一公斤2令吉飙升到8令吉。蜜柑的价格一向比桔子好,他曾经种植蜜柑,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生产,加上虫害问题,最终他放弃了。 参观了阿冬种植的其他果树,如榴梿、番石榴、黑橄榄、奶油果、无花果,心中感慨,即使科技再先进,人类依然离不开土地。我们的大地母亲,养育一代又一代的儿女,开花结果,生生不息。当果园里的果树开满了花,是大地母亲对劳动者的回馈。其实,从果树飘出来的花香,阿冬倒没闲情去闻,因为果园还有许多琐碎的工作要打理。 离开果园之前,阿冬带我去看他的巴西龙眼,突然瞥见几只松鼠在树上正享用水果大餐。他拎了一根木棍,在湿漉漉的草丛中奔跑,追赶松鼠。松鼠精灵得很,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驱逐松鼠之后,大汗淋漓的阿冬回到我身旁,我嗅到花香以外的气味,那是属于劳动者的“香气”。请勿嫌弃他们的汗水,那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执著与热爱。我且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星期前
静谧如镜的太平湖,承载着太平人无尽的骄傲。那一片静静的湖光山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然而,最近市政局在湖边设立了一座崭新的打卡点,白色的几何形石墙在湖畔突兀而立。石墙中间的方形洞口,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留影框,供游客拍照打卡。 这座新地标的出现,犹如在湖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波澜。社交媒体上,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个打卡点为太平湖增添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景区的多样性。然而,更多人则批评它破坏了原本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自然风光自有它的语言,它不需要人工的装饰,也能让游客感受到它的美丽。如诗如画的风景应当保持其最原始的模样。朋友曾经打趣道,真正美丽的地方不需要“I LOVE XYZ”的标志来证明其价值,然而马来西亚却偏偏对此热衷,仿佛每个美丽的角落都必须用醒目的标志来提醒游客:“这个地方值得一拍。” 有人觉得它别具一格 太平湖的留影框并未获得所有人的喜爱。仅仅几天时间,原本整齐排列的“TAMAN TASIK TAIPING”字样就被人破坏,字母缺失成了“AMAN A TAIPING”。相信如果不及时修复,这个白色石墙可能就会像破窗理论那样,很快就会成为签名涂鸦的靶子。 就个人而言,我不觉得它有特别的美感,但也没有到令人反感的地步。毕竟它并非违法建筑,而只是一个新的装饰而已。正如那句哲理所说:“存在即合理。”我们在网上再多的抱怨,也改变不了它的存在。 再者,审美本来就是主观的,有人认为不好看,也许有人觉得它别具一格。或许,一开始觉得不合眼的设计,最终也会变得顺眼。作为一个太平人,只是衷心希望大家能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无论新旧,都值得珍惜。
2星期前
当我离开那段日子愈远,愈是难以忘怀。停学后在油棕园工作的3年岁月,不停在脑摆荡,像一幅古老的钟摆,不时敲打记忆的声响。 窗外的风景不断更迭,两旁倾斜的梯田、一排排油棕树井然有序地排列着,绵密的云朵缓缓飘浮在天空如一只慵懒的猫儿在舔舐脚尖。在恍神间,我悠然地停在树林间,一旁是柏油马路,一旁则是树林。这就是工厂的所在地了,宛如坐落在文明与野蛮之中,远处隐约散落几处宽敞的人家。那年21岁,来到这静谧、自然、偏僻的乡野,却感到莫名的忐忑与不安,对时间的流失忽然敏锐起来,一种被岁月浸透、一口一口吞噬掉的空洞感油然而生。 我每天会骑摩托上班,常经过一条河道。它属于两州属间的边界,河上有一只专送人过岸的小船,用不到5分钟便能渡到对岸。河四周被群树包裹着,无边无际的绿梯仿佛可通达远方,或许在某处正隐藏着一处桃花源,但渴望迷路的我却始终顺利抵达目的地。 岸边沼泽布满腐烂的猴子粪便,需谨慎绕开,而潮湿与干瘪的木桥,融合了河水咸腥的味道散发出一种原始的气息,安抚了我内心的骚动。我喜欢把摩托停在船最前方,感受最初的风和阳光,这样也可以避开与船夫交谈,嘈杂的引擎声及隔音的头盔,让说话时得提高音量而变得狼狈。有时不得不开口,便成了嘴拙,勉强挤出一些词不达意的字句,最后往往用沉默来掩盖更大的沉默。 这是姑丈众多工厂之一,设备还算齐全,包括4辆罗里和一台改装堆高机,把叉式的两瓣长铁换成又宽又平的长斗,方便铲挪油棕。这里没有篱笆,棕榈树跟沟渠之间便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任何人都能自由进出。办公室由长形货柜箱组成,旁边则是磅秤,每天会有许多罗里来来往往,装满了油棕上去,卸下了油棕上来。 看着罗里往复离开,如日月相互追逐,总在想我的锋芒会否在这里消磨殆尽,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男人?室外是两间由橡木简单搭成的高脚屋,供员工休息和储物,底下长满了野草和泥土,还不时飘着纸屑和塑料袋,几只流浪狗偶尔也会相约来这里打盹与过夜。 这是一间运输公司,专收集棕榈果实,再运往炼油厂。收纳果实的空地称为“地台”,在高峰时期为了节约空间,堆高机会把果实不断往上推,慢慢堆积成座小山丘。从办公室往外看,一片熠熠生辉的橘红色显得刺眼,尤其在晌午时分,当阳光洒落在果实表皮上,恰似条巨大的金龙鱼栖息在那里蠢蠢欲动。闭厂时,把公司的货柜箱上锁,而空地上剩余的果实,便利用罗里和堆高机首尾相连围堵着,防止偷窃。 油棕的“老灵魂” 无所事事时,我喜欢坐在小屋旁看司机站在罗里上方整理凌乱的油棕果,因为空间有限,所以他们会手握长柄把一粒粒的果实贴紧排列,填满每个缝隙,生怕浪费一丝空间。 他们戴着手套,脚着树胶鞋,凭借数十年的肌肉与触感经验,站在约5米高的罗里上“挥舞”着赏心悦目的技艺。装载完成后罗里可重达30吨重,像是背着一座橘红色的山峰,夕阳恰巧经过时会否被误以为正下山呢? 油棕啊,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它犹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会根据“肤色”来划分等级,官方更严格区分了16种类别:成熟、半熟、未成熟、太成熟、空壳、腐臭、茎太长、不新鲜、隔放太久、肮脏、太小、损坏、带病、杜拉(Dura)症状、颗粒散落、潮湿。但政府发布的严苛规定并不与实践成正比,在辨认果实上一般用肉眼迅速判断足矣。 表皮上呈橘红色就算成熟了,黑黄或紫青色则未熟。若要再进一步断定,便以斧头轻削果实外皮,切口上呈橘色表示已熟,黄色则不熟。 油棕属长远的经济农作物,需待长时间来开花结果,因此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经济实力。一般3年后才开始结果,但这时由于体积过小不被接受,5年后才较有分量,勉强以低价出售;一直要到七、八年以上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果实。直至15年后,是油棕的壮年期俗称“大果”,在这段黄金时期里,果实会变得结实饱满,经济价值极高。25年后,则转入老年期,所谓的“老树”,随着年月产量减少,但尚可坚持一段时间,故收益仍可观,真是鞠躬尽瘁的植物啊!也许油棕树善于陪伴,在数十年中默默地守候,看着你成长、看着你不断扮演生命种的不同角色。 也许油棕是一种“老”植物吧,拥有“老灵魂”,即使初入泥土的幼苗,也让我觉得它有了“老”的感觉,怎么会呢?是叶子的缘故吗?其枝叶一排排回旋而上,坚细的刺隐藏在枝桠内,年纪轻轻就有了心机,似一个老练的情人,在深爱中伏笔伤害。随岁月流逝,历尽数十年风霜后却蜕变成一棵饱含沧桑的植物,像个稳重的情人,一生中不断受情所困,苦苦包裹着执著的灵魂。于是沉重的果肉变成忧伤的重量,四周长出了又长又尖锐的毒刺,不再轻易让人拥抱。或许油棕懂爱情呢?上帝设计得这般精细,宛如它懂得不愿再受伤害而主动伤害的真谛。因此它比玫瑰粗狂,也比玫瑰深情。 这些日子已远去,我曾设法离去的,也如愿抵达更远的地方。油棕园的事看似与我无关,但它仍在岁月里不断反刍,以为的尘埃落定,却又纷飞漫天。我既眷恋但又拒斥,那种看似岁月静好的稳定生活,实质是一种蹉跎岁月的假象。我不愿回去了,年少时的矛盾、迷茫与梦想都曾散落在这片油棕园里,它会不会茁壮成长,变成一段充满荆棘的故事呢?
1月前
2024年伊始,我们读了《夜色下的小屋》和《家》,这一期我跟小禹继续读了以“家”为主题的绘本。这本曾经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小房子》,就连阿哥和阿妹都竖起拇指赞好呢! 买下《小房子》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本绘本创作年代久远。幸好买了,我们这才能读到这本创作于1943年的经典绘本! 作者弗吉尼亚·李·伯顿是20世纪美国最具代表的绘本作家之一,虽然她一生只留下7本绘本,但其中两本就已经为她赢下了凯迪克奖,除了《小房子》,另一本她所创作的《罗宾·胡德之歌》也在1948年获得凯迪克银奖! 对城市好奇的小房子 《小房子》的前后环衬充满细节,作者用连环图的方式,记叙时代的变迁。每一幅小图的小房子没有变化,但房子前面的马路上的交通工具一直在“进化”——从骑马到马车,从脚踏车到汽车,从电动车到大型运输货车,最讽刺的是,第一张图里被当作交通工具的马,在最后一张图里,变成了坐在车里被载的“宾客”!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一栋粉红色的小房子,长得很传统,是儿童图画里经常出现的房子:鳞片般的屋顶上有烟囱,正中间是大门,左右两侧是对等的窗口,屋前是小径,旁边种满花草。和谐且宜居。 作者在故事一开始就交代说,盖房子的人有一个心愿:“永远不要把小房子卖掉去换金子或银子,我们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仍然要住在小房子里。”我感慨:“现代人买房子除了自己住,都想着投资回酬,已经很少人想到‘传承’这件事。” 作者用拟人化的书写方式,赋予了这个小房子灵魂;小房子就住在乡村的小山顶上:“早晨,它看着太阳升起;晚上,它看着太阳落下。一天又一天,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有些不同……可小房子一点儿都没变。” 住在乡下的小房子,当然会对城市感到好奇,总在想着城市究竟长什么样。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在乡村,也会对大城市充满向往,每次看火车向着南方轰隆开去,都会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也要离开小镇去那繁华的远方……(阅读全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许雪翠/家的模样 许雪翠/以善意 启新岁 许雪翠/【年度重点推荐】 一起进入绘本的奇幻世界 许雪翠/在日常里观察种种“之后” 许雪翠/我和你一样
11月前
2024年伊始,我们读了《夜色下的小屋》和《家》,这一期我跟小禹继续读了以“家”为主题的绘本。这本曾经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小房子》,就连阿哥和阿妹都竖起拇指赞好呢! 买下《小房子》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本绘本创作年代久远。幸好买了,我们这才能读到这本创作于1943年的经典绘本! 作者弗吉尼亚·李·伯顿是20世纪美国最具代表的绘本作家之一,虽然她一生只留下7本绘本,但其中两本就已经为她赢下了凯迪克奖,除了《小房子》,另一本她所创作的《罗宾·胡德之歌》也在1948年获得凯迪克银奖! 对城市好奇的小房子 《小房子》的前后环衬充满细节,作者用连环图的方式,记叙时代的变迁。每一幅小图的小房子没有变化,但房子前面的马路上的交通工具一直在“进化”——从骑马到马车,从脚踏车到汽车,从电动车到大型运输货车,最讽刺的是,第一张图里被当作交通工具的马,在最后一张图里,变成了坐在车里被载的“宾客”!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一栋粉红色的小房子,长得很传统,是儿童图画里经常出现的房子:鳞片般的屋顶上有烟囱,正中间是大门,左右两侧是对等的窗口,屋前是小径,旁边种满花草。和谐且宜居。作者在故事一开始就交代说,盖房子的人有一个心愿:“永远不要把小房子卖掉去换金子或银子,我们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仍然要住在小房子里。”我感慨:“现代人买房子除了自己住,都想着投资回酬,已经很少人想到‘传承’这件事。” 作者用拟人化的书写方式,赋予了这个小房子灵魂;小房子就住在乡村的小山顶上:“早晨,它看着太阳升起;晚上,它看着太阳落下。一天又一天,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有些不同……可小房子一点儿都没变。” 住在乡下的小房子,当然会对城市感到好奇,总在想着城市究竟长什么样。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在乡村,也会对大城市充满向往,每次看火车向着南方轰隆开去,都会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也要离开小镇去那繁华的远方! [vip_content_start] 快淹没在高楼大厦的小房子 可是,有这样的向往的小房子要如何移动呢?随着时间飞逝,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更迭,小乡村开始悄悄的起着变化了! “孩子们长大了,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夜里,城市的灯光似乎更亮了,更近了!”读到这里,读者听到的,是发展的脚步声啊! “很快的,来了测量人员,在小房子面前画了一道线,后来又来了一辆蒸汽挖土机,在开满雏菊的小山上挖出一条路……再往后,来的是装满大石头的卡车,最后是一辆蒸汽压路机,用大滚子把路面碾平,山路就完工了。” 小朋友惊呼:“原来小房子不必移动,城市会自己来找他!”是的!很多小地方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你看!”我说:“现在小房子周围开始出现花园住宅区了,小房子更多新朋友了耶!是好事吗?我们看下去吧!” 鳞次栉比的房子,从城市回来的卡车和汽车,新建的油站,还有因应商机而出现的路边摊,小乡村开始变得热闹而繁忙,“每一件事都比从前快很多”。 不只是生活的节奏因为发展带来了改变,周围的马路和建筑物开始越来越多——高档或廉价的公寓、学校、商店、停车场…… 于是,没有人想要继续住在小房子里了,也没有人想要照顾他,可是又不能卖,所以小房子只好孤独地立在原地,默默地环视急速变化的四周! “原来生活在城市是这个样子的!”在整晚不熄灭的路灯照耀下,小房子开始想念开满雏菊的田野,开始想念月光中摇摆的苹果树。 这样的描述,对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来说,特别有感。阿哥就说了:“住在大城市的我们,真的会逐渐远离大自然。就算回去乡下探亲度假,没过几天就会不适应那里的慢节奏,会觉得闷。”我调侃:“尤其网速还特别慢,打游戏特别卡,想着快点回来对吗?” 阿哥说:“城市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依赖网络,习惯便利,动不动就想要逛商城,作者在1943年就对城市化有深入的观察,说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焦虑,那么忙碌,真的很厉害!” 就如绘本中描写的,发展的速度真的特别快——小房子的头顶开起了高架火车,火车来来往往,发出好大的声音,空气中充满烟雾和灰尘,小房子再也分不出现春夏秋冬,因为每个季节看起来都差不多。 这时候,画面里,我们已经没办法看到小房子全貌了,他已经就快被四周的建筑物和高架铁路淹没了! 真的好伤心啊!就算我们知道,城市化和发展都是躲不过的,但看到画面里被挤压的小房子,还是会莫名悲伤。发展虽然带来进步,但在过程中,我们究竟又失去了什么? 终于回到小山上的小房子 幸好故事发展到最后,当年盖小房子的爷爷的曾曾孙女找到了小房子,并决定将他带出城! 搬家公司将小房子拉出城的时候,多令人高兴啊!小房子终于回到了那开满雏菊,长满苹果树的小山上!小房子回家了! “它再也不会对城市好奇了,再也不想住在城市里了,头顶,满天星星闪烁,一轮新月升起……这是春天……乡村的一切都平静、安宁。” 在书中感受自然 与内心对话 喜欢这本绘本,因为它打开我们对一座城市一个乡村的认知,也能让我们有新的思考和领悟。绘本不只是读一个故事,而是在翻阅故事的间隙,停下来跟我们的内在对话,重新调整生活的步伐。感谢作者,让我们在《小房子》里感受到了回归自然的召唤,提醒我们就算生活在繁忙的城市里,也要尽力留心季节的变化,不要让一颗心焦躁不安,然后有机会就多到田野去看那小雏菊,随风摇曳。 《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作者:弗吉尼亚·李·伯顿译者:邹凡凡弗吉尼亚·李·伯顿(1909-1968年)■ 美国作家、插画家,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曾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校和波士顿博物馆学院学习艺术。母亲是诗人,父亲是工程师兼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其他绘本作品有《生命的故事》、《跑的小火车头》、《缆车梅波儿》和《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等等。
11月前
1年前
位于巴生河旁的Kongsi Co-op于2021年7月成立,去年3月正式注册为合作社。在追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资本主义时代,Kongsi Co-op愿意抛弃“一人管理的霸权形式,选择以“一人一票”的民主表决方式管理。换言之,里头的人们希望透过群体力量,以相互合作取代竞争,集结众人的力量,连接人、土地和自然。 “合作社所推动的理念,其实就是合作经济。”Kongsi Co-op的创始人之一戴宝兰这样表示。 从蒲种开往旧巴生路的半途,驶入拐弯处。经过一小段住宅路后来到工厂区,便可见写着Kongsi Co-op停车场的招牌。沿着巴生河走去、沿途尽是绿意,一间隐匿在城市里的马来木屋展现在眼前。 这里是Kongsi Co-op社员的办公处,时不时聚集了不同领域的人在此聊天、分享生活理念。 “我们在装修时想保留这间木屋原有的特色,这些木板可能有60年历史了。”Kongsi Co-op工作团队之一的张兆豪,指着踩在脚下的褐色木板如是说明。 社区厨房聚集人与人 房子的后方是社区厨房(Community Kitchen),时不时会有料理匠人在此烹饪蔬食。在洗碗槽下方放着环保酵素,Kongsi Co-op的创始人之一戴宝兰解释道:“这是每一次餐后的to-do-list,我们会把厨余制成酵素,用来清理水源、净化空气,还可以种植。” 虽然Kongsi Co-op坐落在都市一隅,这里的人却不见城里人为生计忙得焦头烂额的模样。人们一面品尝创意料理一面交谈,欢笑声不间断。 “一家有机店老板带我来这里,我一开始也搞不清Kongsi Co-op是做什么的,以为只是一个市集的名字。”回忆起年初认识Kongsi Co-op的契机,林俊仁接着说:“我喜欢做园艺但家里没有空间,慢慢地我会来这边跟大家一起做。”他表示,Kongsi Co-op所推行的活动离不开环保友善、有机食材、社区关怀护理等,吸引其注意。“更重要的是,这边不会给我贪心、只顾着赚钱的感觉。” 说起Kongsi Co-op的理念,其实就悬挂在大厅的白色木墙上:“我们是马来西亚的一家消费者合作社,专注连接自然、土壤和人。我们渴望创造一个以人类和环境为中心的社区,让文化和社区得以永续经营。” 注重权力平等的合作社 在深入了解Kongsi Co-op前,你对合作社(英文:Co-operative ;马来文:Koperasi)的概念,又了解多少呢?1909年,英国人正式将合作社的概念引进马来亚。在80年代,国内发生华资合作社风暴,24家合作社一夜倒闭,华裔小商家或市井小民所投注的储蓄化为乌有。由此,老一辈华社对合作社的感观不佳。 现在,活跃于大马的合作社多以巫裔为主,其中就属大马农民产销合作社、自立合作社及马化合作社最为华社熟悉。对此,张兆豪说:“其实我们从小就接触过合作社,国民型中学内的学生合作社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学校合作社不只是单纯买卖东西的场所,而是由师生共同经营的合作组织。透过合作社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张兆豪认为,这完美体现了合作社营运模式不只发展经济、增进社会福祉,也与教育结合的目的。 换言之,合作社由一群人组成的经济组织形式,旨在满足社员的共同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通过共同投资和管理,再以合作经济的模式,让合作社成员能共享利益。 而世界上首个现代合作社于1844年在英国成立,名为罗虚戴尔合作社(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ble Pioneers)。 合作社为维护工人存在 19世纪初期,欧洲正值工业革命。 人们普遍遭遇低薪、工时长、商人贩卖假货的问题。为了改善生活条件,28名纺织业工人各自拿出一英镑,集资组成消费合作社。对内向社员贩售质量和价格更合理的日常必需品,如面粉、葡萄干、糖等,对抗血汗剥削。 至于在组织管理上,罗虚戴尔合作社在成立之时便设下营运原则。当中,最主要的便是采取民主管理制,男女皆有投票权,通过一人一票制共同决定合作社的职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合作社迅速扩展至全球,亦被视为帮助农民、工人和贫困群体脱离贫困,且实现经济独立和社会发展的模式。 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ICA)成立,该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非政府社会经济组织。ICA在罗虚戴尔原则的价值基础下,制定了世界通行的“合作社七大原则“。 罗虚戴尔原则 (1844年) 国际合作社联盟七大原则 (ICA) (2003年) 1. 开放的社员制 1. 自愿与公开的社员制 2. 民主管理(一人一票) 2. 社员的民主经营管理 3. 按交易比例分红 3. 社员的经济参与 4. 限制股息 4. 自治与自立 5. 对政治和宗教中立 5. 教育、训练与宣导 6. 现金交易(不赊账) 6. 合作社间的合作 7. 促进教育 7. 关怀地区社会 按照上述图表,ICA所设定的合作社七大原则中最后一项为“关怀地区社会”。不难发现,Kongsi Co-op的创办理念围绕在此。 “你的需要由我来负责,我的需要由其他人来负责”,戴宝兰如是强调。 用合作经济建立起的大同世界 相较起以私人公司的形式营运Kongsi Co-op,她直言选择合作社的难度更大,“因为大家都可以‘讲话’,私人经营的公司叫Sendirian Berhad,最坏的情况也是我说了算。”惟戴宝兰认为话事权集中在管理层的模式,无法让Kongsi Co-op的理念传播得更远,“要把这样的概念做得更久、走得更远,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很多人理解。” 这也是为何Kongsi Co-op每个月都会举办2小时的Green Carpet说明会,邀请大众前来了解他们坚持的理念。“这个过程确实非常不容易,但合作社的初衷是非常美的,若我们可以把合作社的七大原则做好的话,真的会迈向大同世界。” 究竟Kongsi Co-op又是使用怎么样的形式,将合作社的理念套用在日常,影响他人? 提倡为他人付出 食物是人类日常起居的基本需求,亦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这亦解释了何以任何人到访Kongsi Co-op,这里的人都会开口问一句:“你吃饭了吗?我们这边有煮,要来一点吗?”Kongsi Co-op的厨房时时刻刻都有人,人们相互分配工作、不分种族为彼此准备有机素食,正正体现了Kongsi Co-op提倡的精神之一,为他人付出。 目前,Kongsi Co-op的工作团队有13人,主要负责合作社的运作和活动设计。这些成员加入该合作社前,在室内设计、金融、行销等不同领域工作。而聚集这群人的首要功臣,便是从事有机事业多年的戴宝兰。 她表示,成立Kongsi Co-op的概念并非冠病疫情后才迸发,但当时大家为生活奔波并没有余力深入思考。直到一场冠病疫情袭来,才唤醒了戴宝兰内心的渴望。她对着自己反问:“我究竟能为社会、团队做些什么?在全世界都停下的时段,我才真正重新思考现有的生活方式。” 用吃连接人与人 在众多方式中,她认为从“吃”可以带给更多人温暖,“你看许宁(Kongsi Co-op成员之一)就是因为吃,被我‘骗’进来的。” “今天新认识的一位马来朋友,首次接触有机食物,吃到最后他还添饭。”戴宝兰以此为例续称,“每个人都要吃饭,当我们很自在地吃饭就很自然地connect,可以一起谈彼此的理想。”这里也时不时聚集对烘焙和烹饪有兴趣者,分享饮食心得。透过这样的方式,Kongsi Co-op慢慢地遇见拥有相同理念的人,彼此聚集一块成为现在的模样。 为大人成立的学校 此外,教育是Kongsi Co-op主要推广的部分。目前,生命教育学院(KONGSI academy)由沈晓虹负责经营。在此之前,她在一家企业担任行销,亦曾开办有机咖啡厅。 “我认为有机是一种健康导向的生活型态,这与Kongsi Co-op的理念很契合,”她解释何以加入合作社的原因说道。沈晓虹深信,唯有透过教育的方式才能传承知识,“我们欢迎有相同理念、渴望学习新生活方式的人前来,让更多人知道其实生活还有别的选择。” Kongsi Co-op会定时举办工作坊,如老人护理、导读会、发酵饮食、园艺、营养等课程,唤醒人们对身心灵的知觉。她解释,生命教育学院更像是给予人们一个发展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此教育空间针对大人设计,“因为只要大人做得够好,小孩就也会变好。” 对此,戴宝兰进一步说明,大人离开象牙塔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大人也是孩子,我们也有自己的专长。只是社会上用作衡量人的尺,只有一把。”但这把尺是否真的存在,衡量标准又是谁来制定?她续称,“后来我发现那把尺根本不存在,我们每个人才是自己的一把尺。同理,社会就是一个大型拼图,每个人都一样就不好玩了。” 她深信,当人人都可以发挥所长、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让社会渐渐变得更多元,“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活动,让参与的每个人从中受惠。” 人人都可发挥专长 若仔细观看,Kongsi Co-op的活动范畴囊括教育、餐饮、农业等议题,张兆豪强调说:“我们活动内容多元代表每个人的想法 ,好像Callie(戴宝兰)往吃的方向、我往农业发展。”即便想法是一个人的,但这里的人们会聚在一起脑力激荡、一起对话,“Kongsi Co-op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可以做任何想要的东西,其他人会全力支持与配合。” 当活动内容变得多元,戴宝兰随后补充道:“除了工作内容不会乏味无趣,成员也可以学习如何为自己争取想做的。”目前,Kongsi Co-op每个月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市集,吸引有兴趣者来此处交流。 “我是一名市集狂,我认为每个社区都需要有一个市集。因为可以把人聚在一起,从中得到启发,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地方。”她说。 即便不是Kongsi Co-op的成员,亦可以来到这里交流,一如每周五出没的园艺小分队。一群人会在房子的周围除草、种植或挖池,从中得到满足感。对此,戴宝兰解释说:“这就是我们说的‘人的发展’,慢慢地,他的创造力、合作力和意志力会被开发,会开始和社区产生共鸣,这不就是我们和谐社会的根本吗?”她认为,若社区以合作经济的模式经营,文化和人权都会被满足。 “但现在社会上只跑金融经济这块,忽略了身而为人,甚至没有人想过自然的权力,也就是Kongsi Co-op一直强调的‘人、泥土和自然’。”张兆豪进一步分析说。 最难走的路 Kongsi Co-op以合作社的模式运行了2年,正如戴宝兰先前强调“最难走的路”一样,张兆豪也略有感触。他说:“有时这里很多张嘴在说话,但也是这样另类的交流,让我们相互磨合,最终知道大家的理念是否一致。” 戴宝兰认为,人总会在无意识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而合作社的存在亦让人学会考虑对方的需要。她说:“我们要相信先为他人做,肯定会有别人来帮我做。”在此过程中,人们也能懂得如何建立起对人的信任,学会考虑对方的需求。 问及Kongsi Co-op的最终方向,张兆豪和戴宝兰双双坦言,希望借着Kongsi Co-op让更多人了解合作社的精髓,“慢慢地,或许很多人也想做合作社,我们大家就能相互扶持。” 更多【新教育】点看: 小学生不爱阅读?从小说看小学生的阅读文化 赴俄留学 医学工程系最热门 本地漫画家梅志民——用平凡故事创不平凡的《我小的时候》 徐有利与哥妹俩——创刊20年 故事未完待续 饥饿30自办营营长分享“传承”经验
1年前
2年前
干旱是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之一。 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计和生态系统,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饥荒、流离失所和冲突。随着气候变化改变干旱的自然模式,我们预计会更频繁、更长时间、更严重地看到干旱。正因为如此,气象学上的干旱预测方法已经变得非常有价值。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说法,气象干旱是基于干旱或降雨不足的程度以及干旱期的长短。当长时间降雨量很少或没有降雨导致缺水时,就会发生干旱。该问题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和环境受到影响,例如农业、水资源、能源生产和其他领域。 “干旱预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风险管理、干旱准备和缓解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英迪国际大学工程与工料测量院系高级讲师慕尼尔(Md Munir Hayet Khan)博士解释,准确的预测对于减轻其影响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至关重要。尽管如此,干旱对受各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能够提供气象干旱的准确预报,当局和公众就可以为干旱条件作好规划和准备”。 从冷岳河流域降雨站收集 在一项基于小波(Wavelet)的混合ANN-ARIMA气象干旱预测模型研究中,慕尼尔博士和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分析了1986年至2016年30年的降雨数据,这些数据是从冷岳河流域周围的降雨站收集的。该研究是为了测试一种混合模型(W-2A模型)的新方法,以检验其准确预测未来干旱的能力。 据慕尼尔说,多年来人们开发了各种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干旱。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结合两个或多个独立模型可以成为提高干旱预测准确的有效方法,并且基于小波的混合ANN-ARIMA模型提供了更好的预测结果,可用于未来的干旱预警系统。 “我们将小波变换、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相结合,创建了一个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干旱的新混合模型(W-2A 模型)。”慕尼尔强调。 小波是一种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可用于查看不同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NN 通常被用于干旱预报,因为它可以管理大量数据,还可以模拟降雨、温度和其他气象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另一方面,ARIMA模型是一种常用于时间序列预测的统计模型。它们对于历史数据中的趋势和模式模拟特别有用,也可用于解释季节性和其他周期性模式的影响。 慕尼尔还表示,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年降水标准指数(Annual Precipitation-SIAP) 干旱指数(Drought Indices – DI)来计算过去的干旱事件。 “SPI是一个全球公认的干旱指数,需要进行参数估计。同时,SIAP非常简单,不需要参数估计。” 据慕尼尔叙述,气象、水文、农业和社会经济等不同类别的干旱都有不同的指标,每个指标都有其局限。 “要跟踪干旱事件,需要准确的指数和可靠的水文气象数据。”他补充,并指出没有单一的指数可以准确描述此类事件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也可预测洪水 他对研究达到目标表示满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实现了提出一种新的混合技术的研究目标,该技术结合了小波变换、ARIMA和ANN的优势,分别使用SPI和SIAP准确预测未来的干旱。” 这一发现有望提供一个更稳健和准确的预测,并且是一种预测未来干旱状况的新方法,增加了现有知识。该模型也可用于洪水预测,因为DI可以对选定区域的潮湿条件进行分类。 需要注意的是,干旱预报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受气候变异、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完全准确地预测具有挑战。 “我相信这种新的混合模型(W-2A模型)可用于帮助农业部门、水资源管理和执法当局针对干旱的长期影响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慕尼尔总结道。   更多文章: Agoda CODEGODA编码赛挑战3小时解决6算法 MYStartup Hackathon X DNB编程马拉松赛,6人用5G技术 破题赢万元 新纪元美术系毕业生,用创意与美关怀社会 与MIFFest联手推广电影创作 BMW短片奖下月1起收件 他们的心生病了,留意年轻人的呼救声 陈君敏/让绘本插上写作的翅膀 ESMOD毕业生创意作品展示才能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