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董桥
花踪
【花踪荟萃】开往南边的文学慢船/蔡兴隆(马华作家)
花踪文学奖,我的老东家星洲日报数十年来献给这片土地的文学盛典,今年大胆破格移师南边大城新山,消息传出来时,南边众人众地,传出各种呼声,我自己就在身边文艺圈奔走呼告了好几轮,好像自家在办喜事。 三十多年前创办时,文艺小青年们个个摩拳擦掌,每两年似乎就等着登上圣堂决战,我也悄悄参赛过几届,不是我自夸,真的是从来没有入围过决审,久而久之就明白了,众神聚集的文学圣殿,有些人是周身刀把把利的文学战士(龚万辉许裕全,我就是在说你们~),有些人适合起哄鼓掌热场,有些人坚定温柔担任文学小信徒,各司其职,这才是好看的文学版图。 2019年,花踪将香港名家董桥先生邀请到吉隆坡演讲领奖,当年凭着《野猪渡河》再创小说奇幻光芒的张贵兴,也从台北回来准备领取马华文学大奖,我和友人驱车300公里前进文化宫,在观众席中,默默聆听名家述说,世界那么聒噪,为何我们还需要文学,为何还要安坐在电脑前孤单写作? 到了2022年,残酷的疫情后,陪伴入围新诗决审的农夫诗人回到吉隆坡参与第16届花踪,开场前和同样远道而来的小曼老师寒暄,又越过几排座位和紫藤掌舵人林福南老板抬杠,林老板当晚要为第一次创立的武侠短篇小说奖担任引荐人,已然仙去的林老板,笑声朗朗,长在我心。 花踪像是一片能量蓬勃的漩涡,它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蜂拥而前,但不吞噬,而是仿佛在漩涡中心酝酿更崭新的文学之心,滋润干燥的土地,唤醒我们文字书写的时代光芒,我写故我在。 这艘巨型的慢船请你慢慢开,文学的技艺如同千手观音,一则又一则戏如人生的故事在文字下绽放,何其有幸,我们这个年代还有花踪。 前,但不吞噬,而是仿佛在漩涡中心酝酿更崭新的文学之心,滋润干燥的土地,唤醒我们文字书写的时代光芒,我写故我在。 这艘巨型的慢船请你慢慢开,文学的技艺如同千手观音,一则又一则戏如人生的故事在文字下绽放,何其有幸,我们这个年代还有花踪。 相关文章: 【花踪荟萃】念念花踪/灵子(马华作家) 【花踪荟萃】花踪绽放至边城/许通元(南方大学学院 马华文学馆) 【花踪荟萃】花踪与我/李开璇(马华作家) 【花踪荟萃】这是我的花/郑羽伦(马华诗人)
2月前
花踪
物外游
光头佬/一生无憾
某年中秋节,小赖突而莅访翰墨轩,俩人聊到兴起,小赖突然心血来潮,说既然你那么喜欢阅读董桥先生的著作,不如我来打个电话给董先生,顺便让你和他老人家聊几句。那一通电话,害光头佬紧张到半死,就连说话也会舌头打结,结结巴巴……
3月前
物外游
读家
梁文聪 / 拥有黄山料……是否一件羞耻的事?
为了深入研究黄山料,我需要一个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会一语不合就跟我吵架绝交的人。说真的这还真不容易,但还是被我找到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喜欢黄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哪一些书你们觉得光是拥有就是一种羞耻?” 当然,羞耻只是玩笑话,纯粹咱们这些自命清高、恶毒文青对畅销作家、通俗文学的戏谑与自嘲。 我想,耻感清单上大抵就是《爱情教主的三十六计》、《人生的一百个必胜法》、《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诸如此类的,封面是作家的脸的系列吧。 近年则多了一个名字——黄山料。 最初看到此人是几年前他在做自媒体的时候:鲜肉、童颜,很有特色的瞇瞇眼,挺有辨识度的,看起来温温吞吞人畜无害,但不知为何总觉得有点装、有点端,总是讲着故作高深的话,好像已经看透人生历尽千帆,但内容空乏,既不精辟,亦无韵致,更没有什么说服力,不明白怎么那么多人转发他。 然后看着他走红,也开始看见有很多人骂他,好奇之下阅读他的文字,顿感无比惊讶、困惑…… 什么?就这? 我怎么好像看了什么却好像什么都没看? 甚至觉得像ChatGPT生产出来的东西,似是而非,有形无神。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想起当年黄小琥的那首:“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那时候市面上痴男怨女都集体感动,说歌词写得太有深度了那般让我“黑人问号”…… 等等,就这? 你们是没听过林夕方文山黄伟文吗? 难道不想吃些好的吗…… 但黄山料就是红了,还越来越红。红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成为当代的一个符号。无论我们喜欢他还是讨厌他,都无法避开他。他总会流传在社交媒体,称霸在各大畅销排行榜上,风风火火地出现在每年的KLCC书展里。 他的文字我无法理解,他讲的那些悬浮干话(例如:“月薪25万及3万的人烦恼是相同的”)也着实让我翻白眼。庆幸的是不喜欢他的人很多,在岁月流淌中奚落他嘲笑他已成我辈中人的休闲日常。 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好讨厌,偶尔也会抿心自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吗?难道就不能Shut the fuck up 开心地看着人家享受你不屑的吗?非得要say something不可吗? 我想,或许是时候该踏出同温层,放下批判、偏见,尝试去理解另一些人、另一个世界。 与山料粉的倾情对话 为了深入研究黄山料,我需要一个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会一语不合就跟我吵架绝交的人。说真的这还真不容易,但还是被我找到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喜欢黄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我:“Tell me everything.” “阅读他的东西时,有一种同伴感,虽然生活依然孤独,但是至少在孤独里有个伴。例如他说过:没人有义务懂你,也没有人应该照顾你的情绪。每次我情绪发作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没有人在乎你长大了该自己学会包扎自己的伤口,不需要在那边唉唉叫……或许对你们“大人”来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但是情绪失控的时候,总是想要撒娇,哪怕是没关系有我在啊之类的废话也好……你这个鄙视的表情哈哈哈哈,好啦他的书就是生活小品,也不适合成年人。”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奇怪,你不是那种没看书的人,不是没见过市面的,若说温暖疗愈、主打陪伴和提供情绪价值,不是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吗?” “的确有其他选择,但是吃不下啊!现代人都怕说教,讨厌居高临下的教主和智者。” 我:“我理解如今的读者、年轻人不喜欢看长文而倾向金句,但要说金句,一针见血无过于李碧华,哪怕如今许多人不屑的张小娴,光是她那句——恋爱让人变回小孩,而分手却让我们学会如何当一个大人……就足以让她名垂千古。黄山料有哪个金句可堪同列?” “对我来说是:有时分开,是为了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就这?这不是我日常会讲的话吗?” 这现象很有趣,我们每每苦口婆心对身边的朋友讲一百万个金句他都没反应,然后不知哪来的抖音、IG网美的什么智慧疼痛、扎心伤感语录,他却突然醍醐灌顶,奉若神明……我的真的是白眼翻到上西天还看见如来佛祖并与他对视一眼。 “哈哈哈,要配上时间地利人和,还有催情的音乐。” 我:“我知道了,以后我说话前会布置环境和开背景音乐。” “太不符合你的人设了,而且以你的好笑对方只会笑场。” 我:“也是,最近手机萤幕裂了,人们看见都会问我手机怎么了,我都说:不小心摔碎了,跟我的人生一样,然后大家就会大笑……我想要是黄山料,他应该会说:有时候人生的裂缝不是坏事,反而会带来莞尔一笑,因为有裂缝,光才能照进来……” “黄山料会更浅白。” 我:“他会怎么说?” “人生碎了也没关系,总有人心疼,最重要的是你要心疼自己。人生不是努力变得完美,而是努力让不完美变得有趣。” ……我又看到佛祖了。 鄙视黄山料,了解黄山料,成为黄山料 “我有努力去尝试拿起他的书阅读,但很奇怪,好像生理本能的会 blank 掉,我看他的文字整个画面是糊的,而且又很多赘字,絮絮叨叨。” 我还是不明白为何我就是Get不到,明明每个字都浅到一个爆可是组在一起我便眼前尽是迷蒙,难不成是需要破译方式还是有什么阅读门槛。 “说真的我也不觉得他写得好,但是情绪价值这件事是跟写得好不好无关的。可能是他会给到粉丝一种朋友般的温暖吧,例如他会跟粉丝在网上聊天,在书展会主动抱抱每一个读者,给受了伤却不敢讨拍的读者一个借口。我曾在签书会观察读者的反应,他的读者很多我看到就是眼神空洞,像重病伤患,感觉风吹一吹就要散的那种。这些人都很需要被温暖,生活中却遥不可及,无法拥有。” 我:“蒋勋、陶杰、董桥、刘墉要抱你呢?” “你说这些高大上的人会抱我们吗?” 说得也是。 我想,应该是一种茫茫人海中遇到“同类”的感觉吧?一种互相扶持,一起成长的陪伴。如果人生就是不断在修行练功,有时候一个比自己高一、两班的师兄手把手教你,会比一代宗师站在高处对你仙人指路、拈花微笑来的好。 “好比求学时代我们不会找老师做功课,而会找同学,哪怕他糊涂搞错,那就交叉感染要死一起死呗。” 听到这心中扑哧一笑,岂不是《甄嬛传》齐妃给富察贵人讲考题,考试十分的帮五分的补习。 不过,我也逐渐理解了。在这个菁英社会,让底层老百姓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连多愁善感、脆弱迷惘的权力也被剥夺。人在受伤、痛苦的时候,往往会变成孩子,只听得懂最浅白的话,只吃得下软软糯糯的东西。但有时候恰恰是这软糯的东西,在某个时候能给人力量,甚至救人一命。 比起网上流传的各种有毒的思维,隐藏在糖衣里的PUA,阴骘诡道的厚黑学以及那些“狂情贝勒侨格格”、“霸道总裁爱上我”……罢了你们还是奔向黄山料吧。 是不是可以说,山料虽可耻,但有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给我说实话。如果黄山料是个邋遢猥琐中年大叔,你还会粉他吗?” “毁灭吧,直接灰飞烟灭。” 更多文章: 作家黃山料 / 被骂亦是被看见 成安然:我乐于做山料粉 脸书文章3则/梁文聪 那一晚,他因为一扇门而哭了/梁文聰 网友 / 梁文聪(自谑:“败坏青年”)
5月前
读家
物外游
光头佬/旧时明月……
昔日尝闻老辈文人缅怀过往时,提到那些年文化人非常重视的《明报月刊》,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在第一时间内,快手快脚在报摊上买一本来阅读,一睹为快。友侪间经常会在聚首时,喟叹一声:“明月几时有……
6月前
物外游
即时国际
前香港苹果日报社长董桥 新书遭中国下架
据报道,散文作家、前香港苹果日报社长董桥的3本著作在中国大陆下架。先前传出,在“反送中”运动期间,董桥曾就如何号召港人上街游行向壹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献计。
8月前
即时国际
物外游
光头佬/曾经寓目
古人睿智,在前人或前辈收藏家的观念中,“曾经我眼,即为我有”的胸襟是非常崇高的修养。君不见,从前的藏画印文中不乏类似“某某寓目”,或是“某某经眼”的收藏章,意即我看过了,欣赏过了,算是曾经拥有过了……
8月前
物外游
物外游
光头佬/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昔日尝见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隶书楹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字好联佳,精彩绝伦,个人非常喜欢。现在回想起来,吾人与董先生的这一段翰墨良缘,不是正好也契合了这对联文的意思吗……
9月前
物外游
物外游
光头佬/寻开心
前阵子在微信上看到胡洪侠先生在“夜书房”写道,所谓的“书林得趣”,究竟于书林中取撷的是何趣呢?究其实,不外乎书趣、理趣、乐趣尔。“得趣”为何?其实也没啥,就是乐趣,让自己开心罢了……
10月前
物外游
物外游
光头佬/搜访旧书,全靠机缘!
董公这一册珍贵的《访书小录》线装书是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彭磊先生手工镌版,并且由广陵祥顺坊装订成册,一函一册,制作十分严谨,用纸极之讲究,不啻为现代之善本也……
1年前
物外游
物外游
光头佬/生涯一蠹鱼!
友侪之中,不乏好与蠹鱼为伍之徒。成日于旧纸堆中“摸打滚爬”,说什么旧纸犹有香,乐此而不疲之余,尚能秉承以书养书之志,在退休后,开办一爿旧书店来颐养天年,自娱娱人的,惟吾友香江胡须佬是也……
1年前
物外游
星云
【如意安详】我看著舒服/何国忠
买的书都读完吗?本可不必回答,却有很多人爱问。读书可快可慢,可读完可不读完,读完后内容可能记得也可能不记得,且读书有愉悦和实用之别,有兴趣和研究之分。小小问题,一笑就可,一答即俗,成了说教。 俄罗斯文学翻译者高莽有一次为了工作拜访钱锺书,谈完话后提书房。他崇拜钱锺书,猜测必然处处“软皮线装的中文古籍,硬皮烫金的厚实洋书,大本小本,无所不有”。钱锺书扭头看着背后两个书柜,点出书房真貌。杨绛带他参观寝室、女儿房间、餐室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几本书,以字典一类的工具书为主,少得惊人。“他们家中就那么些书。”高莽感到愕然。 家中书少从来不会困扰钱锺书,生活中有书即可。在干校时有一次路过菜园,杨绛往前指:“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他嗜书如命,可是箱子里却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无其他书可读。杨绛在《干校六记》记二人这段对话时补充一句:“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文化大革命以后,钱锺书回归学者生涯,有书可读,踏实多了,分别只是在于书是不是藏在家里。他博览群书,仅《管锥编》就引证几千名学者论说,涉及万篇著作,所需资料,大部分从图书馆取得。他记忆力好,内容过目不忘,又勤于做笔记,信手拈来,都是学问,所需资料,呼之即出。 藏书多少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爱看书的人未必爱写书,不必强求,两者之间划等号无疑庸人自扰。藏书在家,理由总总,为方便故,为研究故,为兴趣故,或也可能和老舍所提理由相似。 董桥在《英华沉浮录3》记老舍轶事。老舍喜欢收藏小古董,瓶瓶碗碗不管缺口裂缝,只要喜欢都买来摆。郑振铎到老舍家,看藏品后轻轻说:“全该扔。”老舍听了也轻轻回答:“我看着舒服。”两人相顾大笑,董桥说这是真正的“风雅”。 瓶瓶碗碗,喜欢以后都是情趣,藏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买来摆,装饰住家,自己设计,面对四墙书架,学习老舍“我看着舒服”的得意心情,谁曰不宜?只要内心充实就好。既然藏书,就必然流连其中,取出放入,过程本身乐趣无穷。扬之水在〈我与书〉中说朋友为她写一副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字好,意思也好。问联语出处,朋友说是梁思成书房悬联。在照片中看到,置于心,可惜原联撰者书者均未记得。扬之水又说她当时没有书房,“这一副最适宜书房悬挂的对联,只好委委屈屈躺在抽屉里。” 这样的心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上网查知,《小窗幽记》有此句,不过上下联互换,“户”取代“门”。如今有谷歌或百度帮忙,找名句出处,问题不大。耐得住寂寞,自然有意外惊喜。读不同书有不同感悟,为兴趣、为提升个人修养皆可,随着作者思维跳跃,有美学有联想,犹如进入寂静深山,空旷处景色宜人,心情祥和,净土就在眼前。想起年轻时读书,一样强调“闭门”,风声、雨声和读书声同在,主轴却是学以致用,家事、国事及天下事,放在心上。“闭门”是为“开门”或步入社会做准备。如今“闭门”,是有社会阅历后的想法,那是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情。上了年纪,更能感受这种境界的可贵处。 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 境界可以为自己的年龄增值加分。繁华落尽见真淳,书房大也好,小也好,最后都得割舍,用老舍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谷林说止庵大概有两万册藏书,扬之水不及他,估计一万册,他小门小户,应该是扬之水一半。谷林晚年和扬之水及止庵两位后辈来往频密,他们敬重谷林。3人的书我都喜欢,看到就买。扬之水说她家没有地方挂字,谷林家面积更小,很多书得放在纸箱,找起来不易。他乐观,不觉烦。他有幽默感,说年龄大者读书,因记忆衰退带来反复阅读的欢乐,是“意想不到的妙事”,文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谷林自嘲说“这话其实混合对坏记性的自我陶醉。” “自我陶醉”是自嘲,也是智慧。人会老,却无阻看书习惯。有好书可读,有闲情消耗,有钱逛书店,用《小窗幽记》的话,“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我对于纸质书迷恋如昨,虽占空间,自小习惯,看着舒服,改不了,也不想改。
1年前
星云
星云
笔名/余棋华(新山)
1/奇特笔名 早年有一个人用了笔名四川菜,之后来了个空心菜,这下子好像成了风,又有人取名皮的蛋,于是有人喊妈妈,妈妈啊我们到了菜市场。 后来看到写诗写得好的假牙。写得好随时会拿奖,“我们请假牙先生上台领奖”,有种错觉是卫生部颁给牙科部。 不过,假牙也可借用《红楼梦》的手法——贾雨村的假雨村言,还有假宝玉与真宝玉;而假的是主角,真的是配角。这下子,假牙道出真言,真牙可说出假话。假牙可以考虑姓贾。 插一段趣事——假牙还是厉害的。有一次,我听到小朋友们在比谁的父亲厉害,有的比高比壮,比运动比食量。其中有个小朋友说:“我的爸爸才厉害,我的牙齿拿不出来,他的可以拿出来又放回去。”这个小朋友的爸是假牙么? 后来又看到笔名有用斑马的,有用咖啡的,想必是动物迷,或咖啡迷。假想编辑部召集作者们见面聊个天,老编对着斑马说,又对着咖啡说,这下子觉得像是来到童话世界。动物说了人话,物体都有了人的反应。 我自己不敢用这么有想像力的笔名。 偶尔余某见到小朋友,也想俏皮一下。“我是鱼先生”,把双手合上,比了个游来游去的动作。鱼儿开始与小朋友对话,我们一起进入爱丽丝奇幻记。 2/原名笔名 蔡诗萍与颜书韵不知道是不是真实姓名,第一印象误以为是女性作者。名人诗萍露脸,书韵视频里也见其貌。含有脂粉味的名字又如何,诗萍已成了花甲美魔男,书韵是东洋小书生。其实呢,比如“香”字,比如“凤”字,也出现在男人角色里,且是大侠——楚留香、陆小凤。 蒋勋与董桥,这两人或许都是原名。(编按:董桥原名董存爵)这样的笔名有一种大气及广阔视野,也甚符合。 蒋勋的嗓音好,说话遣词用字都很精准,常常在视频里听他,听得睡觉,也不觉得对他不起(声音安抚人心)。他又作画,又教学,又推动讲解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领域,也真的可以赐封勋章。 用了原名下笔胆子变小 蒋与董都不是普遍的姓,也不是那种冷门姓氏,却有一股气势。董桥不会让你想到小桥流水人家。我常想,那应该是一座在土耳其的大桥,衔接欧亚洲,东方与西方。董桥性喜收藏,故此他有他的考究与渊博。 亦舒的原名用在笔名也极好。她写作的观念是小资产的快乐与不快乐,她不太写贫病交加大苦大难,或大企业大家族你争我斗。生活是这般繁忙与压力,读者的我们,看她写的小故事,松了精神歇个脚,故——写的看的都亦舒服。 也有以个人洋名为笔名的。早年有非常张迷的迈克,现在也有一个金宝的迈克,我假想两人同一时间出现,不知道除了撞名是否也会撞衣。 当然笔名可以是原名;只是用了原名的自己,下笔胆子小了一点点,好像不能另创形象。(有时又胆子大了一点,想告诉人真实的自己。) 原名或笔名,真实与不真实,文里文外,人前人后,或许我们都藏有个双胞胎的自己,交错出现,你且认一认。
2年前
星云
物外游
光头佬/三月里的小雨
最忧心忡忡的是:要寄呈香岛旧时月色楼主人的小小生日礼物恐怕无法及时送达了。最初是要请篆刻家张财刻一方“人书俱老”的闲章送给董先生,作为书画用印的。董公近些日子以来写的字,可说是越写越是精彩,越写越有岁月温润的味道;朴拙苍劲,运笔老辣,又隐隐蕴含着一股文人温文儒雅的风度和韵味……
2年前
物外游
星云
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余棋华(新山)
当年一开始,人们说西西与亦舒写得很相像,有时分不出谁是谁。很快的就分出来了,西西走向文艺,亦舒走向流行(不说是通俗或言情)。看懂亦舒的长文短文。西西的自序〈造房子〉说了自己笔名的由来,〈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真悲哀,还是难结婚。她有些文章寓意特别,我像懂了一些又像不懂。读圣经里的〈启示录〉,末日时出现在空中的白马红马黑马灰马,也真的天马行走在天空,先知约翰一个人的看见和书写,后人10种的看法。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深奥的寓意,至终也没看懂了什么。 想取像西西一般简单的笔名 蒋勋董桥都说梵谷的画是热的。我想也是,梵谷这么狂热,画作怎能不炽热呢,热得不能伸指碰触,啊名画不可碰。他画了极多幅的向日葵,向日葵采集了太阳的光,感染在其画笔,所画必定灼热。我的手与指翻看的是漫画,有一年特意买了Lat。这么丑的脸孔——每个人物的鼻子都是倒立三个小山丘,这样来表达东方人的扁鼻;都在画着甘榜里的事,这是我熟悉的马来西亚,我的马来西亚我爱你。我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有些名画太过抽象,太过超乎想像,脑里的运输不怎么通畅。 那天与身边的人说,听到FM频道经典95里的一个曲子真好,我说不出名称,也哼不上那曲子。我是一个这样的男子。去了那些闻名的音乐会,上半场直腰,下半场撑腰……撑到完场。在家里可以坐着躺着,听南海姑娘不要太伤心,因为她年纪16岁半太年轻。听望春风不要太痴心,门前芭蕉叶动非郎来,莫被风儿骗了还傻呆呆。后期听的止于王菲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这真似张爱玲极短的一篇〈爱〉。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意都发生在一瞬间,那一眼就知道了彼此。我是那么肤浅,古典频道有时播出花腔女高,我的频率受不住这样的高度。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这般普通女子,不凡职业(遗容美妆),已知很难结婚。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一般层次,结了婚,岁月静好,与子偕老。突然也想取一个像西西一般简单的笔名,笔画也少,叫做比比,比比皆是——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
2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故人冒雨来/何国忠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全诗三章,不长,共48字,大意说风雨凄凄,鸡鸣声急。见到此人,如何不兴奋?风雨潇潇,鸡鸣不断。见到此人,如何有病?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鸡鸣继续。见到此人,如何不欢喜? 诗本有乐,可惜乐已失传。〈风雨〉每章只换几字,容易上口,层次分明的节奏感显示作诗者音乐基因。清朝李光地曰:“鸡初鸣则喈喈然相和,再鸣则胶胶然相杂,三鸣而将旦,则接续以鸣,而其声不已矣。”一波接一波,读得如此细心,让诗更加余音缭绕了。 《毛诗序》解释此诗说“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社会意识因此而得,其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二句为人所知。儒家对知识分子有期待,要有担当精神,要不平则鸣,在险恶的环境中积极介入政治,纠正失序乱象。 我念大学本科时,在吉隆坡大众书局买过一本苏雪林著作,书名《风雨鸡鸣》。苏雪林为人直率,文字奔放。序文中清楚表明反共立场,并大骂鲁迅,说他是“土匪大师”。那时意识形态骂战层出不穷,是是非非,读后便忘。 徐悲鸿1937年抗战前夕在桂林所画〈风雨鸡鸣〉也从〈风雨〉中吸取灵感。一只雄鸡昂首挺立,似鼓励被欺压的人勇往直前。落款引《诗经》原句,写有“悲鸿怀人之作”,又似有凄苦心情。颠沛流离之无奈,涌现笔端。 扬之水在《诗经别裁》分析〈风雨〉,《毛诗序》释“君子”句虽有独立于诗外的深刻意义,但是她认为文学“并不存在一个明明白白的是与非”,读诗不能如此断案,因为“诗意虽好,情意却平,实际上它的原意也许只是表达了一种最平凡最普通的情感”。又说朱熹在《诗集传》早已点出两情相悦主题。朱熹原话是“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所期之人而心悦也”。 见书如见人 观念质朴,读诗乐趣无穷。周作人在《风雨谈·小引》说他早想以《风雨谈》为书名,只因喜欢这3个字,“内容是什么都未曾决定”。郝懿行《诗问》卷二载王瑞玉夫人解说〈风雨〉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王瑞玉曰:“雨荒鸡,无聊甚矣,此时得见君子,云何而忧不平。故人未必冒雨来,设辞尔。” “故人冒雨来”是不是设辞不重要,诗之好坏,不由实或虚决定,引起翩翩联想才是美学主轴。有病,见君子即痊愈。内心苦寂,见君子就喜悦。无聊,见君子则没有忧愁。周作人说他朋友不多,彼此忙碌,少见面。“若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君子即故人,故人即书上人物,这么一联想一跳跃,“故人冒雨来”彻底化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缘分和交流。 不一定非得面对面找人互诉衷肠,浏览读物也能出现同样效果。见书如见人,“可谈的物事随处多有,所差的是要花本钱买书而已: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已大可喜,若再写下来,自然更妙”。杨绛在〈读书苦乐〉提大致雷同喜悦。她说读书如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几页就升堂入室。” 既然触及周作人,不妨加几句和书上故人相关文字。周作人在〈书房一角〉序文说看人所读之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因此书上故人是谁,不能轻视。我找来钱理群的《周作人传》一读,第八章第七节以“风雨故人来”为题,描述周作人深夜读书意境。 周作人最佩服的3位古人是王充、李贽和俞正燮。他是杂家,读书不计其数,所居苦雨斋经常“高朋满座”,钱理群以文学笔法发挥:“时有朗朗笑声飞出窗外,惊破满院的寂静,更多的则是会心的微笑。每当宾客散尽,周作人就连忙把这会心之处,连同微笑,一起记录在纸上。”这一段值得一引,前半段说的不只是周作人,爱在书斋流连的人或也适用,至于后半段,则看天分,毕竟知识和文字都达同样高水平的人不多。 周作人是董桥书上故人。董桥说他学周作人多年,“学不像,学不了,就不学了”,最后才走自己的路。12月如往年般多风多雨,我懒惰出门。读〈风雨〉,伴有周作人、扬之水、钱理群、董桥等人,最享受事莫过于从作者处看到人间温情。
2年前
星云
编采手记
林芷桑/花踪二三四
花踪颁奖典礼结束了,坐我对面的靖芬依旧忙着花踪相关的事,要安排刊出评审记录和得奖作品。记者虽然都已交稿,她仍需要重听录音记录,修正、补充、审阅,没问题了才能刊出。在这过程她常会突然念念有词、发出怪声、哈哈两声,有时还会唱两句。当然也会顺便传授经验“如何写评审记录”,例如哪些字眼不应该省略,哪些句子应该保留,不用帮评审长文缩短或过于精简等等,因为有时候那些话很可能就能让入围者理解评审的选择,甚至得到安慰。 什么时候才能刊登完啊?靖芬说:刊登完应该年底了吧。这时候,编辑慧燕催稿信息来:下星期【编采手记】轮到你啦。嗯,我有记得的,只是还没想到要写什么而已。慧燕提议写花踪花絮,好吧,那就写一写“现场凸槌小事”。 记得上一届花踪,招待嘉宾入场前会先检查票根,再指示座位方向,迎面走来一名穿着华贵的太太,我便随口问:我可以看看你的票吗?她回说:我是董太太。我愣了半秒,啊!怎么没认出来(咦?不是说贵宾是一起入场的吗),马上回说:不好意思,董太太这边请。也许董太太看我紧张了,便说:没事,董桥先生还在外面说话,我就先进来坐。 结束后,跟同事提起这事,他们帮我加了好多“没票不准入场之你明天不用来上班”的各种戏码。 这一届花踪,也是负责招待和领台,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人都必须戴口罩,心想这次更不好认人吧,但还好没凸槌。但凸槌小事还是有的,原以为座位比较靠右通道的嘉宾理应会往右边走,由右边的同事负责领台,看着反射动作习惯往左走的贵宾,反了方向往左边走来,惊得我马上从座位弹起,引领上台。之后,也有没等我领台就自行走上台的,吓得我背都凉了,一额的汗,头还有点晕,我蹲在地上几秒,晃了晃脑袋,振作起来吧,继续把任务完成。 另外,当然也有一些小遗憾,就是第二轮颁发武侠小说奖,宣布得奖者之后,等了一会儿仍没看到得奖者陈平业或代领从入围人群中走来台前,便以为他缺席(可是同事有提醒我要留意他年纪比较大……)颁奖礼结束后,同事才告诉我,陈平业是有出席的,七十多岁的他一个人从槟城开车南下再搭MRT过来,只是他不知为何没坐在入围席,而坐到楼上去,从楼上匆忙奔下楼要上台的他还崴了脚,赶不及领奖。后来,他有在后台领了奖,记者为他拍下照片并记录了得奖感言。 至于,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票却没位子坐?这问题,我也回答不了,很抱歉。我能理解对方的不爽,可是我也没办法再生出座位让她坐了,惟有真诚道歉吧。也有善意的观众会问,那我可以坐在梯级吗?我说,开场之后的后方梯级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避免阻挡通道。我后来也是坐梯级。 花踪颁奖典礼这么多届了,难免还是会有瑕疵,但同事们都尽了心力完成任务。希望下一届吸取经验,做得更好。 更多文章: 黄俊麟/一杯茶的时间 张露华/好心做坏事,说的是你吗? 许钦斐/这篇文有16个错别字,你找全了吗? 关丽玲/婉拒与推荐 梁靖芬/编采手记的编采手记
2年前
编采手记
更多董桥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