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草稿筑迹
会员文
草稿筑迹/以五感观察街道
在马来西亚坐车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选择。街道只为汽车规划,而没有虑到行人、脚车、摩托。在这个没有人行道、脚车或摩托道的城市里,只有待在名为汽车的铁盒里,才能在街道上安心、安全地移动。
1星期前
会员文
草稿築跡
草稿筑迹/从空间设计到地方营造的一口设计
One Bite由张国麟建筑师与妻子梅诗华在2015年创办,成立的宗旨是期许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公共设计,就如公司名般,试试看吃一口设计的感觉,让社区有更多美好发生,温暖我们的生活。
1月前
草稿築跡
会员文
草稿筑迹|从空间设计到地方营造的一口设计
在混凝土大厦林立,寸土寸金的香港,人人过着紧张、争分夺秒的生活,人们和社区的关系是非常靠近,同时也非常疏远的。在这喘不过气来的大都市,要如何与人群共处,创造集体记忆,让生活除了工作生存,还可以和社区有更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发生,是大家非常渴望的。新创设计公司One Bite(一口设计)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以地方营造为切入点进入许多场域,活化许多废置空间,也让老中青多世代的人群聚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正如他们工作室的标语:“营造地方相互连系社群。”(Interconnecting People and Making Places) 文:张国强(草稿策划编辑) 图:OneBiteDesign的官方网页 One Bite由张国麟建筑师与妻子梅诗华在2015年创办,成立的宗旨是期许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公共设计,就如公司名般,试试看吃一口设计的感觉,让社区有更多美好发生,温暖我们的生活。 定位为Place Making Studio地方品牌顾问的One Bite,从聆听社区声音开始,大家一起合作,让更多的专业一起跨界协作,让地方承载着满满的集体智慧让大家一起经营。One Bite有4个核心理念,分别是传达正面影响、重新发现地方、创造共同价值、合作互助的韧性,不仅成为许多建筑毕业生的向往,也吸纳了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参与其中。 [nonvip_content_start] 天台乐园:从玩乐中建立地方人文情感 One Bite的成名代表作从玩转天台开始。过去许多高楼天台都是禁止进入,或者是放置建筑设备的消极空间。2018年,负责营运29个商场和停车场的管理单位“民坊”,邀请One Bite与街头篮球组织SLAB在停车场天台打造了空中运动场,也因此诞生了一系列休闲玩乐,五彩缤纷,充满故事的天台地景。除了让青年大受欢迎的运动空间,也置入了许多童趣的游乐场,适合乐龄的活动空间,运用大胆破格的鲜亮色彩,让建筑的第五立面有更多可能,也让围绕在高楼大厦里的人有更好的人文风景可以俯瞰欣赏,在密不透风的香港都市中可以感受到更大片面积的天空,同时也活化利用更多城市忽略的地方空间。 一屋计划:改造废置空间弥补社区不足 One Bite事务所内有一个专门经营社区计划的社会公益部门机构One Bite Social(一口社群)。这个部门机构连系不同关心社区,跨界别的协作伙伴,透过同行学习及培黎,期望共同建设具有韧性的社区。他们在2017年发起了“一屋计划”,邀请闲置的店屋提供给有需要的团体进行“衣食住行”的社区营造,文创设计的内容,让社区功能可以透过居民的互助得到完善。 一屋计划曾经分别在深水埗大南街、湾仔轩尼诗道、太原街等地发生,共有40个社区组织参与。2023年疫情后,取名为“壹合”的第五个“一屋计划”,在皇后大道西一号的历史建筑唐楼“有记合腊味家”呈现。这里在不同时段有各种不同面貌,有电影、限定书店、二手衣物店等各类快闪活动,让繁忙的社区街道出现有温暖的,可以让人与人深度交流以及互助成长的空间。 西贡海艺节:活化离岛偏乡的社会实践 One Bite团队不只吸纳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大量来自各种专业的全职成员参与其中。这样的团队能够多面向沟通,也能够用设计美学编辑展现地方的美好,也因此可以参与香港西贡海艺术节的策展、统筹及文宣等工作。 西贡海艺节由One Bite从2022年策展开始举办,目前已经进入第三年。“再岛聚”是今年2024年海艺节的主题,希望透过外界设计及艺术工作者,与当地社群一起打造大地及环境教育的各种创作及工作坊,让在地及外地居民可以透过深度旅游,对离岛偏乡的未来给予地方希望,也让大家看见岛内的慢步调生活,一起守护和珍惜香港这片放松的后花园。 社区与人群的研究观察及成果发表 One Bite团队在日常设计及社会工作上,也会花时间做大量的城市社区课题及人群的研究,期望能找出优化未来的建筑规划与社区环境的办法。最后则会透过发行自己的刊物或架设相关课题的网站,将研究发现传播出去,与社会大众共享成果。 其中,Urban Matters是One Bite利用糖果比喻向大众收集数据故事做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的研究项目,来发现社会大众真正内心想要的步行体验。Happy Walk则是收集了世界各地行走体验的短视频,配上很有意思的对白,让大家可以在网络体验的设计材料库。 “参与式设计”让民众也可以参与建设公共空间 我们可以看出,One Bite透过大量的调查和参与各种不同民间机构讨论进行工作坊,最终合作共同创造了一种今天社会中被称为“参与式设计”的实践,这样的模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可以看出One Bite透过大量的调查和各种不同民间机构讨论,进行工作坊,最后联手一起打造出在今天社会中被我们称为“参与式设计”的实践,不管在哪个国家地区都非常值得借鉴。尤其对应一般由政府主导的公共空间,让民众从下而上参与提建议及讨论,会让地方群众建立更多的建设归属感,在未来也更乐意投入该空间的管理养护上。 要让公共的造景或社区功能项目能够更受民间爱戴,我们应该要打造的是一种设计机制,让人可以和决策及执行人有更多互动,让民间的声音和想法被听见,从而可以打造更多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空间。
1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新时代的社区中心——PJKita
PJKita社区中心建筑面积达310平方公尺,共分为上下两层,底楼有个宽阔的大厅及公共厕所。其开放式大厅的设计,有利于打破空间与人们之间在物理与心理上的隔阂,形成一种迎接使用者到来的氛围,亦正是一座社区中心应有的体现。 文:张礼斌(草稿特约编辑) 说起政府兴建的社区中心(Community Centre),我们第一时间会想起那些被贴上了比如Dewan Orang Ramai、Dewan Serbaguna、Balai raya之类名称的社区空间。老旧的外观、过时的设施、深锁的大门…… 其中不少还是用于羽毛球、排球等运动,或偶尔举办如酒席之类活动的室内空间罢了。这些乏善可陈的空间已不能满足本地社会如今的变化与需求,尤其在高度城市化的巴生河流域一带,拥有能满足儿童娱乐、社区户外活动、健康检查,乐龄休闲等提升生活质量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由雪州八打灵市议会主导的The Spine 项目下建造的新型社区中心——PJKita Community Centre,坐落于格拉那再也公园。这座八打灵全新社区枢纽由本地建筑公司DTLM负责设计,并于2021年竣工。该社区中心旨在吸引Z世代群体,并着重关注社区凝聚力、可持续发展与创造力。 [nonvip_content_start] 如树丛般的建筑结构概念 此社区中心建筑面积达310平方公尺,共分为上下两层,底楼有个宽阔的大厅及公共厕所。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过往的封闭式民众社区中心让人们敬而远之,但像PJKita这类开放式大厅的设计,有利于打破空间与人们之间在物理与心理上的隔阂,形成一种迎接使用者到来的氛围,亦正是一座社区中心应有的体现。 此外,一楼的空间包含了PJKita的办公室、会议室和一片以玻璃围成的圆柱体活动空间,通过两座悬空楼梯及一条身障人士坡道衔接至地面。笔者在平日办公日拜访期间,楼上的空间空无一人,原定的迷你图书馆暂时还没有投入运作。 外观上,整个社区中心由5个模块化的T型天蓬(T-Canopy)设计结构组成,其中上层的各个玻璃圆柱空间由底层混凝土架支撑。相互依靠的每个T-Canopy模块,除了能达到稳定与支撑自身的结构,且与地面只有一个连接点,能最大化利用底层的空间,为各种活动运用提供灵活的条件。 这项设计借鉴我国热带雨林里的大树结构,强调庇护与遮阳,同时也为地面的灌木丛林提供更多生长空间。这不仅寓意着为社区青年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亦让建筑本身和谐地融入四周的环境。建筑外观上还有许多实心的圆铁做弧线形围栏,提供了安全,也考虑到长久的美观效果。市议会将此处作为青年与城市空间和大自然互动所秉持的共同理念的场域。 社区群众融入建筑开放空间的形式 除了PJKita,The Spine项目亦涵盖了一条60公尺的有盖走廊、一栋多用途建筑及全马首个“得来速”资源回收中心。衔接PJKita社区中心的有盖走廊,横跨了整条宽敞的商业街。商业街里的美食店铺皆由集装箱改造而成,其中不乏本土业主参与初创企业。有盖走廊的凉棚呈Y字形,一支支的金属支架尽量向两侧伸展,而有极强耐热性的玻璃纤维板,能有效阻挡猛烈的阳光与热量,同时把雨水导入支架中央的排雨水口,既美观也实用,从设计上解决我国炎热多雨天气所面对的烦恼。 然而,社区中心的保安告知,平日白天期间除了附近的上班族到此享用午餐,仅有小孩三两前来溜达踢球。到了周末天色逐渐昏暗,盏盏灯泡陆续开工,这里才出现热闹的一面。Y字形凉棚不仅提供乘凉与自然通风,更为社区节日、周末市集提供活动场地,从手工艺品、本土饮料再到街头表演,一样都不落下。这里的居民缕缕行行,在社区中心与市集摊位之间来回穿梭,伴随着表演歌手唱完今夜的最后一首歌曲,人们才渐渐散去,而The Spine也渐渐回到原来的模样。 在前往参观以前,笔者对这座社区中心的现状抱有不少疑问:完工两年的社区空间是否有投入运作?它是否有妥善管理?社区是否有注意到它的存在?考察后发现,PJKita毗邻格拉那再也公园、体育中心、泳池、灵市市政厅体育馆等,身处居民活动范围的核心地带,同时这也延伸出该地区停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社区中心本身仅有约20个停车位,周遭其他设施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在人头攒动的晚上,车辆只能沿路停在路旁。 除了如何将社区中心的优势最大化,要如何提升居民的持续参与度与互动、如何改善交通、是否应该增加不同年龄层的活动,使得社区中心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居民,亦是当局应当重视的长远问题。无论如何,纵使部分空间至今依旧空置,但PJKita社区中心通过其社区连接及空间开放突破了传统中心的束缚,为本地新型社区空间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可持续城市发展作为每一方的共同努力目标——马来西亚城市论坛2024
每个人都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无论是政府、学术界、企业还是社区。在整个城市论坛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各方之间共同协作的必要。共同协作,桥梁,整合──这也许是我未来职业道路上重要的方向。 文:蔡慧琳(草稿特约编辑) 每一个人都同等重要 这几乎是我参加MUF时最常听到和感受到的概念。今年的主题“我的城市,我的家”,不仅强调城市作为我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的家园,也意味着每个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所需,包括边缘弱势群体;因此我们全都有义务共同讨论这个家园如何应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挑战,这包括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此次的论坛涵盖各种主题,从社区营造(如第一天的公共集会让各个群体发表自己的所思所做,又或是在讨论灾难时应该培养的社区自我应对能力)、文化意识(如文化创意作为经济发展之一,尤其是在乔治市这类世界遗产地)、经济(如各社会群体的财富能力,或者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项目投资)、农业(如我国的粮食安全意识和都市农耕的推动)、交通运输系统(如鼓励多种模式结合的城市交通方式)等。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个人非常赞同论坛的首两日并不是在封闭的大会堂里举行,而选择把公共集会和讲座在开放的乔治市举行,让公众和游客可以轻易看到并且参与。活动选址如打铜仔街公园(Armenian Park)和周边的店屋、数字槟城(Digital Penang)、兴旧巴士站(Hin Bus Depot)等,无不展示了乔治市的创意和文化发展。 除了严肃的讲座论坛,还有一系列活动(地球节、脚车活动、升旗山参观、森林和建筑遗产等研学参观)进一步吸引大众,共同迎接更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我参加了由ThinkCity主导的康华利斯堡护城河修复项目(Fort Cornwallis moat restoration)的技术参观,去了解该遗址的考古研究以及在修复工程中选择的可持续传统材料,进而理解了有关方在遗产保护中的积极进展。 整合与协作——自上而下的治理和自下而上的倡议 Dato’Seri Paduka TPr Maimunah Mohd Sharif在演讲中强调了,可持续城市发展必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的共同协作。各方协作,再次强调,是务必的。这种概念在MUF论坛中无处不在——论坛首两日的公众集会,以及后两日的专业研讨会,就是要让前方鼓励群众发声并发起行动,而后方教导市政当局和城市规划师等专业人士的治理与实施工作。 城市论坛以公共集会开始,对象包括儿童、青年、妇女、商界和学术界。比如青年集会中,不同青年协会包括槟州青年发展机构(Penang Youth Development Corp)、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青年理事会(Majlis Belia Malaysia)、东盟青年组织等聚集一堂,共同讨论关于新一代青年对于第三空间的向往。 第三空间指的是城市同样包含的休闲、学习、娱乐的公共空间。妇女集会则讨论城市空间中的女性的使用安全,可以看到自愿组织发起和相关手机运用程式的初创。这样的公共集会旨在鼓励社区参与的意识和多方协作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发声,也同样有责任做出改变! 第二日的城市讨论环节更像是传达社群赋能的可能,尤其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韧性等课题。比如,国际青年商会(Junior Chamber International)介绍并鼓励大家都有能力透过“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领导方式来实现零浪费;任何人都可以发起或大或小的节约措施,并将其纳入公司管理系统中。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Malaysia)在“应对洪灾的社区韧性”讲座中也分享了有趣的日本案例,他们的学童在教导下能够把文绉绉的灾难和疏散知识创造成卡片游戏! 后两日的高层级对话和研讨会主要针对政府官员和专业规划师,以期提高中央政府和地方市政里每一位公务员的认知和觉悟,因为他们将是国家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先锋推动者。就如Dato’Seri Paduka TPr Maimunah说的,国家目前最需要的是“执行力”,包括制定行动计划和评估成果,仅仅是政策制定已经不足够了。 高层级对话环节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先锋人物就不同主题发表各自的观点。例如,在讨论“净零碳排放城市”课题时,巴生皇城市政厅(Majlis Bandaraya Diraja Klang)厅长强调了基础设施系统的设计可以鼓励日常行为的改变,像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或者上游下游的河流管理需要共同协作;巴生作为重工业和港口城市也有需要努力的方向。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专家分享了该公司在能源转型、二氧化碳气体捕集以及电动汽车推广方面的行动。 关于改进社会群体财富能力的课题中,可持续发展专业的教授提及了学生和妇女赋能,比如大学教育结构按照“两年制大学,两年制工作实习”的模式下,能让学生在实习中学习并赚钱补贴生活开销,或者像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为贫乡妇女提供小额贷款,赋予她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我国各地市政厅也通过展览和分享会的方式,展示了他们执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例如,马六甲历史城市政厅(Majlis Bandaraya Melaka Bersejarah)的项目包括推动无车区活动、塑料瓶回收项目、线上数据和交通信息等;吉隆坡市政局(Dewan Bandaraya Kuala Lumpur)推广命名为“不让任何人掉队”(Leave No One Behind)项目,包括吉隆坡公园节、都市农耕计划、吉隆坡免费巴士、步行道和脚车道规划等;乌鲁雪兰莪市政局(Majlis Perbandaran Hulu Selangor)靠近森林保护区的优势,推广森林保育、可持续生态旅游和健康体育项目等。说个更进一步的,在未来5年的实施目标过程中,联合国代表引入了自愿地方评估(Voluntary Local Review),帮助地方政府对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审查和评估。 说到各方协作,我参与的“城市中的粮食供应”会议中,就明显感受到合作能够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执行。在讨论国内农业发展和都市农耕课题时,各方共同承担不同的责任——国家规划部门(PLANMalaysia)负责管控农业用地和粮食安全的指南、社区有自发团体进行都市农耕活动并生产粮食,也有组织负责鼓励教导本地社区加入都市农耕计划,而技术专家则推广合适的农耕技术。 我的角色该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无论是政府、学术界、企业还是社区,正如我应该努力弄清楚自己可以扮演哪个角色。在整个城市论坛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各方之间共同协作的必要。共同协作,桥梁,整合──这也许是我未来职业道路上重要的方向。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有风有光的9平方公尺小房间
我们有时像草,在严酷的环境,也可顽强生长;有时像花,需要滋养,尽力浇养,在属于自己的花季绽放。有人说是你不够努力,有人说我是找不对环境,所以俩俩说法结果就是──你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林菀薇(草稿策划编辑) 最近和家人租了60平方公尺的公寓户型,自己的个人房间是个约莫9平方公尺的睡房兼工作空间,靠玄关,屋主没给小房安空调,唯一的窗口长1.8mX宽1.4m,向着靠走廊的通风井,这扇窗一直维持打开,以确保内外的空气交流。而自然光多是由通风井白墙体反射透向室内,即使窗帘全拉开,白天还是需要灯具的照明。简单来说,虽然不是太糟,但就是不理想,加上吉隆坡基本半昼都是下雨,呃,你知道的。 其实说实话,公寓基本设施都好,我也认为目前的租况比以前是真的不错,毕竟不是在家乡,有个安身之处便好。我本身是个夜猫子,睡得晚起得也晚,在赶课业、毕设期间,待在房间时间更长,日夜颠倒,见到阳光更少。日复一日,窗外的杂声愈加令我烦躁,望向镜子,眼里的黯光愈加扩张,我知道我陷入抑郁的漩涡。 [nonvip_content_start] 有时压不过来气,我就会出外走走散心,我发现下午三四点去散心,阳光不是最烈,光在树叶间隙像很多的钻石,看起来很像白天的繁星,安静舒快。果然研究表明是对的,晒太阳有助情绪,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最近都不爱待在小房间。身为建筑学生的时期,我们总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透风,可是我只在图纸上谈兵;光和风的质量在空间的重要,若不切身体验,都没仔细去察觉小房间的小小缺点,也会左右人的生活舒适质量。 除了㓥房,没有别的选择吗? 在马来西亚,市场上有许多房主出租的房间和户型,虽然大多不比香港的“鸽子房”来的糟,但还是有不少贪心的屋主无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在原有的户型自行改造以分格更多房间。这些㓥房不仅小而封闭,四面墙唯一通风口是门,唯一光源是灯管,昏暗而湿闷,仅有的走廊也仅仅两肘之宽,再以高价出租,图谋暴利。 专家亦大力指出㓥房的弊端,这种不合理的居住条件,不仅有发生火灾的高风险,由于常期空气不流通,潮湿累积助长霉菌滋生,造成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致使住户的健康出现急性影响(敏感、咳嗽、眩晕、胸闷,甚至精神紊乱等等五花八门的症状);更重要的是,幽暗封闭的环境更有损心理健康,增加幽闭恐惧和压抑,更添加社会人本身已有的压力、焦虑和抑郁。 这种现象尤其在高需求地段出现,有甚者更是把阳台或厨房也改造成㓥房,造成超租拥挤的情况。而有窗台的房间变成了加房租的筹码,加上市场租房需求又大,你争我抢,人多事再杂,这些㓥房在迫于生计的社会人眼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勉强租了下来。更别说从远方而来的外劳员工住的是什么环境了。 黑神话——九龙城寨 出名的香港九龙城寨似乎更是黑神话一般,被冠上“罪恶、混乱、肮脏”的代名词。由于未经城市规划,以致围城原有建筑不能负荷超载的人口密度,增设的建筑愈加拥簇,路线复杂,许多空间没有妥善设计,演变大小不一、无意义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夺走了阳光合理的光行距离,采光极差,环境卫生亦恶劣。 它从清朝军事驻地,在90年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拥挤的贫民窟,成了罪案滋生的温床。可流传着令人寻味的都市传说,却激起许多人对这座“三不管”、无政府“罪恶城”的好奇心,令人向往,更启发赛博朋克等暗黑主题小说游戏的诞生;直到1984年中英政府达成城寨拆迁协议,在1993年清拆前,成为电影《重案组》的取景地,有一群日本探索家被容许在一星期内描绘城寨地图,然后当地政府终在1994年将拆除完成的原址改建公园以作纪念。20年后,《消失的记忆:香港九龙寨城》纪录片终向世人揭露围城里真实的原貌,令人惊讶的是影片中呈现的人性生活,实际上与大家口口相传的流言大有不同。 在建筑学当中,九龙城寨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活生生研究案例,提醒各方缺乏建筑法规的城市发展的弊端,也(可能)在某程度上激发建筑业界对“什么是好的建筑设计?”的思想讨论。我觉得站在制高点去做多余的批评,也许对曾经的城寨居民是不公平的,我不想以自己没有的经历去推断他们生活的幸福度。我非鱼,既不知道水中之乐,更不知其冷暖。 听说有句话——养人如养花? 我们有时像草,在严酷的环境,也可顽强生长;有时像花,需要滋养,尽力浇养,在属于自己的花季绽放。有人说是你不够努力,有人说我是找不对环境,所以俩俩说法结果就是──你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生活也并非一无事有,虽然在这宇宙里自己只是一颗沙子,很渺小,但是我们要管辖多大的世界呢?去寻找和创造能让自己生活舒坦的小世界,不也很好吗? 境随人转,人随境转,所以不管如何,我都想要一个有风有光的小房间,吹着窗外的风,有足够的阳光补我的维他命D;路程起伏高低,至少我要在我的床上躺得舒坦,又哭又笑的。
3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老宅:太平The Petrichor
The Petrichor既保留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生活文艺气息,无疑是太平小镇的一股清流。Petrichor,取名的寓意是雨后身边漫起青草与新鲜泥土的气味,一股闻起来让人愉悦清爽的雨后气息。 文/图:蔡昔恩(草稿特约编辑) 位于“雨城”太平的The Petrichor,是由夫妻泽铨和瑜凌翻新老宅打造的独特空间,集家、民宿与共享空间于一体。他们的非商业化路线为志同道合的人们提供了文艺交流的平台。民宿内有4间房,住客与主人共住,住客可以自行探索享受老宅的各个空间。这里也是文创品牌测试市场的理想场所,也可供举办Pop-up活动、小型户外音乐会、作者分享会和瑜伽课等。 The Petrichor保留了老宅的特色,却赋予新的生命和更多可能。或许空间和生活都不需要被定义?你我都可以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步调。 [nonvip_content_start] 他和她与它的相遇 泽铨和瑜凌在大学修读FineArt时相识相恋。泽铨毕业后远赴海外,从事场景制作与美术指导工作,而瑜凌则在吉隆坡从事平面设计行业。他们对老宅的执念早有伏笔,泽铨在上海工作时,尽管公司提供住房补贴,却选择住在上海百年特色文化的老弄堂,而非高档公寓。在经历了10年远距离恋爱后,瑜凌在一次探访中爱上了其氛围,决定搬到上海随行居住一年。在完成上海项目后,他们到哈萨克斯坦等地区旅行,最后决定回到马来西亚,开始新生活。 回国后,他们因槟城高昂的老店屋房价却步,机缘巧合来到太平,被这里的大自然与宁静触动。他们在太平寻找保留原貌天井且不太破旧的老店屋,却始终未果。某天看到一块待售土地的广告牌,跟着地址却找不到,恰巧经过这条悠静的小路,被两棵老树吸引,随后一间坐落在大片草地上的老宅映入眼帘,冥冥之中促成了他们与老宅的相遇。 巧的是,这座老宅也挂牌出售。他们迅速联系屋主,看屋后便一见钟情,果断买下。在仔细询问老宅的历史后,可惜的是连屋主也不清楚,只说以前老宅是由3间房子结合,在屋内墙体可见到用于甘榜屋子外的层层木墙;此外老屋主也把原本是石灰地,铺陈现在可见的碎片大理石瓷砖。 新与旧之间的平衡 The Petrichor的翻新过程中,泽铨和瑜凌对每一处细节都倾注了自己的小坚持和想法。首先,他们没有将草地铺上水泥当停车场,而是让这片自然空间保有它原有的生机与绿意。当你走进铁花大门,穿过大草地和绿荫的大树,再踏上进门的平台,有一种独特的仪式感,仿佛一步步走进一个不受时光扰乱的神秘空间。 进入老宅,走廊挂着一盏复古的暖灯,墙上白色的层层木板墙,地面保留了原本老宅的碎片大理石瓷砖;向前望去,搭建的白色螺旋楼梯通向阁楼,向左望去,是通往民宿房间的白色木门,而在右侧,则是摆放着黑胶唱片机和一系列黑胶收藏。继续往前,屋顶的高度差异增添了视觉层次感。 在翻新过程中,他们尽量保留老宅的原有屋顶结构,重新加固并保留自然通风功能,更巧妙地加入网纱,使空间既通风又安全。此外,在观察房子方位和阳光照射后,把屋檐两侧的墙体改造成玻璃;墙面也拆成了木制玻璃落地窗户和木制百叶通风口,特意寻找木匠打造还原,再搭配自己收集的复古五金制品。这就是他们打造的共享空间。 抬头望去,自然光从树荫隙洒下;望向窗外,雨滴落下或是雨后的阳光,人们可以静静的待在这里,在不同时间段享受大自然渲染出的空间。搭配上瑜凌大学时期的大幅油画作,整个空间弥漫着神秘而平静的氛围。 主厅旁有3个空间。随着屋顶的斜度盖上了白色PVC仿木纹天花,和老宅外的层层木制墙面特色相互呼应。第一个空间有一个画架,摆放了泽铨大学时期的油画作,窗边摆放了木制椅子和绿植,通过没有窗帘的窗户可以眺望外面的广阔草地,营造出独处、充电和放松的氛围。第二个空间摆放了复古沙发和书架,搭配半透光的白色波纹窗帘背景,静谧而舒适,让人忍不住拿起书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第三个空间是厨房,唯一的窗户保留了原有的铁花装饰,与屋外的绿植形成了一幅画,厨房右上方的屋檐墙上改造成玻璃窗,引入自然光线。厨房内的橱柜也是用老宅内的旧木板制成,再漆上中古风的深蓝色,赋予空间温暖的传承。 老宅里也有他们从各地搜集来的复古家具和圆形电开关,每一件都带有独特的一步一脚印。走进民宿房间区域墙,可以看见泽铨和瑜凌的热带植物与马来貘浮雕作品,也是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雕刻出属于他们在老宅内的新篇章。民宿每间房间都有独立的洗浴室,暖色灯光营造出舒适的氛围。虽然房间没有共享空间那样的大窗户,却多了几分私密,并鼓励住客走出房间,与他人交流。 沿着白色螺旋楼梯走上阁楼,左侧是他们的卧室,右侧是开放式的静态活动空间。地板由回收木材制成,旁边两侧是复古木制百叶,转动中心木轴便可以调整开关,而前方的木制窗户可以完全敞开,与屋外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想像在这里打坐冥想、瑜伽,就感觉到能量满满。 慢下来,感受雨后的气息 这次回到太平,偶然与他们相遇,了解到了他们一路走来的心路新程,也让我重新审视向往的纯朴生活。 The Petrichor既保留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生活文艺气息,无疑是太平小镇的一股清流。Petrichor,取名的寓意是雨后身边漫起青草与新鲜泥土的气味,一股闻起来让人愉悦清爽的雨后气息。 离开前恰巧是雨后,我回眸望向大树,散发出沉稳平静的气息与力量,仿佛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守护着这座老宅。最后共勉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话:“请慢下来,适当留白,让生活更美好”。
3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UNREEL PANGKOR“解锁”邦咯岛
2023年末,在经历一系列场地展出效果测试、材料筛选后,社计手成员再次前往邦咯岛,到选定的江鱼仔加工厂开展活态博物馆概念的最终成果展示。 文:谭乐怡(草稿特约写手,Colllab社计手成员) “Unreel Pangkor”是由社计手(Colllab)内部建筑设计师及其志愿者号召的一项倡议,旨在促进邦咯岛当地贸易与产业的夕阳加工技术的文化保护,致力策划并实践,将邦咯岛上仍旧活跃运作的江鱼仔加工厂及造船厂,合二为一成为“活态博物馆”。 首要目标是保存岛上随时代变迁而瞬息万变的工业遗产,同时将旅游业转向重视质量,而非短暂且快捷的“速食化”免税购物地。我们希望透过游客与当地社区的互动,提供真实的体验,创造与博物馆宗旨完美结合的运营设计,为突出当地自然促成的产业与远景来实现这一目标。 [nonvip_content_start] 引入全新的地方策展概念:Living Museum活态博物馆 邦咯岛活态博物馆的理念(unreel pangkor),由社计手向建筑师及部分邦咯岛研究人员提出,并得到反馈。此时统筹步调也正式启动,社计手首先向“My Starfish Foundation”提出这项理念,在前期打下基础。随后,社计手负责人兼大学导师带领UCSI University学生前往邦咯岛实地考察,并在学生与导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当地的人文、地理等进行细致观察及研究,并统计收集到的各项资料。 随后,导师也为UCSI学生的研究成果争取到在吉隆坡诚品书店展览。此次展出意在向大众推广邦咯岛之美,通过学生所见所闻,向公众展示当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展览涵盖手工模型、绘画创作及文稿杜撰等多种形式。 在邦咯岛知名度逐渐打响后,社计手着手发起众筹,策划趁此机会支持成员到邦咯岛进行更积极与深入的探访与考察。随着成员手携详实的考察数据而归时,也标志着活态博物馆的进度正式提上日程。而设计的开启意味着我们的理念也逐步化为现实。 2023年末,在经历一系列场地展出效果测试、材料筛选后,社计手成员再次前往邦咯岛,到选定的江鱼仔加工厂开展活态博物馆概念的最终成果展示。大量透明的亚克力展示板以及视觉可以穿透的BRC网做为主要材料,让新加入的元素不会遮挡原有的地景海岸风貌。访客在江鱼仔厂参观或购买手信时,也能非常具象地了解产品的制作过程。图像和文字的辅助,让参观者对当地土特产建立起更完整的概念。灵活弹性拆卸的展览装置,也适应了工厂会面对不断变化的位置调整。 【备注】Unreel Pangkor计划获得2023年由大马海星公益平台组织的“幸福计划”最佳项目奖。
4月前
会员文
草稿築跡
草稿筑迹/阳台──大楼迎接外界的半开放式空间
阳台的实用因人而异。也许对常人来说,是个可使用的附属空间;对建筑设计而言,是充满想像发挥空间的立面主导元素。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及概念化的设计操作之间,亦是建筑师一直以来想取得的平衡。
4月前
草稿築跡
会员文
草稿筑迹|阳台,大楼迎接外界的半开放式空间
阳台,是大部分住宅都具备的半开放式空间。若配置在客厅、寝室处可供住户欣赏风景;若在厨房则为工作阳台,提供放置洗衣机、晒衣、放冷气主机等功能。一般人对于阳台的想像,莫过于摆放植栽、晾衣服,及靠在120公分高的女儿墙,眺望远景的地方。 文:黄美尹(草稿策划编辑) 对建筑师而言,阳台的细部设计是影响建筑立面的关键之一,故也是每个建筑设计菜鸟必画之图。除了基本的法规检讨,如阳台的面积、扶手栏杆的高度等,阳台使用的建材、排水规划、管道的位置……都是设计的基本学问。 经典与跳脱框架的住宅阳台 因阳台占据建筑物立面的大部分比例,以阳台设计为重点的建筑物不计其数。其中比较经典的案例为建筑大师勒‧柯比意(LeCorbusier)在法国的马赛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Marseille),于1940-50年代规划设计落成。 [nonvip_content_start] 当初考量日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及为了负荷大规模人流涌进城市的居住需求,而提倡犹如“垂直的村落”概念的复合型住宅大楼,含商店、机房、住宅、公共设施等。其独具一格的立面形式,就是以红、黄、蓝、绿4色搭配,以及镂空网格状女儿墙打造的阳台——这也成了马赛公寓的主要标志。这栋建筑提倡的清水建材、设计规划、都市计划,甚至立面形式,也成了现今公寓、住宅大楼的原型,影响深远。 也有不少建筑师跳脱阳台既定的形式框架,设计了超乎常人想像的住宅大楼。例如日本建筑师平田晃久于台北市设计的“富富话和”,也以其阳台的设计发挥被视为艺术品。因基地位于密度较高的窄巷,此案例采逐层退缩的方式,尝试提高建筑物各层的开放。 除了摒除以往阳台只有一面开口的方式,错落的阳台配置有多面开口,而开口被绿意和景色包围,上方是大片的雨遮,以细长的落柱支撑。对于住户的使用感及路人从小街的视角来看,这纯白的建筑物因阳台立面的设计巧思,带来轻盈、通透、明亮之感,也降低视觉上的压迫感。 让绿意踏进阳台的马新案例 不仅住宅大楼,连商办大厦的阳台也可以是主导立面设计的重要角色。马新一带属热带气候,近几十年的建筑形式都提倡永续、绿化等的相关概念,不少著名建筑也以绿化阳台为设计重点。 著名设计团队WOHA位于新加坡的案例“皮克林宾乐雅饭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即是三栋直立式的玻璃帷幕大楼之间,以曲线状的绿化阳台连接起来;茂密的景观和植栽阳台为喧嚣的闹市成了“都市的绿洲”,也为短暂入住的旅客带来几许沁人心脾的绿意。 由FDAT建筑设计团队为吉隆坡市改造的“宾乐雅精选饭店”(PARKROYAL COLLECTION),也不遑多让,利用一颗颗植栽花台,错落地配置在垂直格栅的立面上,仿佛是一簇簇的绿丛迫不及待地奔出阳台,观赏这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虽不是供人踏足的阳台空间,却也是一种玩味的立面点缀。 各种阳台物尽其用的使用方式 人人对阳台的用法不一,除了以上提及的观景、花园等,也总有不符设计师原意、跳脱大众审美观的使用方式,如堆放杂物、吸淤区等。 也有些房东为了增加房间的大小,会把卧房和阳台之间的落地窗打掉,阳台加设气密窗,将室内卧房延伸至阳台。毕竟因气候关系或窗景不佳,一般租客对阳台不会有太大的使用需求,阳台外推把房间加大反而能更符合收纳的居住需求。国外更常见不少案例,将大阳台另外改造成一间房间外租,花招百出的阳台引起许多争议。 阳台的实用因人而异。也许对常人来说,是个可使用的附属空间;对建筑设计而言,是充满想像发挥空间的立面主导元素。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及概念化的设计操作之间,亦是建筑师一直以来想取得的平衡。
4月前
会员文
草稿築跡
草稿筑迹/公厕:到底是谁的责任?
厕所设计的重要不仅在于功能实现,更在于提升使用者的体验和公共卫生。从政策制定到实际设计,再到维护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每个环节都需认真落实。
5月前
草稿築跡
会员文
草稿筑迹|公厕,到底是谁的责任?
厕所,尽管总是在建筑空间里扮演着陪衬的角色,却是非常重要的公共私密空间。 文:蔡昔恩(草稿特约编辑) 自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推动“BMW”(干净、迷人、清香)公厕倡议后,让我回想到小时候许多人都有过不敢在学校上大号的经历,这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差、灯光阴暗、位置偏僻以及缺乏安全感等。这种不良体验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不同的建筑中,公共厕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服务于不同的使用者。因此,建筑师、设计师和业者等,必须去深入探讨使用者的需求,纳入设计考量,比如说: [nonvip_content_start] 1.机场厕所:主要使用者是即将出国、准备回国或刚抵达的游客和大众。机场厕所是游客对一个国家的第一印象,设计尤为重要,数量和位置必须能负荷陆续抵达的航班乘客人数,避免拥堵,也方便携带行李的大众不用走太远。布局方面,需要备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行李,厕所的宽度也要考虑到使用者携带各种手提包的情况。设计方面,可以加入本土特色文化,如色彩、材质等,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2.商场厕所:需要为购物者提供方便的设施,如放置购物袋的地方、亲子厕所等。 3.公司厕所:不仅是员工解决生理需求的地方,也是长时间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私密空间。在设计方面,可以考虑有景观的位置和设置绿植,为员工提供转换心情的空间,让眼睛身心放松后,再回到工作岗位。 4.休息站厕所:是开长途车司机和乘客的充电小站,可以考虑提供多一些洗漱、洗澡的设施,并设置绿植和自然通风采光,让长途跋涉的大众好好梳洗再继续上路。 5.公园的厕所:通常位置较远,数量也有限,有些案例通过创意设计,让厕所成为公园的特色和必打卡的地标。 厕所设计,不能只是美观 设计厕所几乎是每个建筑师初出茅庐时被安排的第一项任务。然而,厕所的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而已。建筑师在设计厕所的过程中,需要概括从建筑法规(Uniform Building By Law)、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地方政府规定、数量比例、布局位置和私密性、瓷砖材质安全,卫生洁具和配件选择、人体工学比例、灯光设计、通风设计、排水设计到最后的监工的测试。 1.美观与实用:美观的设计固然重要,但瓷砖的挑选需防滑、易于维护。厕位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灯光的亮度和颜色,卫生洁具和配件选则包括洗手盆、马桶的款式(坐、蹲、高度)、坐浴喷头(hand bidet)的位置等。 2.通风设计:设计中要考虑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保证空气流通,防止异味。 3.排水设计:厕所的设计还需包括防水层和适当的排水坡度,防止厕所积水。 4.施工和监理:最后设计的落实离不开良好的施工和监理,确保承包商的施工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如积水测试),保证设计效果的实现。 固定整洁与维修的养护工作 良好的设计与完工之后,业者与管理层必须设置清洁和维护程序及标准操作程序,并确保所有清洁人员接受基本培训,掌握清洁和维护标准步骤,提供舒适卫生的公厕环境。 很多连锁餐饮店或商场厕所,都定有清洁派列表签到,甚至有些还提供QRcode让用户反馈或投诉卫生状况。其实,清洁和维护程序除了最基本的日常清洁工作,还概括了定期维护和紧急处理。 日常清洁(包括清空垃圾桶、清洁马桶小便池、洗地擦干地上、清洗洗手盆、梳妆台等)的频率至少3次,依据使用率来调增次数。清洁之余也必须检查,并补充厕纸、手纸、洗手液等物资,确保充足。定期维护工作包括全面检查,确保厕所内所有设施正常运作无故障。紧急处理包括水喉爆裂、马桶阻塞等故障时,清洁工人必须立刻处理并上报管理部门。 提升公民的文明如厕意识 最后,公民的使用习惯和卫生意识是保持厕所整洁的重要因素。鼓励公民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是维护厕所整洁的关键,例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使用垃圾桶处理废物,每次使用厕所后及时冲水,保持马桶和小便池的清洁。将厕纸、纸巾等废弃物丢入指定的垃圾桶,而非随意丢弃在地面或马桶内,并教育儿童正确使用厕所,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公民的卫生意识也同样重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认识到保持厕所卫生的重要,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社交媒体和公共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卫生知识,强调个人行为对公共环境的影响。让大家了解保持厕所整洁不仅仅是清洁工的责任,而是每个使用者的责任,倡导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干净、舒适的使用环境。通过全民参与,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厕所的长久整洁和卫生。 公厕体现的待客文化 厕所是日本闻名世界的待客文化象征。在东京厕所项目(The Tokyo Toilet)中,邀请了16位建筑师创作者,在涩谷的17个地点,重新设计公共厕所并推广成打卡新地标。此项目不仅关注设计新设施,还成立了由多个组织和公司组成的维护团队,寻求高效和最佳清洁方法,确保设施得到良好维护并使用舒适。 厕所设计的重要不仅在于功能实现,更在于提升使用者的体验和公共卫生。从政策制定到实际设计,再到维护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每个环节都需认真落实。一个设计良好的厕所不仅能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还能反映本土文化和管理水平。
5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现代主义最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生于1917年4月26日,从小在中国长大,之后到美国深造执业并成为美国公民的贝聿铭(I.M.PEI),是当代世界建筑圈最伟大的华人建筑师,也被称为现代主义(Modernism,注★)最后的建筑大师。 文:张国强(草稿策划编辑) 图片:摘自网络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刚过了102岁生日不到一星期后离开人间,留下的设计作品涵盖各种类型,不计其数,遍布全世界,而经手设计的博物馆几乎都是该地区的国家重要地标。 贝聿铭于1955年曾与人合伙建立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1983年获得第五届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一直到1992年,贝聿铭才和两个儿子贝建中、贝礼中建立了贝氏建筑事务所(PEI Architect)。 [nonvip_content_start] 稳定的三角形几何结构美学 让贝聿铭在美国建立起设计威望的作品,属于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坐落在面对中轴对称的国家广场和国会大厦旁的不规则场地,同时建筑也要呼应在1937年建成、传统西式古典的国家美术馆西馆。 贝聿铭用了几个三角形的平面布置,拆解了这个不规则的场地,产生的缝隙形成一个很明确的动线和功能区块。建筑中有很大的玻璃天窗中庭,让光线进入这个庞大的建筑里,建筑师和工程师运用巧妙的设计,让三角形结构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支撑起这个庞大面积的天窗。而三角支撑结构形成的多面空间,不仅可以遮挡夏季暴晒的阳光,可防止过多的眩光影响美术馆的内部参观氛围。 贝聿铭这一生中最多人讨论的作品,以1989年落成的巴黎罗浮宫透明金字塔入口改造最受人关注。方案中标后,由于造型及手法过于前卫,有别于传统的巴黎人手法,曾受到巴黎群众的抗议及请愿取消改造计划,但贝聿铭最终顶着多方压力,在当时的密特朗总统护航下,顺利完成改造,最终得到世人认可,目前成为法国流量最高的打卡旅游景点。 三角形结构几乎出现在贝氏的经典建筑作品中,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比如香港天际线里最耀眼的中银大厦,可以看见大量运用三角形这种稳定的架构设计塔楼,时至今日仍让人感觉崭新如初,顺应未来时代。 创造当代园林的动线意境 贝聿铭家族祖辈大多和银行金融业相关,其父亲贝祖贻曾筹建中国银行。家里是名门望族,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下接触到艺术文化、科研经济等各种外交活动,假期时就会在苏州亲戚的狮子林(江南四大私家园林之一)游玩,这些经历在日后贝氏事务所设计博物馆哲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贝聿铭运用过往历史记忆和园林传统手法精神,在日本私人美秀博物馆实现了一次浪漫的设计。博物馆与自然、山地结合,浑然天成的布局安排,及精心打造的入馆仪式动线,满足了人们对追求美的期待,也沉淀参观者的心情。 在日本美秀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经过那周围暗而前方明亮的隧道桥,慢慢可以看到越来越大的美术馆入口场景。后来,贝氏在晚年回到自己的老家乡,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也尝试以很当代抽象的手法呈现,让江南园林水乡的精髓得以延续。 不管是日本美秀博物馆或苏州博物馆,重点的景观植物和石头都是贝聿铭亲自严格挑选的。他将建筑、景观、环境整合一起的考量,非常值得当代建筑师借鉴和学习。 尊重历史,超越现实,追求永恒 贝氏建筑事务所秉持大方得体且务实理性的设计理念,深受许多国家政要及文化艺术推广者欢迎。对于材料和颜色的执着,以及建材保养的考虑,贝氏建筑事务所也会从地方的乡土意境中寻找到合适元素,让建筑的在地特色更加显现。晚年设计落成的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建筑运用白色石灰石形成几何式的叠加,塑造一种当代伊斯兰风格的意境。 贝聿铭曾经说过,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或许是他接手过最难的项目,他必须从中东、伊比利半岛到印度及中国边疆,从这些浩瀚的伊斯兰文化中抓到精髓并展现于多哈的建筑设计。炎热的气候,最后贝聿铭选择在面向波斯湾的地方,设计了整栋博物馆建筑物唯一的大玻璃窗户,来营造希望及光明的意境。 贝聿铭经典的作品还有俄亥俄州的摇滚名人堂、德国历史博物馆、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等地标文化建筑,都对该地方的城市面貌、文化教育、旅游推广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贝聿铭已离开人世,但他留下的作品,仍然刺激当代建筑学人对其空间几何和光线设计的探索,堪称建筑学教科书等级的实践典范。 【后记】贝聿铭的次子,贝氏建筑事务所的联席董事长贝建中,于2023年12月23日因病突然去世,享年77岁。 注★现代主义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指的是以创新的建筑技术为主,去除零碎的装饰,运用玻璃、钢材、混凝土等打造简约明确的造型和空间,让人一看即懂的设计手法。
5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探索神秘的山城小镇:九份
第一次到九份,是在2017年的毕业旅行。去年和家人到台湾旅行时,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本来打算一日游,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最后安排了留宿一晚。 文:蔡昔恩(草稿特约编辑) 回首当年毕业旅行那一次,我和一群朋友朝气蓬勃地背提着行李和背包,在瑞芳车站搭公共巴士上山。上山一路颠簸,背着行囊站在摇摇晃晃的巴士,转一个弯都差点站不住脚,但气氛依然欢乐,大家的心里也期待万分。 住宿方面,我们和朋友租的是一户当地人家的小房间。巴士到达九份街道后才得知,我们还得背提着行李,走上一望无际的阶梯才能抵达。经过长途跋涉,我们惊叹的是,我们租的竟是只能躺下6个人的“小房间“。也因此更深切的体验到了,当地人住在山坡这一种房型的各种不便和空间上的局限。 [nonvip_content_start] 这次,我和家人则是从瑞芳车站叫出租车上山。相比之下,这一趟上山旅途格外平静,而我才有机会认真安静的欣赏到路上的风景。出租车司机也热情的停靠在半山路边,推荐我们下车一览九份山城的美景和拍照留念。这一次的心情,更像是回到熟悉的地方,去探访一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住宿方面,我也吸取当年的“教训”。上网查资料,再三确认民宿是汽车可抵达的路线,最后选择了位于九份颂德公园附近的慢慢民宿。 夕阳照映在万家灯火夜的老街上 抵达之际,我们先在民宿主人家的客厅办理入住手续。进入客厅的第一感觉是少有凌乱。等了许久,只见男主人气喘吁吁的走进来跟我们解释:原来,由于九份的地形,房型多数都是小占地,然后好几层楼,所以免不了要上梯级。跟随主人走到对面的民宿时,我们才惊觉主人已经贴心帮我们把行李搬上去安置好了。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在开门之际,映入眼帘的竟是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致! 傍晚暮色渐进,我们迅速穿上保暖衣服,从民宿所在的轻便路交叉口出发,步行前往九份老街。一路上,蔚蓝的天空被晚霞染成淡淡的红色,微霞悄然绽放,让我们放下一天的舟车劳顿,心情豁然开朗! 当我们靠近九份老街时,红色的灯笼也逐渐亮起,仿佛在欢迎我们进入这座神秘的小镇探索。我们随着游客人潮,小心翼翼地爬上了陡峭的楼梯,前往著名的阿妹茶楼朝圣打卡。 历经时代变迁,茶楼依然保留了70年代采矿时期的风貌,以木造且日式的建筑风格为主。鲜艳的红色招牌和绿意盎然的垂帘植物,在阶梯道路旁与挂满的红色灯笼相互辉映。夜色渐进,原木窗户模块里透出的暖色灯光,让老街充满了生活气息。整座山城仿佛是宫崎骏动画的场景般,顿时繁华热闹了起来。 热闹喧哗的夜晚过得特别快。晚上9点半,游客纷纷散去,店铺也开始收拾打烊,迅速恢复到寂静的夜晚。趁着这个时段,我们继续探幽这条神秘的老街及一些景观,还无意间混入了由专业导览团带领的九份夜游团,“偷听”了一小段历史故事。将近深夜,我们终于回到民宿。坐在圆窗阳台边吹着冷风小酌,感受着整个山城的宁静,心里也格外平静,仿佛时间静止了。 晨光挥洒在朝露待日晞的山城里 隔天早上在夹层的睡房睁开眼,晨雾朦胧,绿油油山景和山脚小屋点缀,随着民宿的地理优势,和大片窗户和圆窗户设计巧思,如诗如画般的呈现在眼帘。 在等待民宿早餐的当儿,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出门漫游。九份的清晨时光,充满清新的空气。由于老街店铺都在10点后才开门,此刻的山城,没有太多喧嚣和嘈杂,也没有拥挤的游客。站在观景台上和车道旁,仿佛自己独占了整片美景!回到民宿,眼看老板为我们打包的当地丰富早餐,更让我们感到幸福满满! 九份的最后一个行程,我们走到了金矿隧道,仿佛进入了《千与千寻》里的神秘国度,而迎接我们的是坐落在洞口外的黑色咖啡厅(山巴咖啡)。 据说九份因为潮湿多雨,早期的居民便会因地制宜在屋顶上铺上沥青,是当地房子最佳的防水材料。山巴咖啡外观上除了复刻九份早期生活的样貌,里头也摆设九份原为守护人邱锡勋画家的画作。这些画作更以沥青为颜料,刻画出九份的风景,人们的生活和特色。 这次重游旧地,让我感受了从白天、傍晚到夜间各个时段九份山城呈现出的氛围与魅力,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从毕业后至今,心态上的转变与成长。或许有人会说,九份原本的味道已经失去,如今变成了商业化的观光区。但相比起不足之处,那些沿着山脉地理建筑起的层层叠叠的小房子,温暖的灯火,以及尽心传承文化的当地人,才是让人难以忘怀和铭记于心的风景。
6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坡道设计玩味之处
坡道规划,是建筑学最基本的技术学问。大众所认知的坡道,主要是装卸货推车使用的斜坡、汽机车通行上下层的途径及身障人士推轮椅往高低处行走的路径。坡道不同的使用目的,在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法规,限制坡道的坡度、宽度、高度等等,以确保众人使用坡道的便利及安全。 文:黄美尹(草稿特约编辑) 坡道的既定印象及功能 汽车坡道检讨是建筑系实习生、新进菜鸟的基本训练。为了控制在安全的坡度上,通行的高低差越大,坡道的长度就会消化越多空间及面积。也因为坡道需要大小梁结构支撑,必要时还会加设铁卷门、设计天花及灯具,故往往需要补充立面、剖面、3D,来确认坡道的净高是否符合使用用途。尤其在主要出入口的车道,为了彰显设计概念,还会使用独具设计感的车道砖,配合壁面室装的设计,打造另一道敞开的出入口,提供使用者进入建筑物的另一种第一印象。 在部分条件及情境下,坡道是可取代楼梯的建筑元素之一。当身障人士无法使用楼梯时,无障碍坡道就是取而代之的路径。因此在设计建筑物出入口而遇到高低差时,除了考虑大楼梯,也不乏见到旁边设有缓和的坡道,利用设计操作及手法,创作出有趣的入口意象。 [nonvip_content_start] 坡道额外的设计创意 日本建筑大师妹岛和世设计修建的日本女子大学图书馆,是一个富有穿透力的玻璃盒子,主立面使用曲面的金属网过滤自然采光,让室内外都有柔和、轻盈的感觉。图书馆采用混凝土隔开了各楼层的楼板及天花,而在正立面之处,混凝土楼板创造出斜度,除了让立面设计多了一点玩味的比例分割,也利用了这样的斜度,创造主入口的坡道,让人人走进馆内空间前,都先步上坡道,一览室外的风景及室内的情况——这也是具有仪式感的入口意象佳作。 安藤忠雄建筑师设计的日本东京表参道之丘,也是著名的坡道代表作。以往大众认知的百货公司楼层,总是明确分明地划开各楼层,用手扶梯连接起来;而此作品则利用坡道,设置在中庭处贯穿所有主要商店。这也是为了保有前建筑青山公寓的延续、遵循该基地的限高、尊重基地的斜坡地势,建筑师搭配基地外的林荫,利用坡道把户外的景观和室内的缓坡融合起来,在立面视觉、行走体验上都能有走在表参道上之感。 由团纪彦建筑师操刀设计的日月潭向山行政暨游客中心,以环抱日月潭为主概念,从平地草皮出多道斜坡,大跨距地延伸至屋顶处创造屋顶花园。该清水混凝土建筑即融合了当地地景,也提供了人们步上高处,欣赏日月潭美景的瞭望平台;清水楼、弧面墙、斜草坪在潭水景前不显突兀,与大自然美景共生。 具“坡道”特色的本地建筑 吉隆坡茨厂街的REXKL,也是本地少数以“缓坡”为特色的近代建筑。前身是传统电影院,多年来被闲置、作廉价旅馆,近年重新改造,其既有的特色斜楼板得以保留,作为艺文活动空间用途。斜楼板上的斜坡,常被发挥作表演舞台、剧场、特映会、创作发表、展览空间等;而斜楼板下方的楼层,以其独具一格的斜天花形式,在商业空间、食阁中心,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 前方提到的坡道,不外乎是供汽机车、轮椅、徒步行走用,而本地布城的极限公园(Putrajaya Challenge Park)也具有比较直接的坡道元素,供予攀岩、脚车道、射击、滑板等等的户外设施空间。尤其是户外的滑板坡道,由不同大小的曲弧面、凹凸坑坡组成,在视觉上和旁边的斜顶、坡道,甚至与既有的景观地势连成巧妙的地景关系。 本地多个建筑项目亦喜欢使用绿色屋顶,从底层的景观地景,利用绿色大斜坡延伸至屋顶。除了可作屋顶花园,也能达到节能、绿化等的永续设计目的。 坡道在建筑技术层面,有实际的连结高低处功能,解决通行的不便。然而在设计创意上,近年已有不少建筑师将坡道发挥在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元素上,例如入口意象、设计端点、活动空间、景观地形等。建筑设计玩味的部分,无非就是可以另类地发挥各个构体元素,如:楼梯、坡道、阳台、平顶等,强化设计概念及创造额外的附加价值。
6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如何打造舒适又安全的育婴室?
5月和6月是母亲节和父亲节,是一个庆祝家庭、表达对父母感激之情的特殊节日,也是一个反思如何为新生命提供最好的关爱和支持的机会。身为新手父母,我想稍微谈谈公共空间与抚育孩子有关的课题──育婴室。 文:谢鸿杰(草稿特约编辑) 图:林芳馨 步入Gen-Alpha宝宝的时代,现代母亲不再愿意局限在家里照顾孩子,而是希望能够带着宝宝出门逛街、参加社交活动,享受户外的各种乐趣。然而,带宝宝外出并非易事,许多父母都体验过因宝宝哭闹而焦虑和烦恼。 带宝宝外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3点:哺乳、排泄与睡眠。在这个时候,一个安全、舒适、隐私的空间变得至关重要。育婴室的空间构成主要有:哺乳室、尿布台、洗手台、冷热饮水机,在照顾孩子时,这些设施可以大大缓解父母的压力与不便。 [nonvip_content_start] 育婴室的基本设施及设计要点 1.哺乳室: 哺乳室是育婴室的核心设施,为母亲提供了隐私、安全和舒适的空间哺乳。哺乳室通常配备舒适的椅子、软垫、靠背和哺乳枕头等,确保母亲在哺乳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放松。此外,哺乳室还应提供充足的电源插座,以便母亲可以使用电动吸奶器。 2.尿布台: 尿布台是育婴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门用于更换宝宝的尿布。现代尿布台设计强调安全和卫生,通常配有防滑垫、高度适中的台面和储物空间。宜家等品牌甚至在尿布台旁提供大卷卫生纸,方便父母清洁宝宝和台面。考虑到尿液和粪便可能泄漏的问题,尿布台周围应设有便捷的清洁用品和消毒设施,如消毒液和一次性清洁布。 3.洗手台: 洗手台是育婴室中必备的清洁设施,方便父母在更换尿布后立即洗手,保持卫生。一些高级育婴室还提供大型洗手台,方便父母给宝宝进行简单的洗浴。洗手台的设计应考虑到使用的便捷和安全,防止水溅出和滑倒。 4.冷热饮水机: 冷热饮水机在育婴室中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需要冲泡奶粉的父母。冷热饮水机可以提供即时的温水,方便父母快速准备奶粉。此外,饮水机还可以用于清洗和消毒奶瓶,确保宝宝的饮食卫生。 在设计育婴室时,必须同时兼顾安全和舒适。首先,必须避免使用尖锐或易碎的物品,防止意外发生。育婴室的温度应保持适宜,既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冷。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同样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保持空气新鲜,还能营造一个明亮、温馨的环境。此外,育婴室的色彩应选择柔和及舒适的色调,让父母和婴儿可以安心及沉静下来。 育婴室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发达国家通常都设有完善的育婴室。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和许多欧洲国家,育婴室已经成为公共场所的标准设施。而在发展中国家,可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育婴室的普及率较低。在大马,一些商场已经开始竞相设立婴儿房,以吸引家庭前来消费。然而,政府部门和国内私人企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为职业母亲提供挤奶室等支持方面。除了商场和购物中心,婴儿房的设立也应该延伸到其他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等。 在设立和推广育婴室中,政府和企业扮演着关键角色。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和法规,推动公共场所和企业设立育婴室。例如,可以制定相关标准,要求新建或改建的公共设施必须配备育婴室。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支持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积极设立育婴室。 企业则可以通过自身行动,展示对员工和客户的关怀。在公司内部设立育婴室,特别是哺乳室,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客户服务中融入家庭友好的理念,提升品牌形象。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公共场所和企业设立育婴室,提供更加完善和贴心的服务。育婴室的设立不仅是便民服务,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通过为家庭提供舒适、安全的育婴环境,我们可以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政府部门、私人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婴幼儿和家庭提供更好的照顾环境,创造更加友好和包容的社会氛围。
7月前
会员文
更多草稿筑迹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