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蔡慧沁

你可知道,现存的马华古典诗竟有两万多首?而且,全马诗总与诗社有十多家,出版的9种诗刊超过300期。本期【读家】介绍的徐持庆,就是马华古典诗界的点灯人之一。 “乱世生逢纪必然,杜陵昔亦写心煎。未留砭墨供人鉴,枉戴儒冠愧对天。”(〈愧对天〉) 这是收录在马来西亚诗人徐持庆新著《持平纪史录》的一首古典诗,一般读者若能读懂五六分,文学功底大概也不错了。 古典诗(或称汉诗、旧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自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典诗被视为文言文的文学,因此在白话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上,被排除在外,在马华文学史自然也是缺席的。 回到前述诗作,内容叙述作者因生逢乱世,所以仿效唐代杜甫(号少陵野老)写诗反映民间疾苦,但愿这些针砭作品可为后人的殷鉴,否则就枉费知识分子(儒冠)的职责而愧对天!短短28字,精简凝练,却意涵丰沛。 可见要读懂古典诗,需具备一定程度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我国华文教育普遍上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以至于古典诗曲高和寡,读者不多,创作者更少。 ◢“国阵像纣桀,希盟如曹参” 出生于1940年的徐持庆,年届83耄耋之龄,有超过半世纪创作古典诗词的经历,作品逾万首。至今他已出版4辑“敲梦轩诗稿”,今年8月再接再厉,出版第五辑《持平纪史录》。徐持庆是大马第二代华裔,年幼时受父亲启蒙,背诵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打下良好的古典文学根基,为日后创作古典诗词积累了厚实的功底。 古典诗一般常见的题材,包括感世抒怀、咏物比兴、旅游见闻、诗友酬赠等,徐持庆新著《持平纪史录》却仅以政治针砭诗为大宗,在本地古典诗的出版史上,可说是一项大胆创新的尝试。书腰上曰:“大马文坛首次以诗纪史结集成书,记录四十年马来西亚政坛风云”,一语破的此书的开山意义与历史价值。 《持平纪史录》收录逾180首政治诗词,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的诗作描述大马几位首相如纳吉、马哈迪、慕尤丁、沙比里和安华的政治历程;第二部分记录近40年大马政坛的重要事件,第三部分则是作者针砭时政的诗作。 根据作者所言,书名“持平”,指持守公平,毫不偏袒地把大马政坛史事纪录下来。“持”者,亦“持庆”也,由作者视角出发,诗中有我,诗中的言外之意,则由读者来意会。 “国阵前时曾效桀,希盟今日恍随曹”(〈民意如刀〉),这是2019年希盟执政以后,作者批评国阵曾仿效中国商朝暴君纣桀,如今希盟上台,却像汉代曹参,按照萧何定下的规章办事,并未革新除旧。由此确实反映作者的“持平论”,就事论事,不因偏袒任何政党而将错误视之不见。 “不晓银行钱底去,未明账户款何来。” (〈廿六亿门〉) “作茧蛹蚕终自困,霸王垓下倩谁怜。”(〈老马失蹄〉) “安华今日登高位,赐惠鱼荃切勿忘。” (〈安华任相〉) 上述节录诗句概述了前任首相纳吉户头26亿事件、马哈迪因喜来登政变下台事件,以及安华拜相的政治历程。一般读者只从字面上看时事,内行人则深知诗中每字含藏平仄、押韵和对仗的考量。作者能以“内容为先,形式为后”,不为古典诗的形式所拘,挥手成章,真正显示出作者高卓的文史素养。 ◢如今发声的管道多,他仍坚持传统 回顾徐持庆2017年出版的《翦茗墨痕》,收录520首古典诗,题材分为感怀篇、针砭篇、暨南篇、祭悼篇、答酬篇、师友篇等。此诗稿在题材分类上,较之作者早期的3辑诗稿,更为精细,且丰富多元,一目了然,让初学者便于透过诗作的题材入门。因此,《翦茗墨痕》销量最佳,今已售罄绝版。 《翦茗墨痕》里的针砭篇,收录了64首评论国内时政与国际动态的诗作。如今付梓的《持平纪史录》,可说是作者有意将时事诗立为大宗,单独成册,显示针砭诗相较其他题材,更富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也反映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其中杜甫和白居易写诗为民鸣不平,揭露官场弊政。如今迈入民主时代,人民发声的管道多元,徐持庆却秉承传统,以古典诗创作,一来纪录时事,二来批判时政,借古讽今,将现代社会议题融入古典创作中。可惜现代读者多半读不懂,因此作者用心良苦,为每首诗附上注释和译文,减少语言上的隔阂,以达弘诗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徐持庆的每部诗稿,皆是直式排版,无一例外,有者甚至以线装书的姿态示人,即以红色行线分隔,古书今读,饶有趣味。 ◢诗人和史家集一身 除了出版诗辑,徐持庆今年2月推出的《马来西亚古典诗社发展史》,亦是一部不可不提的开山之作。 “诗社”,是我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成立的民间组织,主要授课如何创作古典诗、研习诗作和出版诗刊,推广和弘扬古典文学。 徐持庆曾任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副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常务理事、怡保山城诗社社长等要职,亲身见证与参与本地古典诗社的发展历程,他亦持有中国暨南大学文学硕士学历,因此由他执笔书写诗社史,最适合不过了。然而,写诗与著史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工作,前者需要才情与想像力,诉诸感性,后者则需搜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诉诸理性。但若能兼容诗人和史家的双重角色,则堪称才学与学术兼备了。 著史,从搜集史料为始。徐持庆在自序中披露,他耗时二十余年奔波于东西马各地搜集与访问本地诗社,发现许多诗社不懂珍惜和保存自身的历史资料,导致会议记录、资料文牍、相关报刊等多有佚失。所谓:“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在史料付之阙如之下,要写出一部史书,谈何容易? 徐持庆以战后成立的15家诗社为叙述重点,全书有7篇论文:其中“马来西亚古典诗社的创成与组织型态”、“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衍展史”、“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旧体诗词发展概况”,此3篇主要综述本地诗社、诗总、新马诗词的发展概况。余者则是叙述砂拉越诗巫诗潮吟社、沙巴神山诗词学会和霹雳怡保3个诗社,即溟社、扶风和山城诗社的发展历程。 由单篇论文所组成的一部发展史,在结构上较难以完整呈现时序与史实之间的关系,难免会产生“见树不见林”的局部印象。然而,要从头细述诗社史这个大议题,碍于文献不足的困囿,立论空间有限,这种处理方式不失为权宜之计。 这部著作更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保存了许多原始文献。作者不计繁琐而以编年“流水账”的方式,将各地诗社和诗总的历届理事名单、会议记录、重要事件、出版诗刊名称等,一一罗列出来,后来者或可在此资料汇编的基础上,继续深耕。 古典诗旨在抒遣情怀、自娱自乐,在现代属于“小小众文学”。徐持庆写史诗,也写诗史,前者将新时代题材融入古诗体裁,后者则为本地诗社史梳理脉络,这些都是树立范式的先锋工作。新旧文学,不一定水火不容,古诗也可以今读,这正是徐持庆毕生致力的方向。 按:欲了解更多,可回头重读【暖势力】的报道〈徐持庆诗纪史,针砭时政〉。 蔡慧沁 / 连结香港字的过去与未来 蔡慧沁 / 应该被记住的名字——南侨机工 蔡慧沁 / 夹缝中求存的华人 【之前之后】卧龙居的华丽转身/蔡慧沁(金宝) 【读家说书】咸鱼翻生的传奇 叶蕙/她是这样经营民宿的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遗迹行 导览怡同盟会铁三角故居 点石成金——悼念丘思东先生/蔡慧沁(金宝)
12月前
1937年,中国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军入侵中国,由于交通运输线和港口均被日军占领,于是中国在云南赶建全长1453公里的滇缅公路,作为军需运输路线。由于此公路仓促建成,路况坑洼不平,弯急坡陡,悬崖深谷,急需大量熟练而骁勇的卡车司机和修车技工,运载战略物资,支援前线抗战。 当时南洋侨领陈嘉庚号召华侨青年回国抗战,经他振臂一呼,成功集结3192名来自马来亚、砂拉越、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地的华侨,其中又以新马华侨居多。这批回国华侨被称为“南侨机工”,他们在滇缅公路上执行任务时,有者因染上疟疾、或遭日军轰炸或车坠悬崖,约千余名机工魂断滇缅公路。 然而,“南侨机工”对本地华裔子弟而言,恐怕是个陌生的历史名词。普遍上,我国学校课本并未收录“南侨机工史”,就连大专院校亦鲜少人从事相关研究。个中原因不光是时代久远的关系,更关键的是,华社普遍不视“南侨机工史”为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一部分。 ◢归国抗战,何处为家? 马来亚南侨机工多为土生土长的第二代,仍视中国为祖国。因此当中国遭日军侵略,热血华侨青年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泪别亲友,勇赴抗战前线,保家卫国。由此视角而言,“南侨机工史”属于中国抗战史,但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视角而言,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抵御日军,在牵制日军进军东南亚战场(尤其是新马)的军事行动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点不可忽视的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陈嘉庚的协助下,共有1126名机工回返南洋,1072人则滞留在云南。这些返回南洋的机工,与家人团聚,并见证了马来亚的独立,身分认同从“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正式成为马来亚公民。 由此视之,“南侨机工史”的历史意义必须重新定位与审视。已故刘道南与其夫人卢观英所著《搜研路上: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历史纪录》,正是由此观点出发,将这些即将被华社遗忘的无名英雄,一一寻访并名载史册,让这段属于马来西亚的“南侨机工史”重现在世人眼前。 ◢不畏艰难,登门寻亲 全书分为四辑:南侨机工历史背景、寻访机工及其后人、史迹考察、南侨机工搜研与纪念活动。刘道南夫妇在2007年认识了来马搜集南侨机工史料的中国厦门华侨博物馆陈毅明教授,才促成他们夫妇俩开始加入此搜研行列。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搜研活动,刘道南夫妇成立了“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史料搜研工作室”与“缅怀南侨机工之友”,主要工作包括搜集机工史料和文物、安排中国机工来马省亲或寻亲、协助寻找中马两国机工后代亲人、组团前往云南凭吊历史遗迹、策划筹建南侨机工纪念碑等。 “寻访机工及其后人”与“史迹考察”此二辑,可说是集结刘道南夫妇十余年的搜研成果,也是全书最感人的篇章。正如书名《搜研路上》,他们是踏踏实实地走在搜研路上,先透过报章发布寻人消息,接着全马走透透,跨州越县,攀山越岭,亲临会馆、乡团、商家、甚至到义山寻找线索。凭着手上有限的线索,他们驱车登门寻访机工或其后人,有时还被误以为是诈骗分子。最终他们排除万难,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梳理出来,并联系两国亲人,成功联系全马六七十位机工的二代和三代。 其中一个成功例子,是来自霹雳金宝双溪古月的蔡罗,他赴云南抗战时,已娶妻并育有一儿。当机工遭遣散时,蔡罗滞留在云南,在当地成婚,生下儿子。1947年,蔡罗返回南洋想带原配和儿子去云南生活,但事与愿违,蔡罗不幸病逝南洋。蔡家这两支血脉相隔两地,双方家庭都在尝试寻亲。终于辗转透过刘道南的牵线,云南的儿子携带妻女来马,趁着清明节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相见。兄弟联袂在亡父的坟上点香祭拜,时隔70年,蔡家两支香火终得汇聚。 ◢抢救历史,刻不容缓 寻亲成功不是一个终点,刘道南夫妇还组织“重走先辈滇缅路之旅”,带领二十多位机工后代,沿着先辈的足迹,重走滇缅路。蔡罗的后代与另一位机工黄亚郎的后代,在畹町南侨机工纪念碑找到父亲的名字,蔡罗和黄亚郎当年是同在金宝出发的战友。两人的后代激动得相互拥抱,因为父辈的机工身分,后代在故地重逢,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历史情缘。 刘道南夫妇甚至跨出国门,自费远赴印尼的西加里曼丹和缅甸,考察当地南侨机工的事迹。在短短十多天的考察行程,他们透过当地报导和华裔居民的协助下,亦成功寻获十多位南侨机工的史料,书中图文并茂记载了他们的搜研成果。 刘道南曾说:“这是在抢救历史,如果再慢点,将会有更多南侨机工的史料会遗失。”刘道南曾是报社记者,也是怡保育才独中和金宝培元独中老师,他于2003年荣获林连玉精神奖。退休后,他与太太卢观英潜心投入南侨机工史的搜研工作,但刘道南不幸于2019年8月28日因罹患肺癌病逝,享年74岁,南侨机工史搜研工作的担子就落在太太卢观英身上。 经过数年的努力,外加新冠疫情的耽搁,《搜研路上: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历史纪录》第一册终于付梓。第二册《卫国凌云》,记述7位机工的访谈录和六十多位后代的口述史,以及第三册《亲情呼唤》,讲述两地后代团聚的故事,仍在筹备出版中。华社研究中心主任詹缘端博士在此书序文中提及,刘道南夫妇为探研机工历史所付出的一切,“是一般历史学者都做不到和做不来的苦活”。 刘道南夫妇虽然不是我国首位撰写南侨机工史的民间文史工作者,但他们的著作涵盖全马各地南侨机工,这却是开山之作。此书可贵之处,在于记录每位南侨机工的故事,他们都是活脱脱有名有姓、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平凡人,只因一场战争,将自身连带家族的命运,与国家兴亡捆绑在一起。 此书以报导式的文笔呈现,亦详细胪列每位成功联系上的机工与后人资料,兼具通俗性质和史料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学著作。相信“南侨机工”在此书推出后,能引起华社的关注,他们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应获重视,也企盼南侨机工史有朝一日能被纳入正史,成为大马华人史的一部分。 蔡慧沁 / 夹缝中求存的华人 蔡慧沁 / 连结香港字的过去与未来 【读家说书】咸鱼翻生的传奇 点石成金——悼念丘思东先生/蔡慧沁(金宝) 【之前之后】卧龙居的华丽转身/蔡慧沁(金宝) 芒果情/蔡慧沁(金宝)  
2年前
12年前,我初来金宝,首次与丹斯里丘思东会晤,是在他的前中华隆锡米店对面的茶室。当时丘老年近80高寿,却精神矍铄,跟我和丈夫畅谈其数十年来的采矿经历,以及他对金宝未来的展望。我们不过是众多大学新移民的一员,丘老却愿意花一顿早茶的时间,招呼我们,让我们对金宝的印象,增添一份亲切感。 拉曼学院霹雳州分院和拉曼大学总校在金宝设立,皆由丘老一手促成,两所国际性的高等学府为金宝创造大量的商机,甚至改变了金宝的人口结构、经济市场、社会文化等。这是我们当时眼中的金宝。至于金宝曾经从锡矿辉煌期,走向锡价崩盘,之后如何再从谷底爬上现在的高峰,这百余年间的高低起伏,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 金宝很小,小到可以随处巧遇丘老。一次,我们在东海酒家相遇,我趁机向他请教几张采矿老照片的历史。区区几张照片,他却能巨细靡遗地,将砂泵采矿的操作流程,举隅说明,并且一眼就能辨识老照片的来源。跟随丘老的解说,我仿佛在锡矿场转了一圈,对采矿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向丘老致谢后,他与伙伴便离席,当我和丈夫要去结账,才发现丘老已经替我们买单了。好几次的饭局,只要丘老在场,我们肯定是吃免费餐。 接下来几年,金宝不断冒出新建筑。锡矿博物馆开始述说大马锡矿史的故事、西湖国际学校招收首批学生、西湖公寓成为金宝的一道天际线、拉曼大学医院打下第一根桩……这是我们没预料的另一轮革新,在丘老的精心谋划下,金宝的潜能,一而再,再而三被激发。 2016年,我参加星洲日报〈星云〉举办的 “2016梦想计划” ,其中一项是挖掘金宝故事。当时有幸邀请副刊记者黄佩玲莅临金宝做深度报道,促成了〈锡说金宝〉在 《快乐星期天》6大版的专题报导( 2016年6月5日)。丘老也是受访者,他的长子丘宏礼、次子丘宏义和幼女丘慧雯也陪同出席,地点位于金宝大酒店西餐厅,那是他的例常 “会客室” 。 他在受访时曾这么说:“这八十多年来,除了短暂在金马仑及中国居住,我的一生都在金宝,从没搬离此处,四代皆以此为家;可说是长于斯、教育于斯、生活于斯,将来也会死于斯、葬于斯。金宝对我而言,是养育我一生的乡土,不管是事业、政治还是生活,都给了我很多的机会,这种情感,可说是生连心、心连身。人生苦短,能够为乡土做些事,是福气。” 最后一年听丘老说故事 我与丘老有比较频密的接触,是从去年才开始的。当时我在经营“金宝小城故事”网站,为了厘清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必须请教丘老。但疫情下无法面访,我唯有致电给他。丘老接获我的来电,非常雀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好几次隔着电话,我仍感受到他热络分享的真诚。谈毕,他总不忘说上一句:“你有什么不明白,随时再问我。” 每次我一发布新文章,都会透过WhatsApp发讯息知会他。通常他很快就会回讯,有时是鼓励和肯定的话语,有时则很谦和地指出我文中资料有误之处。有一次,我发现他的WhatsApp状态一直处在“打字中”长达半小时之久,原来他为了向我解释清楚铁船的运作,打了数百字回复我的询问。有时我读着他的回讯,几乎忘了他已年届90,没想到他还追得上新科技的脚步,据悉他也是家里第一个使用智能手表的人! 今年4月,我国疫情迈入地方流行病阶段,国境开放,适逢泰籍华裔教授黄玉兰博士前来访问丘老,我有幸受邀出席。丘老一如既往,身穿长袖衬衫,在金宝大酒店中餐厅请大家吃早餐叙谈。他胃口极佳,吃了两片吐司夹鸡蛋。我给他送上一盒茶叶,答谢他在这期间给我的支持和指点,他笑说:“我现在啊,就是每天等人家发讯息跟我聊天,哈哈!” 重新堆砌出全新的“金宝” 那天再听丘老畅谈采矿史,像是温故知新。他以流利的英语跟泰籍教授说,锡矿是“God’s gift”(即“上帝恩赐”),采矿固然是挖掘人类所需资源,然而开采完,矿湖或矿地可经由修复,开辟为养殖或农业用地,或建造房屋、学校、医院等。丘老娓娓说来的,其实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他站在锡矿场的起点,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当锡矿业走到终点,他同样又站在锡矿场上,不过这次是被人遗弃的旧矿地、废矿湖,他没有放弃金宝,反而“点石成金”,重新出发,用“沙石”慢慢堆砌出全新的“金宝”。如今正是金宝转型的起点,拉曼大学医院的中医楼刚落成开幕,西医楼仍在如火如荼筹募兴建中。这次我从丘老的故事,重新经历一遍金宝由盛而衰,转败为胜的漫长过程,更从中感受到丘老对金宝有说不尽的情深意重,以及他对人生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殊不知访谈后不到一个月,无常在毫无预警之下,叩门而至。丘老不幸来到了人生的终点。金宝的未来,此时必须由新一代来接棒,继续开展出更康庄的旅程。丘老生前曾以于右任写给蒋经国的名言,概括他一生在金宝的作为:“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古名。” “金宝转型之父” ,这个称号,对丘老而言,是实至名归的荣耀。 注:丹斯里丘思东因肺炎导致多个器官衰竭,于2022年5月22日与世长辞,享年91岁。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