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花城专题

在我国各处乡区,有着星罗棋布的小型住宅区,鲜少为人所知,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马口通往淡边路的甲啤士12里村,就是一个典型只有数十户人家的小住宅区,过去以来寂寂无名,但是在2020年11月19日当天早上发生的严重水患,导致甲啤士12里村对外交通一度完全中断,也让这个小新村的名字,开始进入大家的眼帘。 报道/摄影:黄家强 在我国各处乡区,有着星罗棋布的小型住宅区,鲜少为人所知,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马口通往淡边路的甲啤士12里村,就是一个典型只有数十户人家的小住宅区,过去以来寂寂无名,但是在2020年11月19日当天早上发生的严重水患,导致甲啤士12里村对外交通一度完全中断,也让这个小新村的名字,开始进入大家的眼帘。 甲啤士12里村顾名思义,就是位于马口通往淡边路12英里(大约19.2公里)的一个小住宅区,其地理位置相当特殊,即位于仁保与庇朥县的交界,并以公路线为分界,一侧华人住宅区是属于仁保县,另一则园坵宿舍则是属于庇朥管辖。 虽然甲啤士12里村是属于遮兰巴当州选区,但村民却有些是庇朥柔河州选区的选民,因此形成特殊性。 《花城》记者这次访问希盟甲啤士12里的管委会主席罗子伟,让他对这个小乡村的种种事迹娓娓道来。 陈旧水管频破裂断水罗子伟盼一劳永逸解决 在甲啤士12里村成长,如今在甲啤士10里村路边经营茶室的罗子伟(47岁),是于2018年之后,获委任为家乡甲啤士12里村的管委会主席。 仅40余户华印居民 他指出,甲啤士12里村只有约40余户,并非传统华人新村,而是属于重组村性质,目前有30余家华人,10余家印裔居民。 数十年来,村民都是小园主,平时以割胶、种植农作物为主,大家过着朴素无华的生活。村里小孩一般都是被送到外面的小学接受教育,在完成中小学课业之后,就会到大城市,如新山、新加坡或吉隆坡工作,因此村里是典型的老人村,只有过年过节,外地工作的游子返乡时,村里才有一些热闹气氛。 该村的基设在过去没有太大发展,但在2018年之后迄今5年,除了罗子伟之外,也经历两任联邦村长,基设分阶段获得提升。 续申请拨款提升基设 但是基本设备提升永远都做不完,因此随着希盟再度执政森州之后,罗子伟计划再申请拨款,陆续提升村民的篮球场、道路、民众会堂等。 此外,甲啤士12里村近年来因为地下水管陈旧,时常破裂,以致断水,让居民的生活作息受影响,因此罗子伟希望当局重视,最好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2020年大水灾 沦为泽国 2020年11月19日的凌晨2时开始,下起连绵倾盆大雨,导致森州东部仁保、庇朥及淡边三县交界多个地区传出水灾灾情,包括庇朥柔河区甲啤10里村、甘榜马兰、甘榜阿逸达令、甘榜冷甲原住民村落、仁保区甲啤士12里村及淡边县武吉罗甘发生严重水患,低洼地区沦为泽国。 此外,由于路边河水高涨,导致马口通往淡边路,靠近甲啤士一带多处路段在当天凌晨4时许被水淹没而交通中断,最深之处水位达五六尺。虽然水位在早上雨停后慢慢消退,但是直到中午12时许才开始通车。 一度无法通车如“孤岛” 至于四周被河流包围的甲啤士12里村,自当天凌晨4时许开始,对外交通完全断绝,无论是南下通往冷宜及淡边方向道路,或北上通往马口方向的道路,全部都被水淹没,一度无法通车,以致犹如孤岛。 居住甲啤士10里的罗子伟接获通知后,连夜赶返村里了解灾情,却被阻拦在距离新村约一公里外,无法进入,忍不住心急如焚。 所幸雨势停止后,直到中午12时许,道路水位消退,消拯局人员才顺利进入其中了解情况。 罗子伟回忆,当时村里共有10余间住家被淹没,水位深约数尺不等,由村里通往民众会堂的道路也一度被河水淹没。 水位过高消拯罗里难入村 在当天早上,多辆消拯罗里到场准备进入甲啤士12里村,但是水位过高而无法通行,唯有在路边等候水位消退,直到中午12时许,消拯人员成功进入甲啤12里村。 罗子伟说,消拯局人员巡视后告诉他,民众会堂后方围墙被河水冲倒坍塌,大量黄泥水涌进民众会堂四周范围,消拯局人员在会堂现场拉喉清洗黄泥。 截至当天中午12时许,当局统计的数据,甲啤士12里村共有16间住家受灾,水淹2至5尺。 据了解,森州行政议员张聒翔在当天早上接获罗子伟通知后,于早上7时许赶到甲啤士10里村慰问灾黎,原本接着拟闯水路进入甲啤士12里村,但是因道路被河水淹没,而且水位过高湍急而放弃。 当时一些长辈告诉张聒翔,当地鲜少发生水灾,上次水灾是发生在70年代。据当局给予森州政府的报告是,当天凌晨降雨量110毫米,算是相当高。 事发后,很多善心团体纷纷带着物资到甲啤士12里村及10里村接济受影响的村民, 事隔3年,因为水患留下的很多痕迹都已被岁月抹平,原本甲啤士12里村通往10里村,直达马口的河畔路段,也被湍急河水冲毁河堤,一边道路出现龟裂。 由于受到疫情及行管令影响,在经过数年等待之后,有关河堤道路已获得公共工程局建竣。 近年才有网络与世界接轨 在过去,甲啤士12里曾经是手机网络空白区,居民完全无法使用手机网络,只有凭着住家固定电话对外联系,一旦通讯故障,等于对外联系隔绝。 罗子伟说,近年来,当局有在12里村对面兴建了一座电讯塔,使到村民可以用手机连接网络,跟着时代脚步与世界接轨。 罗子建:返乡生活网售农作物 现年55岁的村民罗子建,年轻时候就离开家乡到外面闯世界,年轻时期曾从事树桐行业,过后在吉隆坡担任二手车销售经理,以及经营面包店等,但是于2018年,毅然离开工作岗位,返回老家,除了照顾老人家,也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 他说,年轻人肯定都会想到外面工作看世界,但是与家乡互相比较,吉隆坡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每个月都需要达到销售目标,因此每日工作十多个小时是正常现象,但是收入会比家乡高。 由于家中长辈已老迈,因此罗子建于2018年就返回离开数十年的家乡居住,如今靠着贩卖自家土地出产的农作物,赚取生活费。 善用手机科技推销量 由于村里可用手机上网,因此罗子建时常通过手机群组,在各区的群内发布销售农作物的消息,往往也有很多人,包括友族同胞直接下单购买,因此销售管道方面也算跟得上时代脚步,也证明乡区村民只要善用手机科技,亦可达到销售的效果。 虽然回归老家,但是罗子建并没有断绝与外界的联系,时间比较自由的他,偶而还会与家人到外地走走。 他的感想是,居住在乡下,或许收入比较少,但只要洁身自爱,不赌博少喝酒,最重要是不负债,即使仅靠出售农作物,也可以维持生活。 陈秋娟:基设仍需提升 57岁的陈秋娟于30余年前嫁到甲啤12里村,如今已成道地的村民,对村里的变化非常清楚。 她说,过去的甲啤12里村的环境相当落后,大部分新村路还是黄泥路,直到八十年代,村里才接驳了电流。她说,最近数年来,村里的基本设备都获得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增设了多盏路灯,使到新村环境更显明亮。 但是她认为,新村里仍有很多需要提昇升的地方,希望当局能够重视,继续拨款。
1年前
每当要处理政府部门文件、向银行贷款、注册结婚、申报产业年报,其中一环都必须经过他,要他盖章签名,这种行业就是宣誓官(Pesuruhjaya Sumpah)。 报道/摄影:黄家强 (马口讯)有一种行业,是属于相当冷门的行业,虽然鲜少有人会记得它,但是每当要处理政府部门文件、向银行贷款、注册结婚、申报产业年报,其中一环都必须经过他,要他盖章签名,这种行业就是宣誓官(Pesuruhjaya Sumpah)。 在我国,宣誓官的数量不多,堪称比医生更少,而且一般人若是没有特别事情,都不会与他们接触,非常神秘。 目前在马口,共有4名宣誓官,一名驻守在马口推事庭,一名则是驻守在国民登记局,至于民间,则有一名巫裔宣誓官,以及一名华裔宣誓官。 [nonvip_content_start] 马口人对这名华裔宣誓官并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锺绘名,很多场合都会碰到他出现。 锺绘名:找不到宣誓官萌报考念头 46岁的锺绘名是一名特许会计师,他是于2016年首次申请报考宣誓官,首次错过机会,并于2018年第二度申请,并获得批准, 他在2019年接受第一关的笔试环节并顺利通过,接着再闯过第二关口试环节,终于在2020年起,获得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依据1964年司法法院法令第11条(第1章),以及2018年宣誓局规则,正式受委为宣誓官。 他回忆要报考宣誓官的起因,主要是于2017年左右,马口宣誓官曾经一度出现真空状况,而身为会计师的他也同样受到影响,必须将文件送往其他地方,寻找当地宣誓官盖印签名。 “当时很多马口人要寻找宣誓官办事时,却发现马口暂时没有宣誓官,非常不方便,因此才萌起念头要报考。” 报考须2领袖推荐 要报考宣誓官,首先要获得两名有名望的领袖推荐,当成功被绿取后,才进入第一关的笔试环节,当时为了应付笔试,锺绘名曾经向一些宣誓官前辈请教有关宣誓法令、法庭法院的相关知识及详情,最终让他顺利过了第一关。 在通过笔试环节后,才能进入第二关的口试环节,据知,口试环节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法律常识,3位主考官可能还会询问很多关于历史、时事及其他范围的问题,让人难以捉摸。 据知,很多报考者,甚至律师都在口试这一环节被“刷”下来而无法过关。 无论如何,锺绘名还是顺利通过口试环节,并于2020年1月1日正式成为宣誓官。 宣誓官负责围范广阔 当上宣誓官之后,锺绘名才发现,其实有需要宣誓官盖章签名负责的围范相当广阔,除了一些官方文件的法定声明(Statutory Declaration)、法庭的书面证问之外,凡是想要注册结婚,申请文件上也需要有宣誓官盖印签名,至于申请离婚的文件当中,也是必须要有宣誓官的签名。 此外,凡是欲为屋子申请由99年租赁地契转换永久地契;首购族首次购买屋子,需要减免印花税;外籍媳妇申请延长在我国的居留证、有限公司的稽查年报等,表格或文件上都需要有宣誓官盖印签名。 在仁保社区,上门寻找锺绘名签印盖印的公众,以巫裔为多,华裔也不少,他的顾客有时包括各律师楼等。 他说,巫裔主要是以垦殖民居多,主要范围是申请将土展区的土地转让给第二代,其他方面是申请孩子抚养权等。 但是虽然锺绘名是宣誓官,但是他并不能为本身会计楼的年度稽查报告盖印签名,反而必须由其他同行来完成这一部分。 懂多种语言是优势 作为马口区唯一的华裔宣誓官,锺绘名坦言,懂得更多种语言的确有其优势,也让华裔市民倍感亲切,因此他必须为市民提供更全面化服务,包括翻译文件内容,让长辈更清楚明白。 据他说,很多老人的语文水平不高,往往不是太清楚文件内容,因此在这个时候,宣誓官必须翻译详细内容,让老人完全清楚及明白后,才同意签名,不会出现任何争议情况。 除了翻译之外,锺绘名也必须额外为一些有需要的市民撰写马来信件,以协助他们处理各种涉及官方的事务。 依据2018年宣誓局规则,宣誓官都有固定的服务时间地点,由于法庭及国民登记局都是在工作时间提供服务,周六周日休息,但是碰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求助者仅在周六或是周日才有时间从外坡赶返马口,若是有提前预约,锺绘名都会依据其情况,如常提供服务。 至于要避免出现任何不必要的纷争,锺绘名说,他会对一些求助个案比较谨慎,例如产业分配方面。 他解释,一些老人之前没有立下遗嘱,以致不在人世之后,财产不知该如何分配等。一般上,他都会依据情况,将所有相关后代叫到他的面前,仔细解释清楚后,获得所有人的同意,才会印盖签名。 免费为新人签名当祝福 全国的宣誓官都是统一收费,过去每次签名是4令吉,但是于今年1月16日起,提高至10令吉。 但是对于一些特别个案,例如申请注册结婚,锺绘名说,他是免费为新人签名,以作为一个祝福,希望他们能够白头偕老,幸福快乐。 此外,在一些特殊个案,例如老人卧病在床,行动不便无法到其办公室,若是家属事前有提及,每次锺绘名都必须提前向联邦法院相关部门提出申请,以便上门提供宣誓服务。 据过去3年,他曾经有好几次上门服务的经验,最远甚至到了庇朥区的柔河,但是他重申,这些特殊个案必须事前申请及获得批准后,方能出门。 今年初再获委任 据知,自从冠病疫情稍为放缓之后,每天至少有数十个人上门要求宣誓盖印,让他电话响个不停。宣誓官的委任是3年一次,自从2020年上任之后,锺绘名于2023年初再获得委任,继绩在马口为有需要的人服务。 公众若要寻找宣誓官,或是查询及确认宣誓官的身分,可以前往法庭寻找驻守法庭的宣誓官,此外也有不少依归在律师楼的宣誓官,不然就可以寻找民间的宣誓官求助,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及收费都是一样的,全马统一。
1年前
有句话说“海水处处有华人”,华人处处有华小,森州仁保县与彭亨云冰县交界之处不远的油棕园里有一所榕吉中华小学,是当地华裔及友族居民接受小学教育的主要选择。 报道/摄影:黄家强 有句话说“海水处处有华人”,华人处处有华小,森州仁保县与彭亨云冰县交界之处不远的油棕园里有一所榕吉中华小学,是当地华裔及友族居民接受小学教育的主要选择。 榕吉中华小学创设于1937年,迄今86年,曾经在全盛时期,迎来600余名学生,分为上下午班上课。来到今年,学生有102人,除了华裔学生占了63%,其余37%则是以巫裔、印裔、东马卡达山族、杜顺族及西马士玛莱族原住民学生组成,因此,这所学校的学生结构,堪称是我国全民学校的缩影。 董家协成员合作融洽 多年以来,榕吉中华小学都是以董事部及家教协合作无间见称,凡学校有主办任何活动,董事部及家教协会成员就会动员起来,尽力成就活动。 此外,在一些大型的学校活动,例如挥春比赛、教师节等,以当地居民组成的董家协,甚至将有关活动视为榕吉社区的一大盛事,纷纷号召居民支持及一起参与。 新年办最大型挥春赛 若是情况许可,尽量让后代子女就读华小,是华人根深蒂固的思惟,凡是学校有主办活动,或是面对任何问题,很多华人都责无旁贷给予协助,也是华族文化及教育能够在大马深深扎根的主要原因。 榕吉中华小学历任董事部及家教协会,一直以来都秉持维护华教的理念,在各方面给予校方协助。历任董事长如已故谭委庄、数年前卸任的梁广然,到如今的刘南昌,还有历任家教协会主席如谭燕霞、李璥全、潘日东、现任家协主席谭明业,联同很多董家协会成员,都为学校付出良多。 挥春赛筹逾5万创纪录 此华小常年活动很多,包括儿童节、运动会、家教协会常年大会等,最大型的活动是在农历新年前主办的挥春比赛,今年也不例外,而且在全体董家教合作与校友发挥回馈母校力量,加上一名校友李观胜返校捐助1万8888令吉,以致今年挥春赛总共筹获5万零984令吉88仙的学校活动基金,创下前所未有的最高纪录。 在回顾过去历史,2017年10月21日,榕吉华小在雨盖篮球场举行创校80周年校庆联欢晚宴,获得历届校友及热心教育的人士齐心“发力”下,筹款不仅突破4万令吉目标,更成功连翻数倍达到22万零509令吉,做为提升学校爱心走廊、陈旧厕所及排水系统的经费。 校长李洁莹:感谢董家协给予支持 校长李洁莹说,她于2013年被调派到榕吉中华小学掌校后,全校学生人数一直都处于97至103人之间,变化不大,但是却可看到历届全体董家协,甚至一般家长及社区领袖,包括一群榕吉康乐组姐妹们都充份发挥爱护学校之心,凡是学校有需要协助之处,都会尽能力协助。 此外,凡是学校有主办活动,若是属于校内性质,董家协会在背后给予各方面支持,若是对外的活动,董家协及康乐组就会站在前线互相参与,以各种方式成就活动。 榕吉中华小学的设备算是应有尽有,校方也允许村民在傍晚时分,到学校篮球场打球,或是做运动。 曾经有一些村民或校友向校方申请回到母校拍摄婚纱照,李洁莹都给予同意,她说,榕吉中华小学其实算是榕吉社区的共同资产,因此村民有需要用到之处,校方都会给予方便。 在大家都拥有爱校之心,因此学校从来没有发生任何破坏公物的情况。 董事长刘南昌:提升学校免学生流失 董事长刘南昌是1969年毕业生,他的4名孩子也都是在榕吉中华小学毕业,甚至负笈国外求学,成就了事业。 他认为,乡区学校存在多项客观和环境因素,因此与城市学校相比,一直处于落后地位是不争事实。更有一些家长爱儿心切,为了孩子前途不惜舍近取远,从幼儿园到小学,每天不辞劳苦载送孩子到城市学校求学。 提升设备与学术水平 他觉得,上述情况无形中导致乡区学校的学生流失,因此乡区学校除了必须提升环境及硬体设备之外,也必须积极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 他呼吁大家不能止于做甘榜冠军,更要走出甘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水平,加强竞争能力,才有能力走出乡村,与他人竞争,因此教师和家长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教师在学校教学之外,家长也要经常留意孩子们的课业,多陪伴他们温习。 据他了解,榕吉中华小学毕业的学生当中,其实出了很多大学生和专业人士,包括医生、博士等,也证明乡区学生的学生,只要努力不懈,将来一样会有好成就。 刘南昌说,校园设备算很齐全,只是需要不断维修。 “在校友仁保市议员郑洧腾的穿针引线之下,曾经有一家公司要在学校实行太阳能计划,但是这项计划必须获得教育局批准。” 他认为,如果这项计划获得推行,至少可以为学校节省90%电源,因此他希望教育局能够批准。 家协主席谭明业:家族数代人就读榕小 家协主席谭明业是前董事长已故谭汝庄的儿子,兄弟姐妹都是榕吉中华小学的校友,此外,家族其他堂兄弟姐妹,几乎都是在这所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在大家踏出社会工作之后,谭家凡是有留在榕吉发展的,一般都会担任学校董家协的职位,或是从各方面继续扶持这所华小。而谭明业的孩子,也是在榕吉中华小学读书。 这种家族数代人都一直在扶持华校的精神,除了谭家之外,一直都存在于很多榕吉家庭里。 因此凡是母校有任何活动,或是需要捐助之处,很多在外面发展的校友都会给予大力支持。 社区元老梁路生:见证榕小30余年光辉 榕吉社区元老梁路生的父亲已故梁显荣,也是榕吉中华小学早年的董家协成员,而梁路生早年在小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榕吉。 1991年,当他的孩子入学,他也进入家教协会,过后担任董事会成员,30余年来,见证了榕小的各种发展变迁。而他的孩子及孙子都是在榕小接受教育,因此堪称四代都和榕吉华小有着无法切割的情谊。 在他的印象中,数十年前的校舍都是木板课室,过后因为遭受白蚁蛀蚀,而被拆除提升。 而他就读小学时,就经历了榕吉华小学学生人数最鼎盛的时期,当时全校90%以上都是华裔学生,过后因为人口外迁等诸多因素,学生人数不断下降。 榕吉A村管委会主席林德华则是榕吉中华小学的1999年毕业生,他在中学毕业后,一度出外发展,但于10余年前返回榕吉经营轮胎店。 林德华的妻子杨霜萍如今也是榕吉中华小学的副校长,而孩子都是在这所学校求学,因此林德华如今是家协成员。 副校长李树豪:在榕小服务近35年 副校长李树豪在90年代刚踏出师训学院,就被调派到榕吉中华小学执教,迄今就在这里服务近35年不曾离开,堪称学校的老臣子。 他说,刚到榕吉中华小学时,全校共有500余名学生,共开13个班级。 对于这所华小,他说,家长及村民都非常热心,曾经学校主办运动会及恳亲会,家长及村民把整个草场及礼堂挤得水泄不通,非常热闹。 在运动方面,榕吉中华小学的学生当中,曾经出了不少森州乒乓球代表,甚至早年还有榕吉人一度登上国际乒乓舞台。
2年前
66岁的王光辉,他的家族里就有数人是集邮的爱好者,家中也收藏了多本珍贵的集邮簿及首日封,有些甚至超过50年,发行自上世纪的七十年代。 报道/摄影:黄家强 在那些年没有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年代里,大家的联络主要管道就是寄信,因此催生了集邮的爱好,但是随着工艺及科技时代及地球村概念来临,集邮爱好,几乎也慢慢被时代洪流淹没。 提到集邮爱好,在未有手机之前,可谓是全民的集体爱好。无论是孩童、少年或成人,往往通过寄信、收集信封及与朋友互相交换的模式,来获得各种不同的邮票。 66岁的王光辉,他的家族里就有数人是集邮的爱好者,家中也收藏了多本珍贵的集邮簿及首日封,有些甚至超过50年,发行自上世纪的七十年代。 通过首日封邮票了解背景 本身是前媒体工作者的王光辉,从小的学业表现都非常好,他向记者坦言,通过小小一张邮票,让他认识了很多国家及地方的风土人情。 他从小就很喜欢集邮,因此非常留意相关的消息,一有新邮票或是首日封发行,就会马上去邮政公司排队购买,因此家中累积的邮票及首日封越来越多。 他坦言,小时候没有太多娱乐,因此集邮就成为最大的爱好,从60年代开始,他就通过一张小小的邮票,认识了很多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数十年前收到婆罗洲(Borneo)的邮票,心里纳闷这是哪一个地方,过后仔细翻找书本,终于认识婆罗洲,就是指如今的沙巴和砂拉越,而且与印尼加里曼丹组成的一个大岛屿。 此外,一些富有纪念价值的首日封上,也是因为当时配合一些特殊节日或是文化而发行的,例如我国推出国产车、发射首枚人造卫星等,因此王光辉也是通过这些首日封及邮票,加上自己翻阅相关资料,得知很多资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很多知识都是课本没有的。 他也坦言,直到八九十年代,由于有了家庭,孩子也出世了,他才慢慢停止集邮的习惯,专心在工作上打拼养家。 展现各国独特风土民情 也是马身新村管委会主席的王光辉向来相当低调,很少人知晓他有集邮的爱好,直到最近,雪隆马口启文校友会主办马口“回到从前”展览会,王光辉也将自己珍藏的旧邮票簿拿出来展示,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收藏了很多宝贝。 在他的收藏品中,除了有马来西亚各州不同年代的邮票,也有英女皇时代的英国邮票,甚至马来西亚成立之前的马来亚邮票,所以非常珍贵。 除了马来亚到马来西亚的邮票,还有中国、台湾、印度、日本、澳洲、斐济及俄罗斯等国家的邮票。除了有些是自己多年的收藏,也有一些是其他集邮者所赠送。 对他而言,中国当年发行的邮票,色彩会比较朴素,而台湾邮票则比较色彩缤纷。每个国家的邮票都显示着有关国家的独特风土人情文化。 至于邮票的形状,除了一般齿孔状小四方格,还有三角形状、长方形状等。 矩形节原料较普及 依据维基百科上的资料,邮票最早的造型是长方形,直立比横放要普遍。长方形邮票可以非常美观的放置在方连里。长方形的特殊形式──正方形的邮票比较少见。匈牙利就很喜欢发行漂亮的正方形邮票。 除了四角邮票外,早期的一些邮票还呈现出三角形,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殖民地好望角发行的一套三角形邮票。 最近的十几年,很多国家都发行了形式多样的邮票,例如以足球为主题的圆形邮票。这种邮票不像四角或三角邮票那样容易从方连撕下来,因此它们常以邮票块形式出现。 而非洲国家塞拉利昂以其特殊形状邮票而出名,例如徽章、水果、鸟、地图和椰子形,法国邮政曾发行过心形邮票。 由于矩形有节省原料的优点,所以成为大量发行的普通邮票票形首选,而三角形也有相同优点,是除矩形外使用最多的票形。有些形状如圆形、菱形、心形以及包括水果、鸟、地图等各种事物的形状,会浪费原料,所以这些票形多用在发行量较少的纪念邮票上。 寄信者少邮票显珍贵 提到购买首日封,王光辉说,购买首日封后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付钱后直接带走,另一种则是在首日封的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再以邮寄方式,寄到家中去,但是这种方式会比较久才收到。 因此那些年,每当收到邮差寄信到家,王光辉和很多人一样都显得格外开心,首先要先看看信封上的邮票,是否是自己仍未有收藏的。 多年以来,一般上华社常用到邮票寄信的,除了个人之外,就是会馆、乡团等,每年都数度向会员发出开会及活动通知信。 但是最近十余年来,随着电子邮件的盛行,加上邮寄费不断调涨,在我国要寄一封信件的邮寄费至少要1令吉50仙,因此对于一些会员众多的组织而言,每次数千令吉的邮费,其实也是一种经济负担。 因此很多组织近年来都开始跟上时代脚步,使用电子邮件,或是通过报章新闻、微信、WhatsApp等,发送活动讯息,寄信的人也越来越少。 而且如今快递公司越来越多,快邮封套根本没有邮票,因此邮票会显得越来越珍贵。 然而现代的人越来越少寄信,对于邮票的认知感也越来越低,因此集邮已经越来越属于小众的爱好,但是也越显珍贵。
2年前
森州流浪狗独立救援人士丽莎除了是毛孩避风港收容所的义工之外,她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住民流浪狗收容所(Asli Shelter)”经营者。 报道/摄影:黄翠娴 流浪狗收容所与原住民共存,出租的土地成为原住民的收入来源,而被收容的狗只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森州流浪狗独立救援人士丽莎除了是毛孩避风港收容所的义工之外,她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住民流浪狗收容所(Asli Shelter)”经营者。 她是在2017年开始接手经营这个收容所,获得了住在收容所附近的原住民协助看顾狗只。 她说,原住民有养狗,而且不止一两只,所以他们并不会对狗只感到害怕,因为住得靠近,所以他们也很愿意帮忙看顾。 “作为回报,我会给帮忙我照顾狗只的希娜支付月薪,让她有收入,可以帮补家用,而他们也让我以低价租用这片土地。” 希娜说,因为本身就有养狗,加上和家人都喜欢狗只,因此即便需要照顾被收养的195只狗,她也觉得很开心,算是生活中的小乐趣。 救助浪浪不受种族宗教束缚 询及活跃及投入于救援流浪狗多年,作为一名穆斯林,如今是否还会面对异样眼光,丽莎直言,她已经没有多大感受,特别是之前去了麦加大清真寺副朝觐之后,她更相信自己生为人的使命,便是援助这些弱小的动物,而她之所以可以每一次都顺利完成任务,是因为这些任务都是真主交托于她的。 “其实,我做动保的这些日子里,认识了很多动保人,而救援流浪狗的穆斯林,单单是森州就有几十人,他们并不是很活跃或是救援很多的狗只,但是他们都在能力范围里面去做。比如我对面的邻居,她就是一名穆斯林,她会陪我去救援流浪狗。” 不少穆斯林求助救援狗只 不仅如此,她在家中收养的一些残疾狗只,也有不少来自巫裔同胞,他们因为不懂得如何处理或处理不来最终向她求助。 “比如瘫痪的Brown,也是一名穆斯林女子向我求助的。” 至于之前因为收留了很多的伤病犬被投诉,丽莎认为那些挑战都是她前进的动力,所以她不会放弃。 天然环境生活 狗只更健康 与一般流浪狗收容所不同的是,这个Asli Shelter没有洋灰地,而且全部的灯都是太阳能发电的,水也取自瀑布。 丽莎说,这里的“天然资源”为她省下了一些费用,而且狗只也比较健康。 “它们很健康,所以有时候当兽医诊所有紧急个案需要捐血的时候,我这里就是紧急血库,我会带健康的‘胖狗’去捐血,有时会收取一些费用,作为维持这个收容所的用途。” 教导原住民善待动物 Asli Shelter位于芙蓉水晶高原附近,丽莎每天会徒步约10分钟“上山”到这个流浪狗收容所打点,而希娜会负责做清理和喂食流浪狗的工作。 “基本上有希娜照顾,我就很放心了,因为她只要发现有问题,都会马上联系我,她还会帮忙我给病犬喂药。” 她说,这个原住民村住有8户原住民,而他们也都有饲养狗只,为了减少繁殖,她也让原住民知道结扎狗只的重要性,她之前不只是主动载这些原住民饲养的狗只去结扎,还赞助了费用。 “如果是他们的狗只生病的话,我也会帮他们载去兽医诊所求助。我希望做个榜样,让他们知道要如何善待这些动物。” 2017年开始接管收容所 她提到,2017年之前,Asli Shelter是一名华裔——刘先生在经营的,因为年纪和能力的关系需要找人“接力”,正好她住在附近,便扛起了这个责任。 “不过当时只有十多只狗,现在则有195只狗。那些病重或伤残或者属于名犬需要特别照顾的,我会收留在家中,至于健康的狗只则会留在收容所里。” 结扎代替捕杀 拯救流浪狗 丽莎直言,目前她与芙蓉市政厅的捕狗合约因为拨款已经耗尽,所以暂时中断,日后是否可以续约也无法预知,只能见步行步,但这约3年的时间里,她已经捕捉并结扎了约5000只流浪狗,于她而言,也算是一个小成就。 “绝育代替捕杀,是每一名流浪狗救援人的目标,我们都希望能真正的落实这项政策。森州尽管还没有做到,但是芙蓉市政厅和州政府愿意相信我,在约3年前,让我成为捕捉流浪狗的承包商,也让我们芙蓉的救援者有机会推动结扎代替捕杀。” 她解释,因为本身就是动保人士,芙蓉市政厅在委任她捉狗之后,也应允以结扎代替捕杀,因此芙蓉这几年才不再有“即捕即杀”的事件重演。 “这是一个大跃进,我也希望接下来我们还能继续合作,只要我们为流浪狗绝育,而狗主也一样结扎他们的狗只,并且不弃养,那么流浪狗的问题就可以大大减少。” 无论如何,她说,经营流浪狗收容所,压力很大…… [nonvip_content_start] 特别是经济上的难题,比如每个月的食物开销,还有捕狗队人员的薪资。 动保开销大 难筹款 丽莎提到,Asli Shelter的每月狗粮需要150包,费用约七千多令吉,这还没算上一些需要大笔费用治病或伤的狗只。 她举例,之前带回的美国斗牛犬本来是一只因为无法行走而被主人送去兽医院要求人道毁灭的狗只,但是兽医觉得可惜,就询问她是否可以接手。 “我了解了之后,也认为不应该杀死它,于是就筹款给它治病。它有肾结石,做了手术取出,现在能正常走路了,手术费超过5000令吉。所以,作为动保人,我很清楚知道救援背后面对的那些压力,因为开销很大,但筹款一点都不容易。”
2年前
马口湖滨公园,一直以来都是马口人的绿肺,每天清晨或是傍晚,都有很多市民前往做运动,也成为马口社区不可缺少的地方。 报道/摄影:黄家强 马口湖滨公园,一直以来都是马口人的绿肺,每天清晨或是傍晚,都有很多市民前往做运动,也成为马口社区不可缺少的地方。 马口湖滨公园,位于万乐镇一侧,面积不算太广阔,但是公园里有许多大树及花丛,有时绽开花卉,整个翠绿的环境,让前往散步及做运动的人,感到心旷神怡。 若是说到晨运或是傍晚运动,很多人的选择不是泰梳山就是马口湖滨公园,每逢早上或是傍晚,可以看到三大民族的人穿着全副运动装备,到公园里做运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存在40年 属马口代表性地点 依据老前辈的说法,截至2023年,马口湖滨公园其实也有逾40年历史,看尽了马口区的繁华起落,是本区域一个代表性地点。 相比其他地方的公园一般都有围篱,市民要进入必须使用大门,而马口湖滨公园则是属于全开放式公园。 市民可以用衔接万乐镇大路的主要路口进入公园,也可以将交通工具停放在马口万顺购物中心附近的路边,走下斜坡即可进入公园范围。 在2020年冠病疫情期间,政府落实行动管制令,马口公园也被仁保市议会关闭,难得出现静寂无人的情景。在经历疫情时代之后,很多人开始注意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定时运动成为很多人每日必做的事情之一。 且看马口湖滨公园里,有一条长约600公尺的跑道围绕四周,可供大家跑步或是散步。公园里有一些儿童玩乐设备,如秋千、滑梯等,供家长带着小孩到来发泄多余的精力。 公园里还有一个小空地,每天早上都有一群妇女随着音乐做起健身操。此外,公园里各处还有一些小亭子,可供大家暂时歇息休息,喘一喘气。 湖滨公园提升获重视 回顾过去,历届政府从来都没有忽视马口湖滨公园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就有不同的提升工程,包括在2017年,当时仁保县议会曾经数度提升公园基设,包括在跑道两侧安装太阳能照明灯,然而这些照明灯却在不久后,即遭人破坏。 最近数年来,特别是2019年仁保升格为市议会之后,地方政府更是不断申请拨款,一再提升马口湖滨公园的基本设备,包括于2021年拨款47万7000令吉,提升及加阔跑道,重建数座小桥、挖深公园里的池塘,设立泛舟项目,以让公园增添更丰富的节目,成为保健及休闲一体的地方。 对于这项提升工程,森州行政议员兼马口州议员张聒翔非常看重,不时派人监督工程进度及质量,确保一切工程都处于良好。 据知,有关提升工程原本于9月6日竣工,因为承包商以面对冠病疫情,建筑材料短缺、工人资源问题,而要求展延竣工期,而仁保市议会也同意并将竣工期展延至11月1日。 由于工程仍未能如期完成,以致仁保市议会于2021年11月1日起,每天对承包商进行罚款。 市会物色经营单位管理独木舟 无论如何,有关提升工程总算完成,而张聒翔于今年初到场主持仁保市议会升格为市的4周年庆典活动,他当时承认,仍有一些小瑕疵需要陆续修整及改正,而仁保市议会目前也准备物色一个适合的经营单位,以负责管理湖中独木舟项目。 仁保市议员郑洧腾告诉记者,随着马口公园完成比较大型的提升工程之后,接着将会进行一些维修性质的工程,确保一切基本设备都处于完好状况。 荷花塘成拍照打卡点 近年来,马口公园的池塘变成荷花塘,朵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引起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往公园赏荷,拍照打卡。 由于仁保市议会在进行提升工程,包括挖深池塘,以致整个池塘的荷花被工人拔掉清理,也让一些公众大感惋惜,认为没有了荷花,马口公园无形中少了一个景点。 但是荷花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事隔数月,最近重新再有荷花嫩芽再从淤泥中冒出,朵朵荷花再度绽开,也为公园增添一个景点。
2年前
“教育改变命运,布施带来好运,我希望能给清寒学生更好的待遇,确保他们放学后有饭吃、有老师教补习和督促功课,让他们具备更好的竞争能力。” 报道/摄影:黄翠娴(部分照片安亲班提供) “教育改变命运,布施带来好运,我希望能给清寒学生更好的待遇,确保他们放学后有饭吃、有老师教补习和督促功课,让他们具备更好的竞争能力。” 森州桂青龙母基金会近日落成的慈善安亲班,是由森美兰桂青文艺协会会长拿督吴天涛(60岁)发起和策划,而他也是这个基金会的主席。 [nonvip_content_start] 他推动的安亲班,不只是学习空间宽敞且备有冷气和电脑,为了让学生们无需冲冷水澡,还特别安装了热水器,配备了放置日常用品和衣物的橱柜,软硬体设备可媲美商业运营的安亲班。 加小教师轮流站岗免费教学 来自芙蓉加拉宾华小的5名老师轮流站岗免费教学,加上善心人士的捐助,让这个安亲班得以仅向学生们收取每月50令吉的象征式费用,就可操作。 而目前,安亲班的学生人数已达到20人,大部分都来自加小,只有1人来自新华小学,日后,吴天涛希望能扩展到带入拉杭新村华小、马华小学等学校的有需要学生。 确保孩子放学后有饭吃可补习 吴天涛受访时直言,因为经历过年幼的贫穷,体会过弱势学生面对的无助、饥饿及对于无法拥有的学习机会深感羡慕,所以,如今的他希望在能力范围所及的地方扮演角色,把挡在清寒学生面前的一些障碍“挪开”,为他们创造更温暖舒适的成长环境。 “我有6个兄弟姐妹,我5岁那年,父亲就离世。母亲要去外头工作,把我们留在马口的小镇上,所以四年级开始,就得学会自立。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挨饿,放学回家只能用烧水泡白饭吃,有时候就酱油捞饭。” 他说,那时候,上学和放学还得走上一段很长的路,回到家里还饿着肚子的感觉,非常难忘。 “我家对面住了一位老师,她的家里常会有学生去补习,我当时总在想,为什么其他人可以在放学后有老师另外教导,而我却没有;我很羡慕,也很自卑。” 因为记得当时的感受,所以他有了打造一个可以让清寒学生也负担得起的安亲班的想法,让他们放学后有饭吃,吃饱饭还有老师传授知识、教导功课,于是“龙母基金慈善安亲班”的计划就诞生了。 曾因没钱吃饭逃学做瓷砖 吴天涛说,他的父亲算是马口小镇上的一位闻人,不只乐善好施还创办学校,曾是学校的董事长,所以尽管父亲很早就离开了他的生活,可他成长的路上,却总会听闻别人赞扬父亲。 但是,因为父亲离世后,家里的经济状况陷困,单亲家庭的环境加上母亲必须离家工作,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挑战。 “14岁,母亲把我带来芙蓉,我在振中念书。那时候,因为没钱吃饭,还会逃学去做瓷砖施工。” 尽管这期间又是逃学又是工作,但他最后在中三考试还是顺利过关,中四申请进入安邦岸的技职学校上课。 然而当时年少气盛,在学校被欺负和同学发生冲突还打架;求学路上走到这里,他选择了辍学。 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少走弯路 他相信,在弱势家庭的“故事集”里,总会有很多与他这段经历雷同的遭遇和结果。家庭经济问题带来学习的障碍,没跨过去,便是辍学;辍学之后,因为没有知识基础或者一纸文凭,在社会上打拼总是会遇到连串的挑战,要是不够坚毅,或许就会成为被社会打倒的人。 “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让孩子更舒适的长大,也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的弯路,相反的,艰苦的环境或许可以让孩子更坚韧,却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可以获得很好的出路。” 弱势孩子应被爱及保护 他认为,这些弱势孩子们也应该被爱和保护,所以在2017年有了计划,便马上开始筹划落成这个为清寒孩子带来更多学习机会的慈善安亲班。 “但是后来因为冠病疫情带来行管令,计划就一直延后至今才终于完成。” 盼学生不因贫穷遇挫 从提倡舞狮文化的桂青走向推动“慈善教育”,吴天涛说,这一切始于一名女士的提醒。 “我在约13年前开始,因为赚了点钱,一些身边的朋友会找我做慈善,而所谓的慈善就是为一些有需要的往生者捐棺木。大概是捐了8副棺木之后,有一位女士就问我,为什么一直捐棺,而不去协助贫穷的学生或病人。” 他忆述,听到那番话之际像是迎头棒喝,而他的孩子当时就读加小,所以他便加入董事部看有什么可以协助学校。 “后来常到学校,有时看到学生在食堂用餐就会想起我小时候那段放学后没饭吃饿肚子的经历,便随意问一些孩子们的情况,他们不答,但眼神很诚实,我觉得我需要帮助他们。” 他直言,一些学生放学后也会随老师回家以付费补习,这让他想起童年时期,内心觉得同学有“特别待遇”的那段经历。 “社会很现实,负担不起费用的孩子,他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所以我就要做好安亲班,我希望这些年幼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家境贫穷频频遇挫,最终停学。我想,可能我们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盼他日孩子以我为傲” 吴天涛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慈善布施可以让人的运气变好,至少他觉得自己助人,总会带来更好的运气,还能给子孙留点福气。 “小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多赚一点钱,不用那么苦,找到钱了,多做善事,给我的孩子留点福气。我的儿子回去马口工作,别人见到他,说他的爷爷人很好,儿子回来跟我说,我觉得特别光荣。” 他直言,他希望能做到“昔日我以父亲为荣,他日孩子们也以我为傲”。 “我不懂得教育,但是可以筹款打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清寒学生,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放学后就马上有好吃的饭菜,吃饱就可以来这里冲凉换衣、补习或做功课。” 配备电脑提升孩子竞争力 吴天涛直言,初期准备购买电脑之时也有人不解安亲班为何要给孩子们配备电脑,但他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智能手机,他们或许因为少了这些配备而跟不上科技的节奏。 “儿子小时候吵要电脑,我拒绝,让他哭。后来我才舍得买给他,不久他在电脑课拿了奖跟我说,如果他没有电脑,根本就没法和同学竞争,我一直把这件事记住,要增加孩子的能力,也需要有完善的设备。” 为了确保软硬体设备齐全,基金会花了60万令吉建筑费和逾4万令吉购置桌椅、电脑等。
2年前
昔日非常繁华的马口公共巴士站及庇朥公共巴士,如今除了在佳节假期前后,偶而还出现少许搭客人潮,平时都可以“门可罗雀”来形容。 报道:黄家强<br/>摄影:黄家强/叶帝纬 受到时代变迁冲击,如今人人几乎都拥有交通工具,以致森州东部马口及庇朥的公共巴士服务渐渐萎缩,马口区如今正常川行的只有来往马口及芙蓉的巴士服务,而马口通往巴弄则是改用客货车载客服务,至于多年来深受欢迎的马口来往吉隆坡长途巴士服务都已停驶。 昔日非常繁华的马口公共巴士站及庇朥公共巴士,如今除了在佳节假期前后,偶而还出现少许搭客人潮,平时都可以“门可罗雀”来形容。 [nonvip_content_start] 就以马口公共巴士站而言,很多售票柜台都已关闭,据说如今每天仅有一班南下新山的长途巴士。 过去我们常比喻车站是一个象征着团聚和分离的场所,但如今却因为时代变迁,以及大家出行模式改变,而导致车站慢慢失去了作用。 马口 马口曾是森东部交通枢纽 马口位于森州东部,也是属于森州东部主要城市及重要交通枢纽,在过去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交通工具不算太普及,村民若是要出行,公共巴士就是首选的交通工具。 那一段日子里,马口成为森州东部一带的交通枢纽,除了有衔接芙蓉的巴士服务,还有衔接彭亨金马扬、直凉,森州榕吉、淡边、金马士等短程巴士服务。 至于长途巴士方面,马口过去曾经有来往吉隆坡、彭亨关丹、文冬、淡马鲁、瓜拉登加楼、吉兰丹哥打峇鲁、柔佛昔加昔、新山、马六甲、麻坡等地的长途巴士服务。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公共假期,马口公共巴士都出现人潮,许多人在这里乘搭巴士出外工作或是出门探访朋友,也有很多人从外地坐巴士到马口,再转乘其他交通工具返回家乡或是目的地。 等巴士已非首选 自从迈入千禧年之后,人们的生活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交通工具普及化,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一辆交通工具,无论是摩托车或是汽车,大家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模式,巴士等公共交通不再是大家的首选。 随着顾客使用量日益减少,马口驶往四周乡镇的公共巴士班次已越来越少,而且我国于2020年爆发冠病疫情,各行各业全部停摆,那一段时期,出行已成为一种奢望。 在疫情慢缓和后,于2022年间重新开放,但是公共巴士要恢复昔日的璀璨情景,彷佛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马口公共车站,比较频密行驶的是马口来往芙蓉的班车,至于通往巴弄及榕吉的交通则是改为客货车方式。而通往彭亨直凉、金马士等巴士,有些已停驶或是减少班次。 至于长途巴士服务,目前每天只有寥寥无几的班次经过马口公共车站。 为了解决郊外缺少公共巴士交通的问题,森州政府于2019年杪开始,在马口区一带落实免费巴士计划,并由森州务大臣拿督斯里阿敏努丁莅临主持开幕。过后政府曾多次依据社区的实际需求而修改免费巴士路线,但是免费巴士的使用量仍然不算太高。 锺绘名:有家庭后没再搭巴士 会计师锺绘名(46岁)在中学时期,经常与同学朋友,从马口乘搭巴士来往芙蓉。在大专时代,他则是乘坐长途巴士来往马口及吉隆坡富都车站,因此公共巴士对他而言并不会陌生。 只是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加上如今有了家庭孩子,锺绘名坦言,已很久没有坐巴士,一般都是自行驱车。 如今马口车站仅有少许的班车川行,而且乘客主要以外劳及学生居多,他认为,当年七八十年代并非人人有车,而如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交通工具,而且还有电召车等,这是一种时代的变化。 骆启伦:政府可调整交通模式 茶室经营者骆启伦(36岁)居住在马口百家村,因此在求学时期,他最先接触的巴士就是校车,过后到了中学时期,他就经常和朋友一起坐巴士到各处去。 如今他到了壮年时期,却发现年少时候常乘搭的巴士越来越少,而且原本热闹的售票柜台,也因为长途巴士公司改为手机应用程式模式订票而纷纷关闭。 他指出,其实政府可以重新调整目前的交通模式,因为马口若要北上,无论是彭亨吉兰丹,或是到霹雳北马一带的交通工具很缺乏,因此可以善用如今的东海岸铁路,增加班次等,其实可以变成另外一种旅游模式。 榕吉 潘宥磬:多次助民发投诉函 距离马口约30公里的榕吉,是森彭边界其中一个少许有华裔居民的乡村,前任榕吉D村村长,也是如今的榕吉D村睦邻计划主席潘宥磬,曾经多次针对居民投诉,来往马口到榕吉的公共交通问题而致函给政府。 据他说,榕吉来往马口的公共巴士服务,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存在,当时公共巴士是通过马口园丘一带的黄泥路来往马口榕吉,但是自从加拉东大道开通之后,巴士路线就改为加拉大道进出榕吉。 近年来的时代出行模式变迁,巴士也面对搭客减少的情况,因此榕吉的公共巴士服务数度停驶,引起一些没有交通工具的长者投诉,因此他们要到约20公里外的斯里仁保市镇,或是30公里外的马口办事,非常不方便。 榕吉公共巴士服务,数度停驶,也数度复驶,而川行路线随着需求改变。 潘宥磬说,最新的榕吉公共巴士服务是与巴弄区连成一线,巴士公司是采用客货车川行这条路线,但是往往需要兜一个大圈。 因此如今没有交通工具的榕吉人,一般都是租搭别人的交通工具来往马口。 庇朥 龙田俊:疫后公巴只停特定地点 作为森州中部的主要城市瓜拉庇朥,自然也有一个公共巴士站,也曾经成为市民出行时聚集地点,但是如今,巴士站里显得水静鹅飞。 来自庇朥的苏南中医诊所东主拿督龙田俊指出,他在年轻时期,也经常从庇朥车站搭巴士出门,因此对庇朥区的公共交通近年的变化了如指掌。 他说,在那些年,庇朥有通往淡边、芙蓉及马口的短程巴士路线,友联巴士是行走马口、芙蓉区路线,而淡边营业臣士公司则是川行庇朥及淡边路线。 他也认同,近年来的社会出行模式变化,大家都习惯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还有共车模式,导致巴士搭客量大减。 龙田俊说,庇朥区属于都是来往芙蓉及马口的中间站,无论是前往芙蓉或是庇朥,公共巴士都只是在庇朥公共巴士站稍为停留。但是在疫情之后,公共巴士都是在一些特定地点,如大路附近的巴士车站停下,不再驶进巴士站范围。 张聒翔:公交仍有需求量 森州行政议员张聒翔于1月初巡视马口公共巴士站时曾经说过,公共车站冷清显示乡区人民对于公共巴士服务的使用量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多人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所致。 但他认为,基于使用者不多,因此不需要公共交通的概念必须转换,因为公共交通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流量,而且若是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将可以减低人民负担。 张聒翔在巡视时,向在车站里候车的公众了解,他们一般都是通过网上订票系统, 时间到了就到马口车站等候巴士到来。 多宣传鼓励人民使用 因此,张聒翔认为,公共交通系统其实还有其社会需要,只是有关公司必须善用利用各种管道宣传,让更多人知道,鼓励更多人使用。 由于仍有很多马口人在新山及新加坡工作,因此他认为,若是马口有更多南下的长途巴士服务,相信将会更好,也有其需求。
2年前
“谁说女人无才便是德?”,这古代名言实则是教诲女子即便拥有才能,也须以谦卑的态度,不轻易显露才能视为“德”,而非错误诠释并形容为“女子没有才能,才是好”之意。 “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森州行政议员陈丽群促“姐姐妹妹站起来!”消除“女子只需嫁个好男人”的歧视观念。 陈丽群指出,在职场中,大部分女性仍受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包括职场性骚扰、工资差距、难以正规就业及禁止参与领导和决策等方面问题,然而在生活中,社会普遍对于女性仍抱持着带有歧视的传统观念,以“嫁个好男人”作为“成功女子”的定义。但如今时代进步,在“女人也可以撑起一片天”的年代,社会必须消除对女性一切形式的歧视思维及行为,才能真正地实现男女平等。 [vip_content_start] “很多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庭中长大的女性,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出现了自我矮化现象,认为女性本该在家中操持家务,因此,很多毕业生在完成高等学业后急匆匆嫁人,即便向往职场,却也甘于成为家庭主妇。” 共办565专职培训 逾3万女性受惠 为提升女性社会地位,希盟在2018年执政森州后,成立了森州卓越妇女授权中心(PH Gem),截至2023年首3个月,该中心先后共举办了565场为妇女提供专职培训活动,其中受惠者达3万4022人,她们当中不乏家庭主妇或失业女性。 陈丽群指出,妇女能通过学习不同的专职来强化自身技能,将学习成果转化可延续性的收入来源,目前已有不少受惠者从学生蜕变为老师,并将她们的学习成果发扬光大,如今在创业方面小有成就。 她强调,“谁说女人无才便是德?”,这古代名言实则是教诲女子即便拥有才能,也须以谦卑的态度,不轻易显露才能视为“德”,而非错误诠释并形容为“女子没有才能,才是好”之意。 掌管森州妇女、家庭及福利事务行动理事会的陈丽群,以甫荣获奥斯卡“小金人”的丹斯里杨紫琼获奖感言:“女士们,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永远不要放弃”,以此激励更多在社会中遭到传统观念及歧视性别打压的女性,必须跨越强加在女性身上传统迂腐观念。 非政府组织能力有限 须通过政策提升女性地位 陈丽群以自身经验分享,早在加入政坛前,自己是活跃在社团、组织的妇女组,以期通过地方性组织,初步提升妇女的地位,事实上,非政府组织的能力有限,只能通过提呈备忘录向政府反映问题,因而她加入了政坛。 “但在成为州议员后,我更深深体会到职场女性所面对的问题,尤其在州议会上,男州议员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表对女性带有歧视的言论,而当他们被提醒时,才惊觉自己在下意识说了不尊重女性的话。” 她认为,女性通过社团提升对时势的认知,但却难以改变国家制度,唯有加入政党,才有机会成为立法者(Law Maker),方能通过国家决策改变现状。 须开放女性就职市场 此外,陈丽群强调,要塑造良好的职场氛围,首要需开放更多女性就职市场,消除“女性固打”的不成文规定,为她们提供职场保障,唯有提高女性的地位,才能将女性“弱者”的角色转换为“平等”角色。 “作为女性,我们需要的是保障而非保护。当各领域职场,无论是公务员、政党、社团或组织都达到男女比例平衡时,女性也拥有足够自我保护的能力,各领域的发展生态也能平衡发展。” 陈丽群坦言,要消除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观念,应先消除女性自我矮化的思维,因此森州卓越妇女授权中心扮演了关键角色,以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为宗旨,通过教育、卫生、社交生态、基本权利及生态环境5大关键,改变她们的生活、处世方法与社会经济地位,从而逐步将推动男女平等。
2年前
对叶国安来说,小提琴不只是他在扣留营时的寄托和陪伴,也是他开拓眼界的一把钥匙,因为会拉小提琴,所以常会有邀请去表演,不同场合遇见不同的人,都是一种收获。 报道/摄影:黄翠娴(部分照片为档案照) 每年森州举行日侵时期蒙难同胞周年纪念公祭仪式的尾声,都会看见一名戴着短檐鸭舌帽的老伯,默默的走到纪念碑前方,从容的把小提琴放在肩上,缓缓的拉起琴弓,让琴弦发出悠扬的乐声,祭奠在日侵时期不幸罹难的逝者。 那位老伯名叫叶国安(76岁),是一名来自文丁的热心小提琴演奏家。 他来自文丁小镇,与妻子住在一间小木屋里,他喜欢提着他的小提琴,为慈善活动筹款演奏,也为一些活动表演助兴,五十余岁时,还曾在国中任职过校内的小提琴学会导师。 除了在舞台上、纪念碑前和活动上拉小提琴,有时候兴起,他也会在火车站或芙蓉公市随便演奏几曲,民众投来炙热又佩服的眼光,就是那场演奏里,最美好的收获。 对很多人来说,要在几十年前学会拉小提琴,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在那个资源匮乏且生活艰难的时代,小提琴不只是贵,而且也不易学,那似乎只是富人才能拥有的玩意。 求学时期只学会看乐谱 而来自清寒家庭的叶国安,尽管喜欢音乐,但在求学时期只是学会了看乐谱,最初接触的乐器只有笛子和口琴,再后来也只是学会了手风琴。 至于让他迷恋至今的小提琴,始于人生中的一次不幸,当时他被带入政治扣留营,一待就是9年,而这段岁月留给他最美好的,便是在扣留营里“拜师”学会了拉小提琴。 叶国安受访时指出,他第一次接触小提琴,是在霹雳华都牙也的扣留营里,当时和他同病相怜的“营友”带了一把小提琴入营,成为了解闷的玩意,而他也就在这时和小提琴系上了不解之缘。 “我是在1973年,26岁时,因为略懂钢琴又喜欢音乐,在淡边和朋友们唱了几首华语歌曲,就不知何故的被捉入了扣留营,因为是在紧急法令下展开的逮捕,所以基本上,即便身上没有武器,也没有犯罪,却还是被扣留了。” 警没告知被捉原因 他忆述,当时先在淡边的扣留营逗留60天,然后转送芙蓉扣留营60天,当时,他的父亲还被要求前去向他告别,因为他即将被安排到霹雳甘文丁扣留营。 “父亲当时质问逮捕我的警方,我到底是犯了什么罪,做了什么事,但没有人可以回答。没有刀枪也没有罪名,但偏偏就是不愿释放我,父亲也无可奈何,只能叮嘱我无论如何要照顾好自己。” 说起这段听起来让人心酸的往事,叶国安扬起嘴角露出了两颗门牙,面带笑容的侃侃而谈,仿佛那一切只是青葱岁月的一点趣事。 扣留营有人自杀罢食 “后来我去了甘文丁扣留营大概10天,就转送到华都牙也扣留营。我记得甘文丁扣留营还有人自杀,华都亚也扣留营的扣留者为了表达不满,发动罢食行动,我当时也参与其中,只喝水不进食,坚持了很多天。” ​ 曾是营内自学班“校长” 他说,政治扣留营的情况有别于监狱,毕竟被扣留者并非作奸犯科的罪犯,有不少是大学毕业生或者专业人士,而入营的前面两年,也就是进入单人隔间之前,大家在扣留营里是可以进行各类活动的,比如他就和其他扣留者自组英语、国语、爪夷文等的授课班,而他甚至曾是这些自学班的“校长”。 “我在中学毕业后,曾任职补习老师,教英文、国文和数学等,因为考取的是英国剑桥资格的英文,所以当时在文丁开班还招了不少学生。” 叶国安指出,扣留营里还有图书馆,里头有很多书籍,涵盖了宗教、历史、语文还有不少百科全书,他几乎都看完了。 “当然,我最大的惊喜,是发现和我一样被扣留的营友居然会拉小提琴,我因此一直拜托他教我,起初他不愿意,认为我已经是一名青年了,加上小提琴不容易学,他总认为就算教了我,我也未必学得来。” 他笑言,当时他告诉对方,现在是在扣留营里学小提琴不是在外面,他不只是可以很专注的学,还可以一直练习到会为止。 1天练10次 1周后学会拉首曲 “他看我那么想学,就开始教我,别人在外可能一周学一次,我倒是可以在营里一天练10次,所以一个星期后,我就学会拉第一首曲子。” 他提到,自己就这样学了一年,结果被调去了扣留营的另一座扣留处,幸运的是,那里又有一名营友会拉小提琴。 “那边还有人会自制三弦琴,虽然小提琴是四条弦的,但是还是可以拿来练习。我在扣留营里待了9年,直到前首相敦马哈迪宣誓就职首相后,释放内安法令下扣留的21名扣留者,我才离开了扣留营。” 营友送小提琴鼓励 成日后谋生工具 叶国安说,离开扣留营的时候,同座的营友还把小提琴送他作为鼓励,而那是他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把小提琴。 “获释后的最初3年,因为自由受到控制,我被迫在文丁一带工作,初返社会时,还做过养猪场。3年后,我才正式获得自由,可以到其他地方工作。” 娶妻生子须努力赚钱 他坦言,浪费了多年青春,他必须为自己的生活重新打算,加上后来娶妻生子,成为4名孩子的父亲,他更是得加把劲赚钱养家糊口。 “我那时候居住在八打灵再也,为工作忙碌。小提琴只能是偶尔把玩的兴趣,但家里每次有人生日我都会演奏几曲,所以也算是一年最少会有6次的练习。” 为生活拼搏的日子里,他去过朋友的摩托车店工作,也做过人寿保险、银行的信托基金、矿泉水业等。 “后来孩子们都要上中学了,八打灵再也的交通变得繁忙,而且不时会有罪案的问题,我们过得有点辛苦,便决定回文丁老家生活,从那时开始,我的小提琴常派上用场。” 叶国安回忆到,当时大约是五十多岁,孩子进入文丁国中,而他是家协成员,一次学校举行活动,让家协也安排节目,他便以小提琴演奏,结果校长马上就邀请他到校教导小提琴,还设立了小提琴学会,只是后来孩子们毕业了,他也不再继续任职该校的导师。 “可是文丁国中的校长后来被调职到汝来的一所国中掌校,那时候他有邀请我去那里教小提琴,我也去了一阵子。” 营友设联谊会 邀演奏祭奠 询及为何会在每年的公祭都到建立在申达央华人义山的森州日侵时期蒙难同胞纪念碑前做小提琴演奏,叶国安说,因为离开扣留营后,以前的一些营友联络上了,还成立了一个老友联谊会,当时有其中一名成员活跃于森华堂,便邀请他每年去给罹难同胞演奏祭奠。 这个每年必有的演奏环节对叶国安来说,一点都不麻烦,而他也不收费。 对他来说,小提琴不只是他在扣留营时的寄托和陪伴,也是他开拓眼界的一把钥匙,因为会拉小提琴,所以常会有邀请去表演,不同场合遇见不同的人,都是一种收获。 “我甚至去过联合国难民署那里演奏,其实能从这些邀请中获得多少回酬不是最重要的,我享受的是那个演奏的过程。”
2年前
因为编织的作品越来越多,李玉珊也一度懊恼自己该如何处置,于是她放缓了编织创作的速度,直至去年,她把这个坚持了10年的兴趣,正式发展成自己的副业,开始授课教钩针编织,也开始售卖自己的作品。 报道/摄影:黄翠娴 一双巧手、一捆棉线、一只钩针,编织的是花、是娃娃、是创意,还有梦想。 李玉珊(35岁)是一名手作达人,她擅长手作立体卡(Pop up card)、也擅于制作首饰,但她更爱钩针编织,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去到哪儿,只要手上有针和线,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钩织创作。 [nonvip_content_start] 她受访时指出,小时候,就因为姐姐擅长编织毛衣而接触棒针编织,但并没有因此对编织产生多大兴趣,直至约10年前,因为朋友想要学编织,邀请她一块儿参与,她才重新和编织艺术有了“联系”。 “当时学的也是棒针,但我对于棒针的操作感到一定的挑战,而且需要两支针一起操作,还需要注意力度等细节,所以我并没有特别喜欢。但因为重新接触了编织,我会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手作,后来看到钩针的创作,可以制作很多有趣的小东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此,她又付费让自己去学习钩针,但也只是上了一次的课,便回家自己专研自修,钩着钩着就爱上了这门编织艺术。 “我从小在做手工方面就是比较容易上手的,所以我对手工活很有兴趣。” 她说,随着对钩针编织的掌控越加熟练,便和钩针棉线形影不离。 “我平日会搭电动火车去隆市上班,搭车的时候,我会拿起钩针和线编织。陪父母去医院的时候,在等待的那段时间里,我也会用来编织。” 作品渐多曾放缓编织创作 因为编织的作品越来越多,李玉珊也一度懊恼自己该如何处置,于是她放缓了编织创作的速度,直至去年,她把这个坚持了10年的兴趣,正式发展成自己的副业,开始授课教钩针编织,也开始售卖自己的作品。 “我没有想过原来还真的有人会欣赏我的作品,跟我订购编织的手作,尽管我因为正职的忙碌而产量较低,但还是有顾客愿意耐心等待他们订制的产品出炉。” 她坦承,编织作品在雪隆的市场比较大,森州的订单较少,就连开班授课也是雪隆的学员比较多。 当经理压力大 编织过程可解压 李玉珊除了是编织手作爱好者,也是隆市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主要负责国内外职员的薪资单,平日的工作压力并不小,而且还面对失眠的困扰。 “虽然编织也没有让我更易入睡,但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让我觉得很疗愈,也让我可以更好的释放压力。” 她说,因为周一至四必须回隆市工作,所以她会趁着搭车的时间做编织,周五和六居家工作,她会趁空档继续钩针活。 “目标”为母亲编织毛衣 “我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杯垫,随着对钩针编织的熟悉,我现在除了可以跟着一些解说图去完成作品,也可以遵照顾客发来的概念图编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 她指出,钩针也可以编织衣服,自己也一直想给母亲编织一件钩针毛衣,但这个“目标”暂未完成。 “我一直很喜欢亲手制作礼物给朋友,因为我喜欢自己去创造的那种感觉,从零到有,过程很解压,但我没有想过去售卖自己创作的物品,因为我觉得没有人会欣赏。” 补习中心开班教编织 乐当“斜杠青年” 李玉珊提到,会把这门兴趣变成副业,全因朋友的鼓励。 “我的好友开了一间补习中心,她邀请我来教课,被她说服后,我开始了业余补习老师的生涯,再后来,她跟我说,与其把编织的作品闲置,不如出售,她也鼓励我在补习中心开班教钩针编织。” 而在朋友的鼓励和“怂恿”下,她在线上开启了一个小小的社交销售平台,命名为“手作りTETSUKURI”,除了把作品放上平台售卖,也招生开课。 就这样,她在去年误打误撞的成为了妥妥的“斜杠青年”,有着多种职业身分,并乐在其中。 “作为上班族,我觉得自己很局限,局限在一定的工作范畴和时间。我需要一些额外的的东西去让自己的职涯没那么沉闷,何况这门小艺术现在还能给我带来一些额外收入,感觉就很不错。” 盼把编织兴趣变正职 李玉珊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把钩针编织的兴趣,变成自己的正职,她也希望接下来能有时间去做属于自己的编织创作,用钩针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专属作品,让别人看到了就会想起她。 她在教课上,也有一定的执着,对她来说,开班授课就是要让学员们都学会才行,尽管有时候学生一直学不会让她稍感挫败,但她会坚持教到学员完成那堂课指定的钩针编织作品为止。 “所以,就算只是一天的工作坊,但如果当天学员无法学会或完成不了那个作品,我就会额外挪出时间继续教导,确保他们学会及完成。”
2年前
位于弄边丹纳班积新村里的中山华小,创设于1928年,今年将迎来创校95周年,它现有26名学生,逾半数是友族学生,也使它成为仁保县学生人数最少的华小。 报道/摄影:黄家强 有句话说:“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华小,在我国很多乡村地区,只要曾经有华人聚集之处,都会有华小的痕迹,只是多年以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模式变化,人口外流等因素,以致很多乡区华小沦为微型华小,就如弄边中山华小,从80年代最颠峰时期的335名学生,迄今仅剩下26名学生。 创设于1928年 位于弄边丹纳班积新村里的中山华小,创设于1928年,今年将迎来创校95周年,它现有26名学生,逾半数是友族学生,也使它成为仁保县学生人数最少的华小。 它也是继已搬迁的加拉宾华小、美丽敦华小之后,弄边区面对学生人数大量减少的第三所华小。 这次带大家了解中山华小的过去和现况。 1960年左右迁到现址 曾经于1992年至1996年担任中山华小家教协会主席的现任董事潘保佃,据他所了解,弄边中山华小创设于1928年,当时是先贤为了让弄边孩子们能够有一个受教育的地方,而成立这所学校。 学校成立初期,校舍并不在现今的丹那班积新村土地上,而是曾经驻足在如今弄边篮球场的前公共工程局总部、弄边警局前方的高脚屋、邮政公司附近空地,直到1960年左右,第四迁才搬迁到如今的地址。 潘保佃:印裔商人捐地建校舍 潘保佃说,当时丹那班积是个大园坵,在英殖民地后期时,英殖民政府将园坵地段卖给一名印裔商人,在华裔领袖要求之下,印裔商人将占地3英亩的土地捐出,做为建设中山华小校舍。 由于学生人数开始增加,五六十年代的弄边地方领袖通过向当地居民集资建校,当时华人已意识到,子弟必须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大家即使囊中羞涩,生活不算富裕,也纷纷响应捐助,最终成功集资建设了一排6间课室的木板校舍,就是中山华小最早期的校舍。 这所校舍经过了60年的岁月风霜,也经过多次维修及提升,迄今仍是做为课室用途,每逢周一到周五的上课天,依旧传出朗朗读书声。 创校早期很多超龄生 潘保佃说,中山华小创校早期所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超龄生,当时大家只想要让孩子有个受教育的机会,只是因为不方便,无法送孩子到马口,因此当中山华小创立后,纷纷将孩子,包括一些超龄生都送往学校。 “据前辈告诉我,当时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是挤在一个空间里学习,而校长及教师的薪金,都是由民间董事部发薪,当时若是学校没钱发薪,就是董事长负责找钱发薪水给教员。” 课室不足增2校舍 过后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甚至在七八十年代,弄边中山华小因为课室不足而出现上下午班制度,全校学生人数达335人。 为了应对学生求学空间问题,当时董事部想尽了办法,最终在校园增加了另外两栋校舍,包括在时任董事长赵海的率领下,80年代成功在校内兴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校舍,就是如今的主要建筑物,学生也随之恢复全部上午班制。 据知,那段时期,很多校长及老师都是来自外地,因此校内有一栋建筑物,是做为校长及教师的宿舍用途。如今这栋建筑物仍耸立在校园,只是目前呈空置。 年轻人外移学生人数降 对于学生人数下降的情况,潘保佃坦言,这是乡区华小普遍上都会面对的现象,主要是弄边四周的发展及工作机会不多,很多年轻居民在完成学业之后,纷纷外出工作,并在外地成家立业。 即使有些学生住在弄边,但是有些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十余公里外的马口读书,因此无形中造成中山华小的学生来源减少。 据知,在过去中山华小的学生,除了弄边区之外,也有来自数十公里的巴弄1土展区至巴弄6土展区的华裔学生,每天都会有两辆学生巴士将学生送到学校。 于90年代担任家教协会主席的潘保佃回忆,在其任内有一年也曾担任司机,就是每天利用客货车,将学生接送来返弄边及数十公里外的巴弄土展区,只为了让学生能够准时回家。 垦殖民减影响学生来源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变化,弄边四周发展,很多居民生活环境获得改善,来自巴弄区的华裔垦殖民人数也慢慢减少,直接影响学生来源。 如今巴弄土展区的华裔学生,有些是被家长送到森柔边界的金马士求学,因此到弄边求学的学生人数少之又少。 潘保佃受访时,赞扬现任校长李铠向,即使被调到中山华小掌校,面对学生人数稀少的情况,依旧敬业乐业,将校务办得井井有条。 他也说,若是中山华小如今有百逾名学生,相信李校长将可以大展拳脚,将校务推到另一个高峰。 郑亚平:见证学生人数变化 每所华小都是先贤当年为了让后代有个受教育的机会而成立的,各有各自的故事,而我国华社一直有着“华人是民族尊严的根”的说法。 但随着时代变迁,人口不断外流,如今也出现一种很现实的现象,就是城市区华小的学额爆满,乡区华小却“门可罗雀”,学生人数下降,甚至沦为微型华小,最后被逼迁校。 自1996年开始担任董事长的郑亚平,见证了中山华小近年来的学生人数变化,从全盛时期的300余人,逐年下降,今年更降至26人,可能面对需要复级,减少教师人数的情况。 他坦言,一些弄边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选择每天驱车送孩子到马口求学,因为如今的孩子除了上课之外,往往还有补习班和才艺班,一般只有马口才有这些课程。有些家长索性在马口买家置业,直接搬迁到马口。 计划到原住民村落招生 因此董家教计划在未来日子里设法招生,以保住这所先贤辛苦创立的华小,由于弄边的华裔居民已不多,因此董家协计划到弄边附近原住民村落,与部落首领见面,要求将孩子送到中山华小。 据知,该校曾经于2021年开始采取各种方法招收新学生,董家协甚至计划给学生一些津贴,当时目标是原住民孩子,当时也有招收了一些学生。 拟办创校95周年纪念庆典 此外,为了唤醒校友们对母校的回忆,中山华小董家协计划在今年主办创校95周年纪念庆典,并呼吁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友届时可以返回母校看看。 据知,其实弄边华小也为社会栽培了不少栋梁,遍布在工商政界,学生当中甚至还出了多位拿督及大企业家。 张聒翔也是校友 森州行政议员兼马口州议员张聒翔及弟妹,也都是中山华小的校友,张聒翔从小就生活在弄边,过后才搬到马口。 张聒翔最近受邀返回学校参与垦亲节活动时,发现母校面对学生人数减少问题,深表忧心,他也呼吁董家协设法招收更多学生,以解决学生来源问题。 一视同仁教导 虽然全校仅有26个学生,但是校长李铠向和教师们,仍秉持作育英才的责任,一视同仁教导。 中山华小的学校范围不算大也不算太小,校内设备“五脏俱全”,图书馆、电脑室、视听室等一概齐全,甚至还有一间装备了触屏电视的精明课室,在设备方面可以说是不会落后于其他学校。 学校位于丹那班积新村里的山坡上,校园里清幽翠绿,堪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李铠向说,目前26名学生当中,逾50%是友族学生,但在共同学习大环境之下,学生之间没有语言隔阂,大家犹如一家人,课余时间嘻哈笑闹,校园时常弥漫笑声。 此外,由于受限制于学生人数,因此每逢到了学联篮球赛的季节,四五六年级学生几乎全员出动变身为运动员,在吴端佃老师的指导下,鼓起勇气为学校出征,成为该校的另一种特色。 弄边另2华小迁校重生 除了中山华小之外,弄边原本有另外两所华小,即是加拉宾华小及美丽顿华小,早年都因为面对学生来源减少问题,全校学生人数甚至跌到个位数。 过后在各界助力之下,加拉宾华小被搬迁到芙蓉梅岭,而美丽顿华小则搬迁到马口公主城花园,并易名为马口美丽敦华小,如今这两所华小都已浴火重生,摆脱微型华小的名字。 如今中山华小也因为社会发展,面对相同的问题。 这所创校已95年的华小,要如何摆脱困境,让它迈向百年老校,也成为董家协及校友会面对最棘手的问题了。
2年前
有关榕吉的历史,以及过去数十年的璀璨岁月,已多次获报道,《花城》社区报这次将焦点,放在2018年之后迄今的发展。 报道:黄家强摄影:黄家强/部分照片村委会提供 榕吉,一个位于仁保加拉东大道边的一个小乡镇,四周被翠绿的油棕园及橡胶园包围,也是森州最东部一个以华人较多的乡村住宅区。自2018年迄今,榕吉共获得数百万令吉拨款,以提昇各项基本设备,显示政府并没有忽略乡区小镇的发展。 有关榕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小乡镇,约半世纪前是由南洛园坵地段所分割而形成,当地各住宅区犹如星罗棋布藏在园地里,除了榕吉大街之外,其他住宅区顺手拈来就有街场背、金燕花园、椰园、安乐村、稍远的则有E公司、D公司、C1村、C2村及C3村等,非当地人很难分办得清楚。 [nonvip_content_start] 有关榕吉的历史,以及过去数十年的璀璨岁月,已多次获报道,《花城》社区报这次将焦点,放在2018年之后迄今的发展。 就让在榕吉长大的榕吉C村管委会主席谢樟来,对榕吉近年来的发展,娓娓道来。 乡间黄泥路已变沥青道路 榕吉各住宅区并不集中,分布范围很广,所以近年来获得政府区分为4个村委会,即A村、B村、C村及D村,过去ABC三村是由马华所掌管,而D村是由民政党掌管,多年以来,各村长都陆续申请拨款,在各方面慢慢提昇地方基本设备。 在2018年,希盟执政森州后,一如过去委任了各村长,A村村长是林德华,B村则是由诚信党村长姆鲁甘担任,C村村长由谢樟来担任,D村村长则是和敬达。 由于榕吉有4个村委会,因此一直以来,在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拨给新村的拨款方面,也获得4份配额,举个例子,我国新村每年可获房地部发出最高10万令吉做为提昇基设用途,榕吉因有4个村委会,因此每年可获得最高不超过40万令吉的拨款,一般都是总额二三十万令吉的拨款。 一般上这些拨款,都是用于提昇村里各地道路,铺设沥青道路、路灯、建设沟渠等,因此经过历任村长不断努力之后,榕吉很多黄泥路都已经变成沥青道路,居民进出更安全。 纵然如此,榕吉仍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每年村委会依旧会申请更多拨款,做为维修及提昇用途。 谢樟来:拨款用于装路灯修沟建路 谢樟来说,榕吉仍有不少地方要提昇,因此他与林德华、和敬达及姆鲁甘在2018年上任村长后,不断设法申请拨款进行提昇,在希盟斯汀州选区协调员阿都拉曼的协助下,4年来,整个榕吉区获得至少数百万令吉的政府拨款,做为提昇环境的用途。 这些拨款用于安装路灯、建设沟渠、道路等用途,因此近年来,榕吉的环境进一步获得提昇。 其中一项仍需要提昇的是各路口夜里环境昏暗的问题,谢樟来说,榕吉的4个路口,即主要大路口、C1村路口、C公司路口及C3路口,都没有路灯,因此在夜里昏暗视线不良,非常危险。 他指出,在经过村委会申请之后,大路口、D公司及C3村口,已获得政府批凖安装路灯,而C1村路口的路灯申请则仍未有下文。 他说,因为C1村路口若要安装路灯,可能需要涉及60根电灯柱,才能将电源接驳到路口,需要耗资约10万令吉。 但是村民的进出安全也很重要,因此谢樟来说,若是C1村路口安装路灯的申请依旧受阻于拨款问题,或许将会转为申请斯汀州选区协调员的拨款,以完成这项计划。 不再频繁爆水管 此外,榕吉另外一项经常发生是地下水管破裂问题,在多年前,榕吉频频爆水管,水供中断,最严重是每周都有数次爆水管,但是在经过历任村长努力之后,爆水管的情况已大有改善,但偶而仍会发生。 除了路灯、水管之外,谢樟来认为,榕吉一些道路的路面比较窄小,若是迎面有车到来时,大家必须避让到路边才能通过,因此希望政府继续拨款做为加阔道路用途。 谢樟来自从上任以来,一直致力要将榕吉打造成为一个最美丽的新村,因此在经过他争取之后,政府承包商已答应每个月两次派人到榕吉大街一带清理路边的垃圾。 除此之外,他说,C村路边如今也比过去更清洁,但是目标仍未达到,因此仍需要村民配合及响应,否则仅靠政府单方面努力,很难达到目标。 年轻人外流 常住人口渐少 榕吉和很多小乡镇一样,面对年轻人外流的情况,因此榕吉目前常住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谢樟来说,虽然老年居民居多,但是真正独居老人,则还算少数,而有些老人留守榕吉家园,除了是打理芭场,另一个责任就是照顾孙子孙女,为孩子分担经济负担。 虽然榕吉有些地区的手机网络欠佳,但是很多人家中都有安装座机,因此对外联系并不成问题。只有在过年过节,当外坡工作的年轻人返乡时,平静如水的榕吉才会增添几分热闹气氛。 谢樟来坦承,随着时代变迁,榕吉也出现人口外迁的情况,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他说,依目前情况,马口、马身、IOI新市镇、公主城花园等地区,都有榕吉人的踪影。 外迁的榕吉人,对于家乡仍有着无比牵挂,平时也会回到榕吉打理芭场,与老朋友叙旧。 4村长互助解决民生问题 榕吉有4名希盟村长,3人来自行动党,一人来自诚信党,但是平时处理新村事务时,都是合作无间,互相配合。 谢樟来说,他和其他3名村长分工合作,林德华主要负责联系政府部门官员、和敬达则负责主导基本建设维修和发展、姆鲁甘则负责政府书信来往,而他则比较倾向交际等事宜。 “但是一旦碰到新村里有发生民生问题时,我们都会互相协助,不分你我,最重要是顺利为村民解决民生问题,我们感到心满意足。”
2年前
经过马身区大路时,请放缓行驶速度! (马口讯)经过马身区大路时,请放缓行驶速度! 马身是位于马口通往金马扬路数公里外的一个小镇,笔直的大路,将住宅区分隔为左右两部分,也是马口通往斯里仁保市镇、榕吉、彭亨金马扬等地区的必经之途。 由于路势笔直,以致来往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都非常快,也形成多年以来,时常发生大小交通意外,甚至导致人命伤亡,最近马身再发生一宗老人过马路时不慎被撞倒,送院抢救逾一周后,撒手人寰。 让我们来看马身的道路情况,从美家花园到马身工业区的区区数公里路程,路边有两所学校,即马身新村华小、马口中学二校,还有一所清真寺、两间加油站,以及多个住宅区路口,另一端还有一个工业区,每一天都有很多重型交通工具行驶。 一条繁忙公路将马身区分为两个部分,而且当地近年来搭上发展列车,出现很多花园住宅区,居民也随之增加,进出路口的交通工具日益繁忙。 很多驾驶者在夜里经过马身时,原以为晚上交通工具不多而快速行驶,偏偏没有预料到路口小路或是住宅区路口突然冲出一辆摩托或交通工具,来不及煞车情况下而撞成一团。 因此,很多熟悉路况的马口人,经过马身路口时,都会放缓车速,因为无人可以预料路边会不会突然冲出一辆摩托或是交通工具要驶出大路,一旦不小心,随时发生交通意外,轻者皮开肉绽,重者断魂路上。 刘金发:要横越大路须提起100%精神 马华马身新村支会主席刘金发向《花城》社区报坦承,马身区时常发生交通意外,除了是经过大路的很多交通工具没有放缓行驶速度之外,另一方原因是村民们进出路口时大意,没有留意大路的交通情况所致。 住在马身数十年的他,多年来时常都有接到各道路路口发生交通意外的投报,只要他有在家,一般都会赶往现场,设法施援。 他说,时常发生交通意外的有两个路口,一个是马身警亭旁边的十字路口,很多居民无论是开车或是骑摩托要进出路口,或是要横越到大路另一端,都必须提起100%的精神,因为来往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太快。 他指出,相比其他路口,这个十字路口真的时常发生交通意外,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车祸的投报。 另一个时常发生交通意外的路口就是马口中学二校旁边的十字路口,刘金发说,他曾经多次建议当局,不妨在该处设立交通灯,让村民可以安全进出路口。 但是,当局经过考量后,最终决定在路口50公尺外的马口中学二校主要校门前安装了一座行人交通灯,让学生们可以安全横越交通繁忙的大路。 据刘金发了解,主要是因为有关路口并非真正十字路,路口角度并非对正,因此很难安装交通灯。 廖冰麒:老人院高度关注路口安全 住在马身老人院的一名85岁老人廖冰麒,于11月间在横越公路时被汽车撞倒,送院逾一周后宣告不治,使到马身老人院管委会高度关注路口的安全情况。 曾经担任马身新村村长的马身老人院管委会主席卢玡豪说,由于马身老人院没有门禁,每天早上大门打开后,老人都可以自行出外办事或是享用早餐,因此对于廖冰麒老人家不幸去世,他深表惋惜。 他也坦言,通往老人院的十字路口就是马身大路其中一个车祸黑区,多年来时常发生车祸,甚至导致多条人命伤亡。 多年来,历届村长都不断设法申请提升大路的安全行驶措施,包括建议限速行驶,在路面划上黄色警诫及减速线,但是由于来往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太快,以致碰撞事故不断。 因此卢玡豪再三呼吁村民,进出路口必须格外小心,左右观看确保安全后才驶出路口,性命安全应该排在第一。 王光辉:多次申请安装交通灯不果 马身新村管委会主席王光辉受到记者询问时证实,他于2018年上任为马身新村管委会主席后,曾经多次致函要求当局在马身大路再安装多一盏交通灯,以达到减缓来往车速的效果。 尽管他多次申请都不获批准,但是他没有气馁,并在今年7月再度致函当局,要求安装多一盏交通灯。 据村民向他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在马身华小前安装多一盏交通灯,也希望这项要求能获得当局的重视。 据他了解,目前在马口中学二校前的交通灯,是萧国榑担任仁保县议员期间由政府所安装,但是如今村民希望当局能够再安装另一盏交通灯。 提到目前的马身大路,王光辉认为,其实路灯是相当足够的,夜里环境也相当明亮,只是因为大路笔直,很多公路使用者都不禁加速行驶。 据知,虽然当局是限定马身区的行驶速度为时速70公里,但是路牌并不多,因此很多公路使用者也没有留意。 因此,也有些居民要求王光辉,不妨要求交通警察不定时在该处取缔超速驾驶的交通工具。
2年前
车多人多的波德申见多了?不如跟着“老波德申人”回顾五六十年代“阿榔”的历史。 报道:丘明艳 摄影:丘明艳/部分受访者提供 车多人多的波德申见多了?不如跟着“老波德申人”回顾五六十年代“阿榔”的历史。 向来以“海连天”闻名的波德申,除了拥有西马最长海岸线之外,如今还结合了生态旅游、历史人文、休闲与美食、琳琅满目的民宿、酒店、度假村等,在旅游项目蓬勃发展与加持之下,逢周末假日,波德申到处人满为患,道路更经常出现看不到尽头的车龙,然而,在许多老一辈的波德申人眼中,五六十年代的波德申尽管工业、旅游业发展都远不如现代,而最初始的“阿榔”风貌依旧让人回味。 “阿榔”是波德申最原始的名称,由于当地早年是以制造木炭而闻名,因此附近一带的华人都将波德申称为“阿榔”(Pulau Arang),马来文即是“木炭”的意思。据知,在1889年的英国殖民时,英国人Sir John Frederick Dickson开发港口,故将“阿榔”小镇易名为“波德申”(Port Dickson)。 时代变迁 绿植减少老街 高脚式邮局成回忆 现年83岁的梁亚礼是土生土长的波德申人,他接受《花城》社区报访问时,忆述起儿时记忆中的波德申是万分感触,经过时代变迁,那些童年时去过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曾经的波德申老街、传统高脚式邮政局,一切只待追忆。 “如今波德申到处车多人也多,唯独绿色环境少了,波德申老街在五六十年代,路边两排大树遮阴,那是情侣沿海散步的好去处。” 小学开始出海捕鱼 梁亚礼从1952年在波德申海边长大,童年时期的他,逢周末要随父亲出海捕鱼,尤其逢农历十一到二十都要出海,那时候还在上小学的年纪,跟随父亲划着桨船出发,由于他个子不高,每当父亲要求他下船拉网时都会感到紧张。 “一跳下船,一般大人没过半身,但我下船,海水都淹到脖子了,还呛了几口海水。” 由于每次晚上10时就要出海捕鱼到翌日清晨,梁亚礼回家后简单漱洗一番,换上校服就赶到学校上课。他笑言,因为一整晚没睡觉,担心上课时打瞌睡,只能涂万金油来提神,偶尔止不住睡意,还会遭老师训斥一番。 “那年代的孩子都需要帮忙大人工作,照顾家庭,这些日子不仅能学到很多东西,也有很多现代孩子没有经历过的艰辛和乐趣。” 拔红树皮修渔网 他说,逢农历初八到初十之间不需要捕鱼,而这期间则是补渔网的日子,在12岁那年起,每当到了补渔网的日子,他就要前往5英里的“咸水芭”(沼泽地),穿梭在红树林中,拔下红树皮来修渔网。 “在传统的渔业年代,将渔网和红树皮一同煮沸后,不仅可以成为染料,还可以让渔网更有韧性,浸泡在海水也不容易损坏。” 梁亚礼忆述,在那个年代,沿海一带还有不少芒果树,儿时的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享用“免费水果”。 如今时隔多年,酒店业、工业、旅游业蓬勃发展,当初茂密的红树林经过开发、污染后,早已所剩无几,对于时代发展为现代人带来好处与便利,同样付出了很多代价。 老街曾是沿海街道填海计划致渔业没落 随着年纪渐长,梁亚礼愈发怀念波德申的原始风貌,翻看“阿榔”早年的街景照片、陈旧剪报,几乎所有地方也曾留下过足迹。 “在波德申老街,在还没有落实填海区前,是一个宁静的沿海街道,街道两旁有茂密的大树,为来往的行人遮阴,那时候没有高楼,都是政府宿舍,当代警察还是穿着短裤,邮政局也是高脚屋建筑结构。” 梁亚礼忆述,儿时曾到邮政局购买邮票时,还不慎将10仙掉落在细缝中。“如果现在找到这10仙,可能就是古董了!” 他回忆,在英殖时期,波德申兴建了通往芙蓉的铁路支线接轨马来半岛主干线,除了运输木炭、煤炭及矿产,波德申逐渐兴起了洋货贸易;一直到1980年代,填海计划落实导致部分渔业没落,波德申也逐步走向旅游与工业化发展,如今,昔日繁华的货港与铁路早已停用,仅留下斑驳的岁月痕迹。 作为见证波德申开阜史迹的梁亚礼,仅能凭借着老照片将渐渐模糊的记忆拼凑成故事,尽可能让更多后人“窥探”出波德申的历史变化与初始容貌,才不至于让“阿榔”的历史被埋没在时代洪流之中。
2年前
森合分为森合花园(Taman Sum Hup)及森合住宅区(Kawasan Sum Hup)两个小区,总共约有五六十户人家,大多数为华裔。但是一直以来,这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村委会或是社区管理委员会,只靠当地政党领袖设法通过各种管道,争取一些微量拨款,稍为提升基设。 报道:黄家强 摄影:黄家强/部分照片由居民提供 (马口讯)在马口有一个住宅区,与市区一水相隔,进出都需要经过马口,但是在行政划分上却不属于马口州选区,而是归纳斯汀州选区范围,它就是──森合。 森合分为森合花园(Taman Sum Hup)及森合住宅区(Kawasan Sum Hup)两个小区,总共约有五六十户人家,大多数为华裔。但是一直以来,这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村委会或是社区管理委员会,只靠当地政党领袖设法通过各种管道,争取一些微量拨款,稍为提昇基设。 盼摆脱数十年“孤儿”身分 因此当地居民非常渴望,森合有朝一日能够脱离数十年来被定义为灰色地区及“孤儿”身分,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乡村管委会、堂堂正正向政府申请发展拨款,提升各项地方基本设备。 在仁保市议员赖振耀安排下,《花城》社区报探访了数名居民,了解看他们对于森合这个社区的心声和渴望,也让更多人对这个社区有更深入了解。   萧雯隆:火锯厂成地标演变地方名 居住在森合逾50年的萧雯隆(64岁)说,“森合”这两个字其实是来自数十年前就耸立在该区的森合火锯工厂,由于当地有工厂,自然成为地标,因此大家很自然将森合做为地方名字。 他是于约50年前搬到森合居住,那个时候,当地是属于私人地段的菜园屋,居民每月需向地主缴付租金。 后来,经过土地分割,居民们终于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因此基本上是没有屋地问题。 据他们了解,拥有24间住家的森合花园是当地最早居民聚居点,至于森合住宅区则是过后再出现,迄今大多数都是华裔居民,只有区区数间印裔居民。 李超群:仍保留水井断水也不怕 李超群(53岁)也是小时候就和家人一起搬到森合居住,因此有收藏了一些昔日的泛黄旧照片,显示森合和其他传统华人新村住宅区的环境一样,当年都是黄泥路衔接各菜园屋,过后随着时代变迁,黄泥路变成沥青铺设的柏油路。 她说,森合很早就有了电流供应,但是水供却是在大约八十年代才衔接,因此当地很多居民的住家都有保留了水井,做为日常生活用途。 即使如今森合已有了自来水供,但是一些居民们仍保持着水井,以防桥头淹水,或是水供中断,自己家里的日常生活也不受影响。 廖玉如:盼成马口选民 现年73岁的廖玉如,是于1978年搬到森合居住,当时森合里面都是黄泥路,居民每逢进出家门,肯定会弄得混身灰尘,但是这种情况,自从森合各区陆续获得铺设沥青道路后,已不再复见。 在本届大选中,森合很多首投族都是在马口州选区投票,但是原有的旧选民却依旧属于斯汀州议席,必须到峇都基基路的东姑慕达斯汀国小投票,因此居民们都希望,政府有朝一日能够将森合划分回到马口州选区,让他们能够成为马口的选民,毕竟他们是距离马口最靠近的斯汀地区,进出都要取道马口。 进出仅靠小桥若淹水交通中断 若论地理位置,其实森合和马口嘉乐商业区毗邻,只是两地相隔一条斯汀河,居民进出只靠一条小桥,并没有其他替代道路。 每逢年杪雨季,或是雨量过多的日子,斯汀河水高涨,淹没小桥四周范围时,森合居民对外的交通就会中断,居民只能乖乖在家等候河水消退后,对外交通才会恢复。 本身于1997年,随父亲从榕吉举家搬到森合的仁保市议员赖振耀说,市议会于2019年已批准提升可为森合桥梁的提升,但是迄今没有任何下文。 据他了解,过去衔接森合和马口市区的只是一条小木桥,每逢有交通工具经过时,总会不断摇晃发出格格声响,让人毛骨悚然。过后木桥拆除,改建一座钢骨水泥小桥后,居民总算远离了木桥摇晃的噩梦。 但是即使木桥改为钢骨水灰小桥,每逢淹水时,居民还是面对交通不便的情况。 赖振耀说,在国阵前朝时期,由于森合没有一个真正村委会,而且也不属于马口州选区,因此在申请很多发展计划时,往往沦为徘徊在灰色地带的“孤儿”,一直都不受重视。 他承认,当年所幸获得森合马华支会的一些领袖如李亚苏等通过影响力,设法获得少许拨款,因此才使到森合的基设稍微有获得提升。 迄今,当地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球场,而有一个属于睦邻计划的小型会堂,但是由于睦邻计划没有再活跃,该会堂如今在缺乏打理下,四周长满杂草。 赖振耀:森合亟需改善排水摆脱水劫 赖振耀指出,自从希盟在2018年执政森州后,马口州议员张聒翔也是掌管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及新村事务的行政议员,因此森合即使不属于马口州选区,也在无形中获得照顾,陆续获得拨款提升,最近道路还获得铺沥青。 此外,当地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一个主要排水系统,因此在经过反映及协调后,仁保土地局、水利灌溉局官员于数个月前曾经有到森合一带,商讨如何改善排水系统。 开始有屋业发展 据知,森州路口附近如今开始有屋业发展计划,意味森合也终于踏上发展列车。 据赖振耀了解,森合区会有两项屋业发展计划,大约会兴建200间住宅,因此大家都期望,随着屋业计划发展,环境基设也获得改善,包括将进出的小桥扩大升高,居民不再受淹水断路之苦。 据知,过去多次水灾,也只是桥头一带淹水而已,森合花园和住宅区并没有受影响,只是居民进出不方便,唯有在河水水位消退之后,对外交通才恢复。 随着当地有屋业发展计划,沟渠排水系统的负荷量肯定大大增加,因此居民们都希望,当局能够早日提昇当地排水系统,不想因为发展之余却受到负面后果。 居民一直在等外环公路计划没下文 早年政府有提到一项计划,就是从马口淡边路兴建一条衔接马身的外环公路,一旦有关计划落实,相信其中一个受惠的地区将是森合,将可以增加另一个路口,摆脱每逢淹水就断路的窘境。 然而这项计划在十余年前提出后,迄今都没有下文,居民也一直在等待,希望它早日落实,摆脱当地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 据知,如今森合另一端,就是马口公市及小贩中心一带斯汀河的另一端,已兴建了名为“马口新商业区”的商店,但是目前该商业区仍未有道路衔接森合。 因此居民们相信,如果政府能够从马口新商业区,兴建一条道路到同属河岸一端的森合,相信将会带动这一带的商业及经济发展,更可以纾解马口市区交通繁忙的压力,一举数得。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