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草稿筑迹
草稿築跡
草稿筑迹/从柬埔寨蒙勒塞县出发,浅看当代建筑系学生与实时筑造的联系
实时筑造没有办法一瞬间为当代学生带来多少益处,但这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方式,通过实时的沟通,在地的了解,去看见不同的需求导向。实时筑造提供机会,让我们打破设计美好的幻想。
1星期前
草稿築跡
草稿築跡
草稿筑迹/面向天穹的建筑物头壳──屋顶
每栋建筑物的顶楼上方,都有为建筑物遮风挡雨、避免日晒雨淋的覆盖物,是为屋顶。在远古时期,屋顶多用茅草、泥土、当地建材处理,尔后演变以水泥、瓦片构成;发展延续至今,屋顶设计在建筑专业领域成了一门有趣的学问。
3星期前
草稿築跡
会员文
草稿筑迹/日本木造建筑杰作——聴竹居
在日本,位于京都和大阪交界处的大山崎町,有一座近百年的住宅——“聴竹居”。这座住宅不仅是日本环境共生建筑的经典案例,更是日本迈向现代化与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1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新加坡福南的涅槃重生
016年关闭3年整修爆改后,2019年重新开放,新加坡福南(FUNAN)如今摇身变成话题十足,深受年轻群体流连忘返,必须打卡的活力商场。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巴瓦建筑
“巴瓦不是一种风格。在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拒绝被某种建筑语言或是建筑主义定义,因为这样会被自己曾经的成就束缚。”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细味一座公园的文化光谱
在当今许多公共空间逐渐被忽视、绿地被商业开发的背景下,梳邦再也丽雅湖泊公园的成功值得借鉴。它不但提供让人亲近自然的场所,也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纽带。
3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双溪大年二街:一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街道
从小每到午餐时间,家里人总会提议:“去二街找吃吧。”这句话成了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旋律,简单却深刻。在我们家人的心中,二街是充满选择和惊喜的地方,是装满回忆的街道。
3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格栅──独特的建筑美学
以经济务实的角度来看,格栅协助遮丑、蔽光、通风;于美观上,格栅也能配合建筑格调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成为别具匠心的建筑语汇。
4月前
会员文
草稿築跡
草稿筑迹/从公共安全到城市美学,纽约逃生梯的前世今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也逐渐告别了这种老式的消防逃生梯。但悬挂着逃生梯的红砖建筑却一跃成为纽约的城市美学之一,这个看上去有些笨重的金属装置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发挥出更多功能。
4月前
草稿築跡
会员文
草稿筑迹/以五感观察街道
在马来西亚坐车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选择。街道只为汽车规划,而没有虑到行人、脚车、摩托。在这个没有人行道、脚车或摩托道的城市里,只有待在名为汽车的铁盒里,才能在街道上安心、安全地移动。
5月前
会员文
草稿築跡
草稿筑迹/从空间设计到地方营造的一口设计
One Bite由张国麟建筑师与妻子梅诗华在2015年创办,成立的宗旨是期许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公共设计,就如公司名般,试试看吃一口设计的感觉,让社区有更多美好发生,温暖我们的生活。
5月前
草稿築跡
会员文
草稿筑迹|从空间设计到地方营造的一口设计
在混凝土大厦林立,寸土寸金的香港,人人过着紧张、争分夺秒的生活,人们和社区的关系是非常靠近,同时也非常疏远的。在这喘不过气来的大都市,要如何与人群共处,创造集体记忆,让生活除了工作生存,还可以和社区有更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发生,是大家非常渴望的。新创设计公司One Bite(一口设计)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以地方营造为切入点进入许多场域,活化许多废置空间,也让老中青多世代的人群聚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正如他们工作室的标语:“营造地方相互连系社群。”(Interconnecting People and Making Places) 文:张国强(草稿策划编辑) 图:OneBiteDesign的官方网页 One Bite由张国麟建筑师与妻子梅诗华在2015年创办,成立的宗旨是期许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公共设计,就如公司名般,试试看吃一口设计的感觉,让社区有更多美好发生,温暖我们的生活。 定位为Place Making Studio地方品牌顾问的One Bite,从聆听社区声音开始,大家一起合作,让更多的专业一起跨界协作,让地方承载着满满的集体智慧让大家一起经营。One Bite有4个核心理念,分别是传达正面影响、重新发现地方、创造共同价值、合作互助的韧性,不仅成为许多建筑毕业生的向往,也吸纳了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参与其中。 [nonvip_content_start] 天台乐园:从玩乐中建立地方人文情感 One Bite的成名代表作从玩转天台开始。过去许多高楼天台都是禁止进入,或者是放置建筑设备的消极空间。2018年,负责营运29个商场和停车场的管理单位“民坊”,邀请One Bite与街头篮球组织SLAB在停车场天台打造了空中运动场,也因此诞生了一系列休闲玩乐,五彩缤纷,充满故事的天台地景。除了让青年大受欢迎的运动空间,也置入了许多童趣的游乐场,适合乐龄的活动空间,运用大胆破格的鲜亮色彩,让建筑的第五立面有更多可能,也让围绕在高楼大厦里的人有更好的人文风景可以俯瞰欣赏,在密不透风的香港都市中可以感受到更大片面积的天空,同时也活化利用更多城市忽略的地方空间。 一屋计划:改造废置空间弥补社区不足 One Bite事务所内有一个专门经营社区计划的社会公益部门机构One Bite Social(一口社群)。这个部门机构连系不同关心社区,跨界别的协作伙伴,透过同行学习及培黎,期望共同建设具有韧性的社区。他们在2017年发起了“一屋计划”,邀请闲置的店屋提供给有需要的团体进行“衣食住行”的社区营造,文创设计的内容,让社区功能可以透过居民的互助得到完善。 一屋计划曾经分别在深水埗大南街、湾仔轩尼诗道、太原街等地发生,共有40个社区组织参与。2023年疫情后,取名为“壹合”的第五个“一屋计划”,在皇后大道西一号的历史建筑唐楼“有记合腊味家”呈现。这里在不同时段有各种不同面貌,有电影、限定书店、二手衣物店等各类快闪活动,让繁忙的社区街道出现有温暖的,可以让人与人深度交流以及互助成长的空间。 西贡海艺节:活化离岛偏乡的社会实践 One Bite团队不只吸纳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大量来自各种专业的全职成员参与其中。这样的团队能够多面向沟通,也能够用设计美学编辑展现地方的美好,也因此可以参与香港西贡海艺术节的策展、统筹及文宣等工作。 西贡海艺节由One Bite从2022年策展开始举办,目前已经进入第三年。“再岛聚”是今年2024年海艺节的主题,希望透过外界设计及艺术工作者,与当地社群一起打造大地及环境教育的各种创作及工作坊,让在地及外地居民可以透过深度旅游,对离岛偏乡的未来给予地方希望,也让大家看见岛内的慢步调生活,一起守护和珍惜香港这片放松的后花园。 社区与人群的研究观察及成果发表 One Bite团队在日常设计及社会工作上,也会花时间做大量的城市社区课题及人群的研究,期望能找出优化未来的建筑规划与社区环境的办法。最后则会透过发行自己的刊物或架设相关课题的网站,将研究发现传播出去,与社会大众共享成果。 其中,Urban Matters是One Bite利用糖果比喻向大众收集数据故事做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的研究项目,来发现社会大众真正内心想要的步行体验。Happy Walk则是收集了世界各地行走体验的短视频,配上很有意思的对白,让大家可以在网络体验的设计材料库。 “参与式设计”让民众也可以参与建设公共空间 我们可以看出,One Bite透过大量的调查和参与各种不同民间机构讨论进行工作坊,最终合作共同创造了一种今天社会中被称为“参与式设计”的实践,这样的模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可以看出One Bite透过大量的调查和各种不同民间机构讨论,进行工作坊,最后联手一起打造出在今天社会中被我们称为“参与式设计”的实践,不管在哪个国家地区都非常值得借鉴。尤其对应一般由政府主导的公共空间,让民众从下而上参与提建议及讨论,会让地方群众建立更多的建设归属感,在未来也更乐意投入该空间的管理养护上。 要让公共的造景或社区功能项目能够更受民间爱戴,我们应该要打造的是一种设计机制,让人可以和决策及执行人有更多互动,让民间的声音和想法被听见,从而可以打造更多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空间。
5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新时代的社区中心——PJKita
PJKita社区中心建筑面积达310平方公尺,共分为上下两层,底楼有个宽阔的大厅及公共厕所。其开放式大厅的设计,有利于打破空间与人们之间在物理与心理上的隔阂,形成一种迎接使用者到来的氛围,亦正是一座社区中心应有的体现。 文:张礼斌(草稿特约编辑) 说起政府兴建的社区中心(Community Centre),我们第一时间会想起那些被贴上了比如Dewan Orang Ramai、Dewan Serbaguna、Balai raya之类名称的社区空间。老旧的外观、过时的设施、深锁的大门…… 其中不少还是用于羽毛球、排球等运动,或偶尔举办如酒席之类活动的室内空间罢了。这些乏善可陈的空间已不能满足本地社会如今的变化与需求,尤其在高度城市化的巴生河流域一带,拥有能满足儿童娱乐、社区户外活动、健康检查,乐龄休闲等提升生活质量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由雪州八打灵市议会主导的The Spine 项目下建造的新型社区中心——PJKita Community Centre,坐落于格拉那再也公园。这座八打灵全新社区枢纽由本地建筑公司DTLM负责设计,并于2021年竣工。该社区中心旨在吸引Z世代群体,并着重关注社区凝聚力、可持续发展与创造力。 [nonvip_content_start] 如树丛般的建筑结构概念 此社区中心建筑面积达310平方公尺,共分为上下两层,底楼有个宽阔的大厅及公共厕所。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过往的封闭式民众社区中心让人们敬而远之,但像PJKita这类开放式大厅的设计,有利于打破空间与人们之间在物理与心理上的隔阂,形成一种迎接使用者到来的氛围,亦正是一座社区中心应有的体现。 此外,一楼的空间包含了PJKita的办公室、会议室和一片以玻璃围成的圆柱体活动空间,通过两座悬空楼梯及一条身障人士坡道衔接至地面。笔者在平日办公日拜访期间,楼上的空间空无一人,原定的迷你图书馆暂时还没有投入运作。 外观上,整个社区中心由5个模块化的T型天蓬(T-Canopy)设计结构组成,其中上层的各个玻璃圆柱空间由底层混凝土架支撑。相互依靠的每个T-Canopy模块,除了能达到稳定与支撑自身的结构,且与地面只有一个连接点,能最大化利用底层的空间,为各种活动运用提供灵活的条件。 这项设计借鉴我国热带雨林里的大树结构,强调庇护与遮阳,同时也为地面的灌木丛林提供更多生长空间。这不仅寓意着为社区青年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亦让建筑本身和谐地融入四周的环境。建筑外观上还有许多实心的圆铁做弧线形围栏,提供了安全,也考虑到长久的美观效果。市议会将此处作为青年与城市空间和大自然互动所秉持的共同理念的场域。 社区群众融入建筑开放空间的形式 除了PJKita,The Spine项目亦涵盖了一条60公尺的有盖走廊、一栋多用途建筑及全马首个“得来速”资源回收中心。衔接PJKita社区中心的有盖走廊,横跨了整条宽敞的商业街。商业街里的美食店铺皆由集装箱改造而成,其中不乏本土业主参与初创企业。有盖走廊的凉棚呈Y字形,一支支的金属支架尽量向两侧伸展,而有极强耐热性的玻璃纤维板,能有效阻挡猛烈的阳光与热量,同时把雨水导入支架中央的排雨水口,既美观也实用,从设计上解决我国炎热多雨天气所面对的烦恼。 然而,社区中心的保安告知,平日白天期间除了附近的上班族到此享用午餐,仅有小孩三两前来溜达踢球。到了周末天色逐渐昏暗,盏盏灯泡陆续开工,这里才出现热闹的一面。Y字形凉棚不仅提供乘凉与自然通风,更为社区节日、周末市集提供活动场地,从手工艺品、本土饮料再到街头表演,一样都不落下。这里的居民缕缕行行,在社区中心与市集摊位之间来回穿梭,伴随着表演歌手唱完今夜的最后一首歌曲,人们才渐渐散去,而The Spine也渐渐回到原来的模样。 在前往参观以前,笔者对这座社区中心的现状抱有不少疑问:完工两年的社区空间是否有投入运作?它是否有妥善管理?社区是否有注意到它的存在?考察后发现,PJKita毗邻格拉那再也公园、体育中心、泳池、灵市市政厅体育馆等,身处居民活动范围的核心地带,同时这也延伸出该地区停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社区中心本身仅有约20个停车位,周遭其他设施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在人头攒动的晚上,车辆只能沿路停在路旁。 除了如何将社区中心的优势最大化,要如何提升居民的持续参与度与互动、如何改善交通、是否应该增加不同年龄层的活动,使得社区中心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居民,亦是当局应当重视的长远问题。无论如何,纵使部分空间至今依旧空置,但PJKita社区中心通过其社区连接及空间开放突破了传统中心的束缚,为本地新型社区空间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6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可持续城市发展作为每一方的共同努力目标——马来西亚城市论坛2024
每个人都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无论是政府、学术界、企业还是社区。在整个城市论坛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各方之间共同协作的必要。共同协作,桥梁,整合──这也许是我未来职业道路上重要的方向。 文:蔡慧琳(草稿特约编辑) 每一个人都同等重要 这几乎是我参加MUF时最常听到和感受到的概念。今年的主题“我的城市,我的家”,不仅强调城市作为我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的家园,也意味着每个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所需,包括边缘弱势群体;因此我们全都有义务共同讨论这个家园如何应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挑战,这包括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此次的论坛涵盖各种主题,从社区营造(如第一天的公共集会让各个群体发表自己的所思所做,又或是在讨论灾难时应该培养的社区自我应对能力)、文化意识(如文化创意作为经济发展之一,尤其是在乔治市这类世界遗产地)、经济(如各社会群体的财富能力,或者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项目投资)、农业(如我国的粮食安全意识和都市农耕的推动)、交通运输系统(如鼓励多种模式结合的城市交通方式)等。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个人非常赞同论坛的首两日并不是在封闭的大会堂里举行,而选择把公共集会和讲座在开放的乔治市举行,让公众和游客可以轻易看到并且参与。活动选址如打铜仔街公园(Armenian Park)和周边的店屋、数字槟城(Digital Penang)、兴旧巴士站(Hin Bus Depot)等,无不展示了乔治市的创意和文化发展。 除了严肃的讲座论坛,还有一系列活动(地球节、脚车活动、升旗山参观、森林和建筑遗产等研学参观)进一步吸引大众,共同迎接更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我参加了由ThinkCity主导的康华利斯堡护城河修复项目(Fort Cornwallis moat restoration)的技术参观,去了解该遗址的考古研究以及在修复工程中选择的可持续传统材料,进而理解了有关方在遗产保护中的积极进展。 整合与协作——自上而下的治理和自下而上的倡议 Dato’Seri Paduka TPr Maimunah Mohd Sharif在演讲中强调了,可持续城市发展必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的共同协作。各方协作,再次强调,是务必的。这种概念在MUF论坛中无处不在——论坛首两日的公众集会,以及后两日的专业研讨会,就是要让前方鼓励群众发声并发起行动,而后方教导市政当局和城市规划师等专业人士的治理与实施工作。 城市论坛以公共集会开始,对象包括儿童、青年、妇女、商界和学术界。比如青年集会中,不同青年协会包括槟州青年发展机构(Penang Youth Development Corp)、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青年理事会(Majlis Belia Malaysia)、东盟青年组织等聚集一堂,共同讨论关于新一代青年对于第三空间的向往。 第三空间指的是城市同样包含的休闲、学习、娱乐的公共空间。妇女集会则讨论城市空间中的女性的使用安全,可以看到自愿组织发起和相关手机运用程式的初创。这样的公共集会旨在鼓励社区参与的意识和多方协作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发声,也同样有责任做出改变! 第二日的城市讨论环节更像是传达社群赋能的可能,尤其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韧性等课题。比如,国际青年商会(Junior Chamber International)介绍并鼓励大家都有能力透过“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领导方式来实现零浪费;任何人都可以发起或大或小的节约措施,并将其纳入公司管理系统中。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Malaysia)在“应对洪灾的社区韧性”讲座中也分享了有趣的日本案例,他们的学童在教导下能够把文绉绉的灾难和疏散知识创造成卡片游戏! 后两日的高层级对话和研讨会主要针对政府官员和专业规划师,以期提高中央政府和地方市政里每一位公务员的认知和觉悟,因为他们将是国家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先锋推动者。就如Dato’Seri Paduka TPr Maimunah说的,国家目前最需要的是“执行力”,包括制定行动计划和评估成果,仅仅是政策制定已经不足够了。 高层级对话环节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先锋人物就不同主题发表各自的观点。例如,在讨论“净零碳排放城市”课题时,巴生皇城市政厅(Majlis Bandaraya Diraja Klang)厅长强调了基础设施系统的设计可以鼓励日常行为的改变,像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或者上游下游的河流管理需要共同协作;巴生作为重工业和港口城市也有需要努力的方向。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专家分享了该公司在能源转型、二氧化碳气体捕集以及电动汽车推广方面的行动。 关于改进社会群体财富能力的课题中,可持续发展专业的教授提及了学生和妇女赋能,比如大学教育结构按照“两年制大学,两年制工作实习”的模式下,能让学生在实习中学习并赚钱补贴生活开销,或者像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为贫乡妇女提供小额贷款,赋予她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我国各地市政厅也通过展览和分享会的方式,展示了他们执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例如,马六甲历史城市政厅(Majlis Bandaraya Melaka Bersejarah)的项目包括推动无车区活动、塑料瓶回收项目、线上数据和交通信息等;吉隆坡市政局(Dewan Bandaraya Kuala Lumpur)推广命名为“不让任何人掉队”(Leave No One Behind)项目,包括吉隆坡公园节、都市农耕计划、吉隆坡免费巴士、步行道和脚车道规划等;乌鲁雪兰莪市政局(Majlis Perbandaran Hulu Selangor)靠近森林保护区的优势,推广森林保育、可持续生态旅游和健康体育项目等。说个更进一步的,在未来5年的实施目标过程中,联合国代表引入了自愿地方评估(Voluntary Local Review),帮助地方政府对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审查和评估。 说到各方协作,我参与的“城市中的粮食供应”会议中,就明显感受到合作能够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执行。在讨论国内农业发展和都市农耕课题时,各方共同承担不同的责任——国家规划部门(PLANMalaysia)负责管控农业用地和粮食安全的指南、社区有自发团体进行都市农耕活动并生产粮食,也有组织负责鼓励教导本地社区加入都市农耕计划,而技术专家则推广合适的农耕技术。 我的角色该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无论是政府、学术界、企业还是社区,正如我应该努力弄清楚自己可以扮演哪个角色。在整个城市论坛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各方之间共同协作的必要。共同协作,桥梁,整合──这也许是我未来职业道路上重要的方向。
6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有风有光的9平方公尺小房间
我们有时像草,在严酷的环境,也可顽强生长;有时像花,需要滋养,尽力浇养,在属于自己的花季绽放。有人说是你不够努力,有人说我是找不对环境,所以俩俩说法结果就是──你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林菀薇(草稿策划编辑) 最近和家人租了60平方公尺的公寓户型,自己的个人房间是个约莫9平方公尺的睡房兼工作空间,靠玄关,屋主没给小房安空调,唯一的窗口长1.8mX宽1.4m,向着靠走廊的通风井,这扇窗一直维持打开,以确保内外的空气交流。而自然光多是由通风井白墙体反射透向室内,即使窗帘全拉开,白天还是需要灯具的照明。简单来说,虽然不是太糟,但就是不理想,加上吉隆坡基本半昼都是下雨,呃,你知道的。 其实说实话,公寓基本设施都好,我也认为目前的租况比以前是真的不错,毕竟不是在家乡,有个安身之处便好。我本身是个夜猫子,睡得晚起得也晚,在赶课业、毕设期间,待在房间时间更长,日夜颠倒,见到阳光更少。日复一日,窗外的杂声愈加令我烦躁,望向镜子,眼里的黯光愈加扩张,我知道我陷入抑郁的漩涡。 [nonvip_content_start] 有时压不过来气,我就会出外走走散心,我发现下午三四点去散心,阳光不是最烈,光在树叶间隙像很多的钻石,看起来很像白天的繁星,安静舒快。果然研究表明是对的,晒太阳有助情绪,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最近都不爱待在小房间。身为建筑学生的时期,我们总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透风,可是我只在图纸上谈兵;光和风的质量在空间的重要,若不切身体验,都没仔细去察觉小房间的小小缺点,也会左右人的生活舒适质量。 除了㓥房,没有别的选择吗? 在马来西亚,市场上有许多房主出租的房间和户型,虽然大多不比香港的“鸽子房”来的糟,但还是有不少贪心的屋主无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在原有的户型自行改造以分格更多房间。这些㓥房不仅小而封闭,四面墙唯一通风口是门,唯一光源是灯管,昏暗而湿闷,仅有的走廊也仅仅两肘之宽,再以高价出租,图谋暴利。 专家亦大力指出㓥房的弊端,这种不合理的居住条件,不仅有发生火灾的高风险,由于常期空气不流通,潮湿累积助长霉菌滋生,造成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致使住户的健康出现急性影响(敏感、咳嗽、眩晕、胸闷,甚至精神紊乱等等五花八门的症状);更重要的是,幽暗封闭的环境更有损心理健康,增加幽闭恐惧和压抑,更添加社会人本身已有的压力、焦虑和抑郁。 这种现象尤其在高需求地段出现,有甚者更是把阳台或厨房也改造成㓥房,造成超租拥挤的情况。而有窗台的房间变成了加房租的筹码,加上市场租房需求又大,你争我抢,人多事再杂,这些㓥房在迫于生计的社会人眼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勉强租了下来。更别说从远方而来的外劳员工住的是什么环境了。 黑神话——九龙城寨 出名的香港九龙城寨似乎更是黑神话一般,被冠上“罪恶、混乱、肮脏”的代名词。由于未经城市规划,以致围城原有建筑不能负荷超载的人口密度,增设的建筑愈加拥簇,路线复杂,许多空间没有妥善设计,演变大小不一、无意义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夺走了阳光合理的光行距离,采光极差,环境卫生亦恶劣。 它从清朝军事驻地,在90年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拥挤的贫民窟,成了罪案滋生的温床。可流传着令人寻味的都市传说,却激起许多人对这座“三不管”、无政府“罪恶城”的好奇心,令人向往,更启发赛博朋克等暗黑主题小说游戏的诞生;直到1984年中英政府达成城寨拆迁协议,在1993年清拆前,成为电影《重案组》的取景地,有一群日本探索家被容许在一星期内描绘城寨地图,然后当地政府终在1994年将拆除完成的原址改建公园以作纪念。20年后,《消失的记忆:香港九龙寨城》纪录片终向世人揭露围城里真实的原貌,令人惊讶的是影片中呈现的人性生活,实际上与大家口口相传的流言大有不同。 在建筑学当中,九龙城寨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活生生研究案例,提醒各方缺乏建筑法规的城市发展的弊端,也(可能)在某程度上激发建筑业界对“什么是好的建筑设计?”的思想讨论。我觉得站在制高点去做多余的批评,也许对曾经的城寨居民是不公平的,我不想以自己没有的经历去推断他们生活的幸福度。我非鱼,既不知道水中之乐,更不知其冷暖。 听说有句话——养人如养花? 我们有时像草,在严酷的环境,也可顽强生长;有时像花,需要滋养,尽力浇养,在属于自己的花季绽放。有人说是你不够努力,有人说我是找不对环境,所以俩俩说法结果就是──你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生活也并非一无事有,虽然在这宇宙里自己只是一颗沙子,很渺小,但是我们要管辖多大的世界呢?去寻找和创造能让自己生活舒坦的小世界,不也很好吗? 境随人转,人随境转,所以不管如何,我都想要一个有风有光的小房间,吹着窗外的风,有足够的阳光补我的维他命D;路程起伏高低,至少我要在我的床上躺得舒坦,又哭又笑的。
7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老宅:太平The Petrichor
The Petrichor既保留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生活文艺气息,无疑是太平小镇的一股清流。Petrichor,取名的寓意是雨后身边漫起青草与新鲜泥土的气味,一股闻起来让人愉悦清爽的雨后气息。 文/图:蔡昔恩(草稿特约编辑) 位于“雨城”太平的The Petrichor,是由夫妻泽铨和瑜凌翻新老宅打造的独特空间,集家、民宿与共享空间于一体。他们的非商业化路线为志同道合的人们提供了文艺交流的平台。民宿内有4间房,住客与主人共住,住客可以自行探索享受老宅的各个空间。这里也是文创品牌测试市场的理想场所,也可供举办Pop-up活动、小型户外音乐会、作者分享会和瑜伽课等。 The Petrichor保留了老宅的特色,却赋予新的生命和更多可能。或许空间和生活都不需要被定义?你我都可以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步调。 [nonvip_content_start] 他和她与它的相遇 泽铨和瑜凌在大学修读FineArt时相识相恋。泽铨毕业后远赴海外,从事场景制作与美术指导工作,而瑜凌则在吉隆坡从事平面设计行业。他们对老宅的执念早有伏笔,泽铨在上海工作时,尽管公司提供住房补贴,却选择住在上海百年特色文化的老弄堂,而非高档公寓。在经历了10年远距离恋爱后,瑜凌在一次探访中爱上了其氛围,决定搬到上海随行居住一年。在完成上海项目后,他们到哈萨克斯坦等地区旅行,最后决定回到马来西亚,开始新生活。 回国后,他们因槟城高昂的老店屋房价却步,机缘巧合来到太平,被这里的大自然与宁静触动。他们在太平寻找保留原貌天井且不太破旧的老店屋,却始终未果。某天看到一块待售土地的广告牌,跟着地址却找不到,恰巧经过这条悠静的小路,被两棵老树吸引,随后一间坐落在大片草地上的老宅映入眼帘,冥冥之中促成了他们与老宅的相遇。 巧的是,这座老宅也挂牌出售。他们迅速联系屋主,看屋后便一见钟情,果断买下。在仔细询问老宅的历史后,可惜的是连屋主也不清楚,只说以前老宅是由3间房子结合,在屋内墙体可见到用于甘榜屋子外的层层木墙;此外老屋主也把原本是石灰地,铺陈现在可见的碎片大理石瓷砖。 新与旧之间的平衡 The Petrichor的翻新过程中,泽铨和瑜凌对每一处细节都倾注了自己的小坚持和想法。首先,他们没有将草地铺上水泥当停车场,而是让这片自然空间保有它原有的生机与绿意。当你走进铁花大门,穿过大草地和绿荫的大树,再踏上进门的平台,有一种独特的仪式感,仿佛一步步走进一个不受时光扰乱的神秘空间。 进入老宅,走廊挂着一盏复古的暖灯,墙上白色的层层木板墙,地面保留了原本老宅的碎片大理石瓷砖;向前望去,搭建的白色螺旋楼梯通向阁楼,向左望去,是通往民宿房间的白色木门,而在右侧,则是摆放着黑胶唱片机和一系列黑胶收藏。继续往前,屋顶的高度差异增添了视觉层次感。 在翻新过程中,他们尽量保留老宅的原有屋顶结构,重新加固并保留自然通风功能,更巧妙地加入网纱,使空间既通风又安全。此外,在观察房子方位和阳光照射后,把屋檐两侧的墙体改造成玻璃;墙面也拆成了木制玻璃落地窗户和木制百叶通风口,特意寻找木匠打造还原,再搭配自己收集的复古五金制品。这就是他们打造的共享空间。 抬头望去,自然光从树荫隙洒下;望向窗外,雨滴落下或是雨后的阳光,人们可以静静的待在这里,在不同时间段享受大自然渲染出的空间。搭配上瑜凌大学时期的大幅油画作,整个空间弥漫着神秘而平静的氛围。 主厅旁有3个空间。随着屋顶的斜度盖上了白色PVC仿木纹天花,和老宅外的层层木制墙面特色相互呼应。第一个空间有一个画架,摆放了泽铨大学时期的油画作,窗边摆放了木制椅子和绿植,通过没有窗帘的窗户可以眺望外面的广阔草地,营造出独处、充电和放松的氛围。第二个空间摆放了复古沙发和书架,搭配半透光的白色波纹窗帘背景,静谧而舒适,让人忍不住拿起书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第三个空间是厨房,唯一的窗户保留了原有的铁花装饰,与屋外的绿植形成了一幅画,厨房右上方的屋檐墙上改造成玻璃窗,引入自然光线。厨房内的橱柜也是用老宅内的旧木板制成,再漆上中古风的深蓝色,赋予空间温暖的传承。 老宅里也有他们从各地搜集来的复古家具和圆形电开关,每一件都带有独特的一步一脚印。走进民宿房间区域墙,可以看见泽铨和瑜凌的热带植物与马来貘浮雕作品,也是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雕刻出属于他们在老宅内的新篇章。民宿每间房间都有独立的洗浴室,暖色灯光营造出舒适的氛围。虽然房间没有共享空间那样的大窗户,却多了几分私密,并鼓励住客走出房间,与他人交流。 沿着白色螺旋楼梯走上阁楼,左侧是他们的卧室,右侧是开放式的静态活动空间。地板由回收木材制成,旁边两侧是复古木制百叶,转动中心木轴便可以调整开关,而前方的木制窗户可以完全敞开,与屋外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想像在这里打坐冥想、瑜伽,就感觉到能量满满。 慢下来,感受雨后的气息 这次回到太平,偶然与他们相遇,了解到了他们一路走来的心路新程,也让我重新审视向往的纯朴生活。 The Petrichor既保留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生活文艺气息,无疑是太平小镇的一股清流。Petrichor,取名的寓意是雨后身边漫起青草与新鲜泥土的气味,一股闻起来让人愉悦清爽的雨后气息。 离开前恰巧是雨后,我回眸望向大树,散发出沉稳平静的气息与力量,仿佛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守护着这座老宅。最后共勉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话:“请慢下来,适当留白,让生活更美好”。
7月前
会员文
更多草稿筑迹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