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蜂巢

(新加坡13日讯)群蜂在新加坡的一间私宅阳台筑巢,蜂巢“长”至篮球大小,但居民听从专家意见认为无害,决定不移除,与蜂同居。 《联合早报》报道,有居民在Singapore Wildlife Sightings的脸书页面上传视频,称大量蜜蜂聚集在树枝上,表示有些担忧。 根据照片,可看到有大量蜜蜂聚集的蜂巢,悬挂在一棵植物的枝丫上,像一个篮球般大。 贴文叙述:“它们今天早上非常活跃,也许它们正在考虑离开这里。” 根据这名女居民的脸书账号,她曾在去年12月14日第一次上传蜜蜂的照片,当时的照片可看到蜜蜂数量较少,约半个篮球大小。 据了解,女居民起初发现蜂巢后,曾联系蜂巢移除服务及蜜蜂保育工作公司咨询,希望能得到帮助。 该公司蜜蜂保育专家陈梽勇(57岁)受访时证实此事,指女居民是一名作家,去年10月14日联系他除蜂。 他解释,那些蜜蜂是矮蜜蜂(Apis Florea),属于游牧类型。 “它们不会乱叮人,除非你调弄它。它们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寻找新的居住环境。它们会看哪里更合适,跟着就会搬迁过去。” 他说,蜜蜂在自然界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他相信只要公众对蜜蜂有正确的了解,放下对蜜蜂的恐惧和偏见,自然就能一起共存。 从害怕到共处 从“恐蜂”变成蜜蜂保育支持者。 陈梽勇说,女居民早前因害怕才找他帮忙移除蜜蜂,后来他跟对方解释蜜蜂不会乱叮人,希望她与蜜蜂共存,不要打扰它们。 “由于这些蜜蜂是在阳台的植物上筑蜂巢,不会有人经过或打扰它们,所以我就叫屋主尽量共存。” 女居民也决定试着与蜜蜂同住一屋檐下。 他指女居民今年又再联系他,因此他1月27日去她家查看情况,可能蜜蜂数量越来越多,才让她担心。 “我那天上门看过后,让她知道蜜蜂都过得不错,所以最后没有移除蜂巢。”
2月前
5月前
(新加坡16日讯)新加坡东海岸湖阁(Lagoon View)前晚出现蜂群,一对夫妇和两名保安人员先后遭蜂群攻击,由救护车送往医院治疗。岂料蜂群隔天一早又再出现,蜇伤另一名保安人员。 居民梁明瑞(35岁,从事电子业)告诉《联合早报》,公寓门口在前晚来了救护车,他打听之下才知保安室突然涌现蜂群,见人就蜇。 “我还听说其中一名保安人员被叮得很严重,整张脸红肿不堪。” 根据居民提供的视频和照片,保安室周围地板到处是蜂尸,好些还在垂死挣扎。 梁明瑞也说,蜂群四处乱窜时的情景相当恐怖,保安人员根本束手无策,只能尝试用电风扇驱赶。 据了解,公寓管委会事发后曾尝试找出蜂巢位置,却因为天色已晚而徒劳,没想到隔天又有一名保安人员的手臂被蜇。 公寓清洁工尤索夫说,他在昨天早上接到帮忙灭蜂的工作,当场一看才发现有至少三四百只蜜蜂。“我拿了杀虫剂就往它们喷,没想到这么多。” 尤索夫后来又接到帮忙找蜂巢的指示,但他到头来没找着,只好留下一瓶杀虫剂给保安人员防身。 目睹保安人员和居民被蜇送院的珍妮(71岁,退休人士)说,她居住的单位也长期有蜜蜂在花盆和家具筑巢。“我会直接用杀虫剂喷它们,现在情况已经好很多,没想到却发生这样的事。” 和珍妮同住、但不愿具名的弟弟,则对蜂群蜇伤人的事件感到担忧。他说:“大人或许还顶得住,我比较担心的还是住在这里的小孩。” 据居民说,被传召到场的灭虫公司,后来在公寓门口、与保安室隔着两条车道的大树上发现了蜂巢。 据观察,呈长条状的蜂巢包裹着树干,隐藏在离地大约6公尺高的大树上,不容易被发现。从蜂巢的形状推断,这次蜇伤保安人员的很可能是马来亚蜂,相信是蜂巢受到外来干扰,蜂群才会攻击人。 公寓管委会回复《联合早报》时说,委员会事发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灭虫公司,并准备在昨天消灭蜂巢,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是居委会在消灭蜂巢时的首要考量。 有超过20余年灭虫经验的灭虫公司负责人郑广哲说,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蜜蜂没有被招惹,是很少会主动攻击人的。 “除掉蜂巢可选择转移和扑杀这两种方法,不过,避免被蜇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到蜜蜂时避而远之,切勿刻意干扰或靠得太近。”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