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西方古典音乐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人,一定不会不认识巴赫(或译巴哈,1685-1750年),可是专门研究巴赫音乐,还为巴赫制作纪录片和翻译传记的人,在马来西亚应该就只有陈子虔一人。 陈子虔除了有丰富的指挥经验,也曾经在美国和本地大学的音乐系任教。对于本地音乐教育还有西方古典音乐,这些年他都有深刻的观察和体会,他觉得要改变很不容易,只能带着冒险精神,尽力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但不敢奢求真能改变什么。 在本地,西方古典音乐始终无法响彻社会各个角落,更别说要民众自掏腰包一窝蜂去听音乐会。然而,多次在国内外指挥音乐的陈子虔,印象最深刻的音乐会不是发生在国外,而是2019年柔佛麻坡的一场音乐会。 那场音乐会是马来西亚巴赫节合唱与管弦乐团呈献的《圣马太受难曲》,表演长达3个小时,而且是以德语演绎,总共要卖800张票。出乎意料的是,800张门票在表演前一个星期售罄,反应比吉隆坡场还热烈,他心想怎么可能?那些买票的听众会不会只是凑凑热闹,然后趁中场休息时溜走?结果演出当天,趁中场休息时离开的只有4个人,其余听众都继续捧场,而且表演结束后,指挥和乐手难挡听众的热烈喝彩,总共谢幕了5次。 但这还不是最让他感动的事,他最感动是表演结束后,同事传来一张截图,截图内容是一位佛教徒听众在脸书写下的观后感,指他看了演出后,才发现自己过去对于耶稣受难事迹了解得太肤浅。当然,这场音乐会并没有改变这位听众的宗教信仰,但麻坡一个小地方的听众居然靠着中英字幕听懂300年前的一个德语作品,陈子虔心想,“我们有些事情应该是做对了”。 从音乐会、纪录片、传记到网站 陈子虔2015年创办马来西亚巴赫节,那时候他其实还在美国修读音乐博士,趁暑假回国筹办这项音乐盛事。不难猜想,当时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在马来西亚,巴赫音乐那么小众,你确定会有人来听吗?”但马来西亚巴赫节终究还是搞起来了,由他指挥的合唱与管弦乐团还受邀在2020年到德国莱比锡巴赫节演出,无奈因为冠病疫情阻扰,马来西亚巴赫节才沉寂了下来。 尽管如此,过去两年他依然像个虔诚的布道者,从不同方面推广巴赫的音乐。他到德国拍摄《追踪巴赫》纪录片,为德国巴赫学者米凯尔·茂尔的著作《巴赫图文传记》翻译成中文,目前正协助德国莱比锡巴赫档案馆制作中文网站。2022年1月,莱比锡巴赫档案馆授予他“资深院士”头衔,这项荣誉宛如巴赫铁粉的官方认证。 不过,如果你以为他是那种从小喜欢巴赫音乐的人,那就错了。他虽然从9岁开始学音乐,但是直到修读硕士的最后一个学期,他才突然开窍似的钻入巴赫的世界,推翻自己小时候觉得巴赫古板沉闷的刻板印象。 真正爱上音乐后才能从中寻宝 他在美国生活的十多年里,除了升学还曾经在大学教课。冠病来袭前他回到马来西亚,曾在私立大学音乐系兼职教课,及为独中音乐老师提供训练。 从他对本地教育的观察,他认为本地教育从以前到现在都偏重于教导事实,而不是教学生思考,以致于学生也许很擅长陈述事实,却不见得会解释“为什么”及解决问题。偏偏音乐是一种很需要想像力的艺术,如果死守方程式就不会有突破,这是学音乐的人必须警惕的一点。 另一方面,他觉得本地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渐渐走向“不是老师觉得学生需要什么而去安排课程,而是学生想要什么,老师去迎合学生”。比如说,学生嫌以前的歌过时,老师便顺他们的意,教他们唱他们想唱的歌。问题是,老师之所以是老师,是因为老师比学生懂得更多,应该知道要把学生带去哪里,难道凡事要像做生意那样“以客为尊”?无论如何,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马来西亚,他以前在美国教书,就已经察觉音乐教育有这样的趋向。 这些年来,他还发现一点,就是有些音乐人原本干得还不错,几年后突然说不喜欢音乐了,他纳闷喜欢音乐的人,难道会真的突然不爱了吗? 他猜想,这些人兴许从一开始就没有爱上音乐,多半是身边亲友说“你很有才华,你应该学音乐”,他们才会去走音乐这条路。可是当他们越走越深入,听到越来越多真实的专业评价,他们才惊觉自己好像没有亲友以前所说的那么厉害,这时候万一定力不够就会很容易崩溃。换句话说,如果把学音乐的成就感寄托在别人的肯定,那是相当危险的事。但如果真正爱上音乐,并且从音乐里发现宝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便无关紧要了。 音乐家也是要吃饭的 可是,单凭一股热忱就可以克服所有困难吗?未必,因为在古典音乐这个圈子,还是有许多现实面必须认清,他本身就曾经领教过,例如以前还在国外深造时,常有人对他说“子虔,你一定要回来,马来西亚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云云,可是当他真的回来开音乐会,讲这些话的人却从来没出现在他的音乐会。 心酸的事还有好多,他感叹现在的文艺活动虽然好像越来越多,可是出钱支持这些活动的人大多数还是圈内人,“长远来说这不是很健康,因为我们艺术家也是需要人养的。” 二三十年前,他已听过一些前辈说:“我们不要在意钱,有得唱就已经很好了,收到钱的话我们平分,收不到的话我们一起分担。”现在2022年,他觉得情况似乎没有太大改善。 他认为事情不应该这样,这种模式应该被打破,所以从2015年创办马来西亚巴赫节以来,他就坚持所有表演的人,无论演唱的或是演奏的都一定有报酬,不应该说什么“看在朋友份上,你免费帮我吧!” 当然,因为他这样的坚持,音乐会的开支很庞大,所以有人质疑有没有必要那么讲究,说“以前的话,只要这样那样就可以开一场音乐会了”。对于这种声音,他倒想说的是,“可是你以前辜负了多少人?这样走下去不会进步,因为身边的人都是免费在帮你做一些东西。” 他的这种坚持不只是体现在筹备音乐会的事上,也体现在待人接物之上。例如这场访问,他坚持约在吉隆坡五星级的文华东方酒店,理由是他体验过这里的食物和服务,觉得好才敢带人来。他认为办音乐会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要给就给最好的观赏体验,让观众觉得他们买票进场是值得的,不是为了支持而支持。 架构中文网推广 目前他正协助德国莱比锡巴赫档案馆制作中文网站,加上预售中的《巴赫图文传记》,还有《追踪巴赫》纪录片,他希望透过这些媒介,帮助中文圈子的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了解巴赫音乐的最新讯息。 他指出,巴赫(1685-1750年)过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寡为人知,约百年后孟德尔颂演绎巴赫作品,后人才认识巴赫。但那时候演绎出来的音乐,有别于巴赫那个年代的原来风貌,一直到20世纪,有人开始复古演奏风格,还原巴赫的音乐。这方面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他希望听众对巴赫音乐有更多认识,不只停留在孟德尔颂那个年代的巴赫音乐。 全世界很多人听巴赫音乐,也有很多人演奏巴赫音乐,“但专门研究巴赫音乐的人其实不多。”他以前没想过自己会跟巴赫结下不解之缘,但现在既然有这样的机缘,不如就接下这份使命吧。 对于“巴赫专家”、“巴赫传道士”这类封号,他敬谢不敏,只敢说自己是巴赫音乐的爱好者,基于分享的目的才热心宣扬巴赫的音乐。至于别人要不要接受,他无法控制,但他有信心,“如果巴赫可以感动麻坡一位佛教徒,你说他不可能感动其他人吗?”   陈子虔教育背景: 巴生兴华独中毕业 2005-2009年 美国自由大学音乐学士,主修合唱及钢琴演奏 2010-2012年 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音乐硕士,研究指挥 2014-2017年 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音乐博士,研究指挥   更多文章: 迎风浪日晒下,海洋科学家当大海的保母 【现代学校图书馆01】设施藏书贴近时代,欢迎开启学问任意门 【现代学校图书馆02】 什么事情从此回不去了? 【现代学校图书馆03】 善用多媒体科技辅助,弹指间掌握知识 正视自闭儿被霸凌,从教育做起
3年前