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菜肴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原文刊登于2017年2月19日。 拎起新鲜食材,再搭配继承了数十年历史的厨艺,加上配菜和酱料运用得当,一道道家常香味 自然成为老街坊记忆中一个重要的拼图,产生出对半山芭的味道记忆。 美食云集时,最好祈求自己有一个深不见底的胃,才能“为所欲为”的狂吃,畅谈食物美学和口感经验。 走入半山芭,不妨来一趟中式料理美食之旅,这里可谓应有尽有,各种炒、焖、炖、汆蒸 烧、烹、卤、腌等烹饪手法,将食材、酱汁、佐料均衡搭配,提炼它们与生俱来的鲜甜和香 味。 这一趟我们跟随马来西亚雪隆姑苏慎忠行餐饮业公会会务顾问许锦芳的脚步,一探半山芭有哪 些中式料理,及仍保留传统烹调手法的美食。 广东菜注重“和”味 讲到调味,熟悉广东菜者便知广东菜以烹调出食材原味为主,配菜与酱料需调和一致。讲究清 鲜、香嫩,追求食材本味,“广式菜肴味道上可说是‘和’味,不会太咸、甜、酸或辣”,鲜少会出现辛辣味道,嗜辣者恐怕难以从粤菜中得到味蕾满足。 常前往中国分享大马饮食文化的她称,中国商家为了配合旅游业发展,一些地方性的烹饪业面 临转型,如早前大多人难以接受北部的传统菜口味,如今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调味,变得特别 好吃。 “这个改变是在味道和口感,而烹饪手法依旧。”她认为,半山芭甚至其他地区,祖辈传授下 来的厨艺流失并不多,依旧能尝到传统味道和口感,“像广式烧鸭,一定带有五香和浓香,油 得很饱满,外型色泽很鲜亮,咬下去最好能咬到油水。虽然很多人以健康因素排斥这个油水, 但在节日却会买烧鸭,咬下去的滋味,让味蕾得到丰富体验和享受。” 客菜重咸 潮菜重鲜 除了广东菜肴,半山芭少不了客家菜和潮州菜的踪迹。早期客家人多以务农劳力为生,大量消 耗体力和流汗,从而烹调时就添加较多盐,补充体内盐分,久而久之成为客家人吃咸的特色。 客家人饮食肯定有酿豆腐、炸肉、算盘子、梅菜扣肉,而擂茶可说是最为清淡的一道菜,主要 是蔬菜和花生等材料,工序繁杂耗时。 “这可以说是客家人的王牌。 她说,随着工作性质转变,上班族占了大多数,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采取少盐、少甜、少油 的原则。擂茶也因搭上健康养生潮流而被重视。 本身是潮州籍贯的许锦芳说,若提及传统潮州菜,主角肯定是海鲜。大马沿海一带的渔村大多 是潮州人占多数,吃起海鲜非常讲究,注重鲜甜味而摒除过度的调味,煮法更倾向清蒸,用适 当佐料“提鲜”,让口味更有层次感。 半山芭潮州人数只占少数,但还是可以找到大家所熟悉的潮州粥。她说,吃潮州粥时,最典型 的小菜是黑橄榄、甜白萝卜和潮式卤鸭。“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吃法”。 潮州粥与广东粥最大差别是口感和煮法,前者是白粥且还可看到米粒,保有粥水;后者则像艇 仔粥,必须一直搅到糜烂,粥里可添加鱼肉、猪肉或猪杂。煮潮州粥时,米粒刚要熟时就熄 火,用余热“焗”熟,米粒的软硬就会刚刚好。 食材换了,就不是传统菜 一些餐饮企业会以古早味作为核心价值,将以前具代表的古早味食物重新包装推出市场,赋予 新的生命和价值。以品牌策略而言,无疑能有效凝聚顾客群,无形中也推广相关食物的文化历 史,重新认识自身所拥有的饮食文化。 也许市场上太多新颖美食,无法让舌尖留下深刻印象,而选择返璞归真,找回儿时或古早味料 理。许锦芳谈到复古潮流时,虽然大家着重在吃,但也有人下定决心去学习,参加地缘性会馆 烹饪课,趁机向前辈讨教各籍贯的传统菜肴。这也许是值得欣慰的事,让各种传统菜得以传承 下去。 至于一些传统居家小吃又是否趁势推出市场,她则说,一般家庭都是自制自吃,除非当地会馆 举办义卖会,才得以瞧到这些传统小吃。 谈到传统菜肴,自然需符合一些条件,如不能更改材料。有者会因种种因素替换食材,然而对 许锦芳而言,即使仍保有那味道,但改了就不是传统菜。 近十年来,由于半山芭华人鲜少继承家业或从事劳力工作,纷纷往外发展,这些工作也交由外 劳接手,变相让外劳进驻这里。外劳虽然学会了烹煮华人餐食,但许锦芳认为,他们难以融会 华人的饮食文化,尤其调味和口感就很难学到,仅有外貌而少了内涵和熟悉味道。 “半山芭很执着于保留传统,像你所熟悉的十大美食等,都由老板亲自动手而不假手于外 劳。” 【后记】 闹市中的一片桃源 味道记忆可谓因人而异,一些魂牵梦萦的味道就在老街小巷的大排档,有些则是阿公阿嬷传承 数十年的厨艺,所烹调出来的回忆。有者搬离已久,而重回半山芭寻找昔日舌尖上熟悉的老味 道。 拥有历史厚度的半山芭巴刹,仍然屹立在这黄金地段上,依旧充满生命力,周遭传统美食、老 店装潢、老街坊人情味,这些存在已久的情景,过去数十年变化并不大。如许锦芳所言,半山 芭发展并不快速,既没扩大也没朝现代化发展。民众也安于不被发展的空间里,享受他们传统 的生活。这倒是成了一片闹市中的桃源。 半山芭揾食(一) 百年巴刹依旧喧闹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母亲素来爱煲汤,一个星期7天有五六天都会煲一大锅汤。全家上下最最爱喝的莫过于味道偏咸还带点香甜的咸菜汤。儿时,母亲为了我们四姐弟能够摄取足够多的营养总是煲我们最不爱喝的花生根汤。起初我也特别排斥,只因花生根汤的味道过于淡且带点干涩。尽管如此,自从母亲说花生根汤喝多了有助于长高,我便开始两大碗两大碗的喝。兴许花生根汤真有助于长高,我从小到大也算是个高个子的女生。我甚至比父亲、母亲及姐姐还高了一截。 母亲为了腾出时间照顾我们,经常七早八早就起床煲汤。那时候的我并没有体谅母亲的用心良苦,竟开始埋怨母亲日日煲淡而无味的汤。现如今我已不常在家,我总是在疲惫的时候期盼看见桌上有一碗热腾腾的汤。 我是个蛮挑食的孩子,自小不爱吃肉。我虽从小长得高却也瘦得如根竹子一般。我不仅不爱吃肥肉,连脆酥的炸鸡皮也不爱吃。对我而言,肥肉带着一股又油又腻的味道。以前,我曾经鼓起勇气尝试吃过一口后就把嘴里的饭给吐了。我虽然知道鸡皮脆口却依旧不能接受其油腻的口感。母亲总是为我们的吃食犯愁,因为姐姐弟弟都特别爱吃肉却不爱吃菜。母亲每一餐都必须要煮肉、菜及蛋才能满足我们四姐弟,可总是会有剩菜。 孩子总能一口吃出母亲的味道 到城里上大学后,我经常想念家里的饭菜。人啊,总在自己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儿时一直梦寐以求的快餐早已让我厌倦。那时候的我还想着以后长大了餐餐都吃快餐,要是有机会到外用餐绝不吃家里的饭菜。如今外面的餐饮于我而言总极其油腻且不健康。虽然味道吃起来又足又香,可还是少了一种熟悉。也许外面的食物油量太多,我曾经在一个月里胖了整整5公斤。回到家后,我感恩终于能吃上家常饭了。从前只能在新年吃到的猪脚醋和客家炸肉,现在终能在回家的那日吃上。在家里的小厨房烹煮客家炸肉太过繁琐麻烦,可母亲还是愿意为多日未归家的孩子煮上一顿丰盛的。天下父母都心系于自己的孩子,渴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一切。我曾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天底下只有自己的父母才会真正担心自己的孩子温饱吃穿。”母亲知道我喜欢的菜肴。每逢我回家之时,桌上摆着的必定有我爱吃的那几道菜。 在外用餐时,我也会点自己爱吃的那几道菜,可总是欠缺母亲煮出来的味道。那个熟悉的味道伴随了我好多年,是除了母亲再无他人能煮出来的味道。这或许也算是每个母亲的魅力吧!每个母亲煮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即便是一样的食谱、调料、器材甚至是火候,孩子总能一口吃出母亲的味道。或许这就是幸福的味道吧? 小时候总盼着自己长大得快一点,幻想有个时光机能穿越到未来,遇见那个已成年的自己。年少无知的我希望脱离父母的掌控,觉得是他们束缚了自己,却未曾想长大后的自己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年代。曾经的家被我当作鸟笼,可它现在对我来说犹如温室,让我无比的向往。我好想好想好想回到儿时,做个快乐、纯真的小孩。看着慢慢年迈的父母亲,白发满头的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再多陪陪他们。
2年前
以下是每逢农历新年前,父母亲与我的对话—— 母亲:“翠,过年记得要买两只鸡,一只年三十日,一只年初二开年拜祖先。买两条吊片、两条七八块(令吉)有皮的上肉、芫荽,记得呀!” 我:“知道了。” 母亲:“排骨买两三kilo,煮茄汁排骨;买两三包鱼肉、蚝士,酿点蚝士;买些冬菇和鸡脚,焖点冬菇鸡脚,莲藕、花生、粉葛、白萝卜来煲汤;红萝卜、包菜花、灯笼椒、荷兰豆、唐山蒜、芽菇仔;再买一粒包菜、一粒黄芽白来压年。” 我:“够啦?要买点虾或有什么你想要煮的吗?” 母亲:“那么多人,虾又那么贵,随便吃就好了。” 我:“买一点虾年初二,煮干煎虾给丽妹(已嫁出去的姐姐)他们吃吧!他们也喜欢吃你煮的猪脚醋,我买一只猪脚,好吗?” 母亲:“你钟意啦!”面带着笑容。 我:“好,那我就买啰!” 父亲:“女,买一箱黑狗啤和一箱白啤。” 我:“这不用我买,Baby会买。” 父亲:“Okok,买一只鸭回来。” 我:“Ok。” 母亲:“买点荷兰水、豆浆水、菊花水呀,小孩子们可以喝。” 我:“这些我会买的,还有什么吗?” 母亲:“买些过年饼,不用买多,好贵的。唉呀!差点忘记,换点新银纸包红包。还要买几包花生、斋菜呀!生果、发糕、糖果,年糕来拜神和开年。年糕不用买太大粒的,好贵的,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我:“Ok,还有吗?” 母亲:“都没什么了,要帮地主换红,买一个花球和一对金花就可以了,香烛纸宝不用买那么多,一年比一年贵,意思意思就好了!” 我:“哦!” 父亲:“女,年初六买一条鲩鱼,年初七人人生日捞生和煲鱼生粥。” 我:“爸,鱼生很多工夫辛苦弄,买就好咯!” 父亲:“Ok ok没问题!” 我:“我买了几件衣服、内衣内裤、面巾、毛巾牙刷呀给你们。爸,我也买了蜡油Code 10给你,还有什么东西要买的吗?” 父亲:“没有咯!又买衣服?你买了很多啦!” 母亲:“是咯,穿也穿不了很么多,自己又不买给自己。” 我:“我之前买的也还没有穿,没问题啦!” 父母亲:“你就是这样子,只会顾着我们老的。” 我:“我不顾你们,我还能顾谁呢?” 我:“妈,我会买一些年花和桔子树,你喜欢的。” 母亲:“好好,欢喜欢喜。买一点点就好,好贵的,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我想追回的新年,不只是桌上的菜肴,亲人团聚的欢笑声,祭拜的香火味,还有就是父母亲与我的互动与对话。 以上的对话也因相隔不到10个月,父母亲相继地舍报离开而成为了绝响。 我想追回的新年,再也追不回了!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